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5161A - 直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直流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875161A CN110875161A CN201910807285.2A CN201910807285A CN110875161A CN 110875161 A CN110875161 A CN 110875161A CN 201910807285 A CN201910807285 A CN 201910807285A CN 110875161 A CN110875161 A CN 1108751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 contact
- yoke
- direct current
- current re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26—Ca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直流继电器,涉及具有提高了接触压力的活动组件的直流继电器。所述直流继电器包括:一对固定触头;活动组件,活动组件借助致动器上下运动,与一对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从而使电路通电或切断,活动组件包括:活动件支撑架,利用轴与致动器连接;活动件支架,固定在活动件支撑架的上部;可动触头,设置于活动件支架和活动件支撑架之间;上部轭铁和下部轭铁,分别设置在可动触头的上部和下部以产生电磁力;触压弹簧,设置于下部轭铁和活动件支撑架之间并按压下部轭铁;用于结合上部轭铁和活动件支架的第一紧固构件或者用于结合可动触头和下部轭铁的第二紧固构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流继电器(Direct Current Relay),更详细地,涉及具有提高了接触压力的活动组件的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通常,直流继电器(Direct Current Relay)或磁开关(Magnetic Switch)是一种利用电磁铁原理传递机械驱动和电流信号的电路开关装置,并设置在各种工业设施、机器和车辆等中。
尤其,诸如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电池车辆、高尔夫球车和电动叉车等的电动车辆(Electric Vehicle)中包括电动车辆继电器(Electric Vehicle Relay),用于向发电装置和电装部供给和切断电池电力,这种电动车辆继电器是电动车辆的关键核心部件之一。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直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直流继电器包括:由上部框架1和下部框架2构成的壳体1、2;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中间板9;在中间板9的上部设置的触头部3、4和灭弧部8;以及在中间板9的下部设置的致动器7。这里,致动器7可以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工作的装置。
触头部3、4中的固定触头3从上部框架1的上侧面露出,并与负载或电源连接。
在上部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触头部3、4和灭弧部8。触头部3、4由固定触头3和可动触头4构成,所述固定触头3固定设置在上部框架1,所述可动触头4由致动器7驱动而与所述固定触头3接触或分离。灭弧部8通常由陶瓷材料制成。灭弧部8也称为电弧室(arcchamber)。灭弧部8的内部可以填充有灭弧气体,以熄灭电弧。
可以设置有永久磁铁(未示出),以有效地控制在触头部3、4切断时(分离时)所产生的电弧(Arc)。永久磁铁设置在触头部周围以产生磁场,从而控制快速电流的电弧,并且为了固定永久磁铁,设置有永久磁铁支架6。
直流继电器包括:在设置于壳体(未示出)内部的板1的上部设置的触头部和灭弧部、以及在板1的下部设置的致动器。
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工作的致动器包括:固定芯7a、可动芯7b、可动轴7c以及复位弹簧7d。缸筒7e围绕固定芯7a和可动芯7b。缸筒7e和灭弧部8形成密闭的空间。
缸筒7e周围设置有线圈7f,如果施加控制电源,则在周围产生电磁力。固定芯7a由线圈7f产生的电磁力磁化(magnetized),可动芯7b被固定芯7a的磁力吸引。因此,与可动芯7b结合的可动轴7c以及在可动轴7c的上部结合的可动触头4一起移动,该可动触头与固定触头3接触,从而使电路处于通电状态。复位弹簧7d提供弹力,以在切断线圈的控制电源时,使得可动芯7b能够返回到初始位置。
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直流继电器中,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电磁斥力,因此存在彼此欲分离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因电磁斥力而引起的意外分离的情况,可动触头4通过触压弹簧5受到接触压力。即,固定芯7a和可动芯7b的距离设定成长于固定触头3和可动触头4之间的距离,使得可动触头根据可动芯的多余行程(over travel)受到接触压力。然而,当所产生的电磁斥力强于这种接触压力时,仍然存在触头部分离的风险。
发明内容
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其包括提高了接触压力的活动组件。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一对固定触头;以及活动组件,所述活动组件借助致动器上下运动,并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从而使电路通电或切断,所述活动组件包括:活动件支撑架,利用轴与所述致动器连接;活动件支架,固定在所述活动件支撑架的上部;可动触头,设置于所述活动件支架和活动件支撑架之间;上部轭铁和下部轭铁,分别设置在所述可动触头的上部和下部以产生电磁力;及触压弹簧,设置于所述下部轭铁和活动件支撑架之间并按压所述下部轭铁,所述活动组件还包括:用于结合所述上部轭铁和活动件支架的第一紧固构件,或用于结合所述可动触头和下部轭铁的第二紧固构件。
在此,所述上部轭铁配置在所述活动件支架的上部或下部。
另外,所述上部轭铁和活动件支架中分别形成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紧固构件能够紧固到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的上侧面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一紧固构件的下端部能够插入到所述安装槽。
另外,所述活动件支撑架的下侧面凸出形成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中间板的中央孔。
另外,所述活动件支架具有第二平板部以及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两端分别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侧部。
另外,所述可动触头和下部轭铁中分别形成有第三孔和第四孔,所述第二紧固构件能够紧固到所述第三孔和第四孔。
另外,所述下部轭铁由第三平板部以及在所述第三平板部的两端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翼部组成。
此外,在所述下部轭铁的下侧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供所述解压弹簧的上端部固定的插入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由于上部轭铁和下部轭铁设置在可动触头而抵消了电磁斥力,因此触头部不会发生意外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直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图2中的活动组件的侧视图。
图4是图3的活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活动组件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活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12框架 13电弧室
14固定触头 15永久磁铁支架
30、130活动组件 31、131上部轭铁
32、132第二平板部 33裙部
34、133第一孔 35、135下部轭铁
36插入槽 37、139第四孔
38、138第一紧固构件 40活动件支撑架
41、141第一平板部 42、142臂部
43、143弹簧支撑部 44、145活动件支架
45、146第三平板部 46、147侧部
46a第一侧部 46b第二侧部
47孔 48、149第二孔
50、150可动触头 51安装槽
52、152第三孔 55、155触压弹簧
57、157轴 58、158结合部
56、156第二紧固构件 60致动器
61磁轭 62绕线轴
63线圈 65固定芯
67可动芯 68缸筒
69复位弹簧 70中间板
72密封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这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地实施本发明而详细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范围限于此。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图,图3和图4分别是图2中的活动组件的侧视图和立体分解图。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动组件30和一对固定触头14,所述活动组件30利用致动器60来上下运动,并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14接触或分离,从而使电路通电或切断,所述活动组件30包括:活动件支撑架40,利用轴57与所述致动器60连接;活动件支架44,固定在所述活动件支撑架40的上部;可动触头50,设置于所述活动件支架44和活动件支撑架40之间;上部轭铁31和下部轭铁35,分别设置在所述可动触头50的上部和下部以产生电磁力;以及触压弹簧55,设置于所述下部轭铁35和活动件支撑架40之间并按压所述下部轭铁35。所述活动组件30还包括用于结合所述上部轭铁31和活动件支架44的第一紧固构件38,或者用于结合所述可动触头50和下部轭铁35的第二紧固构件56。
框架11、12形成为盒状的壳体,其内置各结构要素,并能够保护和支撑各结构要素。框架11、12可以由上部框架11和下部框架12构成。
电弧室13(arc chamber)形成为下侧面开放的盒形状,并设置于上部框架11的内部。电弧室13由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耐压性、耐热性的材料制成,以熄灭在触头部14、50发生切断时产生的电弧。例如,电弧室13可以由陶瓷材料制造。电弧室13固定设置在中间板70的上部。
固定触头14(fixed contact)成对设置,并固定设置在电弧室13。固定触头14暴露于上部框架11。固定触头14中的任一个可以连接到电源侧,而另一个可以连接到负载侧。
可动触头50(moving contact)由预定长度的板状体形成,并设置在所述一对固定触头14的下部。可动触头50设置于活动组件30中,并一体地移动。可动触头50可以利用设置在下部框架12的内部的致动器60进行上下线性运动,从而与固定触头14进行接触或分离,由此连接或切断电路。
设置有永久磁铁(未示出),以有效地控制在触头部14、50切断时(分离时)所产生的电弧(Arc)。永久磁铁设置在触头部14、50周围以产生磁场,从而控制快速电流的引起的电弧。设置永久磁铁支架15,以固定永久磁铁。
设置致动器60,以使活动组件30、即可动触头50移动。致动器60可以包括:磁轭61,形成为“U”形且形成磁路(a magnetic circuit);线圈63,在设置于磁轭61内部的绕线轴62上缠绕,并接收外部电源以产生磁场;固定芯65,固定设置在所述线圈63的内部,并由线圈63所产生的磁场而磁化,由此产生磁吸引力;可动芯67,以能够进行线性运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固定芯65的下部,并通过固定芯65的磁吸引力来与固定芯65接触或分离;轴57,下端与可动芯67结合且上端可滑动地贯通插入到可动触头50;复位弹簧69,设置在所述固定芯65和可动芯67之间,以使可动芯67向下方返回;以及缸筒68,容纳所述固定芯65、可动芯67和复位弹簧69。
致动器60和电弧室13之间设置有中间板70。中间板70设置在磁轭61的上部,并由磁性物质形成,以与磁轭61一起形成磁路。中间板70还用作支撑板,以可以分别在上部设置电弧室13,并在下部设置致动器60。中间板70的下部密封结合有缸筒68。
中间板70和电弧室13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构件72。即,密封构件72沿着电弧室13的下部圆周设置,以可以对电弧室13、中间板70(中间板的中央部分的)和缸筒68所形成的空间进行密封。
活动组件30包括轴57、活动件支撑架40、活动件支架44、可动触头50、触压弹簧55、上部轭铁31、下部轭铁35、用于结合上部轭铁31和活动件支架44的第一紧固构件38、以及用于结合可动触头50和下部轭铁35的第二紧固构件56。
轴57由棒或杆构成。轴57的下端固定设置在可动芯67。因此,轴57随着可动芯67的移动而一起进行上下运动,从而使可动触头50与固定触头14接触或分离。
轴57的上端部形成有结合部58。结合部58可以形成为板状,例如圆板。轴57的结合部58固定结合到活动件支撑架40的内部。轴57的结合部58可以插入结合到活动件支撑架40,例如可以通过嵌件成型的方法来制造。
设置活动件支撑架40是为了固定设置轴57,并且支撑可动触头50等。活动件支撑架40由第一平板部41以及在所述第一平板部41的两侧端向上方凸出形成的臂部(arm)42组成。
在活动件支撑架40的第一平板部41的上部凸出形成有弹簧支撑部43。
在活动件支撑架40固定设置有活动件支架44。具体而言,在活动件支撑架40的臂部42固定设置有活动件支架44的侧部46。
当从正面观察时(参照图2、4),第一平板部41的(左右方向)长度形成为小于可动触头50的(左右方向)长度。因此,可动触头50的触头分别向活动件支撑架40的两侧露出。
第一平板部41的内侧面(上侧面)的(前后方向)宽度可以形成为小于可动触头50的(前后方向)宽度。因此,活动件支架44可以稳定地插入结合到活动件支撑架40的臂部42(参照图3)。
设置活动件支架44,以支撑可动触头50、上部轭铁31和下部轭铁35。
活动件支架44固定设置在活动件支撑架40。活动件支架44形成为“匚”形状。即,活动件支架44具有第二平板部45和两个侧部46。两个侧部46在所述第二平板部45的两端向下方弯曲而形成。
第二平板部45的宽度(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小于可动触头50的长度。因此,可动触头50的触头分别向活动件支架44的两侧露出。
第二平板部45形成有能够与第一紧固构件38结合的多个第二孔48。
侧部46可以由第一侧部46a和第二侧部46b组成,所述第一侧部46a与第二平板部45相邻并向下部延伸,所述第二侧部46b从所述第一侧部46a向下部延伸。
第一侧部46a的宽度(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形成为与第二平板部45的宽度相等。
第二侧部46b的宽度形成为大于第一侧部46a的宽度。即,第二平板部45和第一侧部46a的宽度形成为小于第二侧部46b的宽度。另外,活动件支架44的厚度形成为小于活动件支撑架40的厚度。因此,可以在减轻重量的同时保持活动件支架44固定到活动件支撑架40的结合力。
第二侧部46b形成有多个孔47。因此,在嵌件成型时,可以提高结合力。
第二侧部46b的下端部向内侧弯曲而形成。因此,在活动件支架44与活动件支撑架40嵌件成型时,可以提高结合力。
可动触头50设置成与第二平板部45的下侧面接触。可动触头50可以不固定到活动件支架44,而可以与所述活动件支架44分离。因此,当活动组件30向上方移动时,可动触头50与第二平板部45分离,并受到触压弹簧55的接触压力而紧贴于固定触头14。
可动触头50上侧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安装槽51。第一紧固构件38的下端部可以插入到安装槽51中。
可动触头50中形成有能够在安装槽51的周围插入第二紧固构件56的多个第三孔52。
下部轭铁35设置在可动触头50的下部。下部轭铁35可以由平板形成。触压弹簧55通过下部轭铁35对可动触头50施加接触压力。因此,触压弹簧55在不损坏可动触头50的情况下施加接触压力,从而提高了完全性。
下部轭铁35下侧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插入槽36,触压弹簧55可以安装到所述插入槽36中。触压弹簧55的上端夹入下部轭铁35的插入槽36而不会脱离,从而提高了操作稳定性。
下部轭铁35中形成有能够在插入槽36的周围插入第二紧固构件56的多个第四孔37。
上部轭铁31设置在活动件支架44的上部。上部轭铁31可以由第三平板部32以及在所述第三平板部32的两端向下方延伸而形成的裙部33构成。
上部轭铁31与活动件支架44结合。例如,上部轭铁31可以夹入结合于活动件支架44。上部轭铁31可以夹入结合于活动件支架44的第二平板部45和第一侧部46a。
上部轭铁31的第三平板部32形成有多个第一孔34,第一紧固构件38可以结合到所述第一孔34。
利用在可动触头50的上部设置的上部轭铁31和在可动触头50的下部设置的下部轭铁35,在电路处于通电的状态下,上部轭铁31和下部轭铁35被磁化,因此下部轭铁35受到被上部轭铁31吸引的力。因此,可动触头50受到向上的力以抵消电磁斥力。
触压弹簧55设置在下部轭铁35和活动件支撑架40之间。设置触压弹簧55,以支撑下部轭铁35,并且在通电时通过下部轭铁35对可动触头50提供接触压力。触压弹簧55可以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触压弹簧55直接接触下部轭铁35,从而不会损坏可动触头50。因此,耐久性增加。
设置第一紧固构件38,以结合上部轭铁31和活动件支架44。第一紧固构件38可以由销和铆钉、螺栓和螺钉等组成。第一紧固构件38夹入上部轭铁31的第一孔34和活动件支架44的第二孔48。因此,上部轭铁31和活动件支架44在同一轴上上下移动而不会沿侧方向脱离。
第一紧固构件38的下端插入到可动触头50的安装槽51,因此提供了操作空间,并且使得上部轭铁31和活动件支架44不会沿侧方向脱离。
设置第二紧固构件56,以支撑可动触头50和下部轭铁35。第二紧固构件56可以由销和铆钉、螺栓和螺母等组成。第二紧固构件56夹入可动触头50的第三孔52和下部轭铁35的第四孔37。因此,可动触头50和下部轭铁35在同一轴上上下移动而不会沿侧方向脱离。
将参照图5和图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活动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包括:可动芯167,利用电磁力而上下运动;轴157,所述轴157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可动芯167;活动件支撑架140,固定在所述轴157的上端;活动件支架145,固定在所述活动件支撑架140的上部;可动触头150,设置在所述活动件支架145和活动件支撑架140之间;上部轭铁131,设置在所述活动件支架145和可动触头150之间;下部轭铁135,设置在所述可动触头150的下部;触压弹簧155,设置在所述下部轭铁135和活动件支撑架140之间;以及第一紧固构件138,用于使所述上部轭铁131和活动件支架145结合。
除了活动组件130之外的框架、电弧室、固定触头、致动器等的结构可以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地应用,因此将省略对其结构要素的详细说明。
可动触头150由预定长度的板状体形成,并设置在所述一对固定触头114的下部。可动触头150设置在活动组件130并一体地移动。可动触头150可以借助设置在下部框架的内部的致动器上下线性运动,从而通过与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来连接或切断电路。
活动组件130包括轴157、活动件支撑架140、活动件支架145、可动触头150、触压弹簧155、上部轭铁131、下部轭铁135、用于结合活动件支架145和上部轭铁131的第一紧固构件138、用于结合可动触头150和下部轭铁135的第二紧固构件156。
轴157由棒或杆构成。轴157的下端固定设置在可动芯167。因此,轴157随着与可动芯167的移动而一起进行上下运动,从而使可动触头150和固定触头114接触或分离。
轴157的上端部形成有结合部158。结合部158可以形成为板状,例如圆板。轴157的结合部158固定结合到活动件支撑架140的内部。轴157的结合部158可以插入结合到活动件支撑架140,例如可以通过嵌件成型的方法来制造。
设置活动件支撑架140是为了固定设置轴157,并且支撑可动触头150等。活动件支撑架140由第一平板部141以及在所述第一平板部141的两侧端向上方凸出形成的臂部(arm)142组成。
在活动件支撑架140的第一平板部141的上部形成有弹簧支撑部143。
活动件支架145固定设置在活动件支撑架140的臂部142。
当从正面观察时(参照图6),第一平板部141的(左右方向)长度形成为小于可动触头150的(左右方向)长度。因此,可动触头150的触头分别向活动件支撑架140的两侧露出。
第一平板部141的内侧面(上侧面)的(前后方向)宽度可以形成为小于可动触头150的(前后方向)宽度。因此,活动件支架145可以稳定地插入结合到活动件支撑架140的臂部142(参照图5)。
在活动件支撑架140的下侧面凸出形成有插入部144,所述插入部144插入到中间板(未示出)的中央孔(未标记)。插入部144可以形成为盘形状。活动件支撑架140的下部形成有插入部144,所述插入部44夹入结合于中间板170,从而提高了活动组件130的稳定性。
设置活动件支架145,以支撑可动触头150、上部轭铁131和下部轭铁135。
活动件支架145固定设置在活动件支撑架140。活动件支架145形成为“匚”形状。即,活动件支架145具有第二平板部146和两个侧部147。两个侧部147在所述第二平板部146的两端向下方弯曲而形成。
第二平板部146的宽度(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小于可动触头150的长度。因此,可动触头150的触头分别向活动件支架145的两侧露出。
第二平板部146形成有能够与第一紧固构件138结合的多个第二孔149。
侧部147与第二平板部146相邻并向下部延伸。侧部147插入结合到活动件支撑架140的臂部142。
侧部147的宽度(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形成为与第二平板部146的宽度相等。
侧部147形成有孔148。因此,在嵌件成型时,可以提高结合力。
上部轭铁131设置在活动件支架145的下部。上部轭铁131可以由平板形成。上部轭铁131的宽度可以形成为与活动件支架145的宽度相等。
上部轭铁131的下侧面形成有结合槽132,下部轭铁135可以结合到所述结合槽132。结合槽132可以分别形成在前端部和后端部。
上部轭铁13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第一孔133,第一紧固构件138可以插入到所述第一孔133。
可动触头150设置成与上部轭铁131的下侧面接触。上部轭铁131和可动触头150可以不固定到活动件支架145,而可以与活动件支架145分离。因此,当活动组件130向上方移动时,可动触头150与第二平板部146分离,并受到触压弹簧155的接触压力而紧贴于固定触头114。
可动触头15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下端部形成有支撑槽151。下部轭铁135的翼部137插入到支撑槽151中。
可动触头150中形成有能够在中央部分插入第二紧固构件156的多个第三孔152。
可动触头150由上部的上部轭铁131和下部的下部轭铁135包围。
下部轭铁135设置在可动触头150的下部。下部轭铁135可以由第三平板部136以及在所述第三平板部136的两端向上方弯曲形成的翼部137组成。
触压弹簧155通过下部轭铁135对可动触头150施加接触压力。因此,触压弹簧155在不损坏可动触头150的情况下施加接触压力,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下部轭铁135的翼部137分别夹入于可动触头150的支撑槽151和上部轭铁131的结合槽132。因此,上部轭铁131、可动触头150和下部轭铁135即使与活动件支架145分离,也能够保持相互的结合力而不脱离。
下部轭铁135形成有中央部分能够插入第二紧固构件156的第四孔139。
利用在可动触头150的上部设置的上部轭铁131和在可动触头150的下部设置的下部轭铁135,在电路处于通电的状态下,上部轭铁131和下部轭铁135被磁化,因此下部轭铁135受到被上部轭铁131吸引的力。因此,可动触头150受到向上的力以抵消在触头部114、150产生的电磁斥力。
触压弹簧155设置在下部轭铁135和活动件支撑架140之间。设置触压弹簧155,以支撑可动触头150,并且在通电时对可动触头150提供接触压力。触压弹簧155可以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触压弹簧155的上端夹入从下部轭铁135的下侧面凸出的第二紧固构件156的下端部,活动件支撑架140的弹簧支撑部143夹入触压弹簧155的下端,从而保持稳定。
触压弹簧155直接接触下部轭铁135,从而不会损坏可动触头150。因此,耐久性增加。
设置第一紧固构件138,以支撑活动件支架145和上部轭铁131。第一紧固构件138可以由销和铆钉等组成。第一紧固构件138夹入于活动件支架145的第二孔149和上部轭铁131的第一孔133。因此,上部轭铁131和活动件支架145在同一轴上上下移动而不会沿侧方向脱离。
设置第二紧固构件156,以支撑可动触头150和下部轭铁135。第二紧固构件156可以由销和铆钉等组成。第二紧固构件156夹入于可动触头150的第三孔152和下部轭铁135的第四孔139。因此,可动触头150和下部轭铁135在同一轴上上下移动而不会沿侧方向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由于上部轭铁和下部轭铁设置在可动触头而抵消了电磁斥力,因此触头部不会发生意外分离。
上述实施例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特征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因此,本发明中公开的实施例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即,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解释,并且在其同等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应当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直流继电器,包括:
一对固定触头;以及
活动组件,所述活动组件借助致动器上下运动以与一对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从而使电路通电或切断,
所述直流继电器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组件包括:
活动件支撑架,利用轴与所述致动器连接;
活动件支架,固定在所述活动件支撑架的上部;
可动触头,设置于所述活动件支架和所述活动件支撑架之间;
上部轭铁和下部轭铁,分别设置在所述可动触头的上部和下部以产生电磁力;以及
触压弹簧,设置于所述下部轭铁和所述活动件支撑架之间,按压所述下部轭铁,
所述活动组件还包括结合所述上部轭铁和所述活动件支架的第一紧固构件或者结合所述可动触头和所述下部轭铁的第二紧固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轭铁配置在所述活动件支架的上部或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轭铁形成有第一孔,在所述活动件支架形成有第二孔,所述第一紧固构件能够紧固到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触头的上侧面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一紧固构件的下端部能够插入到所述安装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活动件支撑架的下侧面凸出形成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中间板的中央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件支架具有第二平板部以及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两端分别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侧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触头形成有第三孔,在所述下部轭铁形成有第四孔,所述第二紧固构件能够紧固到所述第三孔和所述第四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轭铁由第三平板部以及在所述第三平板部的两端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翼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轭铁的下侧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供所述解压弹簧的上端部固定的插入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87653.2A CN115798999A (zh) | 2018-08-31 | 2019-08-29 | 直流继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8-0103716 | 2018-08-31 | ||
KR1020180103716A KR102537549B1 (ko) | 2018-08-31 | 2018-08-31 | 직류 릴레이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87653.2A Division CN115798999A (zh) | 2018-08-31 | 2019-08-29 | 直流继电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75161A true CN110875161A (zh) | 2020-03-10 |
CN110875161B CN110875161B (zh) | 2023-01-17 |
Family
ID=6971708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87653.2A Pending CN115798999A (zh) | 2018-08-31 | 2019-08-29 | 直流继电器 |
CN201910807285.2A Active CN110875161B (zh) | 2018-08-31 | 2019-08-29 | 直流继电器 |
CN201921425364.9U Active CN210489542U (zh) | 2018-08-31 | 2019-08-29 | 直流继电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87653.2A Pending CN115798999A (zh) | 2018-08-31 | 2019-08-29 | 直流继电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25364.9U Active CN210489542U (zh) | 2018-08-31 | 2019-08-29 | 直流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2537549B1 (zh) |
CN (3) | CN115798999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524508B1 (ko) * | 2020-11-04 | 2023-04-21 |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 가동 접촉자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JP2023013760A (ja) * | 2021-07-16 | 2023-01-26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CN113782360B (zh) * | 2021-07-23 | 2023-07-11 | 宁波金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继电器的传动系统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59662B2 (ja) * | 2010-11-10 | 2014-07-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 |
JP2014182943A (ja) * | 2013-03-19 | 2014-09-29 | Anden | 電磁継電器 |
CN104282490A (zh) * | 2010-07-27 | 2015-01-14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触机构和使用该接触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
JP2015037052A (ja) * | 2013-08-14 | 2015-02-23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継電器 |
US20150255236A1 (en) * | 2010-07-16 | 2015-09-10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Contact apparatus |
CN106504948A (zh) * | 2015-09-04 | 2017-03-15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触点开闭装置 |
CN107507739A (zh) * | 2017-09-19 | 2017-12-22 |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密封式触点组件 |
CN107533927A (zh) * | 2015-04-23 | 2018-01-02 | 泰连公司 | 接触器组件 |
US20180096810A1 (en) * | 2016-10-05 | 2018-04-05 |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16902A (ja) * | 2001-07-04 | 2003-01-17 | Fuji Electric Co Ltd | 回路遮断器 |
KR101081006B1 (ko) * | 2007-09-13 | 2011-11-09 |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 홀더가 구비된 전자접촉기용 가동단자 |
CN108417448B (zh) * | 2013-06-28 | 2021-03-0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
-
2018
- 2018-08-31 KR KR1020180103716A patent/KR10253754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9
- 2019-08-29 CN CN202211687653.2A patent/CN115798999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8-29 CN CN201910807285.2A patent/CN110875161B/zh active Active
- 2019-08-29 CN CN201921425364.9U patent/CN210489542U/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50255236A1 (en) * | 2010-07-16 | 2015-09-10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Contact apparatus |
CN104282490A (zh) * | 2010-07-27 | 2015-01-14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触机构和使用该接触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
JP5559662B2 (ja) * | 2010-11-10 | 2014-07-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 |
JP2014182943A (ja) * | 2013-03-19 | 2014-09-29 | Anden | 電磁継電器 |
JP2015037052A (ja) * | 2013-08-14 | 2015-02-23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継電器 |
CN107533927A (zh) * | 2015-04-23 | 2018-01-02 | 泰连公司 | 接触器组件 |
CN106504948A (zh) * | 2015-09-04 | 2017-03-15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触点开闭装置 |
US20180096810A1 (en) * | 2016-10-05 | 2018-04-05 |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CN107507739A (zh) * | 2017-09-19 | 2017-12-22 |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密封式触点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75161B (zh) | 2023-01-17 |
KR102537549B1 (ko) | 2023-05-26 |
CN115798999A (zh) | 2023-03-14 |
CN210489542U (zh) | 2020-05-08 |
KR20200025808A (ko) | 2020-03-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182305U (zh) | 直流继电器 | |
CN210182304U (zh) | 直流继电器 | |
US9576760B2 (en) | Contact device | |
CN210136823U (zh) | 直流继电器 | |
CN110875161B (zh) | 直流继电器 | |
KR102388586B1 (ko) | 직류 릴레이 | |
CN106887365B (zh) | 直流继电器 | |
KR102159887B1 (ko) | 전자기 릴레이 | |
CN215451293U (zh) | 一种继电器 | |
KR102606007B1 (ko) | 직류 릴레이 | |
KR102388587B1 (ko) | 직류 릴레이 | |
CN116438618A (zh) |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 |
JP5549642B2 (ja) | 継電器 | |
CN110911234B (zh) |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 |
CN219873351U (zh) | 继电器 | |
KR102349755B1 (ko) | 전자접촉기 | |
KR20230146984A (ko) | 전자 계전기 | |
CN110880437A (zh) | 应用于5g通信的微小直流接触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