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3133A -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3133A
CN111163133A CN201911265015.XA CN201911265015A CN111163133A CN 111163133 A CN111163133 A CN 111163133A CN 201911265015 A CN201911265015 A CN 201911265015A CN 111163133 A CN111163133 A CN 111163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node
node
party server
tcp
user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650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3133B (zh
Inventor
阳赞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6501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631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63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3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3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3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0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 H04L61/4511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using domain name system [D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8Storing data temporarily at an intermediate stage, e.g. ca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3In-band adaptation of TCP data exchange; In-band control proced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14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6NAT travers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96Translation of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other than IP, e.g. translation from MAC to MAC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8Mobility data transfer
    • H04W8/082Mobility data transfer for traffic bypassing of mobility servers, e.g. location registers, home PLMNs or home ag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包括:位于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的第三方服务器和边缘节点,边缘节点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第三方服务器,第三方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或缓存服务器,用于存储中心服务器的分发数据并根据分发数据对TCP报文进行响应。本发明实施例将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从城域网的IDC机房下沉到本地的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并部署边缘节点将针对中心服务器的TCP报文引导到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实现流量调度。这样,减少了无线接入网到分组核心网的传输时延,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是构建在基础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承载网络之上,面向多种业务需求的内容递送和流量分配网络。CDN的目的是通过在现有的互联网(Internet)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将网站的应用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设备的网络“边缘”,使得用户设备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而不需要到应用服务器中获取,可以解决Internet网络拥挤的状况,提高用户设备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
内容分发网络能够将源服务器中的内容分发至分布式部署的服务节点中,通过应用流量调度技术,可按照指定的策略将用户请求自动指到全局最优的服务节点,由该节点就近为用户提供服务。但是,现有的CDN方案中,服务节点一般部署在城域网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机房,因此,移动网络用户访问服务节点的时延较长,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能够减少用户访问服务节点的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用于进行内容分发,包括:位于无线接入网或该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网络协议IP传输网的第三方服务器和边缘节点,其中,该边缘节点用于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该第三方服务器,该第三方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或缓存服务器,用于存储该中心服务器的分发数据并根据该分发数据对该TCP报文进行响应。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位于该无线核心网的中心节点,其中,该边缘节点,还用于向该中心节点注册该TCP连接,以便于该中心节点获知该第三方服务器已经在该边缘节点处为该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具体用于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并进行存储;根据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该TCP报文进行目的地址替换DNAT,以便于将该TCP报文引导到该第三方服务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具体用于解析该用户设备发送的域名系统DNS请求消息对应的DNS响应消息,得到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具体用于从网管系统获取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具体用于从该中心节点获取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具体用于接收该用户设备发送的DNS请求消息;向该用户设备发送DNS响应消息,该DNS响应消息携带该第三方服务器的IP地址。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用户设备从包括该边缘节点的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时,该中心节点,还用于将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该边缘节点,以便于该边缘节点获知该用户设备已经从该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该第二基站小区;该边缘节点,还用于将该复制、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解封后,根据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该上行TCP报文进行DNAT并转发给该第三方服务器;将从该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源地址替换SNAT后,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该中心节点;该中心节点,还用于将该复制、封装后的下行TCP报文解封后,转发到该用户设备。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用户设备从包括该边缘节点的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时,该中心节点,还用于将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该边缘节点,以便于该边缘节点获知该用户设备已经从该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该第二基站小区;该边缘节点,还用于将该复制、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解封后,将该上行TCP报文转发给该第三方服务器;将从该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该中心节点;该中心节点,还用于将该复制、封装后的下行TCP报文解封后,转发到该用户设备。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或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第二基站小区部署第一边缘节点时,该第一边缘节点根据该上行TCP报文是否为新建的TCP连接判断该上行TCP报文是否引导到该第二基站小区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中心节点,还用于根据该边缘节点的位置信息,对该第三方服务器进行数据分发。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至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还用于将该第三方服务器与该用户设备交互的流量使用量向该中心节点上报;该中心节点,还用于根据该上报的流量使用量,进行计费处理,以便于计费系统进行计费。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至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方服务器,还用于从该中心服务器获取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应用的网络系统包括位于无线接入网或该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网络协议IP传输网的第三方服务器和边缘节点,该方法包括:该边缘节点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该第三方服务器;该第三方服务器存储该中心服务器的分发数据并根据该分发数据对该TCP报文进行响应,该第三方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或缓存服务器。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网络系统还包括位于该无线核心网的中心节点,该方法还包括:该边缘节点向该中心节点注册该TCP连接,以便于该中心节点获知该第三方服务器已经在该边缘节点处为该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该第三方服务器,包括:该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并进行存储;根据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该TCP报文进行目的地址替换DNAT,以便于将该TCP报文引导到该第三方服务器。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包括:该边缘节点解析该用户设备发送的域名系统DNS请求消息对应的DNS响应消息,得到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包括:该边缘节点从网管系统获取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包括:该边缘节点从该中心节点获取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边缘节点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该第三方服务器之前,还包括:该边缘节点接收该用户设备发送的DNS请求消息;向该用户设备发送DNS响应消息,该DNS响应消息携带该第三方服务器的IP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用户设备从包括该边缘节点的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时,该方法还包括:该中心节点,还用于将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该边缘节点,以便于该边缘节点获知该用户设备已经从该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该第二基站小区;该边缘节点,还用于将该复制、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解封后,根据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该上行TCP报文进行DNAT并转发给该第三方服务器;将从该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该中心节点;该中心节点,还用于将该复制、封装后的下行TCP报文解封后,转发到该用户设备。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用户设备从包括该边缘节点的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时,该方法还包括:该中心节点,还用于将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该边缘节点,以便于该边缘节点获知该用户设备已经从该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该第二基站小区;该边缘节点,还用于将该复制、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解封后,将该上行TCP报文转发给该第三方服务器;将从该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源地址替换SNAT后,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该中心节点;该中心节点,还用于将该复制、封装后的下行TCP报文解封后,转发到该用户设备。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七种或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第二基站小区部署第一边缘节点时,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边缘节点根据该上行TCP报文是否为新建的TCP连接判断该上行TCP报文是否引导到该第二基站小区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中心节点根据该边缘节点的位置信息,对该第三方服务器进行数据分发。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边缘节点将该第三方服务器与该用户设备交互的流量使用量向该中心节点上报;该中心节点根据该上报的流量使用量,进行计费处理,以便于计费系统进行计费。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三方服务器从该中心服务器获取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从位于城域网的IDC机房下沉到本地的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并部署边缘节点将针对中心服务器的TCP报文引导到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实现流量调度。这样,减少了无线接入网到分组核心网的传输时延,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可应用的内容分发网络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网络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流量引导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流量引导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设备进行基站小区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分发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计费处理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通信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系统、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LTE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系统、LTE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或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通信系统等。
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是指固定用户全部或部分以无线的方式接入到交换机,通常无线接入网所接入的交换机是指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的交换机,也可以是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的交换机。无线接入网是地面的基础设施,为3G无线通信服务,包括高速移动的设备接入到Internet。无线接入网可以为UTRAN(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GERAN(GSM EDGE RadioAccess Network,GSM/EDGE无线接入网络)或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移动管理网元可以是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者GPRS服务支撑节点(Serving GPRS SupportNode,SGSN)。
无线接入网在不同的系统中可包括不同的网元。例如,LTE和LTE-A中无线接入网的网元包括eNB(eNodeB,演进型基站),WCDMA中无线接入网络的网元包括RNC(RadioNetwork 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和NodeB,无线局域网中的网元包括访问接入点(Access Point,AP),类似地,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全球微波互联接入)等其它无线网络也可以使用与本申请实施例类似的方案,只是基站系统中的相关模块可能有所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无线核心网(Core Nerwork,CN)用于将呼叫请求或数据请求连接到不同的网络上。核心网设备可以是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业务支持节点(Service GPRS Support Node,SGSN)。
图1是本发明可应用的内容分发网络的示意结构图。图1所示的内容分发网络包括源服务器101,至少一个服务节点102和至少一个用户设备。源服务器101为提供内容的服务器,可以为Web服务器等。
源服务器101将内容分发到至少一个服务节点102。每个服务节点102可以向不同的用户设备提供服务。如图1示出的四个用户设备可以由三个服节点102提供服务。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系统的示意结构图。该网络系统用于内容分发,图2的网络系统包括:
位于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网络协议IP传输网的第三方服务器201和边缘节点202,其中,边缘节点用于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第三方服务器,第三方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或缓存服务器,用于存储中心服务器的分发数据并根据分发数据对TCP报文进行响应。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从位于城域网的IDC机房下沉到本地的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并部署边缘节点将针对中心服务器的TCP报文引导到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实现流量调度。这样,减少了无线接入网到分组核心网的传输时延,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中心服务器可以为源服务器,中心服务器用于将数据分发到第三方服务器。网络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第三方服务器。第三方服务器可以包括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缓存服务器可以为CDN服务节点。当为缓存服务器(例如CDN服务节点),则中心服务器将内容分发到该缓存服务器;若为应用服务器,则中心服务器将应用分发到该应用服务器。应理解,内容分发和应用分发都可以为数据分发。
应理解,图2中仅仅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发明点相关的部分,图2所示的网络系统还可以包括用户设备,分组核心网和中心服务器等。图2所示的第三方服务器的个数可以为多个。下文将对网络系统的整个流程进行详细描述。还应理解,图2中仅仅示出了边缘节点和第三方服务器位于无线接入网这一实施例,边缘节点和第三方服务器还可以位于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中。
由于现有CDN方案中的CDN服务节点一般位于城域网,而且,由于无线接入网一般不提供公网IP,用户请求无法通过公网IP进行调度。因此,CDN服务节点无法部署在无线接入网。本发明实施例中将CDN服务节点下沉到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同时部署边缘节点来完成引导机制。
边缘节点功能可以由软件程序实现,用来完成引导机制等功能。应理解,协议中引导的过程可以称为本地引流(Local Breakout),本发明实施例中将Local Breakout的过程统一写作引导。图2所示为边缘节点和第三方服务器位于无线接入网的场景。应理解,边缘节点和第三方服务器还可以位于无线接入网和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络。如图2所示,无线接入网中可以部署多个第三方服务器。应理解,本发明仅仅对多个第三方服务器中的一个第三方服务器进行阐述。
边缘节点也可以称为移动内容分发网络边缘节点(Mobile Content DeliveryNetwork edge,MCDN-edge)。
应理解,该网络系统可以通过DNAT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也可以通过DNS劫持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通过DNAT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包括:边缘节点202可以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并进行存储;根据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TCP报文进行目的地址替换DNAT,以便于将TCP报文引导到第三方服务器。
具体地,例如,若用户设备想要访问百度网页,需要发送域名,由DNS服务器进行解析该域名,得到该域名对应的目的IP地址。该目的IP地址即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引导的IP地址。应理解,第三方服务器中可以预先放置该目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也能提供应用服务。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边缘节点对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目的IP地址替换,使得TCP报文由原先引导到中心服务器的IP地址转换为引导到第三方服务器的IP地址,使得第三方服务器为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边缘节点可以通过解析DNS响应消息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
具体地,边缘节点202可以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的过程包括:边缘节点202可以通过解析用户设备发送的域名系统DNS请求消息对应DNS响应消息,得到需要引导的IP地址。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边缘节点202也可以通过从网管系统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
第三方服务器可以称为APP-Edge,边缘节点可以称为MCDN-Edge。边缘节点通过解析DNS请求消息对应的DNS响应消息得到IP地址的过程可以如下:
1)UE发起DNS请求消息;
应理解,在边缘节点上预先配置第三方服务器在本地提供服务的私网IP以及该第三方服务器(APP-Edge)处理的域名和公网IP。
还应理解,UE发起DNS请求消息的过程可以包括:UE通过边缘节点向DNS服务器(DNS Server)发送该域名的DNS Request,DNS Server通过边缘节点向UE返回对应的DNS响应消息(DNS Response)。
2)边缘节点解析该DNS响应消息,并保存需要引导的IP地址。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边缘节点102还可以通过DNS劫持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
具体地,边缘节点202可以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三方服务器(APP-Edge)处理域名的DNS请求消息;向用户设备发送DNS响应消息,DNS响应消息携带第三方服务器的IP地址。
边缘节点通过劫持DNS请求消息得到IP地址的过程可以如下:
1)UE向DNS服务器发送该域名的DNS Request;
2)MCDN-Edge劫持DNS Request,构造DNS Response,该DNS Response中包括APP-Edge的IP地址。
应理解,在边缘节点(MCDN-Edge)上预先配置需要引流的域名及其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私网IP。当UE发起DNS请求消息时,MCDN-Edge进行拦截,直接构造DNS响应消息,返回该域名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私网IP。
3)向UE发送DNS Response。
应理解,为避免UE缓存DNS结果后,UE切换到未部署边缘节点/第三方服务器的基站后导致业务访问失败,DNS的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需要设置为较小的值,例如可以设置为1秒。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网络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中与图2相同的装置可以采用相同的编号,图3所示的网络系统还包括:
位于无线核心网的中心节点203,其中,边缘节点202,还可以向中心节点注册TCP连接,以便于中心节点203获知第三方服务器201已经在边缘节点处为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从位于城域网的IDC机房下沉到本地的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并部署边缘节点将针对中心服务器的TCP报文引导到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实现流量调度。这样,减少了无线接入网到分组核心网的传输时延,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另外,在无线核心网部署中心节点,边缘节点和中心节点能够配合完成用户设备发生基站切换导致的移动性问题,保证用户业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能够完成数据回源、数据分发和计费功能。这样,第三方服务器不需要修改并实现下沉,减少了用户业务访问的整体传输时延,提高了用户体验。
应理解,图3中还包括用户设备UE,分组核心网和服务器设备。其中服务器设备包括中心服务器。
还应理解,中心节点可以为应用分发网络中心节点(MCDN-Core),是系统的汇聚节点。MCDN-Core可以部署于网关GPRS支撑节点(Geteway GPRS Support Node,GGSN)和分组数据网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侧的Gi/SGi口,负责UE进行基站切换的移动性管理、计费以及通信代理等。
具体地,无线接入网和边缘节点(MCDN-Edge)可以采用GPRS隧道协议(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GTP)中的GTP-U消息,边缘节点和第三方服务器(APP-Edge)可以采用IP消息,边缘节点和中心节点(MCDN-Core)可以采用带外通信。带外(Out of band)通信是指完全通过不同的信道来传输数据。例如,协议通常不适用与普通数据相同的通道,而是使用另外的通道来传输重要的数据。具体地,部署在边缘节点的第三方服务器通过带外通道与中心服务器实现信息交互。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若第三方服务器中不包括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时,该第三方服务器还可以从中心服务器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
具体地,第三方服务器可以通过中心节点提供的带外通道与中心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可以从中心服务器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方服务器没有公网IP,无法直接和外网上的中心服务器直接通信。第三方服务器设置中心节点为防火墙安全会话转换协议(Protocol for sessionstraversal across firewall securely,SOCKS)代理或者超文本传输协议/超文本传送协议服务器(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 Server,HTTP/HTTPS)代理,通过带外通道,与中心服务器实现信息交互,实现了数据回源。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流量引导的过程中,边缘节点可以在用户设备和第三方服务器之间进行消息转发。该消息可以为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
下面将结合图4详细描述通过解析DNS请求消息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并进行流量引导的过程。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流量引导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第三方服务器可以称为APP-Edge,边缘节点可以称为MCDN-Edge,中心节点可以称为MCDN-Core。图4所示的过程包括:
401,UE发起DNS请求过程;
应理解,在边缘节点上预先配置第三方服务器在本地提供服务的私网IP以及该APP-Edge处理的域名和公网IP。
具体地,401中UE发起DNS请求过程包括:UE通过边缘节点向DNS服务器(DNSServer)发送DNS请求消息(DNS Request);DNS Server通过边缘节点返回DNS响应消息(DNSResponse)。
402,边缘节点解析该DNS响应消息,并保存需要引导的IP地址。
403,UE发起TCP连接。
具体地,UE可以向边缘节点发送上行TCP SYN报文来发起TCP连接。
404,边缘节点检测到TCP SYN报文的目的IP在第三服务器的服务范围,则记录该TCP会话。
405,边缘节点向中心节点注册TCP会话。
具体地,MCDN-Edge将TCP会话的IP五元组(源IP/源端口/目的IP/目的端口/TCP协议)通过带外通道向MCDN-Core注册。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该注册过程也可以使用带内通道。MCDN-Edge将TCP会话的UE上行TCP SYN报文复制并转发到无线核心网,并在TCP头部字段中(例如Option字段)添加两个标识信息:
边缘节点标识信息(MCDN-Edge ID):用于标识当前的MCDN-Edge编号,MCDN-Core根据该编号可以获知当前会话所在的MCDN-Edge。若后续UE进行小区切换时,可以通过带外通道和该MCDN-Edge多个交互实现移动性管理。
本地过程(Local Process):用于标识该TCP连接已经由MCDN-Edge分流到APP-Edge处理,MCDN-Core识别后不会将该TCP报文转发到中心服务器。
406,中心节点保存TCP会话。
具体地,MCDN-Core获知该TCP会话已经在MCDN-Edge处提供服务。
407,边缘节点将TCP报文进行目的地址替换DNAT。
408,边缘节点向第三方服务器发送替换后的TCP报文。
应理解,TCP报文即为UE发送的上行TCP SYN报文,边缘节点进行替换。TCP报文的目的IP即为需要引导的IP地址,边缘节点将该需要引导的IP地址转换为第三方服务器的IP地址,则UE实际上是向第三方服务器请求服务。由于第三方服务器实现已经分发好数据,则可以直接向UE提供服务。
409,TCP建连消息转发。
具体地,UE和第三方服务器通过边缘节点进行TCP建连消息转发。MCDN-Edge向APP-Edge发送替换后的上行TCP SYN报文后,第三方服务器向MCDN-Edge发送下行TCP SYNACK报文;MCDN-Edge将下行TCP SYN ACK报文转发给UE;UE向MCDN-Edge发送上行TCP ACK报文;MCDN-Edge将上行TCP ACK报文转发给APP-Edge。
410,UE和第三方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
具体地,UE和第三方服务器通过边缘节点进行数据交互。
411,第三方服务器从中心服务器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
可选地,若第三方服务器本地没有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时,可以通过中心节点提供的带外通道和中心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获取对应的数据。
412,UE和第三方服务器通过边缘节点关闭TCP连接。
413,边缘节点向中心节点请求取消注册。
414,中心节点删除TCP会话。
下面将结合图5详细描述通过DNS劫持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并进行流量引导的过程。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流量引导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第三方服务器可以为APP-Edge,边缘节点可以为MCDN-Edge,中心节点可以为MCDN-Core。图5所示的过程包括:
501,UE向DNS服务器发送DNS请求消息;
应理解,在边缘节点上预先配置需要引流的域名及其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的私网IP。具体地,UE向DNS服务器发送DNS请求消息后,边缘节点将会劫持该DNS请求消息。
502,边缘节点根据DNS请求消息构造DNS响应消息,DNS响应消息包括第三方服务器的IP地址。
503,边缘节点向UE发送DNS响应消息。
具体地,MCDN-Edge检测到DNS请求的域名是APP-Edge的服务域名,则构造DNS响应消息,返回该域名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私网IP。
504,UE发起TCP连接。
具体地,UE可以向边缘节点发送上行TCP SYN报文来发起TCP连接。
505,边缘节点检测到TCP SYN报文的目的IP是第三方服务器的IP,则记录该TCP会话。
506,边缘节点向中心节点注册TCP会话。
具体地,MCDN-Edge将TCP会话的IP五元组(源IP/源端口/目的IP/目的端口/TCP协议)通过带外通道向MCDN-Core注册。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该注册过程也可以使用带内通道。MCDN-Edge将TCP会话的UE上行TCP SYN报文复制并转发到无线核心网,并在TCP头部字段中(例如Option字段)添加两个标识信息:
边缘节点标识信息(MCDN-Edge ID):用于标识当前的MCDN-Edge编号,MCDN-Core根据该编号可以获知当前会话所在的MCDN-Edge。若后续UE进行小区切换时,可以通过带外通道和该MCDN-Edge多个交互实现移动性管理。
本地过程(Local Process):用于标识该TCP连接已经由MCDN-Edge分流到APP-Edge处理,MCDN-Core识别后不会将该TCP报文转发到中心服务器。
507,中心节点保存TCP会话。
具体地,MCDN-Core获知该TCP会话已经在MCDN-Edge处提供服务。
508,边缘节点将TCP报文发送到第三方服务器。
509,UE和第三方服务器通过边缘节点进行TCP建连消息转发。
具体地,MCDN-Edge向APP-Edge发送替换后的上行TCP SYN报文;第三方服务器向MCDN-Edge发送下行TCP SYN ACK报文;MCDN-Edge将下行TCP SYN ACK报文转发给UE;UE向MCDN-Edge发送上行TCP ACK报文;MCDN-Edge将上行TCP ACK报文转发给APP-Edge。
510,UE和第三方服务器通过边缘节点进行数据交互。
511,第三方服务器从中心服务器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
可选地,若第三方服务器本地没有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时,可以通过中心节点提供的带外通道和中心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获取对应的数据。
512,UE和第三方服务器通过边缘节点关闭TCP连接。
513,边缘节点向中心节点请求取消注册。
514,中心节点删除TCP会话。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设备进行基站小区切换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应理解,用户设备在切换到另一个基站小区后,该小区可以配置边缘节点,也可以不配置边缘节点。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的过程可以通过解析DNS响应消息,也可以通过劫持DNS请求消息。对于这两个实施例,小区切换的过程可以不相同。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若通过解析DNS响应消息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时,中心节点还可以将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边缘节点,以便于边缘节点获知用户设备已经从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边缘节点还可以将复制、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解封后,根据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上行TCP报文进行DNAT并转发给第三方服务器;将从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中心节点;中心节点还可以将复制、封装后的下行TCP报文解封后,转发到用户设备。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若通过劫持DNS请求消息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时,中心节点还可以将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边缘节点,以便于边缘节点获知用户设备已经从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边缘节点还可以将复制、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解封后,将上行TCP报文转发给第三方服务器;将从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中心节点;中心节点还可以将复制、封装后的下行TCP报文解封后,转发到用户设备。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当第二基站小区部署第一边缘节点时,第一边缘节点根据上行TCP报文是否为新建的TCP连接判断上行TCP报文是否引导到第二基站小区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
图6所示为用户设备进行基站小区切换时,切换后的基站小区包括边缘节点的情况。第三方服务器可以称为APP-Edge,第三方服务器包括第三方服务器1(APP-Edge 1)和第三方服务器2(APP-Edge 2)。边缘节点可以为MCDN-Edge,边缘节点包括边缘节点1(MCDN-Edge 1)和边缘节点2(MCDN-Edge 2)。中心节点可以为MCDN-Core。其中,第三方服务器1和边缘节点1可以部署在第一基站小区的无线接入网或者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的IP传输网,第三方服务器2和边缘节点2可以部署在第二基站小区的无线接入网或者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的IP传输网。
图6所示的过程包括:
601,边缘节点1向中心节点注册TCP会话。
应理解,UE切换前由第一基站小区的第三方服务器1提供服务。
602,UE移动到第二基站小区导致切换。
具体地,UE的上行TCP报文将经过切换后小区所在的MCDN-Edge 2。
603,边缘节点2判断TCP报文是否符合引流到第三方服务器2。
具体地,该判断条件为:
a、需要引流的IP为APP-Edge 2服务的IP,是TCP SYN(表示将建立新的TCP会话);或者
b、需要引流的IP为APP-Edge 2服务的IP,是TCP SYN之外的上行TCP报文,MCDN-Edge 2已记录该会话信息。
604,中心节点检测到TCP报文已注册,获知UE发生切换。
具体地,MCDN-Core收到之前已注册的TCP会话的上行TCP报文,如果未发生小区切换,将不会收到该TCP报文。因此收到上行TCP报文后,就可以得出UE已经发生了小区切换。
605,中心节点通过带外消息将收到的上行TCP报文复制并转发到注册该TCP会话的边缘节点1。
边缘节点1(MCDN-Edge 1)将感知UE发生了小区切换。
606,边缘节点1将复制的上行TCP报文进行目的地址替换。
应理解,图5所示的方法对应于通过解析DNS响应消息进行引流的实施例,若通过劫持DNS请求消息进行引流,则不需要进行606这一目的地址替换的过程。在607中,直接将TCP报文发送给第三方服务器1。
607,边缘节点1将替换后的上行TCP报文发送给第三方服务器1。
608,第三方服务器1向边缘节点1发送下行TCP报文。
具体地,边缘节点1接收到下行TCP报文,获知UE发生小区切换,
609,边缘节点1将下行TCP报文进行源地址替换后,复制、封装并通过带外消息发送到中心节点。
610,中心节点将下行TCP报文发送给UE。
具体地,中心节点可以向边缘节点2发送下行TCP报文;边缘节点2将下行TCP报文转发给UE。
611,UE继续原有的TCP会话,发送上行TCP报文。
具体地,UE可以向边缘节点2发送上行TCP报文;边缘节点2向中心节点转发给上行TCP报文。
在此之后,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重复步骤604-611。
应理解,图6中的过程中的边缘节点2即为UE切换后所在的第二小区的第一边缘节点。上述图6描述的为切换后的第二基站小区包括边缘节点2的情况。若切换后的第二基站小区不包括边缘节点2时,该过程与图6所示的过程相比,仅仅缺少了步骤603,其余步骤相同。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分发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中心节点可以根据边缘节点的位置信息,对第三方服务器进行数据分发。
具体地,当公网上的中心服务器(APP-HQ)需要主动分发内容到内网的第三方服务器(APP-Edge)时,通过中心节点(MCDN-Core)统一分发。
边缘节点(MCDN-Edge)向中心节点(MCDN-Core)注册,MCDN-Core可以知道所接入的MCDN-Edge编号、所处地理位置和小区分类等信息。根据地理位置,可以设置该MCDN-Edge服务范围对应的省份、城市、区县、小区类型(如学校、机场、商业中心等)。
应理解,第三方服务器可以为APP-Edge,边缘节点可以为MCDN-Edge,中心节点可以为MCDN-Core。图7所示的过程包括:
701,中心节点根据边缘节点的注册请求,确定边缘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
具体地,中心节点确定地址位置信息,即可以根据该地理位置设置其对应的省份、城市、区县、小区类型等。
702,互联网内容提供商CP向中心节点发送域名托管请求。
具体地,CP发送域名托管请求的同时,可以选择目标城市或目标小区类型等。
703,中心节点对CP进行鉴权。
具体地,中心节点根据CP的请求(例如目标城市和/或目标小区类型),筛选出目标边缘节点,选择性将域名托管请求发送到对应的边缘节点。
704,中心节点将域名托管请求发送到边缘节点。
705,边缘节点进行流量引导。
706,中心节点向CP返回域名托管响应。
707,CP向中心节点发送内容注入/更新/删除请求。
708,中心节点对CP进行鉴权,选择将内容注入/更新/删除请求发送到部分或全部的无线接入网。
709,中心节点向CP返回内容注入/更新/删除响应。
710,中心节点通过边缘节点向第三方服务器发送内容注入/更新/删除请求。
711,第三方服务器根据内容注入/更新/删除请求进行相应处理。
具体地,第三方服务器(APP-Edge)收到内容注入/更新/删除请求,如果是内容删除请求,则删除本地上该URL内容;如果是内容注入/更新请求,则通过MCDN-Core提供的SOCKS或HTTP/HTTP代理服务器向源站发起获取内容的请求。
第三方服务器通过中心节点向CP发送注入/更新内容请求,CP通过中心节点向第三方服务器发送注入/更新内容响应。
712,第三方服务器保存注入或更新的内容。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计费处理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边缘节点可以将第三方服务器与用户设备交互的流量使用量向中心节点上报;中心节点,可以根据上报的流量使用量,进行计费处理,以便于计费系统进行计费。
应理解,第三方服务器可以为APP-Edge,边缘节点可以为MCDN-Edge,中心节点可以为MCDN-Core。图7所示的过程为对UE进行计费的过程。图7所示的过程包括:
801,UE向GGSN/PGW发起激活PDP请求。
802,GGSN/PGW激活该UE的PDP。
803,GGSN/PGW将拨号用户远程认证服务计费开始请求消息发送给中心节点。
804,中心节点向GGSN/PGW返回拨号用户远程认证服务计费开始响应消息。
805,GGSN/PGW向UE返回PDP激活响应。
806,中心节点获取UE的PDP会话信息。
中心节点可以从拨号用户远程认证服务计费开始响应消息中获取UE的PDP会话信息。具体地,该PDP会话信息包括UE IP、手机号码(MSISDN)、APN、承载类型等;
807,第三方服务器为UE提供服务。
具体地,边缘节点可以向第三方服务器发送上行业务流;第三方服务器向边缘节点发送下行业务流。
808,边缘节点累计第三方服务器与UE交互的流量使用量。
809,边缘节点向中心节点发送流量上报请求。
具体地,边缘节点可以通过带外消息向中心节点周期性上报流量。
810,中心节点根据边缘节点上报的流量进行计费处理。
具体地,中心节点根据边缘节点上报的流量,通过UE IP得到对应的MSISDN,进行计费处理。中心节点可以通过带外消息,将计费处理结果返回给边缘节点。中心节点可以向计费系统发送计费请求,计费系统向中心节点返回计费响应。
811,中心节点向边缘节点发送流量上报响应。
812,边缘节点根据计费处理结果,进行控制处理。
具体地,边缘节点进行控制处理的过程可以包括:
若计费处理成功,则继续下发数据给终端;计费处理失败,则停止下发数据给UE。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对第三方服务器进行计费。中心节点可以掌握边缘节点的回源流量,针对这部分流量对第三方服务器进行后向收费;中心节点还可以掌握边缘节点对UE下发的流量,针对这部分流量对第三方服务器进行后向收费。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通信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网络系统执行。该方法应用的网络系统包括位于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网络协议IP传输网的第三方服务器和边缘节点,图9所示的方法可以包括:
910,边缘节点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第三方服务器;
920,第三方服务器存储中心服务器的分发数据并根据分发数据对TCP报文进行响应,第三方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或缓存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从位于城域网的IDC机房下沉到本地的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并部署边缘节点将针对中心服务器的TCP报文引导到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实现流量调度。这样,减少了无线接入网到分组核心网的传输时延,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网络系统还包括位于无线核心网的中心节点,方法还包括:
930,边缘节点向中心节点注册TCP连接,以便于中心节点获知第三方服务器已经在边缘节点处为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910中,边缘节点可以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并进行存储;根据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TCP报文进行目的地址替换DNAT,以便于将TCP报文引导到第三方服务器。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包括:边缘节点可以解析用户设备发送的域名系统DNS请求消息对应的DNS响应消息,得到需要引导的IP地址。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包括:边缘节点可以从网管系统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包括:边缘节点从中心节点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步骤910中,若通过NDS劫持的方法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时,边缘节点可以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DNS请求消息;向用户设备发送DNS响应消息,DNS响应消息携带第三方服务器的IP地址。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当边缘节点是通过解析DNS响应消息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这一实施例时,图9所示的方法还包括:中心节点,还用于将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边缘节点,以便于边缘节点获知用户设备已经从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边缘节点,还用于将复制、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解封后,根据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上行TCP报文进行DNAT并转发给第三方服务器;将从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源地址替换后,复制、封装并转发到中心节点;中心节点,还用于将复制、封装后的下行TCP报文解封后,转发到用户设备。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当边缘节点是通过劫持DNS请求消息将流量引入本地部署的第三方服务器这一实施例时,图9所示的方法还包括:中心节点,还用于将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边缘节点,以便于边缘节点获知用户设备已经从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边缘节点,还用于将复制、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解封后,将上行TCP报文转发给第三方服务器;将从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中心节点;中心节点,还用于将复制、封装后的下行TCP报文解封后,转发到用户设备。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图9所示的方法还包括:当第二基站小区部署第一边缘节点时,第一边缘节点根据上行TCP报文是否为新建的TCP连接判断上行TCP报文是否引导到第二基站小区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图9所示的方法还包括:中心节点可以根据边缘节点的位置信息,对第三方服务器进行数据分发。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图9所示的方法还包括:边缘节点可以将第三方服务器与用户设备交互的流量使用量向中心节点上报;中心节点可以根据上报的流量使用量,进行计费处理,以便于计费系统进行计费。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图9所示的方法还包括:第三方服务器可以从中心服务器获取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从位于城域网的IDC机房下沉到本地的无线接入网或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IP传输网,并部署边缘节点将针对中心服务器的TCP报文引导到缓存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实现流量调度。这样,减少了无线接入网到分组核心网的传输时延,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另外,在无线核心网部署中心节点,边缘节点和中心节点能够配合完成用户设备发生基站切换导致的移动性问题,保证用户业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能够完成数据回源、数据分发和计费功能。这样,第三方服务器不需要修改并实现下沉,减少了用户业务访问的整体传输时延,提高了用户体验。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以用硬件实现,或固件实现,或它们的组合方式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上述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此外。任何连接可以适当的成为计算机可读介质。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网络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边缘节点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第三方服务器,所述边缘节点位于无线接入网或所述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网络协议IP传输网;
所述边缘节点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所述第三方服务器,包括:所述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并进行存储;所述边缘节点根据所述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所述TCP报文进行目的地址替换DNAT,以便于将所述TCP报文引导到所述第三方服务器;
所述边缘节点向中心节点注册所述TCP连接,以便于所述中心节点获知所述第三方服务器已经在所述边缘节点处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包括:
所述边缘节点解析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域名系统DNS请求消息对应的DNS响应消息,得到所述需要引导的IP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包括:
所述边缘节点从网管系统获取所述需要引导的IP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节点确定需要引导的IP地址,包括:
所述边缘节点从所述中心节点获取所述需要引导的IP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从包括所述边缘节点的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边缘节点接收来自所述中心节点转发的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以便于所述边缘节点获知所述用户设备已经从所述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所述第二基站小区,所述上行TCP报文来自所述用户设备;
所述边缘节点解封所述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根据所述需要引导的IP地址将所述上行TCP报文进行DNAT并转发给所述第三方服务器;
所述边缘节点将从所述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封装并转发到所述中心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基站小区部署第一边缘节点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边缘节点根据所述上行TCP报文是否为新建的TCP连接判断所述上行TCP报文是否引导到所述第二基站小区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边缘节点将所述第三方服务器与所述用户设备交互的流量使用量向所述中心节点上报;以使所述中心节点根据所述上报的流量使用量进行计费处理。
8.一种网络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边缘节点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第三方服务器,所述边缘节点位于无线接入网或所述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网络协议IP传输网;
在所述边缘节点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所述第三方服务器之前,还包括:
所述边缘节点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DNS请求消息;
所述边缘节点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DNS响应消息,所述DNS响应消息携带所述第三方服务器的IP地址;
所述边缘节点向中心节点注册所述TCP连接,以便于所述中心节点获知所述第三方服务器已经在所述边缘节点处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从包括所述边缘节点的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边缘节点接收来自所述中心节点转发的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以便于所述边缘节点获知所述用户设备已经从所述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所述第二基站小区,所述上行TCP报文来自所述用户设备;
所述边缘节点,解封所述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将所述上行TCP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三方服务器;
所述边缘节点将从所述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源地址替换SNAT后,封装并转发到所述中心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基站小区部署第一边缘节点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边缘节点根据所述上行TCP报文是否为新建的TCP连接判断所述上行TCP报文是否引导到所述第二基站小区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边缘节点将所述第三方服务器与所述用户设备交互的流量使用量向所述中心节点上报,以使所述中心节点根据所述上报的流量使用量进行计费处理。
12.一种网络系统,用于进行内容分发,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无线接入网或所述无线接入网与无线核心网之间的网络协议IP传输网的第三方服务器和边缘节点,其中,所述边缘节点用于将用户设备针对中心服务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对应的TCP报文引导到所述第三方服务器,所述第三方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或缓存服务器,用于存储所述中心服务器的分发数据并根据所述分发数据对所述TCP报文进行响应;
位于所述无线核心网的中心节点,其中,所述边缘节点,还用于向所述中心节点注册所述TCP连接,以便于所述中心节点获知所述第三方服务器已经在所述边缘节点处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所述边缘节点,具体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DNS请求消息;以及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DNS响应消息,所述DNS响应消息携带所述第三方服务器的IP地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从包括所述边缘节点的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第二基站小区时,
所述中心节点,还用于将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所述边缘节点,以便于所述边缘节点获知所述用户设备已经从所述第一基站小区切换到所述第二基站小区;
所述边缘节点,还用于将所述复制、封装后的上行TCP报文解封后,将所述上行TCP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三方服务器;将从所述第三方服务器接收的下行TCP报文进行复制、封装并转发到所述中心节点;
所述中心节点,还用于将所述复制、封装后的下行TCP报文解封后,转发到所述用户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基站小区部署第一边缘节点时,所述第一边缘节点根据所述上行TCP报文是否为新建的TCP连接判断所述上行TCP报文是否引导到所述第二基站小区对应的第三方服务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节点,还用于根据所述边缘节点的位置信息,对所述第三方服务器进行数据分发。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节点,还用于将所述第三方服务器与所述用户设备交互的流量使用量向所述中心节点上报;
所述中心节点,还用于根据所述上报的流量使用量,进行计费处理,以便于计费系统进行计费。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方服务器,还用于从所述中心服务器获取所述需要引导的IP地址对应的数据。
CN201911265015.XA 2015-08-28 2015-08-28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Active CN1111631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65015.XA CN111163133B (zh) 2015-08-28 2015-08-28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43193.XA CN106488504B (zh) 2015-08-28 2015-08-28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CN201911265015.XA CN111163133B (zh) 2015-08-28 2015-08-28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3193.XA Division CN106488504B (zh) 2015-08-28 2015-08-28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3133A true CN111163133A (zh) 2020-05-15
CN111163133B CN111163133B (zh) 2022-03-11

Family

ID=581866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3193.XA Active CN106488504B (zh) 2015-08-28 2015-08-28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CN201911265015.XA Active CN111163133B (zh) 2015-08-28 2015-08-28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3193.XA Active CN106488504B (zh) 2015-08-28 2015-08-28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85780B2 (zh)
EP (1) EP3337134B1 (zh)
CN (2) CN106488504B (zh)
WO (1) WO201703624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1103A (zh) * 2021-02-05 2021-08-2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14466008A (zh) * 2021-12-22 2022-05-10 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云边通信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26820B2 (en) 2017-05-09 2020-11-03 Cisco Technology, Inc. Routing network traffic based on DNS
CN110679192B (zh) 2017-06-23 2021-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业务连续性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7222499A (zh) * 2017-07-04 2017-09-29 四川云物益邦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离线存储技术的文件管理方法
CN108600165A (zh) * 2018-03-15 2018-09-28 北京大米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tcp的通信方法、客户端、中心节点和通信系统
CN110896410B (zh) * 2018-11-15 2022-03-1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视频数据的上传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1128545B2 (en) * 2018-12-13 2021-09-21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Intelligent prioritized mobility of low-latency applications
WO2021031127A1 (zh) * 2019-08-20 2021-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13132437B (zh) * 2019-12-31 2024-0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Cdn调度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124817B (zh) * 2020-03-15 2023-03-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边缘计算的通信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1197A (zh) * 2006-12-31 200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流传输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
CN101039315A (zh) * 2006-03-16 2007-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与业务无关的接入网会话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2143204A (zh) * 2010-11-26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内容分发网络中实现超文本传输协议重定向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10231475A1 (en) * 2010-03-22 2011-09-2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Content Routing
US20110320592A1 (en) * 2010-06-24 2011-12-29 Kemmerer Jr Frederick Charles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content delivery using deep packet inspection
CN103455439A (zh) * 2012-06-01 2013-12-18 Sk电信有限公司 本地缓存装置以及用于提供内容缓存服务的系统和方法
CN103581258A (zh) * 2012-08-03 2014-02-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网络数据缓存的方法和系统
CN103581248A (zh) * 2012-07-31 2014-0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分发网络cdn服务的提供方法及装置
CN103875227A (zh) * 2012-09-12 2014-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缓存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4082B2 (en) * 2000-06-23 2012-06-19 Cloudshield Technologies, Inc. Transparent provisioning of services over a network
US7356015B2 (en) * 2003-05-02 2008-04-08 Steven Blumenthal Data handoff method betwee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CN1665238B (zh) * 2004-03-04 201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一代网络的组网系统
JP5092374B2 (ja) * 2006-12-01 2012-12-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センタ及びデータ転送方法
WO2010151193A1 (en) * 2009-06-26 2010-12-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efficient utilisation of the throughput capacity of an enb by using a cache
CN101938483A (zh) * 2010-09-03 2011-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播内容分发方法和系统
CN103095597B (zh) 2011-10-28 2017-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负载均衡的方法和装置
KR101662018B1 (ko) * 2012-04-30 2016-10-04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핸드오버를 고려한 모바일 컨텐츠 제공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330052B1 (ko) * 2012-06-01 2013-11-15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적응형 컨텐츠 전송 방식을 지원하는 컨텐츠 캐싱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로컬 캐싱 장치
KR102070149B1 (ko) * 2013-06-10 2020-01-28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컨텐츠 전달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9315A (zh) * 2006-03-16 2007-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与业务无关的接入网会话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1001197A (zh) * 2006-12-31 200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流传输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
US20110231475A1 (en) * 2010-03-22 2011-09-2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Content Routing
US20110320592A1 (en) * 2010-06-24 2011-12-29 Kemmerer Jr Frederick Charles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content delivery using deep packet inspection
CN102143204A (zh) * 2010-11-26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内容分发网络中实现超文本传输协议重定向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455439A (zh) * 2012-06-01 2013-12-18 Sk电信有限公司 本地缓存装置以及用于提供内容缓存服务的系统和方法
CN103581248A (zh) * 2012-07-31 2014-0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分发网络cdn服务的提供方法及装置
CN103581258A (zh) * 2012-08-03 2014-02-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网络数据缓存的方法和系统
CN103875227A (zh) * 2012-09-12 2014-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缓存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1103A (zh) * 2021-02-05 2021-08-2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13301103B (zh) * 2021-02-05 2024-03-1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14466008A (zh) * 2021-12-22 2022-05-10 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云边通信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66008B (zh) * 2021-12-22 2023-10-13 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云边通信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8504B (zh) 2019-12-24
CN111163133B (zh) 2022-03-11
CN106488504A (zh) 2017-03-08
WO2017036247A1 (zh) 2017-03-09
EP3337134B1 (en) 2021-09-15
US10785780B2 (en) 2020-09-22
EP3337134A1 (en) 2018-06-20
EP3337134A4 (en) 2018-06-20
US20180192429A1 (en) 2018-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8504B (zh) 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方法
US11051212B2 (en) Interworking with bearer-based system
US10608842B2 (en) GTP-U downlink packet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6092959B2 (ja) ローカルデータキャッシング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942748B2 (en) Service provis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and mobile edge application server and support node
US9635594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moving a UE context application service handover between access nodes
JP5873179B2 (ja) 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装置、並びに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サーバ
US10098042B2 (en) MME, local server, MME-local server interfa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optimized data path in LTE network
CN107925611B (zh) 用于移动cdn的深度分组检视指示
US1029918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disconnected TCP connec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handover support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KR102390546B1 (ko) 사용자 평면 링크 설립 방법, 기지국 및 이동성 관리 장치
JP6722305B2 (ja) S8hrにおけるモビリティについての合法的傍受のためのims関連情報の転送
JP6166800B2 (ja) 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装置、並びに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サーバ
EP2724563B1 (en) Caching over an interface betwee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and a core network
EP2903225B1 (en) Bit-rate control for access to content stored in local delivery devices of a content-delivery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