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6602B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66602B CN110966602B CN201811154666.7A CN201811154666A CN110966602B CN 110966602 B CN110966602 B CN 110966602B CN 201811154666 A CN201811154666 A CN 201811154666A CN 110966602 B CN110966602 B CN 1109666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air
- fire
- mixing chamber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02—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D14/04—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induction type, e.g. Bunsen burner
- F23D14/06—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induction type, e.g. Bunsen burner with radial outlets at the burner hea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48—Nozz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2—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 F23D14/64—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with inj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座,该基座设有与基座的底部并横向置于基座相对侧的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以及设置在基座之上的火盖,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第一混气室以及第二混气室;第一、二燃气通道,设于基座的底部并纵向贯穿基座中央位置,包括有与第一、二混气室、第一、二引射管相连通、并位于第一、二引射管两侧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及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并且,各流道的上游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扰流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传统的混气室、引射管、基座一体化,同时也将传统的内、外环火盖也一体化设计,从而使得整个燃烧器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大气式灶具燃烧器的一次空气系数一般为0.4-0.7,预混的空气达不到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加上各种因素,需要一定的二次空气补充,并且,为了降低CO的排放,二次空气补充应尽可能的充分。目前,灶具燃烧器补充空气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侧进气和下进气的方式,侧进风的方式即在混气室的侧部开侧向进风口,外部空气通过该侧向进风口进行二次空气补充,下进气的方式即在基座底座开下进风口,灶具下方的空气通过该下进风口进行二次空气补充。其中,虽然侧进风的方式具有进气阻力小,进气量大的优点,但是,现有侧进气的燃烧器还是存在有问题如:由于燃烧热气流的引射作用,内、外火盖均会通过混气室侧向进风口卷吸二次空气,内环热负荷小,一次空气系数较外环高,因此卷吸的二次空气往往过剩,而外环火盖的中环火孔的二次空气卷吸却不足,为了合理分配二次空气,同时实现内、外环的充分燃烧,而且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若过大,二次空气被卷吸量多,排烟带走的热量增加,导致热效率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过小,二次空气补充量不够势必会导致不完全燃气,烟气排放超标,而在二次空气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提高一次空气供给量以减少二次空气的需求量,因而提高大气燃烧器能效的核心是提高一次空气系数,增强引射能力。为此,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ZL201310122553.X(授权公告号为CN103234201B)的中国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一种引射管》其公开了一种引射管,其内腔沿进口至出口方向,依次为喇叭段、过渡段和与燃烧器炉头相适配的尾接口,且喇叭段与过渡段之间形成吼口,而喇叭段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若干圆或若干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虽然该发明可避免引射初期气流股之间的相互干扰,增加一次空气补给量,促进进入引射管内腔的气流股与空气间的相互混合,提高一次空气系数,增加引射能力从而提高燃烧器的能效,但其引射管与基座非一体化设置,存在整体燃烧器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零部件多,结构复杂的问题,为了满足现在用户对燃烧器体积趋小以及燃气灶能效及烟气排放上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还需对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在有效降低燃烧器整体高度的同时还能增强引射能力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二次空气补充效果好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基座,设有与所述基座的底部并横向置于所述基座相对侧的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
火盖,设置在基座之上,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第一混气室以及第二混气室;
第一燃气通道,设于所述基座的底部并纵向贯穿所述基座中央位置,包括有与所述第一混气室、第一引射管相连通、并位于第一引射管两侧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及
第二燃气通道,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并排设置,同样设于所述基座的底部并纵向贯穿所述基座中央位置,包括有与所述第二混气室、第二引射管相连通、并位于第二引射管两侧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并且,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的上游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扰流件。
为了使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射出的混合气进入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前经第一燃气通道和第二燃气通道产生紊流,所述扰流件包括有板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的上游中央。扰流件引起的紊流能促使燃烧器处于更好的燃烧工况。
为了使得用户单独地控制燃烧器的火盖形成的中心火和外周火,所述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与分别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混气室,所述混气室内设置有竖向的环状分隔板,以将所述混气室分隔为位于内侧的所述第一混气室和位于外侧的所述第二混气室。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第二混气室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所述空气补充室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外界空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并且所述的外环壁在对应该空气补充室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空气补充室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气孔,所述外环壁于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下方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混气室相连通的主火孔,所述第一出气孔和与该第一出气孔所对应的所述主火孔相连通。该火盖能自身能补充二次空气的火盖,而非通过燃烧器的混气室尤其是针对内环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其中是在火盖的第二混气室内设置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该空气补充室至少具有一个与外界空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并且至少具有一个与第二混气室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气孔,同时外环壁中与空气补充室的第一出气孔相对的主火孔能够出火,可以缓解外环壁中主火孔的出火压力;同时还能将外环壁中主火孔对应的外环壁厚度做薄,使得外环壁中主火孔的深度也可以相应地减小,可保证外环壁中主火孔的稳流,节约了材料和制造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
空气补充室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所述的第二混气室内具有至少两个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并沿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周向排列。
进气孔可以开设在空气补充室的任一壁面上,只需要有与外界空气具有连接通道即可,优选地,空气补充室的顶壁可以为与火盖的环状顶壁为相互独立,也可以,所述空气补充室的顶壁为所述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中的一部分,所述顶壁上开有与所述空气补充室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此种设计方式可以有效增大该空气补充室的进气孔的进气面积。
其中,空气补充室可以为:所述的开有第一出气孔的外环壁部分直接作为空气补充室的外侧壁,所述的空气补充室的侧壁有三个:与所述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底壁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补充室的侧壁有四个:邻近所述第一出气孔且与第一出气孔所在外环壁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外环壁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其中第四侧壁上开有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和第一出气孔通过传输通道相连通。
为了整体的连接结构较少,所述第一侧壁为所述环状分隔板中的一部分。
为了对第二混气室对应的火孔进行二次空气补充,所述外环壁于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下方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混气室相连通的主火孔,所述主火孔沿所述本体周向地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
为了能够防止溢液进入主火孔中,所述外环壁于各主火孔所在的第一部分局部沿所述本体径向内缩,所述外环壁局部构成遮挡在所述主火孔上方的挡水檐。
为了使得第一出气孔能独立地向相邻的主火孔进行空气补充,所述第一出气孔设置有至少两个,各个第一出气孔与各个所述主火孔依次间隔布置,所述外环壁于各第一出气孔所在的第二部分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出气孔贯通所述第一凹槽并连通相邻的所述主火孔。
为了更好地稳焰,所述内环壁沿周向间隔地设有上下两排的第一内火孔和第二内火孔,所述第一内火孔与第二内火孔的根部相交并与所述第一混气室相连通。第一内火孔和第二内火孔之间的根部相交形成Y字型,以更好地稳焰。
进一步地使得第一火孔和第二火孔相互“拉住”出火区域,所述内环壁于所述第一内火孔和第二内火孔的之间具有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该斜面均与所述第一内火孔以及第二内火孔的出火口局部相交。
为了充分补充空气至内环壁的第一火孔或第二火孔或是外环壁的主火孔,所述外环壁的顶面于径向贯通有与所述混气室相隔离的至少一个空气补充通道,各所述空气补充通道的入气口开设在所述外环壁上,所述空气补充通道的出气口沿着所述本体的径向向内延伸至邻近所述第一内火孔。
为了使得空气补充通道能补充给与之对应的主火孔,各个所述入气口与各个所述主火孔依次间隔布置,所述外环壁于各入气口所在的第三部分周向地开设有第二凹槽,该入气口贯通所述第二凹槽并连通相邻的所述主火孔。
为了使得第一引射管能同时适配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引射管内腔沿气流方向依据横截面的变化分为第一收缩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相连的第一平直部,所述第一收缩部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至少两个同心的圆或至少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与所述第一引射管适配的第一喷嘴分别设置于所述圆的圆心或椭圆的中心处。
为了使得第二引射管能同时适配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喷嘴,所述第二引射管内腔沿气流方向依据横截面的变化分为第二收缩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燃气通道相连的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二收缩部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至少两个同心的圆或至少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与所述第二引射管适配的第二喷嘴分别设置于所述圆的圆心或椭圆的中心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传统的混气室、引射管、基座一体化,同时也将传统的内、外环火盖也一体化设计,从而使得整个燃烧器小型化,另外第一燃气通道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及第二燃气通道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分设在对应的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的两侧,以替代现有引射管的“扩张段”,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由于在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以及第四流道中至少一个具有扰流体,能使得混合气于各流道内产生紊流,以产生好的混合效果,从而使得燃烧器整体处于良好的燃烧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燃烧器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基座底部中第一燃气通道和第二燃气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火盖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火盖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火盖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基座100,该基座100设有与基座100的底部并横向置于基座100相对侧的第一引射管101和第二引射管102;设置在基座100之上,并且与基座100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第一混气室151以及第二混气室152的火盖1,设于基座100的底部并纵向贯穿基座100中央位置,包括有与第一混气室151、第一引射管101相连通、并位于第一引射管101两侧的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202的第一燃气通道200,以及第二燃气通道300,与第一燃气通道200并排设置,同样设于基座100的底部并纵向贯穿基座100中央位置,包括有与第二混气室152、第二引射管102相连通、并位于第二引射管102两侧的第三流道301和第四流道302;并且,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202、第三流道301和第四流道302的上游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扰流件400。为了使第一引射管101和第二引射管102射出的混合气进入第一混气室151和第二混气室152前经第一燃气通道200和第二燃气通道300产生紊流,扰流件400包括有板体,分别设置在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202、第三流道301和第四流道302的上游中央,扰流件400引起的紊流能促使燃烧器处于更好的燃烧工况。本实施例将传统的混气室、引射管、基座100一体化,同时也将传统的内、外环火盖1也一体化设计,从而使得整个燃烧器小型化,另外第一燃气通道200的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202以及第二燃气通道300的第三流道301和第四流道302,分设在对应的第一引射管101和第二引射管102的两侧,以替代现有引射管的“扩张段”,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为了使得第一引射管101能同时适配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喷嘴,第一引射管101内腔沿气流方向依据横截面的变化分为第一收缩部1011以及与第一燃气通道200相连的第一平直部1012,第一收缩部1011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至少两个同心的圆或至少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与第一引射管101适配的第一喷嘴分别设置于圆的圆心或椭圆的中心处。为了使得第二引射管102也能同时适配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喷嘴,第二引射管102内腔沿气流方向依据横截面的变化分为第二收缩部1021以及与第二燃气通道300相连的第二平直部1022,第二收缩部1021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至少两个同心的圆或至少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与第二引射管102适配的第二喷嘴分别设置于圆的圆心或椭圆的中心处,第一引射管101和第二引射管102呈十字交叉型,并与基座100之间形成供二次空气自下而上向火盖1补充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通道500。
而本发明的火盖1也具有特殊结构,火盖1自身可以供给给自身二次空气,包括有火盖1,火盖1包括有环状的本体11,本体11的环状顶壁12与分别自该环状顶壁12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3、外环壁14之间形成混气室15,在混气室15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2,空气补充室2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外界空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21,并且的外环壁14在对应该空气补充室2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空气补充室2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气孔141,外环壁14于第一出气孔141的下方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混气室15相连通的主火孔142,第一出气孔141和与该第一出气孔141所对应的主火孔142相连通。
为了方便加工,从空气补充室2具有较大进气口的角度出发,优选地,空气补充室2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顶壁为火盖1本体11的环状顶壁12中的一部分,顶壁上开有进气孔21。空气补充室2的侧壁有四个:邻近第一出气孔141且与第一出气孔141所在外环壁14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22,与第四侧壁22相对的第一侧壁23,以及连接外环壁14与第一侧壁23的第二侧壁24、第三侧壁25,其中第四侧壁22上开有第二出气孔221,当然该空气补充室2要实现相对混气室15隔离,可以通过自身的底壁作为封闭壁(图中未画出),也可以通过与燃烧器的基座相配合实现相对隔离,第二出气孔221和第一出气孔141通过传输通道3相连通。为了使得用户单独地控制燃烧器的火盖1形成的中心火和外周火,混气室15于空气补充室2的外围的部分设置有竖向的环状分隔板4,以将混气室15分隔为位于内侧的第一混气室151和位于外侧的第二混气室152,空气补充室2与第二混气室152相对隔离。并且,为了整体的连接结构较少,第一侧壁23为环状分隔板4中的一部分。对应于第二混气室152,外环壁14于第一出气孔141的下方开设有与第二混气室152相连通的主火孔142,其中外环壁14于各主火孔142所在的第一部分143局部沿所述本体11径向内缩,外环壁14局部构成遮挡在主火孔142上方的挡水檐,该挡水檐能够防止溢液进入主火孔142中。为了使得第一出气孔141能独立地向相邻的主火孔142进行空气补充,第一出气孔141设置有至少两个,本实施为三个,各个第一出气孔141与各个主火孔142依次间隔布置,这样通过空气补充室2独立地向主火孔142进行空气的补充,可保证外环壁14中主火孔142的空气补充量,第一主火孔燃烧工况稳定,节约了材料和制造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而为了第一出气孔141中流出的空气能够向与之对应的主火孔142之外的其它主火孔142补充,外环壁14于各第一出气孔141所在的第二部分144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1441,其中第一出气孔141贯通第一凹槽1441并连通相邻的主火孔142,这样第一凹槽1441可以作为补气槽也可作为传火槽。内环壁13沿周向间隔地设有上下两排的第一内火孔131和第二内火孔132,第一内火孔131与第二内火孔132的根部相交并与第一混气室151相连通。为了更好地稳焰,内环壁13于第一内火孔131和第二内火孔132的之间具有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133,该斜面133均与第一内火孔131以及第二内火孔132的出火口局部相交,从而实现第一内火孔131和第二内火孔132之间的根部相交形成Y字型,以更好地稳焰。
为了进一步地使得第一火孔和第二火孔相互“拉住”出火区域,内环壁13于第一内火孔131和第二内火孔132的之间具有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133,该斜面133均与第一内火孔131以及第二内火孔132的出火口局部相交。为了能够进一步地为内环壁13的第一内火孔131和/或第二内火孔132补充空气,本发明除了通过空气补充室2进行补充,还通过另一个途径来进行补充即空气补充通道5,其中,外环壁14的顶面于径向贯通有与混气室15相隔离的至少一个空气补充通道5,各空气补充通道5的入气口51开设在外环壁14上,空气补充通道5的出气口52沿着本体11的径向向内延伸至邻近第一内火孔131。为了使得空气补充通道5能够进一步地为外环壁14对应的入气口51补充空气,各个入气口51与各个主火孔142依次间隔布置,外环壁14于各入气口51所在的第三部分145周向地开设有第二凹槽1451,该入气口51贯通第二凹槽1451并连通相邻的主火孔142。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开有第一出气孔141的外环壁14部分直接作为空气补充室2的外侧壁,空气补充室2的侧壁有三个:与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23,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23的第二侧壁24、第三侧壁25。
Claims (18)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100),设有与所述基座(100)的底部并横向置于所述基座(100)相对侧的第一引射管(101)和第二引射管(102);
火盖(1),设置在基座(100)之上,并且与基座(100)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第一混气室(151)以及第二混气室(152);
第一燃气通道(200),设于所述基座(100)的底部并纵向贯穿所述基座(100)中央位置,包括有与所述第一混气室(151)、第一引射管(101)相连通;
第二燃气通道(300),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200)并排设置,同样设于所述基座(100)的底部并纵向贯穿所述基座(100)中央位置,包括有与所述第二混气室(152)、第二引射管(102)相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燃气通道(200),包括有位于第一引射管(101)两侧的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202);以及
所述第二燃气通道(300),包括有位于第二引射管(102)两侧的第三流道(301)和第四流道(302);并且,所述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202)、第三流道(301)和第四流道(302)的上游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扰流件(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400)包括有板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201)、所述第二流道(202)、所述第三流道(301)和所述第四流道(302)的上游中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1)包括有环状的本体(11),所述本体(11)的环状顶壁(12)与分别自该环状顶壁(12)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3)、外环壁(14)之间形成混气室(15),所述混气室(15)内设置有竖向的环状分隔板(4),以将所述混气室(15)分隔为位于内侧的所述第一混气室(151)和位于外侧的所述第二混气室(15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混气室(152)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2),所述空气补充室(2)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外界空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21),并且所述的外环壁(14)在对应该空气补充室(2)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空气补充室(2)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气孔(141),所述外环壁(14)于所述第一出气孔(141)的下方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混气室(152)相连通的主火孔(142),所述第一出气孔(141)和与该第一出气孔(141)所对应的所述主火孔(142)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混气室(152)内具有至少两个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2),并沿所述第二混气室(152)的周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补充室(2)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为所述火盖本体(11)的环状顶壁(12)中的一部分,所述顶壁上开有所述进气孔(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有第一出气孔(141)的外环壁部分直接作为空气补充室(2)的外侧壁,所述的空气补充室(2)的侧壁有三个:与所述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23),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23)的第二侧壁(24)、第三侧壁(25)以及底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补充室(2)的侧壁有四个:邻近所述第一出气孔(141)且与第一出气孔(141)所在外环壁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22),与所述第四侧壁(22)相对的第一侧壁(23),以及连接外环壁与第一侧壁(23)的第二侧壁(244)、第三侧壁(25),其中第四侧壁(22)上开有第二出气孔(221),所述第二出气孔(221)和第一出气孔(141)通过传输通道(3)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23)为所述环状分隔板(4)中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4~9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壁(14)于所述第一出气孔(141)的下方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混气室(152)相连通的主火孔(142),所述主火孔(142)沿所述本体(11)周向地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壁(14)于各主火孔(142)所在的第一部分(143)局部沿所述本体(11)径向内缩,所述外环壁(14)局部构成遮挡在所述主火孔(142)上方的挡水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孔(141)设置有至少两个,各个第一出气孔(141)与各个所述主火孔(142)依次间隔布置,所述外环壁(14)于各第一出气孔(141)所在的第二部分(144)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1411),该第一出气孔(141)贯通所述第一凹槽(1411)并连通相邻的所述主火孔(142)。
13.根据权利要求4~9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壁(13)沿周向间隔地设有上下两排的第一内火孔(131)和第二内火孔(132),所述第一内火孔(131)与第二内火孔(132)的根部相交并与所述第一混气室(151)相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壁(13)于所述第一内火孔(131)和第二内火孔(132)的之间具有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133),该斜面(133)均与所述第一内火孔(131)以及第二内火孔(132)的出火口局部相交。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壁(14)的顶面于径向贯通有与所述混气室(15)相隔离的至少一个空气补充通道(5),各所述空气补充通道(5)的入气口(51)开设在所述外环壁(14)上,所述空气补充通道(5)的出气口(52)沿着所述本体(11)的径向向内延伸至邻近所述第一内火孔(13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入气口(51)与各个所述主火孔(142)依次间隔布置,所述外环壁(14)于各入气口(51)所在的第三部分(145)周向地开设有第二凹槽(1451),该入气口(51)贯通所述第二凹槽(1451)并连通相邻的所述主火孔(142)。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射管(101)内腔沿气流方向依据横截面的变化分为第一收缩部(1011)以及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200)相连的第一平直部(1012),所述第一收缩部(1011)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至少两个同心的圆或至少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与所述第一引射管(101)适配的第一喷嘴分别设置于所述圆的圆心或椭圆的中心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射管(102)内腔沿气流方向依据横截面的变化分为第二收缩部(1021)以及与所述第二燃气通道(300)相连的第二平直部(1022),所述第二收缩部(1021)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至少两个同心的圆或至少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与所述第二引射管(102)适配的第二喷嘴分别设置于所述圆的圆心或椭圆的中心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54666.7A CN110966602B (zh) | 2018-09-30 | 2018-09-30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54666.7A CN110966602B (zh) | 2018-09-30 | 2018-09-30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66602A CN110966602A (zh) | 2020-04-07 |
CN110966602B true CN110966602B (zh) | 2021-11-02 |
Family
ID=70028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54666.7A Active CN110966602B (zh) | 2018-09-30 | 2018-09-30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6660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64063B (zh) * | 2020-08-28 | 2021-07-09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外环火盖及燃气灶 |
CN111780114B (zh) * | 2020-08-28 | 2022-01-07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外环火盖及燃气灶 |
CN112856409B (zh) * | 2021-01-07 | 2022-03-18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CN112815314B (zh) * | 2021-01-20 | 2021-10-15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燃烧器和燃气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18011A1 (de) * | 1981-05-07 | 1982-11-25 | Elektro- Und Gas-Armaturen-Fabrik Gmbh, 5800 Hagen | "gasbrenner, insbesondere fuer kochgeraete fuer haushalt und gewerbe" |
IT1281854B1 (it) * | 1995-03-17 | 1998-03-03 | Over All S R L | Bruciatori a gas per piani di cottura in vetroceramico e per riscaldamento |
JP2001065817A (ja) * | 1999-08-24 | 2001-03-16 | Tanico Corp | ガスバーナ |
IT1395189B1 (it) * | 2009-07-22 | 2012-09-05 | Ln 2 Srl Socio Unico | Dispositivo miscelatore aria-gas, particolarmente per apparecchi bruciatori a pre-miscelazione. |
CN101936548B (zh) * | 2010-09-03 | 2013-05-22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上进风燃气灶具 |
CN201779711U (zh) * | 2010-09-03 | 2011-03-30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上进风燃气灶具 |
CN106287714B (zh) * | 2016-08-28 | 2018-06-12 | 绍兴上虞科达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燃烧效果的炉头 |
CN205979787U (zh) * | 2016-08-28 | 2017-02-22 | 绍兴上虞科达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的炉头 |
CN207378816U (zh) * | 2017-09-26 | 2018-05-18 | 宁波风腾燃具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燃烧器 |
CN207635337U (zh) * | 2017-12-26 | 2018-07-20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2018
- 2018-09-30 CN CN201811154666.7A patent/CN11096660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66602A (zh) | 2020-04-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66602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06949466B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210861084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111964054B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燃烧器 | |
CN110966605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 |
CN201672516U (zh) | 一种烤炉燃烧器 | |
CN110966598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0836411A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201221764Y (zh) | 一种内焰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0966599A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 |
CN110966601A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 |
CN110529850B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210398910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0388641B (zh) | 一种高效燃气燃烧器 | |
CN111351039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07525072A (zh) | 高热效能的火盖及使用该火盖的炉头 | |
CN111256120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207230543U (zh) | 一种高热效能的火盖及使用该火盖的炉头 | |
CN216114025U (zh) | 火盖和具有其的炉头、燃烧器 | |
CN109424955B (zh) | 高效燃烧器 | |
CN111121027A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17875946U (zh) | 一种燃气灶 | |
CN215570441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218455221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1121037A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