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46922A - 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46922A
CN111046922A CN201911168211.5A CN201911168211A CN111046922A CN 111046922 A CN111046922 A CN 111046922A CN 201911168211 A CN201911168211 A CN 201911168211A CN 111046922 A CN111046922 A CN 111046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ssion
monitoring
source
pollutants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682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军霞
唐桂刚
敬红
张守斌
李莉娜
景立新
刘通浩
秦承华
邱立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Priority to CN20191116821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469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46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69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4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 G06F18/243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relating to the number of classes
    • G06F18/24317Piecewise classification, i.e. whereby each classification requires several discriminant rul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conom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排污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排放源及其对应的污染物,以排放源为第一要素,在排放源的基础之上叠加其对应的污染物,以建立排放源/污染物矩阵;(2)基于排放源/污染物矩阵,依次对排放源、污染物进行分级分类,以得到不同类别的排放源/污染物;(3)对不同类别的排放源/污染物设置相应的监测频次,以得到排放源分级分类叠加污染物分级分类的排放监测方案。本发明将排放源和污染物两个因素叠加进行考虑,从而针对每类排放源及污染物的特征确定监测频次,形成具有多个层次差异的监测方案,满足日常企业的自行监测排放的监测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排污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背景技术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是自行监测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的排放监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制定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是自行监测是否能够达到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同时能够具有普遍操作性的核心要素。由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相关研究十分不足。
目前,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单从排放源角度考虑,排放源单因素为主的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二、单从污染物角度考虑,污染物单因素为主的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对于排放源单因素为主的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多用于提出自动监测要求的情况,表现为根据排放源的污染贡献总体情况,不区分污染物排放特征而提出统一的监测频次要求。对于排放源的确定又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根据排放源的污染物产生机理确定;二是根据排放源的形态特征而确定;对于根据排放源的污染物产生机理确定排放源分类的,如20t/h及以上蒸汽锅炉和14MW及以上热水锅炉应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对于根据排放源的形态特征而确定排放源分类的,如对于45米以上排污口应实施自动监控。
对于污染物单因素为主的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多用于确定手工监测频次的情况,表现为根据污染物的重要性,不区分具体排放源排放特征而提出统一监测频次要求。如重金属排放日监测,化学需氧量、氨氮每日开展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监测,颗粒物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监测,二噁英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监测等。
对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状况,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缺少方法学指导,各种规定过于零散,不成体系。尽管各种管理规定、标准规范中,涉及部分自行监测方案制定相关的内容,但缺少方法学的指导,多因管理需求分别确定,散落于各种文件或标准。由于缺少统一的方法,且由各方分别确定,存在相互之间不匹配、不衔接等问题,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形。
二、考虑因素过于单一,造成对某些情形适用性差的情况。由于对于特定对象,排放特征同时受排放源类型、污染物类型的影响,对于同类排放源不同污染物排放特征、同类污染物不同排放源排放特征均有可能不同,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因此,排放源单因素为主的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污染物单因素为主的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均会造成对部分对象的“误伤”。如对于钢铁、电子行业排污单位等,COD、氨氮排放浓度较低或排放量不大的排放源,则存在要求过高的现象。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排放源及其对应的污染物,以排放源为第一要素,在排放源的基础之上叠加其对应的污染物,以建立排放源/污染物矩阵;
(2)基于排放源/污染物矩阵,依次对排放源、污染物进行分级分类,以得到不同类别的排放源/污染物;
(3)对不同类别的排放源/污染物设置相应的监测频次,以得到排放源分级分类叠加污染物分级分类的排放监测方案。
作为优选方案,对排放源进行分级分类包括:
若排放源为废气排放源,根据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划分为主要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根据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划分为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包括:
预设参照标杆;
将排放源的排放参数与参照标杆进行对比;
若排放源的排放参数超过参照标杆,则划为主要排放源;否则,划为一般排放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排放源的固定污染源包括燃料燃烧源、溶剂使用源、工艺过程源;对于燃料燃烧源,预设单台出力14MW或20t/h燃煤锅炉作为燃料燃烧源的参照标杆;对于溶剂使用源,以10吨油性漆使用量作为溶剂使用源的参照标杆;对于工艺过程源,若涉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工艺过程源则依据燃料燃烧源的参照标杆,若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工艺过程源则依据溶剂使用源的参照标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根据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划分为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包括:
将含有同一污染物的所有排放源进行归类,得到排放源的数量及对应的排放量;
根据排放源的数量及对应的排放量,绘制排放源监测点个数与排放量占比的二维曲线;
基于二维曲线确定曲线斜率的拐点,根据拐点作为划分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的分界线。
作为优选方案,基于主要排放源,对主要排放源的污染物进行分级分类,根据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状况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确定主要污染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监测频次包括自动监测、月、季度、半年、年;对于排放量高于预设排放值,具备自动监测技术的主要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自动监测;对于排放量低于预设排放值或不具备自动监测技术的主要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月或季度;对于一般排放源,监测频次设置为半年或年。
作为优选方案,对排放源进行分级分类包括:
若排放源为废水排放源,则对排放源对应的排污口进行分级分类;
所述排污口分级分类为车间废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生活污水排放口和废水总排放口;
车间废水排放口分类为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
废水总排放口分类为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和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
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分类为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
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分类为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
作为优选方案,根据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状况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对分级分类后的各排污口确定主要污染物及其之外的其它污染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监测频次包括自动监测、日、月、季度、半年、年;
对于重点排污单位,废水排放量高于预设排放值且具备自动监测技术的主要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自动监测;对于废水排放量低于预设排放值或不具备自动监测技术的主要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日或月;对于其它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半年或—年;
对于非重点排污单位,主要污染物的监测频次设置为季度,其它污染物的监测频次设置为年;
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的监测频次较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的监测频次低。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将排放源和污染物两个因素叠加进行考虑,从而针对每类排放源及污染物的特征确定监测频次,形成具有多个层次差异的监测方案,满足日常企业的自行监测排放的监测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建立的排放源/污染物矩阵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废气、废水的排放特征对比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废气排放源监测方案的制定技术路线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监测点个数—排放量占比”曲线切线斜率法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废气污染物的分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废水排放源监测方案的制定技术路线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废水排放口分级分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废水污染物的分类示意图;
图9是案例中水泥行业“监测点个数—排放量占比”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本发明在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制定技术方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方法中单因素的不足,提出排放源分级分类叠加污染物分级分类的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1、自行监测方案制定技术方法现状
污染源监测是指对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设施和装置以及其他污染发生源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实施监测,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污染源监测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准确地提供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浓度和总量,详细描述污染物产生的工艺过程,评价污染源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带来的潜在危害。从监测对象来说,污染源监测包括固定污染源/点源、面源、移动源等;从监测要素来说,污染源监测包括废水、废气、噪声等。以下以固定污染源/点源废水、废气监测为主。
污染源监测方案是为了客观、系统、全面掌握污染物排放情况、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在开展监测活动前制定的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采样和分析方法、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评价标准、结果处理及报送等。
根据污染源排放特征,制定污染源监测方案首先应当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确定监测点位。监测点位与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关联,也就决定了应当开展监测的污染物及相应的指标。对于具体的监测指标的监测指标应当确定明确的监测频次,相同监测点位的不同监测指标可以有不同的监测频次,也即监测频次应当针对具体的监测指标进行设定。不同的监测指标应当选择适当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并对应具体的评价标准,并进行相应的结果处理及报送。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考虑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以提高各个环节监测过程实施的规范性,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对于污染源监测来说,根据我国现有标准规范体系设计,监测点位、监测指标、采样和分析方法、评价标准、结果处理及报送、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等要素,主要以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监测技术规范、监测方法标准为依据,对于污染源监测方案制定技术方法研究来说,难点在于监测频次确定的技术方法。
2、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相关内容状况
(1)监测技术规范状况
监测技术规范是污染源监测开展的重要依据,也应当是污染源监测方案制定的重要技术指导。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污染源监测重点在于监督性监测,而监督性监测更加注重单次监测活动的规范性。因此,监测技术规范主要立足于针对某类废水/废气,单个监测指标、单次监测的实施进行规范,对于一段时期内不同废水/废气、不同污染物指标应当如何开展监测并不涉及。
对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单个监测指标、单次监测的实施应当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但对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如何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监测频次更加重要,而这在监测技术规范中并不涉及。
(2)监督性监测状况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服务污染源排放监管,主要存在两种情形:一是为了掌握特定监测对象某种排放特征或排放行为,而开展的监测活动;二是为了对排污单位形成威慑而开展的监测活动。
对于第一种情形,主要是根据监测目的而设计监测方案,如,为了掌握生活垃圾焚烧厂二噁英排放状况,可以定期对其开展监测,监测频次则根据监测需求和经费保障情况予以确定。
对于第二种情形,重点在于形成威慑,因此更加强调随机性。
与监督性监测相比,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的重点在于通过监测说明自身排污状况及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这既不同于监督性监测第一种情形的目的较为单一,也不同于第二种情况强调随机性。
(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状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目的是为了在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前对其排放状况和污染治理状况进行全面监测,以初步判定建设项目是否有能力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各项要求。因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往往集中对各类排放源、排放因子开展监测,持续时间往往不长,各排放源、排放因子的频次区别不大。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为长期的活动、后者为一次集中的活动,这是二者目的和定位不同决定的。
现有的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方案制定主要以单因素为主,例如:单从排放源角度考虑或污染物考虑。
而本发明实施例的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将排放源和污染物两个因素叠加进行考虑,从而针对每类排放源及污染物的特征确定监测频次,形成具有多个层次差异的监测方案。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排放源及其对应的污染物,以排放源为第一要素,在排放源的基础之上叠加其对应的污染物,以建立排放源/污染物矩阵;
(2)基于排放源/污染物矩阵,依次对排放源、污染物进行分级分类,以得到不同类别的排放源/污染物;
(3)对不同类别的排放源/污染物设置相应的监测频次,以得到排放源分级分类叠加污染物分级分类的排放监测方案。
具体地,对于排放源和污染物两个因素,考虑到排放源跟生产设备对应性较强,同一排放源往往有多个污染物,因此以排放源作为两因素叠加的第一因素,在排放源的基础上叠加污染物,形成排放源/污染物矩阵,如图1所示。
根据排放源/污染物矩阵,可以得到每个排放源/污染物的类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排放源/污染物进行归类,设计分层次的监测频次,也即赋予每类排放源/污染物的监测频次,从而形成排放源分级分类叠加污染物分级分类的排放监测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定方法的技术路线,确定排放源分级分类方法、污染物分级分类方法、监测频次分级是确定排放监测方案的技术要点。由于废气、废水在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上,呈现不同的特征,见图2所示。废水污染物从产污单元到排放,中间往往经过车间废水的混合,并经集中处理后经排放口排放,排放较为集中,排放口也往往较少。废气污染物从产污到排放关联关系较强,往往从产污单元经过独立治理后经产污设备对应的排放口排放,正是由于较少集中治理排放,废气排放口往往较多。这在应用排放源分级分类叠加污染物分级分类的排放监测方案制定技术方法上,会存在差异。对于废水应立足排放口进行分级分类,而废气应立足排放源分级分类,因此以下将分别针对废气、废水进行研究。
一、废气技术要点
1、废气污染源技术路线
同一排污单位可能存在很多废气排放源,不同排放源的排放特征和贡献率存在差异。如,以水泥企业为例,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窑生产线可能存在近五十个废气排放口;对于钢铁、石化企业来说,因所含工序较多,涉及的排放源种类更多,排污口数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而这些排污口所排放的废气来源不同,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水平有所差异,对废气排放源、废气污染物进行合理的分级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自行监测方案,才能提高监测方案的科学性。
根据废气排放源的特征,在制定自行监测方案时,应首先对废气排放源及污染物指标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排放源进行分级分类,确定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由于排放源与排污口紧密关联,在排放源分级分类的同时,也即实现了对排污口的分级分类。排污口与监测点位紧密关联,对于每类排污口(监测点位)因涉及多种污染物指标,对于主要排污口还应进行污染物分级分类,而一般排污口由于对全厂排放贡献率较低,再进行污染物分级分类的意义不大。在对排污口进行分级分类、污染物分级分类的基础上,对监测频次进行分级,从而实现主要排污口监测要求高于一般排污口、主要污染物监测要求高于非主要污染物的目标,形成分层次、可操作的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其中,废气排放源监测方案制定技术路线见图3。
2、排放源分级分类方法
对于废气排放源,首先按照单个排放源污染物排放水平将其分为主要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两个大的级别。主要排放源是指单个排放源排放量较大,在行业排放总量中贡献率高的排放源。一般排放源指单个排放源排放量较小,对行业排放总量贡献率较低的排放源。考虑到同一行业排放源差异大,对于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排放源的级别,如,进一步划分为一级主要排放源、二级主要排放源、一级一般排放源、二级一般排放源等等。
对于排放源分级分类难点在于科学确定主要排放源与一般排放源的划分界限。对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两种主要排放源确定的方法,分别为单源标杆法和多源“监测点个数-排放量占比”曲线切线斜率法。
(1)单源标杆法
单源标杆法适用于同一企业中同类排放源数量少的情况,如造纸行业碱回收炉、某些行业的焚烧装置等等,在确定这类排放源是否为主要排放源时,可以采用标杆法。这种方法需要先给定可参照的标杆,在确定某类排放源是否为主要排放源时,可通过对该类排放源的废气排放量、污染物浓度、排放量与标杆进行对比予以确定。若排放量超过标杆,则可将其划定为主要排放源;若排放量未达到标杆的水平,则可以将其划定为一般排放源。该方法的重点在于确定合适和相对明确的标杆。
根据废气排放源常见分类方式,固定污染源主要有燃料燃烧源、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等几种类型,可分类设定标杆。
对于燃料燃烧源,参照《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规定,20t/h及以上蒸汽锅炉和14MW及以上热水锅炉应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故将单台出力14MW或20t/h燃煤锅炉作为单纯燃料燃烧源的标杆。
对于溶剂使用源,主要涉及挥发性有机物,这与挥发性有机溶剂使用量有关,可以一定规模的挥发性有机溶剂使用量作为标杆。由于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基础与燃料燃烧源相比较弱,暂以10吨油性漆使用量作为溶剂使用源的标杆。
对于工艺过程源,既涉及燃料燃烧相关的污染物,也可能涉及挥发性有机物。因此,对于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工艺过程源,可参照燃料燃烧源的标杆;对于涉挥发性有机物的工艺过程源,可参照溶剂使用源的标杆。
(2)多源“监测点个数-排放量占比”曲线切线斜率法
多源“监测点个数-排放量占比”曲线切线斜率法适用于同一污染物有数量较多的排放源的情况。同一污染物有数量较多排放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分界线,以实现尽可能少的监测成本覆盖尽可能多的排放量,是监测方案制定的关键问题。这种方法在应用时,首先对同类排放源进行归类,得出同类排放源的数量和排放量情况,从而画出“监测点位个数-排放量占比”曲线,进而寻找“监测点位个数——排放量占比”曲线切线斜率的突变点(即拐点),将切线斜率的突变点所对应的点作为划分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以及进一步细分排放源级别的分界线,见图4所示。
3、污染物分级分类方法
对于主要排放源,若涉及多种污染物,则应进一步确定主要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为了便于确定主要污染物,首先将污染物进行分类。对污染物的分类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二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
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来说,重点考虑对环境质量六项基本项目的影响,且结合污染源排放形式多样性的特点,优先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指标进行表征。由于这类污染物与环境质量六项基本项目具有一定对应性,社会公众关注度和熟悉度较高,将其统称为一般污染物,具体包括二氧化硫(主要对应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二氧化硫,与一氧化碳和PM2.5有关联)、氮氧化物(主要对应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和PM2.5有关联)、颗粒物(主要对应空气质量评价指标PM2.5、PM10)、挥发性有机物(主要对应空气质量评价指标臭氧)等四项污染物指标。
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来说,考虑到污染物对人体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未知性,为了使其具有参考性和可操作性,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因此以《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为依据,列入其中的统称为有毒污染物。
一般污染物、有毒污染物之外的污染物,统称为其他。由于一般污染物、有毒污染物都有确定的范围,只要未列入其中的,都归为其他。
随着管理和研究进展,可调整一般污染物、有毒污染物的范围,但仍应是确定的范围。
在上述分类基础上,如图5所示,筛选主要污染物,可按照以下条件进行筛选:
第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或烟尘/粉尘)、挥发性有机物中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指标,可参照排放源分级分类中的单源标杆法,以其中标杆排放量作为标杆予以确定;
第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中列明的污染物,且在日常平均生产工况下能够检出的污染物;
第三,排污单位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超标的污染物指标(环境质量六项基本项目之外)。
4、监测频次分级
确定监测频次分级时,主要考虑监测成本和监测需求的平衡性。
监测成本是监测人力和其他投入的综合体现。对于废气排放监测,单次监测所花费的人力时间较大,由于需要首先对仪器设备进行调试,并完成至少一个小时的采样或分析测试,加上各种其他准备工作,开展一个多项目的点位监测,往往现场就需要花费2-3人半天时间。加上部分项目还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那么综合耗时往往较大,故对于手工监测往往不宜提出过高的频次要求。
对于监测需求,除了考虑是否为主要污染物外,还需要考虑排放的稳定性,是否存在影响排放的因素,如,若无污染物治理设施,排放相对稳定,那么单次监测的代表性较强,则不需要考虑过高的监测频次要求。
综合以上因素,并结合废气排放监测经验情况,将废气排放监测频次分级设定为自动监测、月、季度、半年、年等五个等级。对于排放量贡献大,且自动监测技术成熟的主要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可考虑自动监测;对于排放量贡献相对小或无法实施自动监测的主要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按月—季度频次;对于非主要污染源的污染物指标,按照半年-年的频次;若有必要,对于数量特别多、排放量贡献率很低的污染源的污染物指标,也可考虑进一步将监测频次降低至两年。
二、废水技术要点
1、废水污染源技术路线
对于废水污染源,污染物产生与排放之间的直接关联较弱,因此与废气污染源不同,不再对排放源进行分类,而是直接立足排污口进行分类分级,这也是与排放标准相匹配的。考虑到废水排放口数量与废气相比较少,与废气污染源不同,不再区分主要排污口,而是根据排污口位置和排放去向对排污口进行分级分类。在对排污口进行分级分类、污染物分级分类的基础上,对监测频次进行分级,从而实现主要污染物监测要求高于非主要污染物的目标,形成分层次、可操作的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废水排放源监测方案制定技术路线见图6所示。
2、排污口分级分类方法
根据废水排放口的监控位置、废水类型,目前我国对废水排放口的分类包括车间废水排放口(含专门处理车间废水的处理设施排放口,也称车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单独的生活污水排放口、企业废水总排放口。废水总排放口又可分为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和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
由废水中所含污染物较为复杂,废水排放口分级方法也较为复杂,从便于操作的角度,将其简化为名录法,即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为依据,以是否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作为划分排污口级别的依据。由此,可以得到废水排放口分级分类框架,见图7所示,具体分级分类为:
排污口分级分类为车间废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生活污水排放口和废水总排放口;
车间废水排放口分类为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
废水总排放口分类为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和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
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分类为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
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分类为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
3、污染物分级分类方法
废水污染物的分级分类同废气,也是从对环境质量影响和对人体健康影响两个角度考虑。
对于环境质量影响,重点考虑废水中的综合性指标,根据我国环境管理基础和废水排放标准中普遍涉及的污染物指标,筛选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悬浮物、石油类等七种综合性污染物指标,统称为一般污染物。
对于人体健康影响,同废气,以《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为依据。
与废气污染物分类类似,一般污染物、有毒污染物之外的污染物,统称为其他。由于一般污染物、有毒污染物都有确定的范围,只要未列入其中的,都归为其他。
与废气污染物分类相同,随着管理和研究进展,可调整一般污染物、有毒污染物的范围,但仍应是确定的范围。
在上述分类基础上,如图8所示,筛选主要污染物,可按照以下条件进行筛选:
第一,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悬浮物、石油类中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指标;
第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监控位置为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的污染物指标,《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中列明的污染物,且在日常平均生产工况下能够检出的污染物;;
第三,排污单位所在流域环境质量超标的污染物指标(一般污染物以为指标)。
4、监测频次分级
废水监测频次分级所考虑的因素与废气类似。同时考虑到,一般来说废水监测所耗人力与废气相比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一般污染物,因此在监测频次分级节点上有所调整。
废水排放监测频次分级设定为自动监测、日、月、季度、半年、年等六个等级。对于重点排污单位,排放量贡献大且自动监测技术成熟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可考虑自动监测;对于排放量贡献相对小或无法实施自动监测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按日或月频次;对于其他污染物指标,按照半年或年的频次。对于非重点排污单位,主要污染物指标可考虑按季度开展监测,其他污染物指标按年开展监测。对于监控位置非车间排放口的污染物指标,间接排放企业的监测频次可以较直接排放企业的监测频次有所降低。
本发明实施例的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的具体案例的应用:
一、废气单源标杆法应用案例
以造纸行业碱回收炉为例。
在确定造纸行业碱回收炉是否应当确定为主要污染源时,可以采用单源标杆法,将其排放水平与20t/h的燃煤锅炉进行对比。以某年度全国监督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表1碱回收炉与锅炉排放水平对比表
Figure BDA0002288015180000151
由表1可以看出,总体来看,碱回收炉污染物浓度水平较20t/h燃煤锅炉较低,但由于废气量较大,据此估算的全年排放量较20t/h燃煤锅炉略大,其中氮氧化物明显大于20t/h燃煤锅炉排放量,因此将碱回收炉划定为主要污染源。
特别说明,表1中碱回收炉的数据为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单个碱回收炉的排放水平与碱回收炉的规模有关,若要在企业层面进行精细化设计,可以根据企业碱炉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和对比。
二、废气多源“监测点个数——排放量占比”曲线切线斜率法应用案例以水泥行业新型干法生产工艺为例。
水泥行业颗粒物排放源数量较多,适宜采用“监测点个数—排放量占比”曲线切线斜率法。根据生产类型,将水泥企业分三大类梳理监测点位。一是水泥制造类,监测点位主要包括: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排气筒;水泥窑窑头(冷却机)排气筒;烘干机、烘干磨、煤磨排气筒;破碎机、磨机、包装机排气筒;输送设备及其他通风生产设备的排气筒。二是矿山开采类,监测点位主要包括:破碎机排气筒和输送设备及其他通风生产设备的排气筒。三是散装水泥中转站及水泥制品生产类,主要监测点位为水泥仓及其他通风生产设备的排气筒。
对所有点位按照排放量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由此可以做出“监测点个数——排放量占比”,见图9所示,可以看出横坐标为2的位置为切线斜率最明显的突变点,这个位置对应的排放源适宜作为一个分界线。横坐标2-17之间曲线斜率有不太明显的变化,但较横坐标17之后的切线斜率明显偏大,故可以将此位置对应的排放源作为第二个分界线。
与之相对应,进一步对应水泥行业的排放源。第一个分界线之内的为水泥窑窑尾窑头两个监测点位,这两个排污口对应的颗粒物排放贡献率最大。第一个和第二分界线之间是磨机、包装机、破碎机等排放源,这类排放源排放量贡献率介于水泥窑窑头窑尾和其他排放源。第二个分界线之后是输送设备及其他通风生产设备,这类排放源数量大,但贡献率较小。
同时考虑到横坐标2-17之间曲线斜率变化不大,横坐标17之后的监测点位数量较大,故对横坐标2-17之间的磨机、包装机、破碎机等排放源按对应到半年的监测频次,输送设备及其他通风生产设备的排气筒监测频次按两年处理。相应的监测频次如表2所示。
表2水泥排污单位有组织废气最低监测频次
Figure BDA0002288015180000171
三、废水监测方案制定方法应用案例
以农副食品加工行业为例。
综合考虑排污单位的生产规模、生产周期、自行监测经济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风险,突出重点,在监测频次的制定上,按照直排和间排、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做了区分。基本原则为重点排污单位监测频次高于非重点排污单位,相同控制级别的排污单位,直排的排污单位监测频次高于间排排污单位。
除木薯淀粉废水外,农副食品加工业废水属于典型的高有机、高氮的废水,且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悬浮物和磷化物,一般可生化性较好。根据水质特点及环境管理规定,确定农副食品加工业废水主要监测指标为pH值、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悬浮物。
排污许可证核发需核算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总量。目前,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在线监测及比对技术成熟,重点排污单位不论排放去向,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监测频次为连续监测。非重点排污单位,直排企业和间排企业监测频次分别为1次/季度和1次/半年。
总氮、总磷是总量控制指标。《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9-2008)和《淀粉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1-2010)有明确的限值规定。目前,全国地表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尤其是氮、磷污染问题突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水水质总磷、总氮超标情况也比较严重。植物油加工过程中,酸炼生产工艺存在磷酸盐添加,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部分排污单位总磷不能稳定达标。因此,所有重点排污单位,总氮和总磷监测频次定为每月监测;水环境质量中总氮(无机氮)/总磷(活性磷酸盐)超标的流域或沿海地区,或总氮/总磷实施总量控制区域,提高监测频次为每日监测。非重点排污单位直排企业按照季度开展自行监测,间排企业监测频次为1次/半年。
在《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9-2008)和《淀粉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1-2010)都明确规定了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悬浮物的排放限值。五日生化需氧量监测相对复杂、耗时,且已对化学需氧量提出较高监测频次的要求,综合考虑,重点排污单位五日生化需氧量监测频次定为直排企业1次/月,间排企业监测频次为1次/季度;非重点排污单位直排企业监测频次为1次/季度,间排企业监测频次为1次/半年。《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中规定了色度的排放限值;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农副食品及工业废水普遍带有一定的颜色,容易引起公众感观反应,其测试技术相对简单。悬浮物、色度监测频次同生化需氧量要求。
另外,《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7-92)中还规定了动植物油、大肠杆菌的控制限值;《淀粉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1-2010)中规定了对以木薯为原料的淀粉加工企业总氰化物的控制限值;《水产品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动植物油的控制限值。因此,针对特殊工艺或行业提出污染物监测要求:以木薯为原料的淀粉工业排污单位应监测总氰化物;植物油加工、屠宰及肉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生产过程涉及动植物油排放的单位,应监测动植物油;屠宰及肉类加工的排污单位应监测大肠杆菌;甜菜制糖排污单位监测粪大肠菌群。重点排污单位,直排企业监测频次为1次/月,间排企业监测频次为1次/季度;非重点排污单位,直排企业监测频次为1次/半年,间排企业监测频次为1次/年。
实际调研发现,有禽类屠宰排污单位存在禽类羽毛的清洗工艺,清洗废水与屠宰废水进行混合、进入综合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放,涉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排放,另外部分排污单位使用氯消毒,过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氯化物直排到环境,可能对地表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重点排污单位中,直排企业总余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监测频次为1次/季度;非重点排污单位,直排企业总余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监测频次为1次/半年。间排企业可不开展监测。
单独排向外环境的生活污水,须监测流量、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动植物油。监测频次同废水总排口。
农副食品加工业排污单位废水排放口监测指标及最低监测频次见表3。
表3农副食品加工业排污单位废水排放监测点位、监测指标及最低监测频次
Figure BDA0002288015180000201
Figure BDA0002288015180000211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发明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排放源及其对应的污染物,以排放源为第一要素,在排放源的基础之上叠加其对应的污染物,以建立排放源/污染物矩阵;
(2)基于排放源/污染物矩阵,依次对排放源、污染物进行分级分类,以得到不同类别的排放源/污染物;
(3)对不同类别的排放源/污染物设置相应的监测频次,以得到排放源分级分类叠加污染物分级分类的排放监测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排放源进行分级分类包括:
若排放源为废气排放源,根据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划分为主要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划分为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包括:
预设参照标杆;
将排放源的排放参数与参照标杆进行对比;
若排放源的排放参数超过参照标杆,则划为主要排放源;否则,划为一般排放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源的固定污染源包括燃料燃烧源、溶剂使用源、工艺过程源;对于燃料燃烧源,预设单台出力14MW或20t/h燃煤锅炉作为燃料燃烧源的参照标杆;对于溶剂使用源,以10吨油性漆使用量作为溶剂使用源的参照标杆;对于工艺过程源,若涉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工艺过程源则依据燃料燃烧源的参照标杆,若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工艺过程源则依据溶剂使用源的参照标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划分为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包括:
将含有同一污染物的所有排放源进行归类,得到排放源的数量及对应的排放量;
根据排放源的数量及对应的排放量,绘制排放源监测点个数与排放量占比的二维曲线;
基于二维曲线确定曲线斜率的拐点,根据拐点作为划分主要排放源和一般排放源的分界线。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主要排放源,对主要排放源的污染物进行分级分类,根据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状况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确定主要污染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频次包括自动监测、月、季度、半年、年;对于排放量高于预设排放值,具备自动监测技术的主要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自动监测;对于排放量低于预设排放值或不具备自动监测技术的主要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月或季度;对于一般排放源,监测频次设置为半年或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排放源进行分级分类包括:
若排放源为废水排放源,则对排放源对应的排污口进行分级分类;
所述排污口分级分类为车间废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生活污水排放口和废水总排放口;
车间废水排放口分类为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
废水总排放口分类为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和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
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分类为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
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分类为重点排污单位和非重点排污单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状况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对分级分类后的各排污口确定主要污染物及其之外的其它污染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频次包括自动监测、日、月、季度、半年、年;
对于重点排污单位,废水排放量高于预设排放值且具备自动监测技术的主要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自动监测;对于废水排放量低于预设排放值或不具备自动监测技术的主要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日或月;对于其它污染物,监测频次设置为半年或—年;
对于非重点排污单位,主要污染物的监测频次设置为季度,其它污染物的监测频次设置为年;
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的监测频次较间接排放的废水总排放口的监测频次低。
CN201911168211.5A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Pending CN1110469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8211.5A CN111046922A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8211.5A CN111046922A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6922A true CN111046922A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33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68211.5A Pending CN111046922A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4692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3166A (zh) * 2022-04-22 2022-07-01 北京中科三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在线监测应急减排措施执行情况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1238A (en) * 1993-06-10 1996-10-01 Daimler-Benz Atk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evaluating plant emissions
CN104281913A (zh) * 2014-09-16 2015-01-14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海洋环境监测任务评估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5706126A (zh) * 2015-05-22 2016-06-22 深圳市博安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监测任务生成方法及系统
CN109708690A (zh) * 2018-12-03 2019-05-03 河海大学 一种平原河网野外水量水质同步监测方法
CN110033200A (zh) * 2019-04-19 2019-07-19 苏州环职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企业排放废气监控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1238A (en) * 1993-06-10 1996-10-01 Daimler-Benz Atk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evaluating plant emissions
CN104281913A (zh) * 2014-09-16 2015-01-14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海洋环境监测任务评估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5706126A (zh) * 2015-05-22 2016-06-22 深圳市博安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监测任务生成方法及系统
CN109708690A (zh) * 2018-12-03 2019-05-03 河海大学 一种平原河网野外水量水质同步监测方法
CN110033200A (zh) * 2019-04-19 2019-07-19 苏州环职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企业排放废气监控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军霞 等: "企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方案设计研究——以造纸行业为例" *
袁飞: "污染源加密监测中采样频次的探讨"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3166A (zh) * 2022-04-22 2022-07-01 北京中科三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在线监测应急减排措施执行情况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e et al. Is China's river chief policy effective?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hina
Garg et al. Large point source (LPS) emissions from India: regional and sectoral analysis
Polders et al.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emission levels associated with the 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industrial waste water
CN109064048B (zh) 基于废水处理流程分析的废水排放源快速排查方法与系统
Kalamova et al. Implications of policy uncertainty for innovation 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the case of public R&D budgets
CN110580936A (zh) 中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寿命预测方法及系统
Trubetskaya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risk in the industrial wastewater sector
CN111046922A (zh) 一种自行监测排放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
Bamonti et al.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IN THE PRODUCTION OF RECYCLED WOOL.
Sullivan et al. 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s: examining the value of government‐led reporting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CN113516416B (zh) 水泥窑处置废物全周期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n et al. Economics of wastewater management in China's industry
CN208432896U (zh) 通过智慧管理过程计量的在线环保监测系统
Indrayani et al. Implementation green industry standard at textile industry and textile product
Marsanich Environmetal Indicators in EMAS Environmental Statements
Owens LCA impact assessment: Case study using a consumer product
Jin et 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operation performance for rural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Silvo et al. 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BAT) in the Finnish pulp and paper industry–a critical review
Hsiao et 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wastewater control- pig farms in Taiwan
Danciulescu et al. New approches regarding bat conclusion implementation
de Teran et al. A national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gulate some specific industrial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BAT) and future perspective under the 2010/75/UE Directive
Olagunju et al. A Comparative Life Cycle Assessment Study of Conventional and 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Incorporated Cement Production Processes using midpoint approach
Brandt et al. Lo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Sweden: The need for a new strategy?
Dillon et al. Odor Practices in the Collection System and WRRF: Results from the 2016 Odor Benchmarking Survey
Dillon et al. Odor control practices in the WRRF and collection system: results from the 2016 Odor benchmarking surve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