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0909B - 压接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压接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0909B
CN111180909B CN202010283122.1A CN202010283122A CN111180909B CN 111180909 B CN111180909 B CN 111180909B CN 202010283122 A CN202010283122 A CN 202010283122A CN 111180909 B CN111180909 B CN 1111809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elastic body
electrical connector
insulating
extens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831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80909A (zh
Inventor
莫凑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831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809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80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0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80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09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70Insulation of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弹性体及导电金属片,其中:绝缘弹性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互平行,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分别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导电金属片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以及连接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嵌入部,嵌入部嵌设于绝缘弹性体内部,第一延伸部伸出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相交区域,且弯折后固定于第一表面,第二延伸部伸出第二表面和第四表面相交区域,且弯折后固定于第二表面;弹性回弹形变来自于绝缘弹性体,电接触性能仍然较好,而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作为连接端子的表面为平面,显著提升接触面积,并且便于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保证了与基板连接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压接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接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和高功能化的不断发展,电子器件的体积逐渐减小,基板在有限空间内的安装密度逐渐增大,与此相对应的导电端子越来越小,对电连接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电连接器主要为压接电连接器,通过压接的方式将内置于移动终端设备内的多个基板彼此电连接,现有的压接电连接器固定设置并电连接在一个基板上,具有与另一基板上的导电端子相对应的弹性连接端子,弹性连接端子在压力作用下与导电端子电接触实现两个基板的电连接,并且在压力撤离后回弹复位,目前弹性连接端子为金属弹片,由于金属弹片的往复弹性形变主要来自金属体材料本身,当金属弹片的尺寸较小时,其随着多次压接操作后,金属材质本身的可压缩性和弹性性能就会变得非常差,导致电接触不良,而当采用螺旋状的金属弹片以提高弹性时,金属弹片的焊接面积受限,使得焊接不可靠。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焊接不可靠和多次压接操作后弹性性能变差导致电接触不良的问题,提供一种压接电连接器。
一种压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弹性体及导电金属片,其中:
所述绝缘弹性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导电金属片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嵌入部,所述嵌入部嵌设于所述绝缘弹性体内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交区域,且弯折后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交区域,且弯折后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嵌入部嵌设于绝缘弹性体内部,以将导电金属片嵌设于绝缘弹性体,并且第一延伸部弯折后固定于绝缘弹性体的第一表面、第二延伸部弯折后固定于绝缘弹性体的第二表面,以将导电金属片和绝缘弹性体固定为一体,第一延伸部作为一连接端子固定于一基板并与该基板电连接,在压力作用下第二延伸部作为另一连接端子与另一基板压接,实现相对两个基板的电连接,并且此时绝缘弹性体被压缩,在压力撤离后绝缘弹性体回弹使得第二延伸部复位;在上述压接电连接器中的弹性回弹形变来自于绝缘弹性体,而非导电金属片本身,故多次压接操作后导电金属片的电接触性能仍然较好,电接触良好,而由于第一延伸部伸出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相交区域并固定在绝缘弹性体的第一表面,第二延伸部伸出第二表面和第四表面相交区域并固定在绝缘弹性的第二表面,使得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作为连接端子的表面为平面,并且能够显著提升接触面积,进而能够使得压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性能较好,电接触良好,并且便于将第一延伸部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基板上,保证了与基板连接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表面;
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表面。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表面,以及第二延伸部在第二表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二表面,以使得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与基板的接触面积较大,进而使得电连接性能更好,电接触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表面;和/或,
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表面。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表面,第二延伸部在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二表面,以使得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与基板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使得电连接性能更好,电接触更好,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焊接面积,更好地保证与基板连接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弹性体还具有第一过渡连接面和第二过渡连接面,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沿着第一过渡连接面伸出,以进一步保证第一延伸部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第一表面,通过限定第二延伸部沿着第二过渡连接面伸出,以进一步保证第二延伸部在第二表面上的投影覆盖第二表面,使得电接触良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弯折转角远离所述绝缘弹性体的外边缘均位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所围成的区域内。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弯折转角远离绝缘弹性体的外边缘均位于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围成的区域内,以保证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弯折转角的远离绝缘弹性体的外边缘不会超出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使得压接电连接器为规则结构,以便于压接电连接器在终端设备中的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与所述第三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第一过渡连接面与第三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过渡连接面与第四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以便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弯折,同时使得弯折后第一延伸部和第一表面、第二延伸部和第二表面之间的间隙较小,便于第一延伸部与第一表面的固定,第二延伸部和第二表面的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与所述第三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35°,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35°。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第一过渡连接面与第三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35°,第二过渡连接面与第四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35°,以便于绝缘弹性体的制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出所述第四表面。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伸出第三表面,第二延伸部伸出第四表面,以便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弯折,同时使得弯折后第一延伸部和第一表面、第二延伸部和第二表面之间的间隙较小,便于第一延伸部与第一表面的固定,第二延伸部和第二表面的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弹性体上设有两组通孔,所述两组通孔位于所述嵌入部的两侧,且每一所述通孔的轴向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三表面。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在绝缘弹性体上设置通孔以扩展绝缘弹性体的形变空间,从而提升其弹性性能,进而使得压接电连接器整体往复的弹性性能较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金属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横截面为Z字型。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导电金属片沿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横截面为Z字型,以使得导电金属片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通孔的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弹性体上设有两个槽孔,一所述槽孔开口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交区域的边缘,另一所述槽孔开口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交区域的边缘。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为了进一步提高绝缘弹性体的弹性性能,可以包括孔径延伸至第一表面和第四表面相交区域的边缘、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相交区域的边缘的槽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粘结剂层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粘结剂层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粘结剂层实现第一延伸部和第一表面的固定连接,通过粘结剂层实现第二延伸部和第二表面的固定连接,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从绝缘弹性体上脱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剂层通过液态硅胶的热固化形成。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液态硅胶的热固化形成的粘结剂层具有较好的弹性并且连接稳定性较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金属片与所述绝缘弹性体注塑成型为一体。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注塑成型将导电金属片和绝缘弹性体嵌设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绝缘弹性体的一侧均设有金属涂覆层,所述金属涂覆层的导电性大于所述导电金属片的导电性。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远离绝缘弹性体的一侧均设置金属涂覆层,并限定金属涂覆层的导电性大于导电金属片的导电性,以使得第一延伸部和基板、第二延伸部和另一基板的电连接性能较好,电接触良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金属片为铜片、铁片或不锈钢片。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导电金属片为导电性较好的铜片、铁片或不锈钢片,以提高电连接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弹性体为具有弹性的热固性树脂件和/或热塑性弹性件。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绝缘弹性体为具有弹性的热固性树脂件、热塑性弹性件或是热固性树脂件和热塑性弹性件的组合件,提高绝缘弹性体的弹性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弹性体为有机硅树脂件。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绝缘弹性体为有机硅树脂件,以使得绝缘弹性体兼备弹性性能和耐热性能,进而保证在将压接电连接器焊接固定到基板上时绝缘弹性体的热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弹性体为苯乙烯类、烯烃类、聚醚酯类、聚氨酯类、聚酰胺类或氯乙烯类弹性件。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绝缘弹性体为苯乙烯类、烯烃类、聚醚酯类、聚氨酯类、聚酰胺类或氯乙烯类弹性件,以使得绝缘弹性体兼备弹性性能和稳定的结构性能,进而保证绝缘弹性体的结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绝缘弹性体的一侧设有导电双面胶。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在第一延伸部或是第二延伸部远离绝缘弹性体的一侧设置导电双面胶可以将绝缘弹性体直接粘合到基板上,而无需进行焊接操作,简化了制备工艺并且扩展了绝缘弹性体的制备材料的可选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弹性体包括内芯部及环绕所述芯体的外环部,所述内芯部为热塑性弹性件,外环部为热固性树脂件。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通过限定内芯部为热塑性弹性件,以提高整个绝缘弹性体的结构稳定性,通过限定外环部为热固性树脂件,以提高整个绝缘弹性体的热稳定性,从而使得绝缘弹性体兼备结构弹性性能、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结构性能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的工作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发明再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发明再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发明再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压接电连接器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压接电连接器; 100、绝缘弹性体; 111、第一表面;
112、第二表面; 113、第三表面; 114、第四表面;
115、第一过渡连接面; 116、第二过渡连接面; 117、通孔;
118、槽孔; 119、内芯部; 120、外环部;
200、导电金属片; 211、嵌入部; 212、第一延伸部;
213、第二延伸部; 300、第一基板; 400、第二基板;
500、粘结剂层; 600、金属涂覆层; 700、导电双面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接电连接器10,包括绝缘弹性体100以及导电金属片200,其中,绝缘弹性体100为压接电连接器10提供弹性作用,导电金属片200为压接电连接器10提供电连接作用,导电金属片200嵌设于绝缘弹性体100内,所谓嵌设是指一部分导电金属片200通过埋设、包覆、卡入或者是其他方式完全固定于绝缘弹性体100的内部。一并参考图4、图5以及图6,绝缘弹性体100具有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第三表面113及第四表面114,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相互平行,第三表面113连接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四表面114同样连接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图4、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三表面113和第一表面111相交区域与第四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2相交区域相对设置,第四表面114和第一表面111相交区域与第三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2相交区域相对设置,为了便于描述,设定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113和第一表面111相交区域与第四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2相交区域为绝缘弹性体100的一组相对的两个第一对角区域AA,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114和第一表面111相交区域与第三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2相交区域为绝缘弹性体100的另一组相对的第二对角区域BB,导电金属片200具有嵌入部211以及位于嵌入部211两侧的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嵌入部211和第一延伸部212、第二延伸部213的结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通过嵌入部211相连接,该嵌入部211嵌设于绝缘弹性体100,并且该嵌入部211全部位于绝缘弹性体100内部,该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外伸出绝缘弹性体100的一组相对的两个第一对角区域AA,其中,第一延伸部212伸出第三表面113和第一表面111相交区域,第二延伸部213伸出第四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2相交区域,并且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弯折后固定于绝缘弹性体100相对的表面上,如图2所示,第一延伸部212沿方向C弯折,而第二延伸部213沿方向D弯折,在弯折后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一延伸部212弯折后固定于第一表面111,第二延伸部213弯折后固定于第二表面112。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嵌入部211嵌设于绝缘弹性体100内部,以将导电金属片200嵌设于绝缘弹性体100,并且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弯折后固定于绝缘弹性体100的表面,其中,第一延伸部212弯折后固定于第一表面111,第二延伸部213弯折后固定于第二表面112,以将导电金属片200和绝缘弹性体100固定为一体。为了便于描述,如图3所示,第一延伸部212作为固定端,第一延伸部212作为一连接端子固定于第一基板300并与该第一基板300电连接,而第二延伸部213作为压接端,靠近第二基板400设置,在压力作用下第二延伸部213作为另一连接端子与第二基板400压接,实现相对第一基板300和第二基板400的电连接,并且此时绝缘弹性体100被压缩,在压力撤离后绝缘弹性体100回弹使得第二延伸部213复位;在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中的弹性回弹形变来自于绝缘弹性体100,而非导电金属片200本身,故多次压接操作后导电金属片200的电接触性能仍然较好,电接触良好,而由于第一延伸部212伸出第三表面113和第一表面111相交区域并且弯折后固定于第一表面111,第二延伸部213伸出第四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2相交区域并且弯折后固定于第二表面112,使得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作为连接端子的表面为平面,并且能够显著提升接触面积,进而能够使得压接电连接器10的电连接性能较好,电接触良好,并且便于将第一延伸部212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基板300上,保证了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基板300连接的可靠性。
在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高第一延伸部212、第二延伸部213的面积来提高电连接性能,一并参考图4、图5以及图6,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12固定于第一表面111,并且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11的方向该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表面111;第二延伸部213固定于第二表面112,并且沿垂直于第二表面112的方向该第二延伸部213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二表面112。在具体设置时,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11的方向,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的投影可以覆盖第一表面111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同样,沿垂直于第二表面112的方向,第二延伸部213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投影可以覆盖第二表面112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而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具体面积根据压接电连接器10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表面111,以使得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基板300的接触面积较大,便于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基板300的焊接操作,并且使得焊接面积较大,提高焊接稳定性,进而使得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基板300的电连接较好;通过限定第二延伸部213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二表面112,以使得第二延伸部213与第二基板400的接触面积较大,进而使得电连接性能更好,电接触更好;在具体设置时,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的面积相同,第三表面113和第四表面114相平行,此时,绝缘弹性体100为规则的柱体结构,便于加工制备以及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固定,当然,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的面积也可以不同,可以将第一表面111的面积设置成大于第二表面112的面积,以使得与第一基板300相焊接的第一延伸部212面积较大,便于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基板300的焊接操作,并且使得焊接面积更大,提高焊接稳定性。
继续参考图4、图5以及图6,具体地,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11的方向,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表面111;和/或,
沿垂直于第二表面112的方向,第二延伸部213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二表面112。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的投影恰好完全覆盖第一表面111,以使得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基板300的接触面积更大,便于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基板300的焊接操作,并且使得焊接面积较大,提高焊接稳定性,进而使得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基板300的电连接较好;通过限定第二延伸部213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投影恰好完全覆盖第二表面112,以使得第二延伸部213与第二基板400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使得电连接性能更好,电接触更好,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的投影轮廓的外边缘可以恰好与第一表面111的边缘相重合,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的投影轮廓的外边缘可以位于第一表面111的外侧,同样,第二延伸部213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投影轮廓的外边缘可以恰好与第二表面112的边缘相重合,第二延伸部213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投影轮廓的外边缘可以位于第二表面112的外侧。
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从绝缘弹性体100的一组相对的两个第一对角区域AA伸出的方式具有多种,如图4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绝缘弹性体100为方形柱,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沿绝缘弹性体100的对角方向X伸出绝缘弹性体100,此时第一延伸部212从第一表面111和第三表面113的相交处伸出,第二延伸部213从第二表面112和第四表面114的相交处伸出。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沿着绝缘弹性体100的对角方向X伸出,使得第一延伸部212的弯折转角的远离绝缘弹性体100的外边缘位于第一表面111的外侧,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转角的远离绝缘弹性体100的外边缘位于第二表面112的外侧,以进一步保证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的投影覆盖第一表面111,使得第一延伸部212的面积较大,更好地固定在第一基板300上,第二延伸部213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投影覆盖第二表面112,使得第二延伸部213的面积较大,便于压接操作,从而使得压接电连接器10整体电接触良好。
如图5所示,在具体设置时,绝缘弹性体100的还具有第一过渡连接面115和第二过渡连接面116,第一过渡连接面115位于第一表面111和第三表面113之间,并且第一表面111和第三表面113通过第一过渡连接面115相连接,第一延伸部212从第一过渡连接面115伸出,同样,第二过渡连接面116位于第二表面112和第四表面114之间,并且第二表面112和第四表面114通过第二过渡连接面116相连接,第二延伸部213从该第二过渡连接面116伸出,当然过渡连接面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212从第一过渡连接面115伸出,使得第一延伸部212的弯折转角的朝向绝缘弹性体100的内边缘位于第一表面111的外侧,以进一步保证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的投影覆盖第一表面111,使得第一延伸部212的面积较大,更好地固定在第一基板300上,通过限定第二延伸部213从该第二过渡连接面116伸出,使得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转角的朝向绝缘弹性体100的内边缘位于第二表面112的外侧,以进一步保证第二延伸部213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投影覆盖第二表面112,使得第二延伸部213的面积较大,便于压接操作,从而使得压接电连接器10整体电接触良好。
继续参考图4、图5以及图6,具体地,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转角的远离绝缘弹性体100的外边缘均位于第三表面113和第四表面114所围成的区域内,第三表面113和第四表面114相对设置,第三表面113和第四表面114所围成的区域为第三表面113和第四表面114相对的空间。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转角的远离绝缘弹性体100的外边缘均位于第三表面113和第四表面114所围成的区域内,以保证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转角的远离绝缘弹性体100的外边缘不会超出第三表面113和第四表面114,以使得整个压接电连接器10的外形与绝缘弹性体100类似,进而能够使得压接电连接器10为规则结构,规则结构的压接电连接器10能够便于压接电连接器10以及其他器件在终端设备中的排布,从而便于压接电连接器10的组装,并能够扩大压接电连接器10的适用范围。
为了便于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如图5所示,更具体地,第一过渡连接面115和第三表面11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过渡连接面116和第四表面114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在具体设置时,第一过渡连接面115和第三表面113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0°、120°、135°、150°、160°、170°,第二过渡连接面116和第四表面114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0°、120°、135°、150°、160°、170°,第一过渡连接面115和第三表面113之间的夹角和第二过渡连接面116和第四表面114之间的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具体角度的数值可以根据第一延伸部212以及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半径进行确定。较佳地,第一过渡连接面115和第三表面113之间的夹角为135°,第二过渡连接面116和第四表面114之间的夹角为135°,以便于绝缘弹性体100的制备。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在第一表面111和第三表面113之间设置第一过渡连接面115,第一延伸部212从该第一过渡连接面115伸出,并限定第一过渡连接面115和第三表面11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以使得第一延伸部212在弯折时的弯折中心从第一表面111背离第二表面112的一侧下移到第一表面111朝向第二表面112的一侧,以便于第一延伸部212的弯折,并且此时,弯折后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表面111之间的间隙较小,便于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表面111的固定;同样,通过在第二表面112和第四表面114之间设置第二过渡连接面116,第二延伸部213从该第二过渡连接面116伸出,并限定第二过渡连接面116和第四表面114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以使得第二延伸部213在弯折时的弯折中心从第二表面112背离第一表面111的一侧上移到第二表面112朝向第一表面111的一侧,以便于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并且此时,弯折后第二延伸部213和第二表面112之间的间隙较小,便于第二延伸部213与第二表面112的固定,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有效利用了绝缘弹性体100的外部空间,使得整体尺寸较小,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从绝缘弹性体100的一组相对的两个第一对角区域AA伸出的方式具有多种,如图6所示,具体地,第一延伸部212伸出第三表面113,第二延伸部213伸出第四表面114,此时第一延伸部212的伸出端距离第一表面111的距离和第二延伸部213的伸出端距离第二表面112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具体距离的数值可以根据第一延伸部212以及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半径进行确定。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第一延伸部212伸出第三表面113,以使得第一延伸部212在弯折时的弯折中心从第一表面111背离第二表面112的一侧下移到第一表面111朝向第二表面112的一侧,以便于第一延伸部212的弯折,并且此时,弯折后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表面111之间的间隙较小,便于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表面111的固定;同样,通过限定第二延伸部213伸出第四表面114,以使得第二延伸部213在弯折时的弯折中心从第二表面112背离第一表面111的一侧上移到第二表面112朝向第一表面111的一侧,以便于第二延伸部213的弯折,并且此时,弯折后第二延伸部213和第二表面112之间的间隙较小,便于第二延伸部213与第二表面112的固定,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有效利用了绝缘弹性体100的外部空间,使得在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的层叠方向上的尺寸较小,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为了提高绝缘弹性体100的弹性性能,一并参考图6、图7、图8以及图9,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绝缘弹性体100上设有两组通孔117,这两组通孔117位于嵌入部211的两侧,每一通孔117贯穿绝缘弹性体100并且其轴向方向平行于第一表面111和第三表面113。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孔117的设置使得绝缘弹性体100不仅可以向着其外部轮廓的外侧进行弹性变形,还可以在内部进行变形,故通过在绝缘弹性体100上设置通孔117能够扩展绝缘弹性体100的形变空间,从而提升其弹性性能,进而使得压接电连接器10整体往复的弹性性能较好。在具体设置时,每一组通孔117的数目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是三个以上,多个通孔117可以在绝缘弹性体100上均匀布置,两组通孔117可以位于嵌入部211的两侧,以保证弹性形变的均衡,并且两组通孔117的数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通孔117在绝缘弹性体100上的具体设置方式根据压接电连接器10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而进一步提高绝缘弹性体100的弹性性能,还可以在绝缘弹性体100上均匀布置多个盲孔。
导电金属片200的结构形式具有多种,具体地,如图1-图14所示,导电金属片200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11的横截面为Z字型,这样的导电金属片200能够节约导电金属材料,减小金属电阻,导电金属片200在垂直于第一表面111方向上的横截面可以规则的Z字型,也可以大致为Z字型,以使得导电金属片200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通孔117的设置。当然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例如导电金属片200的嵌入部211在垂直于第一表面111上的横截面可以S形。
通孔117在绝缘弹性体100上的具体设置方式具有多种,如图7所示,多个通孔117全部设置在绝缘弹性体100的外轮廓内,以便于通孔117的设置,当然绝缘弹性体100的结构形式并不局限于设置在绝缘弹性体100外轮廓内部的通孔117,具体地,如图6、图8以及图9,绝缘弹性体100上还包括槽孔118,槽孔118开口于绝缘弹性体100的另一组相对的第二对角区域BB的边缘,此时,槽孔118的数目为两个,一个槽孔118开口于第一表面111和第四表面114相交区域的边缘,另一槽孔118开口于第二表面112和第三表面113相交区域的边缘,绝缘弹性体100可以仅包括槽孔118,绝缘弹性体100还可以包括多个设置在绝缘弹性体100外轮廓内的通孔117,同时包括至少一个槽孔118。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孔117的孔径可以根据绝缘弹性体100的弹性和机械性能确定,而在绝缘弹性体100的另一组相对的第二对角区域BB的边缘形成槽孔118,能够使得绝缘弹性体100的形变空间更大,从而进一步提高绝缘弹性体100的弹性性能,在具体设置时,槽孔118可以为一个、两个或是多个,槽孔118设置位置可以是开口于第三表面113靠近第二表面112的区域、第二表面112靠近第三表面113的区域、第三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2的交接处、第四表面114、第一表面111靠近第四表面114的区域、第四表面114靠近第一表面111的区域以及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的交接处,而槽孔118的数目以及设置位置根据压接电连接器10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表面111、第二延伸部213和第二表面112的固定连接方式具有多种,如图3-图14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12通过粘结剂层500固定于第一表面111,第二延伸部213通过粘结剂层500固定于第二表面112。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粘结剂层500实现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表面111的固定连接,通过粘结剂层500实现第二延伸部213和第二表面112的固定连接,粘结剂层500的胶结作用能够较好地固定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表面111,第二延伸部213和第二表面112,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从绝缘弹性体100上脱落。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表面111、第二延伸部213和第二表面112的固定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全部通过粘结剂层500胶接,还可以一部分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另一部分通过粘结剂层500胶接,例如,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表面111通过凹凸固定,第二延伸部213和第二表面112的固定通过粘结剂层500胶接固定。
具体地,粘结剂层500可以通过液态硅胶的热固化形成,当然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粘结剂层500可以通过液态硅胶的热固化而形成,固化后所形成的的粘结剂层500具有较好的弹性和绝缘性,而且液态硅胶在固化时与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相粘合,并在固化后形成固态的粘结剂层500,该粘结剂层500会维持弹性,再加热也不会熔融而是维持粘结力,并且即使在焊接时也维持粘结力,因此,通过液态硅胶的热固化形成的粘结剂层500具有较好的弹性并且连接稳定性较好。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嵌入部211与绝缘弹性体100的嵌设,具体地,导电金属片200与绝缘弹性体100注塑成型为一体,当然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模压、挤出等生产工艺。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如图2所示,在具体制备时,可以先将导电金属片200进行预弯折,然后通过将预弯折后的导电金属片200在注塑机上进行绝缘弹性体100的注塑,注塑成型后导电金属片200和绝缘弹性体100嵌设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结构。在具体设置时,预弯折可以包括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相对于嵌入部211弯折一定角度,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仅需要通过注塑、弯折及固定就能够完成制备,制备工艺简单,能够有效地实现自动连续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变导电金属片200的材料提高电连接性能,如图10-图13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远离绝缘弹性体100的一侧均设有金属涂覆层600,该金属涂覆层600的导电性大于导电金属片200的导电性。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在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远离绝缘弹性体100的一侧均设置金属涂覆层600,并限定金属涂覆层600的导电性大于导电金属片200的导电性,以使得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基板300、第二延伸部213和第二基板400的电连接性能较好,电接触良好。在具体设置时,金属涂覆层600可以通过印刷、喷涂、旋涂等方式制备,金属涂覆层600可以完全覆盖第一延伸部212位于第一表面111上方的区域,也可以仅涂覆位于第一表面111正上方的第一延伸部212,同样,金属涂覆层600可以完全覆盖第二延伸部213位于第二表面112上方的区域,也可以仅涂覆位于第二表面112正上方的第二延伸部213。
具体地,导电金属片200可以为铜片、铁片或不锈钢片,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导电金属片200为导电性较好的铜片、铁片或不锈钢片,以提高电连接性能,而此时相对应的金属涂覆层600的材质可以为银、锌等,具体导电金属片200的材质和金属涂覆层600的材质可以根据压接电连接器10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改变绝缘弹性体100的材料提高弹性性能,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绝缘弹性体100可以为具有弹性的热固性树脂件和/或热塑性弹性件。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由于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弹性材料的弹性性能均较好,通过限定绝缘弹性体100为具有弹性的热固性树脂件、热塑性弹性件或是热固性树脂件和热塑性弹性件的组合件,提高绝缘弹性体100的弹性性能。当然,绝缘弹性体100的具体材料和结构组成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产品时的加工温度、所需弹性功能等需求进行确定。
绝缘弹性体100为热固性树脂件时,具体地,绝缘弹性体100可以为有机硅树脂件。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绝缘弹性体100为有机硅树脂件,以使得绝缘弹性体100兼备弹性性能和耐热性能,进而保证在将压接电连接器10焊接固定到基板上时绝缘弹性体100的热稳定性。当然,绝缘弹性体100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有机硅树脂,还可以为其他热固性树脂时,例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呋喃树脂,聚丁二烯树脂、有机硅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之间的混合物,这些材料的耐热性和弹性都较好,而在利用这些材料制备绝缘弹性体100时,还可以根据这些材料的弹性性能和耐热性能进一步在采用多种混合树脂材料或添加耐热助剂和弹性助剂,来提升绝缘弹性体100的耐热性能或弹性性能。
绝缘弹性体100为热塑性树脂件时,具体地,绝缘弹性体100可以为苯乙烯类、烯烃类、聚醚酯类、聚氨酯类、聚酰胺类或氯乙烯类弹性件。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绝缘弹性体100为苯乙烯类、烯烃类、聚醚酯类、聚氨酯类、聚酰胺类或氯乙烯类弹性件,以使得绝缘弹性体100兼备弹性性能和稳定的结构性能,进而保证绝缘弹性体100的结构稳定性。当然,绝缘弹性体100的材料并不局限于上述材料,还可以为其他热塑性树脂材料。
绝缘弹性体100为固性树脂件和热塑性弹性件的组合件时,如图14所示,具体地,绝缘弹性体100包括内芯部119及环绕芯体的外环部120,内芯部119为热塑性弹性件,外环部120为热固性树脂件。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限定内芯部119为热塑性弹性件,以提高整个绝缘弹性体100的结构稳定性,通过限定外环部120为热固性树脂件,以提高整个绝缘弹性体100的热稳定性,从而使得绝缘弹性体100兼备结构弹性性能、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结构性能较好。在具体设置时,内芯部119可以为有机硅树脂件,外环部120可以为苯乙烯类弹性件,内芯部119可以为正方体结构、圆柱形结构等,外环部120可以为腔体式结构,内芯部119和外环部120的具体材料、尺寸和结构形式根据压接电连接器10的实际柔韧性和机械强度进行确定。
第一延伸部21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基板300固定连接,此时的绝缘弹性体100的材料需要热稳定性较高,而根据压接电连接器10应用于移动终端产品时的加工温度的需求,当采用的绝缘弹性体100的材料热稳定性较低时,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具体地,可以在第一延伸部212远离绝缘弹性体100的一侧设置导电双面胶700。
上述压接电连接器10,通过在第一延伸部212远离绝缘弹性体100的一侧设置导电双面胶700可以将绝缘弹性体100直接粘合到基板上,而无需进行焊接操作,简化了制备工艺并且扩展了绝缘弹性体100的制备材料的可选范围。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将导电双面胶700的一侧粘合到第一延伸部212上,再需要进行与第一基板300的粘结时撕掉保护层进行粘合,导电双面胶700在第一延伸部212上的投影可以完全覆盖第一延伸部212在第一表面111上方的面积,也可以部分覆盖,而导电双面胶700的具体结构形式、材质以及尺寸根据压接电连接器10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弹性体及导电金属片,其中:
所述绝缘弹性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导电金属片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嵌入部,所述嵌入部嵌设于所述绝缘弹性体内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交区域,且弯折后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交区域,且弯折后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嵌入部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结构形状相同;
所述绝缘弹性体还具有第一过渡连接面和第二过渡连接面,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弯折转角远离所述绝缘弹性体的外边缘均位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所围成的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表面;
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表面;和/或,
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与所述第三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出所述第四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弹性体上设有两组通孔,所述两组通孔位于所述嵌入部的两侧,且每一所述通孔的轴向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三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弹性体上设有两个槽孔,一所述槽孔开口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交区域的边缘,另一所述槽孔开口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交区域的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粘结剂层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粘结剂层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片与所述绝缘弹性体注塑成型为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绝缘弹性体的一侧均设有金属涂覆层,所述金属涂覆层的导电性大于所述导电金属片的导电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压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弹性体为具有弹性的热固性树脂件和/或热塑性弹性件。
CN202010283122.1A 2020-04-13 2020-04-13 压接电连接器 Active CN1111809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83122.1A CN111180909B (zh) 2020-04-13 2020-04-13 压接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83122.1A CN111180909B (zh) 2020-04-13 2020-04-13 压接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0909A CN111180909A (zh) 2020-05-19
CN111180909B true CN111180909B (zh) 2020-06-26

Family

ID=70656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83122.1A Active CN111180909B (zh) 2020-04-13 2020-04-13 压接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80909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7603A (zh) * 2019-11-27 2020-04-03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接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7603A (zh) * 2019-11-27 2020-04-03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接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0909A (zh)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8605A (zh) 便携式无线装置
CN101373865B (zh) 各向异性导电连接器及其连接结构
CN110957603A (zh) 压接电连接器
US7919719B2 (en) Dome contact used in pushbutton switch
CN112106258B (zh) 压接电连接器
CN111180909B (zh) 压接电连接器
CN101192473B (zh) 表面安装型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93115B (zh) 压接电连接器
EP1283563B1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6251228U (zh) 一种新型Type-C连接器
CN105845468B (zh) 一种触动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JP2003078322A (ja) 携帯電話機用内蔵アンテナ及び携帯電話機
US8119272B2 (en) Battery connector and holding structure for battery
KR101394459B1 (ko) 안테나 구조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040171287A1 (en) Contact element
CN205751898U (zh) 一种触动开关
CN101562275A (zh) 薄膜天线组合构造及其制造方法
KR20090063939A (ko) 내장형 안테나 제조 방법
JP2002111368A (ja) 携帯電話用内蔵アンテナ
CN217690802U (zh) 一种电子元件、功能模块及电子设备
CN217882031U (zh) 电连接器
TWI645627B (zh) Force symmetrically embedded in the shrapnel assembly
US6713683B2 (en) Wiring board with terminal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1171459A (ja) コイル部品
KR101347208B1 (ko) 단말기용 디엠비 안테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