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0281A - 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0281A
CN111050281A CN201911291971.5A CN201911291971A CN111050281A CN 111050281 A CN111050281 A CN 111050281A CN 201911291971 A CN201911291971 A CN 201911291971A CN 111050281 A CN111050281 A CN 111050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user
indoor
outdoor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919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伟峻
苏明坤
乔磊
滕旭阳
仇兆炀
宋慧娜
张欢
张靓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29197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502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50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02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1/00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 G01S11/02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using radio waves
    • G01S11/06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using radio waves using intensity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5Combinations of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 G06N3/084Backpropagation, e.g. using gradient desc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3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indoor environments, e.g. build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S2.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S3.确定与所述判断得到的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相对应的定位技术。本发明能够有效克服因为室内外环境不同而造成的定位信号的不稳定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外定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定位技术在技术手段、定位精度、可用性等方面均取得质的飞越,并且逐步从航海、航天、航空、测绘、军事、自然灾害预防等领域逐步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应用——比如人员搜寻、位置查找、交通管理、车辆导航与路线规划等。定位可以按照使用场景的不同划分为室内定位和室外定位两大类,因为场景不同,需求也就不同,所以分别采用的定位技术也不尽相同。
如今在室内外定位上,我国传统的方法是在室外利用GNSS定位,从上世纪发展到现在,GNSS技术已基本满足大多数人在室外的定位需求,其精确度甚至已经可以达到米级,现有的室外定位技术基本满足了用户在室外场景中对位置服务的需求。但是由于在室内场景,GNSS信号受到建筑物的遮挡快速衰减,甚至完全拒止,无法满足室内场景中导航定位的需要,不能实现在室内的精准定位,这促进了室内定位技术的研发。因此,催生了多种多样的室内定位解决方案,目前主流的室内定位技术有WiFi定位技术、FRID定位、红外技术、超声波技术、蓝牙技术、惯性导航技术、超宽带(UWB)定位技术、LED可见光技术、地磁定位技术及视觉定位,这些室内定位技术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视野,特别是Wi-Fi定位技术,依靠Wi-Fi的高覆盖率和低建设成本逐渐成为室内定位技术的主流。
现有的室内定位方案在单纯的室内场景可获得较稳定可靠的定位结果,室外定位方案在单纯的室外场景可获得较稳定可靠的定位结果,然而在室内与室外的交界过渡区域,如大厅出入口、地下停车场出入口等,GNSS信号由于建筑物的遮挡GPS系统定位精度下降,同时由于室内定位技术中的无线信号难以高质量覆盖过渡区域,室内定位方案的定位精度也会下降,在室内/室外任意切换、无缝过渡的高精度定位应用、生产服务场合,如精密设备移动的智能引导、贵重资产的移动管理等场景中,目标载体的位置信息尤为至关重要,对定位的精确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构建GNSS和室内定位的无缝连接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室内外定位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投身于室内外定位的项目中去,如果完美解决室内外定位无缝衔接这个问题,那将大大使定位更准确,更快速。因此,我们决定详细研究关于如何连接GNSS定位与Wi-Fi定位,来提升定位的精度与速度。例如在地下商场或飞机场的商圈,GNSS受信号遮挡不能有效发挥定位作用,就能结合Wi-Fi定位,提升精度;在停车场也能通过结合Wi-Fi定位指示并引导人们前往空位。随着室内外定位导航服务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无缝切换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发展应用涉及位置定位、导航服务与安全控制等,为智能化、方便化的智能生活提供服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能够有效克服因为室内外环境不同而造成的定位信号的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包括步骤:
S1.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
S2.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
S3.确定与所述判断得到的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相对应的定位技术。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具体为: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外,则采用GNSS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则采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技术进行定位;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则采用WIFI指纹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外具体包括:
S311.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是否接收到WIFI信号或GNSS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S312;
S312.实时检测用户所处位置接收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并根据所述检测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相对应的RSS值;
S313.判断所述根据WIFI信号强度得到的RSS值是否小于第一阈值X1,或判断根据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的RSS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X1,若是,则采用GNSS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具体包括:
S321.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是否接收到WIFI信号或GNSS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S322;
S322.实时检测用户所处位置接收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并根据所述检测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相对应的RSS值;
S323.判断所述根据WIFI信号强度得到的RSS值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X1且小于等于第二阈值X2,或判断根据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的RSS值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阈值X2且小于等于第一阈值X1,若是,则采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技术进行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具体包括:
S331.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是否接收到WIFI信号或GNSS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S332;
S332.实时检测用户所处位置接收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并根据所述检测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相对应的RSS值;
S333.判断所述根据WIFI信号强度得到的RSS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X2,或判断根据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的RSS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X2,若是,则采用WIFI指纹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进一步的,还包括判断计数系统的计数值是否达到预设值TN
进一步的,所述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时,采用WIFI信号强度来计算信号传播损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319354820000031
其中,d表示接收到的WIFI信号强度值;P(d)表示参考距离d0的路径损耗;n表示系数,n的值取决于环境状况;X0表示一个均值为0的高斯随机变量,反映了平衰落引起的衰减。
进一步的,所述指纹定位技术包括建立指纹库阶段、在线计算阶段。
相应的,还提供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
定位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判断得到的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相对应的定位技术。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模块具体为:
室外模块,用于当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外,采用GNSS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室内外交界模块,用于当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采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技术进行定位;
室内模块,用于当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采用WIFI指纹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效的提高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定位结果。通过设置阈值的方法来判断用户处于的环境,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模式之间的切换。在WIFI指纹定位中使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遗传算法来代替标准的BP算法,以此来避免陷入局部最小值的问题,并且优化了初始权重计算和阈值。因此可用此方法来提高室内定位的精度问题,降低可能因为人类活动而造成的误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定位区域划分模型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定位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室内外位置判断流程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提供的神经网络位置算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设置一个阈值的方法来衡量是采用纯GNSS信号还是纯WI-FI信号还是GNSS信号与WI-FI信号的混合。在室内WI-FI定位部分将采用一套基于定位接收信号强度DRSS的位置指纹。用这种方法来降低基于WI-FI接收信号强度的RSS值的室内定位时人们身体方向上的活动而造成的误差。并将利用一种人工神经网络ANN——反向传播法BP。为了解决因为BP算法容易选入局部最小值的问题,将采用遗传算法来对室内定位部分进行优化。用这种方法不仅提高WI-FI定位的精度,并且有助于GNSS定位。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步骤:
S1.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
S2.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
S3.确定与所述判断得到的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相对应的定位技术。
在步骤S1中,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在智能设备上使用定位软件时,首先打开定位程序,系统会自动检测当前接收信号的种类和个数,以确定用户的位置信息,进而通过该方法来判断用户当前所述的环境。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信号的种类分别是GNSS信号和WIFI信号,用户在使用定位软件时可能只收到GNSS信号或者WIFI信号,也有可能收到两种信号的混合信号;接收信号的个数便是指用户端能够收到信号的种类个数。
在步骤S2中,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检测到接收信号的种类和个数,判断用户现在处于的环境,即确定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其中,区域信息包括室外区域、室内区域、室内外交界区域三种。
在本实施例中,在室外区域与室内外交界区域之间设置为第一阈值X1;在室内外交界区域与室内区域之间设置第二阈值X2。通过用户接收到的WIFI信号的RSS值来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定位模式的切换。
在步骤S3中,确定与所述判断得到的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相对应的定位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得到的用于当前所处的区域来确定当前所采用的定位技术,具体为: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外,则采用GNSS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则采用WIFI和GNSS联合定位,即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技术进行定位;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则采用WIFI指纹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外具体包括:
S311.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是否接收到WIFI信号或GNSS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S312;
S312.实时检测用户所处位置接收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并根据所述检测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相对应的RSS值;
S313.判断所述根据WIFI信号强度得到的RSS值是否小于第一阈值X1,或判断根据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的RSS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X1,若是,则采用GNSS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具体包括:
S321.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是否接收到WIFI信号或GNSS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S322;
S322.实时检测用户所处位置接收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并根据所述检测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相对应的RSS值;
S323.判断所述根据WIFI信号强度得到的RSS值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X1且小于等于第二阈值X2,或判断根据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的RSS值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阈值X2且小于等于第一阈值X1,若是,则采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技术进行定位。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具体包括:
S331.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是否接收到WIFI信号或GNSS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S332;
S332.实时检测用户所处位置接收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并根据所述检测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相对应的RSS值;
S333.判断所述根据WIFI信号强度得到的RSS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X2,或判断根据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的RSS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X2,若是,则采用WIFI指纹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用户初始于室内,当前的定位源便是WIFI且当前使用WIFI指纹进行定位;接着系统实时接收用户下一时刻的定位源信号,如果接收到的信号依旧是WIFI信号,则无需切换当前定位模式。如果用户从室内走向室外,此时系统渐渐接收来自室外的GNSS信号,此时系统会收到GNSS和WIFI两种信号。此时将对第二阈值X2进行判断,判断用户是否进入室内外交界区域,如果用户处于室内外交界区域将使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来进行定位,否则继续使用WIFI指纹定位。若用户继续向室外移动,此时将对第一阈值X1进行判断,判断用户是否进入室外区域,如果用户处于室外区域将使用GNSS进行定位,否则继续使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来进行定位。
如果用户初始位于室外,当前的定位源便是GNSS且当前使用GNSS进行定位,接着系统实时接收用户下一时刻的定位源信号,如果接收到的信号依旧是GNSS信号,则无需切换当前定位模式。如果用户从室外走向室内,此时系统渐渐接收来自室内的WIFI信号,此时系统会收到GNSS和WIFI两种信号。此时将对第一阈值X1进行判断,判断用户是否进入室内外交界区域,如果用户处于室内外交界区域将使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来进行定位,否则继续使用GNSS来定位。若用户继续向室内移动,此时将对第二阈值X2进行判断,判断用户是否进入室内区域,如果用户处于室内区域将使用WIFI指纹定位,否则继续使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来进行定位。
本实施例的方法将有效的提高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定位结果。通过设置阈值的方法来判断用户处于的环境,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模式之间的切换。在WIFI指纹定位中使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遗传算法来代替标准的BP算法,以此来避免陷入局部最小值的问题,并且优化了初始权重计算和阈值。因此可用此方法来提高室内定位的精度问题,降低可能因为人类活动而造成的误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包括步骤:
S1.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
S2.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
S3.确定与所述判断得到的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相对应的定位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步骤S1-S3与实施例一类似,在此不多做赘述。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还包括判断计数系统的计数值是否达到预设值TN,且本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
当用户在打开定位程序之后,系统会自动检测当前接收信号的种类个数。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用户现在处于的环境,进而来确定当前的定位模式。如图2所示,室外区域与室内外交界区域之间设置第一阈值为X1,在室内外交界区域与室内区域之间设置第二阈值为X2
本实施例对用户从室外向室内移动来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针对用户接收到的WIFI信号的RSS值来设置第一阈值为X1和第二阈值X2,以此来判断模式的切换。
当系统判定用户位置处于室外区域时,设定用户坐标位置为U(x,y,z),空间中4颗不同的卫星坐标分别为W1(x1,y1,z1)、W2(x2,y2,z2)、W3(x3,y3,z3),W3(x3,y3,z3)。通过四颗卫星与用户位置建立关系方程组,解决了卫星时钟与用户端的时钟不同步的问题,并且求解出用户端的位置信息。
系统实时检测下一时刻的接收信号的种类和个数,并判断是否需要切换定位模式。当用户从室外走向室内时,GNSS信号逐渐减弱并且会开始接收到WIFI信号。在可以检测到WIFI信号时获取WIFI信号强度相对应的RSS值,将该收到的RSS值与第一阈值X1进行比对,与此同时设置一个计数系统TN
如图3、4所示,当接收到RSS信号时开始计数,如果RSS值一直小于第一阈值X1并且计数值也达到系统预设的TN值,那么就可以认定用户依旧处于室外区域,不用切换定位系统。
当接收到的RSS信号值大于等于X1小于等于X2时,计数系统开始计数,当计数值达到预设值TN时,便可以确定用户处于室内外交界区域,此时切换定位模式,运用WIFI信号衰减模型来估测用户的位置。
当接收到的RSS信号值大于X2时,计数系统开始计数,当计数值达到预设值TN时,便可以确定用户处于室内区域,切换定位模式为室内WIFI指纹定位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对用户处于室内外交界区域强袭说明:
当用户处于室内外交界区域时,运用信号强度来计算信号传播损耗,利用理论模型将接收信号d的强度值转化为距离。目前的对数距离模型损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319354820000091
其中,d表示接收到的WIFI信号强度值;P(d)表示参考距离d0的路径损耗;n表示系数,n的值取决于环境状况;X0表示一个均值为0的高斯随机变量,反映了平衰落引起的衰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对用户处于室内区域详细说明:
当用户已经处于室内区域时,切换定位模式为WIFI指纹定位模式。该定位模式的建立有两个步骤,为建立指纹库阶段、在线计算阶段。
在建立指纹库阶段中,首先在实验区域内设置一定距离的参考点,其次收集实验区域内随机点的MAC位置与其对应的信号强度,并与参考点的位置信息一起作为记录添加到数据库中,即为指纹:
Figure BDA0002319354820000092
在在线计算阶段时,通过将测试点接收到的RSS值和坐标位置信息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估计测点的位置坐标。测量位置的计算实质上是通过计算参考位置的欧几里德距离得到的,假设数据库中有n个参考点,距离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319354820000101
其中,Ai表示为第i个测试点在待测区域的RSS值,Rij指的是来自i位置数据库的j参考点的RSS值。
考虑到用户身体方向上的影响,将身体方向添加到指纹信息中,并且把方向信息定义为DR(方向RSS)的RSS值,因此Rx,y和DRx,y的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2319354820000102
其中,W/N/E/S分别表示西/北/东/南方向。为了避免计算浪费,只需选取5个相邻的测试点和5个相邻的参考点。因此,将DRx,y更改为:
Figure BDA0002319354820000103
使用遗传算法优化了初始权重计算和阈值。首先,对三层感知器的权重和阈值进行编码以生成初始总体,然后将我们预设的位置信息带入神经网络的各个层次进行运算,最后在输出层面得到一定的误差数值,通过与真实情况进行比对,如果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那么便结束计算,如果在误差允许之外,便通过计算梯度误差,从而修改最初始的权重和阈值。经过反复的数据训练,得到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初始权重和阈值之后,便可以用于实际测试中得到待测点的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用户从室内向室外移动的方法可参考用户从室外向室内移动的方法,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的方法将有效的提高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定位结果。通过设置阈值的方法来判断用户处于的环境,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模式之间的切换。在WIFI指纹定位中使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遗传算法来代替标准的BP算法,以此来避免陷入局部最小值的问题,并且优化了初始权重计算和阈值。因此可用此方法来提高室内定位的精度问题,降低可能因为人类活动而造成的误差。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系统,如图6所示,包括:
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
判断模块12,用于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
定位模块13,用于确定与所述判断得到的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相对应的定位技术。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模块13具体为:
室外模块,用于当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外,采用GNSS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室内外交界模块,用于当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采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技术进行定位;
室内模块,用于当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采用WIFI指纹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系统与实施例一、二类似,在此不多做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
S2.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
S3.确定与所述判断得到的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相对应的定位技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为: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外,则采用GNSS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则采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技术进行定位;
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则采用WIFI指纹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外具体包括:
S311.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是否接收到WIFI信号或GNSS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S312;
S312.实时检测用户所处位置接收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并根据所述检测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相对应的RSS值;
S313.判断所述根据WIFI信号强度得到的RSS值是否小于第一阈值X1,或判断根据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的RSS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X1,若是,则采用GNSS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具体包括:
S321.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是否接收到WIFI信号或GNSS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S322;
S322.实时检测用户所处位置接收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并根据所述检测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相对应的RSS值;
S323.判断所述根据WIFI信号强度得到的RSS值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X1且小于等于第二阈值X2,或判断根据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的RSS值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阈值X2且小于等于第一阈值X1,若是,则采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技术进行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具体包括:
S331.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是否接收到WIFI信号或GNSS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S332;
S332.实时检测用户所处位置接收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并根据所述检测到的WIFI信号或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相对应的RSS值;
S333.判断所述根据WIFI信号强度得到的RSS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X2,或判断根据GNSS信号的强度得到信号的RSS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X2,若是,则采用WIFI指纹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判断计数系统的计数值是否达到预设值TN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时,采用WIFI信号强度来计算信号传播损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2319354810000021
其中,d表示接收到的WIFI信号强度值;P(d)表示参考距离d0的路径损耗;n表示系数,n的值取决于环境状况;X0表示一个均值为0的高斯随机变量,反映了平衰落引起的衰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定位技术包括建立指纹库阶段、在线计算阶段。
9.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
定位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判断得到的用户所处的区域信息相对应的定位技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模块具体为:
室外模块,用于当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外,采用GNSS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室内外交界模块,用于当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外交界处,采用WIFI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技术进行定位;
室内模块,用于当用户当前所处的区域信息为室内,采用WIFI指纹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CN201911291971.5A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10502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91971.5A CN111050281A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91971.5A CN111050281A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0281A true CN111050281A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36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91971.5A Pending CN111050281A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5028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7101A (zh) * 2021-06-30 2021-07-27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轨迹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666722A (zh) * 2020-12-22 2022-06-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定位信标的化工装置内外定位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6989A (zh) * 2012-11-28 2014-06-1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外定位切换的方法和系统、终端以及定位应用平台
CN106993319A (zh) * 2017-03-20 2017-07-28 吕皓 一种实现gnss和wifi系统无缝垂直切换的算法
CN208780820U (zh) * 2018-09-03 2019-04-23 广东工业大学 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系统
CN109951830A (zh) * 2019-02-01 2019-06-28 湖南格纳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信息融合的室内外无缝定位方法
CN110392342A (zh) * 2019-07-25 2019-10-29 深圳市前海智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外无缝定位导航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6989A (zh) * 2012-11-28 2014-06-1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外定位切换的方法和系统、终端以及定位应用平台
CN106993319A (zh) * 2017-03-20 2017-07-28 吕皓 一种实现gnss和wifi系统无缝垂直切换的算法
CN208780820U (zh) * 2018-09-03 2019-04-23 广东工业大学 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系统
CN109951830A (zh) * 2019-02-01 2019-06-28 湖南格纳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信息融合的室内外无缝定位方法
CN110392342A (zh) * 2019-07-25 2019-10-29 深圳市前海智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外无缝定位导航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6722A (zh) * 2020-12-22 2022-06-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定位信标的化工装置内外定位系统及方法
CN113177101A (zh) * 2021-06-30 2021-07-27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轨迹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177101B (zh) * 2021-06-30 2021-11-12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轨迹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47814B (zh) 一种适用于地铁站火灾警情的智能疏散系统及方法
Li et al. Toward location-enabled IoT (LE-IoT): IoT positioning techniques, error sources, and error mitigation
CN106908821B (zh) 一种室内外无缝定位切换方法
CN109951830B (zh) 一种多信息融合的室内外无缝定位方法
CN109195099B (zh) 一种基于iBeacon和PDR融合的室内定位方法
CN107094319B (zh) 一种高精度室内外融合定位系统和方法
CN106031263B (zh) 用于位置估计的方法及系统
JP5740537B2 (ja) デバイス位置のための位置表示制御
CN103476109B (zh) 一种室内ap定位方法
CN112533163B (zh) 基于NB-IoT改进的融合超宽带和蓝牙的室内定位方法
CN107580313B (zh) 结合蓝牙Beacon与智能手机的室内定位系统及其定位方法
WO2020210923A1 (zh) 一种基于uwb和蓝牙技术的室内定位融合方法
KR20180087814A (ko) 위치 측정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5717483B (zh) 一种基于多源定位方式的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
KR20200041333A (ko) 위치지문맵의 생성 및 이용
CN107110652A (zh) 处理空间特征
CN113923596A (zh) 室内定位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8828643A (zh) 一种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及方法
CN111050281A (zh) 一种室内外定位无缝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CN108801267B (zh) 一种融合多传感器的室内无锚点定位方法
CN105044659B (zh) 基于环境光谱指纹的室内定位装置及方法
CN106971601A (zh) 一种基于WiFi的智能泊车及找回的系统与方法
Moayeri et al. PerfLoc (Part 2):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smartphone indoor localization apps
Shchekotov et al. Semi-automatic self-calibrating indoor localization using ble beacon multilateration
Jia et al. An indoor and outdoor seamless positioning system based on android platfor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