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5086A - 冷热一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热一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5086A
CN110895086A CN201811063564.4A CN201811063564A CN110895086A CN 110895086 A CN110895086 A CN 110895086A CN 201811063564 A CN201811063564 A CN 201811063564A CN 110895086 A CN110895086 A CN 1108950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pot
hot
coolin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635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5086B (zh
Inventor
南春来
韩翰
陈炜杰
李家勋
刘云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635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950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95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5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5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5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31/00Othe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 F25D31/005Combined cooling and he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热一体装置,所述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底座(3)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3)上并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1)和制冷部(2),所述制热部(1)包括用于制热的热壶(11),所述制冷部(2)包括用于制冷的冷壶(21)。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通过在底座上设置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和制冷部,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饮水习惯,提高用户的便利性,从而大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冷热一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冷热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能够喝上干净的饮用水成为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今日,由于担心水质问题,人们仍普遍喜欢喝煮沸后的热水,因此,电热水壶已基本成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
然而,现有的电热水壶通常只具备对热水的快速降温功能,而不具备单独制冷或制冰功能,这使得人们在炎热的夏季难以便捷地喝上一杯冰冻的饮品。换言之,现有的电热水壶的用户体验性还亟待进一步提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热一体装置,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快速的制冷制热,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饮水习惯,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热一体装置,所述冷热一体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和制冷部,所述制热部包括用于制热的热壶,所述制冷部包括用于制冷的冷壶。
优选地,所述制冷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壁上的冷壶插装槽,所述制热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壁上并与所述冷壶插装槽间隔的热壶插装槽,所述冷壶可拿取地插装在所述冷壶插装槽中,所述热壶可拿取地容置于所述热壶插装槽中。
优选地,所述制冷部包括插装槽下罩盖,所述插装槽下罩盖向上盖合所述冷壶插装槽的底端开口并支撑所述冷壶。
优选地,所述冷壶插装槽和所述插装槽下罩盖中均设有隔热保温介质。
优选地,所述制冷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座内腔中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的散热部设置为能够用于对所述热壶保温。
优选地,所述冷热一体装置包括导热水管,所述导热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热壶的热壶内腔且另一端缠绕所述冷壶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热水管为所述热壶的热壶出水管。
优选地,所述冷壶包括设有提手卡扣部的冷壶提手,所述冷壶插装槽的插装槽侧壁设有插装槽卡扣部,所述提手卡扣部与所述插装槽卡扣部能够在所述冷壶插装至所述冷壶插装槽时相互扣合。
优选地,所述热壶插装槽的插装槽内壁上设有沿周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插装槽功能键位,所述热壶的外壁上设有功能选择键位,所述热壶设置为能够在所述热壶插装槽中旋转以使得所述功能选择键位选择性地对准所述插装槽功能键位。
优选地,所述冷壶的外壁与所述冷壶插装槽的插装槽内壁之间和/或所述热壶的外壁与所述热壶插装槽的插装槽内壁之间设有软胶垫圈。
优选地,所述热壶的热壶内腔和/或所述冷壶的冷壶内腔中设有搅拌装置。
优选地,所述制热部包括用于调控所述热壶的温度的热壶温度调节装置;和/或,所述制冷部包括用于调控所述冷壶的温度的冷壶温度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制热部包括过热保护装置;和/或,所述制冷部包括过冷保护装置。
优选地,所述冷热一体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座内腔中的主动降噪模块;和/或,所述底座的内壁形成为具有隔音功能的隔音壁。
优选地,所述冷热一体装置包括与所述底座的内壁一体成型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中通有冷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在底座上设置了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和制冷部,并在制热部和制冷部中分别设置热壶和冷壶。其中,制热部具有快速烧水或加热食物等功能,制冷部具有快速制冷水、制冰或对制热部中的热水进行降温等功能。因此,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饮水习惯,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从而大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冷热一体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正剖视图(隔热保温层中填充有隔热保温介质);
图3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正剖视图(隔热保温层为真空保温层);
图4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仰视图;
图7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底座与设置在底座上的部件的正视图;
图8为图7中的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部件的正剖视图;
图9为图7中的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部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0为图2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冷壶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的冷壶的结构爆炸图;
图12为图2中的导冷套筒与缠绕安装在导冷套筒的内夹层壁上的蒸发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图2中的导冷套筒与缠绕安装在导冷套筒的内夹层壁上的蒸发器的另一装配示意图(蒸发器为扁平压管);
图14为图2中的蒸发器与节流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压缩机中设有透明管段);
图16为图15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局部放大部分的俯视图(底座上设有底座观察窗口);
图17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压缩机中设有透明管段且底座内腔中设有照明灯);
图18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底座内腔中设有除霜风扇);
图19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底座内腔中设有压缩机残水盒和烘干风扇);
图20为图2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压缩机设有防震底座时的立体图;
图21为图20中的防震底座的俯视图;
图22为图2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压缩机包裹有缓震保护层时的立体图;
图23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设有外散热风扇时的俯视图;
图24为图23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侧视图;
图25为图23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外散热风扇与冷凝器的剖视图;
图26为图7中的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部件的另一正剖视图(底座内腔中设有导热水管和导热水泵);
图27为图7中的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部件的另一正剖视图(底座内腔中设有导热风扇);
图28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热电制冷系统的冷热一体装置的立体图;
图29为图28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正剖视图;
图30为图28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1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热电制冷系统的另一种冷热一体装置的立体图;
图32为图3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侧视图;
图33为图32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4为图3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正剖视图;
图35为图3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36为图35中的冷热一体装置中的独立导冷元件的立体图;
图37为图3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导冷套筒的立体图(导冷套筒上形成有制冷片安装平面);
图38为图3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导冷套筒上形成有套筒外凸部);
图39为图3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制冷部设有外置感温探头);
图40为图3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外置感温探头的顶端直接接触冷壶内胆的内胆底壁);
图41为图3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制冷部设有内置感温探头以及便携式冷壶)。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冷热一体装置
1 制热部 2 制冷部
3 底座 4 内散热风扇
5 外散热风扇 6 照明灯
7 导热水管 8 导热水泵
9 导热风扇 10 电控板
11 热壶 12 热壶插装槽
13 热壶加热元件 14 连接器
15 连接器固定板 21 冷壶
22 导冷套筒 23 隔热保温层
24 冷壶插装槽 25 插装槽下罩盖
26 压缩机 27 冷凝器
28 节流元件 29 蒸发器
210 除霜风扇 211 压缩机残水盒
212 烘干风扇 213 防震底座
214 缓震保护层 215 半导体制冷片
216 散热片 217 制冷片安装平面
218 独立导冷元件 219 便携式冷壶
220 内置感温探头 221 外置感温探头
31 底座上扣合盖 32 底座下扣合盖
33 底座凸起部 34 散热进风口
35 散热出风口 36 底座观察窗口
41 风扇框架
21a 冷壶外壳 21b 冷壶盖
21c 冷壶内胆 21d 内胆底壁凹槽
21e 壶盖下凸部 21f 壶盖中空夹层
22a 内夹层壁 22b 外夹层壁
22c 套筒夹层腔 22d 套筒外凸部
22e 套筒底壁凹槽 26a 透明管段
28a 节流管线上游段 28b 过渡连接段
28c 节流管线下游段 28d 弯折尖端部
29a 蒸发器进口管线 29b 蒸发器出口管线
29c 扁平压管 213a 防震支架
213b 缓震弹簧 213c 防震硅胶圈
218a 内导冷壁面 218b 外导冷壁面
218c 导冷壁外凸部 219a 上方拿握部
219b 下方插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热一体装置100,如图1至图41所示,该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底座3和设置在底座3上并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1和制冷部2。其中,制热部1包括用于制热的热壶11,热壶11可以是电热水壶或养生壶等加热容器,制冷部2包括用于对液体制冷的冷壶21,此处的制冷功能不限于制冷水功能,还可包括制冰功能或对热水进行降温的功能。
此外,冷热一体装置100可包括食品加工装置,该食品加工装置可具备一种或多种的食品处理功能,例如搅拌功能或榨汁功能等。对于冷热一体装置100而言,在设有制冷部2的前提下,底座3上可设置能够独立于制冷部2工作的制热部1或食品加工装置,或同时设置制热部1和食品加工装置。当然,食品加工装置也可设置为自带加热功能。
可见,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100中的制热部1和制冷部2是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包括热壶11和冷壶21同时工作或各自单独工作。因此,该冷热一体装置100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饮水习惯,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从而大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制冷部2可包括设置在底座3的顶壁上的冷壶插装槽24,冷壶21插装在冷壶插装槽24中,制热部1可包括设置在底座3的顶壁上的热壶插装槽12,热壶11容置于热壶插装槽12中。
为保证制热部1与制冷部2之间相互独立,冷壶插装槽24与热壶插装槽12优选间隔设置。此外,由于热壶11和冷壶21的类型不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壶11和冷壶21可分别固定插装在热壶插装槽12和冷壶插装槽24中,或者热壶11和冷壶21均设置为可供用户拿取的结构,又或者是设置为热壶11和冷壶21中的一者固定插装而另一者可拿取的结构。因此,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100除了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饮水习惯之外,还能够适应不同的用户使用习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避免制热部1与制冷部2之间产生过多的热量交换而影响制冷或制热效率,优选在二者之间设置隔热结构。例如,可在制冷部2中设置插装槽下罩盖25,该插装槽下罩盖25能够向上盖合冷壶插装槽24的底端开口。换言之,此时冷壶21的底部位于插装槽下罩盖25的罩盖内腔中,插装槽下罩盖25优选采用隔热保温材料制成,从而减缓热壶11与冷壶21之间的热交换速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保证冷壶21能够稳定插装,可在冷壶插装槽24中安装导冷套筒22,该导冷套筒22的内径比冷壶21的冷壶内胆21c的外径略大。因此,当冷壶内胆21c至少部分插装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腔中时,冷壶内胆21c不会出现晃动的情况,具有稳定的安装结构。
此外,由于导冷套筒22具有导冷特性,其可作为冷壶21与制冷系统之间的导冷结构。但为了使导冷效率更高,可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内壁与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外壁之间填充导冷介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冷壶插装槽24和/或插装槽下罩盖25中设置隔热保温层23,以使得对冷壶21的隔热保温效果更好。例如,隔热保温层23可设置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壁与插装槽的内壁之间,隔热保温层23可形成为真空保温层(参照图3)或填充有隔热保温介质(参照图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壶11的热壶内腔和/或冷壶21的冷壶内腔中设有搅拌装置。当热壶11中设有搅拌装置时,制热部1中相当于具有食物料理机的功能。而当冷壶21中设有搅拌装置时,该搅拌装置配合冷壶21的制冰功能,能够制出口感较佳的冰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热部1可包括用于调控热壶11的温度的热壶温度调节装置,制冷部2可包括用于调控冷壶21的温度的冷壶温度调节装置。通过设置温度调节装置,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饮水要求来制取具有特定温度的开水。进一步地,制热部1可包括过热保护装置,制冷部2可包括过冷保护装置,能够保证冷热一体装置100的安全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壶插装槽12的插装槽内壁上设有沿周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插装槽功能键位,每个插装槽功能键位对应热壶11的不同使用功能,热壶11的外壁上设有功能选择键位。当用户将热壶11相对热壶插装槽12旋转时,功能选择键位能够对准任意的插装槽功能键位,功能选择键位与插装槽功能键位对准时实现电连接,从而使热壶11实现该插装槽功能键位对应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降低工作噪音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可在底座3的底座内腔中设置主动降噪模块,也可以将底座3的内壁设置为具有隔音功能的隔音壁,从而抵消噪音以及阻隔噪音的向外传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壶21包括设有提手卡扣部的冷壶提手,冷壶插装槽24的插装槽侧壁设有插装槽卡扣部。当冷壶21插装固定在冷壶插装槽24时,提手卡扣部与插装槽卡扣部能够相互扣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壶21与冷壶插装槽24之间的装配稳定性。
此外,可在冷壶21的外壁与冷壶插装槽24的插装槽内壁之间设置软胶垫圈,该软胶垫圈能够增大冷壶21与冷壶插装槽24之间的插装阻力,有利于提高冷壶21与冷壶插装槽24之间的装配稳定性。同样地,也可以在热壶11的外壁与热壶插装槽12的插装槽内壁之间设置该软胶垫圈。
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100的制冷系统、制热部1与制冷部2之间的关联结构、冷壶感温探头、底座结构以及便携式冷壶219。
压缩机制冷系统
参照图1至图27,制冷部2可通过压缩机制冷系统实现制冷,该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26、冷凝器27、节流元件28以及蒸发器29四大部件,且优选地设置在底座3的底座内腔中。其中,蒸发器29用于对冷壶21制冷,冷凝器27可用于对热壶11保温。
优选地,蒸发器29为盘绕冷壶21设置的管线式蒸发器。
通过设置上述结构,管线式的蒸发器29能够增大与冷壶21之间的导冷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蒸发器29设置在导冷套筒22上,导冷套筒22形成为夹层套筒,该夹层套筒的内夹层壁22a围成导冷套筒22的套筒腔,蒸发器29安装在夹层套筒的套筒夹层腔22c中。此时,蒸发器29可通过夹层套筒的内夹层壁22a的导冷作用对冷壶内胆21制冷。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前述中,为了使导冷效率更高,可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内壁与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外壁之间填充导冷介质。更具体地,此处的导冷介质设置在夹层套筒的内夹层壁22a与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周壁之间。此外,在前述中,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壁与插装槽的内壁之间可设有隔热保温层23。更具体地,此处的隔热保温层23设置在夹层套筒的外夹层壁22b与冷壶插装槽24的插装槽内壁之间。
回到上述实施方式,蒸发器29与内夹层壁22a可间隔设置。此时,套筒夹层腔22c中可填充导冷介质以增强蒸发器29与内夹层壁22a之间的导冷效果。
或者,如图12所示,蒸发器29也可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内夹层壁22a上,但在此结构下,当向冷壶内胆21c中通入热水以实现快速脱冰时,热水的热量会通过内夹层壁22a快速传导至蒸发器29,可能会导致蒸发器29的高压损害,进而影响其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对于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安装的蒸发器29,可将其管线设置为扁平压管29c,并将该扁平压管29c的扁平侧与内夹层壁22a相互贴合。与圆管相比,扁平压管29c的扁平侧具有较大的导冷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蒸发器29的制冷效率。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将蒸发器29设置为与导冷套筒22一体铸造成型的结构,并且蒸发器29的管线至少部分嵌入导冷套筒22中。其中,蒸发器29的管线为铜管,导冷套筒22为铸铝件,具有良好的导冷性能。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蒸发器29设置为与冷壶内胆21c一体铸造成型,即能够省去导冷套筒22的导冷过程,使蒸发器29的制冷量直接传导至冷壶内胆21c上。优选地,冷壶内胆21c为导冷性能良好的铸铝件,蒸发器29的管线为铜管。
为增大蒸发器29与冷壶21之间的导冷面积,蒸发器29可优选设置为呈单螺旋状或双螺旋状。而根据冷壶21的实际尺寸出发,蒸发器29的盘绕圈数可设置为不大于100圈。此外,由于冷壶21在制冷水、制冰或对热水降温时的期望温度有所不同,蒸发器29的管线中的冷媒流通量应能够适应不同的制冷要求。为此,蒸发器29的管径可设置在1mm~50mm的取值范围内。
此外,蒸发器29的管线可盘绕在冷壶21的外周部上,或者可以盘绕在冷壶21的底部,又或者可以同时盘绕在冷壶21的外周部和底部上。显然,同时盘绕在冷壶21的外周部和底部上的蒸发器结构具有较大的导冷面积,更有利于提高对冷壶21的制冷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缠绕冷壶21设置的蒸发器29可由单独设置的制冷管线代替,或者可将蒸发器29与单独设置的制冷管线组合制冷。其中,制冷管线的管腔内流通有制冷剂,但驱使制冷剂流动的动力源不仅限于压缩机,例如可通过动力泵等驱使制冷剂流动。换言之,缠绕式的蒸发器29为制冷管线的其中一种可实施结构,本发明中的冷壶21也可采用其他不同类型的制冷管线进行制冷。
优选地,如图14所示,节流元件28的节流管线下游段28c与蒸发器29的蒸发器出口管线29b缠绕设置。
由于蒸发器出口管线29b的管线外周壁温度较低,当把节流管线下游段28c与蒸发器出口管线29b缠绕设置后,能够进一步降低节流元件28中的冷媒温度,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将节流管线下游段28c缠绕在蒸发器出口管线29b上。此时,节流管线下游段28c的管径大小应与蒸发器出口管线29b的管径大小相当,或者,节流管线下游段28c的管径需要小于蒸发器出口管线29b的管径,才能保证将节流管线下游段28c缠绕在蒸发器出口管线29b上。因此,此时的节流元件28可以是膨胀阀或毛细节流管。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将蒸发器出口管线29b缠绕在节流管线下游段28c上。此时,难以将蒸发器出口管线29b缠绕在毛细节流管上,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节流元件28为膨胀阀。
具体地,节流元件28的节流管线包括依次连接的节流管线上游段28a、过渡连接段28b以及上述的节流管线下游段28c。其中,节流管线上游段28a与冷凝器27连接,过渡连接段28b至少部分呈螺旋状。通过将过渡连接段28b至少部分形成为螺旋状,能够避免其出现严重弯折的情况,并能够减小其体积以便于固定,同时能够提升对冷媒的节流效果。
为节省节流元件28所需占据的空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过渡连接段28b设置为沿着插装槽下罩盖25的外周壁适配性地进行弯折,即基本贴合插装槽下罩盖25的外周壁形状进行布置。
此外,可将节流管线下游段28c的部分管线段形成为朝向下方设置的弯折尖端部28d,该弯折尖端部28d用于引流积聚在蒸发器的外周壁上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蒸发器29包括蒸发器进口管线29a和上述的蒸发器出口管线29b。基于上述的弯折尖端部28d的导水作用,可优选地将蒸发器出口管线29b高于蒸发器进口管线29a设置,并且将蒸发器进口管线29a设置为从蒸发器29的底部伸出。在此结构下,积聚于蒸发器29的高位的冷凝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发性地沿着节流元件28的管线向下汇流,并最终积聚于弯折尖端部28d中。
为了承接从弯折尖端部28d滴落的冷凝水,可在弯折尖端部28d的下方设置压缩机残水盒211,该压缩机残水盒211优选设置在底座3的底座内腔中。
优选地,压缩机26的安装位置相对热壶11更靠近冷壶21,从而使制热部1与制冷部2之间的区域划分更加明确,使得底座内腔中的部件更加均匀合理地排布。
优选地,参照图15和图16,可将压缩机26的进气管至少部分设置为透明管段26a,并且在底座3上设置用于观察该透明管段26a中的积油量的底座观察窗口36。
通过设置该透明管段26a和底座观察窗口36,用户能够随时监测压缩机26的进气管中的积油情况,当观察到透明管段26a中的积油量较多且积油不能自发回流至上游时,用户可即时采取回油处理措施,从而有效避免积油进入压缩机26中而造成液击,保证压缩机26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使用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100时,用户通常处于俯视机器的状态。因此,为了更加便于用户观察,优选将底座观察窗口36设置在底座3的顶壁上。
此外,为尽量避免观察盲点,应确保透明管段26a的全部管段处于可视状态。例如,可将底座观察窗口36设置为长方形窗口,并将透明管段26a沿长方形窗口的长度方向摆置。其中,透明管段26a的长度不大于长方形窗口的长度,确保用户能够透过底座观察窗口36观察到完整的透明管段26a。
进一步地,透明管段26a可包括依次接驳的多节管段且管段连接处设有透明密封圈,该透明密封圈能够保证透明管段26a的管段连接处处于可视状态,有效避免观察盲点。
参照图17,冷热一体装置100可包括用于照射透明管段26a的照明灯6。在照明灯的照射下,透明管段26a中的积油更加易于观察,从而减少用户的观察误差。更优选地,该照明灯6设置为能够在用户的控制下亮灯或熄灭,以此有效节省用电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透明管段26a沿水平方向摆置,并且位于透明管段26a的上游的上游进气管段的高度低于透明管段26a的高度。在此结构下,由于受力平衡,位于透明管段26a中的积油难以自发性地回流至上游进气管段中。因此,可在压缩机制冷系统中设置用于将透明管段26a中的积油引流至上游的压缩机回油装置,并且该压缩机回油装置设置为在压缩机回油键被触发时启动工作。换言之,当用户观察到透明管段26a中的积油较多时,可主动触发压缩机回油键,进而驱动压缩机回油装置进行回油动作。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透明管段26a的上游端相对于下游端向下倾斜设置。此时,位于透明管段26a中的积油通常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发性地回流至上游端。但是,当积油的粘滞性较高或者需要加快回油速度时,必须借助压缩机回油装置进行主动回油。
具体地,压缩机制冷系统中还设有与压缩机26的进气管连通的冷媒补充管,该冷媒补充管既可以是内置于底座内腔中的内部冷媒补充管,此时底座内腔中需配备内置冷媒罐。或者,冷媒补充管也可以是伸出底座外的外部冷媒补充管,此时需要从外部进行冷媒的补充。
优选地,参照图18,压缩机制冷系统还包括除霜风扇210,该除霜风扇210设置为朝向压缩机26的外周壁吹风以加快结霜融化,保证压缩机26的工作效率,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可将除霜风扇210设置在冷凝器27与压缩机26之间,通过将冷凝器27的热量朝向压缩机26排放以融化压缩机26的外周壁上的霜层。
此外,也可以在压缩机26的外周壁设置保护涂层,该保护涂层包括由内而外的底漆保护层、保温涂层和疏水涂层。换言之,通过设置该保护涂层,压缩机26的外周壁的强度、保温性能以及疏水性能均得以有效提高,从而防止结霜。
由前述可知并参照图19,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位于压缩机26的底部下方的压缩机残水盒211。当压缩机26的外周壁上的霜层融化后,液滴能够沿外周壁向下流入压缩机残水盒211中。
进一步地,压缩机残水盒211优选设置为可拆卸结构。当压缩机残水盒211中的残留水较多时,可直接拆出压缩机残水盒211,并将压缩机残水盒211中的残留水倒掉。或者,可在压缩机残水盒211的底部设置PTC制热片,通过PTC制热片加热烘干压缩机残水盒211中的残留水。又或者,可在压缩机残水盒211的底部或底座内腔中设置烘干风扇212,利用烘干风扇212吹出的热风烘干压缩机残水盒211中的残留水。
此外,压缩机26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振动和噪音,压缩机噪音为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100的主要噪音源,因此需要对压缩机26作防震降噪处理。
优选地,参照图20和图21,可在压缩机26的底部设置防震底座213。该防震底座213可包括防震支架213a、设置在防震支架213a上的缓震弹簧213b以及设置在防震支架213a的周缘部的防震硅胶圈213c。其中,缓震弹簧213b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压缩机26的底部和防震支架213a的顶壁,防震硅胶圈213c包裹压缩机26的底部外周壁。可见,通过在压缩机26的底部设置缓震连接的防震底座213,能够有效缓冲压缩机26的振动,从而降低其工作噪音。
此外,参照图22,还可以在压缩机26的外壁包裹缓震保护层214,由于压缩机26的整机位于缓震保护层214中,能够避免与其他部件之间发生碰撞以及缓冲振动。优选地,可采用泡沫填充保护层或胶粒填充保护层作为上述的缓震保护层214,具有成本低,缓震性能好的特点。
热电制冷系统
参照图28至图41,制冷部2可通过热电制冷系统实现制冷,该热电制冷系统包括半导体制冷片215和用于对半导体制冷片215供电的供电电路,底座内腔中可设有电控板10,供电电路可集成在电控板10中。其中,半导体制冷片215包括制热端面和用于对冷壶内胆21c的外壁制冷的制冷端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制冷端面贴合安装于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外底壁,此时制热端面的下方连接有散热片216,以此确保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能够持续制冷,否则,制热端面与制冷端面会达到热平衡,从而导致制冷端面的导冷效果减弱。
进一步地,冷热一体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底座3的底座内腔中的内散热风扇4,能够将散热片216的热量加速排出底座3外,进而保证制冷端面的高效制冷。
基于上述结构,为提高散热效率,可在底座3的底壁上开设散热孔,并且该散热孔优选设置在内散热风扇4的下方。更优选地,散热孔的轴向投影面积不小于内散热风扇的轴向投影面积,从而增大散热出风量,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冷壶21包括套设在冷壶内胆21c外的冷壶外壳21a,并且冷壶内胆21c的外周壁与冷壶外壳21a的内周壁之间设有作为隔热保温层23的壶身保温层,保证对冷壶21的持续隔热保温。其中,该壶身保温层可设置为真空保温层或填充有相变制冷介质。
此外,冷壶21还包括用于盖合冷壶内胆21c的冷壶盖21b。该冷壶盖21b中设有作为隔热保温层23的壶盖保温层,并且冷壶盖21b的外壳体优选设置为密封外壳体,以此隔水隔热。
优选地,制冷部2包括设置在冷壶21与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之间的导冷结构。其中,导冷结构中设有制冷片安装平面217,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贴合安装在该制冷片安装平面217上,从而增大制冷端面的导冷面积,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3至图36,导冷结构包括安装在导冷套筒22的外周壁上的独立导冷元件218。此时,制冷片安装平面217设置在该独立导冷元件218上。可见,由于独立导冷元件218为能够独立于导冷套筒22生产的导冷部件,因此生产效率较高,并且易于装配和更换,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具体地,独立导冷元件218呈环箍状且包括环向的内导冷壁面218a和外导冷壁面218b,并且导冷套筒22为圆形套筒。此时,内导冷壁面218a与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周壁面相互贴合,有利于增加导冷面积。此外,外导冷壁面218b上形成有制冷片安装平面217,能够供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平整贴合。
进一步地,外导冷壁面218b上形成有外凸的导冷壁外凸部218c,导冷壁外凸部218c的径向外端面形成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或者,外导冷壁面218b上也可形成有内凹的导冷壁凹槽,该导冷壁凹槽的凹槽底壁可作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并且导冷壁凹槽的凹槽上侧壁和凹槽下侧壁能够分别抵接在半导体制冷片215的上下两端,保证其安装牢固。
此外,还可通过增大内导冷壁面218a与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周壁面的环向接触面积和轴向接触面积来提高导冷效率。优选地,内导冷壁面218a的环向周长至少为套筒外周壁面的环向周长的一半,内导冷壁面218a的轴向长度至少为套筒外周壁面的轴向长度的1/3。
当内导冷壁面218a的环向周长大于等于套筒外周壁面的环向周长的一半时,可以使内导冷壁面218a与套筒外周壁面之间形成过盈压接,从而固定独立导冷元件218与导冷套筒22的装配。或者,可将独立导冷元件218设置为弹性导冷元件以弹性箍紧导冷套筒22。
当内导冷壁面218a的环向周长小于套筒外周壁面的环向周长的一半时,独立导冷元件218可通过胶粘或紧固件等固定安装在导冷套筒22上。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7至图38,导冷结构包括直接形成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周壁上的制冷片安装平面217,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同样能够与该制冷片安装平面217平整贴合。
可选地,套筒外周壁上形成有竖向的平整壁面,该平整壁面可作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或者,套筒外周壁上形成有径向内凹的制冷片安装凹槽,制冷片安装凹槽的凹槽底壁面形成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此时,半导体制冷片215至少部分嵌入制冷片安装凹槽中,并且半导体制冷片215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制冷片安装凹槽的凹槽上侧壁和凹槽下侧壁,从而保证半导体制冷片215的稳定安装。又或者,套筒外周壁上形成有外凸的套筒外凸部22d,套筒外凸部22d的径向外端面形成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此结构便于在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热端面上设置散热片216。
优选地,导冷结构中的制冷片安装平面217的平面面积不小于制冷端面的平面面积,该结构有利于进一步增大制冷端面与制冷片安装平面217的导冷接触面积。
利用制冷系统的散热部对热壶保温
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100能够利用制冷系统的散热部产生的热量对热壶11保温。其中,当采用压缩机制冷系统制冷时,可利用冷凝器27产生的热量对热壶11保温,当采用热电制冷系统制冷时,则可利用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热端面产生的热量对热壶11保温。
可见,通过巧妙利用制冷系统的散热部产生的热量以对热壶11保温,能够省去需要额外设计的保温结构,从而在节省机内空间和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使冷热一体装置100具备对热壶11的辅助保温功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制冷部2通过压缩机制冷系统制冷。此时,可将冷凝器27设置在热壶11的正下方,这样从冷凝器27散发的热量能够基本聚集于热壶11的底壁以进行保温,提高对热量的利用率。
为保证冷凝器27产生的热量能够定向散发至热壶11的外壁,可优选在底座内腔中设置内散热风扇4,该内散热风扇4能够将冷凝器27的热量朝向热壶11排放。更优选地,冷凝器27与内散热风扇4由上而下叠置在底座内腔中并位于热壶11的下方,为方便采购和装配,可将冷凝器27优选设置为与内散热风扇4的风扇框架41一体成型。此外,底座3的底壁设有轴向的散热进风口34,热壶插装槽12的槽周壁设有径向的散热出风口35,内散热风扇4与散热进风口34沿轴向间隔设置。可见,将冷凝器27设置在散热进风口34与散热出风口35所形成的风道中,既能实现对热壶11的保温,又不影响对底座内腔的正常散热。
或者,参照图23至图25,冷热一体装置100可包括设置在底座3的外侧壁上的外散热风扇5。此时,冷凝器27优选设置为呈条形并且沿着底座3的外侧壁水平摆置,多个外散热风扇5则沿着冷凝器27的水平摆置方向依次间隔排布。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制冷部2通过热电制冷系统制冷。此时,冷热一体装置100还包括导热保温风扇,该导热保温风扇用于将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热端面的热量排向热壶11,从而实现对热壶11的保温。优选地,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热端面连接有散热片216,导热保温风扇优选设置在散热片216与热壶11之间。
此外,制热部1包括用于对热壶11加热的热壶加热元件13,此时电控板10配置为在热壶11的温度低于保温温度时控制热壶加热元件13降功率工作或间歇工作。这是由于当热壶加热元件13降功率工作或间歇工作时,其对热壶11的加热效率有所降低,但依然能够将热壶11中的热水控制在一定的保温范围内。优选地,保温温度可设置为不小于40℃。
另一方面,冷热一体装置100可包括用于对热壶11保温的PTC制热片,该PTC制热片可设置在热壶11的周壁或底壁上以对热壶11作小功率加热保温。
当制热部1和制冷部2均停止工作时,则无法利用制冷系统的散热部对热壶11进行保温。因此,可将散热进风口34和散热出风口35设置为能够在制热部1停止加热时闭合,从而锁住底座内腔中的余热,减缓热量的流失。当制热部1和制冷部2中的任意一者重新启动工作后,需控制散热进风口34和散热出风口35重新打开,避免影响正常散热。
此外,为进一步避免对冷热一体装置100的正常散热造成影响,可在底座内腔中设置用于感测散热出风口35的散热温度的散热温度传感器。当散热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散热温度高于安全温度阈值时,可控制冷热一体装置100立即停止工作,确保机器不会由于过热而损坏,从而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优选地,可将底座3设置为金属底座,并在该金属底座的内壁上设置底座散热片,该底座散热片能够单独工作或配合散热风扇工作。
辅助脱冰结构
参照图26和图27,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100还包括用于对冷壶21进行加热脱冰的冷壶加热结构。通过设置该冷壶加热结构,冷壶21能够在完成制冰后实现快速脱冰,满足用户对快速制冰的要求。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冷壶加热结构包括导热水管7和用于对导热水管7的管路中的水流提供动力的导热水泵8,该导热水管7的一端与热壶11的热壶内腔连通,另一端可缠绕冷壶21设置。当热壶11中的热水流动至导热水管7时,冷壶21能够迅速吸热脱冰,形成能够供用户取用的具有合适大小的冰块。
需要说明的是,热壶11的热壶出水管可以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热水管7,当热壶出水管缠绕冷壶21设置时,除了能够辅助脱冰,还能够快速冷却管路中的热水以供用户饮用。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将导热水管7的两端分别与热壶11的热壶内腔和冷壶21的冷壶内腔连通,即直接将热水引流至冷壶内腔中以实现脱冰。优选地,在此结构下的导热水管7的管路中设有流量控制阀,通过该流量控制阀控制引流至冷壶内腔中的热水量,能够避免由于脱冰过度而导致的冰块大面积融化。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冷壶加热结构包括设置在底座内腔中的导热风扇9,该导热风扇9用于将制冷系统的散热部的热量朝向冷壶21排放。当采用压缩机制冷系统制冷时,导热风扇9优选设置在冷凝器27与冷壶21之间,从而将冷凝器27散发的热量引导至冷壶21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辅助冷壶21脱冰时,制冷系统已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因此上述的冷凝器散发的热量仅为散热余量。因此,为了确保底座内腔中具有足够的散热余量进行脱冰,可将散热进风口34和散热出风口35设置为在导热风扇9工作时闭合,并能够在脱冰完成后重新打开,以免影响正常散热。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冷壶加热结构包括用于对冷壶21加热的PTC制热片。该PTC制热片可优选设置在冷壶21的外壁上,当PTC制热片作小功率加热时,脱冰效果较好,稳定性较高。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对制冷系统的制冷部和散热部进行功能切换以实现快速脱冰。例如,对于设有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冷热一体装置100而言,压缩机制冷系统中设有冷媒换向阀。此时,本来用于对冷壶21制冷的蒸发器29能够通过冷媒换向阀切换至对冷壶21加热脱冰,当需要对冷壶21制冷时,可再次通过冷媒换向阀切换至对冷壶21制冷。换言之,通过设置冷媒换向阀,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29和冷凝器27的功能能够相互切换。
与上述结构类似,对于设有热电制冷系统的冷热一体装置100而言,热电制冷系统中的供电电路中设有电流换向开关。当电流换向开关切换供电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时,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热端面和制冷端面的功能能够相互切换。换言之,原本用于对冷壶21制冷的制冷端面能够通过电流换向开关切换为用于对冷壶21加热脱冰的制热端面,而原本用于制热的制热端面则相应地切换为制冷端面。
冷壶感温探头
制冷部2包括用于感测冷壶21的温度的冷壶感温探头。该冷壶感温探头可以是能够间接感测冷壶温度的外置感温探头,也可以是能够直接感测冷壶温度的内置感温探头。
通过设置冷壶感温探头,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100能够根据感测到的冷壶温度实现温度调控、过冷保护或用户提醒等功能,有利于丰富冷热一体装置100的功能,从而使用户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9和图40,冷壶感温探头为设置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底壁和/或套筒外周壁上的外置感温探头221,从而实现对冷壶21的间接感温。由于外置感温探头221始终不会与冷壶21中的液体直接接触,因此该感测方式相对直接感温而言更加干净卫生,能够确保用户的饮用安全。
优选地,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底壁形成有套筒底壁凹槽22e,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底壁形成有内胆底壁凹槽21d。其中,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壁向上嵌入内胆底壁凹槽21d中,外置感温探头221至少部分嵌入套筒底壁凹槽22e。通过将外置感温探头221嵌入套筒底壁凹槽22e中,探头与导冷套筒22之间的导冷面积更大,更有利于提高探头的感测精准性。
更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冷套筒22的套筒内底壁与内胆底壁之间填充有导冷介质,并且外置感温探头221的顶端抵接于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顶壁。可见,外置感温探头221的顶端与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顶壁直接接触能够进一步提高探头的感测精准性,从而使冷热一体装置100的工作性能更可靠。
进一步地,嵌入套筒底壁凹槽22e中的外置感温探头221的外周壁与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侧壁相互抵接,使外置感温探头221的外周壁与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侧壁完全接触,导冷面积达到最大化,感测精准性也相应最高。
优选地,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底壁可设有探头通过孔,此时,外置感温探头221的顶端穿过探头通过孔并抵接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底壁。与上述的感温结构相比,本优选结构中的外置感温探头221的顶端与冷壶内腔之间仅间隔有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底壁,由于省去一层导冷结构,本优选结构中的外置感温探头221的感温精准性相对更高。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1,冷壶感温探头为设置在冷壶21的冷壶内胆21c中的内置感温探头220。可见,由于内置感温探头220能够直接接触冷壶内胆21c中的液体,因此该感测方式相对间接感温而言,感温精准度更高。
优选地,冷壶21包括用于盖合冷壶内胆21c的冷壶盖21b,内置感温探头220可安装在冷壶盖21b的底部。更优选地,冷壶盖21b的底壁形成有向下凸起的壶盖下凸部21e,内置感温探头220从壶盖下凸部21e向下伸出。此时,通过设置壶盖下凸部21,内置感温探头220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感温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冷壶盖21b中可形成有用于隔热保温以及可用于安装电控板10的壶盖中空夹层21f,并且该壶盖中空夹层21f优选设置为真空夹层或填充有隔热保温介质。相应地,冷壶盖21b的外壳体优选设置为密封外壳体,形成隔水隔热结构。
在上述设有冷壶感温探头的冷热一体装置100中,还包括设置在底座3上的控制面板,该控制面板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用于显示探头感测到的冷壶温度,即具有提醒用户实时感测温度的功能。此外,控制面板包括温度设置按键,电控板10可配置为控制半导体制冷片215制冷直至冷壶21达到温度设置按键的设定温度值,而冷壶感温探头优选采用能够向电控板10发出感测温度信号的电子式感温探头。
底座结构
底座3的顶壁上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底座凸起部33,冷壶插装槽24位于底座凸起部33中,使得冷壶插装槽24的轴向尺寸更大,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冷壶21,增加一次性制冷水或制冰量。
优选地,底座凸起部33呈方形且设有散热进风口34和散热出风口35。为提高散热效率,可将散热进风口34与散热出风口35分别设置在底座凸起部33的相邻侧面上,使得散热进风口34与散热出风口35之间形成垂直风道,从而增大风压,加快散热速度。
此外,由于热壶插装槽12与冷壶插装槽24间隔设置,可优选将热壶插装槽12的插装槽外侧壁避让散热进风口34和散热出风口35设置,以免在散热进风口34或散热出风口35附近形成较大风阻而影响散热。
进一步地,散热进风口34优选设置为呈圆拱形,并且进风口中设有沿径向间隔地同心布置的多个圆拱形栅条,散热出风口35优选设置为呈矩形百叶窗状,即出风口中设有沿竖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直条形栅条。当散热进风口34呈圆拱形且散热出风口35呈矩形百叶窗状时,散热风道中的风阻较小,能够加快散热速度,提高散热效率。
为了与上述能够形成垂直风道的进出风口结构相匹配,设置在底座内腔中的散热风扇为离心式散热风扇。其中,散热进风口34连通离心式散热风扇的进风端,散热出风口35连通离心式散热风扇的出风端。换言之,当离心式散热风扇旋转时,空气经散热进风口34轴向流动至散热风扇的进风端,并沿径向从散热风扇的出风端流动至散热出风口35,从而形成风压较大的散热风道。
此外,可优选在底座3的底壁或侧壁上设置底座贯通孔,这样底座内腔中积聚的冷凝水能够通过该底座贯通孔外排,或者该底座贯通孔也可以用于辅助散热,或者该底座贯通孔能够同时用于供冷凝水外排和辅助散热。
优选地,底座3包括相互扣合的底座上扣合盖31和底座下扣合盖32,热壶插装槽12和冷壶插装槽24均设置在底座上扣合盖31上。将底座3设置为扣合盖结构的好处在于,便于底座内腔中的各部件的装配,例如制冷系统的部件或散热风扇等结构,有利于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够便于后续的拆机维修保养。
此外,可在底座3的内壁上设置一体成型的散热通道,并在散热通道中通入冷媒或冷却水以辅助散热。
优选地,冷壶21可通过胶粘、卡扣或紧固件等方式插装固定在冷壶插装槽24中,提高冷壶21与冷壶插装槽24之间的装配稳定性。进一步地,冷壶21的外周部与冷壶插装槽24的内周壁之间设有密封元件,用于隔热防水,保证冷壶21的高效制冷。
便携式冷壶
参照图41,制冷部2包括可拿取地设置在底座3上的便携式冷壶219。该便携式冷壶219能够便于用户出行时随身携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极大满足用户的饮用要求,实用性较高。
优选地,便携式冷壶219包括上方拿握部219a和下方插装部219b,下方插装部219b插装于导冷套筒22的套筒腔中。可见,通过将便携式冷壶219划分为便于用户拿握的上方拿握部219a以及用于制冷的下方插装部219b,能够方便用户随时携带或制冷。
当便携式冷壶219制冷完成后,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周壁温度较低,不利于用户拿握。但由于上方拿握部219a与下方插装部219b之间能够相互导冷,因此需要在上方拿握部219a的外周壁设置作为隔热保温层23的壶身保温层,以避免用户在接触上方拿握部219a时手感不适。
为提高制冷效率,下方插装部219b可设置为呈圆筒状,导冷套筒22可设置为圆形套筒。其中,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形成导冷接触结构。例如,该导冷接触结构可以是覆盖在导冷套筒22的内壁上的导冷弹性元件,此时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弹性元件的内壁弹性压接。或者,该导冷接触结构可以是分别形成在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周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周壁之间的相互配合的旋接螺纹,此时下方插装部219b与导冷套筒22通过旋转接合,并通过各自的周壁导冷。又或者,该导冷接触结构可以是设置在导冷套筒22的内壁上的活动磁条,当下方插装部219b插装于导冷套筒22的套筒腔时,活动磁条的内壁抵压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
可见,通过在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设置导冷接触结构,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并能够同时对下方插装部219b进行限位,使便携式冷壶219与导冷套筒22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定。
当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存在较大间隙时,会导致导冷效果变差,进而影响制冷效率。因此,为保证高效制冷,可在导冷套筒22中设有微动开关,该微动开关设置为在下方插装部219b与导冷套筒22插装到位时被触发。或者,可在导冷套筒22中设有用于感测下方插装部219b与导冷套筒22插装到位的红外感测装置,当检测到插装不到位时,不允许制冷。需要说明的是,插装是否到位指的是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存在的间隙是否足够小,只有当间隙足够小或者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的导冷接触结构时,才能保证高效制冷。
此外,由于便携式冷壶219需要频繁地插拔使用,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为较易磨损部位。特此,可在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设置具有导冷特性的耐磨涂层,以提高便携式冷壶219的耐磨损度,保证其美观性。
优选地,便携式冷壶219包括冷壶盖21b,冷壶盖21b中设有作为隔热保温层23的壶盖保温层。当用户需要外带便携式冷壶219时,该隔热保温结构能够起到较长时间的保温作用。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冷热一体装置100的制热部1,其包括用于对热壶加热的热壶加热元件13、设置在热壶插装槽12中的连接器14以及用于固定安装连接器14的连接器固定板15,从而保证制热部1能够实现制热功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底座(3)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3)上并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1)和制冷部(2),所述制热部(1)包括用于制热的热壶(11),所述制冷部(2)包括用于制冷的冷壶(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部(2)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顶壁上的冷壶插装槽(24),所述制热部(1)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顶壁上并与所述冷壶插装槽(24)间隔的热壶插装槽(12),所述冷壶(21)可拿取地插装在所述冷壶插装槽(24)中,所述热壶(11)可拿取地容置于所述热壶插装槽(12)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部(2)包括插装槽下罩盖(25),所述插装槽下罩盖(25)向上盖合所述冷壶插装槽(24)的底端开口并支撑所述冷壶(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壶插装槽(24)和所述插装槽下罩盖(25)中均设有隔热保温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部(2)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底座内腔中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的散热部设置为能够用于对所述热壶(11)保温。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导热水管(7),所述导热水管(7)的一端连通所述热壶(11)的热壶内腔且另一端缠绕所述冷壶(21)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水管(7)为所述热壶(11)的热壶出水管。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壶(21)包括设有提手卡扣部的冷壶提手,所述冷壶插装槽(24)的插装槽侧壁设有插装槽卡扣部,所述提手卡扣部与所述插装槽卡扣部能够在所述冷壶(21)插装至所述冷壶插装槽(24)时相互扣合。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壶插装槽(12)的插装槽内壁上设有沿周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插装槽功能键位,所述热壶(11)的外壁上设有功能选择键位,所述热壶(11)设置为能够在所述热壶插装槽(12)中旋转以使得所述功能选择键位选择性地对准所述插装槽功能键位。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壶(21)的外壁与所述冷壶插装槽(24)的插装槽内壁之间和/或所述热壶(11)的外壁与所述热壶插装槽(12)的插装槽内壁之间设有软胶垫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壶(11)的热壶内腔和/或所述冷壶(21)的冷壶内腔中设有搅拌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部(1)包括用于调控所述热壶(11)的温度的热壶温度调节装置;和/或,所述制冷部(2)包括用于调控所述冷壶(21)的温度的冷壶温度调节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部(1)包括过热保护装置;和/或,所述制冷部(2)包括过冷保护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底座内腔中的主动降噪模块;和/或,所述底座(3)的内壁形成为具有隔音功能的隔音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与所述底座(3)的内壁一体成型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中通有冷媒。
CN201811063564.4A 2018-09-12 2018-09-12 冷热一体装置 Active CN1108950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63564.4A CN110895086B (zh) 2018-09-12 2018-09-12 冷热一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63564.4A CN110895086B (zh) 2018-09-12 2018-09-12 冷热一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5086A true CN110895086A (zh) 2020-03-20
CN110895086B CN110895086B (zh) 2022-10-04

Family

ID=69785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63564.4A Active CN110895086B (zh) 2018-09-12 2018-09-12 冷热一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950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1662A (zh) * 2020-12-10 2021-02-26 萃沫食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冷热一体饮品设备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9518U (zh) * 1991-05-11 1992-03-25 广东神州燃气具联合实业公司 冰、温、热开水器
JPH0870995A (ja) * 1994-09-05 1996-03-19 Tsubasa Syst Kk 蒸留水製造ポット
CN1603725A (zh) * 2003-09-30 2005-04-06 李显月 节能高效制冰装置
CN2792367Y (zh) * 2005-04-29 2006-07-05 佛山市顺德区新宝电器有限公司 可制热制冷保温的电水壶
CN201948693U (zh) * 2010-12-31 2011-08-31 上海市奉贤中学 具有加热和制冷功能的杯垫
CN203153257U (zh) * 2013-04-03 2013-08-28 肖锦清 冰水壶
CN205144329U (zh) * 2015-11-23 2016-04-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饮水机
CN106315028A (zh) * 2015-05-06 2017-01-11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饮料容器的接收设备
CN206056006U (zh) * 2016-07-08 2017-03-29 河南香雪海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压缩机制冷功能的液体加热器
CN106724876A (zh) * 2017-03-13 2017-05-31 深圳戴普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泡茶机
CN107397458A (zh) * 2017-09-13 2017-11-28 安徽海溢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磁感应的非接触式水杯搅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9518U (zh) * 1991-05-11 1992-03-25 广东神州燃气具联合实业公司 冰、温、热开水器
JPH0870995A (ja) * 1994-09-05 1996-03-19 Tsubasa Syst Kk 蒸留水製造ポット
CN1603725A (zh) * 2003-09-30 2005-04-06 李显月 节能高效制冰装置
CN2792367Y (zh) * 2005-04-29 2006-07-05 佛山市顺德区新宝电器有限公司 可制热制冷保温的电水壶
CN201948693U (zh) * 2010-12-31 2011-08-31 上海市奉贤中学 具有加热和制冷功能的杯垫
CN203153257U (zh) * 2013-04-03 2013-08-28 肖锦清 冰水壶
CN106315028A (zh) * 2015-05-06 2017-01-11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饮料容器的接收设备
CN205144329U (zh) * 2015-11-23 2016-04-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饮水机
CN206056006U (zh) * 2016-07-08 2017-03-29 河南香雪海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压缩机制冷功能的液体加热器
CN106724876A (zh) * 2017-03-13 2017-05-31 深圳戴普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泡茶机
CN107397458A (zh) * 2017-09-13 2017-11-28 安徽海溢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磁感应的非接触式水杯搅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1662A (zh) * 2020-12-10 2021-02-26 萃沫食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冷热一体饮品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5086B (zh) 202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74573C2 (ru) Холоди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DE10221897B4 (de) Kältegerät und Eisbereiter dafür
CN110895086B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102997528B (zh) 冷藏库
CN110895089B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110895087B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9235779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110895088A (zh) 冷热一体装置
KR101754360B1 (ko) 냉장고
CN110895085A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8832844U (zh) 冷热一体装置
JPH10300305A (ja) 熱電モジュール式電気冷蔵庫
RU2330222C1 (ru) Электрохолодильник с термосом для горячей пищи н.р.янсуфина
CN201104779Y (zh) 采用半导体制冷的咖啡机
CN110893069B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114587131A (zh) 烹饪器具
CN110895090A (zh) 小家电制冷装置和冷热一体装置
CN208832842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8832835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8832845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8832843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8832838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8832840U (zh) 小家电制冷装置和冷热一体装置
CN218864268U (zh) 一种集成有冷风扇的吸油烟机
CN208832841U (zh) 小家电制冷装置和冷热一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