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3556A - 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3556A
CN111103556A CN201911156972.9A CN201911156972A CN111103556A CN 111103556 A CN111103556 A CN 111103556A CN 201911156972 A CN201911156972 A CN 201911156972A CN 111103556 A CN111103556 A CN 111103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wire
cable
terminal
connecting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569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03556B (zh
Inventor
潘智豪
周翔宇
徐松
赵克家
王慧芳
叶俏莹
杨周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Power Supply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Lishu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Power Supply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Lishu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Power Supply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Lishu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5697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035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03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3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03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3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包括主测试端和次测试端,次测试端包括若干次连接端子,在相邻的两个次连接端子之间连接有二极管,二极管使次连接端子从大至小单向导通,主测试端包括直流电源和与次连接端子数量对应的若干主连接端子,直流电源的正极和一个可连接主连接端子的连接头相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通过第一导线分别和各主连接端子电连接,在第一导线上设有信号灯,对线时,将一端的各线缆编号,并依次连接到次连接端子上;将另一端的各线缆任意连接到主连接端子上;将连接头依次连接到各主连接端子,信号灯点亮的数目即为连接在对应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适用范围广,对线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缆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在进行多股线缆束的铺设安装时,需要确认线缆束两端各线缆的编号,以便于线缆束两端的电气装置准确连接,该过程俗称对线。在以往的施工中,人们通常是在线缆束的两端分别安排一个操作人员,然后由二方的操作人员通过对讲机之类的通讯工具边沟通、边用万用表之类的仪表对线缆进行逐一测试,或者直接将线缆连接到电气装置上进行校验,进而得到各线缆的对应编号。然而该方法不仅需要至少二人操作,而且对线过程繁琐,时间长,因而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为此,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对线器,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智能二次回路对线器”,其公布号为CN109358258A,包括相互分离的信号发生器模块和检测笔模块,由信号发生器模块按设定时间顺序依次发出10个不同频率的脉冲信号,信号发生器模块通过线夹夹在被检测设备的二次回路一侧,信号检测笔测试被检测设备的二次回路另外一侧,利用被检测设备公共地回路或者专用的导线作为公共地端,形成一个闭环的回路,检验被测线路通与断;若二次回路中的每一条线路,信号检测笔检测的信号都只检测到信号发生器发出某一种脉冲信号,则判断这二次回路中的每一条线路都是独立畅通的;若二次回路中的某一条线路,信号检测笔检测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冲信号,则判断该条线路与其他线路发生搭接,并且根据多出的脉冲信号判断与之搭接的是哪一条线路。
此类对线器虽然可由单人独立完成对线工作,从而有利于节省人工,但是仍然存在如下缺陷:首先,此类对线器以及相应的对线方法需要采用装置的公共地回路或者专用的导线作为公共地端,才能构成一个闭环的回路,以便通过接收主动发出的测试信号,进而判断各线缆两侧的对应编号;其次此类对线器需要具有一个较为复杂的信号发生器,以发出特定的电信号,进而判断线缆两侧的对应编号。也就是说,当遇到没有良好的公共地回路、或者没有设置额外的专用导线作为公共地端的场景时,此类对线器将无法使用。并且信号发生器的结构复杂、成本高。特别是,信号发生器通常需要采用市电作为电源,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对线期的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对线器所存在的结构复杂、成本高,以及适用场景受限制的问题,提供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适用范围广,对线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适用于对包括多股线缆的线缆束的对线确认,包括设置在线缆束一端的主测试端和设置在线缆束另一端的次测试端,所述次测试端包括若干次连接端子,在相邻的两个次连接端子之间连接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从最后一个次连接端子至第一个次连接端子单向导通,所述主测试端包括直流电源和与次连接端子数量对应的若干主连接端子,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和一个可连接主连接端子的连接头相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通过第一导线分别和各主连接端子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线上设有信号灯,
对线时,将线缆束一端的各线缆从1至n编号,并依次连接到从1至n的次连接端子上;
将线缆束另一端的各线缆任意连接到从1至n的主连接端子上;
将连接头依次连接到第1至第n个主连接端子,信号灯点亮的数目即为连接在对应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
本发明在具有多股线缆的线缆束两端分别设置主测试端和次测试端,需要对线时,对线员先将线缆束一端的各线缆从1至n编号,并将编号为1至n的各线缆依次连接到从1至n的次连接端子上。也就是说,本发明适用的线缆束最多线缆束为n,各次连接端子可并排布置,并且依次标记1至n的编号,以方便和对应编号的线缆相连接。然后来到线缆束的另一端处,将线缆束另一端的各线缆任意连接到从1至n的主连接端子上。接着,将和直流电源正极电连接的连接头先连接到第1个主连接端子上。由于在相邻的两个次连接端子之间连接有具有单向导通性的二极管,并且二极管从最后一个(即第n个)次连接端子至第一个次连接端子单向导通。因此,连接在某一次连接端子上的线缆只能与编号小于该线缆的线缆连通而导电,但是无法与编号大于该线缆的线缆连通。
如果连接在第1个主连接端子上的是第1线缆,则该线缆在次测试端无法与其余所有的线缆连通,与正极连接的第1个主连接端子只有通过信号灯直接回到直流电源的负极而构成一条回路,也就是说,此时只有1个信号灯亮;如果连接在第1个主连接端子上的是第3线缆,则该线缆在次测试端只能与第1、第2线缆连通,此时,与正极连接的第1个主连接端子一方面通过信号灯直接回到直流电源的负极而构成一条回路,另一方面,第1个主连接端子通过第3线缆在次测试端与第1、第2线缆连接,第1、第2线缆与主测试端的其中二个主连接端子连接,最后通过信号灯回流到负极而构成二条回路。也就是说,此时总共构成三条回路而点亮三个信号灯。以此类推,我们可根据点亮信号灯的个数方便地辨别各线缆对应的编号,既方便直观判断,降低对对线员的要求,同时极大地简化对线器的结构,并且无需设置作为公共地端的专用导线或着在线缆束的两端分别连接公共接地回路,极大地提高本发明的适用范围,由于只需单人即可操作,因而有利于节省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可根据线缆束的线缆数量确定主、次连接端子的数量,当线缆数量小于主、次连接端子的数量时,我们可使线缆从小到大地连接在主、次连接端子上,以便通过点亮信号灯的数量方便地判断电缆对应的编号。
作为优选,所述信号灯为发光二极管,所述直流电源包括用于驱动发光二极管的恒流电源。
可以理解的是,直流电源可采用电池供电,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节能的优点,因而可延长对线器的使用时间,而恒流电源有利于直流电源同时为多个信号灯供电时确保每个信号灯具有恒定的电流和亮度。特别是,发光二极管同样具有单向导通特性,因而可有效地避免因直流电源正负极连接方向倒置造成的误判。
作为优选,当连接头连接到其中一个主连接端子、并且信号灯点亮的数目等于X时,连接在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X,与其余点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在1至X-1之间,与不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X+1至n。
由于次测试端的任一次连接端子都只能和编号较小的次连接端子连接,因此,当正极与任一主连接端子连接时,点亮信号灯的数量即为连接在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编号。也就是说,与其余点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在1至X-1之间,与不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X+1至n。因此,我们既可通过点亮的信号灯数量判断某一线缆的编号,还可辅助判断与其余点亮信号灯的主连接端子相连的线缆的编号,或者辅助判断与其余不亮信号灯的主连接端子相连的线缆的编号。从而有利于更快地判断出各线缆的编号。
作为优选,当连接头连接到1个主连接端子、并且信号灯点亮的数目等于2时,连接在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2,与另一个点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1;当连接头连接到1个主连接端子、并且信号灯点亮的数目等于n-1时,连接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n-1,与不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n。
可以理解的是,当信号灯点亮的数目等于2时,连接到对应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编号为2,此时还有一个信号灯点亮,而与该信号灯连接形成回路的必定是第1条线缆。相类似地,当只有1个信号灯不亮时,与该不亮的信号灯连接形成回路的必定是最后1条线缆。也就是说,首尾两个线缆编号无需通过对线程序得到编号,从而可极大地加快对线速度和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主测试端还包括一个旋转支架,旋转支架包括接线套桶、可转动地设置在接线套桶内的转动体,所述接线套桶的圆周面上设有n个在周向上均匀分布的按压式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包括二个接线卡口,接线套桶的内侧对应接线端子处设有连接块,接线端子一个接线卡口构成所述的主连接端子,接线端子的另一个接线卡口连接有与连接块电连接的导线,所述转动体内部具有空腔,空腔内设有所述的直流电源,转动体的圆周面在对应连接块处设有径向滑槽,径向滑槽内设有压簧,径向滑槽开口处设有可径向滑动的抵接块,压簧抵压抵接块,从而使抵接块弹性地贴靠连接块,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通过第二导线与其中一个抵接块电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通过第一导线与各抵接块并联连接,与正极连接的抵接块即构成所述的连接头。
本发明的旋转支架包括接线套桶和转动体,并且转动体圆周面上的各抵接块通过压簧弹性地抵压接线套筒内侧壁上对应的连接块,从而使直流电源的正极通过抵接块、连接块电连接到其中一个主连接端子上,使直流电源的负极通过抵接块、连接块电连接到各个主连接端子上。也就是说,正极和负极是连接在一个共同的抵接块上的。
当连接正极的抵接块贴靠第1个连接块时,正极与第1个主连接端子相连接,当我们旋转转动体时,与正极连接的抵接块依次贴靠第2至第n个连接块,从而使正极依次与第2至第n个主连接端子相连接,进而可以判断出各线缆对应的编号。通过旋转转动体实现各线缆的准确对线,极大地方便对线程序和操作,并可有效地避免各线缆对线时出现次序的误操作。按压式接线端子方便线缆与主连接端子的连接,而压簧则可使抵接块与连接块实现弹性贴靠,既方便转动体的旋转,又可确保正、负极与主连接端子的可靠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体内设有贯通径向滑槽的径向孔,连接直流电源的所述第一、第二导线分别穿设在对应的径向孔内。
本发明使与直流电源连接的第一、第二导线穿设在对应的径向孔内,并与抵接块相连接,既方便第一、第二导线的布置,又可起到对第一、第二导线良好的保护作用。由于直流电源是与转动体同步转动的,因此,在转动转动体时,可有效地避免第一、第二导线发生扭转等现象,确保第一、第二导线的使用寿命和连接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块的内表面为内凹的球面,所述抵接块的外表面为外凸的球面。
通过抵接块和连接块的球面贴合,既有利于增加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又可实现转动体在接线套桶内的定位。当我们转动转动体时,抵接块的外凸球面可方便地从连接块的内凹球面中滑出,从而有利于转动块的转动。
作为优选,接线套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所述转动体一端适配在接线套桶的开口内,转动体另一端伸出接线套桶的开口,在转动体的圆周面上设有限位环槽,接线套桶开口端面上螺钉连接有限位凸块,限位凸块的一端卡位在限位环槽内。
卡位在限位环槽内的限位凸块可使转动体在接线套筒内实现可靠的轴向定位,同时方便转动体的转动,并且螺钉连接的限位凸块方便拆装。我们可先将转动块安装到接线套桶内,然后用螺钉将限位凸块固定在接线套桶开口端面上,即可方便地使限位凸块的一端卡位在限位环槽内。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适用范围广,对线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旋转支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旋转支架的侧向视图。
图中:1、主测试端 11、主连接端子 12、直流电源 121、电池 122、恒流电源13、连接头 14、第一导线 15、第二导线 2、次测试端 21、次连接端子 22、二极管 3、接线套桶 31、接线端子 311、接线卡口 312、压片 32、连接块 33、限位凸块 4、转动体 42、径向滑槽 43、压簧 44、抵接块 45、径向孔 46、限位环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适用于对包括多股线缆的线缆束的对线确认,包括设置在线缆束一端的主测试端1和设置在线缆束另一端的次测试端2,也就是说,次测试端和主测试端可相互分离,其中的次测试端包括n个可连接线缆的次连接端子21,次连接端子并排间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次连接端子之间连接有具有单向导通性的二极管22,二极管从第n个次连接端子至第1个次连接端子单向导通,也就是说,电流可从第n个次连接端子向着第1个次连接端子流动,但是无法反向流动。此外,主测试端包括直流电源12、n个可连接线缆的主连接端子11,直流电源的正极和一个连接头13相连接,该连接头能够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主连接端子相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通过第一导线14分别和各主连接端子电连接,并在第一导线上设置信号灯16。也就是说,总计有n个信号灯。具体地,本发明的对线器可通过如下方法完成线缆束两端线缆的对线:
对线员先携带次测试端来到线缆束的一端,将线缆束一端的各线缆从1至n编号,用号码纸贴在各线缆上,然后将各线缆剥出线头,并将剥出线头的线缆中编号为1的线缆连接到第1个次连接端子上,将编号为2的线缆连接到第2个次连接端子上……以此类推,将编号从1至n的各线缆依次连接到从1至n的次连接端子上;
然后对线员携带主测试端来到线缆束的另一端,将线缆束另一端的各线缆剥出线头,并将各线缆任意连接到从1至n的主连接端子上;
接着将连接头连接到第1个主连接端子上,然后观察并记下信号灯点亮的数目,信号灯点亮的数目即为连接在第1个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接着将连接头连接到第2个主连接端子上,然后观察并记下信号灯点亮的数目,信号灯点亮的数目即为连接在第2个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以此类推,将连接头依次连接到各个主连接端子上,观察并记下信号灯点亮的数目,信号灯点亮的数目即为连接在对应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通过信号灯点亮的数目确认线缆的对应编号,既方便直观判断,降低对对线员的要求,同时极大地简化对线器的结构,并且无需设置作为公共地端的专用导线或着在线缆束的两端分别连接公共接地回路,极大地提高本发明的适用范围,由于只需单人即可操作,因而有利于节省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对线器中主、次连接端子的数量n是一个固定值,但是所需对线的线缆束的线缆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当线缆的数量小于n时,其对线的程序不变,仍然是将线缆的两端分别连接到从第1个开始的主、次连接端子上。例如,当线缆的数量为a、并且a<n时,将各线缆连接到从1至a的主、次连接端子上,并将连接头依次连接到从1至a的各个主连接端子上,观察并记下信号灯点亮的数目,信号灯点亮的数目即为连接在对应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
此外,我们可根据需要对线的线缆束中线缆的数量确认n,确保n应大于需要对线的线缆束中线缆的最大数量,以适应不同线缆束的对线。
另外,由于在相邻的两个次连接端子之间连接有具有单向导通性的二极管,并且二极管从第n个次连接端子至第1个次连接端子单向导通。因此,在次测试端,连接在第1个次连接端子上编号为1的线缆无法与其它的线缆连通,相应地,在主测试端,连接在第x(1≤x≤n)个主连接端子上的编号为1的线缆无法与其它的线缆在次测试端连接而形成一个回路,此时,直流电源从正极输出的电流只有通过连接头、第x个主连接端子、连接在负极和第x个主连接端子之间的第一导线回流到负极,从而形成一条回路,连接在负极和第x个主连接端子之间的第一导线上的信号灯点亮。而连接在其余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处于短路状态,因此,连接在负极和其余的主连接端子之间的第一导线同样处于短路状态,相应地,连接负极和其余的主连接端子的第一导线上的信号灯不亮。也就是说,信号灯点亮的数量和线缆的编号相同。
与此同理,在次测试端,连接在第y(1<y<n)个次连接端子上编号为y的线缆无法与编号为y+1至n的线缆连通,而只能与编号为1至y-1的线缆连通,相应地,在主测试端,连接在第x(1≤x≤n)个主连接端子上编号为y的线缆无法与编号为y+1至n的线缆在次测试端连接而形成回路,连接在第x(1≤x≤n)个主连接端子上编号为y的线缆只能与编号为1至y-1的线缆在次测试端连接而形成回路,也就是说,除了连接在第x个主连接端子上编号为y的线缆以外,正极还通过y-1条线缆与y-1个主连接端子连通,从而总共有1+(y-1)=y个主连接端子与正极连接。此时,直流电源从正极输出的电流一方面通过连接头、第x个主连接端子、连接在负极和第x个主连接端子之间的第一导线回流到负极,从而形成一条回路,连接在负极和第x个主连接端子之间的第一导线上的信号灯点亮。另一方面,直流电源从正极输出的电流通过连接头、第x个主连接端子、连接在第x个主连接端子上编号为y的线缆、第y个次连接端子、编号为1至y-1个次连接端子、编号为1至y-1的线缆、与编号为1至y-1的线缆连接的各主连接端子以及相应的第一导线回流到负极,从而形成1至y-1条回路,连接在负极和主连接端子之间的总共y-1条第一导线上的信号灯点亮。也就是说,共计有1+(y-1)=y个信号灯点亮,信号灯点亮的数量刚好与线缆的编号y一致。
由上述可知,当连接头连接到其中一个主连接端子、并且信号灯点亮的数目等于X时,连接在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X,与其余点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在1至X-1之间,与不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X+1至n。
因此,我们既可通过点亮的信号灯数量判断某一线缆的编号,还可辅助判断与其余点亮信号灯的主连接端子相连的线缆的编号,或者辅助判断与其余不亮信号灯的主连接端子相连的线缆的编号,从而有利于更快地判断出各线缆的编号。
例如,当连接头连接到1个主连接端子、并且信号灯点亮的数目X=2时,连接在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2,与另一个点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应在1至(2-1=)1之间,即与另一个点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应为1;当连接头连接到1个主连接端子、并且信号灯点亮的数目X=n-1时,连接在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n-1,与不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应在[(n-1)+1=]n至n之间,即与不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应为n。
如图2、图3所示,为了方便与电源正极连接的连接头依次连接到各主连接端子上,主测试端还包括一个旋转支架,旋转支架包括一个底部封闭、上部开通的接线套桶3、可转动地设置在接线套桶内的转动体4,接线套桶的外圆周面上设有n个在周向上均匀分布的按压式接线端子31,接线端子包括二个接线卡口311,在接线卡口上设有可弹性复位的压片312。当下压压片时,需要连接的线缆可插入接线卡口内,然后释放压片,接线卡口即可夹紧线缆。由于按压式接线端子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的描述。
此外,接线套桶的内侧对应接线端子处设置连接块32,接线端子一个接线卡口构成所述的主连接端子,用以连接需要对线的线缆,接线端子的另一个接线卡口连接有与连接块电连接的导线,从而使连接块与接线端子电连接。转动体内部具有空腔,空腔内设有所述的直流电源,转动体的圆周面在对应连接块处设置径向滑槽42,径向滑槽内设有压簧43,径向滑槽开口处设有可径向滑动的抵接块44,压簧抵压抵接块,从而使抵接块弹性地贴靠对应的连接块。直流电源的正极通过第二导线15与其中一个抵接块电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通过第一导线与其余的各抵接块并联连接,与正极连接的抵接块即构成所述的连接头。
当连接正极的抵接块贴靠第1个连接块时,正极与第1个主连接端子相连接,此时可检测连接在第1个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编号。由于接线端子、连接块、抵接块在轴向上均匀分布,因此,当转动体逐次转过360/n度时,与正极连接的抵接块依次贴靠第2至第n个连接块,从而使正极依次与第2至第n个主连接端子相连接,进而可以判断出连接在第2至第n 个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编号。
优选地,转动体内设置贯通径向滑槽的径向孔45,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一、第二导线分别穿设在对应的径向孔内,既方便第一、第二导线的布置,又可起到对第一、第二导线良好的保护作用。由于直流电源是与转动体同步转动的,因此,可有效地避免第一、第二导线发生扭转等现象,确保第一、第二导线的使用寿命和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连接块可嵌设在接线套桶内侧壁上,并且连接块的内表面为内凹的球面,抵接块的外表面为外凸的球面,并且连接块的内表面球半径比抵接块的外表面球半径大3-5毫米,从而确保抵接块和连接块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又可实现抵接块和连接块之间的相对定位,进而实现转动体在接线套桶内的定位。当我们转动转动体时,抵接块的外凸球面可方便地从连接块的内凹球面中滑出,从而有利于转动块的转动。
为了方便加工和装配,接线套桶下端封闭,上端开口,转动体下端适配在接线套桶的开口内,转动体上端伸出接线套桶的开口,在转动体的圆周面上设置限位环槽46,接线套桶开口端面上螺钉连接有限位凸块33,限位凸块的一端卡位在限位环槽内,以便使转动体在接线套筒内实现可靠的轴向定位,同时方便转动体的转动。我们可先将转动块安装到接线套桶内,然后用螺钉将限位凸块固定在接线套桶开口端面上,即可方便地使限位凸块的一端卡位在限位环槽内。
优选地,信号灯为发光二极管,直流电源则包括可充电电池121,可驱动发光二极管的恒流电源122,既方便对线器的携带,又有利于直流电源同时为多个信号灯供电时确保每个信号灯具有恒定的电流和亮度。当然,发光二极管靠近主连接端子一侧应为正极,靠近直流电源负极一侧应为负极。由于发光二极管同样具有单向导通特性,因而可有效地避免因直流电源正负极连接方向倒置造成的误判。

Claims (8)

1.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适用于对包括多股线缆的线缆束的对线确认,包括设置在线缆束一端的主测试端和设置在线缆束另一端的次测试端,其特征是,所述次测试端包括若干次连接端子,在相邻的两个次连接端子之间连接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从最后一个次连接端子至第一个次连接端子单向导通,所述主测试端包括直流电源和与次连接端子数量对应的若干主连接端子,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和一个可连接主连接端子的连接头相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通过第一导线分别和各主连接端子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线上设有信号灯,
对线时,将线缆束一端的各线缆从1至n编号,并依次连接到从1至n的次连接端子上;
将线缆束另一端的各线缆任意连接到从1至n的主连接端子上;
将连接头依次连接到第1至第n个主连接端子,信号灯点亮的数目即为连接在对应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特征是,所述信号灯为发光二极管,所述直流电源包括用于驱动发光二极管的恒流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特征是,当连接头连接到其中一个主连接端子、并且信号灯点亮的数目等于X时,连接在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X,与其余点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在1至X-1之间,与不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X+1至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特征是,当连接头连接到1个主连接端子、并且信号灯点亮的数目等于2时,连接在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2,与另一个点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1;当连接头连接到1个主连接端子、并且信号灯点亮的数目等于n-1时,连接该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n-1,与不亮的信号灯相连的主连接端子上的线缆的对应编号为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特征是,所述主测试端还包括一个旋转支架,旋转支架包括接线套桶、可转动地设置在接线套桶内的转动体,所述接线套桶的圆周面上设有n个在周向上均匀分布的按压式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包括二个接线卡口,接线套桶的内侧对应接线端子处设有连接块,接线端子一个接线卡口构成所述的主连接端子,接线端子的另一个接线卡口连接有与连接块电连接的导线,所述转动体内部具有空腔,空腔内设有所述的直流电源,转动体的圆周面在对应连接块处设有径向滑槽,径向滑槽内设有压簧,径向滑槽开口处设有可径向滑动的抵接块,压簧抵压抵接块,从而使抵接块弹性地贴靠连接块,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通过第二导线与其中一个抵接块电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通过第一导线与各抵接块并联连接,与正极连接的抵接块即构成所述的连接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特征是,所述转动体内设有贯通径向滑槽的径向孔,连接直流电源的所述第一、第二导线分别穿设在对应的径向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块的内表面为内凹的球面,所述抵接块的外表面为外凸的球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其特征是,接线套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所述转动体一端适配在接线套桶的开口内,转动体另一端伸出接线套桶的开口,在转动体的圆周面上设有限位环槽,接线套桶开口端面上螺钉连接有限位凸块,限位凸块的一端卡位在限位环槽内。
CN201911156972.9A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 Active CN1111035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56972.9A CN111103556B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56972.9A CN111103556B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3556A true CN111103556A (zh) 2020-05-05
CN111103556B CN111103556B (zh) 2022-02-01

Family

ID=70420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56972.9A Active CN111103556B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0355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0695A (zh) * 2020-12-16 2021-04-09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导电滑环线号快速识别测量装置
CN113075589A (zh) * 2021-03-25 2021-07-06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集成的线序测试装置和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2247A (en) * 1996-08-07 1999-12-14 Watkins; Lee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orrect pairing of bundled twisted wire pair circuitry
JP2003315401A (ja) * 2002-04-26 2003-11-06 Hitachi Cable Ltd ケーブル配線検査装置
CN102650670A (zh) * 2012-04-29 2012-08-29 沧州供电公司 多通道电缆对线器
CN105137261A (zh) * 2015-08-20 2015-12-09 国网山东金乡县供电公司 便携式智能对线器及对线方法
CN109324256A (zh) * 2018-12-14 2019-02-12 浙江大有实业有限公司杭州科技发展分公司 一种对线器
CN209161193U (zh) * 2018-11-19 2019-07-26 乌鲁木齐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绕线的校线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2247A (en) * 1996-08-07 1999-12-14 Watkins; Lee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orrect pairing of bundled twisted wire pair circuitry
JP2003315401A (ja) * 2002-04-26 2003-11-06 Hitachi Cable Ltd ケーブル配線検査装置
CN102650670A (zh) * 2012-04-29 2012-08-29 沧州供电公司 多通道电缆对线器
CN105137261A (zh) * 2015-08-20 2015-12-09 国网山东金乡县供电公司 便携式智能对线器及对线方法
CN209161193U (zh) * 2018-11-19 2019-07-26 乌鲁木齐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绕线的校线器
CN109324256A (zh) * 2018-12-14 2019-02-12 浙江大有实业有限公司杭州科技发展分公司 一种对线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聂堃 等: "一种新型二次电缆对线器的研制", 《江西电力》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0695A (zh) * 2020-12-16 2021-04-09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导电滑环线号快速识别测量装置
CN112630695B (zh) * 2020-12-16 2023-07-14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导电滑环线号快速识别测量装置
CN113075589A (zh) * 2021-03-25 2021-07-06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集成的线序测试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3556B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3556B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对线器
US3976849A (en) Telephone wiring tester
CN204731364U (zh) 一种便携式多芯电缆配线测试仪
CN101769978B (zh) 信号线断、短路检测器
CN106604458A (zh) 可检测led灯串开短路的恒流源驱动装置及方法
CN201203005Y (zh) 直插式灯带
CN202075361U (zh) 20芯插头插座的线号检测装置
CN210465652U (zh) 便携式多接口通信电缆测试工具
CN108445319A (zh) 一种用于电磁阀的故障检测工具
CN208207120U (zh) 航空插头检测装置
CN101532617A (zh) 直插式灯带及其安装方法
CN202075356U (zh) 一种多芯插头管脚信号线检查装置
CN202305718U (zh) 导电连接线的批量测试装置
CN211478513U (zh) 一种电缆线故障快速检测装置
CN204789841U (zh) 一种线缆测试仪
CN203324414U (zh) 一种双绞网线通断测试器
CN209028179U (zh) 一种电子开关检测装置、光伏接线盒及光伏装置
CN201429669Y (zh) 信号线断、短路检测器
CN205376409U (zh) 一种输出继电器模组
CN100589000C (zh) 用于产生电信号并具有将所述信号特征化的发光装置的设备
CN2279614Y (zh) 单人独立操作的led校线器
CN220509019U (zh) 一种线材检测装置
CN217543352U (zh) 多色led灯电测装置
CN208672731U (zh) 一种排线测试仪
CN207198276U (zh) 一种特种电缆导电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