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1592A - 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1592A
CN111131592A CN201811291336.2A CN201811291336A CN111131592A CN 111131592 A CN111131592 A CN 111131592A CN 201811291336 A CN201811291336 A CN 201811291336A CN 111131592 A CN111131592 A CN 1111315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ller
incoming call
reply
user
fu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913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1592B (zh
Inventor
蔡喜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9133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315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1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1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15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15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4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answering calls; 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for absent subscribers;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convers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5/00Speech recognition
    • G10L15/22Procedures used during a speech recognition process, e.g. man-machine dialogu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2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using automatic reactions or user delegation, e.g. automatic replies or chatbot-generated mess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4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answering calls; 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for absent subscribers;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conversations
    • H04M1/642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answering calls; 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for absent subscribers;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conversations storing speech in digital for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6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r fraudulent calling
    • H04M1/663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to a telephone set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5/00Speech recognition
    • G10L15/22Procedures used during a speech recognition process, e.g. man-machine dialogue
    • G10L2015/223Execution procedure of a spoken comm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74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with voice recognition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该方法包括:终端接收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响应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开启自动回复功能;判断是否接收到来电或来信;若接收到来电或来信,则获取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提高通信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终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暂时离开,电话无法接听或者信息无法回复的问题,目前手机的提示往往是固定的,例如“您所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这样的提示并没有任何意义。人们无法得知电话未接听或信息未回复的原因,也无法得知何时可以再进行联系,尤其是有急事需要联系时,不得不持续联系对方,极其影响通信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能够提高通信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回复方法,包括:终端接收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响应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开启自动回复功能;判断是否接收到来电或来信;若接收到来电或来信,则获取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相互连接的通信电路和处理器;通信电路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处理器用于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上所述的自动回复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内部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执行以实现如上所述的自动回复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接收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响应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开启自动回复功能,在接收到来电或来信时,可以获取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从而使得来电方或来信方可以得知用户无法回复的原因,进而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再联系,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联系用户,可以增强信息沟通,提高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自动回复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自动回复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采用图2中步骤自动回复微信某联系人A的场景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自动回复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自动回复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终端感测用户B辐射的红外信号的场景示意图;
图7是用户B从桌面上拿起该终端的场景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种自动回复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种自动回复方法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终端设置的反馈列表以及来电显示的场景示意图;
图11是终端主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的场景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种自动回复方法第七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通信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一种自动回复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动回复方法可应用于智能终端等通信设备,该自动回复方法包括:
S11:终端接收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其中,该终端是具有通信功能的智能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等。该终端可以通过麦克风等收音装置接收用户输入的语音。
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至少包括终端用户无法接听电话、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例如,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可以是用户向语音助手输入的“打开自动回复功能,我出去一下”等直接性的语音指令,也可以是用户向语音助手“我去开会,半个小时后开完”等间接性的语音指令。
S12:响应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开启自动回复功能。
终端接收到用户语音输入的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后,开启自动回复功能,并会识别该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电话、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将该原因记录下来。然后,终端会检测来电及来信消息,以便自动回复。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例中,终端的语音助手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语音“我去洗澡”的指令后,会识别该语音指令为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语音助手响应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后,开启终端的自动回复功能。此时,终端的语音助手会获取终端电话、微信、QQ等通话、聊天类应用的权限,监听是否有来电或来信,以便在自动回复功能开启期间自动回复来电或来信。
S13:判断是否接收到来电或来信。
若接收到来电或来信,则执行如下步骤S14,否则返回步骤S13继续判断。
具体地,在上述应用例中,终端开启自动回复功能后,则会监听终端的来电或来信消息。例如,当微信中某个联系人发来视频邀请时,该终端的语音助手会监听到该视频邀请,此时该语音助手会判定接收到来电。或者,当微信中某个联系人发来信息时,微信应用会产生一个触发信号(如通知信息)给语音助手,语音助手接收到该触发信号后,则会判定接收到来信。
S14:获取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
具体地,当终端判定接收到来电或来信时,终端会获取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该原因生成一个语音回复信息,自动回复给来电方或来信方,以便告知对方目前终端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
可选地,继续参阅图1,在终端执行步骤S14自动回复前,该终端应该还保持自动回复功能开启,即步骤S14之前还包括:
S15:判断来电或来信的时刻是否在自动回复功能的开启期间。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继续执行上述步骤S14,否则,说明该自动回复功能已关闭,此时不执行上述步骤S14。
具体地,在终端判定接收到来电或来信时,例如QQ接收到某个联系人发送的消息时,终端会判断该自动回复功能是否还开启,若开启,则判定来电或来信的时刻在自动回复功能的开启期间,可以继续执行步骤S14。若该自动回复功能未开启,则判定来电或来信的时刻不在自动回复功能的开启期间,此时不执行步骤S14,执行终端默认的来电或来信处理流程。
本实施例中,终端接收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响应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开启自动回复功能,在接收到来电或来信时,可以获取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从而使得来电方或来信方可以得知用户无法回复的原因,进而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再联系,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联系用户,增强信息沟通,提高通信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语音输入可以接听来电或可以回复信息的时间,该终端可以在开启自动回复功能期间,接收到来电或来信时,利用语音回复提示来电方或来信方何时可以重新来电或来信。
具体如图2所示,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二实施例是在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包括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以及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第一时长。步骤S14包括:
S141:计算来电或来信的时刻与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刻之间的第二时长。
具体地,当终端接收到来电或来信时,会获取当前的来电或来信时刻,将该来电或来信时刻与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刻进行比较,则可以得到来电或来信时刻距离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第二时长,即已经开启该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
例如图3所示,在一个应用例中,当微信中某个联系人A向终端发来一条信息时,终端的语音助手会判定接收到来信,此时语音助手会获取该信息接收的时刻(如图3中15:24),将该时刻与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刻(如15:10)之间进行比较,则可以得到该第二时长14分钟。
S142:将第一时长减去第二时长,得到第三时长。
其中,该第一时长是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来信的时间。例如,当用户通过语音输入“我去洗澡,20分钟后回来”时,该第一时长为20分钟,而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为用户去洗澡。
此时,将第一时长减去该第二时长,即将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来信的时间减去已经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得到的该第三时长则是距离用户可接听来电或可回复信息的时长。
具体地,在上述应用例中,当用户B通过语音输入“我去洗澡,20分钟后回来”时,该第一时长为20分钟,而用户B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为用户B去洗澡。此时,将该第一时长20分钟减去第二时长14分钟,则可以得到该第三时长为6分钟。
S143:将第三时长作为距离用户可接听来电或可回复信息的时长,和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一同生成自动回复信息。
其中,该自动回复信息的格式可以有用户设置,也可以由终端自动生成。
结合图3所示,在上述应用例中,在终端的语音助手获取该第三时长6分钟,以及该用户B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用户B去洗澡后,该语音助手可以将该第三时长作为距离用户可接听来电或可回复信息的时长,与该原因一起生成自动回复信息。该自动回复信息的格式可以为“您好,我是用户B的语音助手,用户B去洗澡了,6分钟之后再出来”。
S144:将该自动回复信息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
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终端生成该自动回复信息后,语音助手可以通过微信,以微信语音的方式,自动向来信方A发送该自动回复信息,以便来信方A得到用户B此时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以及用户B何时可以回复信息或接听电话,来信方A不需要频繁来信甚至来电,从而可以起到增强信息沟通交流的效果,提高通信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自动回复功能开启期间,用户可能可以提前回复信息或提前接听来电,此时终端可以自动感测是否需要关闭该自动回复功能。
具体如图4所示,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三实施例是在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步骤S12之后,还包括:
S21: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终端,或者判断是否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该预设时间是预先设定的终端判定有人体在该终端附近的最短持续时间,其具体取值可以根据所需的感测精度确定。例如需要较精确感测时,该预设时间可以设置为较大值(8~15秒,如10秒),而只需要粗略感测时,该预设时间可以设置为较小值(1~5秒内,如3秒)。
具体地,当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终端时,可以认为有用户在终端附近,即使不是终端的拥有者,此时来电或来信,也会有用户可以得知,可以及时接听来电或回复信息,因此,此时可以不需要该自动回复功能。
若上述步骤S21的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执行如下步骤S22。
S22:关闭该自动回复功能。
若上述步骤S21的判断结果均为否,则执行如下步骤S23。
S23:保持该自动回复功能开启。
具体地,当终端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终端,或者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又或者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终端的同时,还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此时,终端可以判定有用户(即使不是终端的拥有者)在终端附近,来电或来信可以被及时知晓,终端可以执行步骤S22,关闭该自动回复功能。然而,当终端既没有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终端,同时也没有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时,终端判定此时该终端附近没有用户,来电或来信不容易被知晓,此时终端执行步骤S23,继续保持该自动回复功能开启。
可选地,当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包括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以及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第一时长时,步骤S23之后,还包括:
S24:判断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
具体地,终端可以在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同时开启一个计时器,当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还包括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第一时长,且终端判定此时该终端附近没有用户,来电或来信不容易被知晓,此时终端执行步骤S23,继续保持该自动回复功能开启之后,终端可以获取该计时器的时间,将该时间作为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然后判断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大于第一时长,则执行如下步骤S25,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13。
S25:更换自动回复信息为预设自动回复信息,以在接收来电或来信时将预设自动回复信息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
其中,该预设自动回复信息至少包括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此外,该预设自动回复信息还可以包括预计用户能够接听来电或回复信息的第四时长等,该第四时长可以是终端随机设置的时长,也可以是用户预先设置的时长。
具体地,当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大于该第一时长时,该终端计算出的距离用户可接听来电或可回复信息的时长为负,此时再将该时长以语音方式告知来电方或来信方无意义。此时,需要将该自动回复信息更换为该预设自动回复信息,在接收来电或来信时将预设自动回复信息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从而可以使得来电方或来信方得知用户无法接听或无法回复的原因。
如图5所示,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四实施例是在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步骤S21中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终端的过程包括:
S211: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接收到人体辐射的红外信号,或者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接收到人体辐射的红外信号同时感测到终端的位置发生变化。
若上述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执行如下步骤S212,否则判定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该终端。
S212:判定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该终端。
其中,终端的位置发生变化可以是由终端的加速度变化判断,或者由终端的距离传感器感测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甚至是由终端的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变化判断。
具体地,结合图6所示,在一个应用例中,当用户B接近终端时,由于人体会辐射红外线,终端在红外感测器的感测范围较小,若终端能够在预设时间(如5秒)持续接收到人体辐射的红外信号,则说明用户B在该预设时间内持续处于终端附近,此时,可以判定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该终端。
此外,为了提高判断精确性,终端的红外感测器感测到用户靠近的同时,终端还可以结合感测终端位置是否持续变化来综合判断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该终端。
结合图7所示,在另一个应用例中,当用户B接近终端,且拿起放在桌面的终端时,终端的加速度感应器可以感测到终端的加速度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可以确定终端的位置发生变化,进而终端可以确定有人体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接近该终端。当然,在其他应用例中,终端也可以通过距离传感器等感测与周边物体的位置变动确定是否有人体接近终端,或者通过摄像头等拍摄的画面持续变化,或者画面中出现人体等方式确定是否有人体接近终端。
如图8所示,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五实施例是在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步骤S21中判断是否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的过程包括:
S213:判断是否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或控制指令,或者判断是否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解锁指令,又或者判断是否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语音指令。
若上述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执行如下步骤S214,否则判定没有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S214:判定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具体地,当终端的触摸屏接收到触摸信号时,终端可以判定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或者控制指令(如打开某个应用),或者终端接收到按键被按下的触发信号时,终端可以判定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控制指令。当终端接收到指纹解锁信号,或者接收到人脸接收信号,又或者接收到声纹接收信号,又或者接收到图形解锁信号等解锁指令时,终端会判定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解锁指令。当终端的麦克风等收音装置接收到语音信号时,将该语音信号与预先设定的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语音指令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终端判断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语音指令。其中,该预先设定的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语音指令是用户预先设定的针对已授权的特定用户的语音录入的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语音,例如该终端拥有者用户A提前录入的语音“关闭自动回复功能”。
当终端判定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控制指令、解锁指令和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语音指令中至少一个时,说明有用户正在使用该终端,该终端可以判定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此时终端关闭该自动回复功能后,若有来电或来信,由于有用户正在使用该终端,来电或来信可以及时被得知。
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及时得知有重要来电或重要来信,终端可以将重要来电及重要来信在关闭该自动回复功能后及时通知用户。
具体如图9所示,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六实施例包括:
S30:预先设置一反馈列表,该反馈列表包括重要来电方和/或重要来信方。
结合图10所示,在一个应用例中,该终端可以预先设置一反馈列表,该反馈列表中预先设置部分重要来电方和/或重要来信方,例如按照重要性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排序部分重要来电方的号码和/或重要来信方的名称等。其中,该反馈列表可以针对每个应用设置一个列表,例如针对电话应用设置一个重要来电方列表,针对微信应用设置一个重要来信方列表。
S31:终端接收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S32:响应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开启自动回复功能。
S33:判断是否接收到来电或来信。
若接收到来电或来信,则执行如下步骤S34。
其中,上述步骤S31~S33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对应步骤S11~S13,此处不再重复。
S34:判断来电方或来信方是否在反馈列表中。
若来电方或来信方在反馈列表中,则执行如下步骤S35,否则直接执行步骤S36。
具体地,当终端接收到来电或来信时,终端可以获取该来电方或来信方的信息,继而查找该信息是否在反馈列表中来判断来电方或来信方是否在该反馈列表中。例如图10所示,终端可以获取来电显示的号码“139****0000”,从而可以在反馈列表中查找该来电显示的号码,若查找到,例如图10中在反馈列表中查找到序号为“2”的重要来电为该号码“139****0000”,则终端判定该来电方为重要来电。
S35:生成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至少包括来电方或来信方的名称或号码。
具体地,当终端判定该来电方或来信方是重要来电方或重要来信方时,终端可以将该来电方或来信方的信息,如名称或号码生成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有重要来电或重要来信。例如,当某个时间点(如15:10)有重要来电2时,终端可以生成提示信息“15:10有重要来电2:139****0000”。
S36:获取该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
上述步骤S36的过程可以参考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对应步骤S14的执行过程,此处不再重复。
S37:判断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或者判断是否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若上述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执行如下步骤S38,否则返回步骤S37继续判断。
S38:显示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有重要来电或重要来信。
具体地,在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大于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来信的时间,和/或终端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则终端判定用户随时可以恢复正常使用该终端。此时,终端可以周期性显示该提示信息,或者在用户解锁或触控终端时显示该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有重要来电或重要来信。例如图11所示,在终端主屏幕上以通知消息的形式显示该提示信息“尊敬的用户,您好!今日15:10时有重要来电2:139****0000,请留意回复!”。
当有多个重要来电或重要来信时,可以根据反馈列表中排列的重要等级顺序显示该提示信息,或者根据来电或来信时间顺序进行显示等。
可选地,如图9所示,若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则执行如下步骤S39,否则返回步骤S37继续判断。
S39:向提示信息中的来电方或来信方发送通知信息,以通知来电方或来信方可以再次来电或来信。
具体地,当终端接收到关闭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时,终端可以判定有用户当前在使用该终端,则终端可以自动向提示信息中的来电方或来信方发送通知信息,即向重要来电方或重要来信方发送通知信息,以通知该重要来电方或重要来信方可以再次来电或来信,进而实现及时反馈重要信息,避免信息延误。
在其他实施例中,针对某些垃圾信息或骚扰电话,终端也可以进行屏蔽,不提示用户。
具体如图12所示,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七实施例是在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六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该反馈列表还包括屏蔽来电方和/或屏蔽来信方,步骤S35之前包括:
S40:判断来电方是否为屏蔽来电方,或者判断来信方是否为屏蔽来信方。
若上述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不执行生成提示信息的步骤,直接执行如下步骤S41,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35。
S41:直接屏蔽来电方和/或来信方。
具体地,终端可以预先在反馈列表中设置一个屏蔽列表,该屏蔽列表中包括屏蔽来电方和/或屏蔽来信方,例如将某些广告电话、推销电话或者营销微信号等加入该屏蔽列表中。当终端接收到来电或来信时,获取来电方或来信方的信息(如号码或名称)后,查找该屏蔽列表,若在屏蔽列表中找到该来电方或来信方,则终端可以不生成提示信息,直接屏蔽该来电或来信。若在屏蔽列表中没有找到该来电或来信方,则表明该来电或来信为重要来电或重要来信,此时可以继续执行步骤S35,生成提示信息。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不误删某些信息,该被屏蔽的来电方或来信方信息可以被保存在语音助手应用的被屏蔽信息中,以供用户查看。
如图13所示,本申请通信设备一实施例中,通信设备100包括:处理器110,以及与处理器110连接的通信电路120。
其中,该通信设备100可以是具有通信功能的智能终端,例如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
该通信电路120可以包括天线等通信元件,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例如与来电方或来信方进行通信。该通信电路120还可以包括麦克风等接收语音的装置,用于接收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处理器110控制通信设备100的操作,处理器110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110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110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处理器110用于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一至第七任一实施例或其不冲突的组合所提供的方法。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信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图未示)、显示器(图未示)等其他部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一实施例中,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200内部存储有程序210,该程序210被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自动回复方法第一至第七任一实施例或其不冲突的组合所提供的方法。
其中,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200可以是便携式存储介质如U盘、光盘,也可以是智能终端、服务器或可集成于智能终端中的独立部件,例如芯片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回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接收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的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响应所述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开启自动回复功能;
判断是否接收到来电或来信;
若接收到来电或来信,则获取所述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所述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所述自动回复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所述原因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来电或来信的时刻是否在自动回复功能的开启期间;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继续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所述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包括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以及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第一时长;
所述获取所述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所述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的步骤包括:
计算所述来电或来信的时刻与所述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时刻之间的第二时长;
将所述第一时长减去所述第二时长,得到第三时长;
将所述第三时长作为距离用户可接听来电或可回复信息的时长,和所述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一同生成自动回复信息;
将所述自动回复信息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所述来电方或所述来信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自动回复功能之后,还包括:
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所述终端,或者判断是否接收到关闭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若上述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关闭所述自动回复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所述终端包括:
判断是否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持续接收到人体辐射的红外信号,或者判断是否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持续接收到人体辐射的红外信号同时感测到所述终端的位置发生变化;
若上述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判定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所述终端;
所述判断是否接收到关闭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包括:
判断是否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或控制指令,或者判断是否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解锁指令,又或者判断是否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关闭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语音指令;
若上述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判定接收到关闭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包括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以及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第一时长;
所述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持续感测到人体接近所述终端,或者判断是否接收到关闭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之后,还包括:
若上述判断结果均为否,则判断开启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是否大于所述第一时长;
若开启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大于所述第一时长,则更换自动回复信息为预设自动回复信息,以在接收来电或来信时将所述预设自动回复信息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预先设置一反馈列表,所述反馈列表包括重要来电方和/或重要来信方;
所述若接收到来电或来信之后,还包括:
判断来电方或来信方是否在所述反馈列表中;
若所述来电方或所述来信方在所述反馈列表中,则生成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来电方或所述来信方的名称或号码;
所述获取所述开启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中用户无法接听来电或无法回复信息的原因,并将所述原因以语音方式自动回复来电方或来信方之后,还包括:
判断开启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时长是否大于所述第一时长,或者判断是否接收到关闭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
若上述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显示所述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有重要来电或重要来信;
若接收到所述关闭所述自动回复功能的指令,则向所述提示信息中的所述来电方或所述来信方发送通知信息,以通知所述来电方或所述来信方可以再次来电或来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列表还包括屏蔽来电方和/或屏蔽来信方;
所述生成提示信息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来电方是否为所述屏蔽来电方,或者判断所述来信方是否为所述屏蔽来信方;
若上述判断结果任一个为是,则不执行所述生成提示信息的步骤,直接屏蔽所述来电方和/或所述来信方。
9.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通信电路和处理器;
所述通信电路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回复方法。
10.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内部存储有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回复方法。
CN201811291336.2A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Active CN1111315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1336.2A CN111131592B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1336.2A CN111131592B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1592A true CN111131592A (zh) 2020-05-08
CN111131592B CN111131592B (zh) 2021-09-28

Family

ID=70494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91336.2A Active CN111131592B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3159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2406A (zh) * 2020-10-27 2021-02-26 刘鹏飞 智能终端自动回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4283A (zh) * 2007-11-12 2008-05-21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1287172A (zh) * 2008-05-28 2008-10-15 德信无线通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自动回复方法及系统
CN102025832A (zh) * 2010-11-25 2011-04-20 重庆国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来电应急处理方法
CN103021413A (zh) * 2013-01-07 2013-04-03 北京播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语音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573709A (zh) * 2014-10-10 2016-05-11 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语音输入设备控制方法及系统
US20170264451A1 (en) * 2014-09-16 2017-09-14 Zte Corporation Intelligent Hom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of Intelligent Home Terminal
CN107635050A (zh) * 2017-09-26 2018-01-26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未接来电自动回复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7680592A (zh) * 2017-09-30 2018-02-0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语音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4283A (zh) * 2007-11-12 2008-05-21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1287172A (zh) * 2008-05-28 2008-10-15 德信无线通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自动回复方法及系统
CN102025832A (zh) * 2010-11-25 2011-04-20 重庆国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来电应急处理方法
CN103021413A (zh) * 2013-01-07 2013-04-03 北京播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语音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170264451A1 (en) * 2014-09-16 2017-09-14 Zte Corporation Intelligent Hom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of Intelligent Home Terminal
CN105573709A (zh) * 2014-10-10 2016-05-11 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语音输入设备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7635050A (zh) * 2017-09-26 2018-01-26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未接来电自动回复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7680592A (zh) * 2017-09-30 2018-02-0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语音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2406A (zh) * 2020-10-27 2021-02-26 刘鹏飞 智能终端自动回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1592B (zh)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13466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arning
EP318273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mpting according to location-based information
CN104602204A (zh) 访客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11063354B (zh) 人机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06409317B (zh) 梦话提取方法、装置及用于提取梦话的装置
CN106126082B (zh) 控制终端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19128191A1 (zh) 一种用于处理呼叫请求的方法、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62169B (zh)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246184B (zh) 一种时间信息获取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RU2615683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ыполнения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связи
US10263925B2 (en) Method, device and medium for sending message
CN112185388A (zh) 语音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3160112B1 (en) Remind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07172604B (zh) 呼叫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电子设备
CN105162995A (zh) 呼叫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131592B (zh) 一种自动回复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CN105306751A (zh) 回复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09040410A (zh) 信息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6412481B (zh) 基于VoLTE视频通话的提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3916538A (zh) 通话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5554325B (zh) 黑名单号码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955097A (zh) 定时管理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026941B (zh) 未读消息的回复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18000131A1 (zh) 指纹验证方法及装置
CN108234782B (zh) 一种来电呼叫的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