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7724B - 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57724B
CN110957724B CN201911277890.XA CN201911277890A CN110957724B CN 110957724 B CN110957724 B CN 110957724B CN 201911277890 A CN201911277890 A CN 201911277890A CN 110957724 B CN110957724 B CN 1109577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distribution network
max
margin
maxim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7789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57724A (zh
Inventor
刘晟
李扬
刘军伟
卢非凡
林修莹
闫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7789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577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57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7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57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77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其包括步骤:步骤S1,确定与评估相关的参数信息;步骤S2,通过数据库或管理系统获取基础数据及参数;步骤S3,获取每条线路最大负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面数据的计算分析;步骤S4,评估配网线路各自在正常运行时最大负荷情况及优化方案;步骤S5,基于线路最大负荷分析结果,量化分析配网线路在三层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应急转供能力。实施本发明,实现对配网线路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的量化评估,生成有针对性和优先级的优化方案,为配电网调度运行、方式策划和规划改造提供决策支撑,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网评估领域,涉及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电负荷持续增长,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常常面临以下两类问题:
正常运行情况下配电网线路重过载问题,配电网线路重过载是指线路的功率接近或超过设备允许的额定功率。配电网线路过载运行可能导致相关设备运行寿命降低、损坏、甚至起火烧毁,对配电网安全运行及用户供电造成影响,必须马上处理。
当配电网线路负荷已进入过载阶段,为保障线路运行安全,则必须采取快速有效的手段临时调整运行方式、控制线路负荷,将可能对部分用户供电造成影响。部分配电网线路过载问题需要通过电网改造或新建线路才能彻底解决,可能导致配网线路长时间处于特殊运行方式、用电受限等。
故障情况下的应急转供问题,当配电网线路或上级电源发生故障时,在确认故障范围后,需要将非故障负荷转至联络线路供电,但由于联络线路负荷过重、同源联络等原因,存在实际转电受限的情况,延长了用户停电时间。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提出科学高效的评估方法,尽可能在事前或在苗头阶段预判、发现和解决上述问题,提前优化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尽可能减小对电网、用户及设备影响,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用户可靠供电。
现有的评估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仅基于配电线路负载水平进行重过载评估分析,未就导致重过载的运行方式、网架结构等原因进一步分析;定量分析指标和分析结果仅能反映配电网总体水平,未能对具体配电网线路给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优化建议;取电网最高负荷时刻各配电网线路负荷进行最大负荷分析,选取的负荷与各配电网线路实际最大负荷存在偏差;计算过程过于繁琐,对算力有较高要求,不利于更大范围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在处理配电网线路过载问题和故障情况下应急转供问题时,无法实现配网线路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的量化评估,没有针对性优化方案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确定与评估相关的参数信息;
步骤S2,通过数据库或管理系统获取基础数据及参数;
步骤S3,获取每条线路最大负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面数据的计算分析;
步骤S4,评估配网线路各自在正常运行时最大负荷情况及优化方案;
步骤S5,基于线路最大负荷分析结果,量化分析配网线路在三层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应急转供能力。
进一步,在步骤S1中,所述与评估相关的参数信息具体包括:
时间范围,指需要评估的时间段参数;
线路负载率,指线路输送功率或电流的实际值与额定值的比值;
线路重载告警负载率βz,指线路输送的功率或电流已超出重载告警值;
线路目标负载率βy,指线路负载率的优化目标,通过优化手段,使被优化线路负载率不高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
线路负载率控制系数βg,指故障情况下,对线路应急转电后,联络线路负载率需满足配网线路负载率控制系数βg的约束系数。
进一步,在步骤S2中,所述获取基础数据及参数具体过程包括:
步骤S21,通过数据接口,从营销系统或数据库中获取配网线路所供的重要用户、配网线路所供用户数;
步骤S22,通过数据接口,以逐条穷举的方式,从配网图模管理系统获取每条线路对应的所有联络线路信息,包括线路名称及GISID;
步骤S23,通过数据接口,根据线路名称及GISID,从主网能量管理系统获取各配电网线路的上级主网10kV母线M(i)、上级变电站Z(i)、每条配网线路的额定电流参数Ie(i),其中,i表示第i条线路。
进一步,在步骤S3中,获取每条线路最大负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面数据的计算分析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S31,根据评估参数中设置的评估时段,按评估时段内的配网线路负载率最大值,从能量管理系统历史数据库中获取评估时段内每条线路的最大负载率βmax(i)及最大负载率发生时刻tmax(i),i表示第i条线路;
步骤S32,结合线路各自最大负载率发生时刻tmax(1)、线路联络信息,从能量管理系统历史数据库获取tmax(1)时刻线路i所有各联络线路的负载率βL(1,j),i表示线路i,j表示线路i的联络线路j;
步骤S33,计算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进一步,在步骤S33中,根域以下公式计算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i表示线路i,j表示线路i的联络线路j,R(i,j)为i的联络线路j的转电裕度,Ie(j)为线路j的额定电流,Py为线路优化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βL(1,j)为联络线路j在线路i取得最大负载率时刻的负载率。
进一步,在步骤S4中,评估配网线路各自在正常运行时最大负荷情况及优化方案具体过程为:
步骤S41,基于获取的线路最大负载率βmax(i),按线路最大负载率βmax(i)>βz的筛选条件,筛选出负载率大于重载告警值的线路集合,即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的线路,具体如以下公式:
L(i)={Limax(i)>βz,i=1,2,3,…N};
其中,N表示线路i序列取值的最大值;
步骤S42,对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线路,计算转电需求;
步骤S43,对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线路,计算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步骤S44,记录与线路i最大可转电裕度对应的联络线路j,得出重过载线路优化建议,包括建议1表示若线路转电需求小于最大可转电裕度Rmax(i),判定一次转电后不会导致联络线路过载,则当前线路i的重载问题通过转移负荷的方法优化;建议2表示若线路转电需求大于等于可转电裕度Rmax(i),判定转电后可能导致联络线路过载,则从网架层面通过改变负荷接入、改变联络关系进一步进行优化,提示运行维护单位制定运行方式优化方案及过载应急预案,并提示电网规划建设部门制定改造规划方案;
步骤S45,对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线路进行排序,得出线路优化优先级顺序。
进一步,在步骤S42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转电需求:
Ix1(i)=Ie(i)×(βmax(i)-βy)
其中,i表示第i条线路,Ix1(i)为发生出线或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需转出电流大小,Ie(i)为线路i的额定电流,βmax(i)为线路i在评估周期内的最大负载率,βy为线路优化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
进一步,在步骤S43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max(i)=max(R(i,j)),j=1,2,3,...N
其中,i表示线路i,Rmax(i)表示线路i最大可转电裕度,R(i,j)为i的联络线路j的转电裕度,N表示线路j序列取值的最大值。
进一步,在步骤S5中,所述量化分析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S51,对所有线路根据以下公式分析线路在最大负荷时刻,发生出线或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转电需求:
Ix2(i)=Ie(i)×βmax(i)
其中,i表示第i条线路,Ix2(i)为正常运行状态下需转出电流大小,Ie(i)为线路i的额定电流,βmax(i)为线路i在评估周期内的最大负载率;
步骤S52,计算出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步骤S53,计算上级10kV母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步骤S54,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步骤S55,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步骤S56,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线路转电缺口;
步骤S57,按不同故障类型,对需优化线路进行排序,得出线路优化优先级顺序。
进一步,在步骤S52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i表示线路i,j表示线路i的联络线路j,RF(i,j)为出线故障情况下i的联络线路j的转电裕度,Ie(j)为线路j的额定电流,βg为线路故障转电后配网线路负载率控制系数,βL(i,j)为联络线路j在线路i取得最大负载率时刻的负载率。
进一步,在步骤S53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10kV母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M(i)为线路i上级10kV母线,M(j)为线路j上级10kV母线,M(j)=M(i)为上级电源为同一10kV母线。
进一步,在步骤S54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Z(i)为线路i的上级变电站,Z(j)为线路j的上级变电站,Z(j)=Z(i)为上级电源为同一变电站。
进一步,在步骤S55中,所述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的具体过程为: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线故障时的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F max(i)=max(RF(i,j)),j=1,2,3,...N;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10kV母线故障时的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x max(i)=max(RX(i,j),),j=1,2,3,...N;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时的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Z max(i)=max(RZ(i,j)),j=1,2,3,...N。
进一步,在步骤S56中,所述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线路转电缺口的具体过程为: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线故障时的线路转电缺口: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10kV母线故障时的线路转电缺口: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时的线路转电缺口:
其中,为配网线路在配网线路出线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线路转电缺口,为配网线路在母线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线路转电缺口,/>为配网线路在变电站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线路转电缺口。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实现对配网线路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的量化评估,生成有针对性和优先级的优化方案,为配电网调度运行、方式策划和规划改造提供决策支撑,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
基于优化的数据选取方式,基于线路的实际最高负荷进行最大负荷分析,选取的数据更接近实际,计算结果更加准确;根据问题根源和量化结果对配电网线路优化方案进行分类、优先级排序,评估结果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采用电源关系取代故障穷举式模拟上级电网故障,节约运算内存和算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仍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一个实施例的主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是出了本发明提供的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主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确定与评估相关的参数信息;
具体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与评估相关的参数信息具体包括:
时间范围,指需要评估的时间段参数;
线路负载率,指线路输送功率或电流的实际值与额定值的比值;
线路重载告警负载率βz,指线路输送的功率或电流已超出重载告警值,需通过方式优化、网架优化等手段减轻线路输送功率;
线路目标负载率βy,指线路负载率的优化目标,通过优化手段,使被优化线路负载率不高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线路优化后目标负载率βy也作为优化后所有相关联络线路的约束条件,保证优化措施不导致其他线路负载率高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若某联络线路优化前负载率已高于目标负载率,则该联络线路不在优化措施考虑范围之内,不受目标负载率约束;
线路负载率控制系数βg,指故障情况下,对线路应急转电后,联络线路负载率需满足配网线路负载率控制系数βg的约束系数。
步骤S2,通过数据库或管理系统获取基础数据及参数;
具体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基础数据及参数具体过程包括:
步骤S21,通过数据接口,从营销系统或数据库中获取配网线路所供的重要用户、配网线路所供用户数;
步骤S22,通过数据接口,以逐条穷举的方式,从配网图模管理系统获取每条线路对应的所有联络线路信息,包括线路名称及GISID;
步骤S23,通过数据接口,根据线路名称及GISID,从主网能量管理系统获取各配电网线路的上级主网10kV母线M(i)、上级变电站Z(i)、每条配网线路的额定电流参数Ie(i),其中,i表示第i条线路。
步骤S3,获取每条线路最大负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面数据的计算分析,更准确体现了具体配网线路的负荷特性,避免了线路负荷最大时刻与电网总负荷最大时刻不一致产生的分析误差;
具体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每条线路最大负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面数据的计算分析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S31,根据评估参数中设置的评估时段,按评估时段内的配网线路负载率最大值,从能量管理系统(EMS)历史数据库中获取评估时段内每条线路的最大负载率βmax(i)及最大负载率发生时刻tmax(1),i表示第i条线路;
步骤S32,根据负载率大于重载告警值的线路集合L(i),结合线路各自最大负载率发生时刻tmax(1)、线路联络信息,从能量管理系统(EMS)历史数据库获取tmax(1)时刻线路i所有各联络线路的负载率βL(i,j),i表示线路i,j表示线路i的联络线路j;
步骤S33,计算联络线路转电裕度,根域以下公式计算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i表示线路i,j表示线路i的联络线路j,R(i,j)为i的联络线路j的转电裕度,Ie(j)为线路j的额定电流,βy为线路优化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βL(i,j)为联络线路j在线路i取得最大负载率时刻的负载率。
步骤S4,评估配网线路各自在正常运行时最大负荷情况及优化方案;
具体一个实施例中,评估配网线路各自在正常运行时最大负荷情况及优化方案具体过程为:
步骤S41,基于获取的线路最大负载率βmax(i),按线路最大负载率βmax(i)>βz的筛选条件,筛选出负载率大于重载告警值的线路集合,即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的线路,具体如以下公式:
L(i)={Limax(i)>βz,i=1,2,3,…N};其中,N表示线路i序列取值的最大值;
步骤S42,对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线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转电需求:
Ix1(i)=Ie(i)×(βmax(i)-βy)
其中,i表示第i条线路,Ix1(i)为发生出线或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需转出电流大小,Ie(i)为线路i的额定电流,βmax(i)为线路i在评估周期内的最大负载率,βy为线路优化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
步骤S43,对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线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max(i)=max(R(i,j)),j=1,2,3,...N
其中,i表示线路i,Rmax(i)表示线路i最大可转电裕度,R(i,j)为i的联络线路j的转电裕度,考虑联络线约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线路i最大可转出的电流大小,N表示线路j序列取值的最大值;
步骤S44,记录与线路i最大可转电裕度对应的联络线路j,得出重过载线路优化建议,包括建议1表示若线路转电需求小于最大可转电裕度Rmax(i),判定一次转电后不会导致联络线路过载,则当前线路i的重载问题通过转移负荷的方法优化;建议2表示若线路转电需求大于等于可转电裕度Rmax(i),判定转电后可能导致联络线路过载,则从网架层面通过改变负荷接入、改变联络关系进一步进行优化,提示运行维护单位制定运行方式优化方案及过载应急预案,并提示电网规划建设部门制定改造规划方案;
步骤S45,对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线路进行排序,得出线路优化优先级顺序。各地可结合自身配网特点确定排序依据,例如,可按照重要用户优先排序,按负载率从大到小的顺序或按影响的用户数多少排序等。
步骤S5,基于线路最大负荷分析结果,量化分析配网线路在三层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应急转供能力,三层级包括配网线路出线级、母线级、变电站级,采用的上级电源分析方法可大幅减少系统在运算过程中占用内存的占用,同时提高运算速度;
具体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量化分析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S51,对所有线路根据以下公式分析线路在最大负荷时刻,发生出线或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转电需求:
Ix2(i)=Ie(i)×βmax(i)
其中,i表示第i条线路,Ix2(i)为正常运行状态下需转出电流大小,Ie(i)为线路i的额定电流,βmax(i)为线路i在评估周期内的最大负载率;
步骤S52,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i表示线路i,j表示线路i的联络线路j,RF(i,j)为出线故障情况下i的联络线路j的转电裕度,Ie(j)为线路j的额定电流,βg为线路故障转电后配网线路负载率控制系数,βL(i,j)为联络线路j在线路i取得最大负载率时刻的负载率;
步骤S53,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10kV母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M(i)为线路i上级10kV母线,M(j)为线路j上级10kV母线,M(j)=M(i)为上级电源为同一10kV母线;
步骤S54,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Z(i)为线路i的上级变电站,Z(j)为线路j的上级变电站,Z(j)=Z(i)为上级电源为同一变电站;
步骤S55,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的具体过程为: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线故障时的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F max(i)=max(RF(i,j)),j=1,2,3,...N;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10kV母线故障时的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X max(i)=max(RX(i,j)),j=1,2,3,...N;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时的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Z max(i)=max(RZ(i,j)),j=1,2,3,...N;
步骤S56,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线路转电缺口的具体过程为: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线故障时的线路转电缺口: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10kV母线故障时的线路转电缺口: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时的线路转电缺口:
其中,为配网线路在配网线路出线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线路转电缺口,为配网线路在母线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线路转电缺口,/>为配网线路在变电站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线路转电缺口;
步骤S57,按不同故障类型,对需优化线路进行排序,得出线路优化优先级顺序。各地可结合自身配网特点确定排序依据,例如,可按照重要用户优先排序,按照线路转电缺口从大到小或按影响的用户数多少等排序。
更多的细节,可以参照并结合前述对附图的描述,在此不进行详述。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实现对配网线路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的量化评估,生成有针对性和优先级的优化方案,为配电网调度运行、方式策划和规划改造提供决策支撑,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
基于优化的数据选取方式,基于线路的实际最高负荷进行最大负荷分析,选取的数据更接近实际,计算结果更加准确;根据问题根源和量化结果对配电网线路优化方案进行分类、优先级排序,评估结果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采用电源关系取代故障穷举式模拟上级电网故障,节约运算内存和算力。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确定与评估相关的参数信息;
步骤S2,通过数据库或管理系统获取基础数据及参数;
步骤S3,获取每条线路最大负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面数据的计算分析;其中,获取每条线路最大负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面数据的计算分析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S31,根据评估参数中设置的评估时段,按评估时段内的配网线路负载率最大值,从能量管理系统历史数据库中获取评估时段内每条线路的最大负载率βmax(i)及最大负载率发生时刻tmax(i),i表示第i条线路;
步骤S32,结合线路各自最大负载率发生时刻tmax(1)、线路联络信息,从能量管理系统历史数据库获取tmax(1)时刻线路i所有各联络线路的负载率βL(1,j),i表示线路i,j表示线路i的联络线路j;
步骤S33,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i表示线路i,j表示线路i的联络线路j,R(i,j)为i的联络线路j的转电裕度,Ie(j)为线路j的额定电流,βy为线路优化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βL(i,j)为联络线路j在线路i取得最大负载率时刻的负载率;
步骤S4,评估配网线路各自在正常运行时最大负荷情况及优化方案;
步骤S5,基于线路最大负荷分析结果,量化分析配网线路在三层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应急转供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与评估相关的参数信息具体包括:
时间范围,指需要评估的时间段参数;
线路负载率,指线路输送功率或电流的实际值与额定值的比值;
线路重载告警负载率βz,指线路输送的功率或电流已超出重载告警值;
线路目标负载率βy,指线路负载率的优化目标,通过优化手段,使被优化线路负载率不高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
线路负载率控制系数βg,指故障情况下,对线路应急转电后,联络线路负载率需满足配网线路负载率控制系数βg的约束系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获取基础数据及参数具体过程包括:
步骤S21,通过数据接口,从营销系统或数据库中获取配网线路所供的重要用户、配网线路所供用户数;
步骤S22,通过数据接口,以逐条穷举的方式,从配网图模管理系统获取每条线路对应的所有联络线路信息,包括线路名称及GISID;
步骤S23,通过数据接口,根据线路名称及GISID,从主网能量管理系统获取各配电网线路的上级主网10kV母线M(i)、上级变电站Z(i)、每条配网线路的额定电流参数Ie(i),其中,i表示第i条线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评估配网线路各自在正常运行时最大负荷情况及优化方案具体过程为:
步骤S41,基于获取的线路最大负载率βmax(i),按线路最大负载率βmax(i)>βz的筛选条件,筛选出负载率大于重载告警值的线路集合,即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的线路,具体如以下公式:
L(i)={Limax(i)>βz,i=1,2,3,…N};
其中,N表示线路i序列取值的最大值;
步骤S42,对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线路,计算转电需求;
步骤S43,对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线路,计算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步骤S44,记录与线路i最大可转电裕度对应的联络线路j,得出重过载线路优化建议,包括建议1表示若线路转电需求小于最大可转电裕度Rmax(i),判定一次转电后不会导致联络线路过载,则当前线路i的重载问题通过转移负荷的方法优化;建议2表示若线路转电需求大于等于可转电裕度Rmax(i),判定转电后可能导致联络线路过载,则从网架层面通过改变负荷接入、改变联络关系进一步进行优化,提示运行维护单位制定运行方式优化方案及过载应急预案,并提示电网规划建设部门制定改造规划方案;
步骤S45,对正常运行状态下需优化线路进行排序,得出线路优化优先级顺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2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转电需求:
Ix1(i)=Ie(i)×(βmax(i)-βy)
其中,i表示第i条线路,Ix1(i)为发生出线或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需转出电流大小,Ie(i)为线路i的额定电流,βmax(i)为线路i在评估周期内的最大负载率,βy为线路优化后配网线路目标负载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3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max(i)=max(R(i,j)),j=1,2,3,...N
其中,i表示线路i,Rmax(i)表示线路i最大可转电裕度,R(i,j)为i的联络线路j的转电裕度,N表示线路j序列取值的最大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所述量化分析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S51,对所有线路根据以下公式分析线路在最大负荷时刻,发生出线或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转电需求:
Ix2(i)=Ie(i)×βmax(i)
其中,i表示第i条线路,Ix2(i)为正常运行状态下需转出电流大小,Ie(i)为线路i的额定电流,βmax(i)为线路i在评估周期内的最大负载率;
步骤S52,计算出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步骤S53,计算上级10kV母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步骤S54,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步骤S55,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步骤S56,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线路转电缺口;
步骤S57,按不同故障类型,对需优化线路进行排序,得出线路优化优先级顺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2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i表示线路i,j表示线路i的联络线路j,RF(i,j)为出线故障情况下i的联络线路j的转电裕度,Ie(j)为线路j的额定电流,βg为线路故障转电后配网线路负载率控制系数,βL(i,j)为联络线路j在线路i取得最大负载率时刻的负载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3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10kV母线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M(i)为线路i上级10kV母线,M(j)为线路j上级10kV母线,M(j)=M(i)为上级电源为同一10kV母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4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情况下联络线路转电裕度:
其中,Z(i)为线路i的上级变电站,Z(j)为线路j的上级变电站,Z(j)=Z(i)为上级电源为同一变电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5中,所述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的具体过程为: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线故障时的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F max(i)=max(RF(i,j)),j=1,2,3,...N;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10kV母线故障时的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M max(i)=max(RM(i,j)),j=1,2,3,...N;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时的联络线路最大可转电裕度:
Rz max(i)=max(Rz(i,j)),j=1,2,3,...N。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6中,所述分别计算三种上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线路转电缺口的具体过程为: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线故障时的线路转电缺口: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10kV母线故障时的线路转电缺口: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级变电站失压时的线路转电缺口:
其中,为配网线路在配网线路出线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线路转电缺口,/>为配网线路在母线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线路转电缺口,/>为配网线路在变电站级电源故障情况下的线路转电缺口。
CN201911277890.XA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Active CN1109577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77890.XA CN110957724B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77890.XA CN110957724B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7724A CN110957724A (zh) 2020-04-03
CN110957724B true CN110957724B (zh) 2023-10-24

Family

ID=69981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77890.XA Active CN110957724B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577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0305A (zh) * 2020-07-03 2020-08-2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网馈线批量转供方案重组优选分析的方法
CN112485593B (zh) * 2020-11-27 2022-08-02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配电网问题智能诊断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8675A (zh) * 2018-07-13 2018-11-1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变电站失压配网转供电方案的自动生成方法
CN108933437A (zh) * 2018-06-13 2018-12-0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电网的供电能力自动分析方法
CN109492851A (zh) * 2018-09-06 2019-03-19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不同区域负荷增长不确定性的网架裕度评估方法
CN110460049A (zh) * 2019-08-27 2019-11-15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无锡供电分公司 综合多层级转供策略的负荷转供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3437A (zh) * 2018-06-13 2018-12-0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电网的供电能力自动分析方法
CN108808675A (zh) * 2018-07-13 2018-11-1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变电站失压配网转供电方案的自动生成方法
CN109492851A (zh) * 2018-09-06 2019-03-19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不同区域负荷增长不确定性的网架裕度评估方法
CN110460049A (zh) * 2019-08-27 2019-11-15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无锡供电分公司 综合多层级转供策略的负荷转供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芳等.基于供电能力分析的中压配电网架精细化规划方法.《电工电能新技术》.2014,第第33卷卷(第第33卷期),第35-4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7724A (zh) 2020-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irsaeedi et al. Long-term maintenance scheduling and budgeting i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systems equipped with automatic switches
Billinton et al. A basic framework for generating system operating health analysis
US7203622B2 (en) Value-based transmission asse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of electric power networks
US8024076B2 (en) Voltage collapse diagnostic and ATC system
CN113609649B (zh) 一种构建基于机会约束的配电网中压线路规划模型的方法
US1035547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et health monitoring using multi-dimensional risk assessment
US7194338B2 (en) Voltage collapse diagnostic and ATC system
US20140156031A1 (en) Adaptive Stochastic Controller for Dynamic Treatment of Cyber-Physical Systems
CN110222889B (zh) 基于多种智能算法的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终端配置方法
CN109687458A (zh) 考虑区域配电网风险承受能力差异的网架规划方法
CN110957724B (zh) 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CN110543696B (zh) 一种未建模小机组参与电力市场出清和安全校核的方法
CN113328437B (zh) 一种智能配电网cps拓扑构建方法及故障恢复方法
Zhou et al. An optimal expansion planning of electric distribution network incorporating health index and non-network solutions
Ross et al. new methods for evaluating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and control (DAC) systems benefits
CN110689186B (zh) 基于风电出力随机性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系统
Hilber et al. Monetary importance of component reliability in electrical networks for maintenance optimization
CN107563641B (zh) 一种计及灾害偏好的配电网抗灾多场景差异化规划方法
Dialynas et al. Modelling and evaluation of microgrids reliability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nd its impact on service quality
Agarwal et al. Development of reliability targets for planning transmission facilities using probabilistic techniques-a utility approach
CN106251244A (zh) 一种考虑设备综合利用率的配电网改造方法
CN115169138A (zh) 一种基于解析法的电力系统多层次恢复力评估方法和系统
US11163281B2 (en) Resiliency determination in a microgrid
CN108197803B (zh) 一种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可靠性估算方法
CN112862346B (zh) 一种关键供应商测试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