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5022A - 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5022A
CN110975022A CN201911270500.6A CN201911270500A CN110975022A CN 110975022 A CN110975022 A CN 110975022A CN 201911270500 A CN201911270500 A CN 201911270500A CN 110975022 A CN110975022 A CN 110975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sleeve
support arm
tube
needle
out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705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由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127050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750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5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50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61M1/0023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包括内管、外管、针头、支撑件和引流管;所述内管可移动的设置在外管内,所述内管的一端与针头连接;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滑套、第二滑套、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自针头的针尖向针头的针尾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与第一滑套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套连接,所述第二滑套与外管卡接。本发明提供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相较于现有的气囊、固定罩或夹头等固定工具具有安装更为方便、固定结构更稳定,引流效果好的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背景技术
引流管一般使用在外科引流上,外科引流的作用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和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影响伤口愈合,并可用于治疗疾病,是防治术后并发症以及治疗部分外科疾患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引流管存在拆装不便、固定结构不理想的缺点,容易导致腔内液体漏出、产生污染,引流管位移甚至脱落后会影响引流效果以及增加病患的痛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于装卸和固定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包括内管、外管、针头、支撑件和引流管;
所述内管可移动的设置在外管内,所述内管的一端与针头连接;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滑套、第二滑套、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自针头的针尖向针头的针尾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与第一滑套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套连接,所述第二滑套与外管卡接;
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在针头进针时沿平行于针头轴线的同一轴线呈一字型收拢于针头外壁,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在针头退针时翻转至垂直于针头轴线的方向并留在胸腔或腹腔内,所述引流管在针头退针后依次穿过外管、第二滑套和第一滑套并伸入胸腔或腹腔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包括内管、外管、针头、支撑件和引流管,内管的一端与针头连接,安装引流管前,先将内管插入外管内,利用针头刺入待引流胸腔或腹腔中,在针头进针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沿平行于针头轴线的同一轴线呈一字型收拢贴附于针头外壁;在针头退针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连接部沿针头的径向向外远离,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相反的转向逐渐翻转至垂直于针头轴线的方向,并且呈叠加状留在待引流胸腔或腹腔中,利用呈叠加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卡在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内壁处,从而实现外管与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导通,外管与支撑件共同构成一通道,而后将针头与内管从外管内撤出,将引流管依次穿过外管、第二滑套和第一滑套所构成的通道后伸入胸腔或腹腔内,进行引流作用。本发明提供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相较于现有的气囊、固定罩或夹头等固定工具具有安装更为方便、固定结构更稳定,引流效果好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拆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内管;11-第一限位凸台; 12-第三限位凸台;
2-外管;21-第二限位凸台;
3-针头;
4-支撑件;41-第一滑套;411-定位套; 4111-第一齿部; 4112-第四齿部;42-第二滑套;421-第二齿部;43-第一支撑臂; 44-第二支撑臂; 45-牵拉线;
5-引流管;
6-拆除件; 61-第三齿部;
7-固定罩;
8-第一卡簧;
9-第二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包括内管、外管、针头、支撑件和引流管;
所述内管可移动的设置在外管内,所述内管的一端与针头连接;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滑套、第二滑套、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自针头的针尖向针头的针尾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与第一滑套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套连接,所述第二滑套与外管卡接;
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在针头进针时沿平行于针头轴线的同一轴线呈一字型收拢于针头外壁,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在针头退针时翻转至垂直于针头轴线的方向并留在胸腔或腹腔内,所述引流管在针头退针后依次穿过外管、第二滑套和第一滑套并伸入胸腔或腹腔内。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包括内管、外管、针头、支撑件和引流管,内管的一端与针头连接,安装引流管前,先将内管插入外管内,利用针头刺入待引流胸腔或腹腔中,在针头进针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沿平行于针头轴线的同一轴线呈一字型收拢贴附于针头外壁;在针头退针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连接部沿针头的径向向外远离,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相反的转向逐渐翻转至垂直于针头轴线的方向,并且呈叠加状留在待引流胸腔或腹腔中,利用呈叠加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卡在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内壁处,从而实现外管与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导通,外管与支撑件共同构成一通道,而后将针头与内管从外管内撤出,将引流管依次穿过外管、第二滑套和第一滑套所构成的通道后伸入胸腔或腹腔内,进行引流作用。第一滑套、第二滑套、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表面光滑,相邻两个部件之间可设计为内置铰接结构,也可采用一体成型设计,在连接位置可进行翻折。本发明提供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相较于现有的气囊、固定罩或夹头等固定工具具有安装更为方便、固定结构更稳定,引流效果好的优势。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外壁在第二滑套远离针尖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凸台,所述外管的开口端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二滑套的内径小于第一限位凸台的外径,所述第二滑套的外径大于第二限位凸台的内径。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一限位凸台用以实现内管在推进过程时顶推支撑件的目的,第二限位凸台用以对支撑件起到限位的作用,当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卡在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内壁后,第二限位凸台位于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外壁,从而在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内外两侧进行限位,保证外管的稳定,确保引流管的引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外壁在第一滑套靠近针尖的一侧设有第三限位凸台,所述第一滑套的内径小于第三限位凸台的外径。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三限位凸台用以对第一滑套起到限位的作用,当针头退针时,第三限位凸台用以顶推第一滑套,以使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相反的转向逐渐翻转至垂直于针头轴线的方向,当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呈叠加状留在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内壁上后,第三限位凸台再穿过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牵拉线,所述牵拉线设置在外管外,所述牵拉线的一端自外管的开口端伸入后与支撑件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将牵拉线与牵拉臂连接,牵拉线牵拉时牵拉臂逐渐翻转展开,牵拉线的一端自外管的开口端伸入后与支撑件连接,对牵拉线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牵拉线与胃镜管内的其他部件牵扯导致部件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上均设有供针头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滑套上朝向第二滑套所在一侧设有定位套,所述定位套的外壁设有第一齿部,所述第二滑套的通孔的内壁设有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相互扣合。
从上述描述可知,在针头进针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沿平行于针头轴线的同一轴线呈一字型收拢贴附于针头外壁,定位套的一段深入第二滑套的通孔内;在针头退针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连接部沿针头的径向向外远离,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相反的转向逐渐翻转至叠加状设置,定位套从第二滑套的通孔穿出,支撑件呈T字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胸腔、腹腔引流工具还包括拆除件,所述拆除件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第三齿部,所述定位套的内壁设有第四齿部,所述第三齿部和第四齿部相互扣合。
从上述描述可知,当引流管取出后,将拆除件依次穿过外管、第二滑套和第一滑套所构成的通道,利用第三齿部和第四齿部相互扣合,使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分离并且恢复成呈一字型状态,从而可将拆除件、外管与支撑件一同取出。
进一步的,两个以上所述第一支撑臂和两个以上第二支撑臂均在针头的圆周方向上均布。
从上述描述可知,每组支撑臂均包括位于过针头轴线的同一平面上的一个第一支撑臂和一个第二支撑臂,两组以上的支撑臂沿针头的圆周方向均布。
进一步的,所述胸腔、腹腔引流工具还包括罩设于体外的固定罩,所述固定罩上设有供外管穿过的通孔。
从上述描述可知,固定罩上设有供外管穿过的通孔,具有一定的定位和保护作用,同时也起到避免出现伤口感染、防止液体流出等问题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罩通过医用绑带固定于体外,所述固定罩的通孔处设有用以固定外管的第一卡簧。
从上述描述可知,固定罩通过医用绑带固定于体外,简单便捷,通过第一卡簧来实现固定罩与外管的连接,便于外管在胸腔或腹腔中的深度的调节以及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外管在留于体外的开口端处设有用以固定引流管的第二卡簧。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一卡簧来实现外管与引流管的连接,便于引流管在胸腔或腹腔中的深度的调节以及固定,从而改善引流效果。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包括内管1、外管2、针头3、支撑件4和引流管5;
所述内管1可移动的设置在外管2内,所述内管1的一端与针头3连接;
所述支撑件4包括第一滑套41、第二滑套42、第一支撑臂43和第二支撑臂44,所述第一滑套41和第二滑套42自针头3的针尖向针头3的针尾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支撑臂43的一端与第一滑套4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4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臂4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44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套42连接,所述第二滑套42与外管2卡接;
所述第一支撑臂43和第二支撑臂44在针头3进针时沿平行于针头3轴线的同一轴线呈一字型收拢于针头3外壁,所述第一支撑臂43和第二支撑臂44在针头3退针时翻转至垂直于针头3轴线的方向并留在胸腔或腹腔内,所述引流管5在针头3退针后依次穿过外管2、第二滑套42和第一滑套41并伸入胸腔或腹腔内。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为: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包括内管1、外管2、针头3、支撑件4、引流管5、拆除件6和固定罩7,所述内管1可移动的设置在外管2内,所述内管1的一端与针头3连接;所述支撑件4包括牵拉件、第一滑套41、第二滑套42、第一支撑臂43和第二支撑臂44,所述第一滑套41和第二滑套42自针头3的针尖向针头3的针尾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支撑臂43的一端与第一滑套4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4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臂4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44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套42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211上设有辅助固定臂,所述第二支撑臂212上设有辅助固定凸台,所述第二滑套42与外管2卡接;四个所述第一支撑臂43和四个第二支撑臂44均在针头3的圆周方向上均布;所述内管1的外壁在第二滑套42远离针尖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凸台11,所述外管2的开口端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凸台21,所述第二滑套42的内径小于第一限位凸台11的外径,所述第二滑套42的外径大于第二限位凸台21的内径;所述内管1的外壁在第一滑套41靠近针尖的一侧设有第三限位凸台12,所述第一滑套41上的通孔的内壁嵌设有软质材料层,所述软质材料层的内径小于第三限位凸台12的外径;所述牵拉线45设置在外管2外,所述牵拉线45的一端自外管2的开口端伸入后与支撑件4连接;所述第一滑套41和第二滑套42上均设有供针头3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滑套41上朝向第二滑套42所在一侧设有定位套411,所述定位套411的外壁设有第一齿部4111,所述第二滑套42的通孔的内壁设有第二齿部421,所述第一齿部4111与第二齿部421相互扣合;所述拆除件6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第三齿部61,所述定位套411的内壁设有第四齿部4112,所述第三齿部61和第四齿部4112相互扣合;所述固定罩7上设有供外管2穿过的通孔;所述固定罩7通过医用绑带固定于体外,所述固定罩7的通孔处设有用以固定外管2的第一卡簧8;所述外管2在留于体外的开口端处设有用以固定引流管5的第二卡簧9;所述第一支撑臂43和第二支撑臂44在针头3进针时沿平行于针头3轴线的同一轴线呈一字型收拢贴附于针头3外壁,所述第一支撑臂43和第二支撑臂44的连接部在针头3退针时沿针头3的径向向外远离,所述第一支撑臂43和第二支撑臂44以相反的转向逐渐翻转至垂直于针头3轴线的方向并留在胸腔或腹腔内,辅助固定臂抵靠在辅助固定凸台上进行辅助固定,稳固支撑件的整体结构,所述引流管5在针头3退针后依次穿过外管2、第二滑套42和第一滑套41并伸入胸腔或腹腔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包括内管、外管、针头、支撑件和引流管,内管的一端与针头连接,安装引流管前,先将内管插入外管内,利用针头刺入待引流胸腔或腹腔中,在针头进针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沿平行于针头轴线的同一轴线呈一字型收拢贴附于针头外壁;在针头退针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连接部沿针头的径向向外远离,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相反的转向逐渐翻转至垂直于针头轴线的方向,并且呈叠加状留在待引流胸腔或腹腔中,利用呈叠加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卡在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内壁处,从而实现外管与待引流胸腔或腹腔的导通,外管与支撑件共同构成一通道,而后将针头与内管从外管内撤出,将引流管依次穿过外管、第二滑套和第一滑套所构成的通道后伸入胸腔或腹腔内,进行引流作用。本发明提供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相较于现有的气囊、固定罩或夹头等固定工具具有安装更为方便、固定结构更稳定,引流效果好的优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针头、支撑件和引流管;
所述内管可移动的设置在外管内,所述内管的一端与针头连接;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滑套、第二滑套、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自针头的针尖向针头的针尾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与第一滑套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套连接,所述第二滑套与外管卡接;
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在针头进针时沿平行于针头轴线的同一轴线呈一字型收拢于针头外壁,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在针头退针时翻转至垂直于针头轴线的方向并留在胸腔或腹腔内,所述引流管在针头退针后依次穿过外管、第二滑套和第一滑套并伸入胸腔或腹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外壁在第二滑套远离针尖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凸台,所述外管的开口端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二滑套的内径小于第一限位凸台的外径,所述第二滑套的外径大于第二限位凸台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外壁在第一滑套靠近针尖的一侧设有第三限位凸台,所述第一滑套的内径小于第三限位凸台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牵拉线,所述牵拉线设置在外管外,所述牵拉线的一端自外管的开口端伸入后与支撑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上均设有供针头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滑套上朝向第二滑套所在一侧设有定位套,所述定位套的外壁设有第一齿部,所述第二滑套的通孔的内壁设有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相互扣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腹腔引流工具还包括拆除件,所述拆除件的一端的外壁设有第三齿部,所述定位套的内壁设有第四齿部,所述第三齿部和第四齿部相互扣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两个以上所述第一支撑臂和两个以上第二支撑臂均在针头的圆周方向上均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腹腔引流工具还包括罩设于体外的固定罩,所述固定罩上设有供外管穿过的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罩通过医用绑带固定于体外,所述固定罩的通孔处设有用以固定外管的第一卡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腹腔引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在留于体外的开口端处设有用以固定引流管的第二卡簧。
CN201911270500.6A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Pending CN1109750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70500.6A CN110975022A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70500.6A CN110975022A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5022A true CN110975022A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92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70500.6A Pending CN110975022A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7502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7485A (zh) * 2021-07-28 2021-11-0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一种可留置封闭式的安全塑料气切套管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76835A1 (en) * 2002-03-15 2003-09-18 Sun Med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Corporation Protector and blood pump system
CN101293121A (zh) * 2007-04-25 2008-10-29 李新民 一种经皮胃穿刺造瘘装置
CN102580223A (zh) * 2012-03-05 2012-07-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种输尿管支架管和应用了该支架管的输尿管支架装置
CN203355099U (zh) * 2013-07-23 2013-12-25 李长江 一种心脏介入治疗扩张用球囊导管
CN206652074U (zh) * 2016-12-27 2017-11-21 西安市儿童医院 一种用于清洁气管插管内壁痰液装置
CN207837925U (zh) * 2017-07-03 2018-09-11 鹤壁市人民医院 防脱落胸腔闭式引流管
CN109330803A (zh) * 2018-09-30 2019-02-15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清创施药医疗装置
CN208492940U (zh) * 2018-01-29 2019-02-15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76835A1 (en) * 2002-03-15 2003-09-18 Sun Med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Corporation Protector and blood pump system
CN101293121A (zh) * 2007-04-25 2008-10-29 李新民 一种经皮胃穿刺造瘘装置
CN102580223A (zh) * 2012-03-05 2012-07-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种输尿管支架管和应用了该支架管的输尿管支架装置
CN203355099U (zh) * 2013-07-23 2013-12-25 李长江 一种心脏介入治疗扩张用球囊导管
CN206652074U (zh) * 2016-12-27 2017-11-21 西安市儿童医院 一种用于清洁气管插管内壁痰液装置
CN207837925U (zh) * 2017-07-03 2018-09-11 鹤壁市人民医院 防脱落胸腔闭式引流管
CN208492940U (zh) * 2018-01-29 2019-02-15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
CN109330803A (zh) * 2018-09-30 2019-02-15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清创施药医疗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7485A (zh) * 2021-07-28 2021-11-0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一种可留置封闭式的安全塑料气切套管装置
CN113577485B (zh) * 2021-07-28 2024-05-28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一种可留置封闭式的安全塑料气切套管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95561A (en) Dual-lumen catheter-connecting system
AU2010282383B2 (en) Integrated vascular delivery system
JP4399544B2 (ja) 改良されたバルーン配置をもつ胃の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US4601713A (en) Variable diameter catheter
JP2005502387A5 (zh)
WO2005099805A1 (en) Tunneler device
KR20170107017A (ko) 여성의 요도공에 대한 카테터튜브의 삽입을 보조하는 접이식 장치
JP2017534326A (ja) 尿管カテーテルの送達のための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CN209451107U (zh) 一种防损伤防堵管型硬膜外麻醉导管
WO2015069089A1 (ko) 벌룬 카테터
GB2428198A (en) A self-retaining surgical tube
CN204601335U (zh) 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
CN202459784U (zh) 可回流胆汁的胆道引流管
WO2013165893A1 (en) Catheter with distal diffuser
CN211327691U (zh) 内置式导尿管套件
CN110975022A (zh) 一种胸腔、腹腔引流工具
KR101528418B1 (ko) 체내 삽입용 도관
WO2020219453A1 (en) Drainage catheter with suture lumen
KR101766722B1 (ko) 요도카테터 고정장치
CN211724353U (zh) 四腔三囊前列腺扩张导管组件
CN107185098A (zh) 一种适用于女性的导尿管
CN107007335A (zh) 一种手术通道套件
WO2020257616A1 (e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line catheter (picc) line support apparatus
CN218739830U (zh) 一种头部引流管用固定装置
CN2304401Y (zh) 双囊三腔前列腺灌注引流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