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4790A - 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4790A
CN111164790A CN201880064175.5A CN201880064175A CN111164790A CN 111164790 A CN111164790 A CN 111164790A CN 201880064175 A CN201880064175 A CN 201880064175A CN 111164790 A CN111164790 A CN 1111647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e
battery pack
battery
electrode tabs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41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桥季之
平濑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ily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rily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rily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rily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64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7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2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224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7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1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涉及本发明的电池组(1)是在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50)之间容纳有层叠的多个电池单元(10)的电池组(1),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从外表面(11)突出,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沿着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排列且相互连接,电池单元(10)沿着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第一壳体(40)在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上具有各个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或外表面(11)所抵靠的抵接部(44)。

Description

电池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0月3日向日本特许厅申请的特愿2017-193802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而编入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具备多个电池单元的可充电/放电的电池模块。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结合起来的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的内部配置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5445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池模块中,电极片所形成的电池单元的外部面与用于将电池单元定位于下部框架的电池单元的外部面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若将电池单元定位于下部框架之后将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电极片彼此熔焊,则存在对于电极片的定位不能确保足够的精度的风险。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观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壳体内定位电极片的电池组。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组是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容纳有层叠的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电池单元的电极片从外表面突出,
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沿着上述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排列且相互连接,
上述电池单元沿着上述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插入于上述第一壳体,
上述第一壳体在上述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上具有各个上述电池单元的上述电极片或上述外表面所抵靠的抵接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在壳体内定位电极片的电池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组的内部的各配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电池单元的俯视图。
图3B是电池单元的侧视图。
图4A是从上方观察的约束板的立体图。
图4B是沿着图4A的I-I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5A是将第一壳体的正面的一部分放大并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B是第一壳体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和分别放大了虚线框部的两个部分的图。
图5C是第一壳体的后视图和放大了其虚线框部的图。
图5D是示出了第一壳体的抵接部与电池单元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模式图。
图6A是将第二壳体的背面的一部分放大并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B是第二壳体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和分别放大了虚线框部的两个部分的图。
图6C是第二壳体的后视图和放大了其虚线框部的图。
图7A是示出了用于组装电池组的代表性第一工序的模式图。
图7B是示出了用于组装电池组的代表性第二工序的模式图。
图7C是示出了用于组装电池组的代表性第三工序的模式图。
图7D是示出了用于组装电池组的代表性第四工序的模式图。
图8A是放大了图7C的沿着II-II箭头线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8B是放大了图7D的沿着III-III箭头线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9A是放大了图8A的虚线框部R1的图。
图9B是放大了图8A的虚线框部R2的图。
图10A是示出支撑电池组的框体的剖面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0B是沿着图10A的IV-IV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10C是放大了图10B的虚线框部的图。
图11A是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完成图。
图11B是图11A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1的电池单元单体的俯视图。
图13A是图11B的第一壳体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和放大了其虚线框部的图。
图13B是图11B的第一壳体的后视图和放大了其虚线框部的图。
图14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5A是示出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嵌合部分的、示出电池组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5B是放大了图15A的虚线框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以图中的箭头的方向为基准。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将多个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而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多个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也可以与其它的任意方向一致。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组1的内部的各配件的分解立体图。电池组1作为大的构成要素具备六个电池单元10、绝缘片20、约束板30、第一壳体40以及第二壳体50。
六个电池单元10沿上下方向层叠。以下,将层叠的六个电池单元10从下方朝向上方分别标记为电池单元10a、10b、10c、10d、10e以及10f。在不区分各电池单元的情况下,将其统称为电池单元10。各电池单元10具有分别由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平行的正面和背面构成的两个外表面11。各电池单元10具有沿着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方向尤其沿着前后方向从两个外表面11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的一组电极片12p、12n。各电池单元10在一组电极片12p、12n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状态下层叠。
绝缘片20由聚乙烯(PE:polyethylene)或聚丙烯(PP:polypropylene)树脂等的电绝缘性原材料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绝缘片20配置成与层叠的电池单元10中的位于上端的电池单元10f的上表面抵接。绝缘片20是为了确保抵接于电池组1的上表面的约束板30与电池组1内部的电池单元10的电绝缘而设置。
约束板30配置成与绝缘片20的上表面抵接。约束板30通过螺钉固定等适当的方法固定于卡合的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上表面。例如,约束板30通过使贯通设置在四个角的孔部31与设置在第一壳体40的前端的左右两个端部的两个螺钉孔41和设置在第二壳体50的后端的左右两个端部的两个螺钉孔51对准而进行螺钉固定来固定于卡合的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上。约束板30在约束了由各电池单元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构成的垂直于层叠方向的外表面13的状态下,使电池单元10由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所夹持。同时,约束板30支撑电池单元10。
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在彼此卡合的状态下在内部支撑层叠的电池单元10。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在其间容纳层叠的多个电池单元10。层叠的电池单元10载置于第一壳体40的底表面40a和第二壳体50的底表面50a。卡合的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具有与底表面相对置且构成在其上表面的开口O。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彼此的连接面S1与电极片12p或12n侧的电池单元10的外表面11大致平行。连接面S1与上下方向平行。这样,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沿着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的突出方向排列且相互连接或分离。
可以将层叠的电池单元10中的相邻的电池单元10利用粘合剂或双面胶带等粘接剂来粘合固定。例如,可以通过在各电池单元10的上表面上涂布粘合剂等的任意方法而粘合固定相邻的电池单元10。同样地,可以利用粘接剂而粘合固定电池单元10f和绝缘片20。同样地,也可以利用粘接剂而粘合固定绝缘片20和约束板30。
图3A和图3B是示出图2的电池单元10单体的图。图3A是电池单元10的俯视图。图3B是电池单元10的侧视图。图3A和图3B示出如图2那样配置的电池单元10b而作为一个例子。对于其它电池单元10也与图3A和图3B所示的电池单元10b同样地构成。
电池单元10形成为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平板状。电池单元10的外装部件14由层压膜(laminate film)制成。外装部件14的最外层由树脂制成以确保电绝缘性。外装部件14的上下两个表面构成外表面13。外表面11在中央部比左右两个端部更向外突出。外表面11形成为从上方观察时呈凸形。从外表面11中的更向外突出的部分突出设置电极片12p或12n。电极片12p、12n通常是以平板状突出设置,但为了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其它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等接触而弯曲加工成相互对称且侧视时呈大致L字形并朝向外部。例如,电极片12p在以直线状沿着前后方向向外突出之后朝向下方弯折。电极片12n在以直线状沿着前后方向向外突出之后朝向上方弯折。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将朝向下方弯折的电极片12p作为正极端子并将朝向上方弯折的电极片12n作为负极端子而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电极片12p、12n也可以构成为正极和负极的作用相反。
图4A和图4B是示出图2的约束板30单体的图。图4A是从上方观察的约束板30的立体图。图4B是沿着图4A的I-I箭线剖切的剖视图。
约束板30可由刚性高的任意材料制成。例如,约束板30可仅由金属材料制成。不限定于此,约束板30也可以由在表面上施加有PET树脂等的电绝缘性材料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约束板30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约束板30具有形成在大致中央部且设置成沿着上下方向向内凹陷的大致矩形的凹部32。四个孔部31设置成从包围凹部32的约束板30的外缘部的四个角分别突出。作为一个例子,凹部32的表面以与约束板30的外缘部的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为直线状。凹部32的表面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可以形成为其表面朝向中央部进一步向内突出的直线状或曲线状倾斜面。电池组1通过凹部32所施加的压力而能够牢固地固定内部的电池单元10。约束板30不限于如凹部32那样的结构。例如,约束板30可以形成为具有如约束板30的表面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逐渐向内突出的直线状或曲线状倾斜面而不具有凹部32。约束板30例如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突出设置于中央部的下表面的肋而代替凹部32。
图5A至图5C是示出图2的第一壳体40单体的图。图5A是将第一壳体40的正面的一部分放大并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B是第一壳体40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和分别放大了虚线框部的两个部分的图。图5C是第一壳体40的后视图和放大了其虚线框部的图。图5D是示出了第一壳体40的抵接部44与电池单元10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模式图。
第一壳体40可由在表面上施加有PET树脂等的电绝缘性原材料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第一壳体40可以由刚性高的任意材料制成。第一壳体40的正面中央部形成为向外突出。在该正面中央部设置有沿着左右方向以大致矩形延伸的贯通正面的四个窗部42。窗部42形成为左右方向的一侧半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另一侧半部的宽度更宽。窗部42形成为比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的前端表面S2还小。电极片12p、12n的前端表面S2是指电极片12p、12n各自在上下方向上弯折的部分的外表面(参照图3B)。四个窗部42在将各自的左右两个端部位置和宽度宽的半部的左右位置对齐的状态下沿着上下方向排列成一列。在第一壳体40的正面中央部的左右两侧表面形成有夹具插入孔43。夹具插入孔43与四个窗部42各自对应而在与各窗部42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成对形成。一对夹具插入孔43形成为在第一壳体40的正面中央部的左右两侧表面上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例如,如图5D所示,第一壳体40在电极片12p、12n所突出的方向上具有各个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或12n或外表面11所抵靠的抵接部44。抵接部44与从沿着电极片12p、12n所突出的方向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的电池单元10的外表面11突出的电极片12p或12n或外表面11抵接。例如,抵接部44由与电极片12p、12n所突出的方向相交的面的内壁构成。例如,抵接部44由在电池单元10向第一壳体40插入时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或12n所对置的、第一壳体40的第一内壁44a构成。第一内壁44a由第一壳体40的正面中央部的背面中的窗部42所形成的面构成。在该情况下,若六个电池单元10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则电极片12p或12n的前端表面S2与第一内壁44a抵接。
第一壳体40具有位于夹具插入孔43的后侧(里侧)且比第一内壁44a更靠内侧形成的第二内壁44b。例如,如图5D所示,第二内壁44b可以与电池单元10隔开距离,且可以不构成抵接部44的一部分。不限定于此,抵接部44可以由第二内壁44b构成。在该情况下,若六个电池单元10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则外表面11中的、比左右两个端部更向外突出的中央部与第二内壁44b抵接亦可。
第一壳体40具有比第二内壁44b更靠内侧形成的第三内壁44c。抵接部44可以由第三内壁44c构成。在该情况下,若六个电池单元10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则外表面11中的、比中央部更向内凹入的左右两个端部与第三内壁44c抵接。
这样,各电池单元10的定位是通过以电极片12p或12n或外表面11为基准使对应的部分与第一壳体40的抵接部44抵接而进行。抵接部44位于窗部42的附近。更具体地,抵接部44以位于与第一壳体40中的、窗部42所形成的正面中央部相同的前端部的方式形成。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熔焊相邻的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时就能够精确地定位电池组1。
第一壳体40进一步具有从第一内壁44a向内侧突出设置且用于在插入电池单元10时朝向第一内壁44a和下述的容纳部47导入一对电极片12p、12n的引导部45。从第一内壁44a突出设置至少一个引导部45。第一壳体40进一步具有从第一内壁44a向内侧突出设置且使在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电极片12p、12n彼此电绝缘的第一绝缘部46a。在四个窗部42各自之间各设置一个第一绝缘部46a,而总共设置三个第一绝缘部46a。第一绝缘部46a的后端的前后位置与第二内壁44b相同。第一绝缘部46a的背面和第二内壁44b构成同一平面。第一绝缘部46a成形为沿着电极片12p、12n的板状。
各个引导部45形成为肋状,且以在前后方向上朝向上下方向突出的状态延伸设置于第一绝缘部46a的上下两个表面。作为一个例子,四个引导部45在各第一绝缘部46a的上表面上延伸设置。该四个引导部45在左右方向上以等间距隔开距离。同样地,在各第一绝缘部46a的下表面上延伸设置有四个引导部45。该四个引导部45在左右方向上以等间距隔开距离。分别形成于第一绝缘部46a的上下两个表面的引导部45可以配置于相同的左右方向位置,也可以配置于互不相同的左右方向位置。
引导部45可以具有突出量从第一内壁44a朝向向内侧隔开距离的方向减少呈锥状(taper)的锥形部45a。例如,引导部45的前半部中的自第一绝缘部46a的突出设置量为恒定,但引导部45的后半部中的自第一绝缘部46a的突出设置量以大致中央付近为界朝向内侧逐渐减少亦可。例如,锥形部45a的锥形形状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平缓的曲线状。由此,在上下方向上隔开了距离的状态下,彼此相邻的引导部45的隔开距离宽度朝向内侧逐渐増加。通过如上所述的锥形部45a的结构,电池组1就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单元10向第一壳体40的插入性。
第一壳体40在内部具有向外突出的正面中央部的背部在上下方向上由三个第一绝缘部46a所划分的四个容纳部47。各容纳部47容纳配置在对应的上下位置的电极片12p、12n。以下,将四个容纳部47从下方朝向上方分别标记为容纳部47a、47b、47c以及47d。在不区分各容纳部的情况下,将其统称为容纳部47。在容纳部47a至47d的前端分别配置有一个窗部42。
第一壳体40具有从左右方向的两个内侧表面向内侧突出设置的第二绝缘部46b。第二绝缘部46b在层叠的状态下使相邻的各电池单元10相互绝缘。例如,在层叠的六个电池单元10各自之间各配置一个第二绝缘部46b而总共配置五个第二绝缘部46b。例如,第二绝缘部46b沿着六个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即上下方向以相同的前后宽度和相同的前后位置排列。第二绝缘部46b在电池单元10向第一壳体40插入时还发挥作为引导件的功能。
图6A至图6C是示出图2的第二壳体50单体的图。图6A是将第二壳体50的背面的一部分放大并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B是第二壳体50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和分别放大了虚线框部的两个部分的图。图6C是第二壳体50的后视图和放大了其虚线框部的图。
第二壳体50与第一壳体40同样地构成,且具有螺钉孔51、窗部52、夹具插入孔53、第一内壁54a、第二内壁54b、第三内壁54c、引导部55、锥形部55a、第一绝缘部56a、第二绝缘部56b以及容纳部57。对上述的第一壳体40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对第二壳体50的对应的各构成部分。以下,主要针对关于第二壳体50的与第一壳体40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第二壳体50的窗部52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三个并分别位于第一壳体40的对应的窗部42之间。更具体地,将四个窗部42从下方朝向上方分别标记为窗部42a、42b、42c以及42d,并将三个窗部52从下方朝向上方分别标记为窗部52a、52b以及52c。在该情况下,窗部52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窗部42a与窗部42b之间。窗部52b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窗部42b与窗部42c之间。窗部52c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窗部42c与窗部42d之间。
作为一个例子,窗部52的宽度宽的半部可以形成于与窗部42的宽度宽的半部在左右方向上相同的一侧。作为一个例子,在窗部42的宽度宽的半部如图5C所示那样形成于左侧的情况下,窗部52的宽度宽的半部如图6C所示那样形成于左侧。
在三个窗部52各自之间各设置一个第一绝缘部56a而总共设置两个第一绝缘部56a。在向外突出的背面中央部的背部在上下方向上由两个第一绝缘部56a所划分的状态下设置三个容纳部57。各容纳部57容纳配置在对应的上下位置的电极片12p、12n。以下,将三个容纳部57从下方朝向上方分别标记为容纳部57a、57b以及57c。在不区分各容纳部的情况下,将其统称为容纳部57。引导部55也同样地延伸设置于容纳部57a的底表面和容纳部57c的顶棚表面。作为一个例子,在各个面上延伸设置四个引导部55。
图7A至图7D是示出用于组装电池组1的工序的模式图。图7A至图7D是分别示出了用于组装电池组1的代表性的第一工序至第四工序的模式图。图8A和图8B是分别示出了执行图7C和图7D的第三工序和第四工序时的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内部的状态的模式图。图8A是放大了图7C的沿着II-II箭头线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图。图8B是放大了图7D的沿着III-III箭头线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图。图9A和图9B是放大了图8A的虚线框部的图。图9A是放大了图8A的虚线框部R1的图。图9B是放大了图8A的虚线框部R2的图。
在图7A所示的第一工序中,将层叠的六个电池单元10和绝缘片20从下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六个电池单元10以各自的电极片12p、12n弯折的状态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此时,通过以电极片12p或12n、或者外表面11为基准使对应的部分与第一壳体40的抵接部44抵接而定位各电池单元10。为了进行电池单元10相对于第一壳体40的定位,尤其为了进行电极片12p或12n相对于第一壳体40的定位而使用电池单元10中的电极片12p或12n所形成的外表面11侧。在图7B所示的第二工序中,对于保持着电池单元10和绝缘片20的第一壳体40从后方嵌合第二壳体50。同时,在第一壳体40上临时固定总正汇流条60a和总负汇流条60b。在图7C所示的第三工序中,从第一壳体40的夹具插入孔43插入对应的夹具70a,并在第一壳体40内将电极片12p、12n固定。作为一个例子,通过夹具70a而将电极片12p、12n在与第一内壁44a抵接的状态下固定。其后,通过激光焊接等适当的方法来分别焊接电极片12p、12n、电极片12p和总正汇流条60a以及电极片12n和总负汇流条60b。例如,在激光焊接的情况下,将焊接用激光穿过窗部42照射到焊接部位。在图7D所示的第四工序中,从第二壳体50的夹具插入孔53插入对应的夹具70b而固定电极片12p、12n。其后,通过激光焊接等适当的方法而将电极片12p、12n相互焊接。例如,在激光焊接的情况下,将焊接用激光穿过窗部52照射到焊接部位。
在执行图7D所示的第四工序之后,通过螺钉固定等适当的方法来在卡合的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上表面固定约束板30。通过以上过程完成电池组1的组装。
如图8A和图8B所示,各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通过上述工序而容纳于第一壳体40的容纳部47和第二壳体50的容纳部57。在该状态下,六个电池单元10以相邻的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在前方和后方交替地配置的方式层叠。
例如,如图8A所示,电池单元10a的电极片12p配置于容纳部47a中。与电池单元10a的上部相邻而配置的电池单元10b的电极片12n配置于容纳部47b中。同样地,与电池单元10b的上部相邻而配置的电池单元10c的电极片12p配置于容纳部47b中。同样地,电池单元10d、10e以及10f的正面侧的电极片12p、12n也交替地配置于容纳部47c和47d中。其结果,在电极片12p、12n从下方朝向上方交替地配置的状态下,一个、两个、两个、一个电极片容纳于第一壳体40的四个容纳部47中。
在容纳部47中,在相互连接的一对电极片12p、12n与相邻于一对电极片12p、12n的一方的其它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或12n之间夹着第一绝缘部46a。另一方面,第一绝缘部46a并不配置于相互连接的一对电极片12p、12n之间。
例如,如图8B所示,电池单元10a的电极片12n配置于容纳部57a中。在容纳部57a中还配置有与电池单元10a的上部相邻而配置的电池单元10b的电极片12p。同样地,电池单元10c、10d、10e以及10f的背面侧的电极片12p、12n也交替地配置于容纳部57b和57c中。其结果,电极片12p、12n从下方朝向上方交替地配置于第二壳体50的三个容纳部57中。在各容纳部57中容纳两个电极片12p、12n。
在容纳部57中,在相互连接的一对电极片12p、12n与相邻于一对电极片12p、12n的一方的其它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或12n之间夹着第一绝缘部56a。另一方面,第一绝缘部56a并不配置于相互连接的一对电极片12p、12n之间。
如上所述,各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通过彼此沿上下相反的方向弯折而分别与相邻的电池单元10的具有相反的极性的电极片连接。最终,六个电池单元10彼此串联连接。更具体地,电极片12p、12n之间配置有第一绝缘部46a的电池单元10是与极性不同于夹着第一绝缘部46a的电极片12p、12n的极性的电极片12n、12p彼此连接。例如,电池单元10a和电池单元10b是在第二壳体50侧与极性不同于夹着第一绝缘部46a的电极片12p、12n的极性的电极片12n、12p彼此连接。反过来讲,关于在第二壳体50侧相互连接的一对电极片12n、12p的电池单元10,在极性不同于所连接的极性的电极片12p、12n彼此之间夹着第一绝缘部46a。
如图9A所示,在第一壳体40的上端的容纳部47d中容纳有一个电池单元10f的电极片12n。在容纳部47d中还容纳有总负汇流条60b的端部。作为一个例子,电极片12n的前端表面S2与第一内壁44a对置,且该前端表面S2的后侧与总负汇流条60b的端部对置。换言之,各自按照第一内壁44a、电极片12n的前端部以及总负汇流条60b的端部的次序从外侧朝向内侧配置。在该状态下,若夹具70a通过图7C所示的第三工序而插入,则各自的面相互抵接。
如在图8A中也示出,在第一壳体40的下端的容纳部47a中容纳一个电池单元10a的电极片12p,并且还容纳总正汇流条60a的端部。对于图9A的上述的说明,对于容纳部47a中的电极片12p与总正汇流条60a的关系也适用。
如图9B所示,两个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在重叠的状态下容纳于第一壳体40的中央的两个容纳部47b、47c中。作为一个例子,电极片12n的前端表面S2与第一内壁44a对置,且该前端表面S2的后侧与电极片12p的前端表面S2对置。换言之,各自按照第一内壁44a、电极片12n的前端部以及电极片12p的前端部的次序从外侧朝向内侧配置。在该状态下,若夹具70a通过图7C所示的第三工序而插入,则各自的面相互抵接。
图10A至图10C是示出容纳于框体80的电池组1的图。图10A是示出支撑电池组1的框体80的剖面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0B是沿着图10A的IV-IV箭头线的剖视图。图10C是放大了图10B的虚线框部的图。
框体80由铝等的金属材料制成。不限定于此,框体80可以由刚性高的任意材料制成。例如,框体80也可以由在表面上施加有PET树脂等的电绝缘性材料的金属材料或刚性的高的树脂材料制成。
电池组1通过螺钉固定等适当的方法而固定于框体80的内部。更具体地,电池组1以第一壳体40的底表面40a和第二壳体50的底表面50a与框体80的底表面80a抵接的状态容纳于框体80的内部。此时,框体80的底表面80a与上方的约束板30同样地作为用于从下方约束层叠的电池单元10的约束部件来发挥功能。第一壳体40的底表面40a和第二壳体50的底表面50a与底表面80a抵接,层叠的电池单元10通过与所述底表面40a和所述底表面50a抵接而由底表面80a所间接地约束。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只要第一壳体40的底表面40a和第二壳体50的底表面50a具有足够的刚性而它们本身就能够发挥作为约束部件的作用,则底表面80a可以不与底表面40a和底表面50a抵接。
如图10A至图10C所示,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对框体80的固定部F比框体80的底表面80a还靠内侧设置。固定部F位于比底表面80a还靠上方的部位,以更靠近由层叠的六个电池单元10构成的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重心。
固定部F例如可以如下构成。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壳体40的两个螺钉孔41可以自第一壳体40的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而构成。同样地,第二壳体50的两个螺钉孔51也可以自第二壳体50的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而构成。另一方面,框体80为了支撑两个螺钉孔41和两个螺钉孔51而在与各自对应的位置具有从底表面80a向内侧突出设置的支撑部81。在支撑部8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与从上方插入到两个螺钉孔41和两个螺钉孔51各自中的螺钉螺纹配合的螺纹孔81a。例如,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可以通过使螺钉对螺钉孔41和螺钉孔51从上方插入并与螺纹孔81a螺纹配合而固定于框体80。固定部F可以由螺钉孔41或螺钉孔51和螺纹孔81a构成。
如上所述,电池组1的底表面以与框体80的底表面80a抵接的状态被固定。因此,电池组1的底表面侧从下方由框体80的底表面80a所牢固地约束。另一方面,电池组1的上表面侧在假如仅由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以及绝缘片20构成的情况下其约束力弱于底表面侧。于是,在电池组1固定于框体80的状态下,约束板30从层叠方向的一侧即从上方以覆盖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如上所述,约束板30具有朝向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上表面凹入的凹部32。此时,在约束板30与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有绝缘片20。绝缘片20与约束板30的凹部32和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上表面抵接。另一方面,第一壳体40的底表面40a和第二壳体50的底表面50a与框体80的底表面80a抵接。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上表面由约束板30从上方加压,并且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下表面通过所抵接的第一壳体40的底表面40a和第二壳体50的底表面50a而由框体80的底表面80a所支撑。由此,各电池单元10的上下方向位置被限制。此时,由于经时劣化而在电池单元10的内部产生的气体在层叠方向上的加压作用下容易聚集于电池单元10的外周。内部气体聚集于从形成在中央部的电极隔开的位置。
一般来讲,在电池单元10的电池特性与对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的压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通过施加规定的压力,使得电池单元10内部的电极间隔稳定,因此,内阻减小,电池单元10的电池特性提高。另一方面,若施加过大的压力,则电池单元10内部的化学反应本身受阻,电池特性下降。因此,在组装电池组1时,固定约束板30以在规定的压力范围内施加压力,以得到经时稳定的良好的电池特性。由此,即使电池单元10随着经时劣化而膨胀且因反作用而对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的压力增大,也可以确保能够保持电池特性的最佳压力值。
涉及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在熔焊相邻的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时能够精确地定位。成为定位的基准的电极片12p或12n或者外表面11和熔焊的部分配置成彼此靠近。由此,与定位的基准和熔焊的部分配置在电池单元的不同方向的外表面上的情况相比,电池组1能够提高熔焊时的电极片12p、12n的定位精度。尤其,电池组1将第一内壁44a当作抵接部44,从而能够将成为定位的基准的电极片12p或12n和熔焊的部分配置于大致相同位置。由此,进一步提高熔焊时的电极片12p、12n的定位精度。这样,电池组1简化电极片12p、12n的熔焊工序,因而能够便于进行熔焊作业。由此,还能够有助于提高电池组1作为产品的可靠性。
电池组1由于具有引导部45、55以及第二绝缘部46b、56b,因而能够提高电池单元10向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插入性。该效果通过引导部45、55以及第二绝缘部46b、56b中的至少一个结构也可以得到。在这些结构全部设置的情况下,该效果显现得最为显着。电池组1在引导部45、55分别设置锥形部45a、55a,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性。电池组1防止插入时电极片12p、12n与第一壳体40或第二壳体50的内表面接触而变形,从而可以将电极片12p、12n可靠地容纳于容纳部47、57。尤其,通过形成锥形部45a、55a,使得引导部45、55各自的上下方向的隔开宽度朝向内侧逐渐増加,因此,容易避免插入时电极片12p、12n与壳体内壁的干涉。电池组1由于引导部45、55的左右方向位置和数量相同,因而能够简化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制造工序。电池组1能够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电池组1通过设置第一绝缘部46a、56a以及第二绝缘部46b、56b而能够确保相邻的电池单元10的对层叠方向的电绝缘。不用说初始状态,即使电池单元10由于经时劣化而膨胀导致电极片12p、12n的上下位置变化也能够保持绝缘性。
电池组1将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由在表面上施加有电绝缘性原材料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从而能够确保配置于电池组1的外部的电气配件等的配件与电池组1内部的电池单元10的电绝缘。
电池组1利用约束板30约束垂直于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的外表面13,从而即使在电池组1的使用时、充电/放电时、或经时劣化之后产生内部气体也能够抑制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上的膨胀。电池组1由金属材料形成约束板30,从而能够提高其刚性并有效地抑制电池单元10的膨胀。另一方面,电池组1与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同样地由施加有电绝缘性材料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约束板30,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绝缘性。在这种情况下,电池组1使约束板30轻量化,从而能够以低廉的成本进行制造,因此,能够对电池组1本身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做贡献。
电池组1仅在层叠的电池单元10的一侧各设置一个绝缘片20和一个约束板30,因而削减配件的件数,从而能够提高生产率。这样,与例如在每个电池单元设置单元盖以保护各电池单元的现有的电池组相比,从配件的件数和生产率的角度来看电池组1有优势。电池组1通过简化的结构而能够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和低成本化。利用粘接剂来固定电池单元10之间、电池单元10和绝缘片20以及绝缘片20和约束板30,从而提高电池组1对振动或冲击的抵抗力。例如,电池组1在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行驶时的振动或冲击等所产生的配件之间的相对位移。这样,电池组1将内部的各配件之间相互牢固地固定,从而还能够防止内部配件由于振动或冲击而破损。
电池组1抑制层叠的电池单元10的膨胀,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和低高度化。电池组利用一个约束板30从层叠方向的一侧对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上表面进行加压,并且使下表面与第一壳体40的底表面40a和第二壳体50的底表面50a抵接,由此能够抑制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上的膨胀。同时,电池组1由于所使用的约束板30的张数为一张,因而与设置多个约束板的现有的电池模块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低高度化以及轻量化。同样地,电池组1也有助于减少配件的件数、降低成本。电池组1使第一壳体40的底表面40a和第二壳体50的底表面50a与框体80的底表面80a抵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支撑性。尤其,电池组1在上表面侧具有约束板30,且电池组1的底表面与框体80的底表面80a抵接,因此,从上下两个方向牢固地约束内部的电池单元组装体100。利用约束板30和底表面80a从上下方向进行约束,从而即使在支撑了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状态下,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也难以挠曲。换言之,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挠曲由约束板30和底表面80a所限制。
电池组1通过设置开口O而能够抑制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劣化。例如,若约束板30直接配置在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上表面上而未设置开口O,则约束板30会直接加压这些壳体,导致壳体变形、劣化促进。因此,电池组1能够防止壳体由于这种经时劣化而破损。
电池组1通过约束板30的凹部32的结构而能够适当地加压垂直于层叠方向的电池单元10的外表面13的中央部。由此,电池组1能够抑制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上的膨胀。电池组1利用通过约束板30的加压能够将电池单元组装体100适当地保持在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内部,因而还提高保持可靠性。电池组1利用通过凹部32的加压能够进一步牢固地固定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电池组1以能够保持良好的电池特性的最佳范围内的压力进行加压,从而能够使电池单元10内的内阻稳定化。电池组1通过加压而使内部气体从电极附近向电池单元10的外周逸出,因而能够抑制电池单元10的劣化。电池组1遏制内部气体存在于电极之间所导致的电池特性的劣化。尤其,凹部32的表面以朝向中央部逐渐向内突出的方式形成,以使加压更加集中于电池单元10的外表面13的中央部,从而电池组1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该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上的膨胀。在该情况下,电池组1还能够使内部气体更加有效地聚集到电池单元10的外周。
电池组1通过配置绝缘片20而能够确保约束板30与内部的电池单元10的电绝缘。
固定部F配置成更靠近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重心,从而电池组1能够平衡良好地固定电池单元组装体100之类的重物。例如,在电池组1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缓和行驶时的振动或冲击等所产生的应力。由此,电池组1能够提高作为产品的可靠性。电池组1通过该配置而能够有助于低高度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1A是电池组1的完成图。图11B是电池组1的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示出图11B的电池单元10单体的俯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1A和图11B所示,虽然省略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的约束板30而进行说明,但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约束板30。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在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形成于同一面这一点上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并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电池单元10的外表面11在沿左右方向的两个半部各自的中央部比左右两个端部更向外突出。从上方观察时,外表面11以两个凸形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形成。自外表面11中的更向外突出的两个部分分别突出设置有电极片12p、12n。电极片12p、12n呈大致L字形且向外相互对称地突出。例如,电极片12p在以直线状朝向前方突出之后朝向下方弯折。电极片12n在以直线状朝向前方突出之后朝向上方弯折。
如图11B所示,六个电池单元10以电极片12p、12n的左右方向位置在相邻的电池单元10相互交替的方式层叠。具体地,电极片12p配置于最下部的电池单元10a的外表面11的右侧,且电极片12n配置于左侧。电极片12n配置于与电池单元10a的上部相邻的电池单元10b的外表面11的右侧,且电极片12p配置于左侧。对于电池单元10c、10d、10e以及10f也同样地配置电极片12p、12n。
图13A和图13B是示出图11B的第一壳体40单体的图。图13A是第一壳体40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和放大了其虚线框部的图。图13B是第一壳体40的后视图和放大了其虚线框部的图。
在第一壳体40的正面沿着左右方向以大致矩形形状延伸设置贯通右半部的四个窗部421和贯通左半部的三个窗部422。窗部421和窗部422以左右方向的一侧的半部的宽度在上下方向上比另一侧的半部的宽度还宽的方式形成。四个窗部421在将各自的左右两个端部位置和宽度宽的半部的左右位置对齐的状态下沿着上下方向排列成一列。同样地,三个窗部422在将各自的左右两个端部位置和宽度宽的半部的左右位置对齐的状态下沿着上下方向排列成一列。
三个窗部422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各自所对应的窗部421之间。更具体地,将四个窗部421从下方朝向上方分别标记为窗部421a、421b、421c以及421d,并将三个窗部422从下方朝向上方分别标记为窗部422a、422b以及422c。在该情况下,窗部422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窗部421a与窗部421b之间。窗部422b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窗部421b与窗部421c之间。窗部422c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窗部421c与窗部421d之间。作为一个例子,窗部421的宽度宽的半部和窗部422的宽度宽的半部可以分别位于第一壳体40的正面的中央部侧。
第一壳体40具有与从电池单元10的外表面11突出的电极片12p、12n或外表面11抵接的抵接部44。例如,抵接部44由在电池单元10向第一壳体40插入时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或12n所面向的、第一壳体40的第一内壁44a构成。第一内壁44a由第一壳体40的正面的后侧中的窗部421、422所形成的面构成。在该情况下,若六个电池单元10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则电极片12p、12n的前端表面S2与第一内壁44a抵接。
第一壳体40具有比第一内壁44a更靠内侧形成的第二内壁44b。抵接部44可以由第二内壁44b构成。在该情况下,若六个电池单元10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则外表面11中的、比左右两个端部更向外突出的两个半部各自的中央部与第二内壁44b抵接。
第一壳体40具有比第二内壁44b更靠内侧形成的第三内壁44c。抵接部44可以由第三内壁44c构成。在该情况下,若六个电池单元10插入到第一壳体40中,则外表面11中的、比两个半部各自的中央部更向内凹入的中央部和左右两个端部与第三内壁44c抵接。
这样,通过以电极片12p、12n或外表面11为基准使对应的部分与第一壳体40的抵接部44抵接而进行各电池单元10的定位。抵接部44位于窗部421、422的附近。更具体地,抵接部44以位于与第一壳体40中的、窗部421、422所形成的正面相同的前端部的方式形成。
第一壳体40进一步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引导部45、锥形部45a以及第一绝缘部46a。在四个窗部421和三个窗部422各设置一个第一绝缘部46a而总共设置五个第一绝缘部46a。
第一壳体40具有正面的左右两个半部各自的后侧在上下方向上由三个第一绝缘部46a和两个第一绝缘部46a所划分的四个容纳部471和三个容纳部472。各容纳部471、472中容纳配置在对应的上下位置的电极片12p、12n。以下,将四个容纳部471从下方朝向上方分别标记为容纳部471a、471b、471c以及471d。将三个容纳部472从下方朝向上方分别标记为容纳部472a、472b以及472c。在不区分各容纳部的情况下,将其统称为容纳部471和容纳部472。在容纳部471a至471d的前端分别配置有窗部421a至421d。在容纳部472a至472c的前端分别配置有窗部422a至422c。
第一壳体40具有自左右方向的两个内侧表面至第三内壁44c向内侧突出设置的第二绝缘部46b。第二绝缘部46b在层叠的状态下使相邻的各电池单元10相互绝缘。
在第一壳体40的左右两个侧表面的前端部形成有夹具插入孔43。夹具插入孔43与7个窗部421、422各自对应而在与各窗部421、422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成对形成。
如图11B所示,第二壳体50可以具有沿着内表面以大致“匚”字形突出设置的第二绝缘部56b。第二绝缘部56b例如可以仅形成于左右两个侧表面或仅形成于后表面。第二绝缘部56b在层叠的状态下使相邻的各电池单元10相互绝缘。第二绝缘部56b以与第一壳体40的第二绝缘部46b相同的数量排列于与第一壳体40的第二绝缘部46b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
第二壳体50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引导部55。在该情况下,例如,引导部55能够以适当的配置和数量来突出设置在形成于后表面的第二绝缘部56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窗部421、422集中于正面,因此,在组装电池组1时不需要使用图7D说明的第四工序。若通过与在图7A至图7C说明的第一工序至第三工序相同的工序而完成电池组1的组装,则各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容纳于第一壳体40的容纳部471、472中。在该状态下,六个电池单元10以相邻的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交替地配置的方式层叠。
例如,电池单元10a的电极片12p和未图示的总正汇流条60a配置于容纳部471a中。电池单元10a的电极片12n和与电池单元10的上部相邻而配置的电池单元10b的电极片12p配置于容纳部472a中。同样地,电池单元10b的电极片12n和与电池单元10b的上部相邻而配置的电池单元10c的电极片12p配置于容纳部471b中。同样地,电极片12p、12n对于容纳部472b、471c、472c以及471d也交替地配置。在容纳部471d中,除了配置电池单元10f的电极片12n之外,还配置未图示的总负汇流条60b。
涉及如上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具有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由于窗部421、422集中于正面,因此,能够削减组装的工时。由此,电池组1能够有助于提高生产率。由于电池单元10的电极片12p、12n仅形成于外表面11且电池单元10的后部平坦,因而电池单元10的前后宽度与电极片12p或电极片12n的大小相应地变短。随之,第二壳体50的前后宽度也变短,从而电池组1能够有助于整体上实现小型化。
(第三实施方式)
图14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涉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除了具备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的结构之外,还具备用于将在电池单元10的内部产生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部90。电池组1也可以在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的结构中附加排出部90。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并主要着眼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排出部90而进行说明。
例如,在第二壳体50的左侧表面上设置一个排出部90。排出部90具有从该侧表面朝向外部延伸的排出管91。只要能够有效地向外部排出内部气体,则排出部90就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外表面中的、第二壳体50的左侧表面以外的任意外表面上。排出部90并不限定为一个排出部,可以设置多个排出部。
在电池单元10的内部伴随经时劣化产生气体。若内部气体的压力超过规定值,则内部气体从电池单元10的周围端部排放到外部。排出部90将电池单元10所排放的内部气体通过排出管91引导至电池组1的外部。
涉及如上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具有与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涉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利用排出部90将内部气体引导至外部,从而能够提高安全性。换言之,电池组1能够提高作为产品的可靠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其本质特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外的其它规定的方式而实现。因此,之前的描述只是示例而已,并不限定于之前的描述。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之前的描述定义,而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定义。所有变更中与本发明等同的范围内的各种变更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嵌合部分的图。图15A是示出电池组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5B是放大了图15A的虚线框部的图。
例如,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可以在方侧的左右两个侧表面上形成有卡合爪E1且另一方的对应的左右两个侧表面上形成有卡合孔E2的状态下相互嵌合。在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嵌合时卡合爪E1与卡合孔E2卡合。电池组1不限定于利用爪与孔的卡合的结构。例如,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也可以通过从各自的左右两个侧表面突出设置的任意凸部由夹子等的弹性部件所夹持而嵌合。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还可以通过利用螺钉固定等的任意连结构造而嵌合。这样,只要使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能够可靠地嵌合,则电池组1可以具有任意卡合构造。由此,电池组1能够实现良好的组装性,其结果,能够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在以上描述中,对于仅在第一壳体40上设置抵接部44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壳体50可以具有抵接部,在该情况下,抵接部可以由第一内壁54a、第二内壁54b以及第三内壁54c中的至少一个内壁构成。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均可以具有抵接部。
只要能够确保电池单元10向第一壳体40和第二壳体50的插入性,则电池组1可以不具有锥形部45a、55a。
电池组1不限定于独立设置引导部45、55的结构。例如,电池组1能够以将第一绝缘部46a、56a兼用作引导部的方式构成而不设置引导部45、55。在该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绝缘部46a、56a设置成锥形而提高电池单元10的插入性。
电池组1可以在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下表面侧也与开口O一起配置约束板30。由此,电池单元组装体100从上下两个方向由刚性高的约束板30所夹持,因此,进一步提高加压保持性。
同样地,电池组1可以在电池单元组装体100的下表面侧也配置绝缘片20。由此,电池组1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性。
电池单元10的张数以及窗部42、52的数量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电池单元10的张数可以是任意数量。窗部42、52可以通过与电池单元10的张数相应的最佳方式形成。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池组;10、10a、10b、10c、10d、10e、10f:电池单元;11:外表面;
12p、12n:电极片;13:外表面;14:外装部件;20:绝缘片;30:约束板;
31:孔部;32:凹部;40:第一壳体,40a:底表面;41:螺钉孔;
42、42a、42b、42c、42d:窗部;421、421a、421b、421c、421d:窗部;
422、422a、422b、422c:窗部;43:夹具插入孔;44:抵接部;
44a:第一内壁(内壁);44b:第二内壁;44c:第三内壁;45:引导部;
45a:锥形部;46a:第一绝缘部(绝缘部);46b:第二绝缘部;
47、47a、47b、47c、47d:容纳部;471、471a、471b、471c、471d:容纳部;
472、472a、472b、472c:容纳部;50:第二壳体;51:螺钉孔;
52、52a、52b、52c:窗部;53:夹具插入孔;54a:第一内壁(内壁);
54b:第二内壁;54c:第三内壁;55:引导部;55a:锥形部;
56a:第一绝缘部(绝缘部);56b:第二绝缘部;57、57a、57b、57c:容纳部;
60a:总正汇流条;60b:总负汇流条;70a、70b:夹具;80:框体;80a:底表面;
81:支撑部;81a:螺纹孔;90:排出部;91:排出管;100:电池单元组装体;
E1:配合爪;E2:配合孔;F:固定部;O:开口;S1:连接面;S2:前端表面。

Claims (9)

1.一种电池组,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容纳有层叠的多个电池单元,其中,
上述电池单元的电极片从外表面突出,
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沿着上述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排列且相互连接,
上述电池单元沿着上述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插入于上述第一壳体,
上述第一壳体在上述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上具有供各个上述电池单元的上述电极片或上述外表面所抵靠的抵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抵接部由与上述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相交的面的内壁构成,且在上述电池单元插入时与上述电极片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第一壳体在内部具有容纳上述电极片的容纳部,
在上述容纳部中,在相互连接的一对上述电极片与相邻于一对上述电极片的一方的另一上述电池单元的上述电极片之间夹着绝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绝缘部成形为沿着上述电极片的板状,
上述绝缘部并不配置于相互连接的一对上述电极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在上述绝缘部形成有用于向上述容纳部内导入一对上述电极片的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引导部形成为肋状,且具有呈锥状的锥形部,该锥形部的突出量从上述第一壳体的面的内壁向离开的方向减少,其中,上述第一壳体的面的内壁与上述电极片所突出的方向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电极片之间配置有上述绝缘部的上述电池单元彼此由与极性不同于夹着上述绝缘部的上述电极片的极性的上述电极片彼此所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在相互连接的一对上述电极片的上述电池单元彼此之间,在极性不同于所连接的极性的上述电极片彼此之间夹着绝缘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由在表面上施加有电绝缘性材料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
CN201880064175.5A 2017-10-03 2018-10-01 电池组 Pending CN1111647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3802 2017-10-03
JP2017193802A JP6472857B1 (ja) 2017-10-03 2017-10-03 組電池
PCT/JP2018/036718 WO2019069861A1 (ja) 2017-10-03 2018-10-01 組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4790A true CN111164790A (zh) 2020-05-15

Family

ID=65443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4175.5A Pending CN111164790A (zh) 2017-10-03 2018-10-01 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21570A1 (zh)
JP (1) JP6472857B1 (zh)
CN (1) CN111164790A (zh)
WO (1) WO201906986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5188A (zh) * 2021-05-24 2022-11-2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08828A1 (en) * 2005-06-17 2009-08-20 Nec Corporation Electric device assembly and film-covered electric device structure
JP2011171114A (ja) * 2010-02-18 2011-09-0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電池間接続装置
WO2014192087A1 (ja) * 2013-05-29 2014-12-04 株式会社 日立製作所 ラミネート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4904033A (zh) * 2013-04-15 2015-09-09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新颖结构的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WO2017068706A1 (ja) * 2015-10-22 2017-04-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170094759A (ko) * 2016-02-11 2017-08-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08828A1 (en) * 2005-06-17 2009-08-20 Nec Corporation Electric device assembly and film-covered electric device structure
JP2011171114A (ja) * 2010-02-18 2011-09-0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電池間接続装置
CN104904033A (zh) * 2013-04-15 2015-09-09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新颖结构的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WO2014192087A1 (ja) * 2013-05-29 2014-12-04 株式会社 日立製作所 ラミネート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7068706A1 (ja) * 2015-10-22 2017-04-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170094759A (ko) * 2016-02-11 2017-08-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5188A (zh) * 2021-05-24 2022-11-2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7673A (ja) 2019-04-25
US20200321570A1 (en) 2020-10-08
JP6472857B1 (ja) 2019-02-20
WO2019069861A1 (ja) 2019-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2149B (zh) 电池模块、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US8808907B2 (en) Battery module
US10637021B2 (en) Wiring module, detec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etection terminal
US11342626B2 (en) Battery pack
US1132280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pack
US11594790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pack
CN111033795A (zh) 约束部件以及电池模块
CN111164790A (zh) 电池组
US11411288B2 (en) Battery pack
JP7067890B2 (ja) 組電池
WO2021161587A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1996575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EP4358267A1 (en) Battery module
JP6692965B2 (ja) 組電池
EP4358248A2 (en) Battery module
US20240234921A9 (en) Battery module
US20230104566A1 (en) Battery Module Configured to be Easily Assembled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EP4358268A1 (en) Battery module
US20240234935A9 (en) Battery module
JP5114944B2 (ja) 組電池
CN114788076A (zh) 具有提高的能量密度的电池模块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18235285A (zh) 具有使容纳的电池模块的固定强度提高的电池组和包括该电池组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