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1943A - 夹持式耳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夹持式耳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1943A
CN111131943A CN202010060261.8A CN202010060261A CN111131943A CN 111131943 A CN111131943 A CN 111131943A CN 202010060261 A CN202010060261 A CN 202010060261A CN 111131943 A CN111131943 A CN 1111319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magnet
ear
clamping
conduction spea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02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达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uangxiang Listen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uangxiang Listen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uangxiang Listen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uangxiang Listen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6026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319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1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194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08409 priority patent/WO202114311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e.g. in a box, furni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08Earpieces of the supra-aural or circum-aur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Earpiece supports, e.g. ear hoo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夹持式耳戴装置,包括耳机主体、扬声器模块以及夹持部,耳机主体内设有第一PCB板。扬声器模块设于耳机主体的头部内并与第一PCB板电连接。夹持部的一端可活动地固定在耳机主体的连接端;佩戴时,夹持部和耳机主体分别夹紧在耳朵的外侧和内侧,耳机主体的头部紧贴于耳朵内侧或耳垂。该夹持式耳戴装置通过夹紧的方式固定在耳朵上,具有佩戴稳固,不易掉落,隐蔽性好,方便携带的特点。该夹持式耳戴装置佩戴时不封闭耳道,用户还能听到外声音,使用时更安全,且保护听力,增强了佩戴舒适度,减少压迫感,杜绝因封闭耳道而造成耳压不平衡状态产生的不适。

Description

夹持式耳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耳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式耳戴装置。
背景技术
耳机用于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现有技术中的耳机主要有两大类:头戴式耳机和耳塞式耳机,头戴式耳机的不足是体积较大,不便携带。而耳塞式耳机的缺点是容易掉落,佩戴不稳固,且佩戴时封闭耳道,用户听不到外界声音,存在安全隐患。另外一种入耳式耳机,缺点是佩戴时,耳垢及耳分泌物粘到耳机上,还会把细菌及汗液带到耳内,导致耳内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式耳戴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耳塞式耳机佩戴时封闭耳道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包括:
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内设有第一PCB板;
该夹持式耳戴装置还包括:
扬声器模块,所述扬声器模块设于所述耳机主体的头部内并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以及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的一端可活动地固定在所述耳机主体的连接端;佩戴时,所述夹持部和所述耳机主体分别夹紧在耳朵的外侧和内侧,所述耳机主体的头部紧贴于耳朵内侧或耳垂。
可选地,所述夹持部包括:
夹持臂,所述夹持臂一端的可活动地固定在所述耳机主体的连接端;以及
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固设于所述夹持臂的另一端,所述夹持件和所述扬声器模块分别设置在一夹持间隙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块包括一第一骨传导扬声器,所述第一骨传导扬声器包括:
第一磁性单元,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中形成有第一磁间隙;
弹片,所述弹片包括内环体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环体上且向外延伸;所述内环体悬空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上,所述连接臂通过支撑件而固定在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上或直接固设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上;
音圈,所述音圈设置于所述弹片的下表面且伸入所述第一磁间隙中;以及
第一传导件,所述第一传导件设置于所述弹片的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连接臂包括旋臂连接部和旋臂部;所述旋臂连接部固设于所述内环体的外周缘上且沿所述内环体的径向往外延伸;所述旋臂部沿所述内环体的周向延伸,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臂连接部的末端。
可选地,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上,其另一端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内环体固定连接;所述内环体悬空。
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块包括一第二骨传导扬声器,所述第二骨传导扬声器包括:
底板;
下磁铁,所述下磁铁固设所述底板上;
下线圈,所述下线圈环设于所述下磁铁的内侧;
上磁铁,所述上磁铁固设于所述下磁铁的上方;所述下磁铁与所述上磁铁隔开,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磁间隙上、下两侧的两个磁极互为异名磁极;
上线圈,所述上线圈环设于所述上磁铁的内侧,所述上线圈中形成有一通孔;
振动片,所述振动片悬空于所述第二磁间隙中,其周缘固定在所述上磁铁和所述下磁铁之间;
定心支片,所述定心支片固设于所述上磁铁的上方;以及
第二传导件,所述第二传导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通孔内,其根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振动片上,其顶部穿过所述定心支片。
可选地,所述第二传导件包括:
传导柱,所述传导柱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通孔内,其根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振动片上,其顶部穿过所述定心支片;以及
传导片,所述传导片固设于所述传导柱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上磁铁的底面固设于有上垫片,所述下磁铁的顶面固设有下垫片,所述振动片的周缘夹固在所述上垫片与所述下垫片之间。
可选地,所述耳机主体的连接端固设有向外延伸的连接部;所述夹持臂通过一转轴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调节齿轮或复位扭簧,所述调节齿轮与所述夹持臂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块为骨传导扬声器、空气传导扬声器或复合型扬声器;所述复合型扬声器包括一空气传导扬声器以及一骨传导扬声器,所述骨传导扬声器设于所述空气传导扬声器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式耳戴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该夹持式耳戴装置为耳机或助听器,佩戴时,夹持部和耳机主体分别夹紧在耳朵的外侧和内侧,耳机主体的头部紧贴于耳朵内侧,扬声器模块设置在耳机主体的头部;该夹持式耳戴装置通过夹紧的方式固定在耳朵上,具有佩戴稳固,不易掉落,隐蔽性好,方便携带的特点;
2、该夹持式耳戴装置佩戴时不封闭耳道,用户还能听到外声音,使用时更安全,且保护听力,增强了佩戴舒适度,减少压迫感,杜绝因封闭耳道而造成耳压不平衡状态产生的不适;
3、该夹持式耳戴装置佩戴时不入耳,耳垢及耳分泌物不会粘到该夹持式耳戴装置上,更不会把细菌及汗液带到耳内,更加卫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夹持式耳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A-A线的剖切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夹持式耳戴装置的佩戴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骨传导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沿图6中所示B-B线的剖切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6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7提供的第一骨传导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8提供的第一骨传导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9提供的第一骨传导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10提供的第二骨传导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11提供的扬声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12提供的扬声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13提供的扬声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13提供的扬声器模块的夹持式耳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包括耳机主体100、扬声器模块200以及夹持部300。所述耳机主体100内设有第一PCB板110。所述扬声器模块200设于所述耳机主体100的头部内,所述第一PCB板110与其电连接。所述夹持部300的一端可活动地固定在所述耳机主体100的连接端。该夹持式耳戴装置佩戴时,所述夹持部300和所述耳机主体100分别夹紧在耳朵的外侧和内侧,所述耳机主体100的头部紧贴于耳朵内侧。该夹持式耳戴装置通过夹紧的方式固定在耳朵上,具有佩戴稳固,不易掉落的特点。该夹持式耳戴装置佩戴时不封闭耳道,用户还能听到外声音,使用时更安全,且保护听力,增强了佩戴舒适度,减少压迫感,杜绝因封闭耳道而造成耳压不平衡状态产生的不适。该夹持式耳戴装置佩戴时不入耳,耳垢及耳分泌物不会粘到耳机上,更不会把细菌及汗液带到耳内,更加卫生。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夹持部300包括夹持臂310以及夹持件320。所述夹持臂310一端的可活动地固定在所述耳机主体100的连接端。所述夹持件320固设于所述夹持臂310的另一端,所述夹持件320和所述扬声器模块200分别设置在一夹持间隙330的两侧。夹持时,耳朵塞进夹持间隙330中,所述夹持件320对所述扬声器模块200起到更好的夹持固定效果。
参照图2,所述耳机主体100的连接端固设有向外延伸的连接部120。所述夹持臂310通过一转轴311与所述连接部120转动连接。
参照图2,所述转轴311上设有调节齿轮312。所述调节齿轮312与所述夹持臂310固定连接。所述调节齿轮312用于调节所述转轴311的转动角度,从而调节所述夹持臂310的旋转角度。所述转轴311可以通过阻尼片增强其阻尼效果,增强夹持稳固度,阻尼片套设在所述转轴311上并夹紧在所述夹持臂310与所述连接部120之间。
参照图2,所述耳机主体100内还设有电池130,所述电池130供电至所述第一PCB板110。耳机主体100上还设计有供所述电池130充电的充电结构。
参照图2,所述耳机主体100的外表面上设有触控控制部140,所述触控控制部140和所述第一PCB板110电连接。
所述第一PCB板110上设有蓝牙模块。蓝牙模块用于与音频设备蓝牙连接。
参照图4,所述扬声器模块200为第一骨传导扬声器210a,所述第一骨传导扬声器210a包括第一磁性单元211a、弹片212a、第一音圈213以及第一传导件214a。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a中形成有第一磁间隙2111。所述弹片212a包括内环体2121a和连接臂2122a,所述连接臂2122a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环体2121a上且向外延伸。与现有技术中弹片相比,该弹片不具有外圈,结构更简单,尺寸相对更小,动态范围更大,振动时行程更长,由于振动行程和低频性能相关,振动行程越长,低频性能越好,因此该弹片具有良好的低音性能。所述内环体2121a悬空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a上,所述连接臂2122a通过支撑件215而固定在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a上。所述第一音圈213设置于所述弹片212a的下表面且伸入所述第一磁间隙2111中。所述第一传导件214a设置于所述弹片212a的上表面。该第一骨传导扬声器210a具有上述弹片,因此该第一骨传导扬声器210a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拆装、微型化、质量轻的特点,并在实现微型化的同时,拓宽了低频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环体2121a为圆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所述内环体2121a的形状直接置换为三角形、方形、跑道形、椭圆形,上述技术特征的置换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属于等同置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4,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a包括第一U铁2112和第一磁铁2113。所述第一U铁2112具有U铁底壁21121,所述U铁底壁21121的周缘向上延伸而形成U铁侧壁21122。第一U铁2112既起到导磁作用,还具有外壳的功能,进一步简化结构。所述第一磁铁2113为柱状磁铁,其一磁极固定在所述U铁底壁21121的中部,其另一磁极设有第一华司。所述第一磁间隙2111为第一磁铁2113的侧面与所述U铁侧壁21122围合而成的环状间隙。所述U铁侧壁21122的上部形成有与所述支撑件215相匹配的一安装槽21123,所述支撑件215固设于所述安装槽21123内。
参照图5,所述连接臂2122a包括旋臂连接部21221a和旋臂部21222a;所述旋臂连接部21221a固设于所述内环体2121a的外周缘上且沿所述内环体2121a的径向往外延伸;所述旋臂部21222a沿所述内环体2121a的周向延伸,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臂连接部21221a的末端。
参照图6和图7,所述支撑件215包括支撑环2151和三个支撑柱2152。所述支撑环2151设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a上,所述支撑柱2152固设于所述支撑环2151上。所述连接臂2122a的末端设有第一通孔21223,所述支撑柱2152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223,所述连接臂2122a限位并固定在所述支撑柱2152上。所述支撑件215起到定位和固定弹片212a的作用。
参照图6和图7,所述支撑柱2152包括支撑柱下部21521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柱下部21521顶面上的支撑柱上部21522,所述支撑柱上部21522穿过所述连接臂2122a末端的所述第一通孔21223,所述连接臂2122a的末端限位在所述支撑柱下部21521的顶面上。
实施例2
参照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弹片212b,其连接臂2122b呈辐射状地固设于所述内环体2121b的外周缘上。该弹片具有容易加工成型的特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环体2121b为圆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所述内环体2121b的形状直接置换为三角形、方形、跑道形、椭圆形,上述技术特征的置换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属于等同置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3
参照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弹片212c,其连接臂2122c呈悬臂状地固设于所述内环体2121c的外周缘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环体2121a为三角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所述内环体2121c的形状直接置换为圆形、方形、跑道形、椭圆形,上述技术特征的置换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属于等同置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4
参照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弹片212d,其旋臂连接部21221d为拱形凸起形状。所述旋臂连接部21221d具有受力强度高的特点。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5
参照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弹片212e,其旋臂连接部21221e与所述内环体2121e的连接处呈弧形地向上延伸。该弹片212e具有节省横向空间的特点。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6
参照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弹片212f,其旋臂部21222f的连接处呈弯折状。该弹片212f具有节省横向空间的特点。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7
参照图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骨传导扬声器210a还包括第一外壳216a,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b和所述弹片212a容置于所述第一外壳216a内,所述第一传导件214a伸出所述第一外壳216a。
所述支撑件215,215’容置于所述第一外壳216a内,其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件215设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b与所述弹片212a的下表面之间。另外一个所述支撑件215’设于所述第一外壳216a和所述弹片212a的上表面之间。
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b包括T铁2114和第二磁铁2115。所述T铁2114包括T铁底座21141以及固设于所述T铁底座21141中部的导磁柱体21142。所述第二磁铁2115为环形磁铁,其一磁极固设于所述T铁底座21141上,其另一磁极上设有第二华司21151。所述第一磁间隙2111为所述第二磁铁2115的内周面与所述导磁柱体21142的侧面围合而成的环状间隙。
所述转轴311上设有复位扭簧。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8
参照图1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弹片212g,其连接臂2122g直接固设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b上。由于不需要所述支撑件215固定弹片212g,因此该骨传导扬声器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装配更简单,生产时成本更低。所述连接臂2122g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g上,其另一端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内环体2121g固定连接。所述内环体2121g悬空。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7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7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9
参照图15,实施例9与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c包括第三磁铁2116、第四磁铁2117和下极板2118。所述第一磁性单元211c为双磁结构,产生的磁场更强,更灵敏。所述第三磁铁2116为柱体磁铁,其一磁极固设于所述下极板2118上,其另一磁极上设有第三华司21161。所述第四磁铁2117为环形磁铁,其一磁极固设于所述下极板2118上,其另一磁极上设有第四华司21171。所述第一磁间隙2111为所述第三磁铁2116的侧面和所述第四磁铁2117内周面围合而成的环形间隙。所述第三磁铁2116的侧面和所述第四磁铁2117在所述第一磁间隙2111中产生磁场。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7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7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10
参照图16,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扬声器模块包括一第二骨传导扬声器210b,所述第二骨传导扬声器210b包括第二外壳216b、底板2172、下磁铁217a、下线圈218a、上磁铁217b、上线圈218b、振动片219、定心支片2173以及第二传导件214b。下磁铁217a固设底板2172上。下线圈218a环设于下磁铁217a的内侧。上磁铁217b固设于下磁铁217a的上方;下磁铁217a与上磁铁217b隔开,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二磁间隙2171,第二磁间隙2171上、下两侧的两个磁极互为异名磁极。上线圈218b环设于上磁铁217b的内侧,上线圈218b中形成有一第二通孔2181。振动片219悬空于第二磁间隙2171中,其周缘固定在上磁铁217b和下磁铁217a之间。定心支片2173通过第二外壳216b而固设于上磁铁217b的上方。第二传导件214b可活动地设于第二通孔2181内,其根部固定连接于振动片219上,其顶部穿过定心支片2173。
所述第二传导件214b包括传导柱2141以及传导片2142。所述传导柱2141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通孔2181内,其根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振动片219上,其顶部穿过所述定心支片2173。所述传导片2142固设于所述传导柱2141的顶部。
所述上磁铁217b的底面固设于有上垫片2191,所述下磁铁217a的顶面固设有下垫片2192,所述振动片219的周缘夹固在所述上垫片2191与所述下垫片2192之间。上垫片2191和下垫片2192配合,起到固定振动片219的作用,并使振动片219悬空。
该第二骨传导扬声器110b工作时,上线圈218b和下线圈218a通电后产生磁场,振动片219振动并驱动第二传导件214b,从而将电信号转换成音频信号。相对于动圈式的骨传导扬声器,该骨传导扬声器210b在信号转换过程中损失更小,特别是高频音频信号,因此该骨传导扬声器210b具有高频性能好的特点。由于动圈式骨传导扬声器在发声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空间,且空气参与了振动过程,因此无法有效控制漏音现象;与现有技术的动圈式骨传导扬声器相比,该第二骨传导扬声器110b还具有体积小,有效减少入耳部分的面积,并减少对空气辐射声波,从而减少漏音。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11
参照图17,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扬声器模块200为一复合型扬声器。所述扬声器模块200还包括一空气传导扬声器220,所述第二骨传导扬声器210b设于所述空气传导扬声器220上。
所述空气传导扬声器220包括第三外壳221、第二磁性单元222a、振膜223以及第二音圈224。所述骨传导扬声器固设于所述第三外壳221上;所述第三外壳221的顶壁上设有第一导音孔2211。所述第二磁性单元222容置于所述第三外壳221内,所述第二磁性单元222a中形成有第三磁间隙2221。所述振膜223悬空设置于所述第三外壳221内,其周缘与所述第三外壳2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音圈224与所述振膜223固定连接并伸入所述第三磁间隙2221中。该空气传导扬声器220为动圈式扬声器,具有优异的低音性能,与该第二骨传导扬声器210b结合后,能够输出全频段高分辨音频。
所述第二磁性单元222a包括第二U铁2222a、第五磁铁2223a以及第五华司2224a。所述第二U铁2222a的侧壁与所述第三外壳221固定连接,所述振膜223的周缘与所述第二U铁2222a固定连接;所述第二U铁2222a的侧壁上环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22221,所述延伸部22221上设有第二导音孔22222,所述第二导音孔22222上设有第一调音网22223。所述第五磁铁2223a固设于所述第二U铁2222a上,所述第二磁间隙2171为所述第五磁铁2223a的侧面与所述第二U铁2222a的侧壁围合而成的环状间隙。所述第五华司2224a设于所述第五磁铁2223a的顶面上。一第三导音孔2225a依次贯穿所述第二U铁2222a的底壁、所述第五磁铁2223a和所述第五华司2224a,所述第三导音孔2225a上设有第二调音网22251a,具体地,第三导音孔2225a位于振膜223中心的下方。第三导音孔2225a用于向外导音,进一步提升声场效果。调音网对输出音频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0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0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12
参照图18,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磁性单元222b包括第三U铁2222b、第六磁铁2223b、第六华司2224b、第七磁铁2226、第七华司2228以及第二PCB板2229。所述第三U铁2222b的侧壁与所述第三外壳221固定连接,所述振膜223的周缘与所述第三U铁2222b固定连接。所述第六磁铁2223b固设于所述第三U铁2222b上。所述第六华司2224b设于所述第六磁铁2223b的顶面上。所述第七磁铁2226呈环状,其固设于所述第三U铁2222b上且套在所述第六磁铁2223b的外侧,所述第三磁间隙2221为所述第六磁铁2223b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七磁铁2226的内环面围合而成的环状间隙。所述第二磁性单元222b为双磁式结构,所述第三磁间隙2221内磁场更强。
所述第七华司2228设于所述第七磁铁2226的顶面上。所述第二PCB板2229固设于所述第三U铁2222b的底面上。一第四导音孔2225b依次贯穿所述第二PCB板2229、所述第三U铁2222b的底壁、所述第六磁铁2223b和所述第六华司2224b,所述第四导音孔2225b上设有第三调音网22251b。具体地,第四导音孔2225b位于振膜223中心的下方。第四导音孔2225b用于向外导音,进一步提升声场效果。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1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13
参照图1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三外壳221内设有隔板2212,所述隔板2212将所述第三外壳221的内部腔体分隔为第一空腔2213和第二空腔2214;所述第二骨传导扬声器210b容置在所述隔板2212上并容置在所述第一空腔2213内;所述第二传导件214b从所述第一空腔2213的顶壁伸出,所述第一空腔2213的顶壁上设有第五导音孔22131。空气传导扬声器220发出的声音限制于所述第一空腔2213内壁面内,并从第五导音孔22131传出,起到减少漏音的作用。
参照图20,该夹持式耳戴装置的耳机主体100头部周缘设有网孔部150。网孔部150用于供所述空气传导扬声器220向外传播声音。而所述第二骨传导扬声器210b的第二传导件214b设置在硅胶贴片处160。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2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2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扬声器模块200为空气传导扬声器。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夹持式耳戴装置,包括:
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内设有第一PCB板;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扬声器模块,所述扬声器模块设于所述耳机主体的头部内并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以及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的一端可活动地固定在所述耳机主体的连接端;佩戴时,所述夹持部和所述耳机主体分别夹紧在耳朵的外侧和内侧,所述耳机主体的头部紧贴于耳朵内侧或耳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包括:
夹持臂,所述夹持臂一端的可活动地固定在所述耳机主体的连接端;以及
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固设于所述夹持臂的另一端,所述夹持件和所述扬声器模块分别设置在一夹持间隙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模块包括一第一骨传导扬声器,所述第一骨传导扬声器包括:
第一磁性单元,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中形成有第一磁间隙;
弹片,所述弹片包括内环体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环体上且向外延伸;所述内环体悬空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上,所述连接臂通过支撑件而固定在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上或直接固设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上;
音圈,所述音圈设置于所述弹片的下表面且伸入所述第一磁间隙中;以及
第一传导件,所述第一传导件设置于所述弹片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包括旋臂连接部和旋臂部;所述旋臂连接部固设于所述内环体的外周缘上且沿所述内环体的径向往外延伸;所述旋臂部沿所述内环体的周向延伸,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臂连接部的末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上,其另一端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内环体固定连接;所述内环体悬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模块包括一第二骨传导扬声器,所述第二骨传导扬声器包括:
底板;
下磁铁,所述下磁铁固设所述底板上;
下线圈,所述下线圈环设于所述下磁铁的内侧;
上磁铁,所述上磁铁固设于所述下磁铁的上方;所述下磁铁与所述上磁铁隔开,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磁间隙上、下两侧的两个磁极互为异名磁极;
上线圈,所述上线圈环设于所述上磁铁的内侧,所述上线圈中形成有一通孔;
振动片,所述振动片悬空于所述第二磁间隙中,其周缘固定在所述上磁铁和所述下磁铁之间;
定心支片,所述定心支片固设于所述上磁铁的上方;以及
第二传导件,所述第二传导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通孔内,其根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振动片上,其顶部穿过所述定心支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导件包括:
传导柱,所述传导柱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通孔内,其根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振动片上,其顶部穿过所述定心支片;以及
传导片,所述传导片固设于所述传导柱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磁铁的底面固设于有上垫片,所述下磁铁的顶面固设有下垫片,所述振动片的周缘夹固在所述上垫片与所述下垫片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主体的连接端固设有向外延伸的连接部;所述夹持臂通过一转轴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调节齿轮或复位扭簧,所述调节齿轮与所述夹持臂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式耳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模块为骨传导扬声器、空气传导扬声器或复合型扬声器;所述复合型扬声器包括一空气传导扬声器以及一骨传导扬声器,所述骨传导扬声器设于所述空气传导扬声器上。
CN202010060261.8A 2020-01-19 2020-01-19 夹持式耳戴装置 Pending CN1111319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0261.8A CN111131943A (zh) 2020-01-19 2020-01-19 夹持式耳戴装置
PCT/CN2020/108409 WO2021143116A1 (zh) 2020-01-19 2020-08-11 夹持式耳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0261.8A CN111131943A (zh) 2020-01-19 2020-01-19 夹持式耳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1943A true CN111131943A (zh) 2020-05-08

Family

ID=70491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0261.8A Pending CN111131943A (zh) 2020-01-19 2020-01-19 夹持式耳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31943A (zh)
WO (1) WO202114311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3118A1 (zh) * 2020-01-19 2021-07-22 朱达云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及复合型扬声器
WO2021143116A1 (zh) * 2020-01-19 2021-07-22 朱达云 夹持式耳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11854B2 (en) * 2006-11-29 2012-02-07 Yan-Ru Pe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ound production
CN108243364A (zh) * 2018-03-10 2018-07-03 中山市天键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新型骨传导佩戴耳塞
CN207968810U (zh) * 2018-03-10 2018-10-12 中山市天键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新型骨传导耳机
CN209299467U (zh) * 2018-12-21 2019-08-23 厦门市拙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209964292U (zh) * 2019-05-29 2020-01-17 朱达云 骨传导振子与骨传导听音装置
CN209964293U (zh) * 2019-06-14 2020-01-17 谭华容 一种骨传导振子扬声器
CN110708646A (zh) * 2019-09-30 2020-01-17 东莞市赞歌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骨传导扬声器、骨传导耳机及骨传导助听器
CN111131943A (zh) * 2020-01-19 2020-05-08 深圳市创想听力技术有限公司 夹持式耳戴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3118A1 (zh) * 2020-01-19 2021-07-22 朱达云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及复合型扬声器
WO2021143116A1 (zh) * 2020-01-19 2021-07-22 朱达云 夹持式耳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43116A1 (zh) 2021-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2426A (zh)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及复合型扬声器
JP6515392B2 (ja) 音声振動発生素子
KR100934273B1 (ko) 진동형 이어폰
GB2082020A (en) Ear speaker
WO2021063113A1 (zh) 骨传导扬声器、骨传导耳机及骨传导助听器
CN105100996B (zh) 二合一扬声器单元和头戴式耳机
WO2021143117A1 (zh) 耳挂式骨传导装置
CN210868165U (zh) 骨传导扬声器及骨传导耳机
WO2021143115A1 (zh) 一种弹片、骨传导扬声器及骨传导耳戴式设备
KR20080095963A (ko) 다기능 이어폰 어셈블리
CN111131943A (zh) 夹持式耳戴装置
CN216357249U (zh) 一种tws骨声传导耳机
US8155372B2 (en) Wire suspension for speakers
KR20060109826A (ko) 저주파 발진 스피커
KR20100106845A (ko) 골 전도 스피커
CN211860530U (zh) 一种弹片、骨传导扬声器及骨传导耳戴式设备
CN211406197U (zh) 夹持式耳戴装置
CN218243813U (zh)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振子及骨传导耳机
CN210491148U (zh) 骨传导耳机
CN211406230U (zh) 耳挂式骨传导装置
JP2006174432A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ヘッドフォン、ヘッドレスト、枕
WO2020156012A1 (zh) 具有导电弹波的骨传导扬声器
KR20110010033A (ko) 골전도(骨傳導) 이어폰
CN105282636B (zh) 一种声波振动喇叭及采用该振动喇叭的按摩保健耳机
CN111988696A (zh) 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