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5918A - 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及应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及应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145918A CN111145918A CN201911303859.9A CN201911303859A CN111145918A CN 111145918 A CN111145918 A CN 111145918A CN 201911303859 A CN201911303859 A CN 201911303859A CN 111145918 A CN111145918 A CN 1111459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amination
- diagnosis
- doctor
- primary
- cli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745 diagnosi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601 radiograph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52 review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536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claims 8
- 238000002483 med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124 body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839 body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71 remote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76 biochemical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5 prescription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85 targe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8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dical practitioners or patients, e.g. for collaborative diagnosis, therapy or health monitoring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6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for patient-specific data, e.g. for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及应用方法,该系统包括互联网医院平台、基层医疗机构HIS系统、数据中心和客户端,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包括医院管理系统和远程协同诊疗系统;所述医院管理系统用于患者、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册并对患者、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所述远程协同诊疗系统用于医疗卫生人员之间的线上交流和沟通;所述数据中心用于存储互联网医院平台产生的数据;所述客户端包括基层医疗客户端和专科医生客户端,用于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登录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诊疗行为。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水平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基层患者提供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及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互联网诊疗行为,在中国当下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各种互联网医疗各自为战,标准混乱,市场混乱,法律责任不明。以药店为背景的“轻问诊(远程门诊)”模式变成了为了绕开法律规定开处方药的实际形式主义;医生和患者不见面,问诊时间短,医生甚至分不清“患者”是不是“患者本人”,医生风险大;大部分药店药师并不审核处方,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患者“首诊”和“复诊”不分,没有电子病历或者病历不连贯,诊断医生失去了“病历”对诊疗的指导作用。以医生社群为背景“医医互助”模式变成了没有活力的幻想中的社交圈,缺乏“真实诊疗环境”使得医生之间的互动变成了纯学术交流;没有患者参与,使医生间的交流缺少落地的可能性,患者很难受益。以家庭医生国家战略为背景的“家庭医生”模式因为缺乏有效的诊疗手段和医事指导,逐渐变成以“签约数量”为目标的形式任务。以检测实验室为背景“远程检测”模式是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为中,最具落地性的医事服务模式,但“检测”本身只是诊疗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存在着需要背靠集中的医疗资源的地域性限制,再优秀的检测手段也难以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难以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服务。“双专、分级诊疗”等国家战略无落地困难。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制约,需要比“解决某些问题”更高的,对“互联网医疗行为模式体系”完整定义的,对“医疗行为”充分尊重的新的体系化的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将“互联网医疗行为”带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及应用方法,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差,不能为某些专病进行诊疗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包括互联网医院平台、基层医疗机构HIS系统、数据中心和客户端,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包括医院管理系统和远程协同诊疗系统;所述医院管理系统用于患者、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册并对患者、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所述远程协同诊疗系统用于医疗卫生人员之间的线上交流和沟通;所述数据中心用于存储互联网医院平台产生的数据;所述客户端包括基层医疗客户端和专科医生客户端,用于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登录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诊疗行为。
作为优选,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还包括LIS检验系统,用于基层医生开具检验单,生化实验室将检验报告上传系统保存。
作为优选,所述客户端还包括患者客户端,所述患者客户端用于健康医疗咨询、问诊、购药、查看处方、查看报告和支付费用。
作为优选,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还包括远程心电影像系统,所述远程心电影像系统用于基层医生开具影像和心电检验单,心电影像机构将检验报告上传系统,阅片中心的专业医师阅片后出具诊断建议上传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还包括教学考试系统,所述教学考试系统用于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考核、资格认定和审核管理;所述客户端还包括专家客户端,所述专家客户端用于专家发布培训课题和培训内容,并对基层医生进行考核、资格认定和审核。
一种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应用方法,包括远程门诊诊疗方法,所述远程门诊诊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通过基层医疗客户端申请并认证成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基层医生,专科医生通过专科医生客户端认证成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专科医生;
S12: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初诊或复诊,若基层医生能够判断出病情,则直接治疗处置;若基层医生不能判断患者病情时,则通过基层医疗客户端登录互联网医院平台找到相对应的专科医生,专科医生通过远程协同诊疗系统与基层医生进行对话询问患者病情并开具诊疗指导意见,基层医生为患者进行治疗处置。
作为优选,S12步骤中还包括:当患者需要进行生化检测才能确诊时,所述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的LIS检验系统进行下单,并为患者采集检测样本;LIS检验系统分配物流人员和检测实验室,物流人员将检测样本运送到相对应的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实验室检测完成将生化检测报告上传至LIS检验系统,基层医生通过LIS检验系统查看生化检测报告。
作为优选,S12步骤中还包括:当患者需要进行心电或影像检查才能确诊时,所述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心电影像系统进行开具检验单,患者前往就近的检查网点进行拍片检查或动态心电检查,拍片或心电完成后上传至心电影像系统由阅片中心的专业医师进行阅片,并给出诊断建议上传至系统,基层医生获取具有诊断建议的影像或心电报告后进行治疗处置。
作为优选,还包括体检筛查方法,所述体检筛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用户通过患者客户端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完成注册,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体检筛查下单并选择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样本采集、拍片检查或动态心电检查,样本采集后由LIS检验系统分配相应的快递员将样本进行送检至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完成将报告上传至LIS检验系统并推送至患者客户端进行查阅;拍片检查完成或动态心电检查完成,由检查机构将检查结果上传至心电影像系统后由阅片中心的专业医师进行阅片,并出具诊断建议上传至系统并推送至患者客户端。
作为优选,所述检查机构为入驻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并拥有相关检查设备的医疗卫生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建立一种体系,通过数据中心、实体医院、远程协同系统、教学考试系统、医院管理系统、客户端、LIS检验系统等几个系统,将线上、线下专病医疗服务联合起来,让患者在诊所就能享受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等级医院的专家面对面,有效的缓解了“三长一短”、“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多点执业”等在国家医疗政策落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远程门诊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教学培训服务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示出了专病诊疗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一种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包括互联网医院平台、基层医疗机构HIS系统、数据中心和客户端,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包括医院管理系统和远程协同诊疗系统、LIS检验系统、远程心电影像系统和教学考试系统。
所述医院管理系统用于患者、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册并对患者、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
所述远程协同诊疗系统用于医疗卫生人员之间的线上交流和沟通。
所述LIS检验系统用于基层医生开具检验单,生化实验室对样本进行检验后将检验报告上传系统保存。
所述远程心电影像系统用于基层医生开具影像和心电检验单,心电影像机构将检验报告上传系统,阅片中心的专业医师阅片后出具诊断建议上传系统。
所述教学考试系统用于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考核、资格认定和审核管理。
所述数据中心用于存储互联网医院平台产生的数据。
所述客户端包括基层医疗客户端、专科医生客户端、患者客户端和专家客户端,所述基层医疗客户端和专科医生客户端用于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登录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诊疗行为。所述患者客户端用于健康医疗咨询、问诊、购药、查看处方、查看报告和支付费用。所述专家客户端用于专家发布培训课题和培训内容,并对基层医生进行考核、资格认定和审核。
在该专病诊疗系统中,首先医疗卫生人员需要通过客户端进行入驻,入驻时需要对医师的执业资格进行认证,执业医师需要提交身份证、职称证和资格证的正反面照片,同时需要进行CA认证以在执业过程中进行留痕、识别和查证。
用户需要通过患者客户端进行实名注册,完善患者的信息,以便能够将诊疗记录在系统中进行留存备查。
在该系统结构中由中国专病领域顶级院士、专家制定专病诊疗体系,院士、专家与互联网医院一起培训二甲中级以上医师使其称为具备互联网诊疗资质的医师,具备互联网诊疗资质的医师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共同为患者提供专病诊疗服务。这样的院士专家叫做互联网医院专家(以下简称:A),这样的医师叫做互联网医院医师(以下简称:B),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叫做互联网医院医生(以下简称:B+),这样的患者叫做互联网医院患者(以下简称:Cn)
专家(A)是国内专病领域的顶级院士、专家,代表着专病领域的绝对权威,由他们指导建设的专病体系既是“最好”的代表,也是“最新”的代表。专家(A)通过互联网手段,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培训、指导医师(B),并作为医师(B)专病水平评估的最终标准。
医师(B)本身必须是三年以上具备中级以上资格的医师,在平台上培训学习,然后参加考试,合格的医师颁发“互联网医师资格证”,表明其具备“互联网医疗行医资格证”。医师(B)可以通过为医生(B+)提供培训、协同诊疗、开具指导意见等业务获取报酬。由于医师(B)接受专家(A)培训,医师(B)指导医生(B+)的诊疗行为,所以可以更快的落地新型专病治疗方案;远程诊疗过程有医生(B+)在现场,降低了B级医生远程诊疗风险;医生(B+)可以首先为患者提供预诊,然后再与医师(B)协同诊疗,降低医师(B)诊疗成本;B级医生需要持“互联网医师资格证”才能上岗,保证了医师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中的医事服务质量;如果符合分级诊疗条件,医师(B)现场就能立刻判断;医师在院时是医院的医师,不在医院时是互联网医院的医师,既不耽搁医师在院工作,又能解决医师多点执业的问题,同时不与医院正常诊疗活动冲突。
医生(B+)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许可证,具备全科诊疗资格,通过B级医生指导、会诊、开具指导意见,配合云检测,拓宽诊疗广度和深度,基层诊所、卫生院、医院都可因此获利;只要能上互联网,偏远地区的普通诊所医生或村医也能申请医师(B)指导,申请云检测,使患者获益,医疗机构和B+医生增收;医生(B+)还能在医师(B)指导下,开展低风险的手术、创面恢复和康复治疗等住院服务。
Cn患者可以选择就近就医,在家门口的诊所获得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在B+医生的陪同下,可以直接与医师(B)在线上面对面获得诊疗服务;可以在线查阅电子病历;病历在不同的诊疗机构都可被调阅。
另外,医疗机构也可以入驻该专病诊疗系统,医疗机构不仅包括乡村诊所、卫生室,也包括很多大型的医院,通过医疗机构与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合作,不仅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还能够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检验检测提供相关设备,减少设备的闲置率。
一种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的应用方法,包括远程门诊诊疗方法,如图2所示,所述远程门诊诊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通过基层医疗客户端申请并认证成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基层医生,专科医生通过专科医生客户端认证成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专科医生;对于医生认证必须通过CA认证服务和签章权限配置,CA认证服务主要是针对实际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开展实际工作并提供具体的涉及诊疗服务的医务从业人员。该类人员需要通过平台CA认证备案、注册和激活,并在业务过程中涉及处方、诊断活动中使用CA签章以便追溯、跟踪服务。
S12: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初诊或复诊,若基层医生能够判断出病情,则直接治疗处置;若基层医生不能判断患者病情时,则通过基层医疗客户端登录互联网医院平台找到相对应的专科医生,专科医生通过远程协同诊疗系统与基层医生进行对话询问患者病情并开具诊疗指导意见,基层医生为患者进行治疗处置。
当患者需要进行生化检测才能确诊时,所述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的LIS检验系统进行下单,并为患者采集检测样本;LIS检验系统分配物流人员和检测实验室,物流人员将检测样本运送到相对应的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实验室检测完成将生化检测报告上传至LIS检验系统,基层医生通过LIS检验系统查看生化检测报告。
当患者需要进行心电或影像检查才能确诊时,所述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心电影像系统进行开具检验单,患者前往就近的检查网点进行拍片检查或动态心电检查,拍片或心电完成后上传至心电影像系统由阅片中心的专业医师进行阅片,并给出诊断建议上传至系统,基层医生获取具有诊断建议的影像或心电报告后进行治疗处置。
互联网医院开设的远程门诊服务主要是患者在基层医生陪同下向互联网医院平台专科医生发起专科问诊服务。
患者前往诊所就诊,医生通过基本查体、观察和初诊后,有必要情况下向线上专科医生发起问诊。上级专科医师依据基层医生病情描述、查体情况、辅助检验检查和病人档案情况,给出诊断建议、处方建议。由基层医生结合诊断建议、处方建议、转诊建议自行开具用药处方、治疗处置。
当患者需要进行各类检查才能够进行确诊时,例如血液、体液检测、心电图和影像检测;当患者需要进行血液、体液检测时,需要基层医生在LIS检验系统进行下单,并由护士或医生采集血液样本或体液样本,同时填写患者信息和样本信息,下单完成后由患者支付费用后通知物流人员进行取样,物流人员取样后进行扫码录入物流系统,同时将样本运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收到样本后进行检验并最终将检验报告上传到LIS检验系统,患者或医生可登录LIS检验系统进行查看检验报告;另外LIS检验系统也可以将检验报告推送至基层医生的客户端和患者客户端,方便查看。
下面列举一种典型的远程门诊的案列:
患者(Cn)找到诊所,基层医生(B+)为患者初诊,判断属于“云医院专病体系内”的病种,于是医生(B+)使用手机或者电脑或者终端机,在互联网医院找到指导医师(B),并接通远程协同诊疗。医师(B)在医生(B+)的协助下做出了一个初步判断,认为还需要做一个生化检测才能确诊。医生(B+)暂时中断和医师的协同诊疗,在所使用的设备上一键下单订购了一项云检测生化检测,采好生化样本后告知患者1-3小时以后再来看结果。云检测线下物流在20分钟内将生化样本送到最近的“快反”实验室。实验室在2小时以内将检测结果远程分别反馈到医师(B)、医生(B+)、患者(Cn)的终端,并以多种方式分别通知他们。患者(Cn)在接到通知后,返回诊所,和医生(B+)一起,再次接通医师(B)进行远程协同诊疗。医师(B)根据检测结果在线为患者开具诊疗结果的指导意见,医生(B+)根据指导意见为患者开具“互联网医院处方”。“互联网医院处方”上除了传统的患者、医生、药师信息以外,还包括了指导医师和指导意见。医生(B+)根据处方进行处置。患者的整个诊疗、处置过程都在诊所中完成,既享受了等级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又免去了舟车劳顿,还不用排队挂号。
另外,为了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互联网医院平台还设置有教学考试系统,由专家医生发布培训课题和培训内容,并对基层医生进行考核、资格认定和审核。通过教学考试系统中的培训和考试后,基层医生可以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专病医生。
如图3所示,举例说明具体流程:成为互联网医院专病医生(B)前,必须先成为入驻互联网医院的基层医生(B+)。入驻基层医生(B+)需要验证医师身份。成为入驻基层医生(B+)后,可以申请成为专科医生(B)。首先提交资料,通过互联医院平台初审后,参加专病体系学习,学习结束后参加在线考试,考试合格后由专病领域专家(A)与互联网医院共同颁发“互联网医院执业许可证”后正式成为互联网医院医师(B)。
对于该专病诊疗系统还包括体检筛查方法,筛查体检类检验项目,主要针对特殊人群、高危人群、普通人群提供筛查、体检检验服务,以此提升该类人群对潜在风险、趋势的重视,不断改善个人习惯和健康方式,促进个人健康。
患者在线下诊所下单购买相关筛查体检项目,该类项目包括检验筛查项目(单项或套餐)、专家个性化健康指导、健管师日常跟踪管理等服务。患者下单后与诊所协调时间进行抽样-送检,检验实验室完成检验后直接将检验报告发送给患者和诊所医生。当然为了方便用户操作,体检筛查下单也可以通过患者客户端进行自助下单,并选择就近的检查机构进行体检。即具体流程可以是用户通过患者客户端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完成注册,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体检筛查下单并选择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样本采集、拍片检查或动态心电检查,样本采集后由LIS检验系统分配相应的快递员将样本进行送检至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完成将报告上传至LIS检验系统并推送至患者客户端进行查阅;拍片检查完成或动态心电检查完成,由检查机构将检查结果上传至心电影像系统后由阅片中心的专业医师进行阅片,并出具诊断建议上传至系统并推送至患者客户端。所述检查机构为入驻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并拥有相关检查设备的医疗卫生机构。
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 “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10)
1.一种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互联网医院平台、基层医疗机构HIS系统、数据中心和客户端,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包括医院管理系统和远程协同诊疗系统;所述医院管理系统用于患者、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册并对患者、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所述远程协同诊疗系统用于医疗卫生人员之间的线上交流和沟通;所述数据中心用于存储互联网医院平台产生的数据;所述客户端包括基层医疗客户端和专科医生客户端,用于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登录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诊疗行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还包括LIS检验系统,用于基层医生开具检验单,生化实验室将检验报告上传系统保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还包括患者客户端,所述患者客户端用于健康医疗咨询、问诊、购药、查看处方、查看报告和支付费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还包括远程心电影像系统,所述远程心电影像系统用于基层医生开具影像和心电检验单,心电影像机构将检验报告上传系统,阅片中心的专业医师阅片后出具诊断建议上传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联网医院平台还包括教学考试系统,所述教学考试系统用于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考核、资格认定和审核管理;所述客户端还包括专家客户端,所述专家客户端用于专家发布培训课题和培训内容,并对基层医生进行考核、资格认定和审核。
6.一种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远程门诊诊疗方法,所述远程门诊诊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通过基层医疗客户端申请并认证成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基层医生,专科医生通过专科医生客户端认证成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专科医生;
S12: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初诊或复诊,若基层医生能够判断出病情,则直接治疗处置;若基层医生不能判断患者病情时,则通过基层医疗客户端登录互联网医院平台找到相对应的专科医生,专科医生通过远程协同诊疗系统与基层医生进行对话询问患者病情并开具诊疗指导意见,基层医生为患者进行治疗处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S12步骤中还包括:当患者需要进行生化检测才能确诊时,所述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的LIS检验系统进行下单,并为患者采集检测样本;LIS检验系统分配物流人员和检测实验室,物流人员将检测样本运送到相对应的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实验室检测完成将生化检测报告上传至LIS检验系统,基层医生通过LIS检验系统查看生化检测报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S12步骤中还包括:当患者需要进行心电或影像检查才能确诊时,所述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心电影像系统进行开具检验单,患者前往就近的检查网点进行拍片检查或动态心电检查,拍片或心电完成后上传至心电影像系统由阅片中心的专业医师进行阅片,并给出诊断建议上传至系统,基层医生获取具有诊断建议的影像或心电报告后进行治疗处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体检筛查方法,所述体检筛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用户通过患者客户端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完成注册,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体检筛查下单并选择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样本采集、拍片检查或动态心电检查,样本采集后由LIS检验系统分配相应的快递员将样本进行送检至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完成将报告上传至LIS检验系统并推送至患者客户端进行查阅;拍片检查完成或动态心电检查完成,由检查机构将检查结果上传至心电影像系统后由阅片中心的专业医师进行阅片,并出具诊断建议上传至系统并推送至患者客户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查机构为入驻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并拥有相关检查设备的医疗卫生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03859.9A CN111145918A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及应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03859.9A CN111145918A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及应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45918A true CN111145918A (zh) | 2020-05-12 |
Family
ID=70518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03859.9A Pending CN111145918A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及应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145918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51978A (zh) * | 2020-07-02 | 2020-11-17 | 广州全科医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药品评价系统、方法、装置及介质 |
CN114388113A (zh) * | 2022-01-13 | 2022-04-22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从医疗检测机构外部获取检测对象的方法、装置及介质 |
CN115346692A (zh) * | 2022-08-17 | 2022-11-15 | 深圳英美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 远程医疗诊断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21910A (zh) * | 2006-02-13 | 2007-08-22 | 中山市人民医院 | 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及其设备 |
CN105893752A (zh) * | 2016-03-31 | 2016-08-24 | 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 | 一种慢病三师共管分级诊疗转诊系统与方法 |
CN108062972A (zh) * | 2018-01-03 | 2018-05-22 | 王其景 | 一种医疗影像云智能系统 |
CN109065108A (zh) * | 2018-06-27 | 2018-12-21 | 四川好医生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血检服务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CN110383793A (zh) * | 2018-12-06 | 2019-10-25 | 深圳市全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云端服务器、影像处理平台、远程影像分析系统以及方法 |
CN110503382A (zh) * | 2019-07-03 | 2019-11-26 | 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零售药业门店应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
-
2019
- 2019-12-17 CN CN201911303859.9A patent/CN11114591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21910A (zh) * | 2006-02-13 | 2007-08-22 | 中山市人民医院 | 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及其设备 |
CN105893752A (zh) * | 2016-03-31 | 2016-08-24 | 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 | 一种慢病三师共管分级诊疗转诊系统与方法 |
CN108062972A (zh) * | 2018-01-03 | 2018-05-22 | 王其景 | 一种医疗影像云智能系统 |
CN109065108A (zh) * | 2018-06-27 | 2018-12-21 | 四川好医生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血检服务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CN110383793A (zh) * | 2018-12-06 | 2019-10-25 | 深圳市全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云端服务器、影像处理平台、远程影像分析系统以及方法 |
CN110503382A (zh) * | 2019-07-03 | 2019-11-26 | 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零售药业门店应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王学成等: "《互联网医疗 前沿、实践与案例 2016》", 31 January 2018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51978A (zh) * | 2020-07-02 | 2020-11-17 | 广州全科医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药品评价系统、方法、装置及介质 |
CN114388113A (zh) * | 2022-01-13 | 2022-04-22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从医疗检测机构外部获取检测对象的方法、装置及介质 |
CN115346692A (zh) * | 2022-08-17 | 2022-11-15 | 深圳英美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 远程医疗诊断方法及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092134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healthcare services remotely or virtually with or using an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 and/o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Pala et al. | Teledermatology: idea, benefits and risks of modern age–a systematic review based on melanoma | |
CN110504011B (zh) | 一种远程视屏诊疗系统 | |
Roine et al. | Assessing telemedicin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
US20180233237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d/or providing 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or healthcare-related information with or using an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 and information regarding and/or obtained with or from electronic interactive activity, information, content, or media | |
US20160342744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d/or providing 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or healthcare-related information with or using an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 or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s | |
Palmer | Process-based measures of quality: the need for detailed clinical data in large health care databases | |
CN111524591A (zh) | 互联网+分级诊疗服务系统 | |
US20150331997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d/or providing 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or healthcare-related information with or using an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 or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s | |
US20110218814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ssessing a patient's condition | |
Holmboe et al. | The comprehensive care project: measuring physician performance in ambulatory practice | |
CN103688263A (zh) | 患者互动式医疗保健系统和数据库 | |
CN111145918A (zh) | 基于ABBCn模式的专病诊疗系统及应用方法 | |
EP2219515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remote healthcare | |
Brazionis et al. | An evaluation of the telehealth facilitation of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care in remote Australian Indigenous communities:-protocol for the telehealth eye and associated medical services network [TEAMSnet] project, a pre-post study design | |
Li et al. | The value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operability: Evidence from interhospital transfer of heart attack patients | |
US20080319784A1 (en) | Online health consultation | |
Davis et al. |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of Pathology Chairs’ autopsy working group | |
Fahrner-Scott et al. | Embedded palliative care f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 pilot program and lessons learned | |
Huque et al. | Integrating a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case management package within primary health care: a mixed methods feasibility study in Bangladesh | |
Vittozzi et al. | A model for the European platform for rare disease registries | |
Wellbeloved-Stone et al.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elerehabilitation and mHealth intervention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 |
Auslander et al. | Comparing social work's role in renal dialysis in Israel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actice-based research potential of available clinical information | |
US20230238152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healthcare services remotely or virtually with or using an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 and/o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TWM599991U (zh) | 醫療諮詢分流系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2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