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64265A - 电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64265A
CN111064265A CN202010015742.7A CN202010015742A CN111064265A CN 111064265 A CN111064265 A CN 111064265A CN 202010015742 A CN202010015742 A CN 202010015742A CN 111064265 A CN111064265 A CN 1110642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lectronic device
charging
host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157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庆龙
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ntinent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ontinent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ontinent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ontinent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1574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642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64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42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系统。所述电子系统包括电子设备及充电座,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具有显示功能的主机、及壳体,所述主机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充电座包括第一电池、及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连接器,当所述电子设备承载于所述充电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本申请提供的电子系统包括了电子设备和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又包括了第一电池及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电池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可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从而,所述第一电池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进而有利于用户通过充电座及时为电子设备充电。

Description

电子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厂商研发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相关技术中,大多数电子设备本身都配备有电池,通过电池来维持正常运作,然而,由于受电子设备体积的限制,本身配备的电池的容电量小,续航能力差,用户需经常为其充电。比如,当用户外出旅游或者其他不便于充电的情况下,则不能及时为电子设备充电,进而给用户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系统,可以方便用户对电子设备充电。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系统,所述电子系统包括电子设备及充电座,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具有显示功能的主机、及壳体,所述主机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充电座包括第一电池、及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连接器,当所述电子设备承载于所述充电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系统包括了电子设备和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又包括了第一电池及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电池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可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从而,所述第一电池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进而有利于用户通过充电座及时为电子设备充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电连接关系图。
图5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在又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主机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在又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拆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电连接关系图。
图15为图3所示的充电座在A向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连接关系图。
图17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连接关系图。
图18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电连接关系图。
图19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电连接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大多数电子设备本身都配备有电池,通过电池来维持正常运作,然而,由于受电子设备体积的限制,本身配备的电池的容电量小,续航能力差,用户需经常为其充电。比如,当用户外出旅游或者其他不便于充电的情况下,则不能及时为电子设备充电,进而给用户带来不便。
请参照图1至图4。图1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拆分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电连接关系图。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系统,可以方便用户对电子设备充电。所述电子系统1包括电子设备10及充电座20。所述电子设备10包括具有显示功能的主机110、及壳体120。所述主机110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壳体120。所述充电座20包括第一电池200、及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池200的第一连接器210。当所述电子设备10承载于所述充电座20,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10时。所述第一电池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210对所述电子设备10充电。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可以但不仅限于为手表、手机、便携式播放站、电子阅读器、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图1至图2中是以手表形态进行示意性说明,但不应认作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具有显示功能的主机110,主机110所显示画面的屏幕可以但不仅限于是触摸屏、柔性屏等。主机110可以是可折叠的,也可以是不可折叠的。主机110可以具有扬声器、麦克风、摄像头等功能组件130。本申请对主机110的功能、结构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与所述主机110可拆卸连接的壳体120。壳体120是指承载主机110的承载体,壳体120可以是各种形态结构。比如,壳体120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可承载主机110的手表壳、手机壳等。其中,手表壳可佩戴于手腕上,更便于使用户携带,手机壳更便于用户握持使用。当然,壳体120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形态,类型可依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而定。当然,可以同时存在多种形态的壳体120,当面对不同的生活场景,有不同的需求时,用户可以有选择性的将主机110装入到适合该场景的壳体120中,从而为用户提供便捷。本申请对壳体120的使用环境、用途、形态结构等不做限定。
需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是以手表和手机形式进行示例性说明,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更形象的阐述本申请技术方案,不应理解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对所述壳体120、及其对应的电子设备10的类型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座20可以包括第一电池200及第一连接器210。所述第一电池200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210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10。从而,所述第一电池20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210为所述电子设备10充电,进而有利于用户通过充电座20及时为电子设备10充电。
需说明的是,充电座2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210电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10,其中,所述的电连接可以是有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电连接。
其中,所谓的有线电连接是指第一连接器210包括但不仅限于为POGO PIN(弹簧顶针)、I/O(Input/Output)插接口等可插接的物理性电连接。其连接类型可以仅实现充电座20给电子设备10充电的功能,也可以是实现充电功能的同时还能实现电子设备10与充电座20间的数据传输功能。可以理解的,有线电连接有利于电子设备10和充电座20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
其中,所谓的无线电连接是电子设备10与充电座20间是非接触式的非物理性电连接。这里的无线电连接可以是无线充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通信连接,还可以是两者共存。可以理解的,无线电连接使得电子设备10与充电座20间的连接更便捷、更灵活。
进一步的,其中,无线充电的形式可以是电磁感应式、磁场共振式、电场耦合式或者无线电波式。举例来说明,充电座20的内部可以设置有充电发射线圈,电子设备10的内部也相应的设置充电接收线圈。当电子设备10承载于充电座20后,充电发射线圈与充电接收线圈两者靠近,充电发射线圈基于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充电接收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充电座20转移到电子设备10中,进而实现电池给电子设备10充电。
进一步的,其中,无线通信连接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分别在电子设备10和充电座20中设置通信模块,通过通信模块来建立通信连接,进行实现电子设备10与充电座20的数据交互。
综上所述,第一连接器210的可行实施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实现有线电连接,也可以是实现无线电连接。第一连接器210可以是公端,也可以是母端。第一连接器210可以集成于充电座20中,即第一连接器210固连于充电座20。第一连接器210也可是单独的部件,即独立于电子设备10与充电座20之外。由于相关的可行实施方式的组合例较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本申请对上述第一连接器210的各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不做限定。
请参照图4至图6。图4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电连接关系图。图5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的,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20可以包括表框121、及连接于所述表框121的表带122。所述主机110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表框121。所述充电座20还包括基座220、及连接于所述基座220的承载座230。所述承载座230用于承载所述电子设备10。所述第一连接器210承载于所述承载座230。当所述电子设备10承载于所述承载座230,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10时,所述充电座2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210对所述电子设备10充电。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以壳体120为可承载主机110的手表壳进行示例性说明。主机110可以放置在表框121中,边框又连接有表带122,通过表带122可以佩戴于手腕上,有利于用户携带。
基座22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者其他异形形状。基座220可以具有容纳空间,承载座230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第一连接器210可以设置在承载座230上,当电子设备10放置在承载于承载座230上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210实现电子设备10与第一电池200电连接,从而实现充电功能。其中,第一电池200可以设置在承载座230内,也可以设置在基座220内,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图1参照图7至图9。图7为本申请在又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主机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主机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进一步的,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座23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231、第二壳体232、及第一磁性件233。所述第一壳体231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232。所述第一壳体231相较于所述第二壳体232更邻近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10。所述第一壳体231用于承载所述电子设备10。所述第一磁性件233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31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32的一侧,且紧邻所述第一连接器210设置。所述主机110包括显示屏111、背盖112、及第二磁性件113。所述显示屏111与所述背盖11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磁性件113设置于所述背盖112靠近所述显示屏111的一侧。
所述第一磁性件233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31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32的一侧,可以理解为第一磁性件233隐匿设置于第一壳体231与第二壳体232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其中,第一磁性件233可以为磁铁,也可以是具有磁性物质的磁性零件,还可以是通电后可产生磁性的电磁铁,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性件233紧邻所述第一连接器210设置,可以是第一磁性件233环绕第一连接器210设置,比如,第一磁性件233具有通孔,第一连接器210设置于通孔中。第一磁性件233也可以半环绕于第一连接器210设置,还可以是与第一连接器210间隔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相应的,主机110上也可以设置电导体、及紧邻电导体设置的第二磁性件113。其中,电导体可以电连接于第一连接器210,第二磁性件113可以与第一磁性件233相互磁吸。电导体和第二磁性件113的布置形式可以参照前面第一磁性件233和第一连接器21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可以理解的,当使用充电座20为电子设备10充电时,通过第一磁性件233和第二磁性件113的磁吸作用,可以使得电子设备10更加牢固的承载于充电座20上,而不会轻易掉落。
请结合图1和图5参照图10。图10为本申请在又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的,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基座220可以具有第一容纳槽221。所述第一容纳槽221贯穿所述基座220的侧壁。当所述电子设备10承载于所述承载座230时,所述表带122可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221中。其中,第一容纳槽221所贯穿的基座220侧壁可以为基座220上邻近承载座230的侧壁。
可以理解的,当壳体120为手表壳形态时,其表带122具有一定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220上具有第一容纳槽221,当手表形态的电子设备10放置于充电座20充电时,表带122则可以放置于第一容纳槽221中,从而合理利用了空间。
请结合图6参照图11至图12。图11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拆分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装配示意图。
进一步的,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功能组件130。所述壳体120具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所述主机110与所述功能组件130。所述电子设备10还包括第二连接器140。所述第二连接器140用于电连接所述主机110与所述功能组件130。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壳体120为可承载主机110的手机壳进行示例性说明。主机110可以放置在壳体120中,壳体120为手机壳形态更便于用户握持使用。
进一步的,请结合图6参照图13。图13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示意图。所述充电座20还包括基座220、及连接于所述基座220的承载座230。所述基座220用于承载所述电子设备10。所述第一连接器210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基座220内部。当所述电子设备10承载于所述基座220,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10时,所述第一电池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210对所述电子设备10充电。
请进一步参照图14。图14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电连接关系图。上述基座22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者其他异形形状。基座220可以具有容纳空间,承载座230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第一连接器210可以设置在基座220上,当电子设备10放置在承载于基座220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210实现电子设备10与第一电池200电连接,从而实现充电功能。其中,第一电池200可以设置在承载座230内,也可以设置在基座220内,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的,当充电座20为电子设备10充电时,第一电池200电连接于第一连接器210,第一连接器210电连接于第二连接器140,第二连接器140电连接于主机110。所述第二连接器140可以是公端,也可以是母端,其连接类型可以但不仅限于为POGO PIN形式(弹簧顶针形式)连接、I/O形式(Input/Output形式)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且这里的第一连接器210电连接于第二连接器140,可以是有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电连接,具体请参照上述有线电连接和无线电连接的相关描述。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可以结合应用到以上不相冲突的任意实施例中。也就是说,手表壳和手机壳可以同时存在,两者可以共用一个主机110,用户可根据应用场景选择相应形态的壳体120。上述充电座20相关的特征可以同时存在,即可以分别为手表形态的电子设备10和手机形态的电子设备10充电。
请参照图13至图15。图13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系统的电连接关系图。图15为图3所示的充电座在A向的示意图。
进一步的,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基座220可以具有第二容纳槽222,所述第一连接器210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222的底侧。所述第二容纳槽222用于收容所述电子设备10。当所述电子设备10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槽222,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10时,所述第一电池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210对所述电子设备10充电。
可以理解的,第二容纳槽222可以与电子设备10的外形相适配,第一连接器210可以设置于第二容纳槽222的底侧。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电子设备10在电连接第一连接器210充电时,可以更加稳固而不晃动。当然,此处也可以设置邻近第一连接器210的磁性件,电子设备10上也设置相应的磁性件,通过磁吸作用使得电子设备10更稳定的承载于基座220。
请结合图11参照图16。图16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连接关系图。进一步的,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130包括第二电池131,所述电子设备10还包括第二连接器140,所述功能组件130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器140电连接于所述主机110,当所述功能组件130电连接于所述主机110时,所述第二电池131为所述主机110充电。第二连接器140的作用是实现主机110与第二电池131电连接,进而实现充电功能,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可以增加主机110的续航能力。
需说明的是,上述通过第二连接器140实现的功能组件130与主机110之间的电连接,可以是有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电连接。
其中,所谓的有线电连接是指第二连接器140包括但不仅限于为POGO PIN(弹簧顶针)、I/O(Input/Output)插接口等可插接的物理性电连接。其连接类型可以仅实现功能组件130给主机110充电的功能,也可以是实现充电功能的同时还能实现主机110与功能组件130间的数据传输功能。可以理解的,有线电连接有利于主机110和功能组件130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
其中,所谓的无线电连接是主机110与功能组件130间是非接触式的非物理性电连接。这里的无线电连接可以是无线充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通信连接,还可以是两者共存。可以理解的,无线电连接使得主机110与功能组件130间的连接更便捷、更灵活。
进一步的,其中,无线充电的形式可以是电磁感应式、磁场共振式、电场耦合式或者无线电波式。举例来说明,功能组件130的内部可以设置有充电发射线圈,主机110的内部也相应的设置充电接收线圈。当主机110靠近功能组件130后,即充电发射线圈与充电接收线圈两者靠近,充电发射线圈基于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充电接收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功能组件130转移到主机110中,进而实现电池给主机110充电。
进一步的,其中,无线通信连接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分别在主机110和功能组件130中设置通信模块,通过通信模块来建立通信连接,进行实现主机110与功能组件130的数据交互。
综上所述,第二连接器140的可行实施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实现有线电连接,也可以是实现无线电连接。第二连接器140可以是公端,也可以是母端。第二连接器140可以集成于功能组件130中,即第二连接器140固连于功能组件130。第二连接器140也可是单独的部件,即独立于主机110与功能组件130之外。由于相关的可行实施方式的组合例较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本申请对上述第二连接器140的各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不做限定。
请参照图17。图17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连接关系图。进一步的,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130还可以包括第一处理器132、电量监测模块133、及第一指示灯组件134。所述第一处理器132均与所述电量监测模块133、及所述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电连接。所述电量监测模块133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池131的电量信息,并产生电量监测信号。所述第一处理器132响应于所述电量监测信号,并产生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显示状态。
具体的,所谓的控制所述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显示状态是指,第一指示灯组件134所呈现的状态会随第二电池131的电量变化而变化。举例来示例性说明,当第二电池131的电量为70%时,电量监测模块133会获取当前电量的电量信息,进而产生电量监测信号,并发送到第一处理器132。第一处理器132根据接收到电量监测信号,进而产生第一控制信号,并发送给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第一指示灯组件134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进而呈现出与70%电量相对于的显示状态。可以理解的,这里的70%电量仅是示例性电量,也可以是其它百分比电量,比如10%、30%、55%、89%、95%等,此处不一一例举。
上述的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显示状态可实现形式有多种,包括但不仅限于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明暗程度、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当前发光区域占总发光区域的百分比(以下简称为发光百分比)、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颜色变化等。明暗程度是指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明暗程度会随着电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当电量由100%降低到0%过程中,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显示亮度也由最高亮度降低到最低亮度。发光百分比是指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发光区域会随着电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当电量由100%降低到0%过程中,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发光区域也由最大发光区域降低到最小发光区域(即第一指示灯组件134所在区域全部发光降低到第一指示灯组件134所在区域全部不发光)。颜色变化是指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发光颜色会随着电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当电量由100%降低到0%过程中,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发光颜色也由100%电量对应的颜色变化到0%电量对应的颜色。
可以理解的,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的显示状态可以随第二电池131电量的变化而变化,使得用户可以随时了解第二电池131的电量信息,进而决定是否需要充电。
需说明的是,以上描述的是一些与第一指示灯组件134相关的可能性示例,当然,也存在其他可行的实施方式,都应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由于可行的实施方式较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本申请对相关特征不做限定。
请结合图1、图13参照图18。图18为本申请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电连接关系图。进一步的,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座20还可以包括第二处理器240、第一传感器250、及电源控制模块260。所述第二处理器240均与所述第一传感器250、及所述电源控制模块260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250用于获取所述电子设备10的位置信息。当所述电子设备10承载于所述充电座20时,所述第一传感器250产生位置信号。所述第二处理器240响应于所述位置信号,并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电源控制模块260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连接器210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池200。
第一传感器250的作用是检测电子设备10是否承载于充电座20上。具体的,当第一传感器250感测到电子设备10承载于充电座20时,第一传感器250会产生相应的位置信号,并发送给第二处理器240。第二处理器240根据接收到的位置信号,进而产生第二控制信号,并发送给电源控制模块260。电源控制模块260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控制信号,进而将第一连接器210电连接于第一电池200(即第一连接器210处于通电状态)。可以理解的,当第一传感器250未感测到电子设备10承载于充电座20时,电源控制模块260则控制第一连接器210不与第一电池200电连接(即第一连接器210处于断电状态),具体实现过程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需说明的是,第一传感器250位于所能感测到电子设备10的范围内。第一传感器250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等。其中,光传感器可以根据感测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弱,以判断电子设备10是否承载于充电座20,比如,当电子设备10面对光传感器被放置于充电座20时,光传感器接收到的环境光线将变弱,进而视定为此时的充电座20上承载有电子设备10。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根据是否接收到电子设备10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来判断电子设备10是否承载于充电座20。红外传感器的原理同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霍尔传感器则是通过磁场变化来判断,比如,电子设备10内部有磁性件,当电子设备10被放置于充电座20时,霍尔传感器能够感测到磁场的变化,进而判定电子设备10已承载于充电座20。
可以理解的,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只有当电子设备10承载于充电座20时,第一连接器210才会处于通电状态,其余时候则是断电状态,第一连接器210处于通电/断电状态可以自动切换。从而使得在第一连接器210裸露时,用户触碰到第一连接器210不会发生触电事故,如此设置有利于保护用户。
请结合图3参照图19。图19为本申请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座的电连接关系图。进一步的,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座20还包括第二处理器240、第二传感器270、及第二指示灯组件280。所述第二处理器240均与所述第二传感器270、所述第二指示灯组件280电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270用于检测靠近或接触所述充电座20的用户,并产生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处理器240响应于所述检测信号,并产生第三控制信号。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用于开启所述第二指示灯组件280。
第二传感器270的作用是检测用户是否靠近或接触充电座20,当然,也可以是检测其他靠近或接触的物体,以下以用户进行示例性说明。具体的,当用户靠近或接触充电座20时,第二传感器270会产生相应的检测信号,并发送给第二处理器240。第二处理器240根据接收到的检测信号,进而产生第三控制信号,并发送给第二指示灯组件280。第二指示灯组件280则执行开启指令。
第二传感器270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其中,光传感器可以根据感测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弱,以判断用户是否靠近或接触充电座20,比如,当用户靠近或接触充电座20时,光传感器接收到的环境光线将变弱,进而视定为此时用户正在靠近或接触充电座20。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根据是否接收到用户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或者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是否逐渐发生变化,来判断用户是否正在靠近或接触充电座20。红外传感器的原理同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
可以理解的,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当用户是靠近或接触充电座20时,第二指示灯组件280将开启,有利于用户快速找到充电座20。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系统包括电子设备及充电座,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具有显示功能的主机、及壳体,所述主机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充电座包括第一电池、及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连接器,当所述电子设备承载于所述充电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表框、及连接于所述表框的表带,所述主机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表框;
所述充电座还包括基座、及连接于所述基座的承载座,所述承载座用于承载所述电子设备,所述第一连接器承载于所述承载座,当所述电子设备承载于所述承载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充电座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座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相较于所述第二壳体更邻近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壳体用于承载所述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且紧邻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
所述主机包括显示屏、背盖、及第二磁性件,所述显示屏与所述背盖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背盖靠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具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贯穿所述基座的侧壁,当所述电子设备承载于所述承载座时,所述表带可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功能组件,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所述主机与所述功能组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于电连接所述主机与所述功能组件;
所述充电座还包括基座、及连接于所述基座的承载座,所述基座用于承载所述电子设备,所述第一连接器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基座内部,当所述电子设备承载于所述基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具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侧,所述第二容纳槽用于收容所述电子设备,当所述电子设备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槽,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件包括第二电池,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连接器,所述功能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于所述主机,当所述功能组件电连接于所述主机时,所述第二电池为所述主机充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件还包括第一处理器、电量监测模块、及第一指示灯组件,所述第一处理器均与所述电量监测模块、及所述第一指示灯组件电连接,所述电量监测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池的电量信息,并产生电量监测信号,所述第一处理器响应于所述电量监测信号,并产生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指示灯组件的显示状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还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一传感器、及电源控制模块,所述第二处理器均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及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电子设备的位置信息,当所述电子设备承载于所述充电座时,所述第一传感器产生位置信号,所述第二处理器响应于所述位置信号,并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电源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连接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池。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还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二传感器、及第二指示灯组件,所述第二处理器均与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指示灯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靠近或接触所述充电座的用户,并产生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处理器响应于所述检测信号,并产生第三控制信号,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用于开启所述第二指示灯组件。
CN202010015742.7A 2020-01-07 2020-01-07 电子系统 Pending CN1110642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5742.7A CN111064265A (zh) 2020-01-07 2020-01-07 电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5742.7A CN111064265A (zh) 2020-01-07 2020-01-07 电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64265A true CN111064265A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06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15742.7A Pending CN111064265A (zh) 2020-01-07 2020-01-07 电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64265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2623A (zh) * 2009-12-28 2013-01-23 丰田合成有限公司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可充电或连接盘
CN104158236A (zh) * 2013-05-14 2014-11-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系统及电源管理方法
CN104505551A (zh) * 2014-12-15 2015-04-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方法及可穿戴设备的充电电路
CN204635290U (zh) * 2015-03-19 2015-09-16 杭州攻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运动手环
CN205485339U (zh) * 2016-04-12 2016-08-17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新型喇叭出声孔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CN205697786U (zh) * 2016-03-31 2016-11-23 北京驿路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式孕期健康监护装置
CN206271797U (zh) * 2016-11-17 2017-06-20 重庆益亿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底座电池及电子系统
CN207152078U (zh) * 2017-09-21 2018-03-30 北京迈普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环及电子系统
CN108347100A (zh) * 2018-04-02 2018-07-31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座
CN208211625U (zh) * 2018-03-13 2018-12-11 上海浪尖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充电固定的新型智能手环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2623A (zh) * 2009-12-28 2013-01-23 丰田合成有限公司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可充电或连接盘
CN104158236A (zh) * 2013-05-14 2014-11-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系统及电源管理方法
CN104505551A (zh) * 2014-12-15 2015-04-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方法及可穿戴设备的充电电路
CN204635290U (zh) * 2015-03-19 2015-09-16 杭州攻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运动手环
CN205697786U (zh) * 2016-03-31 2016-11-23 北京驿路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式孕期健康监护装置
CN205485339U (zh) * 2016-04-12 2016-08-17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新型喇叭出声孔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CN206271797U (zh) * 2016-11-17 2017-06-20 重庆益亿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底座电池及电子系统
CN207152078U (zh) * 2017-09-21 2018-03-30 北京迈普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环及电子系统
CN208211625U (zh) * 2018-03-13 2018-12-11 上海浪尖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充电固定的新型智能手环
CN108347100A (zh) * 2018-04-02 2018-07-31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座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1254B2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electronic pen
CN112789581A (zh) 基于笔输入装置和电子装置间的距离控制屏幕属性的电子装置及控制其的方法
KR20170019604A (ko) 무선 충전을 위한 액세서리 장치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2016512018A (ja) 充電変換アダプタを携帯でき且つ二次元バーコードの識別をサポートするモバイル電源
KR102476127B1 (ko) 전자 장치와 연결된 스타일러스 펜과 연관된 정보를 출력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에 관한 방법
KR102553585B1 (ko) 전자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스타일러스 펜 충전 방법
US20210306799A1 (e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for providing notification based on distance of remote input device
KR102568181B1 (ko) 외부 전자 장치의 위치를 검출하기 위한 안테나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웨어러블 전자 장치
KR20210111453A (ko) 사용자의 귀에 착용 가능한 웨어러블 장치 및 그의 통신 지원을 위한 액세서리
JP2012049846A (ja) 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WO2021096216A1 (ko) 사용자의 정보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KR102550056B1 (ko) 무선 충전용 중계 코일을 포함하는 커버 또는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30761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displaying information regarding stylus pen and method thereof
KR20200100929A (ko) 필기 입력 기능을 제공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KR20200044455A (ko) 통신 주파수 대역에 기반하여 안테나 장치에 포함된 광도전성 물질의 전기적 상태를 변경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안테나 제어 방법
KR20200017883A (ko) 배터리를 충전하는 디지털 펜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1106653A (zh) 一种多媒体设备
CN111064265A (zh) 电子系统
EP3777654A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y using bio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for
CN111198600A (zh) 壳体组件
CN207884309U (zh) 移动电源
CN211493401U (zh) 一种多功能笔记本
CN111741388A (zh) 穿戴式电子装置
US1161164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performing operation on basis of types of identified covers,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for
CN214479688U (zh) 充电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