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1286B - 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1286B
CN110971286B CN201911008289.0A CN201911008289A CN110971286B CN 110971286 B CN110971286 B CN 110971286B CN 201911008289 A CN201911008289 A CN 201911008289A CN 110971286 B CN110971286 B CN 1109712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relay node
received
node
source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0828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1286A (zh
Inventor
占敖
夏雨峰
王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Priority to CN20191100828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712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1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1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6Distributed coding, e.g. network coding, involving channel 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包括步骤:S11.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S12.所述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模运算,并对所述接收到的导频信号进行叠加、放大转发处理,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S13.所述中继节点r将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发送至信源节点Si;S14.所述信源节点Si通过Lattice解码器对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期望信息。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降低了传输的差错概率,提高了双向传输中继信道的传输速率。

Description

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无线网络的物理层,所有数据通过电磁波进行传输。无线信道具有广播特性和多址接入特性,一个节点能同时接收到来自多个节点的电磁信号,而引起信号间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干扰会降低无线传输性能,大多数通信系统的算法和协议选择减少或避免干扰。然而,与其将信号千扰看作一种破坏加以避免,不如利用协作分集技术,使中继节点转发其他节点的电磁信号,从而提高网络性能。大多数已有的协作通信方案主要依靠以下两种中继策略。
A.放大转发
放大转发模式(Amplify-and-Forward,AF)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协同发送信号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中继节点将接收到来自发射节点的被噪声干扰的信号,然后中继节点将放大并重传这个加了噪声干扰的信号。由于中继节点没有应用任何解码,噪声在中继节点处也被放大,最终影响系统性能。
B.解码转发
解码转发模式(Decode-and-Forward,DF)相比AF更为复杂。在这种模式下,中继节点同样接收到包含噪声的信号,不过中继节点将对信号进行解码,以获得原始信息。然后它再将解码之后的信息重新编码,发送给目的节点。解码转发模式可以避免放大转发模式对噪声的放大,但是它的协议复杂度很高,并且中继节点必须对用户信息分别解码,造成了性能损失。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可以有效地降低了传输的差错概率,提高了双向传输中继信道的传输速率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有效地降低了传输的差错概率,提高了双向传输中继信道的传输速率。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包括步骤:
S1.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
S2.所述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模运算,并对所述接收到的导频信号进行叠加、放大转发处理,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
S3.所述中继节点r将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发送至信源节点Si
S4.所述信源节点Si通过Lattice解码器对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期望信息。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获得Λs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21
然后以平均功率σ2s)=P发送信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22
其中,Xi表示信源节点Si发送的符号;Ci表示Λs的Voronoi的基本单元,Ui表示调制符号;Vs表示Λs的Voronoi区域;Λs表示Lattice码Λs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23
表示Λs的模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信源节点Si包括S1、S2,中继节点r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r=h1rX1+h2rX2+nr
其中,Yr表示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h1r、h2r表示中继节点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X1、X2分别表示信源节点S1、S2发送的符号;nr表示中继节点处的加性噪声。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中继节点r将接收数据信号Yr进行模运算,则得到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24
其中,Xr表示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hx表示中继节点进行模运算的系数;ux表示均匀分布于区域hxvs的跳频信号;αx表示中继节点放大信号的放大因子。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i=hirXr+ni
其中,Yi表示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号;Xr表示中继节点的发送符号;ni表示信源节点Si处的加性噪声;hir经过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相应的,还提供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系统,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
处理模块,用于所述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模运算,并对所述接收到的导频信号进行叠加、放大转发处理,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所述中继节点r将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发送至信源节点Si
解码模块,用于所述信源节点Si通过Lattice解码器对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期望信息。
进一步的,在第一发送模块中,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获得Λs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31
然后以平均功率σ2s)=P发送信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32
其中,Xi表示信源节点Si发送的符号;Ci表示Λs的Voronoi的基本单元,Ui表示调制符号;Vs表示Λs的Voronoi区域;Λs表示Lattice码Λs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33
表示Λs的模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模块中,信源节点Si包括S1、S2,中继节点r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r=h1rX1+h2rX2+nr
其中,Yr表示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h1r、h2r表示中继节点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X1、X2分别表示信源节点S1、S2发送的符号;nr表示中继节点处的加性噪声。
进一步的,在处理模块中,中继节点r将接收数据信号Yr进行模运算,则得到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41
其中,Xr表示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hx表示中继节点进行模运算的系数;ux表示均匀分布于区域hxvs的跳频信号;αx表示中继节点放大信号的放大因子。
进一步的,所述解码模块中,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i=hirXr+ni
其中,Yi表示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号;Xr表示中继节点的发送符号;ni表示信源节点Si处的加性噪声;hir经过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考虑双向衰落信道,利用Lattice编码,在中继节点进行模运算和放大转发,提出了基于Lattice编码的前向放大方法(AF&LC),在不破坏Lattice码本结构的情况下,模运算降低了接收信号的功率,从而获得比随机码放大和转发方法(AF&RC)更大的放大倍数,因此改善了信道传输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提供的两个信源在双向半双工衰落系统中交换信息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提供的Lattice模运算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维Lattice编码的AF&LC的编码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提供的AF&LC与AF&RC的误差概率比较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提供的随机分布CSI的AF&LC和AF&RC的错误比较概率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提供的相同参数下,不同策略的速率比较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流程图;
图8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信源节点发送信号,由中继节点接收后进行模运算,并对来自信源节点的信号进行叠加、放大和转发。目的节点接收到相应的传输信号后,进行解码,对来自其他用户的信息进行消除。本发明有效地降低了传输的差错概率,提高了双向传输中继信道的传输速率。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如图7所示,包括步骤:
S11.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
S12.所述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模运算,并对所述接收到的导频信号进行叠加、放大转发处理,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
S13.所述中继节点r将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发送至信源节点Si
S14.所述信源节点Si通过Lattice解码器对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期望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是在网络编码系统内实现的。
如图1所示,系统具有信源节点Si,中继节点r的双向衰落信道,其中信源节点Si为两个信源节点,分别为S1、S2。每个终端配备一个天线。中继节点r以半双工方式工作,因此它不会以相同的频率同时发送和接收。这两个消息源在n个信道中与共享中继节点r交换两条消息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61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62
这些消息是从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63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64
中统一选择。分别表示从S1到r的hir、从r到S1的hri为信道状态信息(CSI)。这些CSI彼此独立,并且每个终端的平均每次传的输功率为P。
在步骤S11中,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
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获得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65
然后以平均功率σ2s)=P发送信号,在源Si处发送的符号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66
其中,Xi表示信源节点Si发送的符号;Ci表示Λs的Voronoi的基本单元,Ui表示调制符号;Vs表示Λs的Voronoi区域;Λs表示Lattice码Λs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67
表示Λs的模操作。
在步骤S12中,所述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模运算,并对所述接收到的导频信号进行叠加、放大转发处理,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
中继节点r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r=h1rX1+h2rX2+nr
其中,Yr表示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h1r、h2r表示中继节点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X1、X2分别表示信源节点S1、S2发送的符号;nr表示中继节点处的加性噪声。
中继节点r将接收数据信号Yr进行模运算,则得到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68
其中,Xr表示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hx表示中继节点进行模运算的系数;ux表示均匀分布于区域hxvs的跳频信号;αx表示中继节点放大信号的放大因子。
中继节点r广播导频符号、估计和广播信道状态信息CSI(h1r,h2r)。假设中继节点将这些CSI无误地广播到每个目的节点,这是放大转发(AF)协议的普遍假设。还假设Si通过使用接收到的导频符号来获得CSI,定义hri。然后,中继节点r发送n维数据信号Xr,并且Si接收到上述信号。
在步骤S13中,所述中继节点r将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发送至信源节点Si
在步骤S14中,所述信源节点Si通过Lattice解码器对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期望信息。
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i=hirXr+ni
其中,Yi表示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号;Xr表示中继节点的发送符号;ni表示信源节点Si处的加性噪声;hir经过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出,信源节点Si处的接收信号Yi写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71
其中i≠j,i,j∈{1,2};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72
为期望信号;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73
为已知信号。
例如:如果i=2,那么j=1。因为在信源节点Si能够获得hjr、hri、αx、ui、ux和码字ci,所以在上式中已知信号能够通过一个模操作来消除,使得在目的节点能够消除干扰项。然后采用Lattice解码器进行解码,获得期望信息。
在步骤S14中,信源节点Si解码的事件成为事件Bi,因此它满足Pr(Bi)=Pr。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如图2所示。其中x∈vc。图2中的球面N和球面Λc之和不超过球面Λs时,模运算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74
是无效的。对于公式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75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76
错误概率用ub显示,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81
因此四种错误概率条件下对应的结论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82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前向放大方法(AF&LC),在信源节点Si处获得信号Yi m。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在图3中示出了在源S2处用两个模运算来向Yi m发送信号的AF&LC的星座,并与放大和转发方法(AF&RC)星座进行了比较。在信源节点S2,如果条件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83
成立,则中继节点处的模运算不是无效的。在图4中,比较AF&LC和AF&RC的误码概率。AF&LC两种信源的误码概率分别小于AF&RC。当误码概率为10-3时,AF&LC实现了约1.5dB的信噪比增益。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星座点最短距离,AF&LC获得比AF&RC更大的功率标度增益αx以降低附加噪声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84
的功率。图3中还显示了在信源节点S2处的模运算Pr(A2)有效的概率,这是引起AF&LC错误概率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它并不支配概率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85
利用图5中的一维Lattice编码,当错误概率为10-2,AF&LC相比AF&RC获得约1.5dB的信噪比增益。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有效模运算Pr(A1)+Pr(A2)的概率远低于不影响系统错误性能的系统错误概率。在图6中,设置参数|h1r|2=0.4,|h2r|2=0.2,|hr1|2=0.9,|hr2|2=0.9。并且假设每个终端在这个信道中以相同的功率传输。结果表明,在信噪比为10dB的情况下,随机码的解码和转发(DF&RC)和固定模向前(FMF)均优于其它策略。对于FMF,当信噪比为20dB和信噪比为30dB时,中继的分裂功率导致了源S2和S1的性能恶化,但AF&LC更接近速率区的ub。在低信噪比情况下,AF&LC将噪声版本转发到目的地,导致系统速率下降,而Lattice码的译码转发(DF&LC)和DF&RC对中继处的噪声具有较好的抑制性能。
本实施例考虑双向衰落信道,利用Lattice编码,在中继节点进行模运算和放大转发,提出了基于Lattice编码的前向放大方法(AF&LC),在不破坏Lattice码本结构的情况下,模运算降低了接收信号的功率,从而获得比随机码放大和转发方法(AF&RC)更大的放大倍数,因此改善了信道传输速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系统,如图8所示,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11,用于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
处理模块12,用于所述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模运算,并对所述接收到的导频信号进行叠加、放大转发处理,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
第二发送模块13,用于所述中继节点r将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发送至信源节点Si
解码模块14,用于所述信源节点Si通过Lattice解码器对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期望信息。
进一步的,在第一发送模块11中,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获得Λs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91
然后以平均功率σ2s)=P发送信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92
其中,Xi表示信源节点Si发送的符号;Ci表示Λs的Voronoi的基本单元,Ui表示调制符号;Vs表示Λs的Voronoi区域;Λs表示Lattice码Λs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093
表示Λs的模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模块12中,信源节点Si包括S1、S2,中继节点r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r=h1rX1+h2rX2+nr
其中,Yr表示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h1r、h2r表示中继节点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X1、X2分别表示信源节点S1、S2发送的符号;nr表示中继节点处的加性噪声。
进一步的,在处理模块12中,中继节点r将接收数据信号Yr进行模运算,则得到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43427310000101
其中,Xr表示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hx表示中继节点进行模运算的系数;ux表示均匀分布于区域hxvs的跳频信号;αx表示中继节点放大信号的放大因子。
进一步的,所述解码模块14中,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i=hirXr+ni
其中,Yi表示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号;Xr表示中继节点的发送符号;ni表示信源节点Si处的加性噪声;hir经过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类似,在此不多做赘述。
本实施例考虑双向衰落信道,利用Lattice编码,在中继节点进行模运算和放大转发,提出了基于Lattice编码的前向放大方法(AF&LC),在不破坏Lattice码本结构的情况下,模运算降低了接收信号的功率,从而获得比随机码放大和转发方法(AF&RC)更大的放大倍数,因此改善了信道传输速率。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

1.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
S2.所述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模运算,并对所述接收到的导频信号进行叠加、放大转发处理,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
S3.所述中继节点r将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发送至信源节点Si
S4.所述信源节点Si通过Lattice解码器对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期望信息;
在步骤S1中,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获得Λs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11
然后以平均功率σ2s)=P发送信号,表示为: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12
其中,Λs表示球面,Xi表示信源节点Si发送的符号;Ci表示Λs的Voronoi的基本单元,Ui表示调制符号;Vs表示Λs的Voronoi区域;Λs表示Lattice码;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13
表示Λs的模操作;
步骤S2中,信源节点Si包括S1、S2,中继节点r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r=h1rX1+h2rX2+nr
其中,Yr表示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h1r、h2r表示中继节点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X1、X2分别表示信源节点S1、S2发送的符号;nr表示中继节点处的加性噪声;
在步骤S2中,中继节点r将接收数据信号Yr进行模运算,则得到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表示为: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21
其中,Xr表示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hx表示中继节点进行模运算的系数;ux表示均匀分布于区域hxvs的跳频信号;αx表示中继节点放大信号的放大因子;
步骤S4中,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i=hirXr+ni
其中,Yi表示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号;Xr表示中继节点的发送符号;ni表示信源节点Si处的加性噪声;hir经过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出,信源节点Si处的接收信号Yi写为: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22
其中i≠j,i,j∈{1,2};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23
为期望信号;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24
为已知信号。
2.一种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
处理模块,用于所述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模运算,并对所述接收到的导频信号进行叠加、放大转发处理,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所述中继节点r将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发送至信源节点Si
解码模块,用于所述信源节点Si通过Lattice解码器对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期望信息;
在第一发送模块中,信源节点Si使用n维Lattice编码器获得Λs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31
然后以平均功率σ2s)=P发送信号,表示为: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32
其中,Λs表示球面,Xi表示信源节点Si发送的符号;Ci表示Λs的Voronoi的基本单元,Ui表示调制符号;Vs表示Λs的Voronoi区域;Λs表示Lattice码;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33
表示Λs的模操作;
处理模块中,信源节点Si包括S1、S2,中继节点r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r=h1rX1+h2rX2+nr
其中,Yr表示中继节点r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h1r、h2r表示中继节点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X1、X2分别表示信源节点S1、S2发送的符号;nr表示中继节点处的加性噪声;
在处理模块中,中继节点r将接收数据信号Yr进行模运算,则得到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表示为: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34
其中,Xr表示中继节点r处的传输信号;hx表示中继节点进行模运算的系数;ux表示均匀分布于区域hxvs的跳频信号;αx表示中继节点放大信号的放大因子;
解码模块中,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导频信号和经过模运算的数据信号,表示为:
Yi=hirXr+ni
其中,Yi表示信源节点Si接收到的信号;Xr表示中继节点的发送符号;ni表示信源节点Si处的加性噪声;hir经过通过计算导频信号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出,信源节点Si处的接收信号Yi写为: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41
其中i≠j,i,j∈{1,2};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42
为期望信号;
Figure FDA0003466136820000043
为已知信号。
CN201911008289.0A 2019-10-22 2019-10-22 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09712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08289.0A CN110971286B (zh) 2019-10-22 2019-10-22 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08289.0A CN110971286B (zh) 2019-10-22 2019-10-22 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286A CN110971286A (zh) 2020-04-07
CN110971286B true CN110971286B (zh) 2022-03-22

Family

ID=70029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08289.0A Active CN110971286B (zh) 2019-10-22 2019-10-22 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712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7403B (zh) * 2020-09-08 2023-04-07 广东工业大学 基于分布式机器学习的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0986A (zh) * 2015-12-23 2016-06-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基于ldlc和物理层网络编码的通信方法
CN106027206A (zh) * 2016-07-29 2016-10-12 东南大学 一种双向协作中继信道计算转发编码系数向量搜索方法及通信方法
CN107070586A (zh) * 2016-12-12 2017-08-1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低密度格码的中继协作编码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60363B2 (en) * 2005-08-22 2010-02-09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Minimum error rate lattice space time cod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2769511B (zh) * 2012-07-02 2015-04-22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前向放大传输协议的网络编码协作方法
US20140056211A1 (en) * 2012-08-22 2014-02-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attice coding scheme for two-way multi-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0986A (zh) * 2015-12-23 2016-06-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基于ldlc和物理层网络编码的通信方法
CN106027206A (zh) * 2016-07-29 2016-10-12 东南大学 一种双向协作中继信道计算转发编码系数向量搜索方法及通信方法
CN107070586A (zh) * 2016-12-12 2017-08-1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低密度格码的中继协作编码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Lattice编码的物理层网络编码;何婵;《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20131115;正文1-4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286A (zh) 2020-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ric et al. Bandwidth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Gaussian relay networks
Stankovic et al. Cooperative diversity for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US8275322B2 (en) Rateless coding for multiuser interference relay channel
US812603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lay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9077390A (ja) ネスト化ブロックチャネルを介して情報データを伝送するシステム及び送信機
JP2008527795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双方向中継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Sharma et al. Achieving high data rates through full duplex relaying in multicell environments
Alves et al. Outage, throughput and energy efficiency analysis of some half and full duplex cooperative relaying schemes
CN110971286B (zh) 基于Lattice编码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及系统
Gupta et al. End-to-end learning-based amplify-and-forward relay networks using autoencoders
US20140093017A1 (en) Joint Processing in Cooperative Radio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JP4308139B2 (ja) Cofdm送信機ダイバーシティシステム用の最適復号の単純化された実施
CN110784866A (zh) 一种基于阻塞式容错解码转发的不可信中继网络安全传输方法
Luo et 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two-path successive relay system with network coding
KR100919396B1 (ko) 중계국 기반의 무선통신환경에서의 시역전 방법을 이용한양방향 부호화 방법
Wang et al. Diversity-multiplexing tradeoff analysis of multi-source multi-relay coded networks
EP2228957A1 (en) Base station cooperation scheme
Song et al. A hybrid relay selection scheme using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Zhang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schemes for decode-and-forward cooperative diversity
Sodhaparmar et al. A REVIEW ON PARTNER SELECTION TECHNIQUES IN WIRELESS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WITH EFFECTIVE POWER SAVING
Bao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for Distributed Compress-and-Forward System based on Multi-Relay Network
Raeisi et al. Distributed space-time coding for two-way relay networks
Yin et al. Performance of turbo product codes on the multiple-access relay channel with relatively poor source-relay links
Darabi et al. Buffer-aided relay selection with inter-relay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for successive multiple antennas relay systems
CN115038077A (zh) 一种多跳隐蔽通信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