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5098A - 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85098A CN110985098A CN202010002439.3A CN202010002439A CN110985098A CN 110985098 A CN110985098 A CN 110985098A CN 202010002439 A CN202010002439 A CN 202010002439A CN 110985098 A CN110985098 A CN 1109850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airbag
- cuboid
- explosion
- ba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4712 air sac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873 di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3497 Asphy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2 rapid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3 sol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1 toxic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5/00—Means or methods for preventing, binding, depositing, or removing dust; Preventing explosions or fir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7/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use in mines or tunnels, not covered elsewhere
- E21F17/103—Dams, e.g. for ventilation
- E21F17/107—Dams, e.g. for ventilation infla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包括若干个长方体气囊组件和一个拱形气囊组件,所述若干个长方体气囊组件堆放在巷道的中下部,形成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所述拱形气囊组件放置在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的上方,与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共同形成整个巷道的密闭气囊结构;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和拱形气囊组件均由多个并列布置的气囊单体组成,相邻气囊单体之间通过单向阀连通;在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均设置有P4U智能材料层。本发明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是由多个气囊单体组成,由于气囊单体增加,极大提高了安全性能和缓冲性能,增加密闭气囊的容错率;再结合在各个气囊单体的迎爆面设置P4U智能材料层,极大地提高了密闭气囊的抗爆缓冲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井火灾救灾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以及该气囊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矿井下火灾不仅烧毁装备和资源,造成作业场所人员伤亡,而且还会诱发瓦斯爆炸,救灾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救灾行动的快速性是火灾救灾成功的关键。煤矿巷道快速密闭技术是控制火势发展、窒息灭火的有效手段,为煤矿火灾救灾实践广泛采用。其原理是将火区隔离,阻断了供风,使火源缺氧而减弱甚至熄灭。
但是,密闭施工会造成风流减少,而封闭区域内瓦斯持续涌出,瓦斯浓度会迅速上升,加上火区内存在的火源,从而大幅增加瓦斯爆炸的危险,严重威胁密闭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快速、安全、抗爆的巷道密闭技术,是煤矿火灾救灾工作的迫切需要。
传统的巷道密闭结构以砂石、混凝土充填构筑为主,由于需要准备大量材料,人工垒砌墙体,不仅施工耗时,且需要大量人员在现场施工,效率低下。近年来,煤矿安全技术研究领域研发了多种煤矿井下快速密闭技术,主要有基于高膨胀系数的高分子快速充填技术和快速凝固、成形的无机材料充填成墙技术。然而,这类技术仍然存在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的缺点。与此同时,气囊式快速密闭技术也有报道。气囊密闭通常采用纤维布加橡胶为材料,制作出气囊,借助充气压力使其体积扩大并充实于巷道断面,阻断巷道风流。相比充填实体材料的巷道封闭的方式,它大大提升了密闭的施工速度,并且节省人力。然而,通过调研发现,这类气囊式快速密闭结构的抗爆性能较差,无法抵抗密闭区内瓦斯爆炸的冲击,尤其是瓦斯爆炸时气流所夹带的石子等尖锐物会刺破气囊,使气囊式密闭结构遭到破坏。而一旦火区密闭结构遭到破坏,会导致灾区扩大,救灾更为困难和复杂。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及其使用方法,该密闭气囊通过采用独立多囊设计等,可起到较好的防爆效果,增加密闭气囊的容错率。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包括若干个长方体气囊组件和一个拱形气囊组件,所述若干个长方体气囊组件堆放在巷道的中下部,形成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所述拱形气囊组件放置在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的上方,与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共同形成整个巷道的密闭气囊结构;
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沿巷道的长度方向布设,长方体气囊组件由多个并列布置的长方体气囊单体组成,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之间通过第一单向阀连通;
所述拱形气囊组件也沿巷道的长度方向布设,拱形气囊组件由多个并列布置的拱形气囊单体组成,相邻拱形气囊单体之间通过第二单向阀连通;
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气流导通方向均为从整个巷道的密闭气囊结构的迎爆面至安全面;
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的迎爆面设置有第一进气阀门,第一进气阀门与第一充气管路连通,在长方体气囊组件的安全面设置有第一出气阀门;所述拱形气囊组件的迎爆面设置有第二进气阀门,第二进气阀门与第二充气管路连通,在拱形气囊组件的安全面设置有第二出气阀门;
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上均设置有安全泄压阀;
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均设置有P4U智能材料层。
优选的,上下相邻或左右相邻的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拱形气囊组件与下方相接触的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之间,以及相邻拱形气囊单体之间均通过魔术贴进行粘连。
优选的,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上的安全泄压阀设置在长方体气囊单体的一侧,且朝向另一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所述拱形气囊单体上的安全泄压阀设置在拱形气囊单体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是由涂覆布和P4U智能材料加工成的布料缝制而成,P4U智能材料加工成的布料处于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或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均是由涂覆布缝制而成,且在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增设P4U智能材料布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充气管路在左右相邻两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所述第二充气管路在拱形气囊组件和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所有长方体气囊组件上的第一进气阀门均通过一连通阀与第一充气管路相连通。
优选的,该密闭气囊还包括一气体采集管路,气体采集管路的进气口处于迎爆面,气体采集管路的出气口与三通阀的其中一个连通口相连通,三通阀的另外两个连通口串联在第二充气管路上;在气体采集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在第二充气管路上且接近与第二进气阀门相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拱形气囊单体的底部为方形结构,并在方形结构处设置有支撑筋条,所述拱形气囊单体的中上部呈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共设置4个,每一长方体气囊组件由6个长方体气囊单体组成;所述拱形气囊组件由6个拱形气囊单体组成。
一种如上所述的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的使用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布置工作
将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的各个组件运送至密闭位置,清理密闭地点的杂物,先在底层将长方体气囊组件左右粘接,然后将剩余长方体气囊组件依次叠放在底层长方体气囊组件上,并进行上下左右粘接,将第一充气管路在左右相邻两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再将拱形气囊组件抬至最上层长方体气囊组件上并进行上下粘连,将第二充气管路在拱形气囊组件和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
步骤二、充气工作
将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分别与充气源相连接,先通过第一充气管路对长方体气囊组件进行持续充气,待充气3-5分钟后,打开第二充气管路对拱形气囊组件进行持续充气,撤出人员;充气完成后,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与巷道壁紧密贴合,充气达到充气压力时,安全泄压阀打开,使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始终保持稳压状态;
步骤三、回收工作
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密闭结束后,启封火区,首先关闭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然后打开安全面侧的第一出气阀门和第二出气阀门,完成排气工作,将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由上往下进行拆卸、折叠。
优选的,上述密闭气囊的使用方法,还包括气样采集步骤:
在密闭期间,通过气体采集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进行抽取密闭内部气体,以进行分析预测密闭内部的情况。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是由多个气囊单体组成,由于气囊单体增加,极大提高了安全性能和缓冲性能,增加密闭气囊的容错率;再结合在各个气囊单体的迎爆面设置P4U智能材料层,极大地提高了密闭气囊的抗爆缓冲性能。
(2)本发明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在每个气囊单体的相应位置处均设置有安全泄压阀,由于安全泄压阀的存在,只需将长方体气囊充气5分钟,人员便可撤离(现用的气囊需要充满气体才能离开,大约用时30分钟),极大的提高了安全系数。此外,本发明密闭气囊采用持续充气的方式,安全泄压阀放气阶段会在气囊连接处形成一定强度的空气隔层,可以有效的阻隔密闭内外的空间;且当爆炸冲击波过来时,气囊由于内部压力的急剧变化,安全泄压阀放气速率加快,加强,还可以对渗透的冲击波进行一定的阻挡,极大的提高了抗爆气囊的稳定性。
(3)本发明将传统大气囊分割成多个气囊单体,还有效克服了大气囊沉重不便运输的问题,本发明密闭气囊运输及安装拆卸均非常便利。
(4)本发明密闭气囊材质采用的主体材料增强涂覆布价格低,迎爆面P4U智能材料价格高一点,但是整体成本远小于无机材料充填技术,且气囊所用材质无有毒气体产生。
(5)本发明拱形气囊单体设置为下部半边加筋上面不加筋的结构,可以适应于各种巷道,应用面广,密封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密闭气囊一种实施方式的充气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密闭气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密闭气囊中长方体气囊组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密闭气囊中长方体气囊单体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密闭气囊中拱形气囊单体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密闭气囊中第一充气管路的布置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密闭气囊中第二充气管路的布置原理图。
图中:1-长方体气囊组件,101-长方体气囊单体,102-第一单向阀,103-第一进气阀门,104-第一出气阀门,105-涂覆布,2-拱形气囊组件,201-拱形气囊单体,202-第二单向阀,203-第二进气阀门,3-第一充气管路,4-第二充气管路,5-安全泄压阀,6-P4U智能材料布层,7-魔术贴,8-连通阀,9-第一空压泵,10-第二空压泵,11-气体采集管路,12-三通阀,13-第三单向阀,14-第四单向阀,15-支撑筋条,16-氮气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包括若干个长方体气囊组件1和一个拱形气囊组件2,所述若干个长方体气囊组件1堆放在巷道的中下部,形成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所述拱形气囊组件2放置在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的上方,与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共同形成整个巷道的密闭气囊结构。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1沿巷道的长度方向布设,长方体气囊组件1由多个并列布置的长方体气囊单体101组成,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101之间通过第一单向阀102连通。所述拱形气囊组件2也沿巷道的长度方向布设,拱形气囊组件2由多个并列布置的拱形气囊单体201组成,相邻拱形气囊单体之间通过第二单向阀202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102和第二单向阀202的气流导通方向均为从整个巷道的密闭气囊结构的迎爆面至安全面。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的迎爆面设置有第一进气阀门103,第一进气阀门103与第一充气管路3连通,在长方体气囊组件的安全面设置有第一出气阀门104。所述拱形气囊组件2的迎爆面设置有第二进气阀门203,第二进气阀门203与第二充气管路连4通,在拱形气囊组件的安全面设置有第二出气阀门。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101和拱形气囊单体201上均设置有安全泄压阀5。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均设置有P4U智能材料层。
本发明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是由多个并列的气囊单体组成,由于气囊单体增加,极大提高了安全性能和缓冲性能,增加密闭气囊的容错率;再结合在各个气囊单体的迎爆面设置P4U智能材料层,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了密闭气囊的抗爆缓冲性能,对瓦斯爆炸时气流所夹带的石子等尖锐物有稳定的抵抗效果。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上下相邻或左右相邻的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拱形气囊组件与下方相接触的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之间,以及相邻拱形气囊单体之间均通过魔术贴7进行粘连。魔术贴7包括尼龙钩面和尼龙绒面,比如尼龙钩面设置在长方体气囊单体粘接面的中间处,尼龙绒面设置在另一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粘接面的中间处,这样通过尼龙钩面和尼龙绒面的粘接配合可使得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紧密连接在一起,拆装均比较方便。
更进一步的,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上的安全泄压阀设置在长方体气囊单体的一侧,且朝向另一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所述拱形气囊单体上的安全泄压阀设置在拱形气囊单体的底部。通过安全泄压阀位置的布置,安全泄压阀放气阶段会在气囊连接处形成一定强度的空气隔层,可以有效的阻隔密闭内外的空间;且当爆炸冲击波过来时,气囊由于内部压力的急剧变化,安全泄压阀放气速率加快,加强,还可以对渗透的冲击波进行一定的阻挡,极大的提高了抗爆气囊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是由增强涂覆布和P4U智能材料加工成的布料缝制而成,P4U智能材料加工成的布料处于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或者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均是由涂覆布105缝制而成,且在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增设P4U智能材料布层6,P4U智能材料布层6可采用缝制等方式附着在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
迎爆面采用的新型智能材料P4U涂覆布,属于一种非牛顿流体物质。其常态下保持松弛的状态,柔软而具有弹性,一旦遭到剧烈撞击或挤压的时候,分子间立刻相互锁定,迅速收紧变硬从而消化外力,形成一层防护层,当外力消失后,材料会回复到它最初的松弛软弹状态。它可以在纳秒内在不同的冲击情况作出不同的反应,极大的提高了密闭的抗爆缓冲性能。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气管路3在左右相邻两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所述第二充气管路4在拱形气囊组件和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所有长方体气囊组件上的第一进气阀门均通过一连通阀8与第一充气管路3相连通,即长方体气囊组件上的第一进气阀门通过进气支管与连通阀的一端口相连通,连通阀与第一充气管路相连通。第一充气管路3和第二充气管路4均与氮气瓶16相连接,在第一充气管路3上设置有第一空压泵9,在第二充气管路4上设置有第二空压泵10。
进一步的,该密闭气囊还包括一气体采集管路11,气体采集管路11的进气口处于迎爆面,气体采集管路的出气口与三通阀12的其中一个连通口相连通,三通阀的另外两个连通口串联在第二充气管路4上。在气体采集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13,在第二充气管路上且接近与第二进气阀门相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单向阀14。在密闭期间,为便于实时监测密闭内部的空气温度、瓦斯浓度、氧气浓度等参数,可以通过第二充气管路4进行气样采集。取下第二充气管路的进气端口,由于第四单向阀14的作用,拱形气囊组件2不会放气。抽气时,第三单向阀13顺利打开,并抽取密闭内部气体,以便进行分析预测密闭内部的情况。
更进一步的,所述拱形气囊单体201的底部为方形结构,并在方形结构处设置有支撑筋条15,所述拱形气囊单体的中上部呈弧形结构,以适应于各种巷道。
一种如上所述的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布置工作
将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的各个组件运送至密闭位置,清理密闭地点的杂物,先在底层将长方体气囊组件左右粘接,然后将剩余长方体气囊组件依次叠放在底层长方体气囊组件上,并进行上下左右粘接,将第一充气管路在左右相邻两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再将拱形气囊组件抬至最上层长方体气囊组件上并进行上下粘连,将第二充气管路在拱形气囊组件和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
步骤二、充气工作
将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分别与充气源相连接,先通过第一充气管路对长方体气囊组件进行持续充气,待充气3-5分钟后,打开第二充气管路对拱形气囊组件进行持续充气,撤出人员;充气完成后,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与巷道壁紧密贴合,充气达到充气压力时,安全泄压阀打开,使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始终保持稳压状态。
步骤三、气样采集工作
在密闭期间,通过气体采集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进行抽取密闭内部气体,以进行分析预测密闭内部的情况。
步骤四、回收工作
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密闭结束后,启封火区,首先关闭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然后打开安全面侧的第一出气阀门和第二出气阀门,完成排气工作,将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由上往下进行拆卸、折叠。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说明:
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其结构主要包括:四个多囊式长方体气囊组件、一个多囊式上圆下方的拱形气囊组件。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由六个均匀小的长方体气囊单体组成,单体迎爆面的材料均为P4U智能材料增强涂覆布(具有抗冲击、耐磨、阻燃的特性),剩余面采用材料为常规增强涂覆布(具有耐磨、阻燃的特性),长方体气囊单体之间由单向阀连通,每个单体设置有安全泄压阀(安全泄压阀布置在气囊魔术贴侧部中间处,当小气囊单体压力达到10Kpa气体自动排出泄压)。在迎爆面设置有一个单项进气阀门,安全面有一个排气阀门。底层的两个气囊通过魔术贴进行左右粘连形成整体,底层和中层也用魔术贴进行上下粘连成一个大长方体。上层拱形气囊组件和中层长方体气囊组件也利用魔术贴进行上下粘连。四个多囊长方体气囊组件有四个进气口,利用一个四通将其并为一个充气管路(第一充气管路),顶部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为一单独充气管路,两条充气管路分别从魔术贴粘贴处顺至安全面。所述充气管路可弯曲、且具有一定强度。顶部充气管路单独出来一个双通,接一个反向单向阀,只进气,不出气,用来进行密闭内部的气体采集。充气泵两台,采用氮气瓶驱动的空压泵进行充气。
上述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布置工作
将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高压氮气瓶、充气管路、充气泵运送至密闭位置,适当清理密闭地点的杂物,将底层长方体气囊左右粘接,然后将中层气囊抬至底层气囊上进行粘接,将充气管路顺至安全侧,并用绳扣使其紧密贴在气囊壁面;将拱形气囊抬至中层气囊上并进行上下粘连。链接充气管路进气口,并将高压氮气瓶和空压泵相连。
步骤二、充气工作
打开空压泵,然后打开氮气瓶,先对长方体气囊组件进行持续充气,待充气5分钟后,打开第二充气管路对拱形气囊组件进行持续充气,撤出人员。充气完成后,气囊能够借助增强涂覆布良好的弹性与巷道壁紧密贴合,充气达到充气压力时,安全泄压阀打开,可以使气囊始终保持稳压状态,不用担心漏气影响,即便是气囊有部分摩擦破损,由于持续充气也会使得其保持一定强度和形态。当巷道密闭内侧发生瓦斯爆炸,爆炸气体冲击抗爆多囊密闭气囊,压缩密闭气囊,密闭气囊的内压会升高,此时安全阀打开及时放气,从而消耗瓦斯爆炸的能量,保证密闭外部的安全。当迎爆面气囊承受不住爆炸能量,或者有高速移动的尖锐物导致破坏,由于单向阀门的存在,剩余气囊仍将成为一个整体,对爆炸冲击进行缓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巷道的密闭性,确保密闭和抗爆效果。
步骤三、气样采集工作
在密闭期间,为便于实时监测密闭内部的空气温度、瓦斯浓度、氧气浓度等参数,可以通过拱形气囊充气管路进行气样采集。取下拱形气囊进气端口,由于单向阀的作用,拱形气囊不会放气,抽气时,反向单向阀顺利打开,并抽取密闭内部气体,以便进行分析预测密闭内部的情况。
步骤四、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回收工作
密闭结束后,启封火区,首先关闭两个空压泵,然后打开安全侧气囊的排气阀,完成排气工作,将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由上往下进行拆卸、折叠。
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部分采取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作出的任何等同替代方式,或明显变型方式,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长方体气囊组件和一个拱形气囊组件,所述若干个长方体气囊组件堆放在巷道的中下部,形成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所述拱形气囊组件放置在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的上方,与巷道主体密闭气囊结构共同形成整个巷道的密闭气囊结构;
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沿巷道的长度方向布设,长方体气囊组件由多个并列布置的长方体气囊单体组成,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之间通过第一单向阀连通;
所述拱形气囊组件也沿巷道的长度方向布设,拱形气囊组件由多个并列布置的拱形气囊单体组成,相邻拱形气囊单体之间通过第二单向阀连通;
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气流导通方向均为从整个巷道的密闭气囊结构的迎爆面至安全面;
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的迎爆面设置有第一进气阀门,第一进气阀门与第一充气管路连通,在长方体气囊组件的安全面设置有第一出气阀门;所述拱形气囊组件的迎爆面设置有第二进气阀门,第二进气阀门与第二充气管路连通,在拱形气囊组件的安全面设置有第二出气阀门;
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上均设置有安全泄压阀;
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均设置有P4U智能材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或左右相邻的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拱形气囊组件与下方相接触的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之间,以及相邻拱形气囊单体之间均通过魔术贴进行粘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上的安全泄压阀设置在长方体气囊单体的一侧,且朝向另一相邻长方体气囊单体;所述拱形气囊单体上的安全泄压阀设置在拱形气囊单体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是由涂覆布和P4U智能材料加工成的布料缝制而成,P4U智能材料加工成的布料处于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或所述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均是由涂覆布缝制而成,且在长方体气囊单体和拱形气囊单体的迎爆面增设P4U智能材料布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路在左右相邻两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所述第二充气管路在拱形气囊组件和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所有长方体气囊组件上的第一进气阀门均通过一连通阀与第一充气管路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其特征在于:该密闭气囊还包括一气体采集管路,气体采集管路的进气口处于迎爆面,气体采集管路的出气口与三通阀的其中一个连通口相连通,三通阀的另外两个连通口串联在第二充气管路上;在气体采集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在第二充气管路上且接近与第二进气阀门相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单向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气囊单体的底部为方形结构,并在方形结构处设置有支撑筋条,所述拱形气囊单体的中上部呈弧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体气囊组件共设置4个,每一长方体气囊组件由6个长方体气囊单体组成;所述拱形气囊组件由6个拱形气囊单体组成。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布置工作
将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的各个组件运送至密闭位置,清理密闭地点的杂物,先在底层将长方体气囊组件左右粘接,然后将剩余长方体气囊组件依次叠放在底层长方体气囊组件上,并进行上下左右粘接,将第一充气管路在左右相邻两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再将拱形气囊组件抬至最上层长方体气囊组件上并进行上下粘连,将第二充气管路在拱形气囊组件和长方体气囊组件之间由迎爆面顺至安全面;
步骤二、充气工作
将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分别与充气源相连接,先通过第一充气管路对长方体气囊组件进行持续充气,待充气3-5分钟后,打开第二充气管路对拱形气囊组件进行持续充气,撤出人员;充气完成后,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与巷道壁紧密贴合,充气达到充气压力时,安全泄压阀打开,使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始终保持稳压状态;
步骤三、回收工作
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密闭结束后,启封火区,首先关闭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然后打开安全面侧的第一出气阀门和第二出气阀门,完成排气工作,将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由上往下进行拆卸、折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样采集步骤:
在密闭期间,通过气体采集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进行抽取密闭内部气体,以进行分析预测密闭内部的情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02439.3A CN110985098B (zh) | 2020-01-02 | 2020-01-02 | 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及其使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02439.3A CN110985098B (zh) | 2020-01-02 | 2020-01-02 | 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及其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85098A true CN110985098A (zh) | 2020-04-10 |
CN110985098B CN110985098B (zh) | 2020-12-15 |
Family
ID=70080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02439.3A Active CN110985098B (zh) | 2020-01-02 | 2020-01-02 | 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及其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85098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65074A (zh) * | 2020-05-15 | 2020-07-03 | 唐山帝竹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矿用快速密闭胶囊装置及使用方法 |
CN113279815A (zh) * | 2021-05-31 | 2021-08-20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抗爆多囊式气囊与桁架构筑物联合密闭装置及方法 |
CN113914930A (zh) * | 2021-10-29 | 2022-01-11 | 成都未来智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隧道烟尘处理设备和系统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69920A (en) * | 1993-11-08 | 1995-11-28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 Inflatable partition for fighting mine fires |
WO2006135951A1 (en) * | 2005-06-21 | 2006-12-28 | Tagfilm Pty Limited | Tunnel barrier |
CN201074523Y (zh) * | 2007-06-24 | 2008-06-18 | 金川 | 可移动的煤矿综采工作面端头封堵安全气囊 |
CN102389169A (zh) * | 2011-09-21 | 2012-03-28 | 江苏大学 | 一种地震防护服和制备方法 |
CN202707135U (zh) * | 2012-07-27 | 2013-01-30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快速产气式阻爆气囊装置 |
CN203948127U (zh) * | 2014-05-12 | 2014-11-19 | 成都安科立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快速隔离墙 |
CN204283496U (zh) * | 2014-11-28 | 2015-04-22 | 河南理工大学 | 一种煤矿巷道快速封堵气囊 |
WO2015189537A1 (en) * | 2014-06-10 | 2015-12-17 |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 | An inflatable tunnel plug |
CN106761925A (zh) * | 2017-02-20 | 2017-05-3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煤矿巷道防爆密闭气囊 |
CN206539373U (zh) * | 2017-02-20 | 2017-10-03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煤矿巷道防爆密闭气囊 |
CN110200342A (zh) * | 2019-05-16 | 2019-09-06 | 华南理工大学 | P4u厨房防割防剁指套 |
CN209510379U (zh) * | 2019-01-04 | 2019-10-18 | 中国矿业大学 | 高地温巷道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端头遗煤防自燃装置 |
-
2020
- 2020-01-02 CN CN202010002439.3A patent/CN11098509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69920A (en) * | 1993-11-08 | 1995-11-28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 Inflatable partition for fighting mine fires |
WO2006135951A1 (en) * | 2005-06-21 | 2006-12-28 | Tagfilm Pty Limited | Tunnel barrier |
CN201074523Y (zh) * | 2007-06-24 | 2008-06-18 | 金川 | 可移动的煤矿综采工作面端头封堵安全气囊 |
CN102389169A (zh) * | 2011-09-21 | 2012-03-28 | 江苏大学 | 一种地震防护服和制备方法 |
CN202707135U (zh) * | 2012-07-27 | 2013-01-30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快速产气式阻爆气囊装置 |
CN203948127U (zh) * | 2014-05-12 | 2014-11-19 | 成都安科立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快速隔离墙 |
WO2015189537A1 (en) * | 2014-06-10 | 2015-12-17 |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 | An inflatable tunnel plug |
CN204283496U (zh) * | 2014-11-28 | 2015-04-22 | 河南理工大学 | 一种煤矿巷道快速封堵气囊 |
CN106761925A (zh) * | 2017-02-20 | 2017-05-3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煤矿巷道防爆密闭气囊 |
CN206539373U (zh) * | 2017-02-20 | 2017-10-03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煤矿巷道防爆密闭气囊 |
CN209510379U (zh) * | 2019-01-04 | 2019-10-18 | 中国矿业大学 | 高地温巷道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端头遗煤防自燃装置 |
CN110200342A (zh) * | 2019-05-16 | 2019-09-06 | 华南理工大学 | P4u厨房防割防剁指套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65074A (zh) * | 2020-05-15 | 2020-07-03 | 唐山帝竹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矿用快速密闭胶囊装置及使用方法 |
CN113279815A (zh) * | 2021-05-31 | 2021-08-20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抗爆多囊式气囊与桁架构筑物联合密闭装置及方法 |
CN113914930A (zh) * | 2021-10-29 | 2022-01-11 | 成都未来智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隧道烟尘处理设备和系统 |
CN113914930B (zh) * | 2021-10-29 | 2024-04-05 | 成都未来智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隧道烟尘处理设备和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85098B (zh) | 2020-1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85098B (zh) | 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1230552U (zh) | 一种抗爆多囊快速密闭气囊 | |
CN201934141U (zh) | 矿用组装式巷道封堵气囊 | |
CN106761925A (zh) | 一种煤矿巷道防爆密闭气囊 | |
CN113790084B (zh) | 一种煤矿隅角快速封堵与监控系统及方法 | |
CN206539373U (zh) | 一种煤矿巷道防爆密闭气囊 | |
CN202493282U (zh) | 分体式波纹板连接可移动矿用救生舱 | |
CN109653796B (zh) | 一种综放工作面端头气囊式快速堵漏风装置 | |
CN213510569U (zh) |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携砂压裂煤层装置 | |
CN105840238A (zh) | 主通风机防爆盖气压式自动启闭控制装置 | |
CN215761760U (zh) | 一种多气室蜂窝式密闭气囊 | |
CN206785425U (zh) | 灾变环境下煤矿巷道远程自动控制的抗冲击气囊式封闭装置 | |
CN116357391A (zh) | 一种气囊式硬岩地层压气蓄能硐室结构 | |
CN217557019U (zh) | 一种建筑底板变形缝堵漏装置 | |
CN112832847B (zh) | 一种采空区瓦斯封堵抽采和卸压多功能一体式充气气囊装置 | |
CN221683032U (zh) | 一种用于上隅角封堵的气囊装置 | |
CN114278130A (zh) | 一种用于不同等级洁净区之间的密封结构 | |
CN222276745U (zh) | 一种煤矿巷道防爆密闭气囊 | |
CN113279815B (zh) | 一种抗爆多囊式气囊与桁架构筑物联合密闭装置及方法 | |
CN111365074A (zh) | 一种矿用快速密闭胶囊装置及使用方法 | |
CN215804676U (zh) | 抗爆多囊式气囊与桁架构筑物联合密闭装置 | |
CN214616672U (zh) | 一种用于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密封墙 | |
CN201103113Y (zh) | 多功能抗洪抢险气囊 | |
CN101514692A (zh) | 一种利用矿井进行压缩空气蓄能的方法 | |
CN219431888U (zh) | 一种矿山采场充填封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Wu Bing Inventor after: He Binbin Inventor after: Zhao Chenguang Inventor after: Fu Xuebin Inventor before: Wu Bing Inventor before: Zhao Chenguang Inventor before: He Binbin Inventor before: Fu Xuebi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