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66714A -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66714A
CN111066714A CN201911389501.2A CN201911389501A CN111066714A CN 111066714 A CN111066714 A CN 111066714A CN 201911389501 A CN201911389501 A CN 201911389501A CN 111066714 A CN111066714 A CN 111066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ice field
rice
field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895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明星
周新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138950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667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66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67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A01K63/042Introducing gases into the water, e.g. aerators, air pumps

Abstract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鱼塘位于稻田一侧,鱼塘通往稻田设有第一水道,稻田通往鱼塘设有第二水道,其特征在于:鱼塘面积与稻田面积的配置比例为20:1至35:1。稻田内建有小田埂,小田埂在稻田内形成自入水端至出水端的“S”型水流路径。当鱼塘水位低于稻田水位时,在第一水道中设置抽水泵,在第二水道中设置第一闸门;当鱼塘水位高于稻田水位时,在第一水道中设置第一闸门,在第二水道中设置抽水泵。本方案可充分利用稻田生长过程有效吸收氮、磷及其它富营养物质的功能,还可以有效降低外排到环境中的总氮、总磷、氨态氮、硝态氮、COD等污染物,同时水稻能在减少施肥的情况下收获正常的产量。

Description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态水产养殖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水产养殖系统和稻作系统互惠、耦合的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淡水池塘养殖迅猛发展,在淡水水产养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据统计,2010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已达到237.7 万hm2,占淡水养殖面积的43%,池塘养殖水产品产量达1647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为了提高水产品产量,目前我国淡水养殖普遍采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存在过量放养、饵料过剩等突出问题,导致养殖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十分严重。同时,养殖废水的排放也加剧了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面源污染严重。因此,池塘养殖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淡水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先后对淡水养殖水体环境修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技术模式。其中,人工湿地等生物修复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但人工湿地须构建湿地工程并占用一定面积的耕地,需要常年维护,没有经济效益,需要地方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维持运行。
稻田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湿地,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而且在净化水质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稻田湿地同时具有生物吸收分解污染物质的食物链系统、沉淀和吸附污染物的物理自净过程,以及氧化还原分解、固定污染物质的化学净化作用,可以通过水稻的吸收、水稻土的吸附以及土壤微生物的降解等途径,来实现对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
中国专利CN103437577A于2013年12月11日公开一件名称为《一种稻田鱼塘种养复合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案。该申请案将稻田、鱼塘、简易生态沟渠、强化生态沟渠和集水池组合成稻田鱼塘种养复合系统,其中,鱼塘的一端设有稻田,鱼塘和稻田的一侧设有强化生态沟渠和集水池,稻田内设有简易生态沟渠,简易生态沟渠上设有小溢水口,稻田通过大溢水口与集水池连通,鱼塘通过抽水泵与简易生态沟渠连通。该技术方案将稻田种植和鱼塘养殖通过生态沟渠有机结合,实现鱼塘养殖水体通过稻田和生态沟渠净化后再回流到鱼塘的循环水种养殖新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比较复杂,使用和维护成本高,在农业生态水产养殖领域中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简单易行,而且使用和维护成本低的渔稻互作生态复合培育系统是本发明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渔稻互作复合培育系统复杂,使用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包括鱼塘和稻田,鱼塘位于稻田一侧,鱼塘通往稻田配备有第一水道,稻田通往鱼塘配备有第二水道,其创新在于:
所述鱼塘面积与稻田面积的配置比例为20:1至35:1。
所述稻田内建有小田埂,小田埂的顶面高于稻田水面,小田埂在稻田内并列相隔排列,并依次形成一条条起围档作用的小田埂队列,其中,以稻田一边作为入水端,另一边作为出水端来定义,从稻田的一边算起,第一条小田埂在稻田一端设置开口端,而在稻田另一端设置封闭端,第二条小田埂在稻田一端设置封闭端,而在稻田另一端设置开口端,第三条小田埂在稻田一端设置开口端,而在稻田另一端设置封闭端,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条小田埂,所述稻田的入水端位于第一条小田埂的封闭端,所述稻田的出水端位于最后一条小田埂的封闭端,以此将所有小田埂围档的水域串联起来在稻田内形成自入水端至出水端的“S”型水流路径。
所述稻田的入水端与所述第一水道相通,所述稻田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水道相通,当鱼塘水位低于稻田水位时,在第一水道中设置抽水泵,在第二水道中设置第一闸门。当鱼塘水位高于稻田水位时,在第一水道中设置第一闸门,在第二水道中设置抽水泵。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鱼塘可以由至少两个小鱼塘串联形成。所述稻田也可以由至少两块小稻田串联形成。这些小鱼塘或者小稻田的串联可以等效为一个整块的大鱼塘或者整块的大稻田。在本发明中,小鱼塘或者小稻田中的“小”不能简单的认为是面积上的小,其实质是多个鱼塘通过连通的方式串联成一个面积累加的大鱼塘或者大稻田。
2.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可以设计成生态沟渠。
3. 上述方案中,当鱼塘水位低于稻田水位时,从第二水道中引出一条进排水沟渠,在进排水沟渠中设置第二闸门。
4.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小田埂旁设有增氧沟,增氧沟的底部低于稻田地平面。其作用在于增加养殖尾水与稻根的接触面积,利用水稻根系增加尾水的溶氧量,从而利于COD的去除、增加鱼塘水的供氧量。
5. 上述方案中,所述鱼塘水位低于稻田水位,可以利用稻田水面与鱼塘水面的落差,在第二水道中设计有倾斜或垂直的落差平面。其作用在于可有效增加经稻田处理过的清洁尾水的溶氧量。
6. 上述方案中,在落差平面上方设置有紫外线消毒灯。其作用在于可有效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霉菌、黑曲霉、大毛霉等细菌与病毒。
本发明根据渔稻互作的理论,在水产养殖区域按一定面积比例配置相应稻田净化区,组成一个兼具生产、生态功能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在该生态复合培育系统中稻田不仅作为水稻生产单元,同时又作为氮磷等营养物质再利用的水质净化单元,鱼塘为鱼类的养殖生产单元,通过该系统实现粮食作物和水产品共同增产增收和物质循环利用的目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该生态种养复合培育系统将稻田种植和鱼塘养殖通过生态沟渠有机结合,养殖尾水经稻田净化后可回流在鱼塘,也可外排,该稻田、鱼塘种养复合培育系统可充分利用稻田生长过程有效吸收氮、磷及其它富营养物质的功能,还可以有效降低外排到环境中的总氮(TN)、总磷(TP)、氨态氮NH4 +-N(mg/L)、硝态氮(NO3-)、COD等污染物,同时水稻能在减少施肥的情况下收获正常的产量。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稻田中的小田埂截面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净化尾水S型水流设计走向示意图;
附图4为净化尾水常规直线型水流设计走向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小田埂和增氧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稻田通往鱼塘的第二水道第一方案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稻田通往鱼塘的第二水道第二方案示意图;
附图8为本发明稻田通往鱼塘的第二水道第三方案示意图;
附图9为本发明稻田通往鱼塘的第二水道第四方案示意图;
附图10为本发明采用S型水流设计时水稻分蘖期水体TN净化效果图;
附图11为本发明采用S型水流设计时水稻分蘖期水体TP净化效果图;
附图12为本发明采用S型水流设计时水稻分蘖期水体COD净化效果图;
附图13为本发明采用S型水流设计时水稻灌浆期水体TN净化效果图;
附图14为本发明采用S型水流设计时水稻灌浆期水体TP净化效果图;
附图15为本发明采用S型水流设计时水稻灌浆期水体COD净化效果图;
附图16为本发明采用S型水流设计时水稻灌浆期水体氨态氮净化效果图;
附图17为本发明采用S型水流设计时水稻灌浆期水体硝态氮净化效果图。
以上附图中:1.鱼塘;2.稻田;3. 第一水道;4. 抽水泵;5. 小田埂;6. 第二水道;7.第一闸门;8.第二闸门;9.入水端;10.出水端;11.开口端;12.封闭端;13.进排水沟渠;14.增氧沟;15.落差平面;16.紫外红消毒灯;17.水平平面;A1-A5.本发明稻田取水点1-5;B1-B5.对照稻田取水点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如图1-2所示,该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包括一个鱼塘1和一块稻田2,鱼塘1位于稻田2一侧,鱼塘1通往稻田2配备有第一水道3,稻田2通往鱼塘1配备有第二水道6(见图1)。
所述鱼塘1面积与稻田2面积的配置比例为20:1至35:1。
所述稻田2内建有小田埂5(见图1),小田埂5的顶面高于稻田2水面。本实施例中,小田埂5是高度为12-20cm和宽度为15-30cm的泥质小田埂5(见图2)。小田埂5为直线型在稻田2内并列平行相隔排列,并依次形成一条条起围档作用的小田埂5队列,其中,以稻田2一边作为入水端9,另一边作为出水端10来定义(见图1),从稻田2的一边算起,第一条小田埂5在稻田2一端设置开口端11,而在稻田2另一端设置封闭端12(见图1),第二条小田埂5在稻田2一端设置封闭端12,而在稻田2另一端设置开口端11,第三条小田埂5在稻田2一端设置开口端11,而在稻田2另一端设置封闭端12,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条小田埂5,所述稻田2的入水端9位于第一条小田埂5的封闭端12,所述稻田2的出水端10位于最后一条小田埂5的封闭端12,以此将所有小田埂5围档的水域串联起来在稻田2内形成自入水端9至出水端10的“S”型水流路径。
所述稻田2的入水端9与所述第一水道3相通,所述稻田2的出水端10与所述第二水道6相通。在本实施例中,鱼塘1水位低于稻田2水位,在第一水道3中设置抽水泵4,在第二水道6中设置第一闸门7。所述第一水道3和第二水道6均可以设计为生态沟渠。为了控制鱼塘1和稻田2的总水量,可以从第二水道6中引出一条进排水沟渠13,在进排水沟渠13中设置第二闸门8(见图1)。所述第一闸门7和第二闸门8为选择使用,鱼塘1需回用净化后的尾水时开启第一闸门7注入鱼塘,关闭第二闸门8。需将净化后的尾水注入外环境时,开启第二闸门8,关闭通向鱼塘的第一闸门7。
为了增加养殖尾水与稻根的接触面积,可以在所述小田埂5旁设有增氧沟14,增氧沟14的底部低于稻田2地平面(见图5)。稻田2小田埂5可人为增设,也可利用稻田2原来的田埂,并在紧贴小田埂5处,沿小田埂5走向开一条深度20-30cm,宽度20-50cm的沟槽作为增氧沟14。其作用在于增加养殖尾水与稻根的接触面积,利用水稻根系增加尾水的溶氧量,从而利于COD的去除、增加鱼塘水的供氧量。
当鱼塘1水位低于稻田2水位时,为了增加经稻田2处理过的清洁尾水的溶氧量,可以利用稻田2水面与鱼塘1水面在落差,在第二水道6中设计有倾斜或垂直的落差平面15(见图6-9)。即在稻田2通往鱼塘1的第二水道6中,采用跌水设计。此时水道底部完全水平,宽度30-100cm,水道底部与鱼塘水平面形成落差,可有效增加经稻田处理过的清洁尾水的溶氧量。
以没有跌水作为对照,跌水处理于2018年7月29日进行试验的情况是:养殖尾水注入水稻田一端后在稻田内呈S型走向流出,试验在相对稳定尾水水质条件下(4-5类水质)进行,采用水力负荷7.50 m3/h进行,由进水口水泵流量控制水力负荷。从出水端10取水重复,均在尾水连续排水12小时后取样。测得10次稻田流出水(经稻田净化处理的养殖尾水),按平均值计,跌水处理的水中溶氧量(DO)为4.33mg/L,对照(没有跌水)溶氧量(DO)为3.17mg/L。
为了清毒杀菌,在落差平面15上方设置有紫外线消毒灯16,当落差平面15为倾斜面时,紫外线消毒灯16正对倾斜面(见图8)。当落差平面15为垂直面时,紫外线消毒灯16正对垂直面(见图9)。也可以是在落差平面15顶部设有水平平面17,紫外线消毒灯16正对水平平面17(见图6和图7)。紫外线消毒灯16设置在照射面上方的50-220cm高度处。其作用在于可有效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霉菌、黑曲霉、大毛霉等细菌与病毒。
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在盛夏7-9月鱼塘1排水高峰时与水稻水份管理耦合进行,即水稻分蘖始期至灌浆期进行尾水净化、灌溉,在此期间内水稻施肥(分蘖肥、促花肥、促花肥)当天起的10天内不进行尾水的稻田净化,收割前15天也不进行尾水灌溉,以保证各次施肥的效果。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发明人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和分析:
鱼塘23亩,鱼塘一埂之隔有大小一致的水稻田两块,水稻田宽均为12m,长45.6m,其中一块为对照处理,鱼塘水位低于水稻田水位50cm。鱼塘内采用传统的混养方式,即以养殖草鱼为主,配养少量白鲢和花鲢、青鱼、鳊鱼等。每天投食量按鱼体重的3~5%,分两次定时投喂,即上午8:00 和下午4:00,日食量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在两块水稻田内,通过田间设计使养殖尾水在田间分别采用两种水流走向。其中第一块水稻田采用发明S型水流设计走向(见图3),养殖尾水注入第一块水稻田一端后在稻田内呈S型走向。第二块水稻田(即对照)采用常规直线型水流设计走向(见图4),田间不设小田埂,水流直线走向即从南端纵向注入,直线流经田间后从北端出水口流出,在养殖尾水排放高峰期即7-9月试验,试验在相对稳定尾水水质条件下(4-5类水质)进行,采用6个不同水力负荷下进行,由进水口水泵流量控制水力负荷,每种流量试验一天。每天从各取水点取水,在规定的取水点同时取水3份,装100ml塑料瓶子,立即测定。取水均在尾水连续排水12小时后取样。
水稻为6月15日移栽,采用机械化移栽,行株距为30cm×13.3cm。整个生育期施肥用量纯氮均为135kg/hm2,P、K肥为67.5 kg/hm2,其中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为2:4:4,P、K肥采用复合肥施用。基肥于6月14日在耕地前混入土壤施用,分蘖肥于移栽后7天即6月22日施用,穗肥于7月31日施用。分蘖期净化试验,于7月25日起采用养殖尾水向稻田排放尾水,7月25日到30日分别采用6种不同流量处理,从小到大依次为0.35m3/h、1.04m3/h、3.66 m3/h、4.61 m3/h、7.50 m3/h、8.44 m3/h,每种流量运行24小时,在运行第12小时取水样。灌浆期试验,于9月12日起采用养殖尾水向稻田排放尾水,9月12日到17日分别采用6种不同流量处理,从小到大依次为1.83m3/h、3.82m3/h、5.98m3/h、8.48 m3/h、10.88 m3/h、13.36 m3/h,取水方法同分蘖期试验。第一块水稻田(即本发明)试验设计、水流方向、取样点见图3所示。第二块水稻田(即对照)试验设计、水流方向、取样点见图4所示。
水稻分蘖期水体净化TN、TP、COD净化效果说明如下:
水稻分蘖期对养鱼尾水的净化效果及总氮(TN)、总磷(TP)浓度沿程变化,进水水质为TN质量浓度为1.36±0.14 mg/L,设6种不同流量处理,从小到大依次为0.35m3/h、1.04 m3/h、3.66 m3/h、4.61 m3/h、7.50 m3/h、8.44 m3/h,采用S型水流设计最终出水口TN质量浓度为1.12 mg/L、1.12 mg/L、1.12 mg/L、1.04 mg/L、1.22 mg/L,较入口水质下降9.57%、8.45%、19%、22.0%、22.0%、24.2%(见图5)。对照田块较入口水质下降4.48%、16.60%、31.75%、17.60%、6.22%、23.64%,总体TN净化效果S型水流设计优于对照田块。
进水水质TP质量浓度为0.049±0.007 mg/L,采用S型水流设计最终出水口TP质量浓度为0.056 mg/L、0.045mg/L、0.052mg/L、0.040 mg/L、0.032 mg/L、0.045mg/L,较入口水质下降29.7%、30.6%、20.5%、27.7%、25.2%、38.6%(见图6)。对照田块较入口水质下降25.14%、26.32%、3.13%、6.33%、15.38%、9.95%,总体TP净化效果S型水流设计优于对照田块。
进水水质COD质量浓度为30.1±1.84 mg/L,采用S型水流设计最终出水口COD质量浓度为15.0 mg/L、20.1 mg/L、15.7 mg/L、26.3 mg/L、24.1 mg/L,较入口水质下降13.8%、24.9%%、23.8%、21.7%、24.6%、23.0%(见图7)。CK较入口水质下降6.71%、11.1%、17.6%、9.8%、20.7%、26.6%,总体COD净化效果S型水流设计优于对照田块。
水稻灌浆期水体净化TN、TP、COD、氨态氮、硝态氮净化效果说明如下:
在水稻灌浆期稻田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养鱼尾水的净化效果及总氮(TN)、总磷(TP)浓度沿程变化测定分析,进水水质为TN质量浓度为1.25±0.080 mg/L,设6种不同流量处理,从小到大依次为1.83 m3/h、3.82 m3/h、5.98 m3/h、8.48 m3/h、10.88 m3/h、13.36 m3/h,采用S型水流设计最终出水口TN较入口水质下降41.2%、30.3%、26.2%、13.1%、12.0%、20.2%(见图8)。CK较入口水质下降5.37%、16.38%、18.63%、0.58%、4.11%、-0.69%,总体TN净化效果S型水流设计优于对照田块。
进水水质TP质量浓度为0.047±0.020 mg/L,采用S型水流设计最终出水口TP质量浓度较入口水质下降77.78%、69.30%、87.37%、-3.31%、6.30%、-13.45%(见图9)。CK较入口水质下降59.03%、10.53%、30.53%、25.83%、-3.9%、-7.56%,总体TP净化效果S型水流设计优于对照田块。
进水水质COD质量浓度为30.1±0.120 mg/L,采用S型水流设计最终出水口平均为18.8 mg/L,各流量平均下降32.9%(见图10),对照田块各流量平均下降31.5%,S型水流设计能将劣5类水降到4类,4类水质降低到3类水质,S型水流设计优于对照田块。采用S型水流设计入水口氨态氮(NH4+-N)平均为0.26 mg/L,处理后各流量平均下降40.9%(见图11),对照田块各流量平均下降14.4%。S型水流设计优于对照田块。采用S型水流设计入水口硝态氮(NO3-)平均为0.253 mg/L,处理后各流量平均下降12.5%(见图12),对照田块各流量平均下降5.17%,S型水流设计优于对照田块。
结果表明,在水稻田采用S型水流设计处理鱼塘养殖尾水,在分蘖期及灌浆期,可将养殖尾水TN、COD下降一个类别,即TN四类标准净化为三类。综合不同流量的平均值,水稻分蘖期对鱼类养殖尾水的去除率TN、TP分别达17.5%、28.9%;水稻灌浆期对鱼类养殖尾水的去除率TN、TP、COD分别达23.8%、37.3%、31.5%,净化效果均优于常规稻田直线型水流设计。
对两块试验田收获水稻测产表明,S型水流稻田产量为603.6Kg/亩,对照田块产量为579.1 Kg/亩,S型水流稻田产量较对照增产4.06%。按照本试验的不同流量,每天可以去除养殖尾水TN 439.7-1489.8g/hm2,按水稻生育期内100天有效处理时间计算,可以净化、吸收外排水产养殖尾水TN 44.0-149.0 Kg/hm2
表1 不同设计田块的水稻产量与产量结构
田块 每穗总粒 每穗实粒 千粒重/g 结实率/% 每亩穗数/万 产量 Kg/亩
S型水流稻田 172.77 137.81 23.29 79.95 17.93 603.60
对照田块 161.17 130.59 23.79 81.11 17.76 579.10
本发明的稻田、鱼塘种养复合培育系统,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紧紧围绕我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以及农业节能减排重大科技需求,以循环农业系统“4R”技术体系,即适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再循环技术和可控化技术为突破点,提高渔-农循环系统的物质循环效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有效控制风险性资源物质排放,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环境污染,达到了改善池塘水质和增加养殖产量的目的,稻田产量与常规生产相当,相对独立的种养殖单元利于水稻机械化操作及高密度养鱼,有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情况以及结构变化作如下说明:
1.以上实施例中,鱼塘1为一个。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鱼塘1可以由至少两个小鱼塘串联形成。稻田2也可以由至少两块小稻田串联形成。这些小鱼塘或者小稻田的串联可以等效为一个整块的大鱼塘或者整块的大稻田。在本发明中,小鱼塘或者小稻田中的“小”不能简单的认为是面积上的小,其实质是多个鱼塘通过连通的方式串联成一个面积累加的大鱼塘或者大稻田。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并接受的。
2.以上实施例中,小田埂5为直线型在稻田2内并列平行相隔排列。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小田埂5可以是曲线或折线并列相隔排列,甚至可以是曲线与直线组合形成。因为本发明在稻田2设置小田埂5的目的是为了形成S型水流设计,所以不局限于直线型小田埂5。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并接受的。
3.以上实施例中,假设的前提是鱼塘1水位低于稻田2水位,因此在第一水道3中设置抽水泵4,在第二水道6中设置第一闸门7。如果当鱼塘1水位高于稻田2水位时,应该在第一水道3中设置第一闸门7,在第二水道6中设置抽水泵4。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并接受的。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包括鱼塘(1)和稻田(2),鱼塘(1)位于稻田(2)一侧,鱼塘(1)通往稻田(2)配备有第一水道(3),稻田(2)通往鱼塘(1)配备有第二水道(6),其特征在于:
所述鱼塘(1)面积与稻田(2)面积的配置比例为20:1至35:1;
所述稻田(2)内建有小田埂(5),小田埂(5)的顶面高于稻田(2)水面,小田埂(5)在稻田(2)内并列相隔排列,并依次形成一条条起围档作用的小田埂(5)队列,其中,以稻田(2)一边作为入水端(9),另一边作为出水端(10)来定义,从稻田(2)的一边算起,第一条小田埂(5)在稻田(2)一端设置开口端(11),而在稻田(2)另一端设置封闭端(12),第二条小田埂(5)在稻田(2)一端设置封闭端(12),而在稻田(2)另一端设置开口端(11),第三条小田埂(5)在稻田(2)一端设置开口端(11),而在稻田(2)另一端设置封闭端(12),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条小田埂(5),所述稻田(2)的入水端(9)位于第一条小田埂(5)的封闭端(12),所述稻田(2)的出水端(10)位于最后一条小田埂(5)的封闭端(12),以此将所有小田埂(5)围档的水域串联起来在稻田(2)内形成自入水端(9)至出水端(10)的“S”型水流路径;
所述稻田(2)的入水端(9)与所述第一水道(3)相通,所述稻田(2)的出水端(10)与所述第二水道(6)相通,当鱼塘(1)水位低于稻田(2)水位时,在第一水道(3)中设置抽水泵(4),在第二水道(6)中设置第一闸门(7);当鱼塘(1)水位高于稻田(2)水位时,在第一水道(3)中设置第一闸门(7),在第二水道(6)中设置抽水泵(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田埂(5)旁设有增氧沟(14),增氧沟(14)的底部低于稻田(2)地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鱼塘(1)水位低于稻田(2)水位时,利用稻田(2)水面与鱼塘(1)水面存在落差,在所述第二水道(6)中设计有倾斜或垂直的落差平面(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落差平面(15)上方设置有紫外线消毒灯(16),当落差平面(15)为倾斜面时,紫外线消毒灯(16)正对倾斜面;当落差平面(15)为垂直面时,紫外线消毒灯(16)正对垂直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落差平面(15)上方设置有紫外线消毒灯(16),落差平面(15)顶部设有水平平面(17),紫外线消毒灯(16)正对水平平面(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塘(1)由至少两个小鱼塘串联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田(2)由至少两块小稻田串联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道(3)和第二水道(6)均为生态沟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田埂(5)是高度为12-20cm和宽度为15-30cm的泥质小田埂(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鱼塘(1)水位低于稻田(2)水位时,从第二水道(6)中引出一条进排水沟渠(13),在进排水沟渠(13)中设置第二闸门(8)。
CN201911389501.2A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Pending CN1110667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89501.2A CN111066714A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89501.2A CN111066714A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66714A true CN111066714A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19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89501.2A Pending CN111066714A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6671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5347A (zh) * 2020-10-23 2021-01-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及方法
CN113875677A (zh) * 2021-09-22 2022-01-04 河海大学 一种龙虾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4158518A (zh) * 2021-12-14 2022-03-1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稻田消纳鱼塘尾水的方法
CN114223609A (zh) * 2021-12-14 2022-03-25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稻田联合人工湿地处理鱼塘尾水的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5347A (zh) * 2020-10-23 2021-01-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及方法
CN113875677A (zh) * 2021-09-22 2022-01-04 河海大学 一种龙虾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3875677B (zh) * 2021-09-22 2022-10-18 河海大学 一种龙虾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4158518A (zh) * 2021-12-14 2022-03-1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稻田消纳鱼塘尾水的方法
CN114223609A (zh) * 2021-12-14 2022-03-25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稻田联合人工湿地处理鱼塘尾水的系统及方法
CN114223609B (zh) * 2021-12-14 2023-09-15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稻田联合人工湿地处理鱼塘尾水的系统及方法
CN114158518B (zh) * 2021-12-14 2023-10-27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稻田消纳鱼塘尾水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9812B (zh) 一种鱼菜共生整合系统
CN102835319B (zh) 生态循环水种养系统及用该系统进行种养的方法
CN111066714A (zh)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CN101120661B (zh)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CN101531436B (zh) 一种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治理方法
CN204047619U (zh) 一种鱼菜共生整合系统
CN107047429A (zh) 超高密度工业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及其调控方法
CN105540995B (zh) 一种净化农村生活污水和水禽养殖污水的生态利用方法
CN105706886A (zh) 一种适合城市家庭的复合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
CN101823812A (zh) 畜禽养殖污染沼液的处理方法
CN109892232A (zh) 复合种养殖系统及其在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中的应用
CN108569820A (zh) 一种无污染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CN204443674U (zh) 一种循环水系统
CN101397166A (zh) 天然水域饮用水源地靶环式生态修复及水质改良技术
CN206101318U (zh) 一种生态养鱼系统
CN102267787A (zh) 畜禽养殖污染沼液的处理方法
CN211558494U (zh)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CN212102484U (zh) 一种室外淡水鱼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CN108911146B (zh) 一种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09912134A (zh) 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CN113493285A (zh) 一种室外淡水鱼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CN208545259U (zh) 一种无污染养殖系统
CN108793646A (zh) 一种景观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14600825B (zh) 一种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CN215799065U (zh) 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