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5865A - 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105865A CN111105865A CN201811258361.0A CN201811258361A CN111105865A CN 111105865 A CN111105865 A CN 111105865A CN 201811258361 A CN201811258361 A CN 201811258361A CN 111105865 A CN111105865 A CN 1111058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mergency
- center
- aid
- hospital
- commun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680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06010038669 Respiratory arrest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747 cardia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08000010496 Heart Arrest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4994 death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1100000517 death Toxicit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83 surviv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06010049418 Sudden Cardiac Death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08000014221 sudden cardiac arrest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60003965 antiepileptics Drug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39 pl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2216 hear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185 liv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484 reaction tim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7617 Cardio-respiratory arres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8399 Critical Ill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23 defe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51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21 medici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180 public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61 region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4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2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e.g. managing hospital staff or surgery room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2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e.g. based on medical exper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atholog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edical Treatment And Welfare Office Work (AREA)
Abstract
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包括: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和急救平台;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分别与急救平台互联网通讯;急救平台根据呼叫院前急救的伤病员的伤情特征及伤病员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出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联合急救策略。首次实现了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到院前抢救中,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实现了系统结构与主体交互的数字化表达,为社区急救体系研究提供量化工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院前急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
背景技术
英国的社区为老年人群提供中间服务研究。对急救呼叫的老年人群疾病情况进行临床评价,对非紧急情况派出社区医护人员到患者家中进行处理,需要去医院紧急处理的患者由救护车送往医院急诊科。
美国急救中心与消防部门兼管,并与警察部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拨打电话911以后,急救、消防、警力都会到位,且分工明确。美国的国民公众急救意识极强,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
德国在专业的急救队伍到来之前,由社区医生对突发急症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在急救医疗服务使患者脱离危险期之后,还要促进患者后期的功能康复,这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
澳大利亚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既包括一般的救护车反应服务,也包括社区事务服务。其中社区事务服务包括社区急救培训和伤害预防、院前急救服务等工作。
由于中国国情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特殊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急救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其参考价值不高,难以为我国急救社区化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的院前急救社区化模式刚刚起步,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国内有关研究仍局限于社区卫生服务参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必要性及作用分析。目前的研究普遍以定性的描述性研究为主,内容不够详实,鲜有基于可靠数据的定量统计学数据支撑的科学证据,无法从实质上为社区急救体系的建立提供具体的措施和方案。尚缺乏足够的理论与实证性研究成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包括: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和急救平台;
所述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分别与所述急救平台互联网通讯;
所述急救平台根据呼叫院前急救的伤病员的伤情特征及伤病员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出所述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联合急救策略。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公共投放的除颤仪,所述急救平台还结合所述除颤仪投放的地理位置及伤病员身边的第一目击对象的急救水平给出所述第一目击对象参于急救和所述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联合急救策略。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联合急求策略包括: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第一目标对象、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且各个急救模式对应构建有基于Anylogic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
所述急救平台根据呼叫院前急救的伤病员的伤情特征及伤病员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出最佳的急救模式,并由相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完成相应的院前急救工作。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运行规则是:伤病员发生后,第一时间呼叫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接到呼叫,派出急救人员和车辆前往急救现场,到现场后对伤病员心跳呼吸已停止的伤病员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实施转运至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进行后续治疗;
所述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运行规则是:伤病员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呼叫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急救中心派出急救人员及急救车辆的同时,由距离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务人员乘急救电动车前往急救现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对伤病员立即开展现场急救工作,边实施边等待急救中心人员到达,待急救中心人员后,由急救中心人员继续对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现场急救或实施转运至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进行后续之抢救治疗;
所述第一目标对象、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运行规则是:伤病人员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首先由第一目击对象进行呼救、判断病情和现场急救工作,根据第一目击对象的实际心肺复苏技能水平和急救知识普及率确定第一目击对象的急救能力,并测算出取得最近除颤仪所需时间来确定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在呼救后一分钟,启动急救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使得附近的急救人员尽快赶到现场进行下一步的急救转运,从而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存活率。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参数包括: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急救反应时间、急救车运行速度、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停留时间、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急救中心的经纬度、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经纬度、开始除颤时间;
所述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参数包括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急救反应时间、急救车运行速度、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停留时间、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急救中心的经纬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纬度、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经纬度、开始除颤时间、急救电动车运行速度;
所述第一目标对象、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参数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急救反应时间、急救车运行速度、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停留时间、急救中心的经纬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纬度以及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经纬度、开始除颤时间、已安装的除颤仪安装点的经纬度、第一目击者的急救能力。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院前急救系统,首次实现了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到院前抢救中,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实现了系统结构与主体交互的数字化表达,为社区急救体系研究提供量化工具。
构建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分析影响院前急救的各项影响因素,可以有效提高院前急救的运行效率,主要的益处如下:
1.有效缩短急救呼叫反应时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出特点就是便捷、可及,如果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院前急救网络之内,在接到急救呼叫后,急救调度人员首先通知距离最近的社区医务人员赶往现场,可在院前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给予有效的现场急救,对挽救病人生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社区医务人员对本社区地形、人员比较熟悉,可以帮助院前急救人员准确到达事发地点,协助进行有效的现场救治。
2.提供可靠的既往病史资料,有助于病情评估和判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储存着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社区医生对社区高危人群的既往疾病、治疗情况相对比较了解,可为院前急救人员和医院急诊科提供可靠的详实病例,有助于病人的病情评估和判断。
3.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救治效率:急救调度人员在对呼叫者的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后,指挥就近的社区医务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其中绝大多数非危重症患者可以由社区医生进行妥善处理,从而节约有限的院前急救资源。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如遇到处理有难度或病情有变化需入院救治时,及时做好与院前急救机构和医院急诊科之间的衔接工作,把病人及时、准确地转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就近医院,以免延误病情。
4.明确社区急救高危人群,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内高危人群的病史、治疗情况及家庭住所等均有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明确社区急救的重点监测人群,提出相应的预案,同时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急救知识教育。并定期在社区居民中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普及,提高社区居民的院前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做社区突发公共事件转运后送的前哨所:社区医务人员作为社区特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在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准确地向救治人员介绍情况、协助开展现场调查、指导群众疏散、快速开展现场急救,为接下来的医疗后送工作提供前哨所支撑。
6.社区居民后续疾病治疗的跟踪器:急救病人在专科医疗机构获得有效诊疗后,病情趋于平稳,漫长的恢复期需要在社区医疗机构完成,由社区医生进行下一步的恢复性治疗。社区医生参与了急救和康复过程,较全面地了解病人的发病和治疗过程,可以作为这些病人后续治疗的跟踪器,提高后续治疗效果和预防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院前急救系统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院前急救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中用到的术语定义如下: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是指由急救中心、急救站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护和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社区医疗急救是指伤病员在突发危重急症、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未到达现场之前,在社区获得最及时、有效的初步紧急医疗救助。社区急救是城市院前急救医疗的前站,是社区卫生的重要环节及组成部分,社区急救对危重症患者的先期救治是否到位是衡量一个社区医疗水平的标准。
急救呼叫反应时间,是指从求救者拨打求救电话至救护人员到达事发现场之间的时间间隔。其长短不仅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地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总体水平,也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就是指为达到提供迅速、高效、安全的紧急医疗救治所联系起来的所有要素的有机组合(包括院前急救人员、物资设备、社区站点网络和组织管理等);它从系统论等学科的基础上更宏观地考察和分析院前急救目前存在的短板,有利于院前急救问题的系统解决。
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体系承袭了传统的建站模式,独立于社区卫生服务之外,无法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人力、物力、急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做到在急救车到来之前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错过了患者抢救的最好时机。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均难以独立承担大负荷、高强度、多层面的院外急救任务,且受地域限制,不能统一协调。如仍然各自独立发展,则势必造成机构重叠,资源浪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是构建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将第一目击对象、社区医疗服务系统纳入传统的院前急救体系统,为提高急救成功率,进而形成完整的社会急救体系和效能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填补了我国社区急救、急救生存链的建模空白。
实施例一:
本例提供的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包括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和急救平台;其中,伤病员的抢救成功率与其发生地点、发生时间疾病种类、年龄、呼叫所需时间等相关,急救中心的急救能力与急救车及人员的派出时间以及的运行速度,现场停留时间,实施的急救操作,急救医生的急救技能,转运后送的速度与时间。急救中心与伤病员发生地的距离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救能力与其与伤病员发生地的距离,社区医生接到呼救赶到发生点的时间,社区医生的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相关;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急救水平与是否设置急诊科,科室设置完善,急诊医生的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相关。
本例中,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分别与急救平台互联网通讯,示意图如图1所示,急救平台根据呼叫院前急救的伤病员的伤情特征及伤病员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出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联合急救策略。
该联合急救策略包括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各个急救模式对应构建有基于Anylogic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急救平台根据呼叫院前急救的伤病员的伤情特征及伤病员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出最佳的急救模式,并由相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完成相应的院前急救工作。
关于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构建方式如下:
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运行规则如下:
1.伤病员发生后,第一时间呼叫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接到呼叫,派出急救人员和车辆前往急救现场,到现场后对伤病员心跳呼吸已停止的伤病员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实施转运至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进行后续治疗。
2.在现场规范抢救超过30分钟时,死者不再转运(患者家属要求转运除外)。
3.医生放弃治疗的情况:当患者发生断头、全身已焚烧、已腐败或僵硬、脑肝心与身体分离情况之一时不进行复苏。
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参数包括:
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急救反应时间、急救车运行速度、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停留时间、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急救中心的经纬度、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经纬度、开始除颤时间;
其中,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途中死亡数+心肺复苏成功数+(现场死亡全部数—现场死亡医生放弃治疗数—现场死亡家属拒绝治疗数;
现场车到人亡的急救反应时间=呼叫反应时间(1分钟)+急救人员从急救中心(站)出发时间至到达现场时间;
由于上下班高峰、城郊路况差异等原因会造成交通拥堵程度不同,以至于各时段的急救车运行速度会有所区别,急救车运行速度是急救反应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急救中心提供数据,分析后得出各时段的急救车平均运行速度如下:
心肺复苏成功率:随着急救反应时间的增长,心肺复苏成功率递减。现场停留时间:急救处理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但心跳、呼吸停止需现场心肺复苏的病员除外。
急救反应时间 | 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 |
小于1min | 90% |
1-3min | 70-80% |
3-5min | 50% |
5-6min | 40% |
6-7min | 30% |
8-9min | 20% |
9-10min | 10% |
大于10min | 1% |
现场停留时间:急救处理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但心跳、呼吸停止需现场心肺复苏的病员除外
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为所有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发生量的1/10,。由于死亡时医务人员就在旁边,实施急救小于4min,因此其心肺复苏成功率默认为50%。
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根据病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地点可以分为三类:现场车到人亡,现场死亡,途中死亡。
基于上述的模型运行规则和模型参数采用Anylogic即可构建出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
同样的,关于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也是采用Anylogic构建:
其中,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运行规则是:
1.伤病员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呼叫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急救中心派出急救人员及急救车辆的同时,由距离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务人员乘急救电动车前往急救现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对伤病员立即开展现场急救工作,边实施边等待急救中心人员到达,待急救中心人员后,由急救中心人员继续对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现场急救或实施转运至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进行后续之抢救治疗。
2.在现场规范抢救超过30分钟时,死者不再转运(患者家属要求转运除外)。
3.医生放弃治疗的情况:当患者发生断头、全身已焚烧、已腐败或僵硬、脑肝心与身体分离情况之一时不进行复苏。
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参数包括: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急救反应时间、急救车运行速度、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停留时间、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急救中心的经纬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纬度、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经纬度、开始除颤时间、急救电动车运行速度;与前一个急救中心急救模式的模型参数相比,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的模型参数还具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纬度和急救电动车运行速度。
其中,急救电动车运行速度: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急救中心更为密集,急救半径为2-3公里,社区医生实施急救工作可以使用配有急救箱(含AED)的电动车前往急救现场。急救电动车运行速度如下:
本例基于构建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使得急救平台根据呼叫院前急救的伤病员的伤情特征及伤病员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出最佳的急救模式,并由相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完成相应的院前急救工作,以给出最佳的急救策略。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本例的院前急救系统还包括公共投放的除颤仪,急救平台还结合除颤仪投放的地理位置及伤病员身边的第一目击对象的急救水平给出第一目击对象参于急救和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联合急救策略,结合第一目击对象、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院前急救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即本例的院前急救系统除了给出实施例一的急救模式外,还给出第一目标对象、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相应的,针对该急救模式也构建有基于Anylogic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
第一目标对象、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运行规则是:
1.伤病人员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首先由第一目击对象进行呼救、判断病情和现场急救工作,根据第一目击对象的实际心肺复苏技能水平和急救知识普及率确定第一目击对象的急救能力,并测算出取得最近除颤仪所需时间来确定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在呼救后一分钟,启动急救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使得附近的急救人员尽快赶到现场进行下一步的急救转运,从而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存活率。
2.第一目击对象施救时,用第一目击对象的急救能力乘以相应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再与急救中心人员或社区医生赶到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做比较,最终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取两者最高值。
3.在现场规范抢救超过30分钟时,死者不再转运。(患者家属要求转运除外)。
4.医生放弃治疗的情况:当患者发生断头、全身已焚烧、已腐败或僵硬、脑肝心与身体分离情况之一时不进行复苏。
第一目标对象、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参数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急救反应时间、急救车运行速度、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停留时间、急救中心的经纬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纬度以及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经纬度、开始除颤时间、已安装的除颤仪安装点的经纬度、第一目击者的急救能力。
其中,心肺复苏成功率:随着急救反应时间的增长,心肺复苏成功率递减;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例参与了第一目击对象进行急救,第一目击对象的急救能力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为医务人员;二级为定期参加规范化急救培训人员;三级为参加过规范化急救培训但没有定期温习的;四级为未参加过任何急救培训人员。将各级人员的急救能力排列如下:
在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目击对象共同启动的模式下,第一目击对象心肺复苏成功率需乘以急救能力百分比。
另外,第一目击对象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具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第一目击对象(无AED)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如表1所示,第二种情况:急救中心人员、社区医生及第一目击者(取得AED)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如表2所示。
表1
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 | 心肺复苏成功率 |
小于4min | 40-50% |
4-6min | 10% |
6-10min | 4% |
大于10min | 1% |
表2
急救反应时间 | 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 |
小于1min | 90% |
1-3min | 70-80% |
3-5min | 50% |
5-6min | 40% |
6-7min | 30% |
8-9min | 20% |
9-10min | 10% |
大于10min | 1% |
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第一目击对象不会随身携带除颤仪(AED),而是由其他施救者去取距离最近的AED设备。
开始除颤的时间(分钟)=AED坐标与发生点的距离*2/10(公里/小时=距离(米)*12/1000。
在第二种情况下,设置除颤仪的投放密度(S)平方公里/台
S平方公里=π×(r^2)r公里=S/π的开方
第一目击对象开始除颤时间(分)=r公里*2/10(公里/小时)*60=S/π的开方*2/10(公里/小时)*60=S/π的开方*12。
如果在急救中心人员或社区医生赶到现场之前,没有取到AED设备,即以专业人员赶到时间为开始除颤时间
因此,本例的院前急救系统能结合除颤仪投放的地理位置及伤病员身边的第一目击对象的急救水平给出第一目击对象参于急救和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联合急救策略,特殊情况下,若第一目击对象没有急救技能,则给出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联合急救策略。
建立社区急救站点,发挥院前急救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自优势,紧密结合社区周围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形成完善的社区急救网络,将是今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趋势。本申请通过构建社区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通过模型运转分析,有望获得以下的诸多益处。
(一)急救站点的科学规划:
在本地“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系统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规划。由于两者的设置原则基本一致,即考虑一定的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及对城市人口的覆盖,因此,可以考虑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一个急救站点,再根据两类机构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没有列入急救站点建设规划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承担院前急救的责任与义务。社区急救站点的建设,应在满足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社区急救服务人群的规模与特点,确定是否配备和配备多少救护车,在交通拥挤的社区,可考虑配备急救摩托车或自行车等。
(二)急救站点的管理体制:
对急救站点管理体制可不做具体要求。急救站点可以是市、区急救中心的派出机构,也可由社会组织(如红十字会组织等)在社区设置;可以由医院派设,也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独建立。只要符合急救站点建设标准和急救网络规划,均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站申请。
(三)急救站点的运行机制:
1.组织结构:作为院前急救网络的组成部分,所有急救站点必须服从急救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承担院前急救的责任,按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规范开展急救工作。
2.人员组成:社区急救站的人员可以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调本中心的急诊骨干或者从“120”急救体系抽调人员,社区急救人员经过统一的院前急救理论学习以及实际跟车练习,待考核过关后执行院前急救任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急救机构的合理计划和安排,在保证完成院前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值班及医疗服务,两单位人员可在一定程度上互用,以利于双方业务水平的提高。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健康危险因素等,随时对各种急症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对可能发生的急救问题进行积极干预,一旦居民突发急病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采取安全有效的急救措施,提高急救抢救成功率。
3.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120”急救体系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可以为“120”急救体系所用,一旦接到社区居民呼叫,可以直接调出该居民的健康资料,以便急救人员了解居民的既往病史,有利于实施抢救治疗。在急救指挥调度机构建立所辖社区全科医生信息数据库,急救指挥调度人员随时可获得事发社区的急救资源状况,并根据呼叫病人的病种和病情,决定由社区医生进行现场处理,还是在社区医生处理的基础上,派遣急救小组。通过法规的方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全科医生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的责任与义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能够为急救调度人员所利用,使指挥调度人员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得急救病人的信息资料,以利于其进行指挥调度和协调救治医院。
4.从日常医疗服务、定期体检及人群疾病筛查中获得高危人群信息,根据高危人群和居民特殊服务要求,提倡在社区内建设联结家庭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挥调度中心的社区急救呼叫系统。
(四)急救人员的资质与培训要求:
按照“全科医师培训大纲”和“院前急救人员准入标准与培训”的要求,对全科医生提出系统和规范化的急救培训要求,使全科医生基本掌握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目前社区急救的突出问题是居民缺乏对全科医生急救水平的信任。因此,加强对全科医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院前急救水平,是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院前急救网络的关键。
(五)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
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急救站点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强社区急救能力的建设院前急救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取决于专业急救队伍的急救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普通居民急救意识和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建议采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院前急救人员进行轮转的方式提高社区人员的专业急救能力。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社区的地理优势以及社区医生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的人力优势,让社区人员参与到院前急救工作中,可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院前急救处置能力,提高急救呼叫反应时间,同时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率。另一方面,让社区人员补充到院前急救队伍中,可以解决≥45岁院前急救人员的分流问题。有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呼叫急救的现场在社区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意识和急救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采取的处理措施,从而影响急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应依靠院前急救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师资力量,定期开展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培训,提高第一目击者行动有效性。
(六)除颤仪的合理投放:卫生健康委员会、红十字会等应加大除颤仪的配置密度,并利用网络媒介,及时公布增设的除颤仪点位等相关信息,使除颤仪更可及,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紧急救护保障。
(七)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
建立社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机制,制定“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职能分工,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社区医疗救援工作。加强与居委会、派出所、消防、保安、家政公司的合作,将急救理念延展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可能发生的急救问题进行积极干预。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5)
1.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和急救平台;
所述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分别与所述急救平台互联网通讯;
所述急救平台根据呼叫院前急救的伤病员的伤情特征及伤病员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出所述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联合急救策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院前急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公共投放的除颤仪,所述急救平台还结合所述除颤仪投放的地理位置及伤病员身边的第一目击对象的急救水平给出所述第一目击对象参于急救和所述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联合急救策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院前急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急求策略包括: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第一目标对象、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且各个急救模式对应构建有基于Anylogic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
所述急救平台根据呼叫院前急救的伤病员的伤情特征及伤病员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出最佳的急救模式,并由相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完成相应的院前急救工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院前急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运行规则是:伤病员发生后,第一时间呼叫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接到呼叫,派出急救人员和车辆前往急救现场,到现场后对伤病员心跳呼吸已停止的伤病员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实施转运至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进行后续治疗;
所述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运行规则是:伤病员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呼叫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急救中心派出急救人员及急救车辆的同时,由距离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务人员乘急救电动车前往急救现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对伤病员立即开展现场急救工作,边实施边等待急救中心人员到达,待急救中心人员后,由急救中心人员继续对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现场急救或实施转运至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进行后续之抢救治疗;
所述第一目标对象、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运行规则是:伤病人员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首先由第一目击对象进行呼救、判断病情和现场急救工作,根据第一目击对象的实际心肺复苏技能水平和急救知识普及率确定第一目击对象的急救能力,并测算出取得最近除颤仪所需时间来确定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在呼救后一分钟,启动急救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使得附近的急救人员尽快赶到现场进行下一步的急救转运,从而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存活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院前急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急救中心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参数包括: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急救反应时间、急救车运行速度、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停留时间、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急救中心的经纬度、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经纬度、开始除颤时间;
所述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参数包括: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急救反应时间、急救车运行速度、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停留时间、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急救中心的经纬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纬度、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经纬度、开始除颤时间、急救电动车运行速度;
所述第一目标对象、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急救模式所对应的急救体系智能体模型的模型参数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分类、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病人的发生量、途中或现场死亡病人发生量、急救反应时间、急救车运行速度、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停留时间、急救中心的经纬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纬度以及二、三级医院急诊中心的经纬度、开始除颤时间、已安装的除颤仪安装点的经纬度、第一目击者的急救能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58361.0A CN111105865B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58361.0A CN111105865B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05865A true CN111105865A (zh) | 2020-05-05 |
CN111105865B CN111105865B (zh) | 2023-11-24 |
Family
ID=70419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58361.0A Active CN111105865B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10586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34102A (zh) * | 2021-09-28 | 2022-04-12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 一种针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资源调度优化模型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35051A (ja) * | 2003-10-29 | 2005-05-26 | Nec Corp | 救急対応システム、それに用いる装置とそのプログラム、及び救急対応方法 |
CA2595830A1 (en) * | 2007-08-01 | 2009-02-01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A smart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integration into a workflow-engaged clinical environment |
CN103870916A (zh) * | 2014-02-10 | 2014-06-18 |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 全息数字化急救系统 |
CN104065743A (zh) * | 2014-07-07 | 2014-09-24 |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 | 一种基于智慧城市平台的120急救系统 |
CN105405085A (zh) * | 2015-09-28 | 2016-03-16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 一种医院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连接的方法 |
CN106357809A (zh) * | 2016-11-02 | 2017-01-25 | 涓ユ不 | 创伤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
CN106462817A (zh) * | 2015-07-23 | 2017-02-22 | 深圳循证医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急救分级优先调度方法及装置 |
CN107341610A (zh) * | 2017-07-05 | 2017-11-10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一种地震应急医学救援行动药材保障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
-
2018
- 2018-10-26 CN CN201811258361.0A patent/CN11110586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35051A (ja) * | 2003-10-29 | 2005-05-26 | Nec Corp | 救急対応システム、それに用いる装置とそのプログラム、及び救急対応方法 |
CA2595830A1 (en) * | 2007-08-01 | 2009-02-01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A smart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integration into a workflow-engaged clinical environment |
CN103870916A (zh) * | 2014-02-10 | 2014-06-18 |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 全息数字化急救系统 |
CN104065743A (zh) * | 2014-07-07 | 2014-09-24 |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 | 一种基于智慧城市平台的120急救系统 |
CN106462817A (zh) * | 2015-07-23 | 2017-02-22 | 深圳循证医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急救分级优先调度方法及装置 |
CN105405085A (zh) * | 2015-09-28 | 2016-03-16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 一种医院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连接的方法 |
CN106357809A (zh) * | 2016-11-02 | 2017-01-25 | 涓ユ不 | 创伤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
CN107341610A (zh) * | 2017-07-05 | 2017-11-10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一种地震应急医学救援行动药材保障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何忠杰: ""树立急救白金10分钟理念,提高社区猝死抢救成功率"", vol. 27, no. 08, pages 12 - 13 * |
徐逸君: ""上海院前急救医疗资源配置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医药卫生科技》, no. 04 * |
杜晶: ""国内外院前急救社区化"", vol. 25, no. 09, pages 836 - 837 * |
王小伟: ""基于Petri网的急危重症院前急救流程优化研究"" * |
郝枭雄: ""基于智能体的陆军合成部队战现场急救建模研究"", vol. 42, no. 06, pages 402 - 405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34102A (zh) * | 2021-09-28 | 2022-04-12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 一种针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资源调度优化模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05865B (zh) | 2023-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anigawa et al. |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s in Japa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
Sweeney et al. | EMT defibrillation does not increase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 two-tiered urban-suburban EMS system | |
Rewers et al. | One-year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Copenhagen according to the ‘Utstein style’ | |
Shuster et al. | Effect of fire department first-responder automated defibrillation | |
Franek et al. | Pre-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Prague, Czech Republic—The Utstein-style report | |
Stout et al. | A LL–A DVANCED L IFE S UPPORT VS T IERED-R ESPONSE A MBULANCE S YSTEMS | |
Eisenberg et al. | Identification of cardiac arrest by emergency dispatchers | |
Lilja et al. |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 |
Hoang et al. | The need for improving access to emergency care through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case study of cardiac arrest in Hanoi, Vietnam | |
CN111105865A (zh) | 一种融合社区急救的院前急救系统 | |
Miyako et al. | Neurological outcom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ccurring in Tokyo train and subway stations | |
Høyer et al. | Fire fighters as basic life support responders: a study of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 |
Ross et al. | The use of AEDs by police officers in the City of London | |
Davis et al. | Institution of a police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program: concepts and practice | |
Dai et al. | Trauma care systems in China | |
Lau et al. | A disaster drill in Hong Kong | |
Key et al. | Can First Responders Be Sent to Selected 9‐1‐1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Calls without an Ambulance? | |
Melton et al. | Revising the rural hospital disaster plan: A role for the EMS system in managing the multiple casualty incident | |
Fernández et al. | Paediatric out-of-hospital resuscitation in an area with scattered population (Galicia-Spain) | |
SUBCOMMITTEE | 9-1-1: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
Lo et al. | Prehospital care in Hong Kong | |
Thomas et al. |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China | |
Key | Operational issues in EMS | |
Xu et al. | JAHJournal of | |
Gerhardt et al. | Field Deployment of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to a Federal Fire Service Unit under Medical Direction of a Militar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200003 No. 800 Xiang Yin Road,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PLA Naval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00003 No. 800 Xiang Yin Road,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