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8123B -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8123B
CN111148123B CN201811303057.3A CN201811303057A CN111148123B CN 111148123 B CN111148123 B CN 111148123B CN 201811303057 A CN201811303057 A CN 201811303057A CN 111148123 B CN111148123 B CN 1111481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backhaul
backhaul device
logical channels
supported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030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8123A (zh
Inventor
卓义斌
曹振臻
朱元萍
戴明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0305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4812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11504 priority patent/WO202008825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148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1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81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1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在该方法中,通过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来配置无线回传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由于宿主基站可以根据通信系统的拓扑信息和无线回传设备的能力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等来确定每个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从而使得无线回传设备的逻辑信道能够承载多个终端侧设备的多个无线承载,以使能无线回传设备中实现每个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至逻辑信道的一一映射。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网络覆盖范围,移动通信技术引入了无线中继技术(wireless relay technology),大致思想是,宿主基站(donor gNodeB,DgNB)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核心网(例如,5G系统中的核心网(5G core,5GC)),然后在DgNB和终端之间增加中继节点(relay node,RN)或者称为接入回传一体化节点(integrated access andbackhaul node,IAB node),通过IAB node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AL)为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且通过IAB node的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BL)连接到DgNB,以传输终端的业务数据。
在回传链路中,终端产生的无线承载(例如,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和/或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将映射在逻辑信道(logicalchannel,LCH)上进行传输。现有技术中,在5G系统的空口上为每个终端配置了固定数量的逻辑信道,该固定数量为64。而无线中继场景中,一个IAB node上会接入多个终端,因此,在IAB node传输多个终端的无线承载时,若每个无线承载都承载在一个单独的逻辑信道上进行传输,则现有技术中固定数量的逻辑信道不足以承载多个终端的无线承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用以使能无线回传设备中实现每个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至逻辑信道的一一映射。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首先从宿主基站接收用于确定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第一信息,然后,形成与第一信息中配置的数量相应的逻辑信道,这样,在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到至少一个无线承载后,则将该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该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数量不大于第一信息配置的数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来配置无线回传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由于宿主基站可以根据通信系统的拓扑信息(例如,无线回传设备与宿主基站之间的跳数),和/或,无线回传设备的能力信息(例如,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等信息来确定每个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从而使得无线回传设备的逻辑信道能够承载多个终端侧设备的多个无线承载,以使能无线回传设备中实现每个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至逻辑信道的一一映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三个参数来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可以使配置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信息中携带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该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该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中的某一种确定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从而使得无线回传设备的逻辑信道能够承载多个终端侧设备的多个无线承载,以使能无线回传设备中实现每个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至逻辑信道的一一映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该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包括MT节点和DU节点,则对于MT节点,由于其与至少一个父节点的DU相连,因此,需要为该MT节点与其所有父节点之间的MAC实体一一配置其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为此MT节点与所有父节点的MAC实体统一配置其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对于DU节点,由于其与至少一个子节点连接,因此,对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每个子节点,都需要配置用于与该子节点通信的一对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提供了对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另一种理解方式。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首先生成能够指示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子头中的LCID字段的长度的MAC PDU,该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MAC subPDU,每一个MAC子头中包括用于指示该LCID字段的长度的指示字段和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然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则将该MAC PDU发送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通过在MAC PDU的子头中指示LCID字段的长度的方式,从而使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在准确确定该MAC PDU中的LCID字段的长度后,可以根据该MAC PDU的总长度及其他字段的长度,确定出MAC SDU的字节数或者MAC CE的字节数,以获取正确的信息,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还用于指示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的映射模式,该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若LCID字段还可以指示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的映射模式,例如,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和第二无线回传设备配置了逻辑信道标识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在根据Flag字段确定出LCID字段的长度后,还可以根据LCID字段的取值,确定与该LCID对应的逻辑信道上的无线承载的映射模式,从而使第二无线回传设备确定对该无线承载中的信息的处理方式,以得到该无线承载中实际传输的信息。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首先生成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的MAC PDU,该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用于指示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该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然后,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将该MAC PDU发送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指示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发送该无线承载的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从而这些信息则无需通过其他协议层信息进行发送,减少信令开销。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宿主基站首先生成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第一信息,然后将该第一信息发送给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信息中携带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该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该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该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宿主基站首先生成用于确定逻辑信道标识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一信息,该映射模式为无线承载与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模式,该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然后将该第一信息发送给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接收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的MAC PDU,该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指示字段和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该指示字段用于指示该LCID字段的长度,然后,该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则根据该指示字段确定该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该LCID字段还用于指示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的映射模式,该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则该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根据该LCID字段确定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的无线承载的映射模式。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的MAC PDU,该MAC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用于指示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该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的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然后,该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则根据该LCID字段确定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该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首先生成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该RLC PDU的RLC PDU头中包括SN字段和用于指示所述SN字段的长度的指示字段,然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将该RLC PDU发送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通过在RLC PDU头中指示SN字段的长度的方式,从而使接收该RLC PDU的第二无线回传设备能够准确确定该RLC PDU中的SN字段的长度,以获取正确的信息,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准确性。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接收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该RLC PDU的RLC PDU头中包括SN字段和用于指示所述SN字段的长度的指示字段,然后,根据该指示字段确定该RLC PDU中的SN字段的长度。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宿主基站生成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的第一信息,然后,将第一信息发送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来配置无线回传设备的SN字段的长度,从而使得RLC PDU的收发双方对RLC PDU中的SN字段的长度有一致的理解,可以保证数据解读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是预定义的或是由父节点将该父节点的DU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的或是由子节点将该子节点的MT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了多种用于宿主基站确定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的方式,可以提高宿主基站的灵活性。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从宿主基站接收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的第一信息,然后则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是预定义的或是由父节点将该父节点的DU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的或是由子节点将该子节点的MT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宿主基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收发器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所述处理器将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数量不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配置的所述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生成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所述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指示字段和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LCID字段的长度;
所述收发器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MAC PDU。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还用于指示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的映射模式,所述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生成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所述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所述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用于指示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
所述收发器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MAC PDU。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所述收发器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五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五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逻辑信道标识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映射模式为无线承载与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模式,所述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
所述收发器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六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六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收发器接收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所述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指示字段和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LCID字段的长度;
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指示字段确定所述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LCID字段还用于指示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的映射模式,所述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LCID字段确定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的无线承载的映射模式。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七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七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收发器接收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所述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所述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用于指示与所述MAC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
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LCID字段确定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
第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八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八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生成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该RLC PDU的RLC PDU头中包括SN字段和指示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SN字段的长度;
所述收发器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将该RLC PDU发送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第二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九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九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收发器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接收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该RLC PDU的RLC PDU头中包括SN字段和指示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SN字段的长度的;
所述处理器根据该指示字段确定该RLC PDU中的SN字段的长度。
第二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十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十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所述收发器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将第一信息发送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是预定义的或是由父节点将该父节点的DU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的或是由子节点将该子节点的MT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
第二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十一方面描述的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十一方面描述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宿主基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收发器从宿主基站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所述处理器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是预定义的或是由父节点将该父节点的DU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的或是由子节点将该子节点的MT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
第二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也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将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数量不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配置的所述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第二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也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生成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所述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指示字段和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LCID字段的长度;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MACPDU。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还用于指示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的映射模式,所述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
第二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也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三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生成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所述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所述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用于指示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向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MAC PDU。
第二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宿主基站,也可以是宿主基站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四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终端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第二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宿主基站,也可以是宿主基站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五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宿主基站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逻辑信道标识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映射模式为无线承载与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模式,所述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向所述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第二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也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六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所述MAC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指示字段和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LCID字段的长度;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示字段确定所述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LCID字段还用于指示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的映射模式,所述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LCID字段确定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的无线承载的映射模式。
第二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也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七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子协议数据单元MAC subPDU,所述MAC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所述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用于指示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LCID字段确定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
第三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也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八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生成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该RLC PDU的RLCPDU头中包括SN字段和指示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SN字段的长度;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将该RLC PDU发送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第三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也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九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接收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PDU,该RLC PDU的RLC PDU头中包括SN字段和指示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SN字段的长度的;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该指示字段确定该RLC PDU中的SN字段的长度。
第三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宿主基站,也可以是宿主基站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十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宿主基站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将第一信息发送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是预定义的或是由父节点将该父节点的DU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的或是由子节点将该子节点的MT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
第三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也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十一方面任一种设计示例中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执行的相应功能,具体的: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从宿主基站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是预定义的或是由父节点将该父节点的DU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的或是由子节点将该子节点的MT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该宿主基站。
第三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三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三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三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十二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十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三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十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十七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三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十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十八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四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十九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二十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四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二十一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二十二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四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二十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二十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四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二十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二十八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四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二十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二十九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四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三十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三十一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四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三十二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三十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上述第四方面至第七方面、第九方面、第十一方面至第四十六方面及其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对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方法及其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架构图;
图2A~图2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模式的一种示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宿主基站与多个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的一种示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7A~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模式的另一种示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MAC PDU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MAC subPDU子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13A~图13B为PLC PDU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终端侧设备,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本申请涉及的终端侧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所述终端设备内部能够实现该终端设备功能的硬件部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为: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条码、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等设备。
终端设备还可以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该终端还可以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所述终端设备的功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内部的硬件部件来实现,所述硬件部件可以为所述终端设备内部的处理器和/或可编程的芯片。可选的,该芯片可以通过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实现,或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实现。上述PLD可以是复杂程序逻辑器件(complexprogrammable logical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片上系统(system on a chip,SOC)中的任一项或其任意组合。
2)宿主基站(Donor next generation node B,DgNB),是通信系统中将终端侧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设备,宿主基站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核心网。作为一种示例,宿主基站可以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等,也可以包括演进的LTE系统(LTE-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generation,5G)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等。作为另一种示例,宿主基站可以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节点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节点。这种结构将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eNB或NR系统中的gNB的协议层拆分开,部分协议层(例如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和无限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功能放在CU节点集中控制,剩下部分或全部协议层(例如物理(physical,PHY)层,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的功能分布在DU节点中,由CU节点控制DU节点。
该宿主基站的功能可以是由宿主基站内部的硬件部件实现,例如,所述宿主基站内部的处理器和/或可编程的芯片。例如,该芯片可以通过ASIC实现,或PLD实现。上述PLD可以是CPLD、FPGA、GAL、SOC中任一项或其任意组合。
3)无线回传设备,可以通过接入链路(access link,AL)为终端侧设备提供无线接入服务,无线回传设备通过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BL)连接到宿主基站传输终端侧设备的业务数据,通过对业务数据的重新发送或者转发,来扩大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作为一种示例,无线回传设备可以中继站、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或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等。
作为一种示例,无线回传设备可以包括移动终端(mobile-termination,MT)节点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节点。通过MT节点与父节点(也就是无线回传设备的上一跳)进行通信,通过DU节点与子节点(也就是无线回传设备的下一跳)进行通信。
该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可以是由无线回传设备内部的硬件部件实现,例如,所述无线回传设备内部的处理器和/或可编程的芯片。例如,该芯片可以通过ASIC实现,或PLD实现。上述PLD可以是CPLD、FPGA、GAL、SOC中任一项或其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回传设备在不同的通信系统中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evolution,LTE-A)系统中,该无线回传设备可以称为中继节点(relay node,RN);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5th generation,5G)系统中,该无线回传设备可以称为接入回传一体化节点(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ode,IAB node)。当然,在其他通信系统中,无线回传设备还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在此不作限制。
4)无线承载,类似于传输管道,终端侧设备和宿主基站之间的业务数据和/或信令,可通过无线承载进行传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按照无线承载中承载的信息的类型,可以将无线承载分为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和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radio bearer,SRB),所述DRB用于承载终端侧设备的业务数据,所述SRB用于承载终端侧设备、无线回传设备与宿主基站之间的信令。当然,无线承载也可以分为其他类型,在此不作限制。
5)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理解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可理解为一个或多个,例如理解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例如,包括至少一个,是指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而且不限制包括的是哪几个,例如,包括A、B和C中的至少一个,那么包括的可以是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
除非有相反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作简要介绍。
请参考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场景的一种网络架构图。如图1所示,该网络架构中包括终端侧设备110、无线回传设备120以及宿主基站130。在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终端侧设备110通过无线的方式与无线回传设备120相连,无线回传设备120通过无线的方式与宿主基站130相连。终端侧设备110与无线回传设备120之间以及无线回传设备120与宿主基站130之间均可以通过授权频谱(licensed spectrum)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非授权频谱(unlicensed spectrum)进行通信,也可以同时通过授权频谱和非授权频谱进行通信,例如,该授权频谱可以为6GHz以下的频谱,在此不作限制。在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无线回传设备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视为唯一的父节点,例如,无线回传设备120将宿主基站130视为父节点。当无线回传设备120接收终端侧设备110的承载上行信息的无线承载后,将无线承载传输至宿主基站后,再由宿主基站将该无线承载中的上行信息发送至移动网关设备(例如5G网络中的用户面功能实体(user port function,UPF))。移动网关设备发送的承载下行信息的无线承载至宿主基站,然后依次经由无线回传设备120发送至终端侧设备110。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图中,尽管示出了终端侧设备、无线回传设备及宿主基站,但该网络架构可以并不限于包括终端侧设备、无线回传设备及宿主基站。例如,还可以包括核心网设备或用于承载虚拟化网络功能的设备等,这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一一详述。另外,如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图中,尽管示出了一个终端侧设备、一个无线回传设备及一个宿主基站,但该网络架构并不限制终端侧设备、无线回传设备及宿主基站的数量,例如,也可以包括多个终端侧设备、多个无线回传设备及多个宿主基站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中,仅包括一个无线回传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无线回传设备的数量及设置位置进行限制。
请参考图2A,为包括多个无线回传设备的应用场景的网络架构的一种示例。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可以理解为多跳无线中继组网场景。在图2A中,该网络架构中包括两个无线回传设备以及两个终端侧设备,两个无线回传设备分别为无线回传设备120和无线回传设备121,两个终端侧设备分别为终端侧设备110和终端侧设备111。终端侧设备110和终端侧设备111通过无线的方式与无线回传设备121相连,无线回传设备121通过无线的方式与无线回传设备120相连,无线回传设备120通过无线的方式与宿主基站130相连。在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中,无线回传设备121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无线回传设备120视为父节点,无线回传设备120将宿主基站130视为父节点。当无线回传设备121接收终端侧设备110和终端侧设备111用于承载上行信息的无线承载后,将依次经由无线回传设备121和无线回传设备120,然后传输至宿主基站后,再由宿主基站将该无线承载中的上行信息发送至移动网关设备。移动网关设备发送用于承载下行信息的无线承载至宿主基站,然后依次经由无线回传设备120和无线回传设备121,发送至终端侧设备110和终端侧设备111。
与图2A不同的是,在图2B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包括三个无线回传设备和一个终端侧设备,三个无线回传设备分别为无线回传设备120~无线回传设备122,无线回传设备120~无线回传设备122与宿主基站130之间形成两条路由路径,一条路由路径由无线回传设备120、无线回传设备122和宿主基站130组成,另一条路由路径由无线回传设备121、无线回传设备122和宿主基站130组成。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这两条路由路径与宿主基站130进行通信。图2B所示的网络架构可以理解为多跳+多连接无线中继组网场景。
与图2A不同的是,在图2C所示的网络架构中仅包括一个终端侧设备,即终端侧设备110,无线回传设备120和无线回传设备121分别与终端侧设备110之间形成一条路由路径,终端侧设备110可以通过无线回传设备120与宿主基站130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回传设备121与宿主基站进行通信。图2C所示的网络架构可以理解为多连接无线中继组网场景。
与图2C不同的是,在图2D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包括三个无线回传设备,无线回传设备120和无线回传设备121分别与无线回传设备122相连,并通过无线回传设备122与宿主基站130进行通信。图2D所示的网络架构可以理解为多跳+多连接无线中继组网场景。
与图1不同的是,在图2E所示网络架构中,终端侧设备110可以直接与宿主基站130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回传设备120与宿主基站130进行通信。图2E所示的网络架构可以理解为多连接无线中继组网场景的另一种示例。
与图2D不同的是,在图2F所示的网络架构中,无线回传设备121直接与宿主基站130相连,终端侧设备110可以通过无线回传设备121与宿主基站130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回传设备120和无线回传设备122与宿主基站130进行通信。图2F所示的网络架构可以理解为多跳+多连接无线中继组网场景的另一种示例。
当然,前述多种网络架构图只是示例,在实际使用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的网络架构图,在此不一一举例。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图2F所示的网络架构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适用的应用场景构成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LTE系统、LTE-A系统、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或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WLAN)以及5G系统等。
此外,所述通信系统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通信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在下文中以如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对无线承载在无线回传设备中的传输过程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3,为无线承载在无线回传设备中的传输过程的一种示例。终端侧设备110生成3个无线承载,分别为无线承载1~无线承载3。无线回传设备121接收该3个无线承载后,可以在每个无线承载中添加一些适配信息(adapt info),该适配信息可以包括终端侧设备110的身份标识(identity,ID),或者无线承载的ID等。当然,也可以不添加该适配信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制,在图3中以添加该适配信息为例进行说明。然后,无线回传设备121根据无线承载与RLC信道的1:1映射(mapping)模式,将添加了适配信息的无线承载一一映射到RLC信道上,例如,无线承载1映射到RLC信道1,无线承载2映射到RLC信道2以及无线承载3映射到RLC信道3,通过不同的RLC信道,将各个无线承载传输至RLC实体中,也就是说,将无线承载1传输至RLC实体1,将无线承载2传输至RLC实体2,以及将无线承载3传输至RLC实体3中。若RLC信道和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LCH)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不同的RLC实体将各自接收的无线承载通过不同的LCH传输至MAC实体中,即,无线承载1通过LCH1传输至MAC实体,无线承载2通过LCH2传输至MAC实体,无线承载3通过LCH3传输至MAC实体。然后,无线回传设备121则通过物理层将接收到的多个无线承载传输至下一跳(图3中未示出),即图1中的宿主基站130。
由图3所示的传输过程可见,在1:1映射模式下,终端侧设备的每一个无线承载都将映射至一个独立的RLC信道以及与该RLC信道ID相同的逻辑信道上。在5G系统中,每个终端设备逻辑信道的数量是在协议中预定义的,例如,一个终端侧设备所需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固定值,该固定值为64。而在图1~图2F所示的网络架构中,一个无线回传设备上可能会接入多个终端,如图2A所示。因此,每个无线回传设备需要负责多个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在无线回传设备传输多个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时,若每个终端侧设备的每个无线承载都映射在一个独立的逻辑信道上进行传输,则现有技术中固定数量的逻辑信道不足以承载多个终端的无线承载。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请参考图4,为该方法的流程图。
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2F所示的任一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这两个通信装置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宿主基站或能够支持宿主基站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无线回传设备或能够支持无线回传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对于第二通信装置也是同样,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无线回传设备或能够支持无线回传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或者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宿主基站或能够支持宿主基站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且对于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实现方式均不做限制,例如,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宿主基站,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无线回传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为无线回传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宿主基站,或者第一通信装置为宿主基站,第二通信装置为能够支持无线回传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等等。
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宿主基站和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宿主基站、第二通信装置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为例。因为本文是以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应用在图1~图2F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那么在将本实施例应用在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时,下文中所述的宿主基站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宿主基站130,下文中所述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无线回传设备120。而在将本实施例应用在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时,下文中所述的宿主基站可以是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宿主基站130,下文中所述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是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无线回传设备120或无线回传设备121。当该方法应用于其他网络架构时,对宿主基站和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理解可以参照将该方法应用在图1或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41、宿主基站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S42、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
S43、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将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数量不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配置的所述数量。
下面对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对于多跳无线中继组网场景中除最后一跳之外的每个无线回传设备而言,每个无线回传设备都有其子无线回传设备或孙无线回传设备,子无线回传设备或孙无线回传设备都可以作为一个小区(cell),每个小区内可以接入至少一个终端侧设备。请参考图5,无线回传设备A分别与无线回传设备B以及无线回传设备C连接,无线回传设备B与无线回传设备D连接,从而无线回传设备B和无线回传设备C为无线回传设备A的子无线回传设备,无线回传设备D为无线回传设备A的孙无线回传设备,且,无线回传设备D为无线回传设备B的子无线回传设备。每一个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接入至少一个终端侧设备(图5中未示出),若无线回传设备C和无线回传设备D都有一个终端侧设备接入,以每个终端侧设备需要64个逻辑信道传输无线承载为例,则无线回传设备C、无线回传设备D以及无线回传设备B至少需要配置64个逻辑信道,而无线回传设备A由于支持两个小区,因此,无线回传设备A至少需要配置128个逻辑信道。当然,若无线回传设备C和无线回传设备D中接入更多的终端侧设备,或者,若无线回传设备A能够支持更多个小区,则无线回传设备A需要配置多于128个逻辑信道,可见,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与该无线回传设备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为方便描述,在下文中,以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用6个比特所对应的64个状态来指示、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用N个比特所对应的2N个状态来指示,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为用M个比特所对应的2M个状态来指示为例,M、N为正整数。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与该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内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之间可以满足如下计算关系:
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2(6+M+N) (1)
可以理解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用(6+M+N)个比特所对应的2(6+M+N)个状态来指示。当然,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也可以根据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内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这三个参数可以通过其他数学运算方法得到,例如,
Figure GDA0003016037170000191
其中,
Figure GDA0003016037170000192
为对参数a的向上取整运算,^为指数运算,Ncell为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Nue为每个小区内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NLCH为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运算方法,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无线回传设备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这三个参数,可以有如下两种理解。以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为例,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可以理解为该无线回传设备的小区能够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最大数量,或者,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可以理解为小于每个小区能够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最大数量的其中一种数量,例如,每个小区能够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最大数量为28,那么小于28的任意一种数量都可以认为是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该数量可以是宿主基站随机分配的或者通过其他原因确定的,在此不作限制。同理,对无线回传设备支持的小区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理解,可以参照对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当无线回传设备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这三个参数均为最大数量时,根据这三个参数确定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即该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为最大数量。
另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也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具体来讲,针对每个无线回传设备而言,每个无线回传设备可以包括MT节点和DU节点。在这种结构下,对于MT节点,由于其与至少一个父节点的DU相连,因此,需要为该MT节点与其所有父节点之间的MAC实体一一配置其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为此MT节点与所有父节点的MAC实体统一配置其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即可。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MT节点的父节点为宿主基站,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可以理解为用于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宿主基站之间的通信的一对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MT节点的父节点为另一个无线回传设备,例如,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可以理解为用于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该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通信的一对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对于DU节点,由于其与至少一个子节点连接,该子节点可以为另一个无线回传设备(例如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或终端侧设备,因此,对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每个子节点,都需要配置用于与该子节点通信的一对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DU节点的子节点为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可以理解为用于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该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通信的一对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有多个子节点时,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需要配置多份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该多份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分别与多个子节点一一对应,且该多份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宿主基站通过第一信息配置的。宿主基站可以根据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入宿主基站时发送的能力信息,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以及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并通过终端侧设备的能力信息,确定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从而根据前述计算关系(2),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者,宿主基站也可以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询问请求,通过该询问请求获取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以及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进而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宿主基站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方法进行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宿主基站在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时,也可以根据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宿主基站之间的跳数来确定。由于通信系统中可能包括多个无线回传设备,该多个无线回传设备与宿主基站之间的跳数可能不同,如图5所示,无线回传设备A直接与宿主基站连接,即无线回传设备A为宿主基站的下一跳;无线回传设备B和无线回传设备C与无线回传设备A连接,即无线回传设备B和无线回传设备C均为无线回传设备A的下一跳,可见,无线回传设备A与宿主基站的跳数小于无线回传设备C与宿主基站的跳数,也就是说,无线回传设备A越接近宿主基站。当无线回传设备越接近宿主基站时,其下属的无线回传设备(即小区)的数量越多,从而需要更多的逻辑信道。因此,宿主基站也可以根据与宿主基站之间的跳数不同,分别为无线回传设备配置不同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在宿主基站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后,则根据确定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生成第一信息。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信息可以是RRC信令,或者,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包括MT节点和DU节点,宿主基站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第一信息也可以是宿主基站的CU节点和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的DU节点之间的F1接口信令,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信息,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作为一种示例,可以在第一信息中新增一个字段,该新增字段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例如,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2(6+M+N),则可以将该新增字段的取值设置为2(6+M+N)
作为另一种示例,可以预先设置新增字段中比特的取值与所指示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例如,当新增字段中比特的取值为00时,则指示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32,当新增字段中比特的取值为01时,指示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64。这样,当宿主基站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64时,则将该新增字段设置为01。
表1
比特的取值 逻辑信道的数量
00 32
01 64
10 128
11 256
作为另一种示例,可以为第一信息定义多种不同的逻辑信道的数量预设值,并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指示携带的多种不同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中的一种数量作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例如,可以在第一信息中携带MaxNrofLogicalChannel信元,通过该信元枚举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可能值,标记为maxNrofLC,且在第一信息指示该信元枚举的多个可能值中的其中一个值,该其中一个值即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该MaxNrofLogicalChannel信元的描述如下:
MaxNrofLogicalChannel::=ENUMERATED{maxNrofLC32,maxNrofLC64,maxNrofLC128……};
上述信元只是一种举例,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第二种形式,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ty,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由于LCID与逻辑信道一一对应,因此,若宿主基站在第一信息中携带了LCID字段的长度,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该第一信息后,则可以根据该LCID字段的长度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例如,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LCID字段的长度为6个比特时,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最大数量为64。从而,宿主基站可以通过在第一信息中携带LCID字段的长度来间接指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具体来讲,宿主基站可以在第一信息中新增字段,通过该新增字段指示LCID字段的长度,或者,可以在第一信息中携带多种不同的LCID字段的长度,并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指示携带的多种不同的LCID字段的长度中的一种长度。这两种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与第一种形式中相应的内容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形式,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由于LCID与逻辑信道一一对应,因此,若宿主基站在第一信息中携带了LCID字段的最大值,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该第一信息后,则可以根据LCID字段的最大值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例如,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LCID字段的最大值为63(从0开始计数),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64。从而,宿主基站可以通过在第一信息中携带LCID字段的最大值来间接指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具体来讲,宿主基站可以在第一信息中新增字段,通过该新增字段指示LCID字段的最大值,或者,可以在第一信息中携带多种不同的LCID字段的最大值,并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指示携带的多种不同的LCID字段的最大值中的一种最大值。这两种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与第一种形式中相应的内容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宿主基站生成第一信息后,则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该第一信息。若宿主基站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则该第一信息是由CU节点产生的,然后由CU节点通过DU节点发送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DU节点可以不对该第一信息进行解析而直接通过协议层封装而透传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在接收该第一信息后,则根据该第一消息确定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从而在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形成相应数量的逻辑信道。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到至少一个无线承载后,则将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形成的多个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该至少一个逻辑信道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形成的多个逻辑信道的全部或部分。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将无线承载映射在逻辑信道上的过程可以参照图3,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来配置无线回传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由于宿主基站可以根据通信系统的拓扑信息(例如,无线回传设备与宿主基站之间的跳数),和/或,无线回传设备的能力信息(例如,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等信息来确定每个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从而使得无线回传设备的逻辑信道能够承载多个终端侧设备的多个无线承载,以使能无线回传设备中实现每个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至逻辑信道的一一映射。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根据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确定的。为了节省无线回传设备与宿主基站之间的信令开销,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实施例。请参考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2F所示的任一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一个通信装置执行,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无线回传设备或能够支持无线回传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
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为例。因为本文是以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应用在图1~图2F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那么在将本实施例应用在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时,下文中所述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无线回传设备120。而在将本实施例应用在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时,下文中所述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是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无线回传设备120或无线回传设备121。当该方法应用于其他网络架构时,对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理解可以参照将该方法应用在图1或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61、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S62、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将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数量不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配置的所述数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说明,与图4所述的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S61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两种。
第一种方式,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根据其下属节点的拓扑信息确定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感知其下属节点的拓扑信息,也就是说,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可以获取其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以及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进一步地,当终端侧设备接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时,会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终端侧设备的能力信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根据每个终端侧设备发送的能力信息,确定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者,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也可以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数量,例如,该固定数量可以为64。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获取上述信息后,则可以根据前述的计算关系(2),确定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其中,对计算关系(2)、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的说明可以参考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LCID与逻辑信道一一对应,因此,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LCID字段的长度以及LCID的最大值后,也可以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也可以理解为确定LCID字段的长度,或者,可以理解为确定LCID的最大值。
第二种方式,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根据预定义的逻辑信道数量确定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可以预先存储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该逻辑信道的数量可以是通信协议中预定义的,或是其与网络架构中的其他设备(例如,宿主基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等)预先约定好的,从而,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存储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即为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由于LCID与逻辑信道一一对应,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也可以预先存储LCID字段的长度和/或LCID的最大值,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则可以根据LCID字段的长度和/或LCID的最大值确定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具体确定方式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一无线回传设备能够与宿主基站进行通信,因此,在这种方式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预定义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与宿主基站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相同。
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后,在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形成相应数量的逻辑信道。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到至少一个无线承载后,则将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形成的多个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该至少一个逻辑信道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形成的多个逻辑信道的全部或部分。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将无线承载映射在逻辑信道上的过程可以参照图3,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无线回传设备可以不依赖宿主基站,独立确定逻辑信道的数量,可以节省宿主基站与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形成的多个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的映射方式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方式。在图3中,多个无线承载一一映射到多个逻辑信道上进行传输,即1:1映射模式。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将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上进行传输,例如,将无线承载的类型相同的N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上,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N:1映射模式。
下面,对N:1映射模式进行说明。以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到N个终端侧设备对应的N*M个无线承载为例,取N为2,M为3,第一个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标记为无线承载A1~无线承载A3,第二个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标记为无线承载B1~无线承载B3,1、2、3分别表示该无线承载的类型为第一类,第二类以及第三类。
请参考图7A,为N:1映射模式的一种示例。与图3不同的是,在图7A中,无线回传设备将添加了适配信息的无线承载中属于第一类的无线承载A1和无线承载B1映射到了RLC信道1,将添加了适配信息的无线承载中属于第二类的无线承载A2和无线承载B2映射到了RLC信道2,以及将添加了适配信息的无线承载中属于第三类的无线承载A3和无线承载B3映射到了RLC信道3,实现了将N*M个无线承载映射到M个RLC信道上,即N:1映射模式,然后采用图3所示的方式,将无线承载传输至MAC实体,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7B,为N:1映射模式的一种示例。与图7A不同的是,在图7B中,无线回传设备将6个添加了适配信息的无线承载一一映射到RLC信道上,例如,将添加了适配信息的无线承载A1映射到RLC信道1,将添加了适配信息的无线承载B1映射到RLC信道2,以此类推。从而通过不同的RLC信道,将各个无线承载传输至RLC实体中,也就是说,将无线承载A1传输至RLC实体1,将无线承载B1传输至RLC实体2,以此类推。若RLC实体1和RLC实体2接收的无线承载A1和B1具有相近的QoS需求,从而将无线承载A1和B1通过同一个LCH将传输至MAC实体中,即,无线承载A1和无线承载B1通过LCH1传输至MAC实体。对应无线承载A2、无线承载B2、无线承载A3以及无线承载B3的处理方式与前述对无线承载A1和无线承载B1的处理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通过这个处理过程,实现了将N*M个无线承载映射到M个LCH信道上,即N:1映射模式,然后将无线承载传输至MAC实体。
由于将无线承载映射到逻辑信道有上述多种映射模式,因此,针对上述多种映射模式,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实施例。请参考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2F所示的任一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例如两个通信装置分别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其中,对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说明可参考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宿主基站和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宿主基站,第二通信装置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为例。
S81、宿主基站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逻辑信道标识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S82、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映射模式为无线承载与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模式,所述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信息可以是RRC信令,或者,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包括MT节点和DU节点,宿主基站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第一信息也可以是宿主基站的CU节点和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的DU节点之间的F1接口信令,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信息,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宿主基站可以对每个LCID配置一个映射模式,例如,LCID 1为1:1映射模式,LCID2为N:1映射模式,等等,从而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LCID来指示与某个LCID对应的逻辑信道所承载的数据包是单独一个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还是多个无线承载聚合/复用后的数据包。然后宿主基站通过第一信息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配置每个逻辑信道标识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种形式,宿主基站可以配置一个LCID门限值,该门限值用于指示两种不同类型的逻辑信道之间的区分阈值。例如,大于或等于这个LCID门限值则对应1:1映射模式,小于这个LCID门限值则对应N:1映射模式。然后,宿主基站在第一信息中携带该LCID门限值。
宿主基站生成第一信息后,则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该第一信息。其中,宿主基站发送第一信息的过程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这样,当无线回传设备需要将多个终端设备的多个无线承载进行发送时,可以根据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映射模式将不同的数据包分别映射至不同的逻辑信道上。且,当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到无线承载后,接收无线承载的无线回传设备可以第一信息确定与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映射模式,从而可以根据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映射模式对在该逻辑信道上接收的数据包作不同的处理(处理方式可以包括直接解析或者进行聚合/复用处理后在解析),例如,LCID1对应的映射模式N:1映射模式,则无线回传设备从与LCID 1对应的LCH1上接收到无线承载后,则需要对该无线承载中的数据包进行解聚合/解复用处理后,才能获取正确的信息。
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宿主基站指示与LCID对应的映射模式,无线回传设备在将无线承载映射到逻辑信道时,可以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映射模式相应的选择需要使用的逻辑信道,从而数据接收端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根据LCID确定此LCID所对应的逻辑信道上所承载的数据包的聚合/复用情况,确定是否对该数据包进行解聚合/解复用操作,从而正确的解析该数据包中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各个无线回传设备之间也可以预定义与每个LCID对应的映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无线回传设备中存储预先与其他回传设备约定好的与每个LCID对应的映射模式,从而可以节省无线回传设备与宿主基站之间的信令开销。
在图4或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可以通过宿主基站的第一信息指示或由无线回传设备根据拓扑信息或者预定义的数量确定的,从而不同的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可能是不相同的,因此,为了保证无线承载的接收方(例如,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向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无线承载,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为接收方)能够准确解读无线承载中的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MA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的结构体。
请参考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AC PDU的结构体。如图9所示,一个MACPDU由多个MAC子协议数据单元(subPDU)组成。一个MAC subPDU包括1个MAC PDU子头(subheader),以及1个MAC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或1个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或可能存在的填充(padding)。作为一种示例,一种MAC subPDU的子头包括Flag、F、LCID以及L四个字段,如图10A所示。下面对MAC subPDU的子头中包括的字段进行介绍。
LCID:逻辑信道ID字段,标识MAC subPDU对应的逻辑信道或MAC CE的类型或填充。例如,可以为6个比特。
L:长度字段,指示MAC subPDU中MAC SDU的字节数。其中,L字段的大小由F字段指示。例如,可以为8个比特。
F:格式字段,指示长度字段的长度。例如,可以为1个比特。
Flag:指示LCID字段的长度。例如,可以为N个比特,N可以取1或2等。
由于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支持多种数量的逻辑信道,因此,为了保证接收方的MAC实体能够对接收的MAC subPDU进行正确的解读,则在MAC subheader中增加了Flag字段,通过该Flag字段指示MAC subPDU中LCID字段的长度,从而确定无线回传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和/或LCID的最大值。请参考表2,为通过N bits的Flag字段指示LCID字段的长度的一种示例。当Flag字段的取值为00时,则表示LCID字段的长度为5个比特;当Flag字段的取值为01时,则表示LCID字段的长度为6个比特,以此类推。
表2
Figure GDA0003016037170000271
需要说明的是,Flag字段与LCID字段的长度的对应关系可以由协议预定义或通过宿主基站发送的信令进行配置,具体配置方式可参考前述对逻辑信道的数量的配置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对一种MAC subPDU格式的举例,对于不同格式的MACsubPDU,同理的,可以在对应的MAC subPDU的subheader中添加一个Flag字段,用于指示LCID字段的长度,具体实现方式与上述示例相同。
下面,针对LCID字段进行说明。
在第一种示例中,若LCID字段的长度为6个比特,则当LCID为2时,则LCID字段的取值可以为000010,当LCID为3时,则LCID字段的取值可以为000011。
在第二种示例中,由于LCID字段的长度与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相关联,而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根据其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因此,LCID字段可以采用如图10B所示的扩展形式。在图10B中,LCID字段由3个子字段构成,相当于这3个子字段结合起来表征LCID字段。其中,第一子字段可以是高6位对应的字段,通过该字段的取值可以确定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的ID,标记为RB ID字段。第二子字段可以为第7位至第15位对应的字段,通过该字段的取值可以确定终端侧设备的ID,标记为UE ID字段。第三子字段可以为低8位对应的字段,通过该字段的取值可以确定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记为Cell ID字段。以上图示与说明仅是对LCID字段的一种解读,具体LCID中的子字段在LCID中的特定比特位信息不限于此。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1:1映射模式下,RLC实体/RLC信道与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的ID一一对应,因此,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还可以指示用于传输该MAC subPDU的RLC实体/RLC信道的ID。
下面,对如图9所示的MAC PDU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请参考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2A、图2B、图2D以及图2F所示的任一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这两个通信装置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或能够支持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或能够支持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对于第二通信装置也是同样,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或能够支持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或者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或能够支持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在此,对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实现方式均不做限制。
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和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为例。因为本文是以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应用在图2A、图2B、图2D以及图2F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那么在将本实施例应用在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时,下文中所述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是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无线回传设备120,下文中所述的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是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无线回传设备121。而在将本实施例应用在图2B所示的网络架构时,下文中所述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是图2B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无线回传设备120或无线回传设备121,下文中所述的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是图2B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无线回传设备122。当该方法应用于其他网络架构时,对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和第二无线回传设备的理解可以参照将该方法应用在图2A或图2B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111、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生成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MAC subPDU,所述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指示字段和LCID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LCID字段的长度。
S112、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向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MAC PDU,所述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接收所述MAC PDU。
S113、所述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根据所述指示字段确定所述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的长度。
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将接收的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后,则对每个逻辑信道上的数据进行MAC处理,生成与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承载对应的MAC PDU。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MAC PDU的具体结构与图9所示的MAC PDU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示例,由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与LCID字段的长度相关联,例如,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28个,则LCID字段的长度则为8个比特;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26个,则LCID字段的长度则为6个比特,因此,在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其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后,则可以根据如表2所示的对应关系,设置MAC subPDU中的Flag字段的取值。例如,若LCID字段的长度为8个比特,则Flag字段的取值为11,若LCID字段的长度为6个比特,则Flag字段的取值为01。当然,Flag字段也可以为其他的取值,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MAC subPDU中的Flag字段只用于指示该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的长度,Flag字段与LCID字段是一一对应关系。
然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则根据Flag字段、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生成的一个MAC CE或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根据一个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包生成的一个MAC SDU等信息,生成一个MAC subPDU,最后,与多个逻辑信道对应的MAC subPDU进行拼接,得到MAC PDU,并将该MACPDU发送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在接收该MAC PDU后,逐一解析出该MAC PDU中包括的多个MACsubPDU,对于某个特定的MAC subPDU,根据MAC subPDU的子头中Flag字段的取值以及如表2所示的对应关系,确定MAC subPDU中LCID字段的长度,从而准确地确定出MAC SDU的字节数或者MAC CE的字节数,以获取正确的信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通过在MAC PDU的子头中指示LCID字段的长度的方式,从而使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在准确确定该MAC PDU中的LCID字段的长度后,可以根据该MAC PDU的总长度及其他字段的长度,确定出MAC SDU的字节数或者MAC CE的字节数,以获取正确的信息,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和第二无线回传设备配置了逻辑信道标识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在根据Flag字段确定出LCID字段的长度后,还可以根据LCID字段的取值,确定与该LCID对应的逻辑信道上的无线承载的映射模式。例如,第二无线回传设备确定与LCID1对应的逻辑信道1上无线承载的映射模式为N:1映射模式,从而,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在从逻辑信道1上接收无线承载后,则对该无线承载中的信息进行解聚合/解复用处理,从而得到该无线承载中实际传输的信息。
其中,对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映射模式的说明可以参照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当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为图9所示的结构中LCID字段的第二种示例时,请参考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2A、图2B、图2D以及图2F所示的任一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这两个通信装置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其中,对第一通信装置及第二通信装置的说明可以参考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相应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和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为例。
S121、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生成MAC PDU,所述MAC PDU包括至少一个MAC subPDU,所述MAC subPDU的MAC子头中包括LCID字段,所述LCID字段用于指示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
S122、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向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MAC PDU,所述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接收所述MAC PDU。
S123、所述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根据所述LCID字段确定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
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将接收的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后,则对每个逻辑信道上的数据进行MAC处理,生成与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承载对应的MAC PDU。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MAC PDU的具体结构与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的MAC PDU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示例,由于LCID字段的长度与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相关联,而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根据其所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因此,可以通过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指示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如图10B所示,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只用于指示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所述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
然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则根据LCID字段、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生成的一个MAC CE或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根据一个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包生成的一个MAC SDU,生成一个MACsubPDU,最后,与多个逻辑信道对应的MAC subPDU进行拼接,得到MAC PDU,并将该MAC PDU发送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在接收该MAC PDU后,逐一解析出该MAC PDU中包括的多个MACsubPDU,然后每个MAC subPDU的子头中LCID字段中各个子字段的取值,确定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发送该无线承载的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进一步地,若无线回传设备在正确传输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的过程中,所需的适配层信息仅为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则对于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和RLC信道之间为一对一映射的情况,可以不用携带任何适配层信息,这样可以便于支持RLC层的端到端的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repeat request,ARQ)模式,或者端到端的重组模式。但对于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和RLC信道之间为多对一映射的情况,则仍然需要在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数据包上携带适配层信息。因此,这种情况下,数据包中每个LCID的映射模式指示还可以用于指示数据包中是否包含适配层信息,例如,若某个LCID的映射模式为1:1映射模式,则指示在该LCID上传输的数据包中不包含适配层信息,若某个LCID的映射模式为N:1映射模式,则指示在该LCID上传输的数据包中包含适配层信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MAC subPDU中的LCID字段指示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或发送该无线承载的终端侧设备所接入的无线回传设备的标识和/或与该MAC subPDU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标识,从而这些信息则无需通过其他协议层信息进行发送,减少信令开销。
无线承载的传输依赖RLC实体,而无线承载中的信息传输的准确性,依赖于该无线承载的接收方能够正确解读RLC PDU。现有技术中存在多种格式的RLC PDU,不同格式的RLCPDU中的序列号(serial number,SN)字段的长度不同。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第一种格式的RLC PDU中包括D/C字段、P字段、SI字段、SN字段以及数据(data)字段,其中,D/C字段为数据/控制指示,用于指示该RLC PDU是数据PDU还是控制PDU;P字段为轮询(polling)指示比特,指示RLC实体发送端是否需要对等实体发送状态报告;SI字段指示一个RLC PDU是否包含一个完整的RLC SDU或包含的是一个RLC SUD的起始、中间、最后一个分段;SN字段为序列号,用于指示该RLC PDU的序列号。第二种格式的RLC PDU中包括D/C字段、P字段、SI字段、2个R字段、SN字段以及数据(data)字段,其中,第一种格式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小于第二种格式的RLC PDU的SN字段的长度。因此,在现有技术中,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是通过RRC信令配置的,从而通信双方可以对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有相同的理解。
而在无线回传设备中,若无线回传设备为层2架构,即无线回传设备在协议架构上只有L1物理层和部分的L2协议层(MAC层和RLC层)或L2协议层功能,也就是说层2架构的无线回传设备没有RRC层,则无法通过RRC信令对RLC PDU中的SN字段的长度进行配置。为解决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请参考图14,为该方法的流程图。
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2A、图2B、图2D以及图2F所示的任一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这两个通信装置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其中,对第一通信装置及第二通信装置的说明可以参考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相应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和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为例。
S141、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生成RLC PDU,所述RLC PDU的RLC PDU头中包括指示字段和SN字段,所述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所述SN字段的长度。
S142、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向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RLC PDU,所述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接收所述RLC PDU。
S143、所述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根据所述指示字段确定所述RLC PDU中的SN字段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RLC PDU可以包括非确认模式数据(unacknowledged mode data,UMD)PDU以及确认模式数据(acknowledged mode data,AMD)PDU,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RLC PDU的具体类型进行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RLC实体可以为确认模式的RLC实体,也可以为非确认模式的RLC实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RLC实体的具体类型进行限制。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在确定当前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后,则可以通过RLC PDU头(header)指示SN字段的长度。例如,在RLC PDU头中增加Flag字段,通过与N比特的Flag字段分别对应2^N种状态值来指示不同的SN字段的长度。其中,Flag字段的取值与SN字段的长度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考表2,在此不再赘述。这样,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确定当前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后,则可以根据Flag字段的取值与SN字段的长度的对应关系,设置Flag字段的取值,具体设置方法与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相应的内容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然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则根据Flag字段以及RLC PDU中的其他字段,生成RLCPDU,并将该RLC PDU发送给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在接收该RLC PDU后,则根据该RLC PDU头中Flag字段的取值以及Flag字段的取值与SN字段的长度的对应关系,确定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通过在RLC PDU头中指示SN字段的长度的方式,从而使接收该RLC PDU的第二无线回传设备能够准确确定该RLC PDU中的SN字段的长度,以获取正确的信息,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准确性。
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是通过RLC PDU头指示的。在另一种示例中,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也可以由宿主基站进行指示。请参考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2F所示的任一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这两个通信装置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其中,对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说明可以参考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再赘述。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宿主基站和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宿主基站、第二通信装置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为例。
S151、宿主基站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PDU中SN字段的长度。
S152、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
S153、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针对每个无线回传设备而言,每个无线回传设备需要同时与父节点和子节点进行通信。每个无线回传设备可以包括MT节点和DU节点,对于MT节点,由于其与父节点的DU相连,对于DU节点,其与至少一个子节点连接,该子节点可以为另一个无线回传设备(例如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或终端侧设备,因此,在MT节点和DU节点侧都有对应的RLC实体。为了使收发双方对SN字段的长度的理解一致,则宿主基站需要为每个无线回传设备的MT节点和DU节点上的每个RLC实体配置SN字段的长度,也就是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宿主基站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宿主基站可以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配置SN字段的长度。针对包括MT节点和DU节点的无线回传设备,每个无线回传设备的MT节点上的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需要与其父节点的DU节点处对端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相同,也就是收发两端RLC实体对RLC PDU中SN字段的长度理解一致。因此,宿主基站可以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MT节点和DU节点的每个RLC实体配置SN字段的长度,从而保证RLC PDU的收发双方的SN字段的长度相同。
第二种方式,宿主基站可以根据上报的SN字段的长度配置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SN字段的长度。
作为一种示例,针对包括MT节点和DU节点的无线回传设备,父节点可以将其DU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宿主基站,上报内容为每个RLC实体的标识与其对应的SN字段长度,例如,可以通过RRC信令或F1接口信令进行上报。然后,宿主基站再将父节点上报的SN字段长度通过第一信息配置给相应的子节点的MT节点上的对端RLC实体。以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无线回传设备120可以将其DU节点上的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上报给宿主基站130,由于无线回传设备120为无线回传设备121的父节点,因此,宿主基站130确定无线回传设备120上报的其DU节点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的长度即为无线回传设备121MT节点每个对端RLC实体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
作为另一种示例,针对包括MT节点和DU节点的无线回传设备,子节点将其MT节点上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长度上报给宿主基站,上报内容为每个RLC实体的标识与其对应的SN字段长度,例如,可以通过RRC信令或F1接口信令进行上报。然后,宿主基站再将此SN字段长度通过第一信息配置给相应的父节点的DU节点上的对端RLC实体。以图2A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无线回传设备121可以将其MT节点上的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上报给宿主基站130,然后,宿主基站130确定无线回传设备121上报的其MR节点每个RLC实体的SN字段的长度即为无线回传设备120的DU节点每个对端RLC实体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
在宿主基站确定为第一无线回传设备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后,则根据确定的SN字段的长度生成第一信息。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信息可以是RRC信令,或者,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包括MT节点和DU节点,宿主基站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第一信息也可以是宿主基站的CU节点和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中DU节点之间的F1接口信令,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信息,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可以在第一信息中新增一个字段,该新增字段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SN字段的长度。
第二种形式,可以预先设置新增字段中比特的取值与所指示的SN字段的长度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可以参考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表1,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形式,可以在第一信息中携带多种不同的SN字段的长度,并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指示携带的多种不同的SN字段的长度中的一种长度作为该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SN字段的长度。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相应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宿主基站生成第一信息后,则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该第一信息。若宿主基站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则该第一信息是由CU节点产生的,然后由CU节点通过DU节点发送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DU节点可以不对该第一信息进行解析而直接通过协议层封装而透传给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在接收该第一信息后,则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其RLCPDU的SN字段的长度。当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到RLC PDU后,则根据该SN字段的长度对RLCPDU中的数据进行解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来配置无线回传设备的SN字段的长度,从而使得RLC PDU的收发双方对RLC PDU中的SN字段的长度有一致的理解,可以保证数据解读的准确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4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是可以与图8、图11~图12以及图14~图15所示的实施例相互结合的,例如,在执行完成图4所示的实施例之后,可以继续执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或者在执行完成图6所示的实施例之后还可以继续执行图12所示的实施例,具体的结合方式在此不作限制。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从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宿主基站、以及三者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各功能,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宿主基站可以包括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形式来实现上述各功能。上述各功能中的某个功能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还是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
图16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6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通信装置1600可以是第一无线回传设备,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通信装置1600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终端的功能的装置。通信装置1600可以是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通信装置1600可以由芯片系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通信装置160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601和通信模块1602。
处理模块1601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2,或用于执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82,或用于执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12,或用于执行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22,或用于执行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42,或用于执行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52,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1602用于通信装置1600和其它模块进行通信,其可以是电路、器件、接口、总线、软件模块、收发器或者其它任意可以实现通信的装置。
通信模块1602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3,或用于执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61及S62,或用于执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11,或用于执行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21,或用于执行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43,或用于执行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53,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7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7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通信装置1700可以是宿主基站,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宿主基站的功能;通信装置1700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宿主基站的功能的装置。通信装置1700可以是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通信装置1700可以由芯片系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通信装置170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701和通信模块1702。
处理模块1701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1,或用于执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81,或用于执行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51,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通信模块1702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2,或用于执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82,或用于执行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52,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1702用于通信装置1700和其它模块进行通信,其可以是电路、器件、接口、总线、软件模块、收发器或者其它任意可以实现通信的装置。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8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8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通信装置1800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二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通信装置1800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终端的功能的装置。通信装置1800可以是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通信装置1800可以由芯片系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通信装置180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801和通信模块1802。
处理模块1801可以用于执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13,或用于执行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23,或用于执行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43,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1802用于通信装置1800和其它模块进行通信,其可以是电路、器件、接口、总线、软件模块、收发器或者其它任意可以实现通信的装置。
通信模块1802可以用于执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12,或用于执行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22,或用于执行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42,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如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900,其中,通信装置1900可以是图4、图8、图11或图12或图14或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通信装置1900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1900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通信装置19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920,用于实现或用于支持通信装置1900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示例性地,处理器1920可以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通信装置19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193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器1930和处理器1920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1920可能和存储器1930协同操作。处理器1920可能执行存储器1930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器中。
通信装置19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910,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通信装置190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处理器1920可以利用通信接口1910收发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1910、处理器1920以及存储器193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9中以存储器1930、处理器1920以及通信接口1910之间通过总线1940连接,总线在图19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9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192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1930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如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2000,其中,通信装置2000可以是宿主基站,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宿主基站的功能;通信装置2000也可以是能够支持宿主基站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宿主基站的功能的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通信装置20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020,用于实现或用于支持通信装置2000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宿主基站的功能。示例性地,处理器2020可以生成第一信息,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通信装置20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203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器2030和处理器2020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2020可能和存储器2030协同操作。处理器2020可能执行存储器2030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器中。
通信装置20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2010,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装置200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可以是终端。处理器2020可以利用通信接口2010收发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2010、处理器2020以及存储器203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20中以存储器2030、处理器2020以及通信接口2010之间通过总线2040连接,总线在图20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20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202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2030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如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2100,其中,通信装置2100可以是第二无线回传设备,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二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通信装置2100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第二无线回传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二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2100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通信装置21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120,用于实现或用于支持通信装置2100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宿主基站的功能。示例性地,处理器2120可以确定LCID字段的长度,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通信装置2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213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器2130和处理器2120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2120可能和存储器2130协同操作。处理器2120可能执行存储器2130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器中。
通信装置21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2110,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装置210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可以是终端。处理器2120可以利用通信接口2110收发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2110、处理器2120以及存储器213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21中以存储器2130、处理器2120以及通信接口2110之间通过总线2140连接,总线在图21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21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212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2130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4、图8、图11、图12、图14以及图15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4、图8以及图15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宿主基站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11、图12以及图14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4、图8、图11、图12、图14以及图15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4、图8以及图15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宿主基站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11、图12以及图14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无线回传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前述方法中第一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前述方法中第二无线回传设备的功能。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前述方法中宿主基站的功能。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前述所述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和宿主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前述所述的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和第二无线回传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以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简称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SSD)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将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数量不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配置的所述数量;
其中,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之间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4.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宿主基站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其中,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之间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7.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宿主基站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逻辑信道标识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映射模式为无线承载与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模式,所述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
所述宿主基站向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无线回传设备需要将多个终端设备的多个无线承载进行发送时,根据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映射模式将不同的数据包分别映射至不同的逻辑信道上;或者,当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到无线承载后,确定与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映射模式,根据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映射模式对在该逻辑信道上接收的数据包作不同的处理。
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收发器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所述处理器将至少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数量不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配置的所述数量;
其中,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之间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所述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1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所述收发器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其中,无线承载与逻辑信道之间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是由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小区的数量、每个小区所能支持的终端侧设备的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侧设备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确定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字段的长度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
所述第一信息通过携带逻辑信道标识LCID的最大值以指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第二无线回传设备之间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或,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无线回传设备与宿主基站之间的MAC实体包括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1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生成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逻辑信道标识LCID与映射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映射模式为无线承载与无线回传设备所能支持的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模式,所述映射模式包括一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或多个无线承载映射到一个逻辑信道的模式;
所述收发器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无线回传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无线回传设备需要将多个终端设备的多个无线承载进行发送时,根据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映射模式将不同的数据包分别映射至不同的逻辑信道上;或者,当无线回传设备接收到无线承载后,确定与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映射模式,根据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映射模式对在该逻辑信道上接收的数据包作不同的处理。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3或4-6或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1303057.3A 2018-11-02 2018-11-02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1481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03057.3A CN111148123B (zh) 2018-11-02 2018-11-02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PCT/CN2019/111504 WO2020088255A1 (zh) 2018-11-02 2019-10-16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03057.3A CN111148123B (zh) 2018-11-02 2018-11-02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8123A CN111148123A (zh) 2020-05-12
CN111148123B true CN111148123B (zh) 2022-02-18

Family

ID=70463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03057.3A Active CN111148123B (zh) 2018-11-02 2018-11-02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48123B (zh)
WO (1) WO20200882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6920B (zh) * 2020-05-13 2023-09-12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3825115A (zh) * 2020-06-19 2021-12-2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8258A (zh) * 2010-09-29 2012-05-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承载复用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96400A (zh) * 2011-10-28 2013-05-08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系统中的切换控制方法
EP2432266A4 (en) * 2009-06-22 2017-07-19 ZTE Corporation Method, donor enb and radio relay system for realizing service flows transmission of mobile terminal
WO2018093221A1 (en) * 2016-11-18 2018-05-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pros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106857A (ko) * 2009-12-22 2012-09-26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중계 노드들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송신
US10206232B2 (en) * 2016-09-29 2019-02-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itial access and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wireles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32266A4 (en) * 2009-06-22 2017-07-19 ZTE Corporation Method, donor enb and radio relay system for realizing service flows transmission of mobile terminal
CN102438258A (zh) * 2010-09-29 2012-05-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承载复用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96400A (zh) * 2011-10-28 2013-05-08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系统中的切换控制方法
WO2018093221A1 (en) * 2016-11-18 2018-05-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pros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earer mapping and QoS Handling for IAB;CATT;《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3bis R2-1813712》;20181012;第1-5页 *
UP protocol design for architecture 1a;Huawei, HiSilicon;《3GPP TSG-RAN WG2 #102 R2-1808484》;2018052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88255A1 (zh) 2020-05-07
CN111148123A (zh)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29431B (zh)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存储介质及芯片
JP6682018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転送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20190129191A (ko)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주변 셀의 기준 신호로 준지속적 사운딩 기준 신호를 지시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547168A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21286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ellular IoT ser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259362B2 (en) Method for repeatedly transmitting data and device
EP4271123A2 (en) Rrc connec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CN112703716B (zh) 共享无线承载以及终端设备无线标识和无线接入网路径的管理
WO2022205234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3007750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036910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148123B (zh) 一种无线回传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EP3534662B1 (en) Bear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
WO2020221071A1 (zh) 一种无线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2082798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062717A1 (zh) 一种缓冲区状态报告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2030069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24125621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0164614A1 (zh) 一种辅助信息及其传递的方法和装置
CN116939704A (zh) 数据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5696273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