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67708B - 一种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67708B
CN110867708B CN201911269626.1A CN201911269626A CN110867708B CN 110867708 B CN110867708 B CN 110867708B CN 201911269626 A CN201911269626 A CN 201911269626A CN 110867708 B CN110867708 B CN 1108677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needle part
middle connecting
coaxial connector
ma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696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67708A (zh
Inventor
曾思思
邓小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6962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677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677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77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677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77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绝缘介质和接触件,接触件包括第一针部、第二针部和中间连料匹配部,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一端连接第一针部,中间连料匹配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针部,第一针部、第二针部和中间连料匹配部均为圈圆结构,且第一针部的中轴线、第二针部的中轴线和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中轴线共线;外导体的腔体中部压紧有接触件,中间连料匹配部位于绝缘介质内,且绝缘介质的两端抵在对应弧形过渡区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形成了弹性针、刚性孔的接触形式,具有较大的径向容差,且若连接杆径向容差过大,连接杆便无法偏转,起到了“防呆”作用,对母端中心针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成套产品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射频连接器中心针加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车削等传统的机床加工方式,该种加工手段耗时长,批产质量不稳定、不易控制;一种是冲压、弯曲等现代化加工方式,该种加工手段一般用于传统的母端弹性的中心针和公端刚性的中心针。
现有的焊接在PCB板上的座子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母针座子,该种母针座子损坏率高,更换成本大;一种是传统的公针座子,该种公针座子需要与之匹配的母针插头,同样母针端易损坏,致成套产品使用寿命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和制造成本低的同轴连接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绝缘介质和接触件;
接触件包括第一针部、第二针部和中间连料匹配部,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一端连接第一针部,中间连料匹配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针部,第一针部、第二针部和中间连料匹配部均为圈圆结构,且第一针部的中轴线、第二针部的中轴线和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中轴线共线;
中间连料匹配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过渡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是与圈圆结构共轴线的部分圈圆结构;
第一针部和第二针部上均设置有弧形过渡区,第一针部通过弧形过渡区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针部通过弧形过渡区与第二连接部连接,且弧形过渡区与中间连料匹配部形成一个高度差,第一针部和第二针部远离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一端设置有径向外凸的凸环,且第一针部和第二针部远离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一端轴向开设有若干开槽,并形成若干叶片;
外导体的腔体中部压紧有接触件,中间连料匹配部位于绝缘介质内,且绝缘介质的两端抵在对应弧形过渡区上。
优选的,叶片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且若干叶片圈圆形成“类针”结构。
优选的,第一针部、过渡部和第二针部上均具有直线形拼接缝,且拼接缝在同一平面内。
优选的,第一针部和第二针部上的拼接缝均与一开槽连通。
优选的,接触件是以拼接缝所在平面镜像对称的结构和/或接触件是以通过过渡部中轴线中点且与过渡部中轴线垂直的中轴面为对称面的镜像对称结构。
优选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靠近过渡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远离过渡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
优选的,外导体的内腔中部设置有环形的突出部,绝缘介质上设置有与突出部配合的环形槽。
优选的,外导体的轴向两端开设有若干开槽A,且开槽A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绝缘介质通过接触件的弧形过渡区轴向固定,且绝缘介质径向通过突起部和环形槽的固定,从而保证了绝缘介质的安装精度,提高了外导体、接触件和绝缘介质的安装精度,并且绝缘介质的两端通过弧形过渡区限位,从而使得该同轴连接器为两端界面对称的连接器,使用时不分方向,便于使用。
2.接触件的凸环具有一定弹性,满足接触件对插力的要求及使用寿命,并且与之配合的母端内导体在轴向上可以满足尺寸较大公差,从而降低了零件制造成本。
3.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应用于连接器的公端插座上,形成了弹性针、刚性孔的接触形式,具有较大的径向容差,且若连接杆径向容差过大,超出最大径向容差后,连接杆便无法偏转,起到了“防呆”作用,对母端中心针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成套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 为冲压后的板材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本发明与母端产品配合的使用图
图5 为接触件偏转a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针部,2-中间连料匹配部,3-第二针部,4-叶片,5-拼接缝,6-弧形过渡区,7-第一凸起,8-第二凸起,9-凸环,21-第一连接部,22-过渡部,23-第二连接部,31-第一板体,32-中间板体,33-第二板体,321-第一连接板体,322-过渡板体,323-第二连接板体,100-外导体,101-开槽A,102-突出部,200-绝缘介质,300-接触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100、绝缘介质200和接触件300;外导体100采用金属深拉伸工艺制作而成,克服了原有的外导体100采用车削等传统的机床加工后,造成的消耗原材料多的问题,同时克服了原有的外导体100采用冲压和折弯卷制成,所导致的外导体100具有拼接缝的问题,因此就能够避免装配时冲压外导体100被胀开的情况;另外,采用金属深拉伸工艺制作而成的外导体100与车削等传统的机床加工而成的外导体100可靠性相当;另一方面而言,外导体100加工时,无需在外导体100上设计用于装配的卡接结构,使外导体100的结构均得以简化;总的来说,外导体100采用金属深拉伸工艺制作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消耗,缩短加工耗时,降低成本,且能保证使用的可靠性,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4所示,外导体100的轴向两端开设有若干开槽A101,且开槽A101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设置开槽A101,使得两相邻的开槽A101之间构成弹片,可使外导体100的端部具有弹性,当外导体100与另一连接器插接时,在进入时,由于受到挤压,弹片被压缩,直至与另一连接器插接到位后,弹片张开,进一步的,外导体100的两端有径向向外凸起的结构,该凸起结构则能与另一连接器保持良好的弹性接触,即使因制造工艺的原因而产生误差后,外导体100也能与另一连接器保持良好的弹性接触,从而使得电接触良好,保证了射频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接触件300为连接器公端所使用的接触件300,其两端为公针形式的接触件300,因此该连接器,则主要是与另一连接器的母端插接,本实施例的接触件300,它包括第一针部1、第二针部3和中间连料匹配部2,中间连料匹配部2的一端连接第一针部1,中间连料匹配部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针部3,第一针部1、第二针部3和中间连料匹配部2均为圈圆结构,且第一针部1的中轴线、第二针部3的中轴线和中间连料匹配部2的中轴线共线,第一针部1、第二针部3和中间连料匹配部2均通过壁厚均匀的板材冲压、弯曲、圈圆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中间连料匹配部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过渡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是与圈圆结构共轴线的部分圈圆结构,进一步的,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靠近过渡部2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起8,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远离过渡部2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7,第一凸起7和第二凸起8能够增加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的结构强度,而且在冲压过程中,第一凸起7和第二凸起8还能起到连料的作用,使得接触面积小,便于冲压件落料。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针部1和第二针部3上均设置有弧形过渡区6,第一针部1通过弧形过渡区6与第一连接部21连接,第二针部3通过弧形过渡区6与第二连接部23连接,且弧形过渡区6与中间连料匹配部2形成一个高度差,即中间连料匹配部2的直径比第一针部1和第二针部3的直径小,当绝缘介质200安装好后,中间连料匹配部2位于绝缘介质200内,绝缘介质200被压紧在两个弧形过渡区6之间,从而弧形过渡区6对绝缘介质200起到了固定限位的作用,进一步的,当中间连料匹配部2通过绝缘介质200被安装在外导体100内后,通过绝缘介质200的挤压,能够保证第一针部1的中轴线、第二针部3的中轴线和中间连料匹配部2的中轴线共线,保证接触件300的安装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针部1和第二针部3远离中间连料匹配部2的一端设置有径向外凸的凸环9,且第一针部1和第二针部3远离中间连料匹配部2的一端轴向开设有若干开槽,并形成若干叶片4,进一步的,叶片4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且若干叶片4圈圆形成“类针”结构,因此该接触件300则形成了弹性针、刚性孔的接触形式,区别于传统接触件300弹性孔、刚性针的接触形式,凸环9是与母端产品内导体连接的主要机构,是接触件300的接触区,凸环9是叶片4折弯后圈圆形成,其具有一定弹性,满足接触件300的对插力的要求及使用寿命;并且与凸环9配合的母端内导体设置为圆柱形接触面,在轴向上可以满足尺寸较大公差,从而降低母端零件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接触件300的制造工艺极为简单,耗时短,可批量生产,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冲压板材:对壁厚均匀的板材冲压,并形成第一板体31、中间板体32和第二板体33,中间板体32的一端与第一板体31连接,中间板体32的另一端与第二板体33连接,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3上均被冲出若干叶片4,中间板体3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体321、过渡板体322和第二连接板体323,并且第一连接板体321和第二连接板上具有第一凸起7和第二凸起8;
第二步,弯曲:对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3远离中间板体32的一端进行外凸弯曲,然后对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3靠近中间板体32的一端进行内凹弯曲;
第三步,卷圆:对S2中的第一板体31、中间板体32和第二板体33进行圈圆,得到接触件300,其中第一板体31卷圆后,则形成第一针部1,第二板体33则形成第二针部3,中间板体32则形成中间连料匹配部2,整个制造过程中,其加工工序简单,加工耗时短,可以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产成本。
接触件300还需要与上插座、连接杆和下插座配套使用,当上、下两端插座中心轴线出现偏移L的情况时,如图5所示,连接杆的内、外导体100弹性接触使接触件300在偏转a角度后,依然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连接杆可满足较大径向容差要求;而传统的弹性孔、刚性针的接触形式,连接杆若实现较大径向容差时,会导致部分弹性簧片受力过大而失效,而该接触件300,若径向容差过大,连接杆便无法偏转,相当于“防呆”结构,从而不致于损坏产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针部1、过渡部22和第二针部3上均具有直线形拼接缝5,且拼接缝5在同一平面内,进一步的,第一针部1和第二针部3上的拼接缝5均与一开槽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接触件300是以拼接缝5所在平面镜像对称的结构和/或接触件300是以通过过渡部22中轴线中点且与过渡部22中轴线垂直的中轴面为对称面的镜像对称结构,因此,使得接触件300是一个多方向对称结构,在使用时,可以不区分方向,从而便于使用,也便于接触件300的组装、制造。
在本实施例中,外导体100的内腔中部设置有环形的突出部102,绝缘介质200上设置有与突出部102配合的环形槽,在安装绝缘介质200时,将绝缘介质200挤压进入到外导体100内,绝缘介质200被挤压后,其内部具有内应力,绝缘介质200具有向外涨开的趋势,因此,使得绝缘介质200与突出部102紧密接触,从而对绝缘介质200起到了固定、限位的作用,而绝缘介质200的两端还被弧形过度部22限位,从而使得绝缘介质200的轴向和径向都被限位,保证了绝缘介质200的安装精度,同时也保证了接触件300的安装精度。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导体、绝缘介质和接触件;
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针部、第二针部和中间连料匹配部,所述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针部,所述中间连料匹配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针部,所述第一针部、所述第二针部和所述中间连料匹配部均为圈圆结构,且所述第一针部的中轴线、第二针部的中轴线和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中轴线共线;
所述中间连料匹配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过渡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是与圈圆结构共轴线的部分圈圆结构;
所述第一针部和所述第二针部上均设置有弧形过渡区,所述第一针部通过弧形过渡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针部通过弧形过渡区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且所述弧形过渡区与所述中间连料匹配部形成一个高度差,所述第一针部和所述第二针部远离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一端设置有径向外凸的凸环,且所述第一针部和所述第二针部远离中间连料匹配部的一端轴向开设有若干开槽,并形成若干叶片;
所述外导体的腔体中部压紧有所述接触件,所述中间连料匹配部位于所述绝缘介质内,且所述绝缘介质的两端抵在对应所述弧形过渡区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且若干所述叶片圈圆形成“类针”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部、过渡部和第二针部上均具有直线形拼接缝,且所述拼接缝在同一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部和所述第二针部上的所述拼接缝均与一所述开槽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是以拼接缝所在平面镜像对称的结构和/或所述接触件是以通过所述过渡部中轴线中点且与所述过渡部中轴线垂直的中轴面为对称面的镜像对称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过渡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过渡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内腔中部设置有环形的突出部,所述绝缘介质上设置有与突出部配合的环形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轴向两端开设有若干开槽A,且所述开槽A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
CN201911269626.1A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同轴连接器 Active CN1108677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69626.1A CN110867708B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同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69626.1A CN110867708B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同轴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67708A CN110867708A (zh) 2020-03-06
CN110867708B true CN110867708B (zh) 2021-06-18

Family

ID=69658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69626.1A Active CN110867708B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6770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6479B (en) * 1998-04-16 2002-04-17 Lantek Electronics Inc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N201450172U (zh) * 2009-08-04 2010-05-05 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的浮动结构
CN104051885A (zh) * 2014-07-14 2014-09-17 常州普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耐高温浮动焊接式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
CN206451871U (zh) * 2017-01-09 2017-08-29 江苏联海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外导体
CN108134288A (zh) * 2017-12-30 2018-06-08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CN109728458A (zh) * 2018-07-13 2019-05-07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 混合式射频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701944U1 (de) * 1997-02-04 1997-04-03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 Koaxial-Steckverbinderbuchse
DE202004005273U1 (de) * 2004-04-02 2004-06-03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oaxialsteckverbindung für Leiterplatten mit gefedertem Toleranzausgleich
US7112078B2 (en) * 2005-02-28 2006-09-26 Gore Enterprise Holdings, Inc. Gimbling electronic connector
US7850495B2 (en) * 2009-02-13 2010-12-14 Amphenol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tacts
JP2010257678A (ja) * 2009-04-23 2010-11-11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同軸給電管のコネクタ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6479B (en) * 1998-04-16 2002-04-17 Lantek Electronics Inc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N201450172U (zh) * 2009-08-04 2010-05-05 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的浮动结构
CN104051885A (zh) * 2014-07-14 2014-09-17 常州普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耐高温浮动焊接式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
CN206451871U (zh) * 2017-01-09 2017-08-29 江苏联海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外导体
CN108134288A (zh) * 2017-12-30 2018-06-08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CN109728458A (zh) * 2018-07-13 2019-05-07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 混合式射频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67708A (zh) 2020-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35531B2 (en) Float adapt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0563064C (zh) 板对板密集安装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US10454196B2 (en) Cage-type hyperbolic spring structure and socket
CN201247879Y (zh) 板对板密集安装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CN108134288B (zh)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US10931051B2 (en)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US8821196B2 (en) Socket contact
CN105977676B (zh) 一种插合连接器
CN104823339A (zh) 用于电容耦合或传导性耦合的双重连接件接口
CN109473837B (zh) 冲压拉伸射频连接器
CN110867708B (zh) 一种同轴连接器
US6872096B2 (en) Electrical one-piece double-ended receptacle contact
CN110932010B (zh) 一种同轴连接器接触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728458B (zh) 混合式射频连接器
CN210806064U (zh) 一种较大径向容差的射频连接器
CN217215206U (zh) 一种多层弹片交错分布式插孔结构及连接器
WO2022052350A1 (zh) 冠簧端子、电连接器插孔及电连接器
CN210806080U (zh) 一种新型射频连接器端子
CN110600916B (zh) 一种较大径向容差的射频连接器
CN218997121U (zh) 一种端子以及端子组件
CN110011142B (zh) 同轴连接器及制造同轴连接器的外接触件的方法
CN219067279U (zh) 接头及包括该接头的连接器
CN210806235U (zh) 一种新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CN109994858A (zh) 一种偏转接触簧
CN219892450U (zh) 一种外导体组件及同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118, Sanjiang Avenu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pplicant after: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18, Sanjiang Avenu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pplicant before: SICHUAN HUAFENG ENTERPRISE GROUP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