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87125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87125A
CN110887125A CN201911086066.6A CN201911086066A CN110887125A CN 110887125 A CN110887125 A CN 110887125A CN 201911086066 A CN201911086066 A CN 201911086066A CN 110887125 A CN110887125 A CN 110887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er
heat exchanger
opening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860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明珠
黄鑫
李树云
吴俊鸿
李业强
田雅颂
陈英强
刘江驰
高智强
李建建
张兴钰
翟振坤
向新贤
曹睿
张奇
何博
肖洪力
熊绍森
徐耿彬
张守信
魏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110860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871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87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871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10),空调壳体(1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风口(11),空调壳体(1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风口(12),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之间设置有风机和换热器(14),换热器(14)设置在其中一个风口处,风机设置在换热器(14)和另外一个风口之间,换热器(14)远离风机一端的第一端口处设置有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具有靠近第一端口以封堵第一端口的第一位置,以及远离第一端口以打开第一端口的第二位置。根据本申请的空调器,能够灵活调节空调出风,改善出风条件,提高用户舒适。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室内柜机一般具有制冷、制热、送风等几种模式,其中,只有送风模式不需经过换热,外机不启动。送风模式时,空气仍然要经过换热器,但不进行换热,最后从风口吹出,这样导致气流在经过换热器时产生了较大的损失,减小了送风风量,减弱了房间内的气流大循环,送风距离短,用户舒适性差;制冷模式时,为了使房间快速降温,空调出风口附近温度较设定温度低很多,当用户靠近直吹时,舒适性很差,甚至导致用户着凉感冒。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能够灵活调节空调出风,改善出风条件,提高用户舒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空调壳体的上端设置有第一风口,空调壳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风口,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设置有风机和换热器,换热器设置在其中一个风口处,风机设置在换热器和另外一个风口之间,换热器远离风机一端的第一端口处设置有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具有靠近第一端口以封堵第一端口的第一位置,以及远离第一端口以打开第一端口的第二位置。
优选地,空调壳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封堵结构驱动连接,以驱动封堵结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优选地,封堵结构与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S1,换热器沿风机的轴向的长度为L2,S1=(0~0.3)L2。
优选地,封堵结构具有小开度模式和大开度模式,当封堵结构为小开度模式时,小开度距离S11=(0~0.1)L2,当封堵结构为大开度模式时,大开度距离S12=(0.1~0.3)L2。
优选地,封堵结构包括封堵隔板,封堵隔板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换热器的第一端口面积。
优选地,封堵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锥。
优选地,第一导流锥的母线为圆滑过渡曲线。
优选地,第一导流锥的母线为单圆弧线;或,第一导流锥的母线为多段圆弧线。
优选地,第一导流锥的母线为多段圆弧线时,在第一导流锥的一个轴截面内,第一导流锥的多段圆弧线的圆心位于母线的同一侧,或,第一导流锥的多段圆弧线的圆心位于母线的不同侧。
优选地,第一导流锥的中心轴线与风机的中心轴线重合。
优选地,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地,第一风口处活动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具有打开第一风口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第一风口的第二位置;和/或,第二风口处活动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具有打开第二风口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第二风口的第二位置。
优选地,换热器设置在第二风口处,第一风口处设置有第二导流锥。
优选地,风机为对旋轴流风机。
优选地,空调壳体为多棱柱,空调壳体包括前面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与前面板相邻,第一侧板位于前面板的第一侧,第二侧板位于前面板的第二侧,第一风口位于第一侧板、前面板和第二侧板的顶端。
优选地,第二风口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风口设置在第一侧板上,另一个第二风口设置在第二侧板上,两个第二风口通过前面板间隔开。
优选地,换热器与风机之间的风道内设置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包括导流圈和设置在导流圈内的整流板,整流板沿导流圈的轴向延伸,整流板的两侧连接至导流圈的内壁,整流板将导流圈的导流通道分割为至少两个整流区域。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空调壳体的上端设置有第一风口,空调壳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风口,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设置有风机和换热器,换热器设置在其中一个风口处,风机设置在换热器和另外一个风口之间,换热器远离风机一端的第一端口处设置有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具有靠近第一端口以封堵第一端口的第一位置,以及远离第一端口以打开第一端口的第二位置。通过在换热器远离风机的第一端口处设置能够打开或者关闭第一端口的封堵结构,能够在空调器处于送风模式时,通过打开封堵结构,使得大部分气流均从换热器的第一端口处吸入,并且风量增幅较大,可以实现大风量的送风效果,并且送风距离远,使房间内的大循环气流增强,提升用户舒适性;制冷模式时,控制封堵结构与第一端口之间的距离,气流从换热器及换热器的第一端口同时吸入,使冷风与热风混合吹出,可降低冷风直吹人的不适感,提升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下进风上出风时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上进风下出风时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导流锥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导流锥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空调器下进风上出风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导流圈;2、整流板;3、第一消音孔;4、第一内筒;5、第一外筒;6、第二内筒;7、第二外筒;8、横向挡板;9、第二消音孔;10、空调壳体;11、第一风口;12、第二风口;13、对旋轴流风机;14、换热器;15、第一导流锥;16、第二导流锥;17、前面板;18、第一侧板;19、第二侧板;20、底座;21、封堵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1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10,空调壳体1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风口11,空调壳体1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风口12,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之间设置有风机和换热器14,换热器14设置在其中一个风口处,风机设置在换热器14和另外一个风口之间,换热器14远离风机一端的第一端口处设置有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具有靠近第一端口以封堵第一端口的第一位置,以及远离第一端口以打开第一端口的第二位置。
通过在换热器14远离风机的第一端口处设置能够打开或者关闭第一端口的封堵结构,能够在空调器处于送风模式时,通过打开封堵结构,使得大部分气流均从换热器14的第一端口处吸入,并且风量增幅较大,可以实现大风量的送风效果,并且送风距离远,使房间内的大循环气流增强,提升用户舒适性;制冷模式时,控制封堵结构与第一端口之间的距离,气流从换热器14及换热器14的第一端口同时吸入,使冷风与热风混合吹出,可降低冷风直吹人的不适感,提升舒适性。
封堵结构闭合第一端口时,空调器可正常的上下出风、制冷制热,当封堵结构打开第一端口时,大部分气流将会经过换热器14与封堵结构之间所形成的新风道,因此气流阻力减小,风量增加。
空调壳体10内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封堵结构驱动连接,以驱动封堵结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驱动机构例如为齿轮齿条驱动机构,或者是伸缩缸驱动机构等,只要能够实现对封堵结构在风机轴向方向的位置调整即可。
由于封堵结构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驱动机构实现对封堵结构的位置调节,进而能够调节封堵结构与换热器14之间的间距,调节经该新的风口进入或者流出换热器14的空气流量,实现对空气温度的更加有效的调节,使得空气温度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
封堵结构与换热器14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S1,换热器14沿风机的轴向的长度为L2,S1=(0~0.3)L2,从而能够合理控制空气经换热器14的风量以及经封堵结构与换热器14之间的间隙的风量,实现对出风温度的合理调节,提高出风舒适性。
优选地,封堵结构具有小开度模式和大开度模式,当封堵结构为小开度模式时,小开度距离S11=(0~0.1)L2,当封堵结构为大开度模式时,大开度距离S12=(0.1~0.3)L2。通过不同的开度可以使空调器达到不同的工作状态,调控经过这个导流锥形成的风道的流量以及经过换热器14的流量,能够使空调器在不同的工况下,产生不同的风量效果。
通过对封堵结构的运动距离进行划分,将其分为两种模式,可以在空调运行控制过程中,对空调器进行分段控制,使得空调器处于小开度调节模式或者大开度调节模式,当空调器处于小开度调节模式时,其在与换热器14的第一端端面距离S11=(0~0.1)L2的范围内运动,封堵结构仅能够在该距离内运动,实现小风量调节;当空调器处于大开度调节模式时,其在与换热器14的第一端端面距离S12=(0.1~0.3)L2的范围内运动,实现该范围内的风量调节。在对封堵结构的运动距离进行分段后,能够实现对空调器出风的更加细微的控制,调节更加准确,而且由于缩小了调节范围,因此调节效率更高。
封堵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锥15。第一导流锥15的大径端具有能够封堵第一端口的环形挡板,可以实现与换热器14之间的贴合,小径段为锥形结构,可以方便实现对气流的导流作用。导流锥的结构简单,而且能够从整个周向方向对经换热器14流动的气流进行导流,形成360度无死角导流,提高了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顺畅性和连续性,降低了气流流动损失,提高了气流的流动效率。具体而言,在第一导流锥15的轴截面内,第一方向为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在径向外边缘位置处的切线方向,第二方向为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在轴向末端位置处的切线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为两个位置处的切线所形成的夹角。
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例如为圆滑过渡曲线,能够使得气流沿着第一导流锥15的表面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动更小,流动更加平滑,流动速度波动更小,进一步提高气流流动的均匀性。
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为单圆弧线;或,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为多段圆弧线。
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为多段圆弧线时,在第一导流锥15的一个轴截面内,第一导流锥15的多段圆弧线的圆心位于母线的同一侧,或,第一导流锥15的多段圆弧线的圆心位于母线的不同侧。
通过灵活调整母线的结构形式,能够根据需要选择第一导流锥15的结构形式,使得第一导流锥15的结构能够更好地与换热器14和空调壳体10的结构相匹配,进一步提高气流流动效率,降低气流流动损失,减小气流流动噪音。
第一导流锥15的中心轴线与风机的中心轴线重合。
第一风口11和/或第二风口12处设置有过滤网。
第一风口11处活动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具有打开第一风口11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第一风口11的第二位置;和/或,第二风口12处活动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具有打开第二风口12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第二风口12的第二位置。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封堵结构包括封堵隔板21,封堵隔板2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换热器14的第一端口面积,从而能够保证封堵隔板21完全封住第一端口。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以设置在底座20上,驱动机构例如为伸缩气缸或者伸缩油缸,或者是电动螺杆等,封堵隔板21远离换热器14的一侧固定连接在伸缩气缸、伸缩油缸或者电动螺杆的伸缩端,既能够方便实现封堵隔板21的设置,又能够方便实现封堵隔板21的位置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4设置在第二风口12处,第一风口11处设置有第二导流锥16。第二导流锥16能够对第一风口11处的进风或者出风形成有效的导流作用,提高气流的流动效率,同时,当第一风口11作为出风口使用时,第二导流锥16能够使得空调出风向水平方向吹出,加大第一风口11处的送风距离,同时可以在制冷时实现淋浴式出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风机为对旋轴流风机13。对旋轴流风机13包括上轴流风叶和下轴流风叶,上轴流风叶和下轴流风叶的送风方向一致。通过采用对旋轴流风机13,能够方便地实现空调器的下进风上出风模式或者是上进风下出风模式,调节简单方便,而且风量和风压损失小,出风效率高。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壳体10为多棱柱,空调壳体10包括前面板17、第一侧板18和第二侧板19,第一侧板18和第二侧板19与前面板17相邻,第一侧板18位于前面板17的第一侧,第二侧板19位于前面板17的第二侧,第一风口11位于第一侧板18、前面板17和第二侧板19的顶端。
第二风口12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风口12设置在第一侧板18上,另一个第二风口12设置在第二侧板19上,两个第二风口12通过前面板17间隔开。
传统室内柜机空调器一般具有制冷、制热、送风等模式,由于制冷及制热等模式需要进行热交换,所以风道内的气流必须经过换热器14进行热量的交换,因而换热器14会具有较大的阻力,使得整机风量降低。送风模式为气流不需经过换热,而直接输送空气的模式,在温度适中的环境下起到调节房间气流循环的作用,但传统室内柜机在送风模式时,气流仍然需要经过换热器14,产生较大的风量损失。本申请采用多风口的壳体风道,在送风模式开启时,可以实现气流不经换热器14而直接进入风机,最后从风口吹出,在房间内形成大循环气流,其气流不需经过换热器14,管阻减小,从而使得风量增大,相比于传统柜机,其风量大,送风形式多样,舒适性强,可远距离送风。
当空调器处于下进风上出风送风模式时,第一导流锥15或封堵隔板21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开启风道,第一导流锥15或封堵隔板21运动距离为S12,在对旋轴流风机13的向上送风的作用下,大部分气流从换热器14下端吸入,最后气流从第一风口11吹出,从换热器14下端吸入的气流未经过换热器14,所以气流所受到的阻力大幅减小,风量增加,从而实现大风量的送风效果。
当空调器处于上进风下出风送风模式时,第一导流锥15或封堵隔板21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开启风道,第一导流锥15或封堵隔板21运动距离为S12,在对旋轴流风机13的向下送风的作用下,气流从第一风口11吸入,经过对旋轴流风机13,最后从换热器14下端吹出。
制冷模式时,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开启,第一导流锥15或封堵隔板21打开第一端口,控制第一导流锥15或封堵隔板21轴向运动的距离为S11,可以使部分空气不经过换热器14,这一部分空气可以与换热器14出来的冷空气汇合,经对旋轴流风机13从第一风口11吹出,从而使冷风混合热风吹出,降低制冷直吹人的不适感,提高用户舒适性。
其他模式时,第一导流锥15或封堵隔板21不打开第一端口。
换热器14与风机之间的风道内设置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包括导流圈1和设置在导流圈1内的整流板2,整流板2沿导流圈1的轴向延伸,整流板2的两侧连接至导流圈1的内壁,整流板2将导流圈1的导流通道分割为至少两个整流区域。
导流圈1位于风机和换热器14之间,用于引导气流在内部风道内的流动,一方面对流经导流圈1的气流进行导流和整流,另一方面能够对流经导流圈1的气流进行消音,降低气流流动噪音,提高气流流动效率。上述的内部风道分别与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圈1的上边缘延伸至底座20的顶面上,导流圈1的下边缘延伸至换热器14的端面,且对应于换热器14的内边缘。
该导流装置在导流圈1内增设了整流板2,由于整流板2位于导流圈1内部,并且经导流圈1分隔为至少两个整流区域,因此不仅能够利用导流圈1本身对导流圈1内周侧的气流进行整流,而且也可以利用整流板2对流经导流圈1靠近整流板2区域的气流进行整流,因此能够对流经导流圈1的气流进行更大范围和更大区域的整流,使得流经导流圈1的气流均能够有效整流,因此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在风道中杂乱无章的流动而造成的流动损失,提高气流流动效率,提高导流圈1的导流效果。
整流板2沿轴向的延伸线为直线,能够保证整流板2沿轴向方向延伸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弯曲,因此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整流效果,使得进入导流圈1内的气流均能够在整流板2的整流作用下形成规则的直线气流,更加有效地减小气流在风道中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动损失。
整流板2为直板或弧形板。在本实施例中,整流板2为直板或弧形板,具体是指,在整流板沿轴向方向的延伸线为直线的基础上,在垂直于该延伸线的截面内,整流板为直线或者弧线。此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整流板,不管是弧板还是直板,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均是对气流起到直线整流作用,两者均能够起到良好的整流效果,降低气流流动阻力。
优选地,整流板2为多个,多个整流板2平行或相交于导流圈1内。多个整流板2能够将导流圈1的内部流道分割为更多个整流区域,这样一来,每个整流区域所流经的气体流量有限,因此每个区域周侧的整流板2对于流经该区域的气流具有更加明显的整流效果,可以使得导流圈1的中心和周侧的气流均能够被有效整流,取得更加良好的整流效果。
优选地,整流板2包括至少两个直板,其中两个直板垂直相交,交线位于导流圈1的中心轴线上,能够保证位于最中心区域的最不容易被导流圈1的内周壁整流的气流,也可以被直板状的整流板2进行整流,从而保证了导流圈1的导流通道的各个区域均能够得到有效整流,进一步提高整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整流板2为多个,多个整流板2分为两组,第一组整流板2内的各整流板2相互平行,第二组整流板2内的各整流板2相互平行,第一组整流板2垂直于第二组整流板2。
在本实施例中,每组整流板2均包括三个整流板2,总共六个整流板2与导流圈1相配合,将导流圈1的导流通道分割为16个整流区域,当风机吹出旋转、不规则的气流时,经过导流圈1的引导从16个整流区域流过后,形成规则的直线气流,起到气体整流器的作用,减小气流在风道中杂乱无章的流动而造成的流动损失。
优选地,导流圈1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一消音孔3。通过在导流圈1上设置消音孔,能够利用导流圈1上的消音孔对流经导流圈1的气流进行消音,从而减小流过导流圈1的气流的气动噪声。
优选地,第一消音孔3的孔径在0.5~1.5mm之间,且垂直于中心轴线的截面内,相邻第一消音孔3之间的间距为6mm,从而能够形成微孔消音筒,其具有宽频带、体积小、高效力的消声特性,且选定上述的孔径尺寸,也能够便于加工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被堵塞。
导流圈1包括第一内筒4和第一外筒5,第一内筒4位于第一外筒5的内周侧,第一内筒4上设置有第一消音孔3。第一内筒4和第一外筒5之间形成与第一消音孔3连通的消音腔,能够利用消音腔进一步加强导流圈1的降噪效果。
优选地,第一内筒4和第一外筒5之间还设置有横向挡板8,横向挡板8沿导流圈1的周向设置,并将第一内筒4和第一外筒5所围成的腔体沿轴向分割为至少两个。通过设置横向挡板8,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内筒4和第一外筒5之间的腔体内发生沿管的轴向方向的声波传播,进一步提高消音降噪效果。
优选地,横向挡板8的厚度为3mm。
第一内筒4和第一外筒5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内筒6,第二内筒6上设置有第一消音孔3。
第二内筒6与第一外筒5之间设置有第二外筒7,第二外筒7上设置有第一消音孔3。通过增加第二内筒6和第二外筒7,且在第二内筒6和第二外筒7上均设置贯通的第一消音孔3,能够形成多层穿孔筒,从而在导流圈1的筒壁上形成多层消音降噪结构,起到更佳的消音降噪效果。
优选地,第二内筒6的厚度大于第二外筒7的厚度。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筒6的厚度为4mm,第二外筒7的厚度为2mm,可以减小筒体对导流圈1的筒壁空间的占用,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形成消音腔,提高消音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外筒7的厚度小于第二内筒6的厚度,这是由于第二内筒6更加靠近气流,因此,气流流动时产生的振动对第二内筒6的影响更大,如果第二内筒6的厚度过小,就会导致第二内筒6随着气流的流动而发生振动,导致第二内筒6对气流的减振降噪效果降低。
优选地,整流板2上设置有第二消音孔9。
整流板2采用吸音材料制成。
当气流流经整流板2时,整流板2既能够对气流起到整流作用,又能够起到消音作用,既可以减少气流流动损失,又能够降低气流流动噪音。
当导流圈1的内壁以及整流板2上均设置消音孔时,两者进行组合消音,可以极大限度的减小气动噪声和风腔共鸣音。
上述的空调器例如为空调柜机。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壳体(10),所述空调壳体(1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风口(11),所述空调壳体(1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风口(12),所述第一风口(11)和所述第二风口(12)之间设置有风机和换热器(14),所述换热器(14)设置在其中一个风口处,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换热器(14)和另外一个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14)远离所述风机一端的第一端口处设置有封堵结构,所述封堵结构具有靠近所述第一端口以封堵所述第一端口的第一位置,以及远离所述第一端口以打开所述第一端口的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壳体(10)内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所述封堵结构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封堵结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结构与所述换热器(14)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S1,所述换热器(14)沿所述风机的轴向的长度为L2,S1=(0~0.3)L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结构具有小开度模式和大开度模式,当所述封堵结构为小开度模式时,小开度距离S11=(0~0.1)L2,当所述封堵结构为大开度模式时,大开度距离S12=(0.1~0.3)L2。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结构包括封堵隔板(21),所述封堵隔板(2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换热器(14)的第一端口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锥(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为圆滑过渡曲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为单圆弧线;或,所述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为多段圆弧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锥(15)的母线为多段圆弧线时,在所述第一导流锥(15)的一个轴截面内,所述第一导流锥(15)的多段圆弧线的圆心位于母线的同一侧,或,所述第一导流锥(15)的多段圆弧线的圆心位于母线的不同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锥(15)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11)和/或所述第二风口(12)处设置有过滤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11)处活动设置有所述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具有打开所述第一风口(11)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所述第一风口(11)的第二位置;和/或,所述第二风口(12)处活动设置有所述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具有打开所述第二风口(12)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所述第二风口(12)的第二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4)设置在所述第二风口(12)处,所述第一风口(11)处设置有第二导流锥(16)。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对旋轴流风机(13)。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壳体(10)为多棱柱,所述空调壳体(10)包括前面板(17)、第一侧板(18)和第二侧板(19),所述第一侧板(18)和所述第二侧板(19)与所述前面板(17)相邻,所述第一侧板(18)位于所述前面板(17)的第一侧,所述第二侧板(19)位于所述前面板(17)的第二侧,所述第一风口(11)位于所述第一侧板(18)、所述前面板(17)和所述第二侧板(19)的顶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口(12)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风口(1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8)上,另一个所述第二风口(12)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19)上,两个所述第二风口(12)通过所述前面板(17)间隔开。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4)与所述风机之间的风道内设置有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圈(1)和设置在所述导流圈(1)内的整流板(2),所述整流板(2)沿所述导流圈(1)的轴向延伸,所述整流板(2)的两侧连接至所述导流圈(1)的内壁,所述整流板(2)将所述导流圈(1)的导流通道分割为至少两个整流区域。
CN201911086066.6A 2019-11-08 2019-11-08 空调器 Pending CN1108871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86066.6A CN110887125A (zh) 2019-11-08 2019-11-0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86066.6A CN110887125A (zh) 2019-11-08 2019-11-0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87125A true CN110887125A (zh) 2020-03-17

Family

ID=69747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86066.6A Pending CN110887125A (zh) 2019-11-08 2019-11-0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8712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25689A (ko) * 2010-09-08 2012-03-16 이달주 스탠드형 공기 조화기
CN204611958U (zh) * 2015-03-30 2015-09-02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混流空调
CN107036167A (zh) * 2017-04-27 2017-08-1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8332293A (zh) * 2018-03-20 2018-07-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0951564U (zh) * 2019-11-08 2020-07-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25689A (ko) * 2010-09-08 2012-03-16 이달주 스탠드형 공기 조화기
CN204611958U (zh) * 2015-03-30 2015-09-02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混流空调
CN107036167A (zh) * 2017-04-27 2017-08-1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8332293A (zh) * 2018-03-20 2018-07-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0951564U (zh) * 2019-11-08 2020-07-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0241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CN210951564U (zh) 空调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JP4863696B2 (ja) 換気装置
WO2019062625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0762622A (zh) 空调器
WO2019085731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951563U (zh) 空调器
CN110887125A (zh) 空调器
WO2023246547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1290478U (zh) 导流装置和空调器
WO2023130769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9340192B (zh) 油烟机
WO2019085944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23098054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1290302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951775U (zh) 顶盖组件和空调器
CN110762820A (zh) 导流装置和空调器
WO2021103387A1 (zh) 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WO2021143333A1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62636A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558640U (zh) 空调室内机出风格栅及空调室内机
KR100389385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바람토출장치
CN108061335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0762821A (zh) 顶盖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