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9714A - 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系统、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系统、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59714A CN111059714A CN201911425055.6A CN201911425055A CN111059714A CN 111059714 A CN111059714 A CN 111059714A CN 201911425055 A CN201911425055 A CN 201911425055A CN 111059714 A CN111059714 A CN 1110597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working
- air conditioner
- mode
- sensing blad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5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67 sleep st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24F11/58—Remote control us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系统、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空调器包括多组无风感叶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空调器的工作运行状态;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根据各组无风感叶片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本发明可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对应位置,从而实现多种不同的控制效果,满足用户多样的使用需求,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智能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系统、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作为室内温湿度控制的设备,其功能越来越多,现在已被越来越多人所使用。近年来,无风感叶片实现的柔风功能被逐渐应用到空调器当中。空调器的柔风功能一般是通过特定形状的多孔叶片结构、或增加导风板的数量,配以一定的功能逻辑控制其动作,以实现柔风功能;柔风功能可降低空调器的出风速度和风量。
目前的空调器柔风功能,往往是将空调器所有无风感叶片或导风板固定至某一方向或角度,工作模式较为单一;但空调器的实际使用工况多变,而在不同使用工况对无风感叶片的方向或角度往往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这种单一固定方向或角度的控制方式往往无法实际使用需求,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系统、空调器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叶片控制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多组无风感叶片,所述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器的工作运行状态;
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
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
根据各组无风感叶片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
可选地,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处于防冻结模式和防过热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处于防冻结模式和防过热模式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柔风模式。
可选地,若所述柔风指令为轻度柔风指令,相应地,所述柔风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时,确定至少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且至少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非柔风位置;
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平齐,无风感叶片处于非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不平齐。
可选地,若所述柔风指令为正常柔风指令,相应地,所述柔风模式为正常柔风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正常柔风模式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
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平齐。
可选地,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所述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
可选地,所述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所述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时,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冻结位置,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冻结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一夹角;
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第二阈值,且大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冻结位置,其中,所述第三阈值小于第二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冻结位置时与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
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冻结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冻结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可选地,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所述空调器制热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
可选地,所述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所述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
所述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时,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过热位置,其中,所述第五阈值大于第四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四夹角;
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第五阈值,且小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过热位置,其中,所述第六阈值大于第五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五夹角,所述第五夹角大于所述第四夹角;
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过热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六夹角,所述第六夹角大于所述第五夹角。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系统,所述空调器叶片控制系统包括驱动模块、多组无风感叶片和控制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各组无风感叶片分别连接,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空调器的工作运行状态;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根据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向所述驱动模块发送对应的驱动指令;
所述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驱动指令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
可选地,各组无风感叶片交替间隔排列。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多组无风感叶片,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器的无风感叶片分为多组,对各组无风感叶片可分别单独进行控制,空调器在运行时获取工作运行状态,并根据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然后根据该工作模式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对应位置,从而能在不同的工况下实现不同的控制效果,满足多样的使用需求,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智能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中涉及的空调器硬件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涉及的空调器无风感叶片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涉及的轻度柔风模式的无风感叶片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涉及的正常柔风模式的无风感叶片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主要应用于空调器。
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中涉及的空调器硬件架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按键(Keyboard);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硬件结构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空调器还包括有压缩机、四通阀、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阀等一般空调器所具有的组件(图1中未示出);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包括无风感叶片装置,无风感叶片装置包含带为微孔的无风感叶片以及驱动电机,而这些无风感叶片分为两组以上,每组无风感叶片可通过驱动电机单独控制,实现不同的效果。
继续参照图1,图1中作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以及计算机程序。在图1中,网络通信模块可用于连接用户终端,与用户终端进行数据通信;而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
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多组无风感叶片,所述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获取所述空调器的工作运行状态。
近年来,无风感叶片实现的柔风功能被逐渐应用到空调器当中。空调器的柔风功能一般是通过特定形状的多孔叶片结构、或增加导风板的数量,配以一定的功能逻辑控制其动作,能实现柔风功能;柔风功能可降低空调器的出风速度和风量。目前的空调器柔风功能,往往是将空调器所有无风感叶片或导风板固定至某一方向或角度,工作模式较为单一;但空调器的实际使用工况多变,而在不同使用工况对无风感叶片的方向或角度往往具有不同的需要,因此这种单一固定方向或角度的控制方式往往无法实际使用需求,进而影响用户体验。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空调器的无风感叶片分为多组,对各组无风感叶片可分别单独进行控制,空调器在运行时获取工作运行状态,并根据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然后根据该工作模式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对应位置,从而能在不同的工况下实现不同的控制效果,满足多样的使用需求,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智能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可以是应用于空调器,即由空调器对空调器本身的运行情况进行控制;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也可以是应用于某一控制装置(或终端、设备),由该控制装置对空调器进行控制,当然该控制装置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实体装置,也可以是由多个不同的实体装置所组成的抽象功能装置。为说明方便,本实施例中以空调器对自身进行控制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该空调器,包括一般空调器所具有的部件,如压缩机、四通阀、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阀等;此外,该空调器还包括叶片控制系统,叶片控制系统包含带微孔的无风感叶片、驱动模块(如驱动电机)、控制模块,而这些无风感叶片分为多组;驱动模块与各组无风感叶片分别连接,且与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可认为是空调器的中控模块,由控制模块进行空调器的各种逻辑处理,且可向驱动模块发送相关控制指令,以使的驱动模块根据该控制指令驱动无风感叶片运行。为说明方便,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叶片控制系统)以两组无风感叶片为例进行说明,空调器的室内机出风口的面板(或称为面框)处设置有第一组无风感叶片和第二组无风感叶片,如图3所示,图3为空调器无风感叶片装置示意图,其中1-1为其中第一组无风感叶片,1-2为第二组无风感叶片;两组无风感叶片设置在同一面板,交替间隔排列,可在驱动模块的驱动下单独转动,不会互相干涉。当然,空调器的无风感叶片还可以是分为三组以上(此处“以上”包括本数,下同),各组无风感叶片可以采用其它的布置方式,例如可以是各组无风感叶片交替间隔排列,又或者是各组无风感叶片依序排列等;而空调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其它的部件,上述举例并不构成对本方案的限定。
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在开机运行后,可获取工作运行状态,以确定需要以哪一种工作模式运行。其中,工作运行状态主要用以描述空调器运行时的状态;工作运行状态包括空调器的指令接收情况和空调器组件的物理参数,例如可包括是否接收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可以是由空调器的遥控器发送、也可以是由与空调器连接的移动终端发送)、室内换热器的管温、室外换热器的管温、压缩机回气/排气压力等;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空调器所在区域的环境情况,例如包括室内环境温度/湿度、室内光线强度、室外环境温度、时间等。值得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仅根据上述的某一种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也可以是结合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
步骤S20,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不同工况下空调器以不同的模式运行,可预先设置各种工作模式以及各种所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其中,本实施例中侧重于如何对空调器的无风感叶片进行控制,而工作模式为无风感叶片的控制方案,也即无风感叶片的控制目标(要控制无风感叶片旋转到哪一个位置);而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各组无风感叶片对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也即处于某一工作模式时,各组无风感叶片要旋转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或角度),这个特定的位置即为无风感叶片在该工作模式下的工作位置。在上述设置中,不同的工作模式所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即代表不同特定工况。当空调器的工作运行状态符合某一种工作模式所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时,则说明空调器处于某一种特定工况,此时空调器(控制模块)将根据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
步骤S30,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工作模式时,空调器(控制模块)将根据该工作模式分别确定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该工作位置即在确定的工作模式下,无风感叶片要旋转到的特定位置(或角度)。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工况及使用需求的多样性,在同一工作模式下,不同组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而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同一组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通过对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进行组合,本实施例可实现多种控制效果,以满足不同的工况需求。
步骤S40,根据各组无风感叶片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时,空调器(控制模块)即可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对应位置,以实现对应的控制效果。具体的,控制模块可向驱动模块发送对应的驱动指令;驱动模块在接收到该驱动指令时,将分别驱动各组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对应位置。值得说明的是,在实际中有可能某一组或几组无风感叶片在转动前已经是处于该对应位置,对于这一组或几组无风感叶片可不进行驱动。
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无风感叶片分为多组,对各组无风感叶片可分别单独进行控制;空调器在运行时获取工作运行状态,并根据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然后根据该工作模式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对应位置,从而能在不同的工况下实现不同的控制效果,满足多样的使用需求,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智能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基于上述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处于防冻结模式和防过热模式;
所述步骤S20包括:
步骤A21,根据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处于防冻结和防过热模式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柔风模式。
本实施例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包括有柔风模式,柔风模式所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为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防冻结和防过热模式;在柔风模式下空调器可实现柔风功能。若用户需要使用柔风模式,可对空调器的遥控器或是与空调器连接的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操作,遥控器或移动终端则根据用户的操作向空调器发送对应的柔风指令。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柔风效果,而用户在操作时,可以选择需要使用的柔风等级;遥控器或移动终端向空调器所发送的柔风指令中包括有对应的柔风等级信息。空调器(或控制模块)在接收到柔风指令时,首先将要判断当前是否处于防冻结或防过热模式。其中,空调器在制冷或制热运行时,室内换热器往往会因为热交换的原因出现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情况;而当室内换热器的温度低于一定阈值或高于一定阈值时,将会影响空调器的正常运行,此时将会相应进入防冻结或防过热模式,以提高或降低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而当处于防冻结或防过热模式时,为了保证空调器的正常运行,往往是将防冻结或防过热模式的控制步骤作为优先步骤,也即防冻结或防过热模式的控制优先级要高于柔风模式的优先级。因此,空调器在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处于防冻结模式或防过热模式,可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或防过热模式(即保持防冻结/防过热模式);相对的,空调器在接收到柔风指令、且未并处于防冻结模式和防过热模式,可确定工作模式为柔风模式。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柔风指令还可以是空调器自动触发的。具体的,空调器可自动获取当前时间,当当前时间为预设时间段时,可认为当前的室内用户正在休息,为了避免空调器的风速过大影响用户的休息,将自动触发柔风指令,并在柔风指令中设置对应的柔风等级;例如该预设时间段为23点至第二天的8点,若空调器在23点至第二天的8点的时间段内运行可自动触发柔风指令。此外,还可以是空调器自动获取当前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处于预设舒适范围时,将自动触发柔风指令,并在柔风指令中设置对应的柔风等级;例如,预设舒适范围为24到26度,空调器在检测到室内温度处于该舒适范围时,将自动触发柔风指令;当然,对于空调器制热运行和制冷运行,可分别设置不同的舒适范围,以贴合制热和制冷不同情况下的用户真实体感。
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空调器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处于防冻结和防过热模式则可确定工作模式为柔风模式,从而将柔风功能与空调器的保护功能相协调,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智能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基于上述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提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若所述柔风指令为轻度柔风指令,相应地,所述柔风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所述步骤S30包括:
步骤A31,在所述工作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时,确定至少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且至少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非柔风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平齐,无风感叶片处于非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不平齐。
本实施例中,柔风模式可以包括轻度柔风模式,其中轻度柔风模式与一般空调器的柔风功能相比,至少一组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至少一组处于非柔风位置,从而仍保留一定量的直射风,也即仅部分的室内出风进行柔风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满足柔风需求的同时,也保留一定的直射风量。例如,空调器包括A组无风感叶片(A≥2),在工作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时,确定B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C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非柔风位置,且有A=B+C,B和C均正整数。具体的,在柔风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时,可参见图4,图4为轻度柔风模式的无风感叶片位置示意图;当空调器包括两组无风感叶片时,对于第一组无风感叶片,可确定第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当第一组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与这组叶片所在的面板平齐,以实现柔风功能,在确定第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后,可驱动第一组无风感叶片旋转至柔风位置(也即驱动第一组无风感叶片旋转至将驱动叶片所对应的风口盖合的位置);对于第二组无风感叶片,可确定第二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非柔风位置,当第一组无风感叶片处于非柔风位置时与这组叶片所在的面板不平齐(形成不为零的夹角),也即不起柔风功能,在确定第二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非柔风位置后,可驱动第二组无风感叶片旋转至非柔风位置(也即驱动第二组无风感叶片旋转至将驱动叶片所对应的风口未盖合的位置)。当然也可以是第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非柔风位置,第二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
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在轻度柔风模式时,可将确定部分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部分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非柔风位置,从而在满足柔风需求的同时保留一定的直射风量,满足用户使用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若所述柔风指令为正常柔风指令,相应地,所述柔风模式为正常柔风模式;所述步骤S30还包括:
步骤A32,在所述工作模式为正常柔风模式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将无风感叶片所对应的风口盖合。
本实施例中,柔风模式还可以包括正常柔风模式,其中正常柔风模式是所有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均为柔风位置,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柔风功能。具体的,在柔风模式为正常柔风模式时,可参见图5,图5为正常柔风模式的无风感叶片位置示意图;当空调器包括两组无风感叶片时,可确定所有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当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与这组叶片所在的面板平齐,以实现柔风功能,在确定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后,可驱动无风感叶片旋转至柔风位置(也即驱动无风感叶片旋转至将驱动叶片所对应的风口盖合的位置)。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可将所有无风感叶片均转动至柔风位置,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柔风功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应当说明的是,步骤A32的正常柔风模式与步骤A31的轻度柔风模式相比,正常柔风等级侧重于驱动所有无风感叶片均转动至柔风位置,以使各组无风感叶片均起到柔风作用,而轻度柔风等级则是将部分无风感叶片转动至柔风位置、且将部分无风感叶片转动至非柔风位置,从而在满足柔风需求的同时,也保留一定的直射风量。当然,空调器还可以包括更多的柔风模式,在处于不同的柔风模式下,通过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实现多种柔风效果。此外,不同的柔风模式之间,还可以设置转换条件,当满足该转换条件时,空调器可自动转换柔风模式。例如,对于上述的轻度柔风模式和正常柔风模式,空调器在接收到柔风指令时,若该柔风指令中未指定柔风等级,则默认是先基于轻度柔风模式进行控制;在以轻度柔风模式运行了一定时间后,自动切换为正常柔风模式,并控制无风感叶片进行对应的转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空调器柔风效果的逐渐转变,避免空调器由普通风效向柔风风效的突然变化给用户造成的不适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又例如,对于上述的轻度柔风模式和正常柔风模式,还可以是基于时间进行,当当前时间为预设时间时(如晚上23点),可认为当前的室内用户开始睡眠,为了避免空调器的风速过大影响用户的休息,将自动触发柔风指令,并在柔风指令中设置为轻度柔风模式,以适应用户的睡眠状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会逐渐进入深度睡眠阶段,用户的体温会进一步降低,为了避免用户被风吹醒,在经过一定时间后,空调器将自动切换为正常柔风模式,从而根据用户的睡眠特点自动调整柔风等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除了上述举例,还可以有其它的柔风设置方式。
基于上述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一至第三任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所述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步骤S20包括:
步骤A22,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
空调器在制冷运行时,室内换热器往往会因为热交换的原因出现温度降低的情况;而当室内换热器的温度低于一定阈值时,将会影响空调器的正常运行;对此,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设置有防冻结模式,以在空调器制冷运行过程中及时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空调器(控制模块)可通过感温包或是其它传感器检测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的管温,并根据该管温确定空调器的工况,为了说明方便,该管温可称为第一管温;在检测第一管温时,可以实时检测的方式,或是周期性检测。防冻结模式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为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在得到第一管温时,空调器(控制模块)将第一管温与第一阈值进行比对,判断第一管温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如果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则说明室内换热器的管温较低,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
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空调器在制冷运行时将根据室内换热器的管温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以及时对恶劣工况下的空调器进行保护处理,有利于提高运行的智能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考虑环境因素的突变、又或者感温包等传感器的影响,有可能存在室内换热器的管温突变的情况,而这种突变不一定能真实反映空调器的实际工况;对此,在设置防冻结模式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时,还可以是将室内换热器的管温与时间进行结合,以定义室内器的实际工况,从而提高工况识别的准确性。具体的,所述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所述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所述步骤A22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
本实施例中,防冻结模式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也即防冻结模式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为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例如,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空调器(控制模块)可通过感温包或是其它传感器检测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当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开始计时,若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说明室内换热器的管温长时间处于一个较低的范围,即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指的是在连续时间段内的持续时长。例如,第一阈值为6摄氏度,在8点0秒到8点15秒的时间段内,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一直保持在5摄氏度;则在8点1秒到8点15秒的时间段内,第一管温低于第一阈值的持续时长为15秒。又例如,在8点0秒到8点5秒的时间段内,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一直保持在5摄氏度,而在8点5秒到8点10秒的时间段内,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一直保持在8摄氏度,而在8点10秒到8点15秒的时间段内,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一直保持在5摄氏度;对于这种情况,在8点0秒到8点15秒的这一连续时间段内,有两个不同的连续时间段是空调器第一管温低于第一阈值(分别为8点0秒到8点5秒、8点10秒到8点15秒),这两个连续时间段的持续时长均为5秒,但不能认为在8点0秒到8点15秒的这一时间段内第一管温低于第一阈值的持续时长为10秒(因为8点0秒到8点5秒、8点10秒到8点15秒不是连续时间段)。
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空调器在制冷运行时将根据室内换热器的管温和时间共同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以及时对恶劣工况下的空调器进行保护处理,有利于提高运行的智能性和稳定性;同时由于结合时间进行判断,有利于避免室内换热器的管温突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再进一步的,在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时,可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防冻结位置,防冻结位置为空调器在进行防冻结保护时无风感叶片要旋转到的特定位置,当无风感叶片在处于防冻结位置时将提高室内机出风量,减缓室内机的冻结速度。而在实际中,还可以根据第一管温所处的温度范围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防冻结位置,各组无风感叶片处于不同的放冻结位置时室内机出风量不同;而第一管温越低,则可通过控制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使室内机出风量越大,获得更好的防冻结能力,从而实现更为精细化地防冻结保护处理。具体的,所述步骤S30包括:
步骤A33,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时,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冻结位置,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冻结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一夹角;
本实施例预先设置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其中第三阈值小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在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时,可根据第一管温与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及时间具体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而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可以是通过无风感叶片与其所在的面板的相对角度关系进行表征,当然在实际中也可以是通过其它方式进行表征。值得说明的是,在防冻结模式下,空调器是优先执行防冻结保护处理,因此下列的防冻结模式下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是针对所有无风感叶片而言,也即在防冻结模式下是控制驱动所有的无风感叶片旋转到同一位置,不会因为无风感叶片所属的组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可认为第一管温与第一阈值之间相差较小且持续时间较长,此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冻结位置。其中,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而当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冻结位置时,无风感叶片与无风感叶片所在的面板形成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可以设置较小,例如第一夹角在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45度的区间内取值,从而稍微增加室内机出风量以减缓室内机的冻结速度,同时还可实现较好的柔风功能。
步骤A34,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第二阈值且大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冻结位置,其中,所述第三阈值小于第二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冻结位置时与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管温小于第二阈值且大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可认为第一管温与第一阈值之间相差不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此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冻结位置。其中,第三阈值小于第二阈值;而当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冻结位置时,无风感叶片与无风感叶片所在的面板形成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要大于上述第一夹角,例如第二夹角在大于45度且小于90度的区间内取值;与上述第一防冻结位置相比,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冻结位置时室内机出风量更大,从而进一步减缓室内机冻结速度,当然柔风效果会有所减弱。
步骤A35,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冻结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冻结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可认为第一管温与第一阈值之间相差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此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冻结位置。其中,当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冻结位置时,无风感叶片与无风感叶片所在的面板形成第三夹角,该第三夹角要大于上述第二夹角,例如第三夹角为90度,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室内机出风量,避免室内机因温度较低而停机。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施例根据第一管温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时间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防冻结位置,从而进行更为精细化地防冻结保护处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在实际中还可以设置更为精细的温度范围以及叶片防冻结位置并进行防冻结保护处理。
此外,在进行防冻结保护处理后,空调器(例如,控制模块)还将继续检测室内换热器的管温,以判断室内换热器是否恢复正常。若该管温大于第一阈值,且大于第一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则可认为室内换热器温度恢复正常,此时可进入常规工作模式,又或者是恢复上一工作模式。否则可认为室内换热器尚未恢复正常,此时可继续保持防冻结模式。而在继续保持防冻结模式时,还可以根据该管温与第一管温的大小关系设置对应的预设条件,以判断之前的防冻结保护处理是否有效;例如预设条件为该管温小于第一管温且持续时长超过某一时长,当满足这一预设条件时,可认为之前的防冻结保护处理效果不明显,此时可对空调器的无风感叶片进行再次调整(如增大无风感叶片与所在面板的夹角),以增大出风量;又例如预设条件为该管温大于第一管温且持续时长超过某一时长,当满足这一预设条件时,可认为之前的防冻结保护处理效果明显,此时可对空调器的无风感叶片进行再次调整(如增大无风感叶片与所在面板的夹角),以减小出风量,提高柔风效果。
基于上述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一至第四任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第五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所述空调器制热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所述步骤S20包括:
步骤A23,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
空调器在制热运行时,室内换热器往往会因为热交换的原因出现温度升高的情况;而当室内换热器的温度高于一定阈值时,将会影响空调器的正常运行;对此,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设置有防过热模式,以在空调器制热运行过程中及时降低室内换热器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制热运行时,空调器(控制模块)可通过感温包或是其它传感器检测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的管温,并根据该管温确定空调器的工况,为了说明方便,该管温可称为第二管温;在检测第二管温时,可以实时检测的方式,或是周期性检测。防过热模式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为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在得到第二管温时,空调器(控制模块)将第二管温与第四阈值进行比对,判断第二管温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如果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则说明室内换热器的管温较高,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
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空调器在制冷运行时将根据室内换热器的管温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以及时对恶劣工况下的空调器进行保护处理,有利于提高运行的智能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考虑环境因素的突变、又或者感温包等传感器的影响,有可能存在室内换热器的管温突变的情况,而这种突变不一定能真实反映空调器的实际工况;对此,在设置防过热模式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时,还可以是将室内换热器的管温与时间进行结合,以定义室内器的实际工况,从而提高工况识别的准确性。
具体的,所述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所述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所述步骤A23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
本实施例中,防过热模式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也即防过热模式对应的工作运行状态为空调器制热运行时,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在空调器制热运行时,空调器(控制模块)可通过感温包或是其它传感器检测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管温,当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时开始计时,若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说明室内换热器的管温长时间处于一个较高的范围,即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值得说明的是,对于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指的是在连续时间段内的持续时长,具体举例可参照上述“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空调器在制热运行时将根据室内换热器的管温和时间共同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以及时对恶劣工况下的空调器进行保护处理,有利于提高运行的智能性和稳定性;同时由于结合时间进行判断,有利于避免室内换热器的管温突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再进一步的,在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时,可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防过热位置,防过热位置为空调器在进行防过热保护时无风感叶片要旋转到的特定位置,当无风感叶片在处于防过热位置时将提高室内机出风量,减缓室内机的过热速度。而在实际中,还可以根据第二管温所处的温度范围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防过热位置,各组无风感叶片处于不同的防过热位置时室内机出风量不同;而第二管温越低,则可通过控制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使室内机出风量越大,获得更好的防过热能力,从而实现更为精细化地防过热保护处理。具体的,所述步骤S30包括:
步骤A36,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时,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过热位置,其中,所述第五阈值大于第四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四夹角;
本实施例预先设置第五阈值和第六阈值,其中第五阈值大于第四阈值,第六阈值大于第五阈值;在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时,可根据第二管温与第四阈值、第五阈值、第六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及时间具体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而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可以是通过无风感叶片与其所在的面板的相对角度关系进行表征,当然在实际中也可以是通过其它方式进行表征。值得说明的是,在防过热模式下,空调器是优先执行防过热保护处理,因此下列的防过热模式下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是针对所有无风感叶片而言,也即在防过热模式下是控制驱动所有的无风感叶片旋转到同一位置,不会因为无风感叶片所属的组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实施例中,若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可认为第二管温与第四阈值之间相差较小且持续了较长时间,此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过热位置。其中,第五阈值大于第四阈值;而当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过热位置时,无风感叶片与无风感叶片所在的面板形成第四夹角,该第四夹角可以设置较小,例如第一夹角在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45度的区间内取值,从而稍微增加室内机出风量以减缓室内机的过热速度,同时还可实现较好的柔风功能。
步骤A37,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第五阈值且小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过热位置,其中,所述第六阈值大于第五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五夹角,所述第五夹角大于所述第四夹角;
本实施例中,若第二管温大于第五阈值且小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可认为第二管温与第四阈值之间相差不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此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过热位置;其中,第六阈值大于第五阈值。而当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过热位置时,无风感叶片与无风感叶片所在的面板形成第五夹角,该第五夹角要大于上述第四夹角,例如第五夹角在大于45度且小于90度的区间内取值;与上述第一防过热位置相比,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过热位置时室内机出风量更大,从而进一步减缓室内机过热速度,当然柔风效果会有所减弱。
步骤A38,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过热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六夹角,所述第六夹角大于所述第五夹角。
本实施例中,若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可认为第二管温与第四阈值之间相差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此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过热位置。其中,当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过热位置时,无风感叶片与无风感叶片所在的面板形成第三夹角,该第三夹角要大于上述第二夹角,例如第三夹角为90度,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室内机出风量,避免室内机因温度过高而停机。
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根据第二管温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时间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防过热位置,从而进行更为精细化地防过热保护处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在实际中还可以设置更为精细的温度范围以及叶片防过热位置并进行防过热保护处理。
此外,在进行防过热保护处理后,空调器(例如,控制模块)还将继续检测室内换热器的管温,以判断室内换热器是否恢复正常。若该管温小于第四阈值,且小于第四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长,则可认为室内换热器温度恢复正常,此时可进入常规工作模式,又或者是恢复上一工作模式。否则可认为室内换热器尚未恢复正常,此时可继续保持防过热模式。而在继续保持防过热模式时,还可以根据该管温与第二管温的大小关系设置对应的预设条件,以判断之前的防过热保护处理是否有效;例如预设条件为该管温大于第二管温且持续时长超过某一时长,当满足这一预设条件时,可认为之前的防过热保护处理效果不明显,此时可对空调器的无风感叶片进行再次调整(如增大无风感叶片与所在面板的夹角),以增大出风量;又例如预设条件为该管温小于第二管温且持续时长超过某一时长,当满足这一预设条件时,可认为之前的防过热保护处理效果明显,此时可对空调器的无风感叶片进行再次调整(如增大无风感叶片与所在面板的夹角),以减小出风量,提高柔风效果。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装置。
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多组无风感叶片,所述空调器叶片控制装置包括:
状态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所述空调器的工作运行状态;
模式确定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
位置确定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
叶片控制模块40,用于根据各组无风感叶片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
其中,上述空调器叶片控制装置的各虚拟功能模块存储于图1所示的存储器1005中,用于实现空调器叶片控制的所有功能;各模块被处理器1001执行时,可实现空调器叶片控制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处于防冻结模式和防过热模式;
所述模式确定模块20,还用于根据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处于防冻结和防过热模式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柔风模式。
进一步的,若所述柔风指令为轻度柔风指令,相应地,所述柔风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所述位置确定模块30包括:
轻度柔风单元,用于在所述工作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时,确定至少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且至少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非柔风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平齐,无风感叶片处于非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不平齐。
进一步的,若所述柔风指令为正常柔风指令,相应地,所述柔风模式为正常柔风模式,所述位置确定模块30包括:
正常柔风单元,用于在所述工作模式为正常柔风模式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所述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
所述模式确定模块2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所述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所述模式确定模块2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位置确定模块30包括:
第一防冻结单元,用于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时,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冻结位置,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冻结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一夹角;
第二防冻结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第二阈值且大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冻结位置,其中,所述第三阈值小于第二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冻结位置时与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
第三防冻结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冻结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冻结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所述空调器制热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
所述模式确定模块2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所述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
所述模式确定模块2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位置确定模块30包括:
第一防过热单元,用于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时,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过热位置,其中,所述第五阈值大于第四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四夹角;
第二防过热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第五阈值且小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过热位置,其中,所述第六阈值大于第五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五夹角,所述第五夹角大于所述第四夹角;
第三防过热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过热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六夹角,所述第六夹角大于所述第五夹角。
其中,上述空调器叶片控制装置各个模块的功能实现与上述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实施例中各步骤相对应,其功能和实现过程在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的步骤。
其中,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所实现的方法可参照本发明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的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多组无风感叶片,所述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器的工作运行状态;
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
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
根据各组无风感叶片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处于防冻结模式和防过热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接收到柔风指令、且并未处于防冻结模式和防过热模式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柔风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柔风指令为轻度柔风指令,相应地,所述柔风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轻度柔风模式时,确定至少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且至少一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非柔风位置;
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平齐,无风感叶片处于非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不平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柔风指令为正常柔风指令,相应地,所述柔风模式为正常柔风模式;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正常柔风模式时,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柔风位置;
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柔风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平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所述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所述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第一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防冻结模式时,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冻结位置,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冻结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一夹角;
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第二阈值,且大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冻结位置,其中,所述第三阈值小于第二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冻结位置时与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
若所述第一管温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冻结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冻结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运行状态包括所述空调器制热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
所述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运行状态还包括所述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
所述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第二管温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的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防过热模式时,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一防过热位置,其中,所述第五阈值大于第四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一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四夹角;
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第五阈值,且小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二防过热位置,其中,所述第六阈值大于第五阈值,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二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五夹角,所述第五夹角大于所述第四夹角;
若所述第二管温大于或等于第六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为第三防过热位置,其中,无风感叶片处于第三防过热位置时与无风感叶片所在面板形成第六夹角,所述第六夹角大于所述第五夹角。
11.一种空调器叶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叶片控制系统包括驱动模块、多组无风感叶片和控制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各组无风感叶片分别连接,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空调器的工作运行状态;根据所述工作运行状态确定对应的工作模式;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分别确定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根据各组无风感叶片的工作位置向所述驱动模块发送对应的驱动指令;
所述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驱动指令分别控制各组无风感叶片转动至各自对应的工作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无风感叶片交替间隔排列。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多组无风感叶片,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的步骤。
14.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25055.6A CN111059714B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系统、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25055.6A CN111059714B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系统、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59714A true CN111059714A (zh) | 2020-04-24 |
CN111059714B CN111059714B (zh) | 2021-09-28 |
Family
ID=70306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425055.6A Active CN111059714B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系统、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05971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88628A (zh) * | 2020-12-28 | 2022-07-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8387A (ja) * | 1996-11-20 | 1998-06-02 | Daikin Ind Ltd | 垂直羽根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方法 |
CN107940723A (zh) * | 2017-11-23 | 2018-04-20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扫风机构及其空调器 |
WO2018117352A1 (en) * | 2016-12-21 | 2018-06-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CN108278760A (zh) * | 2017-12-20 | 2018-07-1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与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08592320A (zh) * | 2018-03-09 | 2018-09-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160241A (zh) * | 2019-05-17 | 2019-08-23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用于空调器制冷的导风板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12-31 CN CN201911425055.6A patent/CN1110597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8387A (ja) * | 1996-11-20 | 1998-06-02 | Daikin Ind Ltd | 垂直羽根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方法 |
WO2018117352A1 (en) * | 2016-12-21 | 2018-06-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CN107940723A (zh) * | 2017-11-23 | 2018-04-20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扫风机构及其空调器 |
CN108278760A (zh) * | 2017-12-20 | 2018-07-1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与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08592320A (zh) * | 2018-03-09 | 2018-09-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160241A (zh) * | 2019-05-17 | 2019-08-23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用于空调器制冷的导风板控制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88628A (zh) * | 2020-12-28 | 2022-07-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59714B (zh) | 2021-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42679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系统和空调器 | |
CN110500705B (zh) |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WO2019034125A1 (zh) | 一种智能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CN113531808B (zh) |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 | |
CN112944572A (zh) | 用于空调除湿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 | |
CN110986280A (zh) | 用于空调自清洁控制的方法和装置及空调 | |
CN113819618B (zh) |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存储介质 | |
CN111706967A (zh) | 用于空调除湿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 |
CN112747514B (zh) | 用于控制空调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方法、装置及空调 | |
CN112944624B (zh) | 用于空调控制的方法和空调 | |
CN114543325A (zh) | 用于控制空调横摆叶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存储介质 | |
CN114636225A (zh) | 用于空调器冻结保护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 | |
CN111059714B (zh) | 空调器叶片控制方法、系统、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
CN113932429A (zh) | 用于家电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智能床垫和服务器 | |
CN110779147B (zh) | 空调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 | |
CN107401801A (zh) | 空调的运行参数控制方法及空调 | |
CN113685983B (zh) | 用于控制空调实现全域恒温的方法、装置和智能空调 | |
CN114738922A (zh) |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存储介质 | |
CN113587371A (zh) |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 |
CN112254301B (zh) | 用于空调控制的方法、装置及空调 | |
CN113137701A (zh) | 用于空调控制的方法、装置和空调 | |
WO2017195374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950725B2 (ja) |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 |
CN111397094A (zh) | 空调室内换热器清洗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3623841B (zh) | 空调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