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4725A - 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 Google Patents

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84725A
CN110984725A CN201911351171.8A CN201911351171A CN110984725A CN 110984725 A CN110984725 A CN 110984725A CN 201911351171 A CN201911351171 A CN 201911351171A CN 110984725 A CN110984725 A CN 1109847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locking
state
hook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511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84725B (zh
Inventor
常青
刘仙
高永昊
乔红伟
张晶
王珂
胡成
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5117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8472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8875 priority patent/WO202112821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984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4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84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47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7/00Padlocks; Details thereof
    • E05B67/06Shackles; Arrangement of the shackle
    • E05B67/22Padlocks with sliding shackles, with or without rotary or pivotal move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6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 E05B47/0603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the detent moving rectilinear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7/00Padlocks; Details thereof
    • E05B67/38Auxiliary or protec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182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un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2047/0048Circuits, feeding, monitoring
    • E05B2047/0067Monitor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2047/0048Circuits, feeding, monitoring
    • E05B2047/0067Monitoring
    • E05B2047/0069Monitoring bolt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其中,锁具的控制方法包括:锁具接收解锁器发送的通讯指令;锁具检测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其中,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包括自由状态位置和限制状态位置;根据闭锁组件是否位于自由状态位置,判断解锁器是否允许锁具改变工作状态;在允许情况下,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锁具的工作状态至少为解锁状态或闭锁状态;锁具向解锁器发送操作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锁具开闭锁状态检测精度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电子锁具领域的不断应用,锁具控制技术正不断地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对锁具的解闭锁控制,逐步增加了对电子锁具的状态监控、防盗、低功耗、外壳防护等级、外观、装配简便等多方面的需求。
现有技术中,现有的电子锁具在采用电机等驱动机构解闭锁时通常需要克服闭锁机构的阻力及外部阻力,也有的智能挂锁为了提高防盗性而采用双螺线管的驱动机构,这就导致驱动机构功耗较高,采用无线供电的方式难以保证长时间高功率的电量输出,会发生因驱动机构供电不足而解闭锁失败的情况。而采用内置电池供电的电子锁具,也会因驱动机构功耗较高,使得电池使用时长减少,需要进行电池维护和更换,同时导致电流偏大、温升高、元器件加速老化等问题,影响电子挂锁寿命。
现有技术中,采用双螺线管或单个螺线管作为驱动元件的电子锁具,两者各有利弊:采用双螺线管时,只要有一个螺线管故障,整个锁具就失效了;采用单螺线管就降低了由于螺线管故障导致锁体故障的概率。例如,两个螺线管用在一把双螺线管锁具上,单个螺线管故障导致锁具故障率100%,用在两把单螺线管锁具上,单个螺线管故障导致锁具故障率为50%,但是采用单螺线管时,当电子锁具遭受敲击、强振、摔打等外力作用时,由于螺线管芯轴具有重量,而螺线管的复位弹簧相对较软,螺线管在惯性力的作用下而瞬间缩回导致电子锁具被异常打开,从而导致电子锁具的防盗性能降低。
现有电子锁具的应用场合对于状态检测具有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在电力防误领域的电子锁具,状态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检测到的锁具状态与实际的锁具真实状态的符合程度要求极为严格,尤其不允许出现“假闭”现象,“假闭”是指解锁器上反馈的锁具状态为已闭锁,而锁具的真实状态为开锁状态,否则将存在严重的监管漏洞,可能导致严重的电力事故。现有的电子锁具普遍采用磁钢配合霍尔元件进行位置检测,但是该检测方式的位置检测精度低,从而可能存在“假闭”现象;
对于应用于户外的电子锁具对于外壳防护等级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采用双边闭锁的电子挂锁在开闭锁过程中及在开锁状态下难以对灰尘雨水等异物进行有效隔离,当异物进入电子挂锁内部时,可能导致电子挂锁的机械部件动作卡涩不顺畅,影响使用体验,甚至导致机械部件卡死而使整个电子挂锁失效;也将导致内部零部件腐蚀老化、元器件短路损坏等异常,导致电子挂锁寿命衰减,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现有的电子挂锁还存在零部件繁多,从而增加了引起失效风险的因素,同时也会降低装配效率,影响生产效率,有些销钉、堵头或螺钉等外漏于电子锁具的外表面,影响电子锁具的外观,也会给不法分子提供暴力破解电子挂锁的技术启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锁具开闭锁状态检测精度低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控制方法是以锁具处于正常的情况下作为前提进行开锁或解锁的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锁具的控制方法,包括:锁具接收解锁器发送的通讯指令;锁具检测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其中,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包括自由状态位置和限制状态位置;根据闭锁组件是否位于自由状态位置,判断解锁器是否允许锁具改变工作状态;在允许情况下,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锁具的工作状态至少为解锁状态或闭锁状态;锁具向解锁器发送操作结果。
进一步地,控制方法还包括:锁具将接收到通讯指令之后以及改变工作状态之前的锁具的当前的工作状态发送给解锁器。
进一步地,锁具通过检测锁钩获取当前的工作状态,其中,锁钩用于与闭锁组件配合实现锁具的解锁或闭锁。
进一步地,在允许情况下,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包括:当前的工作状态为闭锁状态时,锁具持续检测锁钩和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锁具的驱动组件改变驱动状态,并将锁具的工作状态改变。
进一步地,锁具在闭锁状态,当锁具检测到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由限制状态位置切换至自由状态位置时,在自由状态位置持续到第一预设时间。
进一步地,在锁具的工作状态改变后,当锁具检测到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由自由状态位置切换至限制状态位置再切换至自由状态位置,且锁钩的工作位置由锁钩闭锁位置切换至锁钩解锁位置时,驱动组件再次改变驱动状态。
进一步地,在将其工作状态改变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锁具持续检测到解锁器,锁具再次检测到闭锁组件从限制状态位置切换至自由状态位置后,锁具持续检测锁钩和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在第二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在第二预设时间之后,再次改变驱动组件的驱动状态。
进一步地,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包括:当前的工作状态为解锁状态时,锁具的驱动组件改变驱动状态,在将其驱动状态改变之后,锁具持续检测锁钩和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在第三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在第三预设时间后,驱动组件再次改变驱动状态。
进一步地,在驱动组件将其驱动状态改变之后以及锁具持续检测锁钩和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在第三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锁具检测到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由自由状态位置切换至限制状态位置再切换至自由状态位置,且检测到锁钩的工作位置由锁钩解锁位置切换至锁钩闭锁位置。
进一步地,在驱动组件的驱动状态再次改变之后以及将操作结果发送至解锁器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锁具检测到锁钩和闭锁组件的工作位置保持不变并持续到第四预设时间,在第四预设时间后,锁具切换至闭锁状态。
进一步地,在自由状态位置时,闭锁组件不限制驱动组件的状态改变,在限制状态位置时,闭锁组件限制驱动组件的状态改变;其中,驱动组件的状态改变能够释放或限制闭锁组件的运动,以实现锁具的解锁或闭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锁具,包括:锁体;锁钩,锁钩具有锁钩闭锁位置、锁钩压紧位置和锁钩解锁位置,锁钩在锁钩闭锁位置和锁钩压紧位置时均伸入至锁体内,且锁钩在锁钩压紧位置时伸入锁体的距离大于锁钩在锁钩闭锁位置时伸入锁体的距离,锁钩在锁钩解锁位置时,锁钩的至少一端伸出锁体;闭锁组件,闭锁组件活动设置在锁体内,并能够伸入或退出锁钩,以锁定或解锁锁钩;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在锁体内,并能够伸入或退出闭锁组件的运动路径,以限制或释放闭锁组件的运动;第一磁性件,第一磁性件与锁钩连接,并与锁钩同步运动;第一感应件,第一感应件位于锁体内,并能够感应第一磁性件的位置,当锁钩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或锁钩压紧位置时,第一磁性件触发第一感应件,当锁钩位于锁钩解锁位置时,第一磁性件不触发第一感应件;检测件,检测件位于锁体内,当锁钩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或在锁钩压紧位置与锁钩解锁位置的切换过程中时,闭锁组件位于限制状态位置,闭锁组件触发检测件,当锁钩位于锁钩压紧位置或锁钩解锁位置时,闭锁组件位于自由状态位置,闭锁组件不触发检测件;电子电路,电子电路设置在锁体内,并与驱动组件、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均电连接,电子电路根据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组件的动作。
进一步地,闭锁组件位于限制状态位置时伸入锁钩的距离小于闭锁组件位于自由状态位置时伸入锁钩的距离。
进一步地,锁钩的侧壁开设有闭锁槽,闭锁组件的一端能够伸入或退出闭锁槽,以锁定或解锁锁钩,沿锁钩的运动方向,闭锁槽的槽宽大于闭锁组件两侧的距离,当锁钩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时,闭锁组件与闭锁槽的下端抵接,当锁钩位于锁钩压紧位置时,闭锁组件与闭锁槽的下端分离。
进一步地,闭锁组件包括:球体,球体能够伸入或退出锁钩;锁舌,锁舌的一端与球体抵接,锁舌远离球体的一端能够与驱动组件止挡配合,锁舌的侧面开设有避让结构,检测件具有触发端,避让结构拨动或避让触发端,以触发或不触发检测件。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具有可活动的止挡端,止挡端能够运动至闭锁组件的运动路径上,并将闭锁组件止挡在伸入锁钩的位置,止挡端具有第一限位台阶,闭锁组件具有第二限位台阶,当锁钩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时,止挡端位于止挡闭锁组件的位置,第二限位台阶伸入至第一限位台阶的运动路径上,并阻碍止挡端退出闭锁组件的运动路径。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螺线管,螺线管与电子电路电连接;内芯,内芯与螺线管滑动连接,且内芯的运动轨迹线与闭锁组件的运动轨迹线垂直,内芯伸出螺线管的一端为止挡端,内芯在螺线管的驱动下退出闭锁组件的运动路径;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螺线管和内芯抵接,当螺线管断电时,第一弹性件为内芯提供伸入闭锁组件的运动路径上的弹力。
进一步地,锁具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锁体和锁钩抵接,并为锁钩提供运动至锁钩解锁位置的弹力,并且当锁钩位于锁钩压紧位置时,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到能够达到的最短长度。
进一步地,锁具还包括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多个密封件,锁体包括多个子部件,各子部件之间拼接和/或套接在一起形成锁体,各子部件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和/或防水套,锁体具有供锁钩的长钩端伸入的过孔,且过孔处具有向远离锁体内部延伸的伸出段,长钩端穿设在伸出段内,防水套的一部分套设在伸出段外侧,防水套的另一部分紧贴在长钩端外侧,且防水套和伸出段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和/或溢流孔,锁体具有供锁钩的短钩端伸入的盲孔,溢流孔开设在盲孔的底部侧面且与锁体的外侧连通。
进一步地,锁体包括多个子部件,各子部件之间拼接和/或套接在一起形成锁体,锁体具有供锁钩的短钩端伸入的盲孔,锁具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穿设在各子部件上,并将子部件连接在一起,紧固件位于盲孔内,并且当锁钩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时,锁钩伸入盲孔遮挡紧固件。
进一步地,电子电路包括:控制芯片;驱动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与驱动组件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组件动作;无线感应供电及无线通信接口电路,无线感应供电及无线通信接口电路与控制芯片和锁具的线圈相连,用于从解锁器获取电能和与解锁器双向无线通讯;存储器,存储器与控制芯片电连接,用于储存锁具的数字身份编号、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的状态检测结果;位置检测电路,位置检测电路与控制芯片、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相连,用于将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采集的状态信息传送到控制芯片,控制芯片将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定锁具的状态。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上述锁具的控制方法,使得锁具在与解锁器进行交互时能够准确地将锁具的状态进行检测,并且反馈到解锁器内,从而使得锁具的状态能够准确检测和反馈;并以闭锁组件的实际位置状态作为改变锁具状态的条件,即以闭锁组件的自由位置状态作为启动解锁或闭锁操作的时机,保证解锁或闭锁控制逻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锁具的控制方法的一种方式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锁具的控制方法的另一种方式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锁具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锁具的爆炸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锁具的锁钩在锁钩闭锁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锁具的第二限位台阶止挡第一限位台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4中的锁具的锁钩在锁钩压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的锁具的第二限位台阶避让第一限位台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4中的锁具的锁钩运动至锁钩解锁位置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4中的锁具的锁钩在锁钩解锁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4中的锁具去掉外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4中的锁具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锁体;11、外壳;12、上内壳;13、下内壳;14、盲孔;15、溢流孔;16、限位槽;17、卡槽;18、卡扣;20、锁钩;21、闭锁槽;22、解锁环槽;30、闭锁组件;31、球体;32、锁舌;33、避让槽;34、第二限位台阶;40、驱动组件;41、第一限位台阶;42、螺线管;43、内芯;44、第一弹性件;50、检测组件;51、第一磁性件;52、检测件;60、电子电路;70、第二弹性件;80、第三弹性件;90、密封件;100、防水套;110、紧固件;120、限位销;130、第四弹性件;140、第二磁性件;150、线圈;160、碰珠。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锁具开闭锁状态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本实施例的锁具的控制方法,包括:锁具接收解锁器发送的通讯指令;锁具检测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其中,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包括自由状态位置和限制状态位置;根据闭锁组件30是否位于自由状态位置,判断解锁器是否允许锁具改变工作状态;在允许情况下,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锁具的工作状态至少为解锁状态或闭锁状态;锁具向解锁器发送操作结果。通过上述锁具的控制方法,使得锁具在与解锁器进行交互时能够准确地将锁具的状态进行检测,并且反馈到解锁器内,从而使得锁具的状态能够准确检测和反馈,并以闭锁组件30的实际位置状态作为改变锁具状态的条件,即以闭锁组件30的自由位置状态作为启动解锁或闭锁操作的时机,保证解锁或闭锁控制逻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控制方法还包括:锁具将接收到通讯指令之后以及改变工作状态之前的锁具的当前的工作状态发送给解锁器,解锁器将锁具的当前的工作状态显示出来,从而便于操作者对锁具的状态进行判断,以确定后续需要进行的操作。通常情况下,未对锁具进行任何操作前,锁具初始的自然状态一般包括闭锁状态和解锁状态,本实施例中,锁具通过检测锁钩20获取当前的工作状态,其中,锁钩20用于与闭锁组件30配合实现锁具的解锁或闭锁。具体地,锁具处于初始的自然状态时,接收到解锁器的通讯指令之后以及在控制锁具解锁或闭锁之前,首先判断锁具的当前的工作状态:当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时,判定锁具处于闭锁状态,当锁钩20位于锁钩解锁位置时,判定锁具处于解锁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包括自由状态位置和限制状态位置,其中,可以通过锁具上的零部件或外力使得闭锁组件保持在自由状态位置或限制状态位置。本实施例中,通过锁具上的锁钩20压着闭锁组件30,并限制闭锁组件30的小范围移动,使其处于限制状态位置;通过外力按压锁钩20后,使得锁钩20解除对闭锁组件30的限制,闭锁组件30能够小范围运动并从限制状态位置切换至自由状态位置。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闭锁组件30包括相互抵接的球体31和锁舌32,其中球体31与锁钩20配合,能够伸入或退出锁钩20,而驱动组件40的状态改变能够释放或限制闭锁组件30的运动,驱动组件40包括内芯43,其中内芯43能够伸入或退出锁舌32的运动路径上,从而通过止挡锁舌32阻碍球体31退出锁钩20。这样,当闭锁组件30在自由状态位置时,闭锁组件30不限制驱动组件40的状态改变,驱动组件40的内芯43能够自由运动,从而自由伸入或退出锁舌32的运动路径,实现将球体31锁定在伸入锁钩20的位置或者使球体31能够退出锁钩20的效果,也就实现了对锁钩20的锁定和解锁;当闭锁组件30在限制状态位置时,闭锁组件30限制驱动组件40的状态改变,锁舌32与内芯43之间具有止挡限位关系,锁舌32阻碍了内芯43退出锁舌32的运动路径,内芯43保持在锁舌32的运动路径上,球体31无法退出锁钩20,从而使得锁钩20保持锁定。
在本实施例中,锁钩20的检测是通过霍尔元件作为判断依据的,当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时,霍尔元件处于触发状态,当锁钩20处于锁钩解锁位置时,霍尔元件处于未触发状态。相似地,闭锁组件30的检测是通过微动开关作为判断依据的,当闭锁组件30位于限制状态位置时,微动开关被按压触发,当闭锁组件30位于自由状态位置时,微动开关未触发,当然微动开关的设置方式也可以采用相反的设置方式,即闭锁组件30位于限制状态位置时不触发微动开关,闭锁组件30位于自由状态位置时触发微动开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锁具为挂锁,因而锁钩20的形状是U型,当然,锁钩20的形状也可以是直线型或者其他形状。
在允许情况下,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包括:锁具持续检测锁钩20和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锁具的驱动组件40改变驱动状态,并将锁具的工作状态改变。
锁具在闭锁状态,其锁钩20受到外部按压而按压未撤去时,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会发生改变,锁钩20的工作位置不会发生改变,锁具检测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由限制状态位置切换至自由状态位置,并在第一预设时间持续检测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为自由状态位置,在第一预设时间后,锁具的驱动组件40改变驱动状态,并将锁具的工作状态改变。需要说明的是,锁具的驱动组件40改变驱动状态后,无论锁钩20上的按压是否撤去,锁具的工作状态都会改变,即变为解锁状态。本实施例设置第一预设时间为450ms,从而避免挂锁的锁钩20在受到按压后快速撤去按压时出现假开的现象。
在将其工作状态改变之后,锁具可以有两种后续方式,
方式一
如图1所示,在将其工作状态改变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锁具持续检测到解锁器,锁具再次检测到闭锁组件30从限制状态位置切换至自由状态位置后,说明锁钩20再次被外力按压,锁具持续检测锁钩20和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在第二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在第二预设时间之后,再次改变驱动组件40的驱动状态。本实施例设置第二预设时间为100ms。该方式可以实现锁具的连贯操作,即锁具开锁后在不拔出解锁器的前提下进行闭锁。
方式二
如图2所示,在锁具的工作状态改变后,锁具持续检测锁钩20和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当锁具检测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由自由状态位置切换至限制状态位置再切换至自由状态位置,且锁钩20的工作位置由锁钩闭锁位置切换至锁钩解锁位置时,驱动组件40再次改变驱动状态,驱动组件40释放内芯43。该方式在锁具开锁后驱动组件40即会自动复位,锁具解锁后无法连续进行闭锁,需要拔出解锁器后重新进行闭锁操作,从而提高锁具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在允许情况下,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包括:当前的工作状态为解锁状态时,锁具的驱动组件40改变驱动状态,即驱动组件40吸合内芯43,在将其驱动状态改变之后,锁具持续检测锁钩20和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在第三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说明锁钩20一直处在受外力按压后的状态,在第三预设时间后,驱动组件40再次改变驱动状态即驱动组件40断电释放内芯43。本实施例设置第三预设时间为100ms。第二预设时间和第三预设时间能够避免锁具在开锁时由于锁钩20弹出过快导致锁具错误地尝试改变工作状态使得结构卡死的问题。
在驱动组件40将其驱动状态改变之后以及锁具持续检测锁钩20和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在第三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锁具检测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由自由状态位置切换至限制状态位置再切换至自由状态位置,且检测到锁钩20的工作位置由锁钩解锁位置切换至锁钩闭锁位置。
在驱动组件40的驱动状态再次改变之后以及将操作结果发送至解锁器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锁具检测到锁钩20和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保持不变并持续到第四预设时间,说明锁具一直保持在闭锁状态,而没有切换至解锁状态,在第四预设时间后,锁具切换至闭锁状态,这样锁具的闭锁过程全部完成,然后锁具才会将操作结果发送至解锁器。第四预设时间的具体时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例设置第四预设时间为200ms,从而给予内芯43充分的运动时间。
以图1的流程图和图3的动作时序图为例,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解锁器与锁具连接,解锁器为锁具供电并与锁具之间进行身份验证,锁具等待解锁器的通讯指令,当身份验证通过后解锁器向锁具发送通讯指令,当锁具接收到通讯指令后,先检测霍尔元件的状态,若霍尔元件触发,则锁具处于闭锁状态,若霍尔元件未触发,锁具处于解锁状态,锁具将其当前的工作状态反馈至解锁器中,然后锁具持续检测微动开关是否触发,直到锁具检测到微动开关未触发,锁具根据之前检测到的霍尔元件的状态判断需要执行闭锁还是开锁;
若霍尔元件触发,锁具需要执行开锁,则锁具在执行开锁前会持续检测微动开关和霍尔元件的状态,若微动开关保持未触发、霍尔元件保持触发,并且持续450ms,则说明锁具一直保持受外力按压,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闭锁组件30位于自由状态位置,锁具执行开锁,锁具控制驱动组件40通电吸合内芯43,同时锁具将已经开锁的操作结果上报至解锁器,开锁完成;
若霍尔元件未触发,锁具需要执行闭锁,若微动开关未触发,则锁具先控制驱动组件通电吸合内芯43,锁钩20在外力作用下由锁钩解锁位置切换至锁钩闭锁位置,闭锁组件30由自由状态位置切换至限制状态位置后再次切换回自由状态位置,霍尔元件由未触发切换至触发,微动开关由未触发先切换至触发再切换回未触发,锁具检测到霍尔元件保持触发、微动开关保持未触发,并且持续100ms,则锁具控制驱动组件40断电释放内芯43,在释放内芯43后,锁具持续检测霍尔元件为触发,说明锁钩20保持受外力按压,持续200ms后,锁具将已经闭锁的操作结果上报至解锁器,闭锁完成;
特别地,若锁具在开锁完成后在解锁器不断开连接的情况下再次闭锁时,锁具持续检测到解锁器保持通讯,锁具的驱动组件40保持通电吸合内芯43,当锁具再次受到外力按压时,锁钩20由锁钩解锁位置向锁钩闭锁位置运动,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由自由状态位置到限制状态位置再到自由状态位置,霍尔元件由未触发切换至触发,微动开关最终处于未触发,说明锁具受外力按压,锁具执行闭锁,锁具的驱动组件40断电释放内芯43,后续过程与正常闭锁时相同。
如图4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锁具,锁具采用上述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锁具包括锁体10、锁钩20、闭锁组件30、驱动组件40、第一磁性件51、第一感应件、检测件52和电子电路60,锁钩20具有锁钩闭锁位置、锁钩压紧位置和锁钩解锁位置,锁钩20在锁钩闭锁位置和锁钩压紧位置时均伸入至锁体10内,且锁钩20在锁钩压紧位置时伸入锁体10的距离大于锁钩20在锁钩闭锁位置时伸入锁体10的距离,锁钩20在锁钩解锁位置时,锁钩20的至少一端伸出锁体10;闭锁组件30活动设置在锁体10内,并能够伸入或退出锁钩20,以锁定或解锁锁钩20;驱动组件40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在锁体10内,并能够伸入或退出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以限制或释放闭锁组件30的运动;第一磁性件51与锁钩20连接,并与锁钩20同步运动;第一感应件位于锁体10内,并能够感应第一磁性件51的位置,当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或锁钩压紧位置时,第一磁性件51触发第一感应件,当锁钩20位于锁钩解锁位置时,第一磁性件51不触发第一感应件;检测件52位于锁体10内,当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或在锁钩压紧位置与锁钩解锁位置的切换过程中时,闭锁组件30位于限制状态位置,闭锁组件30触发检测件52,当锁钩20位于锁钩压紧位置或锁钩解锁位置时,闭锁组件30位于自由状态位置,闭锁组件30不触发检测件52;电子电路60设置在锁体10内,并与驱动组件40、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均电连接,电子电路60根据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组件40的动作。
本实施例通过采用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分别对锁钩20和闭锁组件30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且电子电路60综合分析检测结果,根据二者的位置对锁具的开闭锁状态进行综合判断,从而保证电子电路60发送给解锁器的锁具状态以及锁具改变工作状态之后的操作结果的可靠性,确保操作者得到的锁具开闭锁状态的准确可靠,避免发生假闭等监管漏洞问题,保证了对锁具的有效可靠监管。并且锁具整体没有增加过多零部件,零部件数量少,装配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快捷,生产成本低。
本实施例的第一磁性件51、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三者组成检测组件50,其中,第一磁性件51为磁钢,第一感应件为干簧管或者霍尔元件,其能够感应第一磁性件51的位置,第一磁性件51与第一感应件之间配合用于对锁钩20的位置进行检测,以判断锁钩20是否处于锁钩闭锁位置或锁钩压紧位置,当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或锁钩压紧位置时,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磁性件51触发第一感应件,第一感应件能够感应到第一磁性件51,第一感应件被触发。检测件52为微动开关,其位于锁体10内,闭锁组件30具有触发检测件52的触发结构,检测件52用于检测闭锁组件30的位置,以判断闭锁组件30是否处于限制状态位置或者自由状态位置,当闭锁组件30位于限制状态位置时,闭锁组件30触发检测件52,检测件52处于触发态,当闭锁组件30位于自由状态位置时,闭锁组件30不触发检测件52,检测件52处于非触发态。采用微动开关等位置感应精度高的元器件配合霍尔元件等位置感应精度低的元器件,并且两部分配合即可准确得到锁具的状态,具体而言,当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均处于触发态时,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或者在锁钩闭锁位置和锁钩解锁位置的切换过程中;当第一感应件处于触发态,而检测件52处于非触发态时,锁钩20位于锁钩压紧位置;当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均处于非触发态,锁钩20位于锁钩解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闭锁组件30位于限制状态位置时伸入锁钩20的距离略小于闭锁组件30位于自由状态位置时伸入锁钩20的距离。也就是说,相比于锁钩闭锁位置,当锁钩20运动至锁钩压紧位置时,闭锁组件30发生微小的运动,从而能够使得触发结构相对于触发端的位置改变,从而改变检测件52的触发状态。
如图4所示,锁钩20的侧壁开设有呈弧形的闭锁槽21,闭锁组件30的一端能够伸入或退出闭锁槽21,以锁定或解锁锁钩20,沿锁钩20的运动方向,即锁具正常使用时的上下方向,闭锁槽21的槽宽大于闭锁组件30两侧的距离,这样,闭锁组件30在闭锁槽21内依然具有小范围的活动空间,当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时,闭锁组件30与闭锁槽21的下端抵接,当锁钩20位于锁钩压紧位置时,闭锁组件30与闭锁槽21的下端分离,从而使得闭锁组件30能够进一步伸入到闭锁槽21内。
可选地,闭锁组件30包括球体31和锁舌32,球体31能够伸入或退出锁钩20,球体31与闭锁槽21的形状相配合,球体31略小于闭锁槽21的大小,以便于设置锁钩压紧位置;锁舌32的一端与球体31抵接,锁舌32远离球体31的一端能够与驱动组件40止挡配合,同时锁舌32远离球体31的一端还与第三弹性件80抵接,这样即可发挥闭锁组件30的各种作用。在锁舌32的侧面开设有作为触发结构的避让结构,该避让结构不限定,能够与检测件52配合即可,本实施例中,避让结构为避让槽33;由于检测件52为微动开关,因而其侧面具有触发端,当锁钩20位于锁钩压紧位置至锁钩解锁位置的切换过程中时,避让槽33与触发端错位,避让槽33的侧壁就会挤压触发端从而触发检测件52,检测件52处于触发态;当锁钩20运动至锁钩解锁位置或者锁钩压紧位置时,避让槽33与触发端对齐,使得触发端不被触发,检测件52处于非触发态。
如图5和图8所示,驱动组件40具有可活动的止挡端,止挡端能够运动至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上,并将闭锁组件30止挡在伸入锁钩20的位置,止挡端具有第一限位台阶41,锁舌32远离球体31的一端具有第二限位台阶34,当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时,止挡端位于止挡闭锁组件30的位置,第二限位台阶34伸入至第一限位台阶41的运动路径上,并阻碍止挡端退出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通过在止挡端和闭锁组件3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41和第二限位台阶34,当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时,第一限位台阶41和第二限位台阶34之间相互止挡限位,此时,闭锁组件30在止挡端的止挡下无法退出锁钩20,使得锁钩20保持在锁钩闭锁位置,同时第二限位台阶34止挡第一限位台阶41的运动路径,使得止挡端无法退出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从而使得闭锁组件30保持伸入锁钩20内。通过上述设置使得锁具在受到外力时,止挡端无法在惯性作用下退出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从而避免了锁具遭受敲击、强振、摔落等暴力破解时,锁具内的弹簧等柔性连接结构失效导致的意外开锁的可能,保证了锁具的安全性和防盗性。
在本实施例中,闭锁组件30的运动轨迹线与止挡端的运动轨迹线垂直,第一限位台阶41沿止挡端的径向突出,即第一限位台阶41的突出方向与闭锁组件30的运动方向相同,第二限位台阶34沿闭锁组件30的轴向突出,即第二限位台阶34的突出方向与止挡端的运动方向垂直,从而保证第一限位台阶41和第二限位台阶34之间的止挡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包括螺线管42、内芯43和第一弹性件44,螺线管42设置在锁体10内,并与电子电路60电连接;内芯43与螺线管42滑动连接,并能够改变伸出螺线管42的距离,内芯43伸出螺线管42的一端为止挡端,内芯43在螺线管42的驱动下轴向运动缩回螺线管42内从而退出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闭锁组件30能够自由运动,从而能够在锁钩20的挤压下退出锁钩20,实现锁钩20的解锁;第一弹性件44为弹簧,其两端分别与螺线管42和内芯43抵接,并为内芯43提供运动到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上的弹力,保证锁具的闭锁性能。由于驱动组件40采用单螺线管作为驱动元件,相对于双螺线管或电机作为驱动元件的结构具有低功耗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闭锁组件30位于限制状态位置时伸入锁钩20的距离略小于闭锁组件30位于自由状态位置时伸入锁钩20的距离的设置方式除了具有改变检测件52触发状态的作用外,还具有解除第一限位台阶41与第二限位台阶34之间止挡的作用,具体而言,当需要解锁时,先下压锁钩20,使得锁钩20由锁钩闭锁位置运动至锁钩压紧位置,如图7和图8所示,此时闭锁组件30进一步伸入到锁钩20内,在此过程中第二限位台阶34一同运动并退出第一限位台阶41的运动路径,第二限位台阶34不再止挡第一限位台阶41,止挡端能够自由运动,也就能够在螺线管42的驱动下退出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使得闭锁组件30能够退出锁钩20,从而实现对锁钩20的解锁。
需要说明的是,当锁钩20位于锁钩压紧位置时,锁钩20依然是被闭锁组件30锁定的,即锁具依然处于闭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锁具还包括第二弹性件70,第二弹性件70为弹簧,其两端分别与锁体10和锁钩20抵接,并为锁钩20提供运动至锁钩解锁位置的弹力,使得锁钩20在不受到外力时始终处于锁钩闭锁位置。并且优选地,当锁钩20位于锁钩压紧位置时,第二弹性件70被压缩到能够达到的最短长度,也就是说,当锁钩20受到外力挤压至锁钩压紧位置时,第二弹性件70无法进一步压缩,锁钩20也就无法越过锁钩压紧位置,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当锁具遭受敲击等暴力破解时,假设存在某一时刻,闭锁组件30进一步伸入到锁钩20内,锁钩20位于锁钩压紧位置,同时内芯43缩回,此时在没有其他限制的条件下或者其他限制条件失效的情况下,若第二弹性件70还能继续被压缩,则锁钩20就能够越过锁钩压紧位置进一步运动,释放锁钩20时锁钩20在第二弹性件70的作用下向锁钩闭锁位置运动,锁钩20会再次经过锁钩压紧位置,这样,锁钩20来回运动一次则会经过两次锁钩压紧位置,从而提高意外开锁的可能性,而采用本实施例的设置方式,锁钩20在锁钩压紧位置时,第二弹性件70已经无法被进一步压缩了,锁钩20也就无法越过锁钩压紧位置,释放锁钩20时锁钩20向锁钩闭锁位置运动,这样,锁钩20来回运动一次只经过一次锁钩压紧位置,从而大大降低意外开锁的可能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增加硬性限位结构,硬性限位结构限制锁钩20继续下降,同样可以达到降低意外开锁可能性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锁具还包括第三弹性件80,第三弹性件80为弹簧,其两端分别与锁体10和闭锁组件30抵接,并为闭锁组件30提供伸入至锁钩20的弹力,当锁钩20在外力按压下运动至锁钩压紧位置时,闭锁组件30就会在第三弹性件80的驱动下自动进一步伸入到锁钩20内,从而解除对止挡端的止挡。
需要说明的是,闭锁槽21沿锁钩20的周向仅开设有一部分,这样,只有当锁钩20的两端均与锁体10对齐时,锁钩20才能够运动至锁钩闭锁位置,避免锁钩20仅一端伸入锁体10而另一端还外露于锁体10导致的假闭情况,确保锁具闭锁的可靠性。由于一般的锁具其锁钩20的长钩端是保持在锁体10内的,因而闭锁槽21等与锁体10之间配合的结构均位于长钩端上,第二弹性件70也抵接在长钩端的端部,而短钩端由于长度较短,因而能够在伸入和退出锁体10的位置之间运动,从而实现锁钩20在锁钩闭锁位置和锁钩解锁位置之间的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锁体10包括多个子部件,各子部件之间拼接和/或套接在一起形成锁体10,具体而言,所有子部件包括外壳11、上内壳12和下内壳13,外壳11的底部敞口设置;上内壳12设置在外壳11内,并且位于外壳11内的上部,上内壳12整体呈倒L形,分为横向部、纵向部和平台部,其中驱动组件40和闭锁组件30均设置在横向部上,锁钩20的长钩端穿设在外壳11和纵向部上,平台部位于横向部远离纵向部的一端,用于锁钩20的短钩端进行配合,使得锁钩20的短钩端能够在伸入和退出外壳11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在上内壳12的外表面沿竖直方向上开设有线槽,线槽与安装有螺线管42的安装孔贯通,线槽用于容纳螺线管42与电子电路60之间的导线;下内壳13呈块状设置在外壳11内,并位于上内壳12下方的敞口处,电子电路60、检测组件50的检测件52、第一感应件等部件均设置在下内壳13上,上内壳12和下内壳13均可以从外壳11底部的敞口安装到外壳11内,上内壳12的纵向部的侧面具有卡槽17,下内壳1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卡扣18,当将上内壳12与下内壳13组装到一起时,卡扣18卡设在卡槽17内,从而限制了上内壳12与下内壳13之间的相对运动,实现初步固定。
可选地,锁具还包括多个密封件90,密封件90具体可以是密封圈、密封条等部件,具体采用何种类型的部件可以根据实际密封处的结构进行合理选择即可,本实施例在外壳11和上内壳12之间、外壳11与下内壳13之间、外壳11与用于紧固的紧固件110之间中均设置有密封件90,从而使得锁具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防水性和防尘性,大大提高防护等级。同时还可以在电子电路60的表面灌注环氧树脂胶,以对电子电路60进行防护。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1供长钩端伸入的过孔处具有向远离外壳11内部延伸的伸出段,长钩端穿设在伸出段内,锁具还包括防水套100,防水套100的一部分套设在伸出段外侧,防水套100的另一部分紧贴在长钩端外侧,且防水套100和伸出段之间、伸出段与长钩端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上述设置使得锁钩20的长钩端与外壳11之间通过防水套100和密封圈进行密封,从而保证锁具的密封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1具有供短钩端伸入的盲孔14,盲孔14的底部侧面开设有与外壳11的外侧连通的溢流孔15,以便于盲孔14内的灰尘、液体等杂质通过溢流孔15排出。
上述密封件90、防水套100和溢流孔15组成密封结构,配合锁钩单边闭锁,减少水分等异物进入锁具内部的途径,过孔处采用防水套100配合密封圈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提高锁具的密封能力。
本实施例的锁具还包括紧固件110,如图4和图11所示,紧固件110穿设在外壳11、上内壳12和下内壳13上,并将外壳11、上内壳12和下内壳13连接在一起,紧固件110为螺丝,这样只用一颗螺丝即可实现锁体10的锁紧及拆解。并且紧固件110是通过盲孔14穿入到锁体10内的,也就是说,紧固件110的头部位于盲孔14内,这样当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时,锁钩20的短钩端伸入盲孔14从而遮挡紧固件110,在锁具闭锁时无法通过拆卸紧固件110将锁具拆开,只有在锁钩20位于锁钩解锁位置时,短钩端退出盲孔14,紧固件110具有操作空间才能够拆卸,从而防止非法拆卸锁具,保证锁具的安全性。紧固件110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头部为异形凹槽的螺钉。
在本实施例中,锁具还包括限位销120和第四弹性件130,限位销120沿锁钩20的径向穿设在锁钩20的长钩端上,锁体10具有限位槽16,限位销120的一端伸入至限位槽16内并在限位槽16内运动,以控制锁钩20的运动范围;第四弹性件130为弹簧,其两端分别与限位销120和锁钩20抵接,并为限位销120提供伸入至限位槽16的弹力,限位销120和第四弹性件130用于辅助控制锁钩20的运动范围,使得锁钩20仅能够在锁钩压紧位置、锁钩闭锁位置和锁钩解锁位置之间运动,以防止锁钩20脱离上锁体10。当锁钩20处于锁钩压紧位置时,限位销120抵接在限位槽16的下端面;当锁钩20处于锁钩解锁位置时,限位销120抵接在限位槽16的上端面。并且在限位槽16的上端面位置处开设有与限位槽16连通的限位环槽,限位销120可在限位环槽内转动,以使锁钩20在锁钩解锁位置时,锁钩20的短钩端可绕长钩端的轴线旋转,以便于锁钩20挂入或取出被安装的设备上,装配简单,相对于传统的外露销钉限位方式,具有不破坏锁壳外观,也没有部件外露,不会给不法分子提供暴力破解电子锁具的技术启示的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锁钩20具有解锁环槽22,解锁环槽22相对于闭锁槽21靠近长钩端的端部,解锁环槽22沿锁钩20的周向开设,当锁钩20位于锁钩解锁位置时,闭锁组件30伸入至解锁环槽22内,并在解锁环槽22内运动,以使锁钩20在解锁后能够绕长钩端的轴线转动。
如图12所示,锁体10的底部具有与解锁器配合的解锁口,锁具还包括第二磁性件140、线圈150和碰珠160,第二磁性件140位于解锁口处,并在解锁器插入解锁口时触发解锁器;线圈150设置在解锁口处,并在解锁器插入到解锁口时与解锁器通信和/或电连通;碰珠160与锁体10连接且位于解锁口处,碰珠160具有弹性,当解锁器插入到解锁口时,碰珠160的一部分伸入至解锁器内,以固定解锁器,防止锁具与解锁器之间的通信或供电中断。
本实施例的电子电路60包括控制芯片、驱动控制电路、无线感应供电及无线通信接口电路、存储器和位置检测电路,驱动控制电路与驱动组件40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组件40动作;无线感应供电及无线通信接口电路与控制芯片和锁具的线圈150相连,用于从解锁器获取电能和与解锁器双向无线通讯;存储器与控制芯片电连接,用于储存锁具的数字身份编号、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的状态检测结果;位置检测电路与控制芯片、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相连,用于将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采集的状态信息传送到控制芯片,控制芯片将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定锁具的状态。
本实施例锁具具体解锁和闭锁过程如下:
依次参照图5、图7、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锁具的解锁过程如下:
S1:当锁具初始的工作状态为闭锁状态时,将解锁器插入解锁口,碰珠160将解锁器固定在解锁口内,解锁器检测到第二磁性件140,从而触发解锁器,解锁器发起对锁具供电,并与锁具进行通讯,识别锁具身份,当锁具身份验证通过时,首先解锁器对电子电路60发送的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的状态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当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均处于触发态时,判断锁具处于闭锁状态,解锁器显示锁具闭锁的状态信息,并提示操作者按压锁钩20;
S2:操作者按压锁钩20,锁钩20克服第二弹性件70的弹力而向下进行小范围移动,直至限位销120抵接在限位槽16的下端面,此时锁钩20处于锁钩压紧位置;同时,锁舌32和球体31依次在第一弹性件44的弹力作用下向右进行小范围移动,第二限位台阶34避让第一限位台阶41,此时,内芯43处于自由状态,可在螺线管42通电后往回缩;同时,锁舌32的避让槽33侧壁远离触发端,检测件52处于非触发态;虽然锁钩20向下进行小范围移动,但是第一感应件仍然能够检测到第一磁性件51,第一感应件仍处于触发态;此时,锁钩20位于锁钩压紧位置;电子电路60将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此时的状态信息发送给解锁器;
S3:解锁器对电子电路60发送的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的状态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当第一感应件处于触发态,而检测件52处于非触发态时,判断锁钩20位于锁钩压紧位置,延迟一定时间,例如450ms,持续检测检测组件50的状态信息保持不变,解锁器显示锁具处于被压紧的状态信息,解锁器发送解锁命令给电子电路60,电子电路60给螺线管42通电,控制螺线管42由伸出状态切换至缩回状态,内芯43不再止挡在锁舌32的后退路径上,锁舌32可在锁体10内移动;450ms的持续时间能够避免锁具在受到快速撤去的按压时出现的假开现象;
S4:此时,操作者松开锁钩20,锁钩20在第二弹性件70的弹力作用下由锁钩压紧位置朝向锁钩解锁位置移动过程中,球体31越出闭锁槽21而向左移动,从而推动锁舌32克服第一弹性件44的弹力而向左移动,由于内芯43不再止挡锁舌32向左移动,从而球体31可完全脱离闭锁槽21而朝向解锁环槽22移动;
锁钩20在第二弹性件70的弹力作用下继续朝向锁钩解锁位置移动过程中,锁舌32和球体31依次在第一弹性件44的弹力作用下向右移动,直至球体31完全进入解锁环槽22内;此时,限位销120抵接在限位槽16的上端面,锁钩20位于锁钩解锁位置;第二限位台阶34避让第一限位台阶41,同时,锁舌32的避让槽33侧壁远离触发端,检测件52处于非触发态;短钩端脱离盲孔14,锁钩20位于锁钩解锁位置,第一感应件检测不到第一磁性件51,第一感应件处于非触发态;
需要说明的是,锁钩20在向锁钩解锁位置移动过程中,由于锁钩闭锁位置位于锁钩解锁位置和锁钩压紧位置之间,因而锁钩20会经过锁钩闭锁位置,在锁钩20经过锁钩闭锁位置时,检测件52会由非触发态暂时切换至触发态,直到锁钩20运动至锁钩解锁位置,检测件52会重新切换至非触发态并保持在非触发态;
S5:操作者拔出解锁器,解锁器断开与锁具的通信和供电,内芯43伸出,此时,内芯43处于伸出状态,止挡在锁舌32的后退路径上,锁舌32仅能向左进行小范围移动,而无法切换至退出锁钩20的位置;完成对锁具的解锁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解锁过程的S1和S2是可以互换的,即解锁器可以在按压锁钩20之前插入到锁具上,也可以在按压锁钩20之后插入到锁具上。
依次参照图10、图9、图7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锁具的闭锁过程如下:
S1:当锁具初始的工作状态为解锁状态时,将解锁器插入解锁口,碰珠160将解锁器固定在解锁口内,解锁器检测到第二磁性件140,从而触发解锁器,解锁器发起对锁具供电,并与锁具进行通讯,识别锁具身份,当锁具身份验证通过时,首先解锁器对电子电路60发送的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的状态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当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均处于非触发态时,判断锁具处于解锁状态,解锁器显示锁具解锁的状态信息;
S2:解锁器发送解锁命令给电子电路60,电子电路60给螺线管42通电,控制螺线管42由伸出状态切换至缩回状态,内芯43不再止挡在锁舌32的后退路径上,锁舌32可在锁体10内移动;并提示操作者按压锁钩20;
S3:操作者按压锁钩20到底,锁钩20克服第二弹性件70的弹力而向下移动,球体31越出解锁环槽22而向左移动,从而推动锁舌32克服第一弹性件44的弹力而向左移动,由于内芯43不再止挡锁舌32向左移动,从而球体31可完全脱离解锁环槽22而朝向闭锁槽21移动;
锁钩20继续克服第二弹性件70的弹力作用而向下朝向锁钩压紧位置移动过程中,锁舌32和球体31依次在第一弹性件44的弹力作用下向右移动,直至球体31完全进入闭锁槽21内;此时,第二限位台阶34避让第一限位台阶41;同时,锁舌32的避让槽33侧壁远离触发端,检测件52处于非触发态;短钩端卡设在盲孔14内,锁钩20处于锁钩压紧位置,第一感应件能够检测到第一磁性件51,第一感应件处于触发态;此时,锁具处于被压紧的状态;电子电路60将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此时的状态信息发送给解锁器;
需要说明的是,与解锁过程相似,闭锁时,在锁钩20向锁钩压紧位置运动的过程中,锁钩20会经过锁钩闭锁位置,在锁钩20位于锁钩闭锁位置和锁钩解锁位置之间以及运动至锁钩闭锁位置时,检测件52暂时切换至触发态,待锁钩20运动过锁钩闭锁位置到锁钩压紧位置时,检测件52切换至非触发态并且在不撤去外力时保持在非触发态;
S4:解锁器对电子电路60发送的第一感应件和检测件52的状态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当第一感应件处于触发态,而检测件52处于非触发态时,判断锁钩20处于锁钩压紧位置,延迟一定时间,例如100ms,持续检测检测组件50的状态信息保持不变,解锁器显示锁具处于被压紧的状态信息,解锁器发送解锁命令给电子电路60,电子电路60给螺线管42断电,螺线管42由缩回状态切换至伸出状态,内芯43止挡在锁舌32的后退路径上,锁舌32仅能向左进行小范围移动,而无法退出锁钩20;100ms的持续时间能够避免锁钩20弹出过快导致锁具在瞬间检测到第一感应件处于触发态且检测件52处于非触发态而给螺线管42断电的情况;
S5:延长一定时间,例如200ms,持续检测第一感应件的状态信息仍然处于触发态保持不变,解锁器显示锁具处于闭锁状态的状态信息,并提示闭锁成功;200ms的持续时间能够为内芯43充分的运动时间;
S6:操作者松开锁钩20,锁钩20在第二弹性件70的弹力作用下向上进行小范围移动,从而推动球体31进行小范围移动,锁舌32的第二限位台阶34卡设在内芯43的第一限位台阶41的内侧,此时,内芯43被限定在伸出状态而无法缩回,球体31被限定在伸入锁钩20的位置,锁钩20被限定在锁钩闭锁位置;此时,第一感应件能够检测到第一磁性件51,第一感应件处于触发态;避让槽33的侧壁触碰触发端,检测件52处于触发态;
S7:操作者拔出解锁器,解锁器断开与锁具的通信和供电,完成对锁具的闭锁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锁具开闭锁状态检测精度低的问题;
2、检测组件同时对锁钩和闭锁组件两者的位置进行检测,根据二者的位置对锁具的开闭锁状态进行综合判断,从而确保判断得到的锁具开闭锁状态的准确可靠;
3、第一限位台阶和第二限位台阶的止挡避免了锁具遭受敲击、强振、摔落等暴力破解时,锁具被意外开锁的可能,保证了锁具的安全性和防盗性;
4、采用单个螺线管作为驱动元件,相对于双螺线管或电机作为驱动元件的结构具有低功耗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双螺线管结构存在的其中任意螺线管失效而导致整个锁具失效的问题;
5、当锁具遭受敲击、强振、摔打等暴力破解行为时,锁钩来回运动一次只经过一次锁钩压紧位置,从而大大降低意外开锁的可能性;
6、避免锁具被打开,而解锁器仍显示闭锁状态的假闭情况,确保锁具闭锁的可靠性;
7、在闭锁组件动作前,通过检测锁钩的小范围移动,去除锁钩弹簧通过锁钩、球体以及锁舌施加给闭锁组件的压紧力,并启动解锁,使得在闭锁组件动作时,由于没有了压紧力对闭锁组件的阻力而减小了螺线管的工作负载,降低电子锁具的功耗,减小部件磨损;
8、外壳防护等级高、零部件数量少、装配简单、外观美观。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锁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锁具接收解锁器发送的通讯指令;
所述锁具检测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其中,所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包括自由状态位置和限制状态位置;
根据所述闭锁组件(30)是否位于所述自由状态位置,判断所述解锁器是否允许所述锁具改变工作状态;
在允许情况下,所述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所述锁具的工作状态至少为解锁状态或闭锁状态;
所述锁具向所述解锁器发送操作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锁具将接收到所述通讯指令之后以及改变所述工作状态之前的所述锁具的当前的工作状态发送给所述解锁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通过检测锁钩(20)获取所述当前的工作状态,其中,所述锁钩(20)用于与所述闭锁组件(30)配合实现锁具的解锁或闭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允许情况下,所述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包括:
所述当前的工作状态为闭锁状态时,所述锁具持续检测所述锁钩(20)和所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之后,所述锁具的驱动组件(40)改变驱动状态,并将所述锁具的工作状态改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在闭锁状态,当所述锁具检测到所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由所述限制状态位置切换至所述自由状态位置时,在所述自由状态位置持续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具的工作状态改变后,当所述锁具检测到所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由所述自由状态位置切换至所述限制状态位置再切换至所述自由状态位置,且所述锁钩(20)的工作位置由锁钩闭锁位置切换至锁钩解锁位置时,所述驱动组件(40)再次改变驱动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其工作状态改变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所述锁具持续检测到所述解锁器,所述锁具再次检测到所述闭锁组件(30)从所述限制状态位置切换至所述自由状态位置后,所述锁具持续检测所述锁钩(20)和所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在第二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之后,再次改变所述驱动组件(40)的驱动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允许情况下,所述锁具将其工作状态进行改变包括:
所述当前的工作状态为解锁状态时,所述锁具的驱动组件(40)改变驱动状态,在将其驱动状态改变之后,所述锁具持续检测所述锁钩(20)和所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在第三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在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后,所述驱动组件(40)再次改变驱动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组件(40)将其驱动状态改变之后以及所述锁具持续检测所述锁钩(20)和所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在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所述锁具检测到所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由所述自由状态位置切换至所述限制状态位置再切换至所述自由状态位置,且检测到所述锁钩(20)的工作位置由锁钩解锁位置切换至锁钩闭锁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组件(40)的驱动状态再次改变之后以及将所述操作结果发送至所述解锁器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所述锁具检测到所述锁钩(20)和所述闭锁组件(30)的工作位置保持不变并持续到第四预设时间,在所述第四预设时间后,所述锁具切换至所述闭锁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由状态位置时,所述闭锁组件(30)不限制驱动组件(40)的状态改变,在所述限制状态位置时,所述闭锁组件(30)限制所述驱动组件(40)的状态改变;其中,所述驱动组件(40)的状态改变能够释放或限制所述闭锁组件(30)的运动,以实现所述锁具的解锁或闭锁。
12.一种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采用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所述锁具包括:
锁体(10);
锁钩(20),所述锁钩(20)具有锁钩闭锁位置、锁钩压紧位置和锁钩解锁位置,所述锁钩(20)在所述锁钩闭锁位置和所述锁钩压紧位置时均伸入至所述锁体(10)内,且所述锁钩(20)在所述锁钩压紧位置时伸入所述锁体(10)的距离大于所述锁钩(20)在所述锁钩闭锁位置时伸入所述锁体(10)的距离,所述锁钩(20)在所述锁钩解锁位置时,所述锁钩(20)的至少一端伸出所述锁体(10);
闭锁组件(30),所述闭锁组件(30)活动设置在所述锁体(10)内,并能够伸入或退出所述锁钩(20),以锁定或解锁所述锁钩(20);
驱动组件(40),所述驱动组件(40)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在所述锁体(10)内,并能够伸入或退出所述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以限制或释放所述闭锁组件(30)的运动;
第一磁性件(51),所述第一磁性件(51)与所述锁钩(20)连接,并与所述锁钩(20)同步运动;
第一感应件,所述第一感应件位于所述锁体(10)内,并能够感应所述第一磁性件(51)的位置,当所述锁钩(20)位于所述锁钩闭锁位置或所述锁钩压紧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件(51)触发所述第一感应件,当所述锁钩(20)位于所述锁钩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件(51)不触发所述第一感应件;
检测件(52),所述检测件(52)位于所述锁体(10)内,当所述锁钩(20)位于所述锁钩闭锁位置或在所述锁钩压紧位置与所述锁钩解锁位置的切换过程中时,所述闭锁组件(30)位于限制状态位置,所述闭锁组件(30)触发所述检测件(52),当所述锁钩(20)位于所述锁钩压紧位置或所述锁钩解锁位置时,所述闭锁组件(30)位于自由状态位置,所述闭锁组件(30)不触发所述检测件(52);
电子电路(60),所述电子电路(60)设置在所述锁体(10)内,并与所述驱动组件(40)、所述第一感应件和所述检测件(52)均电连接,所述电子电路(60)根据所述第一感应件和所述检测件(52)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驱动组件(40)的动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闭锁组件(30)位于所述限制状态位置时伸入所述锁钩(20)的距离小于所述闭锁组件(30)位于所述自由状态位置时伸入所述锁钩(20)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20)的侧壁开设有闭锁槽(21),所述闭锁组件(30)的一端能够伸入或退出所述闭锁槽(21),以锁定或解锁所述锁钩(20),沿所述锁钩(20)的运动方向,所述闭锁槽(21)的槽宽大于所述闭锁组件(30)两侧的距离,当所述锁钩(20)位于所述锁钩闭锁位置时,所述闭锁组件(30)与所述闭锁槽(21)的下端抵接,当所述锁钩(20)位于所述锁钩压紧位置时,所述闭锁组件(30)与所述闭锁槽(21)的下端分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闭锁组件(30)包括:
球体(31),所述球体(31)能够伸入或退出所述锁钩(20);
锁舌(32),所述锁舌(32)的一端与所述球体(31)抵接,所述锁舌(32)远离所述球体(31)的一端能够与所述驱动组件(40)止挡配合,所述锁舌(32)的侧面开设有避让结构,所述检测件(52)具有触发端,所述避让结构拨动或避让所述触发端,以触发或不触发所述检测件(52)。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0)具有可活动的止挡端,所述止挡端能够运动至所述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上,并将所述闭锁组件(30)止挡在伸入所述锁钩(20)的位置,所述止挡端具有第一限位台阶(41),所述闭锁组件(30)具有第二限位台阶(34),当所述锁钩(20)位于所述锁钩闭锁位置时,所述止挡端位于止挡所述闭锁组件(30)的位置,所述第二限位台阶(34)伸入至所述第一限位台阶(41)的运动路径上,并阻碍所述止挡端退出所述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0)包括:
螺线管(42),所述螺线管(42)与所述电子电路(60)电连接;
内芯(43),所述内芯(43)与所述螺线管(42)滑动连接,且所述内芯(43)的运动轨迹线与所述闭锁组件(30)的运动轨迹线垂直,所述内芯(43)伸出所述螺线管(42)的一端为所述止挡端,所述内芯(43)在所述螺线管(42)的驱动下退出所述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
第一弹性件(44),所述第一弹性件(4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螺线管(42)和所述内芯(43)抵接,当所述螺线管(42)断电时,所述第一弹性件(44)为所述内芯(43)提供伸入所述闭锁组件(30)的运动路径上的弹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还包括第二弹性件(70),所述第二弹性件(7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锁体(10)和所述锁钩(20)抵接,并为所述锁钩(20)提供运动至所述锁钩解锁位置的弹力,并且当所述锁钩(20)位于所述锁钩压紧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70)被压缩到能够达到的最短长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还包括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
多个密封件(90),所述锁体(10)包括多个子部件,各子部件之间拼接和/或套接在一起形成所述锁体(10),各所述子部件之间设置有所述密封件(90);和/或
防水套(100),所述锁体(10)具有供所述锁钩(20)的长钩端伸入的过孔,且所述过孔处具有向远离所述锁体(10)内部延伸的伸出段,所述长钩端穿设在所述伸出段内,所述防水套(100)的一部分套设在所述伸出段外侧,所述防水套(100)的另一部分紧贴在所述长钩端外侧,且所述防水套(100)和所述伸出段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和/或
溢流孔(15),所述锁体(10)具有供所述锁钩(20)的短钩端伸入的盲孔(14),所述溢流孔(15)开设在所述盲孔(14)的底部侧面且与所述锁体(10)的外侧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10)包括多个子部件,各子部件之间拼接和/或套接在一起形成所述锁体(10),所述锁体(10)具有供所述锁钩(20)的短钩端伸入的盲孔(14),所述锁具还包括紧固件(110),所述紧固件(110)穿设在各所述子部件上,并将所述子部件连接在一起,所述紧固件(110)位于所述盲孔(14)内,并且当所述锁钩(20)位于所述锁钩闭锁位置时,所述锁钩(20)伸入所述盲孔(14)遮挡所述紧固件(110)。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电路(60)包括:
控制芯片;
驱动控制电路,所述驱动控制电路与所述驱动组件(40)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组件(40)动作;
无线感应供电及无线通信接口电路,所述无线感应供电及无线通信接口电路与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锁具的线圈(150)相连,用于从所述解锁器获取电能和与所述解锁器双向无线通讯;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用于储存所述锁具的数字身份编号、所述第一感应件和所述检测件(52)的状态检测结果;
位置检测电路,所述位置检测电路与所述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感应件和所述检测件(52)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一感应件和所述检测件(52)采集的状态信息传送到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将所述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定所述锁具的状态。
CN201911351171.8A 2019-12-24 2019-12-24 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Active CN1109847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1171.8A CN110984725B (zh) 2019-12-24 2019-12-24 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PCT/CN2019/128875 WO2021128212A1 (zh) 2019-12-24 2019-12-26 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1171.8A CN110984725B (zh) 2019-12-24 2019-12-24 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4725A true CN110984725A (zh) 2020-04-10
CN110984725B CN110984725B (zh) 2021-03-19

Family

ID=70076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51171.8A Active CN110984725B (zh) 2019-12-24 2019-12-24 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84725B (zh)
WO (1) WO202112821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7876A (zh) * 2020-06-28 2020-11-03 万晖五金(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挂锁、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13984557A (zh) * 2021-09-29 2022-01-28 武汉小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锁耐久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7907A (en) * 1970-03-06 1972-04-25 Sievers Fa Carl Lock, in particular padlock, with tumblers controlled by a magnetic key
US5090222A (en) * 1990-08-01 1992-02-25 Supra Products, Inc. Electronic lock box and retention mechanism for use therein
CN1205303A (zh) * 1997-07-11 1999-01-20 奥蒂斯电梯公司 车厢门锁定系统
CN1447005A (zh) * 2002-03-25 2003-10-08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闭锁型防盗锁的控制和复位方法及其装置
JP2005002745A (ja) * 2003-06-16 2005-01-06 Oi Seisakusho Co Ltd 開閉体の駆動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06905B2 (en) * 2012-04-19 2014-08-19 Master Lock Company Llc Padlock assembly
CN204511066U (zh) * 2015-02-09 2015-07-29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误电子挂锁
CN204511087U (zh) * 2015-02-09 2015-07-29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误电子挂锁
CN206513131U (zh) * 2017-02-15 2017-09-22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锁具状态检测装置、锁具管理装置系统及防误系统
US10221592B2 (en) * 2017-06-23 2019-03-05 Master Lock Company Llc Padlock assembly
CN207553785U (zh) * 2017-11-16 2018-06-29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锁芯、锁具和解锁钥匙
CN109736643A (zh) * 2018-12-17 2019-05-10 厦门硕锋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闭锁检测部件的挂锁
CN109930918B (zh) * 2019-04-15 2023-07-25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挂锁、挂锁解锁方法和挂锁闭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7907A (en) * 1970-03-06 1972-04-25 Sievers Fa Carl Lock, in particular padlock, with tumblers controlled by a magnetic key
US5090222A (en) * 1990-08-01 1992-02-25 Supra Products, Inc. Electronic lock box and retention mechanism for use therein
CN1205303A (zh) * 1997-07-11 1999-01-20 奥蒂斯电梯公司 车厢门锁定系统
CN1447005A (zh) * 2002-03-25 2003-10-08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闭锁型防盗锁的控制和复位方法及其装置
JP2005002745A (ja) * 2003-06-16 2005-01-06 Oi Seisakusho Co Ltd 開閉体の駆動制御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7876A (zh) * 2020-06-28 2020-11-03 万晖五金(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挂锁、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13984557A (zh) * 2021-09-29 2022-01-28 武汉小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锁耐久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4725B (zh) 2021-03-19
WO2021128212A1 (zh)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84725B (zh) 锁具的控制方法和锁具
CN106522679B (zh) 电子锁具及电子锁具的紧急解锁方法
KR20140006806A (ko) 잠금 식별을 포함하는 충전 플러그
CN102943592A (zh) 一种节能磁力锁
CN207228834U (zh) 一种无源挂锁
CN114334525A (zh) 旋转式隔离开关
CN110984712B (zh) 锁具
CN209958979U (zh) 一种防误电子挂锁
CN213519671U (zh) 智能电编码锁、电脑钥匙和紧急防误钥匙
CN212105483U (zh) 一种带应急锁安全保护的智能鼓刹锁
US3148525A (en) Electrically operated door lock
CN109767938B (zh) 压板闭锁装置
CN113653411A (zh) 一种具有状态检测的锁具及使用其的状态检测方法
CN212249576U (zh) 一种面板锁
CN114926921A (zh) 一种用于检维修作业的智能锁具
CN209780440U (zh) 智能门锁的前面板组件及智能门锁
CN109930918B (zh) 挂锁、挂锁解锁方法和挂锁闭锁方法
CN217233077U (zh) 摇杆孔闭锁锁具
KR101409957B1 (ko) 도어 오픈스위치가 구비된 도어락 조립체
CN109791856B (zh) 检测解锁机构末端行程的安全开关
CN109881993B (zh) 一种电力设备锁
CN111364841B (zh) 一种带应急锁安全保护的智能鼓刹锁
CN114233114B (zh) 一种智能固定锁
CN211422136U (zh) 锁芯
CN219197004U (zh) 一种新型执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