CN111188353A - 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8353A
CN111188353A CN202010105030.4A CN202010105030A CN111188353A CN 111188353 A CN111188353 A CN 111188353A CN 202010105030 A CN202010105030 A CN 202010105030A CN 111188353 A CN111188353 A CN 111188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drock
section
pile
shallow
foundatio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50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全元
钟仕兴
顾慧
曾胜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Guangzhou Holding Co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Guangzhou Holding Co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Guangzhou Holding Co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050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883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88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83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10Deep foundations
    • E02D27/12Pile found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上述复合基础结构包括:基础本体,设置在所述场地上,所述基础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场地的基岩裸露段延伸,所述基础本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场地的基岩浅埋段延伸;支撑桩,用于支撑位于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所述基础本体,所述支撑桩的一端插设在所述基岩浅埋段内,所述支撑桩的另一端与所述基础本体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桩插入的一端至少位于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岩土交界面。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有支撑桩来对位于基岩浅埋段内的基础本体进行支撑,使复合基础结构的承载力能够分布均匀,大大降低了不均匀沉降造成构筑物的变形破坏,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Description

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表层岩土体软硬分布不均,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的地区修筑构筑物时,由于该地区部分基岩裸露,而局部区域基岩浅埋,天然承载力大小分布不均。此种地质条件下,通常采用在基岩裸露区用机械敲凿整平,覆土层挖除换填,并在平整场地后修筑地基基础。而这样需要大面积的开挖,既增加了造价又延长了工期。并且覆土地段挖除换填后,换填后的地基土承载力与基岩承载力常常差异较大,易造成构筑物不均匀沉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以解决基础结构承载力差异大以及施工周期长、造价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复合基础结构,设置在岩土体软硬分布不均的场地上,包括:基础本体,设置在所述场地上,所述基础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场地的基岩裸露段延伸,所述基础本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场地的基岩浅埋段延伸;支撑桩,用于支撑位于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所述基础本体,所述支撑桩的一端插设在所述基岩浅埋段内,所述支撑桩的另一端与所述基础本体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桩插入的一端至少位于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岩土交界面。
优选地,所述支撑桩包括:桩管,插设在所述基岩浅埋段内,所述桩管内部形成有空腔;桩体,设置在所述空腔;其中,所述桩管和所述桩体均与所述基础本体相连。
优选地,所述桩管插设在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一端形成有尖端。
优选地,所述桩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出浆孔。
优选地,所述基础本体包括:横梁,间隔设置有多个,各所述横梁的一端朝向所述基岩裸露段延伸,另一端朝向所述基岩浅埋段延伸;纵梁,设置在所述场地上,用于将多个所述横梁相连;其中,每个所述横梁位于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一端上均连接有多个所述支撑桩。
优选地,所述复合基础结构还包括铺设在所述场地上的中粗砂层,所述基础本体设置在所述中粗砂层上,所述支撑桩穿过所述中粗砂层与所述基础本体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用于上述的复合基础结构的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平整场地,将所述场地中的基岩裸露段和基岩浅埋段平整至设计标高;支撑桩的设置,在所述场地内按照布置规则施工形成所述支撑桩;基础本体的修筑,在所述场地内按照布置规则施工形成所述基础本体;其中,修筑的所述基础本体与所述支撑桩相连。
优选地,所述平整场地的施工包括:先将所述基岩裸露段中裸露凸出的基岩平整,以及将所述基岩浅埋段中的原有土层清除,然后在所述基岩裸露段上和所述基岩浅埋段上铺设中粗砂层至统一标高。
优选地,所述支撑桩的设置包括:按需选定桩管的规格,并在所述桩管上按照设计规定进行出浆孔的加工,然后将所述桩管压入到所述基岩浅埋段内,随后向所述桩管内注入浆料,并加压使所述浆料由所述出浆孔喷射至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土体中,最后,向所述桩管内注满浆料而形成桩体。
优选地,所述基础本体的修筑包括:在所述支撑桩施工完成后,在所述场地内按照布置规则,使用混凝土修筑形成所述基础本体,同时,确保各所述支撑桩均与所述基础本体相连。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复合基础结构,通过采用将基础本体的一端朝向场地的基岩裸露段延伸,使基础本体直接设置在基岩裸露段上,而基础本体的另一端朝向场地的基岩浅埋段延伸,并通过设置有支撑桩来对位于基岩浅埋段内的基础本体进行支撑,以能够增强位于基岩浅埋段内的基础本体的支撑强度。通过上述设置,既降低了场地需要大面积开挖换填,降低了施工成本,又增大了复合基础结构整体的承载力,使复合基础结构的承载力能够分布均匀,大大降低了不均匀沉降造成构筑物的变形破坏,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基础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基础结构的断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基础结构的施工方法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复合基础结构;11、基础本体;111、横梁;112、纵梁;12、支撑桩;121、桩管;122、桩体;123、尖端;124、出浆孔;13、岩土交界面;14、中粗砂层;15、密封包;3、基岩裸露端;4、基岩浅埋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基础结构1,主要设置在岩土体软硬分布不均的场地上,如丘陵地貌。丘陵地貌上的场地中基岩埋藏深度不一,通常为丘坡上的基岩呈裸露状态,而丘间谷地多为基岩被土层浅埋,并且该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此种地质条件下的场地,存在天然承载力大小分布不均的缺陷,容易导致在其上所修筑的构筑物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因而,为避免所修建的构筑物因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结构变形,确保构筑物能够正常安全使用,采用在该场地设置有复合基础结构1,用以增强承载力,使构筑物沉降变形均匀,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复合基础结构1包括基础本体11和支撑桩12。基础本体11设置在场地上,用作为地基结构,用于承载需要修筑的构筑物。具体为:根据设计要求,将基础本体11的一端朝向场地的基岩裸露段3延伸,而基础本体11的另一端朝向场地的基岩浅埋段4延伸,最后所形成的基础本体11的形状需满足待修筑的构筑物的支撑需求。由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土体层存在着天然的物理力学性质差的问题,因而,采用在基岩浅埋段4内设置有支撑桩12,用于支撑位于在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以能够提高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的承载力,避免出现修筑在基岩裸露段3内构筑物与修筑在基岩浅埋段4的构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具体地,该支撑桩12的一端插设在基岩浅埋段4内,支撑桩12的另一端与基础本体11连接,而且支撑桩12插入的一端至少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岩土交界面13。即支撑桩12插入的一端所插设的深度至少需要位于能够提供稳定支撑的岩土交界面13的位置处,以能够为基础本体11提供稳定、可靠地支撑力。这样设置所形成的复合基础结构1,实现了使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能够有支撑桩12来提供支撑力,而位于基岩裸露段3内的基础本体11直接通过裸露的基岩提供支撑。从而使基岩裸露段3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之间的承载力差异小,以满足均匀沉降变形的要求,使基础本体11上的各处承载力分布均匀,大大降低了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构筑物变形破坏的风险。而且,该复合基础结构1的设置无需对场地进行大面积的开挖,便能够缩短工程施工的时间,降低工程造价。
在具体设置当中,根据位于基岩裸露段3内的基础本体11在场地内的分布形状,将支撑桩12间隔设置有多个,而且每个支撑桩12插设的深度根据当前所处位置的地质条件来确定,以到达内部的岩土交界层,能够保持所处的位置相对稳定,并在施加一定压力不再发生沉降为宜,从而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力。各支撑桩12之间可以是连续排列设置,也可以是间隔设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各支撑桩12采用等间距分布,而且在上部载荷较大的位置处,采用适当加密支撑桩12设置的数量,以能够增强支撑的强度。同时,采取将各支撑桩12均垂直连接于基础本体11底部的设置方式,基础本体11底部提供垂直方向上的支撑力。当然,可以理解地,也可以将各支撑桩12以树根状分布的方式设置,从而,各支撑桩12可以是连接在基础本体11的底部和/或侧边,同样能够为基础本体11提供可靠支撑。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支撑桩12包括桩管121和桩体122。具体地,桩管121通常为结构强度较大的金属管(如钢管),然后通过压桩设备来将该桩管121压入到基岩浅埋段4内,并在将桩管121至少插设到基岩浅埋段4内的岩土交界面13处后停止挤压。而且桩管121内部形成有空腔,便在完成桩管121的插设后,采取向桩管121的空腔内注入混凝土浆料来形成桩体122,以能够增强支撑桩12的整体刚度。而且,在此种设置方式下,使桩管121和桩体122均与基础本体11相连,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可靠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为提高桩管121压入到基岩浅埋段4内的方便性,采用在桩管121上用于插入到基岩浅埋段4内的一端的端头处形成有尖端123。通过该尖端123,能够减少受力面积,同时也能够为桩管121插入提供导向作用,提升桩管121压入的顺畅性。上述中的端头是指桩管121在长度方向上的极限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采用桩管12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空腔连通的出浆孔124。这样,在将桩管121压入到位后,便可通过将混凝土浆料以预定压力的从桩管121上的注浆口注入,并在流入到桩管121的空腔内后,再从出浆孔124喷出,填充土层中各土颗粒间的孔隙,从而能够增强颗粒间的黏聚力,组成复合地基,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能力。
如图3所示,在具体设置中,为了能够对至少设置有支撑桩12周围的土体的力学性进行改善,以提高地土基的承载能力。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在桩管121的长度方向上,将出浆孔124设置有多个,而且,各出浆孔124之间相互间隔。优选地,各出浆孔124的设置方式为:自尖端123所在的一端起,各出浆孔124设置在桩管121长度尺寸的1/2~2/3范围内。这样,将各出浆孔124设置在桩管121上的适当位置处,从而可通过各出浆孔124,能够提高支撑桩12周围的土体中注入有浆料的范围,尽可能多的提高复合地基的面积。同时,此种设置方式下,也能够使桩管121在设置有多个出浆孔124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可靠承受压力而被压入到基岩浅埋段4内。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将各出浆孔124呈螺旋状排列设置。即各出浆孔124以绕桩管121的轴线呈螺旋线的分布方式设置在桩管121的侧壁上。这样,支撑桩12周围的土体注入有浆料的位置能够以较均匀的状态线性分布,从而可使支撑桩12周围的土体达到较佳的力学状态。而且,还可根据不同的设置要求,将桩管121上所设置的各出浆孔124可以是以一条螺旋线的方式分布,也可以是以多条螺旋线的方式分布,设置方式灵活多样。
多条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桩管121的形状优选为:垂直桩管121的轴线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将桩管121的长度设置为3m~5m,桩管121内部的空腔横截面形状也优选为直径在100mm~110mm的圆形;桩管121上的尖端123为圆锥状,锥高为110mm~220mm;出浆孔124的孔径为5mm~10mm,孔间距为10m~20mm;而各支撑桩12之间的间接为0.5m~1m。当然,可以理解地,也可将桩管121的形状设置成在垂直桩管121的轴线的截面形状为如多边形或其为其它的形状,而桩管121内部的空腔横截面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等其它形状。
作为支撑桩12整体结构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也可采用将桩管121设置成通过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同时也在桩管121的侧壁上形成有出浆孔124,以在按需压入到基岩浅埋段4内的岩土交界面13处后,同样,可以通过出浆孔124向周围的土体内注入浆料,并可通过向桩管121的空腔内注入混凝土浆料来形成桩体122。此种方式所设置的支撑桩12,同样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能够对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提供可靠、足够的支撑。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基础本体11包括横梁111和纵梁112。横梁111间隔设置有多个,而且各横梁111的一端朝向基岩裸露段3延伸,另一端朝向基岩浅埋段4延伸,而纵梁112设置在场地上,用于将多个横梁111相连,从而使各横梁111能够相连为一体,使所形成的基础本体11为一个整体结构。同时,在每个横梁111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一端上均连接有多个支撑桩12。这样所形成的基础本体11,实现了位于基岩裸露段3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直接通过裸露的基岩提供支撑,而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能够有支撑桩12来提供支撑力。从而使基岩裸露段3内的基础本体11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之间的承载力差异小,能够满足均匀沉降变形的要求,使在基础本体11上的承载力分布均匀,大大降低了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构筑物变形破坏的风险,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具体地,沿横梁111的长度方向,采用设置有多个纵梁112来将各横梁111相连为一体,而且各纵梁112间隔设置。同时,至少在各横梁11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头分别设置有纵梁112,即至少在基岩裸露段3内和基岩浅埋段4内分别设置有纵梁112。在具体设置当中,优选采用将各横梁111以相互平行且间隔的方式设置,而各纵梁112则以从垂直于各横梁111的长度方向与各横梁111相连。这样,所形成的基础本体11的形状为规则的多边形。当然,可以理解地,根据不同的施工要求或构筑物的形状要求,也可采用将各横梁111间以相互倾斜的方式设置,倾斜是指相邻两个横梁111之间呈夹角设置。各纵梁112也可与各横梁111倾斜相连,倾斜相连是指纵梁112与所连接的横梁111之间不垂直连接,而是之间形成有锐角或钝角。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在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横梁111与纵梁112相连的位置处连接有支撑桩12。具体地,由于横梁111与纵梁112相连的位置处自身的重量较大,因而通过采用在横梁111与纵梁112相连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桩12,便能够通过支撑桩12来为该部位提供支撑,增强该位置处的稳定性,防止该位置出现不均匀沉降。
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该复合基础结构1还包括铺设在场地上的中粗砂层14,基础本体11设置在中粗砂层14上,支撑桩12穿过中粗砂层14与基础本体11连接。中粗砂层14是指通过中粗规格的砂石所铺设形成的结构层,而中粗砂是指细度模数在1.6~3.7的砂。这样设置,通过该中粗砂层14,将高度不均等的基岩裸露段3和基岩浅埋段4平整至统一标高,而且中粗砂层14能够改良场地的地质条件,起到增强场地抗沉降的性能。此种通过在场地上铺设有中粗砂层14,再将基础本体11设置在中粗砂层14上,能够提高整体的承载力,使作用在基础本体11上的载荷能够得到均匀分布,满足均匀沉降的变形要求,为构筑物能够正常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复合基础结构1,采用在基岩浅埋段4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桩12,并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桩12来对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提供支撑,提升此区域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的承载力,进而使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和位于基岩裸露段3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之间的承载力差异小,能够达到均衡,以满足均匀沉降变形的要求,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提供安全保障。同时,此种复合基础结构1,无需对场地进行大面积的开挖,便能够缩短工程施工的时间,有利于工程造价的降低。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用于上述的复合基础结构1的施工,该施工方法包括平整场地、支撑桩12的设置和基础本体11的修筑。具体地,该平整场地为:将场地中的基岩裸露段3和基岩浅埋段4平整至设计标高;支撑桩12的设置为:在场地内按照布置规则施工形成有多个支撑桩12,使至少在基岩浅埋段4的区域内按需设置有各支撑桩12;基础本体11的修筑为:在场地内按照布置规则施工形成基础本体11,并且,须确保使所修筑的基础本体11与各支撑桩12相连为一体,以能够通过各支撑桩12来对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提供支撑。通过此种方式所以形成的复合基础结构1,无需对场地进行大面积的开挖,便能够缩短工程施工的时间,有利于工程造价的降低。而且,所形成的基础本体11在位于基岩裸露段3的部分和位于基岩浅埋段4的部分承载力差异小,以满足均匀沉降变形的使用要求,为在基础本体11上所修筑的构筑物的正常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具体地,平整场地的施工包括:先将基岩裸露段3中裸露凸出的基岩平整,以及将基岩浅埋段4中的原有土层清除,然后在基岩裸露段3上和基岩浅埋段4上铺设中粗砂层14至统一标高。具体为:通过使用机械设备或人工将基岩裸露段3中裸露凸出的基岩敲凿整平,并对基岩裂隙发育段用混凝土封闭成为密封包15。而对于丘间谷地地势较低的基岩浅埋段4,先清除表层物理力学性质差的土层,再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进行填充,使所形成的中粗砂层14能够将整个场地平整至统一标高。
具体地,支撑桩12的设置包括:按需选定桩管121的规格,并在桩管121上按照设计规定进行出浆孔124的加工,然后将桩管121压入到基岩浅埋段4内,随后向桩管121内注入浆料,并加压使浆料由出浆孔124喷射至基岩浅埋段4内的土体中,最后,向桩管121内注满浆料而形成桩体122。具体施工方式为:先选定符合规定的桩管121的规格尺寸,并在桩管121上需要用于插入到基岩浅埋段4内的一端设置有尖端123,尖端123的尺寸和形状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然后按照加工要求,在桩管121规定的区域内加工形成多个出浆孔124,而且各出浆孔124的孔径大小、各出浆孔124之间的间距也需满足设计规定。在完成对各桩管121的加工后,再将加工好的各桩管121按照布置原则而压入到平整好的场地中的基岩浅埋段4内,使布置好的各桩管121位于后续所需要设置的基础本体11的区域内。各桩管121采用等间距的方式分布,并且,每个桩管121压入的深度以到达内部的岩土交界层,能够保持所处的位置相对稳定,并在施加一定压力不再发生沉降为宜,使桩管121上部的载荷在传递至岩土交界面13上后不再发生沉降,以能够提供可靠地支撑力。在完成各桩管121的压入布置后,便通过注浆设备向桩管121的空腔内注入预定压力的浆料,从而使浆料能够由各出浆孔124而喷射至所对应的土体中,以能够将土体中的各土颗粒空隙填充满,增强了土颗粒间的黏聚力。浆料在凝固后与土体形成复合地基,能够使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得到提高。而当超过预定注浆压力后,便可停止加压注浆,随后再继续输送浆料而将桩管121内部的空腔填满,从而能够在桩管121的空腔内形成桩体122,起到增大桩管121的整体刚度的作用。施工过程中桩体122所形成的高度至少超出于中粗砂层14的平面或与中粗砂层14的平面保持平齐,以能够与后续所修筑的基础本体11实现连接。也可以是使完成压入后的桩管121超出于中粗砂层14的平面或与中粗砂层14的平面保持平齐,以确保桩管121和桩体122的上端部分均能够与后续所修筑的基础本体11实现连接。各支撑桩12的设置,能够将所承受的荷载传递至内部的岩土交界面13上,为对应的基础本体11提供支撑而不发生沉降,进而实现了使基岩裸露段3与基岩浅埋段4的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且差异小,控制不均匀沉降的发生。
具体地,基础本体11的修筑包括:在支撑桩12施工完成后,在场地内按照布置规则,使用混凝土修筑形成基础本体11,同时,确保各支撑桩12均与基础本体11相连。具体为:按照基础本体11设置要求,在场地的基岩裸露段3区域和基岩浅埋段4区域内同时施工修筑基础本体11,所修筑的基础本体11优选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基础本体11的宽为0.8m~1m,厚度为1m~1.5m,以能够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而修筑完成后的基础本体11,位于基岩裸露段3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直接可将载荷传递至基岩上,而位于基岩浅埋段4内的基础本体11部分上的载荷可通过各支撑桩12传递至内部的基岩上,达到桩土岩共同承担上部的载荷。
通过此种施工方法所形成的复合基础结构1,实现了无需对场地进行大面积开挖的施工目的,使工程的施工时间得到缩短,也有利于工程造价的降低。同时也解决了地基承载力大小在平面上分布不均的问题,达到了能使基础本体11上的载荷均匀分布,控制了不均匀沉降,使得到承载力提高,保障了构筑物的使用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基础结构,设置在岩土体软硬分布不均的场地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础本体,设置在所述场地上,所述基础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场地的基岩裸露段延伸,所述基础本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场地的基岩浅埋段延伸;
支撑桩,用于支撑位于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所述基础本体,所述支撑桩的一端插设在所述基岩浅埋段内,所述支撑桩的另一端与所述基础本体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桩插入的一端至少位于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岩土交界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包括:
桩管,插设在所述基岩浅埋段内,所述桩管内部形成有空腔;
桩体,设置在所述空腔;
其中,所述桩管和所述桩体均与所述基础本体相连。
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管插设在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一端形成有尖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出浆孔。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本体包括:
横梁,间隔设置有多个,各所述横梁的一端朝向所述基岩裸露段延伸,另一端朝向所述基岩浅埋段延伸;
纵梁,设置在所述场地上,用于将多个所述横梁相连;
其中,每个所述横梁位于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一端上均连接有多个所述支撑桩。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基础结构还包括铺设在所述场地上的中粗砂层,所述基础本体设置在所述中粗砂层上,所述支撑桩穿过所述中粗砂层与所述基础本体连接。
7.一种施工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基础结构的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平整场地,将所述场地中的基岩裸露段和基岩浅埋段平整至设计标高;
支撑桩的设置,在所述场地内按照布置规则施工形成所述支撑桩;
基础本体的修筑,在所述场地内按照布置规则施工形成所述基础本体;
其中,修筑的所述基础本体与所述支撑桩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整场地的施工包括:
先将所述基岩裸露段中裸露凸出的基岩平整,以及将所述基岩浅埋段中的原有土层清除,然后在所述基岩裸露段上和所述基岩浅埋段上铺设中粗砂层至统一标高。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的设置包括:
按需选定桩管的规格,并在所述桩管上按照设计规定进行出浆孔的加工,然后将所述桩管压入到所述基岩浅埋段内,随后向所述桩管内注入浆料,并加压使所述浆料由所述出浆孔喷射至所述基岩浅埋段内的土体中,最后,向所述桩管内注满浆料而形成桩体。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本体的修筑包括:
在所述支撑桩施工完成后,在所述场地内按照布置规则,使用混凝土修筑形成所述基础本体,同时,确保各所述支撑桩均与所述基础本体相连。
CN202010105030.4A 2020-02-20 2020-02-20 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11883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5030.4A CN111188353A (zh) 2020-02-20 2020-02-20 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5030.4A CN111188353A (zh) 2020-02-20 2020-02-20 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8353A true CN111188353A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06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5030.4A Pending CN111188353A (zh) 2020-02-20 2020-02-20 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883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59079A (zh) * 2020-11-13 2021-03-09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一种强溶蚀地层埋管基础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59079A (zh) * 2020-11-13 2021-03-09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一种强溶蚀地层埋管基础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98817A1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structure
CN104631440B (zh) 一种既有大直径灌注桩劲芯增长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7109475U (zh) 傍山高填路堤稳定与变形控制结构
CN107447778A (zh) 一种在役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加高加固结构及方法
CN112922020A (zh) 一种由咬合桩组成的风机筒形基础及施工方法
CN211200426U (zh) 一种微型钢管桩挡墙抗滑支挡结构
CN104532714A (zh) 一种处理深厚软土岩溶地基的路基结构
CN114319435A (zh) 下穿既有大截面浅埋管廊的地下通道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188353A (zh) 复合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7100179B (zh) 轻型组合支挡结构及治理大范围高填方边坡工程的方法
CN218813764U (zh) 一种应力保持型永临结合连续桩墙支护结构
CN212077998U (zh) 复合基础结构
CN216041081U (zh) 一种防沉降变形结构
CN215211135U (zh) 一种由咬合桩组成的风机筒形基础
CN115450169A (zh) 一种考虑截污管道布设的河道护岸及其施工方法
CN212561545U (zh) 一种后补强支护桩结构
CN212656218U (zh) 重型桩机荷载托换结构
CN107630706A (zh) 一种消除高地压区隧道仰拱隆起的隧底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4032767A (zh) 悬索桥重力式锚碇及其施工方法
CN209040151U (zh) 桩托三层挡土墙结构
CN220099935U (zh) 一种砂卵石地区有限空间支护的钢管桩支护结构
CN104775448A (zh) 软土地区地下室施工方法
CN220704558U (zh) 一种抗滑桩与挡土板的连接结构
CN219547819U (zh) 一种紧临基坑的浅基础既有建筑物保护结构
CN212316582U (zh) 顶进施工地层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