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2249A - 一种风能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能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22249A
CN111022249A CN201911424265.3A CN201911424265A CN111022249A CN 111022249 A CN111022249 A CN 111022249A CN 201911424265 A CN201911424265 A CN 201911424265A CN 111022249 A CN111022249 A CN 111022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driving
rotating plate
driven
wind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242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Zhongh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Zhong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Zhonghu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Zhong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42426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222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22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22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00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1/06Rotors
    • F03D1/065R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struction elements
    • F03D1/0675R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struction elements of the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70/00Control
    • F05B2270/60Control system actuates throug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能转换装置,包括塔架、叶轮、驱动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塔架的上端通过一能够自锁的万向节连接有一壳体;叶轮设置在壳体上的转轴的一端上,且叶轮位于壳体的一侧外,叶轮上设有若干个叶片;驱动机构设置在转轴的另一端上,且驱动机构位于壳体的另一侧外;角度调节机构的一端与驱动机构相连,角度调节机构的另一端与位于壳体下端的连接杆相连。本发明提供的风能转换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因而使得本发明对风能够进行有效地集流工作,提高了风能的转化率,从而提高了本发明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风能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能转换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风能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风能是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由于太阳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各部分受热不均匀,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平衡,在水平气压梯度的作用下,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风,风能资源的总储量非常巨大,一年中技术可开发的能量约5.3X10^13千瓦时,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但它的能量密度低(只有水能的1/800),并且不稳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风能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得到开发利用,风能利用是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通过风力机将风的动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和热能等。
风能转换系统是将风能转变成机械能并加以利用的一整套设备。一般包括风轮、传动装置、控制装置、贮能装置和利用装置。风轮又称转子,由叶片和转子轴组成,其功能是把风能转变成机械能。而风能利用装置就是利用风能转化的机械能工作的设备,如发电机、水泵、压气机、热泵等。
现有的风能转换装置,因叶轮和叶片的设计缺陷,难以对风进行有效的集流工作,从而降低了对风能的捕捉率和利用率,同时,因常见的风能转换装置不具有角度调节的功能,在降低风能转换装置适应强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对风能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风能转换装置,解决了现有的风能转换装置对风能的捕捉率低、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风能转换装置,其中,包括:
塔架,所述塔架的上端通过一能够自锁的万向节连接有一壳体;
叶轮,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转轴的一端上,且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外,所述叶轮上设有若干个叶片;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上,且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外;
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相连,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壳体下端的连接杆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齿轮,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上;
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一端上设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齿轮相啮合,所述移动板与位于所述塔架上的一对导向座滑动配合;
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移动板的另一端上,且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相连。
更进一步地,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
主动轮,所述主动轮设置在位于所述塔架内侧的安装板上,且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啮合;
第一转板,所述第一转板与所述主动轮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转板位于所述主动轮的后方,所述第一转板的一侧具有第一主动连杆和第二主动连杆,所述第一主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板的外周上,所述第一主动连杆的另一端与一第一驱动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能够抵挡在所述主动轮的齿上,所述第二主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板的外周上,所述第二主动连杆的另一端与一第一短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一短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板的另一侧具有第三主动连杆,所述第三主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板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主动连杆的另一端与一第四主动连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四主动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杆的后侧上;
从动轮,所述从动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且所述从动轮与所述主动轮同轴设置;
第二转板,所述第二转板与所述从动轮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转板位于所述从动轮的前方,所述第二转板的一侧具有第一从动连杆,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板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另一端与一第二从动连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杆的前侧上,所述第二转板的另一侧具有第三从动连杆和第四从动连杆,所述第三从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板的外周上,所述第三从动连杆的另一端与一第二驱动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另一端能够抵挡在所述从动轮的齿上,所述第四从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板的外周上,所述第四从动连杆的另一端与一第二短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短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上设有若干个导风槽和集流圈。
更进一步地,所述集流圈包括主集流圈和副集流圈,所述副集流圈通过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主集流圈外,所述主集流圈的一端与所述叶片固定连接,所述主集流圈的内部为主进风区,所述主集流圈和所述副集流圈之间形成副进风区。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副进风区周向间隔分布的辐条,所述辐条的一端与所述主集流圈的外周相连,所述辐条的另一端与所述副集流圈的内周相连,相邻的两个辐条之间形成的空间与集流圈、副集流圈之间围成进风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5~8个辐条。
更进一步地,所述辐条为弧形辐条。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由于本发明中设置了驱动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因而,当有风吹动叶轮使叶轮发生转动时,会带动驱动机构运转,使驱动机构带动角度调节机构工作,从而在角度调节机构的作用下使壳体与塔架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了本发明对风能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2.由于本发明的叶片上设有若干个导风槽和集流圈,集流圈能够对风进行有效地集流,从而提高了对风能的捕捉率和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角度调节机构的主动轮和第一转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角度调节机构的从动轮和第二转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集流圈的主视图。
附图中:塔架10、导向座101、安装板102、L形安装板104、万向节20、壳体30、转轴301、延伸轴3011、连接杆302、叶轮40、叶片50、导风槽501、通孔502、齿轮1、移动板2、第一齿条3、第二齿条4、主动轮5、第一转板6、第一主动连杆61、第二主动连杆62、第一驱动杆63、第一短杆64、第三主动连杆65、第四主动连杆66、从动轮7、第二转板8、第一从动连杆81、第二从动连杆82、第三从动连杆83、第四从动连杆84、第二驱动杆85、第二短杆86、集流圈9、主集流圈91、副集流圈92、主进风区93、副进风区94、连接件95、辐条951、进风口95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见附图1至图7,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风能转换装置,包括塔架10、叶轮40、驱动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所述塔架10的上端通过一能够自锁的万向节20连接有一壳体30,所述叶轮40设置在所述壳体30上的转轴301一端的延伸轴3011上,且所述叶轮40位于所述壳体30的一侧外,所述叶轮40上设有若干个叶片50,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转轴301的另一端上,且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壳体30的另一侧外,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相连,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壳体30下端的连接杆302相连,当有风吹动叶轮40使叶轮40发生转动时,会带动驱动机构运转,使驱动机构带动角度调节机构工作,从而在角度调节机构的作用下使壳体30与塔架10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了该风能转换装置对风能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叶轮40上设有3个叶片50,且相邻的叶片50之间的夹角为120°。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轮1、移动板2和第二齿条4,所述齿轮1设置在所述转轴301的另一端上,所述移动板2的一端上设有第一齿条3,所述第一齿条3与所述齿轮1相啮合,所述移动板2与位于所述塔架10上的一对导向座101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齿条4设置在所述移动板2的另一端上,且所述第二齿条4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相连,当有风吹动叶轮40时,会带动转轴301转动,从而使齿轮1转动,齿轮1转动带动第一齿条3亦即移动板2移动,亦即第二齿条4移动。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主动轮5、第一转板6、从动轮7和第二转板8,所述主动轮5设置在位于所述塔架10内侧的安装板102上,具体是,所述主动轮5套设在所述安装板102上的转动轴1021上,所述转动轴1021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02与位于所述安装板102一侧的L形安装板104之间,具体是,所述转动轴1021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02与所述L形安装板104的短板之间,所述主动轮5与所述第二齿条4相啮合,所述第一转板6与所述主动轮5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转板6位于所述主动轮5的后方,所述第一转板6的一侧具有第一主动连杆61和第二主动连杆62,所述第一主动连杆6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板6的外周上,所述第一主动连杆61的另一端与一第一驱动杆63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杆63的另一端能够抵挡在所述主动轮5的齿上,所述第二主动连杆6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板6的外周上,所述第二主动连杆62的另一端与一第一短杆64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一短杆6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6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板6的另一侧具有第三主动连杆65,所述第三主动连杆6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板6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主动连杆65的另一端与一第四主动连杆66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四主动连杆66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杆302的后侧上,所述从动轮7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02上,且所述从动轮7与所述主动轮5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转板8与所述从动轮7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转板8位于所述从动轮7的前方,所述第二转板8的一侧具有第一从动连杆81,所述第一从动连杆8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板8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杆81的另一端与一第二从动连杆82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从动连杆82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杆302的前侧上,所述第二转板8的另一侧具有第三从动连杆83和第四从动连杆84,所述第三从动连杆8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板8的外周上,所述第三从动连杆83的另一端与一第二驱动杆85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杆85的另一端能够抵挡在所述从动轮7的齿上,所述第四从动连杆8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板8的外周上,所述第四从动连杆84的另一端与一第二短杆86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短杆8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杆85固定连接,当有风吹动叶轮40时,会带动转轴301转动,从而使齿轮1转动,齿轮1转动带动第一齿条3亦即移动板2移动,亦即第二齿条4移动,第二齿条4移动会带动主动轮5转动,主动轮5带动从动轮7转动,从而使第一转板6和第二转板8发生转动,在第一主动连杆61、第二主动连杆62、第一驱动杆63、第一短杆64、第三主动连杆65的联动作用下使第四主动连杆66左、右摆动,在第一从动连杆81、第三从动连杆83、第四从动连杆84、第二驱动杆85、第二短杆86的联动作用下使第二从动连杆82左、右摆动,从而在第四主动连杆66和第二从动连杆82的联动作用下使连接杆302相对塔架10发生摆动,使壳体30与塔架10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该风能转换装置能够对壳体30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该风能转换装置对风能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叶片50上设有若干个导风槽501和集流圈9,使叶片50对风能够进行有效地集流,所述集流圈9包括主集流圈91和副集流圈92,所述副集流圈92通过一连接件95设置在所述主集流圈91外,所述主集流圈91的一端嵌设在所述叶片50上的通孔502内,所述主集流圈91的内部为主进风区93,所述主集流圈91和所述副集流圈92之间形成副进风区94,所述连接件95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副进风区94周向间隔分布的辐条951,所述辐条951的一端与所述主集流圈91的外周相连,所述辐条951的另一端与所述副集流圈92的内周相连,相邻的两个辐条951之间形成的空间与集流圈91、副集流圈92之间围成进风口952,通过连接件95实现主集流圈91和副集流圈92的连接,从而使得集流圈9的内部结构稳定,并且进入副进风区94的气流条能够通过进风口952实现进风,在本实施例中,辐条951结构简单,能方便地实现主集流圈91和副集流圈92的连接,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增大副进风区94的有效进风面积。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95包括5~8个辐条95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95包括6个辐条951,且相邻的辐条951之间的夹角为60°,此时,集流圈9的内部结构最为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辐条951为弧形辐条,此时,副进风区94的有效进风面积最大。
应当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实现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对属于本发明整体构思,而仅仅是显而易见的改动,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风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塔架(10),所述塔架(10)的上端通过一能够自锁的万向节(20)连接有一壳体(30);
叶轮(40),所述叶轮(40)设置在所述壳体(30)上的转轴(301)的一端上,且所述叶轮(40)位于所述壳体(30)的一侧外,所述叶轮(40)上设有若干个叶片(50);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转轴(301)的另一端上,且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壳体(30)的另一侧外;
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相连,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壳体(30)下端的连接杆(30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齿轮(1),所述齿轮(1)设置在所述转轴(301)的另一端上;
移动板(2),所述移动板(2)的一端上设有第一齿条(3),所述第一齿条(3)与所述齿轮(1)相啮合,所述移动板(2)与位于所述塔架(10)上的一对导向座(101)滑动配合;
第二齿条(4),所述第二齿条(4)设置在所述移动板(2)的另一端上,且所述第二齿条(4)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
主动轮(5),所述主动轮(5)设置在位于所述塔架(10)内侧的安装板(102)上,且所述主动轮(5)与所述第二齿条(4)相啮合;
第一转板(6),所述第一转板(6)与所述主动轮(5)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转板(6)位于所述主动轮(5)的后方,所述第一转板(6)的一侧具有第一主动连杆(61)和第二主动连杆(62),所述第一主动连杆(6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板(6)的外周上,所述第一主动连杆(61)的另一端与一第一驱动杆(63)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杆(63)的另一端能够抵挡在所述主动轮(5)的齿上,所述第二主动连杆(6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板(6)的外周上,所述第二主动连杆(62)的另一端与一第一短杆(64)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一短杆(6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6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板(6)的另一侧具有第三主动连杆(65),所述第三主动连杆(6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板(6)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主动连杆(65)的另一端与一第四主动连杆(66)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四主动连杆(66)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杆(302)的后侧上;
从动轮(7),所述从动轮(7)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02)上,且所述从动轮(7)与所述主动轮(5)同轴设置;
第二转板(8),所述第二转板(8)与所述从动轮(7)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转板(8)位于所述从动轮(7)的前方,所述第二转板(8)的一侧具有第一从动连杆(81),所述第一从动连杆(8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板(8)的外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杆(81)的另一端与一第二从动连杆(82)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从动连杆(82)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杆(302)的前侧上,所述第二转板(8)的另一侧具有第三从动连杆(83)和第四从动连杆(84),所述第三从动连杆(8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板(8)的外周上,所述第三从动连杆(83)的另一端与一第二驱动杆(85)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杆(85)的另一端能够抵挡在所述从动轮(7)的齿上,所述第四从动连杆(8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板(8)的外周上,所述第四从动连杆(84)的另一端与一第二短杆(86)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短杆(8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杆(85)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50)上设有若干个导风槽(501)和集流圈(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圈(9)包括主集流圈(91)和副集流圈(92),所述副集流圈(92)通过一连接件(95)设置在所述主集流圈(91)外,所述主集流圈(91)的一端与所述叶片(50)固定连接,所述主集流圈(91)的内部为主进风区(93),所述主集流圈(91)和所述副集流圈(92)之间形成副进风区(9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95)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副进风区(94)周向间隔分布的辐条(951),所述辐条(951)的一端与所述主集流圈(91)的外周相连,所述辐条(951)的另一端与所述副集流圈(92)的内周相连,相邻的两个辐条(951)之间形成的空间与集流圈(91)、副集流圈(92)之间围成进风口(9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95)包括5~8个辐条(95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条(951)为弧形辐条。
CN201911424265.3A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风能转换装置 Pending CN1110222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24265.3A CN111022249A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风能转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24265.3A CN111022249A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风能转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2249A true CN111022249A (zh) 2020-04-17

Family

ID=70201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24265.3A Pending CN111022249A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风能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22249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14364A (ja) * 2014-07-03 2016-0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風力発電装置及びそのブレードピッチ角調整方法
CN105351146A (zh) * 2015-11-23 2016-02-24 清新张家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叶片角度连杆式复合调节机构
CN106401869A (zh) * 2016-11-10 2017-02-15 曲阜师范大学 多维度磁悬浮风能捕获系统
CN208734472U (zh) * 2018-08-21 2019-04-12 新昌县怡海顾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双驱动式伞型风能转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14364A (ja) * 2014-07-03 2016-0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風力発電装置及びそのブレードピッチ角調整方法
CN105351146A (zh) * 2015-11-23 2016-02-24 清新张家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叶片角度连杆式复合调节机构
CN106401869A (zh) * 2016-11-10 2017-02-15 曲阜师范大学 多维度磁悬浮风能捕获系统
CN208734472U (zh) * 2018-08-21 2019-04-12 新昌县怡海顾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双驱动式伞型风能转换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40015520A (ko) 수평 다단 풍력 터빈
CN103953497A (zh) 一种涡流式动力机构
CN104847588A (zh) 一种综合利用海洋能、风能集中压缩空气发电方法和装置
CN219107334U (zh) 一种新能源高效率发电设备
CN111022249A (zh) 一种风能转换装置
WO2024000160A1 (zh) 建筑风洞风力发电一体化装置
CN114352479A (zh) 一种风热光能转换利用一体型变压器组合装置
CN211258886U (zh) 风力发电机
KR101810872B1 (ko) 다중 풍력발전장치
KR100818161B1 (ko) 회전하는 집풍장치를 구비한 풍력발전장치
CN111412111A (zh) V型水槽式导流双轮垂直轴风车发电机及其风力发电方法
CN201202595Y (zh) 50kw并网无齿轮箱直驱变桨式风力发电机组
KR20200001028U (ko) 풍차모양을 한 풍력발전과 바람개비날개에 집열판을 설치하여 태양광발전이 가능하고, 바람개비날개에 구멍을 내어 바람이 세게 불어도 안정적으로 작동하는 풍차
CN220909892U (zh) 立式风动机系统及立式风力发电系统
CN211950741U (zh) 一种可提升风机叶片功率的扰流板
CN216447048U (zh) 一种高效发电的风力发电机装置
CN210127927U (zh) 一种集成式风电新能源动力发电设备
CN220415577U (zh) 一种360度垂直涡旋风力发电设备的动力装置
KR20120022226A (ko) 수직형 풍력 발전기
CN219711721U (zh) 一种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CN103557119A (zh) 一种风、光发电机
CN203548068U (zh) 一种风、光发电机
CN218882417U (zh) 集能式风力发电机的供能装置
CN212106132U (zh) V型水槽式导流双轮垂直轴风车发电机
KR101165680B1 (ko) 풍력발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