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4283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94283B CN110994283B CN201911042280.1A CN201911042280A CN110994283B CN 110994283 B CN110994283 B CN 110994283B CN 201911042280 A CN201911042280 A CN 201911042280A CN 110994283 B CN110994283 B CN 1109942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s
- terminal
- row
- terminal unit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5—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presenting a contact carrying strip, e.g. edge-like stri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性模组和一第二电性模组,且沿着一第一方向供第一电性模组插接,第一电性模组具有一排触头,包括: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成一排的一第一组端子,第一组端子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和多个接地端子,第一组端子包括形成至少一第一端子单元和至少一第二端子单元,每一第一端子单元与每一第二端子单元于第二方向上相邻排布,第一组端子中的每一端子具有一接触部、电性导通第二电性模组的一尾部以及位于接触部和尾部之间的中间部,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中间部于第二方向上成一第一排中间部,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中间部于第二方向上呈一第二排中间部,自第二方向观察,第一排中间部和第二排中间部错位设置,用以改善串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串音改善效果良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习知一电连接器,其具有一绝缘本体,两排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每一排端子具有多个信号单元和多个接地端子交替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信号单元由传输高频信号的一个信号端子或者一对信号端子形成,每一个所述信号单元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接地端子,用以改善多个所述信号单元之间的串音。
但是,随着电连接器信号频率要求越来越高,每一所述信号单元传输的信号频率越来越高,随之产生的信号噪声也会越多,此时仅仅依靠所述接地端子来改善多个信号单元之间的串音是不够的,在常见的技术方案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使用接地桥将多个接地端子短接,所述接地桥具有多个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分别与多个接地端子抵接从而使得所述接地桥将多个接地端子短接,从而使得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共同电性连接于一个接地共面,从而减小所述接地端子的电感,以及减小高频信号的回流路径,进一步地可以减小多个信号单元之间的串音。但是随着使用所述接地桥而带来的问题有:所述接地桥和所述接地端子为独立设置,将抵接部安装于接地端子的时候,由于安装过程中会出现安装公差或者所述抵接部受到尘土,水分的污染,或者接地桥通常使得金属制成而导致所述抵接部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金属疲劳,以上的每种情况都使得每一抵接部不能很好地与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抵接,从而使得串音改善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再者,每一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会存在接触阻抗,也不利于串音改善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有将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接地桥一体设置,来消除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接地端子抵接不稳定所导致的后果和消除所述抵接部和接地端子之间的接触阻抗,但是这样会使得所述信号单元和所述接地端子分别连接不同的料带,这就不能很好的保证每一所述信号单元到相邻的接地端子之间的距离稳定,同样也会导致串音改善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一个第一端子单元中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和相邻的一个第二端子单元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之间错位设置从而达到良好的串音改善效果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第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性模组和一第二电性模组,且沿着一第一方向供所述第一电性模组插接,所述第一电性模组具有一排触头,包括:多个端子,包括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成一排的一第一组端子,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组端子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和多个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组端子的多个信号端子和多个接地端子形成至少一第一端子单元和至少一第二端子单元,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排布,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由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序排列成一个排布模式而形成,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端子个数和排布模式均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相同;所述第一组端子中的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电性导通所述第二电性模组的一尾部以及位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尾部之间的中间部,每一所述接触部抵接于每一所述触头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成一第一排中间部,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于第二方向上呈一第二排中间部,自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中间部和所述第二排中间部错位设置;一绝缘壳体,固定所述第一组端子。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由一个信号端子和一个接地端子形成,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为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呈“信号-接地”或者“接地-信号”顺序;或
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由传输差分信号一对信号端子以及两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为两个所述接地端子和一对信号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呈“接地-信号-信号-接地”顺序;或
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由一对信号端子以及一个接地端子形成,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为一个接地端子和一对所述信号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呈“信号-信号-接地”或者“接地-信号-信号”顺序。
进一步,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接触部的至少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成一排设置,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尾部的至少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上成一排设置,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的延伸尺寸长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的延伸尺寸,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尾部的延伸尺寸短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尾部的延伸尺寸。
进一步,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每一所述尾部具有一安装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平行延伸,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二电性模组,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安装部短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安装部。
进一步,每一所述尾部具有一倾斜过渡部,所述倾斜过渡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自所述中间部倾斜延伸至所述尾部,一排所述尾部的每一所述安装部共同定义一安装平面,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所述倾斜过渡部较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所述倾斜过渡部远离所述安装平面,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倾斜过渡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平面形成同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倾斜过渡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平面表面形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夹角。
进一步,每一所述中间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一排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二排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排固定部错位设置。
进一步,每一所述中间部具有一连接部,自每一所述固定部延伸,且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一排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二排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排连接部错位设置。
进一步,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接触部共同定义一第一接触平面,所述第一接触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排中间部相对所述第二中间部于第二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接触平面。
进一步,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绝缘壳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凹设一插槽,用以收容第一电性模组,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插槽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且每一所述接触部凸伸进所述插槽一侧与所述第一电性模组电性接触,于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排中间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排中间部远离所述插槽。
进一步,多个端子进一步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一排的一第二组端子,所述第二组端子固定于所述插槽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组端子的每一所述接触部凸伸进所述插槽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电性模组电性接触;所述第二组端子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和多个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组端子的多个所述信号端子和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至少一第三端子单元和至少一第四端子单元,所述第三端子单元由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所述第四端子单元由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一个所述第三端子单元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呈180°翻转对称设置;一个所述第四端子单元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呈180°翻转对称设置。
进一步,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与一个第三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接触部连接至一第一料带,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接触部连接至一第二料带,所述第一料带和所述第二料带独立设置。
进一步,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中间部通过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绝缘块,自所述绝缘块表面凹设形成多个调节孔,多个调节孔包括至少一第一孔和至少一第二孔,一个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信号端子之间,一个所述第二孔位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信号端子之间,每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之间没有所述调节孔。
进一步,进一步具有一接地桥,所述接地桥具有一主体部以及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多个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一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多个所述抵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抵接部的长度不等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长度。
进一步,进一步具有一接地桥,所述接地桥具有一第一主体部和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至少一第一抵接部,一个所述第一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横跨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且一个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相应的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接地桥具有一第二主体部和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至少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横跨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且一个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相应的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自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错位设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沿着一第一方向供一第一电性模组插接,所述第一电性模组具有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的一排触头,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包括:一第一组端子,包括多个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和延伸至所述接触部的一中间部,每一所述接触部电性接触一排所述触头中每一所述触头的同一侧,每一所述中间部位于一排所述触头中每一所述触头的同一侧;多个所述端子包括多个第一接地端子,多个第二接地端子、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和多个第二信号端子,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形成一第一端子单元,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邻设置形成一第二端子单元,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邻排布,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于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一第一排中间部,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于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一第二排中间部,且自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中间部和所述第二排中间部错位。
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具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和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呈“接地-信号”或者“信号-接地”的排布模式,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相同;或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呈“接地-信号-信号”或者“信号-信号-接地”的排布模式,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具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和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相同;或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具有一对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呈“接地-信号-信号-接地”的排布模式,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具有一对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和一对第二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相同。
进一步,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排中间部与每一所述触头在第三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排中间部的,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延伸尺寸长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的延伸尺寸。
进一步,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尾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二电性模组,所述尾部使得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尾部之间,每一所述尾部具有一安装部,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二电性模组,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安装部短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安装部。
进一步,一排所述尾部的所述安装部定义一安装平面,每一所述尾部具有一倾斜过渡部,自所述连接部倾斜延伸至所述尾部,且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所述倾斜过渡部较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倾斜过渡部远离所述安装平面,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倾斜过渡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平面形成同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倾斜过渡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平面形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夹角。
进一步,每一所述连接部中间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一排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二排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排固定部错位设置。
进一步,每一所述中间部具有一连接部,自每一所述固定部延伸,且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一排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二排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排连接部错位设置。
进一步,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中间部通过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绝缘块,自所述绝缘块表面凹设形成多个调节孔,多个调节孔包括至少一第一孔和至少一第二孔,一个所述第一孔位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一个所述第二孔位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每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之间没有所述调节孔。
进一步,进一步具有一接地桥,所述接地桥具有一主体部以及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多个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一抵接部,抵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多个所述抵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抵接部,抵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抵接部的长度不等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长度。
进一步,进一步具有一接地桥,所述接地桥具有一第一主体部和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横跨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且一个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接地桥具有一第二主体部和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至少一个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横跨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且一个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错位设置。
第一种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相邻的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为相邻的两个信号源,相邻的两个信号源之间会存在串音干扰的现象,所述第一排中间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排中间部沿着所述左右方向错位设置,从而增大了相邻的两个信号源的平均距离,从而减小相邻两个信号源之间的串音干扰和串音谐振。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同排设置和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同排设置,是为了保证所述信号端子的信号可以稳定传输,以及所述信号端子朝向四周发散的磁场能量更多地通过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回流,有利于改善串音,从而改善所述第一组端子的多个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的串音。
第二种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为相邻的两个信号源,所述第一排中间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排中间部沿着所述左右方向错位设置,从而增大的相邻两个信号源之间的平均距离,减小相邻两个信号源之间的串音干扰和串音谐振。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同排设置,是为了保证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信号可以稳定传输,以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相对靠近设置,有利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阻抗平衡,同时也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向四周发散的能量更多地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回流,有利于改善串音,同理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同排设置也具有相同的作用,进一步地改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的串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别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组端子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二组端子的从外侧观察的平面图;
图4为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二模块的从外侧观察的平面图;
图5为图4中沿着A-A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沿着B-B的剖视图;
图7中的图7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组端子的沿左右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图7中的图7b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组端子中第一端子单元的沿左右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图7中的图7c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组端子中第二端子单元的沿左右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图8为图7a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平面分解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平面组装图;
图11为图10中延伸C-C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组端子与现有技术比较的近端串音曲线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组端子与现有技术比较的远端串音曲线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组端子与现有技术比较的总体串音曲线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
图16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壳体1 本体1a 绝缘块1b 插槽10
侧壁11 端壁12 端子槽13 调节孔14
第一孔141 第二孔142
端子2 接触部21 弧形过渡部210 尾部22
安装部220 倾斜过渡部221 中间部23 固定部230
连接部231
第一组端子2A 第一端子单元W1 第一接地端子G1 第一信号端子S1
第二端子单元W2 第二接地端子G2 第二信号端子S2 第一接触平面P1
第一料带4 第二料带5 第三料带6 第一夹角α
第二夹角β
第二组端子2B 第三端子单元W3 第三接地端子G3 第三信号端子S3
第四端子单元W4 第四接地端子G4 第四信号端子S4 第二接触平面P2
谐振点a、b、c
安装平面P3
金属壳3
电子卡200 触头201
接地件7、8 主体部70 第一主体部81 第二主体部82
第一抵接部71、810 第一抵接部72、8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说明书的实施例附图中定义一三维坐标轴,Z轴为一上下方向(第一方向),X轴为一左右方向(第二方向),Y轴为一宽度方向(第三方向)。
请参阅图1,图9和图10,此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100,沿着所述上下方向供一电子卡200插接,且自上而下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表面。所述电子卡200的沿着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一排触头201,每一排所述触头20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排列,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表面上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平行的两排垫片(未图示),每一排所述垫片(未图示)均沿着左右方向排列。
请参阅图1,图9和图10,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左右纵长设置的一绝缘壳体1,具有收容所述电子卡200的向下凹设的一插槽10,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朝向所述插槽10定义为内侧,沿着宽度方向远离所述插槽10的定义为外侧,多个端子2,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1内且分别固定于所述插槽10的两外侧,且每一所述端子2上端凸进所述插槽10内与每一所述触头201电性接触,每一所述端子2下端延伸出所述绝缘壳体1与每一所述垫片(未图示)电性连接。一金属壳3包覆所述绝缘壳体1四周表面,从而遮蔽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1内的多个所述端子2。
请参阅图3、图7a、图7b、图7c和图10,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接触部21、一尾部22以及位于所述接触部21和所述尾部22中间的一中间部23。每一所述接触部21的部分凸伸进所述插槽10内与所述电子卡200的一个所述触头201电性接触,每一所述接触部21的下端具有朝向外侧拱起的一弧形过渡部210,所述弧形过渡部210延伸至所述中间部23的上端。每一所述尾部22向下延伸超出所述绝缘壳体1的下表面,且朝向外侧弯折延伸。每一所述尾部22具有一安装部220和一倾斜过渡部221,每一个所述安装部220位于所述尾部22的末端且朝向外侧水平延伸形成,每一所述安装部220表面焊接于一个所述垫片(未图示),所述倾斜过渡部221自所述安装部220的一端向上且偏向内侧倾斜延伸至所述中间部23。每一所述中间部23由一固定部230和一连接部231形成,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1,所述固定部230沿着所述上下方向竖直延伸且所述固定部230向下延伸至所述倾斜过渡部221,自所述固定部230向上且朝向内侧倾斜延伸所述连接部231,所述连接部231向上倾斜延伸至所述弧形过渡部210。
请参阅图1,图9和图10,其中,一排所述触头201对应电性接触的多个所述端子2定义为一第一组端子2A,另一排所述触头201对应电性接触的多个所述端子2定义为一第二组端子2B。所述第一组端子2A和所述第二组端子2B分别设于所述插槽10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
请参阅图3,图4和图7,所述第一组端子2A具有多个第一端子单元W1和多个第二端子单元W2,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和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中自左向右交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由三个所述端子2构成,分别为一个第一接地端子G1和传输高频信号的两个第一信号端子S1,自左向右呈“接地-信号-信号”的排布模式或“信号-信号-接地”(未图示)的排布模式。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也同样由三个所述端子2构成,分别为一第二接地端子G2和传输高频信号的两个第二信号端子S2,自左向右呈“接地-信号-信号”的排布模式或“信号-信号-接地”的排布模式,其中,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排布模式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均采用相同的排布模式。在所述第一组端子2A中每相邻的两个信号单元中,其中一对为第一信号端子S1,另一对为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排布模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做不同的调整,以下为其中几种情况: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由两个所述端子2构成,分别为一个第一接地端子G1和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自左向右分别呈“接地-信号”的排布模式(未图示),或者“信号-接地”的排布模式(未图示),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端子个数与排布模式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相同;或,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由四个所述端子2构成,分别为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两个第一信号端子S1,自左向右分别成“接地-信号-信号-接地”的排布模式(未图示),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端子个数与排布模式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相同。
请参阅图1和图10,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每一所述接触部21自左向右以相同的接触中心距排成一排且共同定义一个第一接触平面P1,所述第一接触平面P1平行于所述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一排所述接触部21电性接触一排所述触头201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每一所述安装部220沿着左右方向以相同的安装中心距排成一排,向下一一表面焊接于一排所述垫片(未图示)。
请参阅图4、图5和图7,其中,请参阅图5和图7b,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连接部23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呈一排设置而形成一第一排连接部231。请参阅图5和图7c,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每一所述连接部23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呈一排设置而形成一第二排连接部231。请参阅图5和图7a,沿着所述左右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连接部231和所述第二排连接部231错位设置。请再参阅图10,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排连接部231相对于所述第二排连接部231更加远离所述第一接触平面P1和更加远离所述插槽10,即,所述第一排连接部231相较所述第二排连接部231靠外侧设置。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本发明的左右相邻两个信号单元中其中一对为第一信号端子S1,另一对为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排连接部231相对于所述第二排连接部231向外偏移,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一排端子中相邻的端子单元(一个端子单元具有一对信号端子和相邻设置的一个接地端子)之间没有发生偏移,本发明的相邻两个信号单元的所述连接部231之间的平均距离增大,高频信号自所述电子卡200传输至所述接触部21时,与所述接触部21相对靠近的所述连接部231之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故可以减小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彼此之间的近端串音干扰和近端串音谐振。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连接部231同排设置,是为了保证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连接部231之间的高频信号的能量耦合稳定,以及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相对靠近设置,从而减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中的高频信号的回路,有利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阻抗平衡,同时也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连接部231向四周发散的能量中更多得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所述连接部231回流,有利于改善近端串音。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每一所述连接部231同排设置是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2,此为近端串音的曲线图,其中L为本领域通用的串音标准线,N1为现有技术中的近端串音曲线图,N2为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近端串音曲线图,可以观察到,曲线N2相对于曲线N1更加趋近于标准线L,曲线N2出现了多个尖锐的串音谐振点a,说明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100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多处近端串音谐振现象,影响了所述电子卡200到所述接触部21之间的能量传输。而曲线N2相比曲线N1,不仅改善了曲线N1的尖锐的谐振点a,减小近端串音干扰,而且曲线N2的整体相对于曲线N1较为平缓,故使得高频信号在所述连接部231上的传输时受到的串音干扰减小。
请参阅图3、图4和图6,其中,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固定部230沿着所述左右方向呈一排设置而形成一第一排固定部230,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每一所述固定部230沿着所述左右方向呈一排设置而形成一第二排固定部230,沿着所述左右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固定部230与所述第二排固定部230错位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排固定部230相对于所述第二排固定部230更加远离所述第一接触平面P1和更加远离所述插槽10,即,所述第一排固定部230相较所述第二排固定部230靠外侧设置。所述固定部230相对靠近所述安装部220,所述安装部220用于高频信号传输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一排端子2中相邻的端子单元(一个端子单元具有一对信号端子和相邻设置的一个接地端子)之间没有发生偏移,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第一排固定部230相对所述第二排固定部230向外偏移,从而增大了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和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平均距离,从而减小远端串音干扰。在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连接部231同排设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固定部230也同排设置,进一步地增大了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正对面积以及保证了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的间距稳定,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能量耦合稳定;也进一步地增大了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的正对面积,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向四周发散的干扰串音能量更多地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回流,从而减小远端串音干扰。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每一所述固定部230同排设置时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3,此为远端串音的曲线图,其中L为本领域通用的串音标准线,F1为现有技术中的远端串音曲线图,F2为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远端串音曲线图,可以观察到,曲线F1出现了多个尖锐的串音谐振点b在曲线F2中得到了改善,从而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相对现有技术改善了远端串音干扰。
请参阅图7a、图7b和图7c,图7a、图7b和图7c的视图比例相等,每一所述中间部23由用以固定所述端子2的一固定部230和自所述固定部230延伸的一连接部231形成。请参阅图7b,所述第一排固定部230和所述第一排连接部231构成第一排中间部23,请参阅图7c,所述第二排固定部230和所述第二排连接部231构成第二排中间部23。请参阅图7a,自左向右观察,所述第一排中间部23整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排中间部23的整体向外侧偏移。所述第一排中间部23相对于所述第二排所述中间部23偏向外侧,使得所述第一排中间部23的每一所述中间部23的延伸尺寸长于所述第二排中间部23的延伸尺寸。请参阅图8,为了平衡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每个所述端子2的信号传输长度,维持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整体阻抗平衡,使得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安装部220的延伸尺寸短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每一所述安装部220的延伸尺寸(请参阅图7b和图7c)。所述第一排中间部23相对于所述第二排中间部23向外偏移,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增大了相邻两个信号单元之间的平均距离,减小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彼此之间的总体串音干扰和总体串音谐振。
请参考图14,此为所述电连接器100中近端串音和远端串音求和得到的总体串音图,其中L为本领域通用的串音标准线,C1为现有技术中的总体串音曲线图,C2为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总体串音曲线图,可以观察到,曲线C1出现了多个尖锐的串音谐振点c在曲线C2中得到了改善,从而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总体串音干扰小于现有技术总体串音干扰,改善高频传输性能。
且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100使用额外的接地桥抵接多个接地端子,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中不用通过额外的接地桥就可以改善串音,从而保证了减小串音干扰的效果,提供产品的合格率,有利于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每一所述端子2均由同一金属板材冲压形成,冲压工序完成后,每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接触部21末端均连接到一第一料带4,从而保证所述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间距的稳定,有利于高频信号的耦合,以及保证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间距的稳定,有利于高频信号的回流,保持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阻抗稳定。每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每一所述接触部21末端均连接到一第二料带5,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连接所述第二料带5也有相同的作用。且各个所述第一料带4和各个所述第二料带5均独立分开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排连接部231和所述第二排连接部231之间可以错位设置,从而改善串音效果。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每一所述安装部220的末端左右齐平且一排所述安装部220的末端均连接到一第三料带6,使得一排所述安装部220两两之间的安装中心距可以保持稳定。所述第二组端子2B的成型过程与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成型过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图5和图6,所述第二组端子2B具有多个第三端子单元W3和多个第四端子单元W4,多个所述第三端子单元W3和多个所述第四端子单元W4中自左向右交替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端子单元W3由三个所述端子2构成,分别为一个第三接地端子G3和两个第三信号端子S3,所述第四端子单元W4由三个所述端子2构成,分别为一个第四接地端子G4和两个第四信号端子S4,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每一所述第三端子单元W3和每一所述第三端子单元W3自左向右均具有相同的排布模式。
请参阅图1,图9和图10,所述第一组端子2A与所述第二组端子2B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呈180°翻转对称设置,每一所述第三端子单元W3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呈180°翻转对称的结构设计,每一所述第四端子单元W4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沿着所述宽度方向上呈180°翻转对称的结构设计,从而使得所述第二组端子2B也具有减小串音干扰的作用,上文中所述的结构设计包括形状、尺寸。
请参阅图5,图6和图10,故对应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结构,所述第二组端子2B的所述接触部21排成一排且共同定义一第二接触平面P2,凸伸进所述插槽10沿着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电性接触另一排所述触头201的同一侧。所述第二组端子2B的每一所述安装部220沿着左右方向排成一排,向下一一表面焊接于另一排所述垫片(未图示)。所述第三端子单元W3的所述安装部220的延伸尺寸短于所述第四端子单元W4的所述安装部220的延伸尺寸。每一所述第三端子单元W3的每一所述固定部230形成一第三排固定部230,每一所述第四端子单元W4的每一所述固定部230形成一第四排固定部230,沿着所述左右方向观察,所述第三排固定部230与所述第四排固定部230错位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三排固定部230相对于所述第四排固定部230更加远离所述插槽10,即,所述第三排固定部230相较所述第四排固定部230靠外侧设置。每一所述第三端子单元W3的每一所述连接部231形成一第三排连接部231,每一所述第四端子单元W4的每一所述连接部231形成一第四排连接部23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观察,所述第三排连接部231和所述第四排连接部231错位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三排连接部231相对于所述第四排连接部231更加远离所述插槽10,即,所述第三排连接部231相较所述第四排连接部231靠外侧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三排中间部23的整体均相对于所述第四排所述中间部23外偏。
请参阅图5和图6,其中,每一对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和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沿着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由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均向外侧偏移设置,从而增大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之间的正对距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之间的串音干扰减小,进一步地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信号传输。
请参阅图9和图10,所述第一接触平面P1和所述第二接触平面P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插槽10的宽度,当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插槽10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一排所述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一排所述接触部21均朝向外侧弹性变形,所述第一接触平面P1和所述第二接触平面P2朝向外侧偏移,但所述第一接触平面P1和所述第二接触平面P2的距离仍然小于所述插槽10的宽度,使得所述电子卡2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电性连接稳定。
请参阅图7、图8和图9,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一排所述安装部220和所述第二组端子2B的一排所述安装部220共同定义一安装平面P3,用以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时,每一所述安装部220均很好地表面抵接于对应的所述垫片(未图示)上。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倾斜过渡部221的下表面均与所述安装平面P3形成相等的一第一夹角α,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每一所述倾斜过渡部221均与所述安装平面P3形成一第二夹角β,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组端子2A可以使用相同的模具折弯形成所述安装部220,有利于节约成本。且形成所述第一夹角α的所述倾斜过渡部221的下表面高于形成所述第二夹角β的所述倾斜过渡部221的下表面,使得所述第一组端子2A向下安装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时,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所述倾斜过渡部221与所述安装平面P3之间的弹性缓冲空间大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所述倾斜过渡部221与所述安装平面P3之间的弹性缓冲空间,通过所述第一组端子2A设置不同的大小的弹性缓冲空间,有利于调整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一排所述安装部220的位置,保证其位于同一安装平面P3上。
请参阅图1、图4和图6,所述绝缘壳体1包括独立设置的一个本体1a和收容于所述本体1a内的两个绝缘块1b,其中一个所述绝缘块1b与所述第一组端子2A注塑成型而形成一第一模块(未标号),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所述固定部230埋设于所述绝缘块1b内,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尾部22显露于所述绝缘块1b的下方,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所述连接部231和所述接触部21显露于所述绝缘块1b的上方。所述绝缘块1b具有沿着宽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多个调节孔14,多个所述调节孔14具有多个第一孔141,每一所述第一孔141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调节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阻抗,多个所述调节孔14具有多个第二孔142,每一所述第二孔142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之间,调节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之间的阻抗,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和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之间不具有任何调节孔14。另一个所述绝缘块1b与所述第二组端子2B注塑成型而形成一第二模块,所述第二模块与所述第一模块(未标号)呈180°翻转对称设置。
请参阅图1、图10和图11,所述本体1a沿着所述左右方向纵长设置,所述本体1a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左右纵长设置的所述插槽10,所述插槽10在所述本体1a定义两个侧壁11和两个端壁12,两个所述端壁12分别位于所述插槽10的左右两端,每一所述侧壁11沿着左右方向纵长延伸且具有等间距设置的一排端子槽13,每一所述端子槽13沿着所述宽度方向连通所述插槽10。所述本体1a的下表面向上凹设两个安装槽14,每一所述安装槽14沿着所述左右方向纵长设置且位于每一排所述端子槽13的下方,且向上连通对应的一排所述端子槽13的每一所述端子槽13。所述第一模块(未标号)和所述第二模块(未图示)自所述本体1a的下表面向上插入所述本体1a,每一所述绝缘块1b和固定于所述绝缘块1b的所述固定部230对应收容于一个所述安装槽14内,每一所述尾部22均显露于所述本体1a的下表面,每一所述连接部231对应收容于一个所述端子槽13内且相对于所述端子槽13悬空设置,每一所述接触部21凸伸进所述插槽10内。
请参阅图11,图11隐藏了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便于观察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3。所述侧壁11具有多个窗口15,一个所述窗口15位于左右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槽13之间用以左右连通两个所述端子槽13,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连接部231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窗口15从而减小一对所述连接部231之间介电系数,从而增大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的能量耦合,每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所述连接部231之间也具有一个所述窗口15,从而增大了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之间的能量耦合,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之间均没有所述窗口15。
请参阅图15,此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仅在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于每一所述绝缘块1b的外侧均设有一接地件7。每一所述接地件7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纵长延伸的一主体部70和自每一所述主体部70朝向内侧延伸多个第一抵接部71、多个第二抵接部72。下面以所述第一模块(未标号)和及其对应的一个所述接地件7为例,所述主体部70覆盖于所述绝缘块1b的外侧,每一所述第一抵接部71抵接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每一所述第二抵接部72抵接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从而将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所有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所有的第二接地端子G2电气连接在一起。相比于现有技术,所述第一抵接部7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抵接部72的长度,所述第一抵接部7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72沿着左右方向错位设置而沿着不同平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接地,从而保证所述接地件7与所述第一组端子2A之间具有稳定的抵接效果,进一步有利于串音。另一个所述接地件7与所述第二模块(未图示)的配合与所述第一模块(未标号)和所述接地件7的配合相同,故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6,此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仅在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于每一所述绝缘块1b的外侧均设有一接地件8。下面以所述第一模块(未标号)为例,所述接地件8具有多个第一主体部81和多个第二主体部82沿着左右方向交替设置。每一所述第一主体部81对应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左右延伸且自每一所述第一主体部81朝向内侧延伸一个第一抵接部810,对应抵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当然,所述第一抵接部810的数量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数量相对应的。每一所述第二主体部82对应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左右延伸且每一所述第二主体部82朝向内侧延伸一个第二抵接部820,对应抵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当然,所述第二抵接部820的数量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数量相对应的。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8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82沿着左右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抵接部810和所述第二抵接部820沿着不同的平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电性抵接,从而保证所述接地件8与所述第一组端子2A之间具有稳定的抵接效果,进一步有利于串音。另一个所述接地件8与所述第二模块(未图示)的配合与所述第一模块(未标号)和所述接地件8的配合相同,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左右相邻两个信号单元中其中一对为第一信号端子S1,另一对为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排连接部231相对于所述第二排连接部231向外偏移,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一排端子中相邻的端子单元(一个端子单元具有一对信号端子和相邻设置的一个接地端子)之间没有发生偏移,本发明的相邻两个信号单元的所述连接部231之间的平均距离增大,高频信号自所述电子卡200传输至所述接触部21时,与所述接触部21相对靠近的所述连接部231之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故可以减小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彼此之间的近端串音干扰和近端串音谐振。
2、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连接部231同排设置,是为了保证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连接部231之间的高频信号的能量耦合稳定,以及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相对靠近设置,从而减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中的高频信号的回路,有利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阻抗平衡,同时也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连接部231向四周发散的能量中更多得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所述连接部231回流,有利于改善近端串音。
3、所述固定部230相对靠近所述安装部220,所述安装部220用于高频信号传输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一排端子2中相邻的端子单元(一个端子单元具有一对信号端子和相邻设置的一个接地端子)之间没有发生偏移,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第一排固定部230相对所述第二排固定部230向外偏移,从而增大了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和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平均距离,从而减小远端串音干扰。
4、在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连接部231同排设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固定部230也同排设置,进一步地增大了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正对面积以及保证了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的间距稳定,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能量耦合稳定;也进一步地增大了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的正对面积,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向四周发散的干扰串音能量更多地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回流,从而减小远端串音干扰。
5、所述第一组端子2A的每一所述端子2均由同一金属板材冲压形成,冲压工序完成后,每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W1的每一所述接触部21末端均连接到一第一料带4,从而保证所述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间距的稳定,有利于高频信号的耦合,以及保证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间距的稳定,有利于高频信号的回流,保持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阻抗稳定。每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的每一所述接触部21末端均连接到一第二料带5,所述第二端子单元W2连接所述第二料带5也有相同的作用。且各个所述第一料带4和各个所述第二料带5均独立分开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排连接部231和所述第二排连接部231之间可以错位设置,从而改善串音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5)
1.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性模组和一第二电性模组,且沿着一第一方向供所述第一电性模组插接,所述第一电性模组具有一排触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端子,包括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成一排的一第一组端子,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组端子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和多个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组端子的多个信号端子和多个接地端子形成至少一第一端子单元和至少一第二端子单元,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排布,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由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序排列成一个排布模式而形成,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端子个数和排布模式均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相同;
所述第一组端子中的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电性导通所述第二电性模组的一尾部以及位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尾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接触部共同定义一第一接触平面,每一所述接触部抵接于每一所述触头的同一侧,每一所述尾部具有一安装部,一排所述尾部的每一所述安装部共同定义一安装平面,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成一第一排中间部,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于第二方向上呈一第二排中间部,自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中间部和所述第二排中间部错位设置;
一绝缘壳体,固定所述第一组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由一个信号端子和一个接地端子形成,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为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呈“信号-接地”或者“接地-信号”顺序;或
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由传输差分信号一对信号端子以及两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为两个所述接地端子和一对信号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呈“接地-信号-信号-接地”顺序;或
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由一对信号端子以及一个接地端子形成,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为一个接地端子和一对所述信号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呈“信号-信号-接地”或者“接地-信号-信号”顺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接触部的至少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成一排设置,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尾部的至少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上成一排设置,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的延伸尺寸长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的延伸尺寸,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尾部的延伸尺寸短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尾部的延伸尺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安装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平行延伸,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二电性模组,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安装部短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安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尾部具有一倾斜过渡部,所述倾斜过渡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自所述中间部倾斜延伸至所述尾部,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所述倾斜过渡部较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所述倾斜过渡部远离所述安装平面,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倾斜过渡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平面形成同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倾斜过渡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平面表面形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夹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中间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一排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二排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排固定部错位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中间部具有一连接部,自每一所述固定部延伸,且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一排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二排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排连接部错位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接触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排中间部相对所述第二排中间部于第二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接触平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绝缘壳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凹设一插槽,用以收容第一电性模组,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插槽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且每一所述接触部凸伸进所述插槽一侧与所述第一电性模组电性接触,于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排中间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排中间部远离所述插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端子进一步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一排的一第二组端子,所述第二组端子固定于所述插槽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组端子的每一所述接触部凸伸进所述插槽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电性模组电性接触,
所述第二组端子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和多个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组端子的多个所述信号端子和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至少一第三端子单元和至少一第四端子单元,所述第三端子单元由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所述第四端子单元由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
一个所述第三端子单元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呈180°翻转对称设置,一个所述第四端子单元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呈180°翻转对称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与一个第三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接触部连接至一第一料带,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接触部连接至一第二料带,所述第一料带和所述第二料带独立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中间部通过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绝缘块,自所述绝缘块表面凹设形成多个调节孔,多个调节孔包括至少一第一孔和至少一第二孔,一个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信号端子之间,一个所述第二孔位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信号端子之间,每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之间没有所述调节孔。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一接地桥,所述接地桥具有一主体部以及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多个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一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多个所述抵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抵接部的长度不等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长度。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一接地桥,所述接地桥具有一第一主体部和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至少一第一抵接部,一个所述第一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横跨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且一个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相应的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接地桥具有一第二主体部和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至少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横跨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且一个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相应的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自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错位设置。
16.一种电连接器,沿着一第一方向供一第一电性模组插接,所述第一电性模组具有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的一排触头,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组端子,包括多个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和延伸至所述接触部的一中间部,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尾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二电性模组,所述尾部使得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尾部之间,每一所述接触部电性接触一排所述触头中每一所述触头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接触部共同定义一第一接触平面,每一所述中间部位于一排所述触头中每一所述触头的同一侧,每一所述尾部具有一安装部,一排所述尾部的所述安装部定义一安装平面;
多个所述端子包括多个第一接地端子,多个第二接地端子、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和多个第二信号端子,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形成一第一端子单元,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邻设置形成一第二端子单元,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邻排布,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于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一第一排中间部,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于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一第二排中间部,且自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中间部和所述第二排中间部错位。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具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和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呈“接地-信号”或者“信号-接地”的排布模式,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相同;或
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呈“接地-信号-信号”或者“信号-信号-接地”的排布模式,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具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和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相同;或
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具有一对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呈“接地-信号-信号-接地”的排布模式,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具有一对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和一对第二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排布模式相同。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排中间部与每一所述触头在第三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排中间部的,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延伸尺寸长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中间部的延伸尺寸。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二电性模组,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安装部短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安装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中间部具有一连接部,每一所述尾部具有一倾斜过渡部,自所述连接部倾斜延伸至所述尾部,且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所述倾斜过渡部较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倾斜过渡部远离所述安装平面,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倾斜过渡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平面形成同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倾斜过渡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平面形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夹角。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固定所述第一组端子,每一所述中间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一排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二排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排固定部错位设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中间部具有一连接部,自每一所述固定部延伸,且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一排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每一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同排设置形成一第二排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排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排连接部错位设置。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固定所述第一组端子,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每一所述中间部通过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绝缘块,自所述绝缘块表面凹设形成多个调节孔,多个调节孔包括至少一第一孔和至少一第二孔,一个所述第一孔位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一个所述第二孔位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每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之间没有所述调节孔。
2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一接地桥,所述接地桥具有一主体部以及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多个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一抵接部,抵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多个所述抵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抵接部,抵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抵接部的长度不等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长度。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一接地桥,所述接地桥具有一第一主体部和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横跨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且一个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接地桥具有一第二主体部和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至少一个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横跨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且一个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错位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42280.1A CN110994283B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电连接器 |
US17/004,195 US11196219B2 (en) | 2019-10-30 | 2020-08-27 | Electrical connecto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42280.1A CN110994283B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94283A CN110994283A (zh) | 2020-04-10 |
CN110994283B true CN110994283B (zh) | 2021-04-23 |
Family
ID=70082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42280.1A Active CN110994283B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96219B2 (zh) |
CN (1) | CN1109942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07429A1 (en) | 2015-07-07 | 2017-01-12 |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11710917B2 (en) | 2017-10-30 | 2023-07-25 |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 Low crosstalk card edge connector |
US11870171B2 (en) | 2018-10-09 | 2024-01-09 |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 High-density edge connector |
US11381015B2 (en) | 2018-12-21 | 2022-07-05 | Amphenol East Asia Ltd. | Robust, miniaturized card edge connector |
TWM582251U (zh) | 2019-04-22 | 2019-08-11 | 香港商安費諾(東亞)有限公司 | Connector set with built-in locking mechanism and socket connector thereof |
CN110190432B (zh) * | 2019-06-28 | 2023-12-05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第一端子组、第一端子模组、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US11799230B2 (en) | 2019-11-06 | 2023-10-24 | Amphenol East Asia Ltd.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 interlocking segments |
US11588277B2 (en) | 2019-11-06 | 2023-02-21 | Amphenol East Asia Ltd.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ssy member |
CN111224269B (zh) * | 2020-01-13 | 2021-05-25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1769395B (zh) * | 2020-07-24 | 2022-02-01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端子结构和电连接器 |
CN111769396B (zh) * | 2020-07-24 | 2021-10-26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端子结构和电连接器 |
US11652307B2 (en) * | 2020-08-20 | 2023-05-16 |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 High speed connector |
CN212874843U (zh) | 2020-08-31 | 2021-04-02 | 安费诺商用电子产品(成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14957657U (zh) * | 2021-04-23 | 2021-11-30 | 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 高速连接器 |
CN114649705B (zh) * | 2022-05-18 | 2022-08-09 | 深圳市兴万联电子有限公司 | 高速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49770A (ja) | 2003-11-11 | 2005-06-09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US7794278B2 (en) | 2007-04-04 | 2010-09-14 | Amphenol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lead frame |
TWI768290B (zh) | 2016-06-15 | 2022-06-21 | 美商山姆科技公司 | 提供接觸支撐和阻抗匹配特性之包覆成型導線架 |
CN208889897U (zh) * | 2018-08-08 | 2019-05-21 | 东莞宇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Hdmi端子模组 |
CN208820085U (zh) * | 2018-08-08 | 2019-05-03 | 东莞宇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Hdmi端子结构 |
CN110943318B (zh) * | 2019-11-25 | 2021-01-26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性模组 |
-
2019
- 2019-10-30 CN CN201911042280.1A patent/CN110994283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8-27 US US17/004,195 patent/US11196219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135403A1 (en) | 2021-05-06 |
CN110994283A (zh) | 2020-04-10 |
US11196219B2 (en) | 2021-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94283B (zh) | 电连接器 | |
US1195574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avity between terminals | |
CN109728453B (zh) | 电连接器 | |
US6338635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bus | |
US6250935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7074085B2 (en) |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US6431914B1 (en) | Grounding scheme for a high speed backplane connector system | |
US707042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 |
US11189973B2 (en) | Socket connector | |
US6648657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buses | |
CN109193203B (zh) | 电连接器 | |
TW202127749A (zh) | 連接器 | |
US7789678B2 (en) | Multipolar connector and portable radio terminal or small-size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multipolar connector | |
US11962104B2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7285025B2 (en) | Enhanced jack with plug engag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US6682369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etention system for precisely mounting plural boards therein | |
CN101505025B (zh) | 连接器 | |
KR102083912B1 (ko) | 고주파 전송용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이를 갖는 커넥터 장치 | |
US20030082954A1 (en) | Cross-talk reduced modular jack | |
US6634908B1 (en) |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bus | |
CN100448113C (zh) | 具有电路板固持结构的电连接器 | |
CN109994853B (zh) | 高速基板连接器 | |
US744547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ousing | |
CN111129837B (zh) | 端子模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WO2020168273A1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