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42998A - 风力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风力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42998A
CN111042998A CN202010001698.4A CN202010001698A CN111042998A CN 111042998 A CN111042998 A CN 111042998A CN 202010001698 A CN202010001698 A CN 202010001698A CN 111042998 A CN111042998 A CN 111042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rotor
permanent magnet
heat exchange
h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016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42998B (zh
Inventor
吴立建
崔明
闻汇
施杨
许爽
方攸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Shanghai Electric Wind Pow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Shanghai Electric Wind Pow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Shanghai Electric Wind Powe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201000169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429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42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2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429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29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60Cooling or heating of wind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20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 F03D9/25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the apparatus being an electrical genera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轮毂、导流罩、发电机旋转部件、第一热交换装置和冷却回路,轮毂和导流罩之间形成有与外界连通的空间,第一热交换装置设于空间内的轮毂或导流罩上;冷却回路连接于第一热交换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的旋转部件之间,且冷却回路流经发电机旋转部件。冷却回路直接对发电机旋转部件进行冷却,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第一热交换装置和冷却回路均能跟随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且第一热交换装置和冷却回路之间保持相对静止,避免设置冷却滑环等用于连通冷却回路中运动部件和静止部件的装置,大大降低了冷却系统的复杂性和可靠性,且能够保证冷却液流动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永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发电效率高、转矩密度高等优点,对于大型永磁电机来说,更是能够大大简化与其连接的传动链系统。基于上述优势,在风力发电领域广泛采用了永磁直驱技术,大大提升了机组的效率和可靠性。现有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普遍采用转子表贴式永磁体的技术方案,永磁材料则基本全部使用具有高磁能积的钕铁硼。但是,钕铁硼的热稳定性较为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永磁体的磁感应强度下降,而且一旦在电机运行时温度超过一定限制,例如70℃,存在发生不可逆退磁的风险,从而造成发电机电磁转矩的永久性损失、发电机不平衡运行等一系列问题。
永磁电机运行时会在转子铁芯和永磁体上产生涡流损耗,对其转子进行冷却是非常有利的,但也是相当困难的。对于直径较小的内转子永磁电机来说,通常直接将转子铁芯套装在转轴外部,可以在转轴内部设置冷却流道并通以冷却介质,从而使得转子上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转子铁芯传导至转轴,然后被冷却介质带走。但是,对于大直径内转子永磁电机来说,这样的冷却布置难度大大增加、冷却效果大大下降,这是因为转轴的直径较大但为了减轻重量通常实施成空心结构,难以布置冷却流道,而转子铁芯和转轴往往非直接贴合,热量只能从支撑件传导至转轴。另外,对于具有外转子的大型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上述冷却方式则完全无法使用。
对于现有的外转子永磁风力发电机来说,一般依靠电机内部和外部的气流冷却,前者通常依靠主动风扇驱动,后者一般依靠外界空气的自然对流,外界空气流过转子的外表面,能够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用于冷却发电机定子的内部气流可以被设计成允许经过定转子之间的气隙,当定子向气隙内的气流传热有限的情况下,该部分气流可以带走一部分转子上产生的热量。但是,依靠空冷能够带走的热量是相当有限的,一旦转子损耗较大时,例如分数槽永磁电机,空冷往往难以将转子及永磁体的温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作为应对手段只能采用高牌号高性能的永磁体,大大增加了风力发电机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发电机旋转部件的冷却效果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轮毂、设于所述轮毂的外部的导流罩、与所述轮毂连接的叶片以及与所述轮毂连接的发电机旋转部件,所述发电机旋转部件包括轴承外圈和外转子,所述轮毂和所述导流罩之间形成有空间,所述空间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外界连通,其特点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还包括:
第一热交换装置,设于所述空间内,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设于所述轮毂或所述导流罩上;
冷却回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连接,所述冷却回路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所述冷却回路流经所述轴承外圈和/或所述外转子;
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用于在所述冷却液和所述轮毂的外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本方案中,冷却回路直接流经发电机旋转部件的轴承外圈和/或外转子对两者进行直接冷却,大大提高了发电机旋转部件的冷却效果。在轮毂或导流罩上设置第一热交换装置,使第一热交换装置能够跟随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冷却回路连接于第一热交换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的旋转部件之间,使冷却回路也能够跟随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进而使第一热交换装置和冷却回路之间能够保持相对静止,避免设置冷却滑环等用于连通冷却回路中运动部件和静止部件的装置,大大降低了冷却系统的复杂性和可靠性,且保证冷却液流动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外界的空气由所述导流罩的迎风位置的开口和/或所述叶片与所述导流罩之间的第一缝隙流入所述空间,且由所述导流罩与所述发电机之间的第二缝隙排出所述空间,流向所述外界。
在本方案中,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能够流入空间内,而空间内因为热交换而温度升高的空气可以排出到外界,从而空间内能够一直有温度较低的空气和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较佳地,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设于两个所述叶片的根部之间或设于所述叶片和所述发电机之间。
在本方案中,第一热交换装置和叶片及发电机之间需要有合适的间隙,方便技术人员和设备通过,方便对第一热交换装置的安装和维护。
较佳地,所述冷却回路包括设于所述轴承外圈的外表面的轴承冷却组件,所述轴承冷却组件包括多个沿所述轴承外圈的周向方向延伸的轴承冷却通道。
在本方案中,轴承冷却通道直接贴合轴承外圈的外表面,大大提成了轴承外圈的冷却效果。
较佳地,所述冷却回路包括设于所述外转子的外表面的转子冷却组件,所述转子冷却组件为冷却水套。
在本方案中,冷却水套与外转子贴合或一体成型,大大提高了对外转子的冷却效果,降低了外转子上的永磁体因温度过高而发生不可逆的退磁的可能性。
较佳地,所述冷却水套具有螺旋式的转子冷却通道。
在本方案中,螺旋式的转子冷却通道能够加长冷却液的流动路径,增加冷却液流速,进一步提高对外转子的冷却效果。
较佳地,所述冷却水套包括两个分别设于所述外转子的轴向两端的周向冷却通道以及多个沿所述外转子的周向方向设置且设于两个所述周向冷却通道之间的轴向冷却通道,多个所述轴向冷却通道与两个所述周向冷却通道均连通。
较佳地,所述外转子的内表面设有多个沿所述外转子的周向方向设置的永磁体组,所述永磁体组包括多个沿所述外转子的轴向方向设置的永磁体,所述永磁体组的数量为所述轴向冷却通道的数量的整数倍。
在本方案中,永磁体组的数量为轴向冷却通道的数量的整数倍,且轴向冷却通道也沿外转子的周向方向设置,从而保证了各个永磁体组能够均匀降温。
较佳地,所述永磁体组的数量与所述轴向冷却通道的数量相同,一个所述轴向冷却通道与一个所述永磁体组在所述外转子的同一径向方向上。
在本方案中,每个永磁体组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
较佳地,所述永磁体组的数量多出所述轴向冷却通道的数量一倍,任一所述轴向冷却通道设于相邻两所述永磁体组之间。
在本方案中,任一轴向冷却通道设于相邻两永磁体组之间,以保证永磁体组冷却的均匀性。
较佳地,任一所述轴向冷却通道沿所述外转子的径向方向包括内层冷却通道和外层冷却通道,所述内层冷却通道和所述外层冷却通道连通。
在本方案中,外层冷却通道可以为内层冷却通道阻挡一部分的太阳辐射,保证内层冷却通道中的冷却液不会因为太阳辐射而过高,保证对外转子的冷却效果。冷却液优先经过内层冷却通道,再由内层冷却通道流向外层冷却通道,在加长冷却液流动路径的同时,能够起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较佳地,所述冷却回路包括用于冷却所述轴承外圈和/或所述外转子的冷却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冷却组件和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连接管路的连接处采用软管。
在本方案中,软管能够使冷却组件和连接管路直接的连接更加简单,降低装配连接难度,且允许各运动部件之间有轻微的相对位移。
较佳地,所述冷却组件和所述连接管路靠近所述软管的一端均设有节流阀。
在本方案中,在靠近软管两端的非软管部分设置节流阀,以控制冷却液不流入软管,从而方便软管的维护更换。
较佳地,所述冷却回路通过内嵌或表贴的方式冷却所述轮毂的内部的发热源。
在本方案中,轮毂内部也有因运行而发热的元件,冷却回路通过内嵌或表贴的方式降低这些发热源的温度,提高发热源的使用寿命。
较佳地,所述风力发电机组还包括第二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设于所述轮毂的内部,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用于在所述轮毂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和所述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本方案中,轮毂内部的升温后冷却气体在第二交换装置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后温度降低,降温后的冷却气体再次对轮毂内的发热部件和发电机内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冷却回路直接流经发电机旋转部件的轴承外圈和/或外转子对两者进行直接冷却,大大提高了发电机旋转部件的冷却效果。在轮毂或导流罩上设置第一热交换装置,使第一热交换装置能够跟随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冷却回路连接于第一热交换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的旋转部件之间,使冷却回路也能够跟随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进而使第一热交换装置和冷却回路之间能够保持相对静止,避免设置冷却滑环等用于连通冷却回路中运动部件和静止部件的装置,大大降低了冷却系统的复杂性和可靠性,且保证冷却液流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一热交换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轴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冷却水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冷却水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冷却水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轮毂
20 导流罩
30 叶片
40 轴承外圈
50 外转子
51 永磁体组
60 空间
70 第一热交换装置
80 冷却回路
90 开口
100 第一缝隙
110 第二缝隙
120 轴承冷却通道
130 冷却水套
131 转子冷却通道
132 周向冷却通道
133 轴向冷却通道
1331 内层冷却通道
1332 外层冷却通道
140 第二热交换装置
150 空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如图1-2所示,风力发电机组包括轮毂10、设于轮毂10的外部的导流罩20、与轮毂10连接的叶片30以及与轮毂10连接的发电机旋转部件,发电机旋转部件包括轴承外圈40和外转子50,轮毂10和导流罩20之间形成有空间60,空间60与风力发电机组的外界连通。
风力发电机组还包括第一热交换装置70,第一热交换装置70设于空间60内的轮毂10上,且设于两个叶片30的根部之间,从而使第一热交换装置70和叶片30及发电机之间能够有合适的间隙,方便技术人员和设备通过,方便对第一热交换装置70的安装和维护。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装置70也可以设于叶片30和发电机之间,但需保留一定的间隙用于技术人员安装和维护第一热交换装置70。
风力发电机组还包括冷却回路80,冷却回路80与第一热交换装置70连接,冷却回路80的内部具有冷却液,冷却回路80流经轴承外圈40和外转子50。第一热交换装置70用于在冷却液和轮毂10的外部的空气150之间进行热交换。
其中,轮毂10上应该开设便于冷却回路80和第一热交换装置70连接的通道,为防止外界的空气150进入轮毂10内部,该通道需要进行密封处理。冷却回路80中冷却液的流动可以通过冷却回路80中的动力元件,例如泵来驱动,或者直接利用风力发电机组的旋转带来的离心力来驱动冷却液的流动。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根据轴承外圈40和外转子50的不同冷却需求,冷却回路80不一定既要流经轴承外圈40,也要流经外转子50,可只流经其中一个,也能达到冷却发电机的发热部件的效果。
冷却回路80直接流经发电机旋转部件的轴承外圈40和外转子50对两者进行直接冷却,大大提高了发电机旋转部件的冷却效果。在轮毂10上设置第一热交换装置70,使第一热交换装置70能够跟随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冷却回路80连接于第一热交换装置70和风力发电机组的旋转部件之间,使冷却回路80也能够跟随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第一热交换装置70和冷却回路80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其中,风力发电机组的旋转部件包括发电机旋转部件、轮毂10等与风力发电组同步转动的部件。冷却回路80都能够进行转动,无需再像现有技术中一样设置冷却滑环等用于连通冷却回路80中运动部件和静止部件的装置,大大降低了冷却系统的复杂性和可靠性,节约了工时和成本,保证冷却液流动的稳定性。
冷却回路80中的冷却液对轴承外圈40和外转子50进行直接降温,大大提高了发电机旋转部件的冷却效果。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液在第一热交换装置70的作用下,与空间60内的空气150进行热交换,冷却液得到降温,再次对轴承外圈40和外转子50进行降温,以此完成一个冷却循环。因为空间60和外界连通,所以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150能够流入空间60内,而空间60内因为热交换而温度升高的空气150可以排出到外界,从而空间60内能够一直有温度较低的空气150和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装置70除设置在轮毂10上,还可以设置在导流罩20上,导流罩20与轮毂10都与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所以固定在导流罩20上的第一热交换装置70也能与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且依然能够与冷却回路80之间保持相对静止,无需再像现有技术中一样设置冷却滑环等用于连通冷却回路80中运动部件和静止部件的装置,大大降低了冷却系统的复杂性和可靠性,节约了工时和成本,保证冷却液流动的稳定性。
外界的空气150由导流罩20的迎风位置的开口90和/或叶片30与导流罩20之间的第一缝隙100流入空间60,空间60内的空气150可以通过第一热交换装置70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达到对冷却液降温的目的。热交换之后温度升高的空气150由导流罩20与发电机之间的第二缝隙110排出空间60,流向外界,不会一直留在空间60内,造成空间60内的温度升高。
为了加强空间60内的空气流量,可以在空间内部进一步设置风扇装置,风扇装置也设置在轮毂10或导流罩20上,使得风扇装置也能够跟随风力发电机组同步转动。风扇装置靠近第一缝隙100和/或第二缝隙110设置,从而起到更好的增加空气流量的作用。
上述的迎风位置的开口90、第一缝隙100和第二缝隙110的尺寸不宜过大,优选在1cm-30cm,还可在这些开口90和缝隙处加设阻挡装置,例如毛刷,以阻挡雨水、灰尘及鸟类等通过这些开口90和缝隙进入轮毂10和导流罩20之间的空间60,影响风力发电机组的正常运作。
如图3所示,冷却回路80包括设于轴承外圈40的外表面的轴承冷却组件,轴承冷却组件包括多个沿轴承外圈40的周向方向延伸的轴承冷却通道120。冷却液由轴承冷却通道120的一端进入,并在轴承冷却通道120内流动后,由轴承冷却通道120的另一端流出,轴承冷却通道120直接贴合轴承外圈40的外表面,大大提成了轴承外圈40的冷却效果。
如图4所示,冷却回路80还包括设于外转子50的外表面的转子冷却组件,转子冷却组件为冷却水套130,冷却水套130具有螺旋式的转子冷却通道131。冷却水套130与外转子50贴合或一体成型,大大提高了对外转子50的冷却效果,降低了外转子50上的永磁体因温度过高而发生不可逆的退磁的可能性。而且永磁体温度越低,磁感应强度越大,在满足磁感应强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低牌号的永磁体,从而降低成本。冷却液在螺旋式的转子冷却通道131中流动,使得冷却液的流动路径加长,增加冷却液流速,进一步提高对外转子50的冷却效果。
冷却水套130的外表面涂抹银灰色的涂料,使得冷却水套130的外表面具有较低的吸收率,以减少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冷却水套130内的冷却液的温度,提高冷却水套130对外转子50的冷却效果。冷却水套130内还可以设置扰流组件(图中未示出),以提高冷却液的湍流速度,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冷却水套130除涂银灰色涂料外,还可以运用其他能够降低冷却水套130降低吸收太阳辐射的方法,以保证冷却水套130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不会因太阳辐射而升高。
冷却回路80除了包括用于冷却轴承外圈40和外转子50的冷却组件,即轴承冷却组件和转子冷却组件外,还包括接于冷却组件和第一热交换装置70之间的连接管路(图中未示出),冷却组件与连接管路的连接处采用软管,软管能够使冷却组件和连接管路直接的连接更加简单,降低装配连接难度,且允许各运动部件之间有轻微的相对位移。为便于维护软管,软管和冷却组件及连接管路之间设计成可拆卸,且为防止维护软管时冷却液流出,冷却组件和连接管路靠近软管的一端均设有节流阀,通过在靠近软管两端的非软管部分设置节流阀,来控制冷却液不流入软管,从而方便维护更换。
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回路80若只流经轴承外圈40时,冷却回路80只包括轴承冷却组件,冷却回路80的冷却组件即只指轴承冷却组件,此时的冷却组件只冷却轴承外圈40。冷却回路80若只流经外转子50时,冷却回路80只包括转子冷却组件,冷却回路80的冷却组件即只指转子冷却组件,此时的冷却组件只冷却外转子50。
轮毂10的内部还存在其他发热源(图中未示出),例如偏航电机,靠近偏航电机的冷却回路80可以通过内嵌或表贴的方式来冷却偏航电机,防止偏航电机过热而减少使用寿命甚至损毁,从而增强偏航系统的可靠性。在轮毂10内部的其他发热源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式来通过冷却回路80进行冷却。
风力发电机组还包括第二热交换装置140,第二热交换装置140设于轮毂10的内部,第二热交换装置140与第一热交换装置70连接,第二热交换装置140用于在轮毂10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和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本实施例中轮毂10内部的冷却气体为空气150,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其他具有冷却效果的气体。
空气150在轮毂10内部和发电机内部流动,冷却其中的发热部件后空气150的温度上升,升温后的空气150在第二热交换装置140的作用下和冷却液进行热交换降温,降温后的空气150再次对轮毂10内部和发电机内部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
需要说明是,发电机旋转部件不仅仅只为轴承外圈40和外转子50,也可能是轴承内圈转动和/或转子为内转子,当是上述情况时,冷却回路80应该设置成流经轴承内圈和/或内转子,此时轴承冷却组件应该设置在轴承内圈的内表面,转子冷却组件应该设置在内转子的内表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冷却水套130不同。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水套130,包括两个分别设于外转子50的轴向两端的周向冷却通道132以及多个沿外转子50的周向方向设置且设于两个周向冷却通道132之间的轴向冷却通道133,多个轴向冷却通道133与两个周向冷却通道132均连通。
冷却水套130与外转子50贴合或一体成型,大大提高了对外转子50的冷却效果,降低了外转子50上的永磁体因温度过高而发生不可逆的退磁的可能性。而且永磁体温度越低,磁感应强度越大,在满足磁感应强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低牌号的永磁体,从而降低成本。
外转子50的内表面设有多个沿外转子50的周向方向设置的永磁体组51,永磁体组51包括多个沿外转子50的轴向方向设置的永磁体,永磁体组51的数量与轴向冷却通道133的数量相同,且轴向冷却通道133也沿外转子50的周向方向设置,一个轴向冷却通道133与一个永磁体组51在外转子50的同一径向方向上,保证每个永磁体组51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永磁体组51的数量不局限和轴向冷却通道133的数量相同,可设置成永磁体组51的数量为轴向冷却通道133的数量的整数倍,以保证各个永磁体组51能够均匀降温。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若永磁体组51的数量多出轴向冷却通道133的数量一倍,任一轴向冷却通道133设于相邻两永磁体组51之间,以保证永磁体组51冷却的均匀性。
任一轴向冷却通道133沿外转子50的径向方向包括内层冷却通道1331和外层冷却通道1332,内层冷却通道1331和外层冷却通道1332连通,周向冷却通道132中的冷却液先流入内层冷却通道1331,再由内层冷却通道1331流向外层冷却通道1332,在加长冷却液流动路径的同时,能够起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任意一个轴向冷却通道133不局限于只包括两层冷却通道,可以设置成单层或多层,设置多层冷却通道可以加长冷却液的流动路径,提高外转子50的冷却效果。
冷却水套130的外表面涂抹银灰色的涂料,使得冷却水套130的外表面具有较低的吸收率,以减少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冷却水套130内的冷却液的温度,提高冷却水套130对外转子50的冷却效果。冷却水套130内还可以设置扰流组件(图中未示出),以提高冷却液的湍流速度,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冷却水套130除涂银灰色涂料外,还可以运用其他能够降低冷却水套130降低吸收太阳辐射的方法,以保证冷却水套130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不会因太阳辐射而升高。
内层冷却通道1331和外层冷却通道1332之间设有隔热组件(图中未示出),冷却水套130外表面的涂漆、外层冷却通道1332和隔热组件都对内层冷却通道1331起到隔热保护,太阳辐射经过冷却水套130外表面的涂漆、外层冷却通道1332和隔热组件后才到达内层冷却通道1331,大大降低了太阳辐射对内层冷却通道1331中冷却液的影响,保证外转子50的冷却效果。发电机内的空气150还可以冷却外层冷却通道1332中的冷却液,进一步提高外转子50的冷却效果。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轮毂、设于所述轮毂的外部的导流罩、与所述轮毂连接的叶片以及与所述轮毂连接的发电机旋转部件,所述发电机旋转部件包括轴承外圈和外转子,所述轮毂和所述导流罩之间形成有空间,所述空间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外界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还包括:
第一热交换装置,设于所述空间内,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设于所述轮毂或所述导流罩上;
冷却回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连接,所述冷却回路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所述冷却回路流经所述轴承外圈和/或所述外转子;
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用于在所述冷却液和所述轮毂的外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的空气由所述导流罩的迎风位置的开口和/或所述叶片与所述导流罩之间的第一缝隙流入所述空间,且由所述导流罩与所述发电机之间的第二缝隙排出所述空间,流向所述外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设于两个所述叶片的根部之间或设于所述叶片和所述发电机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回路包括设于所述轴承外圈的外表面的轴承冷却组件,所述轴承冷却组件包括多个沿所述轴承外圈的周向方向延伸的轴承冷却通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回路包括设于所述外转子的外表面的转子冷却组件,所述转子冷却组件为冷却水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具有螺旋式的转子冷却通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包括两个分别设于所述外转子的轴向两端的周向冷却通道以及多个沿所述外转子的周向方向设置且设于两个所述周向冷却通道之间的轴向冷却通道,多个所述轴向冷却通道与两个所述周向冷却通道均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子的内表面设有多个沿所述外转子的周向方向设置的永磁体组,所述永磁体组包括多个沿所述外转子的轴向方向设置的永磁体,所述永磁体组的数量为所述轴向冷却通道的数量的整数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组的数量与所述轴向冷却通道的数量相同,一个所述轴向冷却通道与一个所述永磁体组在所述外转子的同一径向方向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组的数量多出所述轴向冷却通道的数量一倍,任一所述轴向冷却通道设于相邻两所述永磁体组之间。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轴向冷却通道沿所述外转子的径向方向包括内层冷却通道和外层冷却通道,所述内层冷却通道和所述外层冷却通道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回路包括用于冷却所述轴承外圈和/或所述外转子的冷却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冷却组件和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连接管路的连接处采用软管。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和所述连接管路靠近所述软管的一端均设有节流阀。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回路通过内嵌或表贴的方式冷却所述轮毂的内部的发热源。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还包括第二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设于所述轮毂的内部,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用于在所述轮毂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和所述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CN202010001698.4A 2020-01-02 2020-01-02 风力发电机组 Active CN1110429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1698.4A CN111042998B (zh) 2020-01-02 2020-01-02 风力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1698.4A CN111042998B (zh) 2020-01-02 2020-01-02 风力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2998A true CN111042998A (zh) 2020-04-21
CN111042998B CN111042998B (zh) 2022-01-21

Family

ID=70243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01698.4A Active CN111042998B (zh) 2020-01-02 2020-01-02 风力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4299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1937A (zh) * 2020-06-29 2022-01-14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轴承冷却系统、轴承冷却方法和风力发电机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746A (zh) * 1997-12-08 2001-01-10 西门子公司 风力发电设备和冷却风力发电设备中发电机的方法
CN103016273A (zh) * 2011-09-22 2013-04-03 西门子公司 用于风力涡轮机的机舱
CN105221360A (zh) * 2015-09-16 2016-01-06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05559169U (zh) * 2016-03-29 2016-09-07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07178126U (zh) * 2017-09-08 2018-04-03 上海海立特种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主轴承冷却机构
CN109139396A (zh) * 2018-08-07 2019-01-0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及风力发电机
CN110630454A (zh) * 2018-08-31 2019-12-31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及其轴系的换热装置、风力发电机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746A (zh) * 1997-12-08 2001-01-10 西门子公司 风力发电设备和冷却风力发电设备中发电机的方法
CN103016273A (zh) * 2011-09-22 2013-04-03 西门子公司 用于风力涡轮机的机舱
CN105221360A (zh) * 2015-09-16 2016-01-06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05559169U (zh) * 2016-03-29 2016-09-07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07178126U (zh) * 2017-09-08 2018-04-03 上海海立特种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主轴承冷却机构
CN109139396A (zh) * 2018-08-07 2019-01-0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及风力发电机
CN110630454A (zh) * 2018-08-31 2019-12-31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及其轴系的换热装置、风力发电机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1937A (zh) * 2020-06-29 2022-01-14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轴承冷却系统、轴承冷却方法和风力发电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2998B (zh) 2022-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8479B (zh) 具有内部冷却回路的风力发电机
CN110571971B (zh) 一种带负压风冷装置的磁悬浮电机
EP2802774B1 (en) Cooling system of a wind turbine
CN102130540B (zh) 一种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通风散热结构
CN203219017U (zh) 一种机壳水冷电机的内部冷却风路装置
CN212033942U (zh) 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10460198A (zh) 高速永磁电机
CN102005860A (zh) 用于大功率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的散热装置
CN111042998B (zh) 风力发电机组
JP2003343417A (ja) 風 車
CN201869024U (zh) 永磁发电机通风结构
CN111969736A (zh) 一种高效水冷水利发电机结构
US20220021275A1 (en) Cooling of electrical machines
US11387699B2 (en) Rotating cooling system for wind turbine generator
CN109944746A (zh) 风力发电机组
CN107528423B (zh) 一种小型风力发电用密闭式永磁发电机
CN201381955Y (zh) 风力发电机用空-水冷却装置
CN204761178U (zh) 一种混合冷却的直驱风力发电机
CN205141922U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
CN201682367U (zh) 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的冷却装置
CN109787386A (zh) 一种风液双冷式永磁风力发电机
CN212003434U (zh) 一种无轴泵推式风力发电装置
CN110214407A (zh) 用于冷却发电机的转子的方法
CN111271223A (zh) 一种无轴泵推式风力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CN207353993U (zh) 一种小型风力发电用密闭式永磁发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