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54638A - 一种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54638A
CN110854638A CN201911086264.2A CN201911086264A CN110854638A CN 110854638 A CN110854638 A CN 110854638A CN 201911086264 A CN201911086264 A CN 201911086264A CN 110854638 A CN110854638 A CN 1108546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module
electrical device
main body
elect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862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诗涛
毛羽
代鑫
李双增
王耀海
马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le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le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le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8626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546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54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54638A/zh
Priority to EP20885644.3A priority patent/EP3974703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27011 priority patent/WO2021088961A1/zh
Priority to US17/565,063 priority patent/US20220120421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1/00Non-rotary current collectors for maintaining contact between moving and stationary parts of an electr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磁性吸附于一种磁吸导电轨道的电气装置,其包括主体、与主体组配的电连接模块及磁铁模块。所述电连接模块包括沿纵向延伸形成的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弹性导电端子、设置于壳体面向磁吸导电轨道的表面并沿纵向延伸的配接部,所述弹性导电端子与配接部纵向排列为一排且沿高度方向弹性导电端子延伸超出配接部。所述弹性导电端子与配接部共同组配进入磁吸导电轨道内。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气系统。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可靠性高,组配便捷高效。

Description

一种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磁性吸附至导电轨道的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背景技术
导轨灯主要包括固定在天花板或墙壁上的导轨(导电轨道)以及可以沿着导轨滑动的各种灯具,可以是射灯、线条灯等。
导轨通常具有一定的高度或厚度,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导轨还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可以更轻薄、成本更低。
此外,导轨的级联结构也存在改进空间,可以更轻薄,厚度更小,实现平整、高效快速的连接。
电气装置设置于导轨取电时,二者的机械结合和电气结合的可靠性,也是现有技术中一直在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电气装置的导电端子组设于导轨中的导电条后,机械结构的可靠性如果不足,导电端子与导电条的电性连接也会受影响,进而影响电气装置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气装置,至少解决以上技术问题之一,可快速可靠的组装,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磁性吸附于一种磁吸导电轨道的电气装置,其包括主体、与主体组配的电连接模块及磁铁模块。所述电连接模块包括沿纵向延伸形成的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弹性导电端子、设置于壳体面向磁吸导电轨道的表面并沿纵向延伸的配接部,所述弹性导电端子与配接部纵向排列为一排且沿高度方向弹性导电端子延伸超出配接部。所述弹性导电端子与配接部共同组配进入磁吸导电轨道内。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装置为驱动电源或照明灯具。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与磁吸导电轨道贴合的配接面,所述配接部自该配接面突伸形成。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装置为驱动电源,所述电连接模块及磁铁模块均收容于壳体内,磁铁模块贴设于配接面背面。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模块还包括导电模块,导电模块包括电路板及设置于电路板的导电端子,导电端子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并延伸超出所述配接部。
优选地,所述驱动电源还包括驱动模块及导线,所述导电模块与驱动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导线配置为与市电连接并经过驱动模块转换电压后通过导电模块与磁吸导电轨道电性连接从而为其他电气装置供电。
优选地,所述驱动电源的壳体为L形,其具有凸起部抵设于磁吸导电轨道的一端并与磁吸导电轨道平齐。
优选地,所述电气装置为照明灯具,所述照明灯具的主体具有底壁,其中电连接模块的壳体嵌设于主体,且弹性导电端子及配接部延伸超出底壁。
优选地,所述照明灯具的主体为沿纵向延伸形成,其中所述磁铁模块沿纵向排布并位于电连接模块两侧,共同容置于主体中。
优选地,所述照明灯具的主体还包括一对侧壁,照明灯具还包括收容于主体内并与侧壁平行贴设的照明模块,所述电连接模块与照明模块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导电端子为电连接模块的第一导电端子,电连接模块还包括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照明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延伸方向垂直。
优选地,所述照明模块包括光源基板平行贴设于侧壁、设置于光源基板的若干光源、及至少一对电极面向另一侧壁,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电极弹性抵接。
优选地,所述照明灯具还包括平行于底壁设置的导光元件,导光元件包括侧壁与照明模块的光源相对,接收光源入射光线后自导光元件与底壁平行的表面出射。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模块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及夹置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设置有弹性导电端子。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设置有扣持部与主体卡扣结合。
优选地,所述电气装置为照明灯具,其中所述照明灯具的电连接模块与主体可转动地组接。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模块包括导电模块,导电模块与磁铁模块共同收容于壳体内。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主体部及盖体,所述盖体具有配接面,所述配接部自配接面延伸形成,且所述弹性导电端子延伸超出配接部。
优选地,所述主体包括照明模块及面罩,所述照明模块与电连接模块电性连接,面罩设置有格栅。
优选地,所述电气装置为照明灯具,其主体设置有导电轨道收容部用于收容磁吸导电轨道,所述弹性导电端子及配接部延伸进入导电轨道收容部用于共同组入收容于导电轨道收容部内的磁吸导电轨道中。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模块固定于主体,所述磁铁模块设置于电连接模块两侧沿主体排布。
优选地,所述主体开设有磁铁模块收容部,其与导电轨道收容部连通,所述磁铁模块包括磁铁及固定部,磁铁与固定部间隔排列共同收容于磁铁模块收容部。
优选地,所述照明灯具还包括照明模块与电连接模块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导电端子为电连接模块的第一导电端子,还包括第二导电端子与照明模块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为一对弹簧,弹性抵接设置于照明模块的光源基板。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模块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夹置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电连接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均设置于电连接器,且第一导电端子延伸超出第二壳体与磁吸导电轨道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端子延伸超出第一壳体与照明模块弹性抵接。
优选地,所述配接部设置于第二壳体的配接面。
优选地,所述照明模块还包括光源基板及设置于光源基板的光源,照明灯具还设置有照明模块收容部与所述磁铁模块收容部背向设置,所述照明模块收容于照明模块收容部。
优选地,所述照明灯具还设置有导光元件,导光元件具有入光面面对光源并接收光源的入射光,及出光面将在导光元件内部多次全反射的光线自其表面出射,出光面面积大于入光面。
优选地,所述主体自照明模块收容部延伸形成有楔形导光元件收容部,上述导光元件平铺于导光元件收容部的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照明灯具还包括盖体组设于主体及导光元件。
优选地,所述导光元件面对盖体的表面突伸形成有结合部,所述盖体对应设置有结合部彼此结合。
优选地,所述所述盖体部分覆盖照明模块。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气系统,包括:磁吸导电轨道及至少一个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装置。所述磁吸导电轨道包括具有吸附壁及安装壁的主体部,设置于主体部内的绝缘部及磁性元件,所述绝缘部具有与吸附壁连通的第二空间及收容有导电部并与第二空间连通的第一空间。所述电气装置的所述弹性导电端子与配接部共同组配进入磁吸导电轨道的第二空间且弹性导电端子进一步延伸进入第一空间并与导电部表面弹性抵接形成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磁吸导电轨道的主体部包括连接吸附壁与安装壁的一对侧壁及与侧壁平行并位于侧壁之间的一对分隔壁。上述侧壁及分隔壁分别与吸附壁及安装壁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位于两侧的导电槽及位于导电槽之间的收容空间,所述绝缘部设置于导电槽内,所述磁性元件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内并贴设于吸附壁。
优选地,所述磁吸导电轨道还包括一对端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其中所述端部与所述导电部形成电性连接。
优选地,包括至少两个磁吸导电轨道、至少一个电气装置及至少一个转接器,所述转接器级联至少两个磁吸导电轨道。
优选地,所述转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设置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设置于绝缘本体内的基部及延伸超出绝缘本体外的对接部。所述磁吸导电轨道包括设置于主体部两端的端部,所述端部配置为同时与导电部及转接器的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并同时与磁吸导电轨道的主体部与转接器机械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配接部及导电端子同时组入磁吸导电轨道,提高了机械连接及电性连接的可靠性,同时组配便捷。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附图标记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磁吸导电轨道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磁吸导电轨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磁吸导电轨道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磁吸导电轨道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磁吸导电轨道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端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5所示的端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端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1所示的磁吸导电轨道沿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磁吸导电轨道沿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1为沿图1所示的磁吸导电轨道沿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2为符合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转接器的立体图;
图13为如图12所示的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符合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导电轨道系统的立体图;
图15为符合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转接器的立体图;
图16为如图15所示的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7为符合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导电轨道系统的立体图;
图18为符合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转接器的立体图;
图19为如图18所示的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0为符合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导电轨道系统的立体图;
图21为符合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转接器的立体图;
图22为如图21所示的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3为符合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导电轨道系统的立体图;
图24为符合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转接器的立体图;
图25为如图24所示的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6为符合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导电轨道系统的立体图;
图27为符合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可与磁吸导电轨道组配的一种电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8为图27所示的电气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9为符合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气系统的立体视图;
图30为符合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气系统的剖视图;
图31为图30所示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2为符合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可与磁吸导电轨道组配的一种电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33为图32所示的电气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4沿图32所示的电气装置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35为图32所示的电气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6为图32所示的电气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7为图33所示的电气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8为图32所示的电气装置的电连接模块的立体视图;
图39为图38所示的电连接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40为图38所示的电连接模块的另一角度的立体视图;
图41为符合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气系统的立体视图;
图42为沿图41所示的电气系统的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43为符合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可与磁吸导电轨道组配的一种电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44为图43所示的电气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5为沿图43所示的电气装置的线F-F方向的剖视图;
图46为图43所示的电气装置的电连接模块的立体图;
图47为符合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电气系统的立体视图;
图48为沿图47所示的电气系统的G-G方向的剖视图;
图49为符合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可与磁吸导电轨道组配的一种电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50为图49所示的电气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1为图49所示的电气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2为图50所示的电气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3为图51所示的电气装置的本体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4为图49所示的电气装置的部分立体组装图的放大视图;
图55为图49所示的电气装置的电连接模块的立体视图;
图56为图55所示的电连接模块的另一角度的立体视图;
图57为图56所示的电连接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58为沿图49所示的电气装置的线H-H方向的剖视图;
图59为符合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电气系统的立体视图;
图60为图59所示的电气系统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1为沿图59所示的电气系统的线I-I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如图1-4所示,并结合参阅图9至图1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磁吸导电轨道1,其为长条形扁平状,并包括主体部10、磁性元件11、绝缘部12、导电部13及设置于主体部10两端的端部14。
所述主体部10沿长度方向延伸并呈扁平状,其包括吸附壁101、与吸附壁101平行且相对设置的安装壁102、连接吸附壁101与安装壁102的一对侧壁103及与侧壁103平行并位于侧壁103之间的一对分隔壁104。所述吸附壁101外表面为吸附面1010,安装壁102的外表面为安装面1020。上述侧壁103及分隔壁104分别与吸附壁101及安装壁102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位于两侧的导电槽105及位于导电槽105之间的收容空间106。自所述吸附壁101向安装壁102方向开设有两条狭长开槽107,开槽107位于导电槽105上方并与导电槽105连通。位于所述开槽107之间的吸附壁101还于临近两端处开设有至少两个椭圆形安装孔108,安装孔108的数量根据磁吸导电轨道1的长度设置。对应该安装孔108,磁性元件11和安装壁102分别开设有安装孔110和安装孔109,三者沿高度方向连通且安装壁102的安装孔109尺寸小于磁性元件11的安装孔109及吸附壁的安装孔108。安装孔108、109、110用于供螺钉穿过,且螺钉头部最终压在安装壁102的安装孔109的两侧并与安装基础(天花板或墙壁)锁合从而将磁吸导电轨道1固定于安装基础。当安装完成后,吸附壁101的安装孔108则被挡片(未图示)遮挡封闭,具体地,所述挡片可以通过粘胶设置于磁性元件11的表面。
所述绝缘部12收容于导电槽105内,其包括水平的底壁120、自底壁120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壁121、自第一侧壁121相向水平延伸形成的水平壁123及自水平壁123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二侧壁122。第二侧壁12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侧壁121之间的距离,因此,底壁120与第一侧壁121之间围设形成第一空间124;水平壁123与第二侧壁122之间围设形成与第一空间124连通的第二空间125。所述第一空间124与第二空间125形成绝缘部12的收容部126。所述第一侧壁121位于导电槽105的侧壁之间,也就是侧壁103与分隔壁104之间并形成面面接触,最优为过盈配合;而第二侧壁122则位于开槽107的侧壁之间,从而绝缘部12铺设于导电槽105与开槽107内壁,提供可靠的绝缘。第二侧壁122的自由端配置为与略低于或与吸附面1010平齐。
所述导电部13为两个并呈扁平条形,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并分别插设于绝缘部12的第一空间124内,从而位于导电槽105内,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超出主体部10的两端面100。而吸附组装于磁吸导电轨道1的灯具的导电端子则通过第二空间125进入第一空间124内从而与导电部13形成电性连接。
所述磁性元件11为扁平片状,其插设于主体部10的收容空间106内,且至少与吸附壁101的内表面贴设,从而可与灯具的磁性安装部进行吸附。磁性元件11的两端位于收容空间106内,并未延伸超出主体部10的两端面100。磁性元件11可以分别与吸附壁101的内表面及安装壁102的内表面贴附设置,于本申请的优先实施例中,磁性元件11设置为与吸附壁101的内表面贴设,且安装壁102的内表面设置有两个突条1022抵置于磁性元件11的表面,以确保组装可靠性。
请进一步参阅图5-11,端部14组设于主体部10的两端,并与导电部13形成电性连接。端部14包括绝缘本体140及收容于绝缘本体140内的导电端子143。
导电端子143为一对,每一导电端子143包括平板状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基部1430、自基部1430向相反方向分别延伸形成的第一对接部1431和第二对接部1432。第一、第二对接部1431、1432分别包括自基部1430的上、下端缘延伸并向彼此弯折形成的一对弹性部件,临近自由端处,弹性部件彼此临近且自由端形成彼此远离的导引部1433。
绝缘本体140可以与导电端子143一体成型,并包括自其第一端面1403延伸形成的一对导电插接部144及位于导电插接部144之间的定位插接部145。
导电插接部144端面设置有开孔,一对导电端子143的第一对接部1431的导引部1433临近导电插接部144,以便于端部14组装于主体部10后,所述导电部13穿过导电插接部144的开孔而组入第一对接部1431的成对的弹性部件之间从而与导电端子143形成电性连接。导电插接部144的一表面还突伸设置有导引定位部1440,为一对突条,宽度与开槽107相当,端部14与主体部10组装时,导引定位部1440进入开槽107内。所述定位插接部145插入收容空间106内并顶在磁性元件11端部以提供长度方向上对磁性元件11的定位。
绝缘本体140具有自其第二端面1404向第一端面1403方向凹陷形成的位于外侧的一对定位孔146及位于定位孔146之间并临近定位孔146设置的一对导电插接孔147。而第二对接部1432则配置为其导引部1433收容于导电插接孔147内,用于与转接器2(图)形成电性连接从而与其他磁吸导电轨道电性连接。
所述绝缘本体140还包括第一表面1401及相对的第二表面1402,其分别与主体部10的吸附面1010及安装面1020平齐,以形成平整的结构便于降低高度。
于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40由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一壳体141及第二壳体142互相组配形成,所述导电端子143夹置收容于第一壳体141与第二壳体142之间。所述第一表面1401设置于第一壳体141,所述第二表面1402设置于第二壳体142。因此,上述的结构均由第一壳体141与第二壳体142组合而形成。
具体而言,第一壳体141自其与第一表面1401相对的表面延伸形成有两个导电端子收容槽1410,每一导电端子收容槽1410为交错设置的两个腔体1412分别与交错设置的导电插接部144及导电插接孔147连通,分别收容导电端子143的第一对接部1431及第二对接部1432。于临近第一端面1403的两个导电端子收容槽1410之间,设置有一对定位元件1411及自第一端面1403突伸形成的定位插接部145,定位元件1411可以是一对沿高度方向突伸形成的定位柱,也可以是形成有定位槽的定位元件。于临近第二端面1404的两个导电端子收容槽1410与侧壁之间形成有定位孔146。
相应地,第二壳体142设置有分隔壁1422用于形成两个腔体1420与导电端子收容槽1410配合收容导电端子143,腔体1420内形成有定位元件1421与第一壳体141的定位元件1411匹配。所述腔体1420分别与导电插接部144、导电插接孔147及定位孔146连通。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磁吸导电轨道1,通过吸附面1010与安装面1020分别与灯具的吸附面及安装基础直接面面接触,有效降低了磁吸导电轨道1的高度,而且通过反向延伸的扁平结构设计的导电端子143,有效降低了端部14的高度,并且端部14的第一表面1401和第二表面1402可以分别与吸附面1010级安装面1020平齐,磁吸导电轨道1的整体结构简洁,实现超薄结构设计,有效降低成本。
为了灵活排布本申请提供的磁吸导电轨道1,可以实现多种排布,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转接器2,如图12-26所示,其具有多种形式,可以实现磁吸导电轨道1的一字型连接、平面L形连接、垂直L型连接、十字形连接、T形连接等级联方式。由转接器2及至少两个磁吸导电轨道1组成的系统为磁吸导电轨道系统1000。该转接器2实现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机械连接及电连接,并在级联磁吸导电轨道1后,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安装面1020及端部14的第一表面1401平齐并分别与安装基础的表面贴合设置。因此,该磁吸导电轨道系统1000厚度很小,实现超薄结构设计。
于其他实施例中,该转接器2并不限于级联磁吸导电轨道1,还可以是其他电气装置。
对应以上级联方式,转接器2具有多种结构,以下分别进行描述。
烦请参阅图12-26,所述转接器2包括绝缘本体20及设置于绝缘本体20内并部分突伸出绝缘本体20的导电端子23以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端部14形成电性连接。绝缘本体20可以与导电端子23一体成型,也可以包括第一本体21及与第一本体21沿高度方向组配的第二本体22,所述导电端子23则夹置于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之间。所述绝缘本体20为方形并具有四条侧边,具有第一表面204及相对的第二表面206,并至少包括主体部201及自主体部201延伸形成的导引部202。所述导电端子23至少包括基部231及自基部231延伸形成并超出绝缘本体20的主体部201的对接部232。所述绝缘本体20的导引部202则设置于临近对接部232并平行设置,以便导引和保护对接部232。转接器2与不同的磁吸导电轨道1的端部14进行对接时,所述导引部232组入定位孔146,同时对接部232自定位插接部145进入端部14并与导电端子143的第二对接部1432形成电性连接。为了收容导电端子23,所述第一本体21及第二本体22分别形成位于中部收容导电端子23的基部231的收容空间24及与收容空间24连通的若干收容通道25,所述对接部232部分容纳于收容通道25并延伸超出绝缘本体20。因此,组装后的转接器2的第一表面204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安装面1020及端部14的第一表面1401平齐,并均与安装基础的表面贴合设置。转接器2的第二表面206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吸附面1010及端部14的第二表面1402平齐,因此整体结构平整简洁,高度低。
具体地,根据级联的形式不同,所述转接器2具有不同的结构,如图12至图14所示,如果磁吸导电轨道1连接为十字形,则转接器2包括四边形绝缘本体20及自绝缘本体20的每个侧边延伸形成并靠近两端的一对导引部202。所述导电端子23包括四边形基部231及自基部231每一侧边分别平行延伸形成的四组对接部232,对接部232临近各自的导引部202并位于同一侧的一对导引部202之间。对接部232成对设置,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因此,该转接器2可以和四条磁吸导电轨道1的端部14分别形成机械及电性连接,并将四条磁吸导电轨道1排布为十字形,成为十字形的磁吸导电轨道系统1000。
如果磁吸导电轨道1连接为一字型,请参阅图15至图17,则转接器2包括四边形绝缘本体20及自绝缘本体20相对的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导引部202。所述导电端子23包括四边形基部231及自基部231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对接部232。因此,该转接器2可以和两条磁吸导电轨道1的端部14分别形成机械及电性连接,并将两条磁吸导电轨道1排布为十字形,成为十字形的磁吸导电轨道系统1000。
如果磁吸导电轨道1连接为平面L型,请参阅图18至图20,则转接器2包括四边形绝缘本体20及自绝缘本体20相邻的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导引部202。所述导电端子23包括四边形基部231及自基部231相邻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对接部232。因此,该转接器2可以和两条磁吸导电轨道1的端部14分别形成机械及电性连接,并将两条磁吸导电轨道1排布为平面内的L形,成为L形的磁吸导电轨道系统1000。
如果磁吸导电轨道1连接为位于相互垂直平面内的L型,请参阅图21至图23,则转接器2包括呈L型的绝缘本体20,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平板状位于水平面内的第一本体21及与第一本体21组装的L形第二本体22。所述导引部202分别自第一本体21的一侧壁延伸形成及自第二本体22竖直方向的部分的侧壁延伸形成。所述导电端子23包括位于水平面内的第一导电端子233及位于竖直面内与第一导电端子233垂直设置的第二导电端子234。第一导电端子233及第二导电端子234分别自其水平侧边及竖直侧边延伸形成平行的对接部232。第一导电端子233的另一水平侧边延伸形成有突出部2330,第二导电端子234对应设置有开孔2340收容突出部2330以形成二者的电性连接。于其他实施例中,开孔2340级突出部2330的位置可以互换。第一导电端子233夹置收容于第一本体21及第二本体22的水平部之间;第二导电端子234收容于第二本体22的竖直部内。因此,该转接器2可以和分别位于水平面和竖直平面内的两条磁吸导电轨道1的端部14分别形成机械及电性连接,并将两条磁吸导电轨道1排布为位于不同平面内的L形,因此形成立体L形磁吸导电轨道系统1000。于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204为第一本体2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表面206为第二本体22的后表面。组装后的L形磁吸导电轨道系统1000中,第一表面204与其中一个磁吸导电轨道1的主体部10的安装面1020及端部14的第一表面1401平齐并与安装基础的水平表面平齐贴合设置,第二表面206与另外一个导电轨道1的主体部10的安装面1020及端部14的第一表面1401平齐并与安装基础的竖直表面平齐贴合设置。
如果磁吸导电轨道1连接为T型,请参阅图24至图26,则转接器2包括四边形绝缘本体20及自绝缘本体20连续的三条侧边延伸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导引部202。所述导电端子23包括四边形基部231及自基部231连续的三条侧边延伸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对接部232。因此,该转接器2可以和三条磁吸导电轨道1的端部14分别形成机械及电性连接,并将两条磁吸导电轨道1排布为T形,形成T形磁吸导电轨道系统1000。
经过转接器2级联的磁吸导电轨道1,可以与各类电气装置进行磁性吸附并实现电性连接,方便可靠。以下例举几种可以和磁吸导电轨道1连接的电气装置3、4、5、6,电气装置3、4、5、6与磁吸导电轨道1构成电气系统2000。电气装置3、4、5、6可以是驱动电源或照明灯具、智能控制装置或传感器模块等,其中驱动电源3可以接收市电的电力并转化为照明灯具4、5、6或智能控制装置或传感器模块等电气装置所述的电力;而照明灯具4、5、6或智能控制装置或传感器模块等电气装置也可以自行设置有驱动装置实现电力的转换。且,于其他实施例中,电气装置不限于以上所述的类型,还可以是任何配置为可以与上述磁吸导电轨道1匹配的电气装置。
请参阅图27至图31,符合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气装置为一种可与磁吸导电轨道1配接并为其提供电力的驱动电源3。驱动电源3与磁吸导电轨道1组成符合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气系统2000。
驱动电源3包括主体部30、电连接模块32、导线33及驱动模块34。
所述驱动模块34包括各种电路模块(未标号)以及控制模块、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35(可以是控制模块集成设置有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驱动模块34具有设置上述模块的电路板(未标号),所述电路板与导线33及电连接模块32分别电性连接,导线33与外部市电连接,用于为驱动电源3供电,驱动模块34的电路板通过导线与电连接模块32电性连接,而电连接模块32组装于驱动模块34并吸附组装于磁吸导电轨道1并形成电性连接,从而驱动电源3为磁吸导电轨道1供电,并为其他灯具供电。
所述电连接模块32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形成的壳体32、收容于壳体32内的磁铁模块323及导电模块324。所述壳体32包括第一壳体321、与第一壳体321沿高度方向组装的第二壳体322,上述磁铁模块323及导电模块324及收容于第一壳体321与第二壳体322之间。
所述第一壳体321及第二壳体322为中空,二者组配之后形成收容磁铁模块323和导电模块324的收容空间。第一壳体321及第二壳体322一端设置有开孔供导线33穿过。所述磁铁模块323为若干块,间隔排布于收容空间,并贴近第二壳体322,以便于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磁性元件11吸附,组装后所述第二壳体322的表面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吸附面1010贴合。第二壳体322为L形,其设有开孔供导线33穿过的部位凸起形成凸起部3222,并与基部3223形成高度差。于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基部3223面向磁吸导电轨道1的吸附面1010的外表面32230突伸设置有沿上述纵长方向延伸形成的条形配接部3220,该外表面32230则作为配接面。对应导电模块324位置,配接部3220间隔形成有若干凹槽3221作为导电端子收容部3221,导电端子3241则部分容纳于凹槽3221内,并延伸超出配接部3220。
所述导电模块324位于磁铁模块323之间。所述导电模块324包括电路板3240、设置于电路板3240一表面的导电端子3241,第一导电端子3241与电路板3240的内置线路电性连接,并通过导线与驱动模块34的电路板电性连接,以取得来自导线33传送的市电并经过驱动模块34的电路板进行变换后的电流。于其他实施例中,导电模块324还可以通过设置另外一组导电端子与驱动模块34的电路板转接。
驱动电源3吸附组装于磁吸导电轨道1后,所述磁吸导电轨道1的端部14则抵靠于凸起部3222一端,磁吸导电轨道1位于基部3223上方并与凸起部3222表面平齐,以形成磁吸导电轨道1的平整简洁且超薄的构型。然后经过第一导电端子3241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导电部13的电性连接为磁吸导电轨道1供电。第一导电端子3241为弹性针状可伸缩,所述配接部3220及第一导电端子3241共同延伸进入绝缘部12的第二空间125内,第一导电端子3241则自磁吸导电轨道1的绝缘部12的第一空间124进入第二空间125后,抵接于导电部13表面并被压缩从而施加一个反作用力确保二者之间的电性连接可靠。基部3223的配接面32230则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吸附面1010贴合,磁铁模块323则与吸附面1010后方的磁性元件11吸附从而将驱动电源3与磁吸导电轨道1结合。而与导电端子3241共同组入磁吸导电轨道1的配接部3220则增强了二者的结合力,与吸附面1010面面贴合的配接面32230确保电气系统2000高度最低,且磁铁模块323与磁性元件11的有效吸附结合。因此,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源3可以通过吸附于磁吸导电轨道1并与导电部13电性连接实现机械连接及供电,使用方便。
请参阅图32至图42,符合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气装置为一种照明灯具4,其可以吸附组装于磁吸导电轨道1并与磁吸导电轨道1实现电性连接,为照明灯具4供电。于本申请优选实施例中,该照明灯具4为线性灯具,通称线条灯。所述照明灯具4与磁吸导电轨道1组成符合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气系统2。
所述照明灯具4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形成的灯体40、沿高度方向依次组设于灯体40的反射层41、导光元件42、面罩43,及组设于灯体40两端的端盖44。于本申请优选实施例中,面罩43为扩散板,用于匀光。端盖44通过螺钉锁固于灯体40两端,但并不限于此。还包括磁铁模块45、电连接模块46及照明模块47,收容于灯体40内。
为了收容磁铁模块45、电连接模块46及照明模块47,所述灯体40包括底壁401、自底壁401延伸形成的一对侧壁402,及自侧壁402另一端相向延伸形成的顶壁403。自底壁401临近侧壁402区域沿长度方向形成有两个分隔部404。分隔部404与侧壁402平行,并将灯体40分隔为三个区域,形成于分隔部404与侧壁402之间的两个照明模块收容部405及位于分隔部404之间的磁铁模块收容部406分别用于收容照明模块47及磁铁模块45。为了收容电连接模块46,所述底壁401中部开设有开孔4010与电连接模块46卡接配合。由于开孔4010的存在,因此分隔部404沿长度方向分隔为两部分,对应地,磁铁模块45有两部分,分别收容于磁铁模块收容部406并被开孔4010及收容于开孔4010中的电连接模块46间隔开。
所述磁铁模块45包括两个条状固定部450,于其表面设置有若干成对的定位元件4501,成组的磁铁451并列堆置于定位元件4501之间,一并收容于磁铁模块收容部406内。
所述照明模块47包括长条状光源基板470、设置于光源基板470的若干光源471及至少两个电极472,光源471与电极472分别沿高度方向排列,本申请优选实施例中,电极472排布于光源基板470的下排中部,分别为正极和负极,于其他优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传输各种控制信号、调光调色等电极。照明模块47收容于至少其中一个照明模块收容部405,于其他实施例中,照明模块47可以具有两组,分别收容于临近侧壁402的一组照明模块收容部405内。
所述顶壁403与分隔壁404面向顶壁403的表面具有高度差,形成有光学元件收容空间407,上述反射层41、导光元件42及面罩43分别收容于光学元件收容空间407,并夹置于顶壁403与分隔壁404之间。组装后,照明模块47的光源471面向导光元件42的侧壁,因此光源471的出射光自导光元件42的侧壁入射进入导光元件42内部,并经过上、下表面多次反射后自至少一个表面出射,于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其面对面罩43的表面出射,反射层41位于导光元件42另一表面并将入射至该表面的光线反射重新进入导光元件42以增加光效。
所述电连接模块46组设于开孔4010,其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形成的壳体460及电连接器463,所述壳体460包括第一壳体461,第二壳体462及设置于第一壳体461与第二壳体462之间的电连接器463。
所述电连接器463包括内置有线路的基体4630,设置于基体4630的两对第一导电端子4631及设置于基体4630的一对第二导电端子4632。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4631和第二导电端子4632均为弹针状导电端子,内部设置有弹簧,受力后弹簧收缩并施加回复力以增加电连接可靠性。第一导电端子4631可以至少为一对,用于照明灯具4组装于磁吸导电轨道1后与导电部13电性连接。两组第一导电端子4631分别垂直于基体463设置于基体463的四个角落,并采用穿孔焊接,当然也可以采用表面焊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并与基体463内的线路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端子4632表面焊接连接于基体463表面并平行于基体463的一个表面,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并与基体463内的线路电性连接,从而与第一导电端子4631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端子4632与照明模块47的电极472弹性抵接从而形成电性连接,因此第一导电端子4631从磁吸导电轨道1取电后,经过基体463的线路传输至第二导电端子4632进而为照明模块47供电,同时磁铁模块45的磁铁451吸附于磁吸导电轨道1的吸附壁101。
所述第一壳体461和第二壳体462卡扣结合并与照明灯具4的开孔4010扣合。第二壳体462包括底壁4620及自底壁4620两侧向第一壳体461方向延伸形成的一对侧壁4621。所述侧壁4621中部撕裂并向外翻折形成扣持部4622,其与开孔4010的周壁扣合。所述底壁4620的四个角落开设有四个圆孔供第一导电端子4621穿过,且底壁4620面向磁吸导电轨道1的表面突伸形成有若干配接部4623,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631位于配接部4623之间并延伸超出配接部4623,所述配接部4623可以保护第一导电端子4631,并与第一导电端子4631一并延伸进入磁吸导电轨道1的第二空间125,第一导电端子4631则进一步进入第一空间124与导电部13弹性抵接形成电性连接。且所述底壁4620则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吸附面1010贴合,磁铁451与吸附面1010后方的磁性元件11吸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632部分延伸超出第一壳体461和第二壳体462与侧壁4621垂直设置的侧壁,用于与照明模块47的电极472弹性抵接。与第一导电端子4631一并组入磁吸导电轨道1的配接部4623,增强了磁吸导电轨道1与照明灯具4的结合力,且保证了电气系统2000的高度够低,厚度够薄,实现结构简洁。
请继续参阅图43至图48,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符合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吸附组设于磁吸导电轨道1的照明灯具5,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照明灯具5为格栅灯。照明灯具5与磁吸导电轨道1组成符合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电气系统2000。
照明灯具5包括灯体50、组装于灯体50的面罩53、收容于灯体50与面罩53之间的照明模块57、枢接连接于灯体50的电连接模块51、及分别套设于电连接模块51级灯体50之间的转轴52。
所述照明模块57包括光源基板570、设置于光源基板570的光源571、罩设于对应光源571外部的一级光学元件572、及位于一级光学元件572一端的二级光学元件573。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可以为LED颗粒或COB光源;所述一级光学元件572为反射器,固定于光源基板570并一端罩设于光源571,另一端作为出光口,所述二级光学元件573为平板状并位于反射器572的出光口,二级光学元件573间隔设置有若干偏光片结构用于扩大来自反射器572的出光口的光线沿横向的出光角度。
所述面罩53包括主体部530,对已经反射器572的数量设置有位于主体部530内部的若干格栅531。所述主体部530延伸超过格栅531,且侧壁外周间隔形成有若干扣持部532,面罩53组设于灯体50后,与灯体50内壁的扣持部501卡扣配合,于本申请实施例中,面罩53的扣持部530为卡勾,灯体50的扣持部501为形成于其内部的凹陷,所述卡勾和凹陷二者可以互换。二级光学元件573则夹置于一级光学元件572与格栅531之间。格栅531一端设置有开口作为入光口对应接收来自透镜模组的入射光线,另一端也设置有开口作为出光,侧壁则延伸成为喇叭状。上述经过二级光学元件573的出射光线范围则与出光的喇叭口相当。
所述电连接模块51,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壳体510、收容于壳体510内的驱动部58、导电模块56及磁铁模块55。所述壳体510包括主体部54、组设于主体部54的盖体59,驱动部58、导电模块56及磁铁模块55收容于主体部54及盖体59之间。
所述主体部54包括矩形框体540及自框体540一端面部分突伸形成的半圆形枢接部541。所述枢接部541横向一端面形成有圆形转轴孔5410。对应地,灯体50也突伸设置有半圆形枢接部502,并开设有转轴孔(未标号),因此上述转轴52的两端分别收容于转轴孔5410及灯体的50的枢接部502的转轴孔内,转接模块54及灯体50可以相互转动,实现灯体50的照明模块57的出射光范围可调。
所述导电模块56包括内置有线路的平板状基体560、自基体560一表面延伸形成的两对弹针状导电端子561,及开设于基体560中部并位于两对弹针状导电端子561之间的一对安装孔562。所述导电端子561内置有弹簧可被压缩,以在与磁吸导电轨道1电性连接后增加电性连接可靠性,其还与基体560的内置线路电性连接。为了将取自磁吸导电轨道1的电力供电给照明模块57,导电模块56需要与驱动部58电性连接,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模块56的基体560与驱动部58通过导线(未图示)实现电性连接,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基体560相对于设置导电端子561的另一表面还可以设置有弹针状导电端子561,而驱动部58则于其电路板设置有导电片用于与弹针状导电端子抵接形成电性连接。而驱动部58则通过导线与照明模块57形成电性连接,将其从市电转化为照明模块57所需电力供给照明模块57。由于驱动电源3将市电转为58V电源,因此照明灯具5需要设置驱动部58进一步将58V电源转换为照明灯具5所需的电压。
磁铁模块55为两组,每组包括至少两块磁铁,而主体部54的矩形框体540则开设有收容空间收容磁铁模块55、导电模块56及驱动部58。
所述盖体59通过螺钉锁合于主体部54,盖体59大致为平板状,其于两端开设有开孔591,磁铁模块55收容于主体部54的收容空间内并自开孔591突露于盖体59。于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盖体59面向磁吸导电轨道1的吸附面1010的外表面设置有条形配接部590并位于开孔591的外侧,对应导电模块56的导电端子561的位置,配接部590形成有若干凹槽592作为导电端子收容部592。导电模块56的导电端子561则突伸超出盖体59的配接部590的表面,用于电连接于磁吸导电轨道1。
照明灯具5组装于磁吸导电轨道1形成电气系统2000后,所述配接部590与导电端子561一并延伸进入磁吸导电轨道1的第二空间125,导电端子561则进一步进入第一空间124与导电部13弹性抵接形成电性连接。且所述盖体590的表面则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吸附面1010贴合,磁铁55与吸附面1010后方的磁性元件11吸附。与导电端子561一并组入磁吸导电轨道1的配接部590,增强了磁吸导电轨道1与照明灯具5的结合力,且保证了电气系统2000的高度够低,厚度够薄,实现结构简洁。
因此,格栅灯5通过导电端子561及磁铁模块55吸附组装于磁吸导电轨道1后,照明模块57可根据需要出光,可受控,可调光调色等,并可相对于转接模块54实现角度调整。方便的组装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使用。
请参阅49至图61,本申请提供一种符合第四实施例的照明灯具6,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为偏光线条灯,尤其是洗墙灯。照明灯具6与磁吸导电轨道1组成符合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电气系统2000。
照明灯具6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形成的本体60、沿纵长方向延伸形成并组设于本体60的盖体62、组设于本体60及盖体62的导光元件61、磁铁模块65、电连接模块66、照明模块67及组设于本体60及盖体62两端的端盖64。
所述本体60包括导电轨道收容部601、磁铁模块收容部602、照明模块收容部603、导光元件收容部604、盖体收容部605及电连接模块收容部606。
所述本体60包括倒U形框体607,其围设形成有上述磁铁模块收容部602;该U形框体607包括基部6070及自基部6070一表面的两端缘垂直延伸形成的一对侧壁6071。自所述侧壁6071自由端先垂直延伸再水平延伸形成有L形侧壁6072;所述L形侧壁6072开口向外并于彼此之间形成有上述导电轨道收容部601,因此该导电轨道收容部601为U形且与U形框体607围设形成的磁铁模块收容部602连通。所述基部6070另一表面的两端缘突伸形成有弯折部6073,其与基6070之间形成开口向外的照明模块收容部603。楔形延伸部6074自基部6070附近隆起且其底壁与L形侧壁6072相连,该楔形延伸部6074形成有上述导光元件收容部604,其为中空构型,减轻重量并增加强度。所述L形侧壁6072及侧壁6071之间形成L形盖体收容部605。于本体60背部,部分切除形成电连接模块收容部606。
所述盖体62大致呈L形其包括收容于盖体收容部605内的第一盖体621自第一盖体621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二盖体622。所述第一盖体621中空且具有突伸部6210与形成在L形侧壁6072面向第一盖体621表面突伸形成的干涉部6075干涉配合。所述第二盖体622部分覆盖于照明模块收容部603外部也就是照明模块67外部,于其自由端形成有U形结合部6220。第一盖体621与本体60的L形侧壁6072还会通过螺钉锁合。
所述照明模块67包括条形光源基板670、设置于光源基板670表面并临近一端的若干光源671。所述照明模块67插设并收容于照明模块收容部603中。
所述导光元件61为楔形,其铺设于导光元件收容部604的表面,且其包括楔形主体部610、位于其一侧的入光面611及与入光面611呈一定夹角的出光面612,所述出光面612为主体部610的主要表面,并面向外部。所述入光面611面对照明模块67的光源671,接受来自光源671的入射光线,并在楔形主体部670内经过多次全反射,自出光面612出射。为了出光均匀,出光面612表面可以蚀刻或打点或导光元件61内部掺杂不同浓度的粒子,实现散射并出光。
所述磁铁模块65包括若干组间隔设置的磁铁650及条形固定部651,磁铁650与固定部651间隔排布为一长条形并从磁铁模块收容部602组入,因此磁铁模块65至少一表面面向导电轨道收容部601。
所述端盖64为三角形,其包括本体部640及自本体部640两端分别延伸形成的延伸部641,及设置于本体部640一表面并面向本体60的若干结合部642。所述端盖64通过结合部642与本体60的结合组设于本体60两端,且延伸部641与L形侧壁6072的一表面平齐,延伸部641之间的空间用于收容磁吸导电轨道1的端部14。
所述电连接模块66包括壳体660、收容于壳体660内的电连接器663。所述壳体660包括相互组配的第一壳体661及第二壳体662,所述电连接器663夹置于第一壳体661及第二壳体662之间。
所述电连接器663包括基体6630、设置于基体6630一表面并自基体6630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导电端子6631及设置于基体6630另一表面并自基体6630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二导电端子663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631为弹针状导电端子并与基体6630内部的线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632为弹性元件,优选为弹簧,基体6630开设有开孔收容第二导电端子6632并与其电性连接。
第一壳体661包括底壁6610及自底壁6610延伸形成的侧壁6611。所述侧壁6611中部设置有第一结合部6612,其为扣持部。底壁6610分别设置有第二结合部6614,及端子收容部6613,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6614为开孔,端子收容部6613为圆形开孔供第二导电端子6632穿过并延伸超出第一壳体661的底壁6610。
所述第二壳体662包括底壁6620、自底壁6620延伸形成的侧壁6621。所述侧壁6621中部设置有第一结合部6622,其为扣勾。第一结合部6622与第一壳体661的第一结合部6612卡扣结合,于其他实施例中,二者结构可以互换。底壁6620分别设置有第二结合部6624,及端子收容部6623。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6624为开孔,端子收容部6623为圆形开孔。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6624为圆柱,用于与第一壳体661的第二结合部6614形成干涉过盈配合并具有导向作用。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6614、6624可互换。端子收容部6623为穿过底壁6620的圆形开孔。于底壁6620的另一表面两侧,分别延伸形成有条形配接部6625,其与第一导电端子6631间隔排布为一行,且第一导电端子6631延伸超出配接部6625。
电连接模块66收容于上述本体60的电连接模块收容部606内,并通过螺钉锁合于本体60。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632则抵接于照明模块67的光源基板670的背面,实现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端子6631则突伸进入导电轨道收容部601内。照明灯具6组装于磁吸导电轨道1后,所述磁吸导电轨道1收容于上述导电轨道收容部601内,且其吸附面1010贴设于导电轨道收容部601底壁,L形侧壁6072及端盖64的延伸部641分别贴设于磁吸导电轨道1的侧壁103。第一导电端子6631及配接部6625共同组入磁吸导电轨道1的绝缘部12的第二空间125内,第一导电端子6631继续延伸进入第一空间124并与设置于第一空间124内的导电部13弹性抵接形成电性连接。与第一导电端子6631一并组入磁吸导电轨道1的配接部6625,增强了磁吸导电轨道1与照明灯具6的结合力,且保证了电气系统2000的高度够低,厚度够薄,实现结构简洁。
本申请提供的磁吸导电轨道1、转接器2、电气装置3、4、5、6及其组成的磁吸导电轨道系统1000及电气系统2000,结构简洁,高度有效降低,组装便捷。
此外,电气装置还可以是筒灯、射灯、餐吊灯、吸顶灯等照明灯具。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38)

1.一种可磁性吸附于一种磁吸导电轨道(1)的电气装置(3、4、5、6),其包括的主体(30、40、50、60)、与主体(30、40、50、60)组配的电连接模块(32、46、56、66)及磁铁模块(323、45、55、65);
所述电连接模块(32、46、56、66)包括沿纵向延伸形成的壳体(320、460、510、660)、收容于壳体(320、460、510、660)内的弹性导电端子(3241、4631、561、6631)、设置于壳体面向磁吸导电轨道(1)的表面并沿纵向延伸的配接部(3220、4623、590、6625),所述弹性导电端子(3241、4631、561、6631)与配接部(3220、4623、590、6625)纵向排列为一排且沿高度方向弹性导电端子(3241、4631、561、6631)延伸超出配接部(3220、4623、590、6625);其中
所述弹性导电端子(3241、4631、561、6631)与配接部(3220、4623、590、6625)共同组配进入磁吸导电轨道(1)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装置为驱动电源(3)或照明灯具(4,、5、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20、460、510、660)具有与磁吸导电轨道(1)贴合的配接面(32230、46200、593、66200),所述配接部(3220、4623、590、6625)自该配接面(32230、46200、593、66200)突伸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装置为驱动电源(3),所述电连接模块(32)及磁铁模块(323)均收容于壳体(320)内,磁铁模块(323)贴设于配接面(32230)背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模块(32)还包括导电模块(324),导电模块(324)包括电路板(3240)及设置于电路板(3240)的导电端子(3241),导电端子(3241)与电路板(3240)电性连接并延伸超出所述配接部(3220)。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源(3)还包括驱动模块(34)及导线(33),所述导电模块(324)与驱动模块(34)电性连接,所述导线(33)配置为与市电连接并经过驱动模块(34)转换电压后通过导电模块(324)与磁吸导电轨道(1)电性连接从而为其他电气装置供电。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源(3)的壳体(320)为L形,其具有凸起部(3222)抵设于磁吸导电轨道(1)的一端并与磁吸导电轨道(1)平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装置为照明灯具(4),所述照明灯具(4)的主体(40)具有底壁(401),其中电连接模块(46)的壳体(460)嵌设于主体(40),且弹性导电端子(4631)及配接部(4623)延伸超出底壁(40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4)的主体(40)为沿纵向延伸形成,其中所述磁铁模块(45)沿纵向排布并位于电连接模块(46)两侧,共同容置于主体(40)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4)的主体(40)还包括一对侧壁(402),照明灯具(4)还包括收容于主体(40)内并与侧壁(402)平行贴设的照明模块(47),所述电连接模块(46)与照明模块电性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电端子(4631)为电连接模块(46)的第一导电端子(4631),电连接模块(46)还包括第二导电端子(4632)与所述照明模块(47)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631)与第二导电端子(4632)延伸方向垂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模块(47)包括光源基板(470)平行贴设于侧壁(402)、设置于光源基板(470)的若干光源(471)、及至少一对电极(472)面向另一侧壁(402),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632)与电极(472)弹性抵接。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4)还包括平行于底壁(402)设置的导光元件(42),导光元件(42)包括侧壁与照明模块(47)的光源(471)相对,接收光源(471)入射光线后自导光元件(42)与底壁(402)平行的表面出射。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模块(46)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壳体(461)及第二壳体(462)及夹置于第一壳体(461)与第二壳体(462)之间的电连接器(463),所述电连接器(463)设置有弹性导电端子(4631)。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461)或第二壳体(462)设置有扣持部(4622)与主体(40)卡扣结合。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装置(3、4、5、6)为照明灯具(5),其中所述照明灯具(5)的电连接模块(51)与主体(50)可转动地组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模块(51)包括导电模块(56),导电模块(56)与磁铁模块(55)共同收容于壳体(510)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10)具有主体部(54)及盖体(59),所述盖体(59)具有配接面(593),所述配接部(590)自配接面(593)延伸形成,且所述弹性导电端子(561)延伸超出配接部(590)。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50)包括照明模块(57)及面罩(53),所述照明模块(57)与电连接模块(56)电性连接,面罩(53)设置有格栅(531)。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装置(6)为照明灯具,其主体(60)设置有导电轨道收容部(601)用于收容磁吸导电轨道(1),所述弹性导电端子(6631)及配接部(6625)延伸进入导电轨道收容部(601)用于共同组入收容于导电轨道收容部(601)内的磁吸导电轨道(1)中。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模块(66)固定于主体(60),所述磁铁模块(65)设置于电连接模块(66)两侧沿主体(60)排布。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60)开设有磁铁模块收容部(602),其与导电轨道收容部(601)连通,所述磁铁模块(65)包括磁铁(650)及固定部(651),磁铁(650)与固定部(651)间隔排列共同收容于磁铁模块收容部(602)。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6)还包括照明模块(67)与电连接模块(66)电性连接。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电端子(6631)为电连接模块(66)的第一导电端子,还包括第二导电端子(6632)与照明模块(67)电性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632)为一对弹簧,弹性抵接设置于照明模块(67)的光源基板(670)。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模块(66)包括第一壳体(661)、第二壳体(662)及夹置于第一壳体(661)与第二壳体(662)之间的电连接器(663),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631)及第二导电端子(6632)均设置于电连接器(663),且第一导电端子(6631)延伸超出第二壳体(662)与磁吸导电轨道(1)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端子(6632)延伸超出第一壳体(661)与照明模块(67)弹性抵接。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部(6625)设置于第二壳体(662)的配接面(66200)。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模块(67)包括光源基板(670)及设置于光源基板(670)的光源(671),照明灯具(6)还设置有照明模块收容部(603)与所述磁铁模块收容部(602)背向设置,所述照明模块(67)收容于照明模块收容部(603)。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6)还设置有导光元件(61),导光元件(61)具有入光面(610)面对光源(671)并接收光源(671)的入射光,及出光面(612)将在导光元件(61)内部多次全反射的光线自其表面出射,出光面(612)面积大于入光面(611)。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60)自照明模块收容部(603)延伸形成有楔形导光元件收容部(604),上述导光元件(61)平铺于导光元件收容部(604)的表面上。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6)还包括盖体(62)组设于主体(60)及导光元件(61)。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61)面对盖体(62)的表面突伸形成有结合部(613),所述盖体(62)对应设置有结合部(6220)彼此结合。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盖体(62)部分覆盖照明模块(67)。
34.一种电气系统(2000),包括:
磁吸导电轨道(1)及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33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装置(3、4、5、6);
所述磁吸导电轨道(1)包括具有吸附壁(101)及安装壁(102)的主体部(10),设置于主体部(10)内的绝缘部(12)及磁性元件(11),所述绝缘部(12)具有与吸附壁(101)连通的第二空间(125)及收容有导电部(13)并与第二空间(125)连通的第一空间(124);
所述电气装置(3、4、5、6)的所述弹性导电端子(3241、4631、561、6631)与配接部(3220、4623、590、6625)共同组配进入磁吸导电轨道(1)的第二空间(125)且弹性导电端子(3241、4631、561、6631)进一步延伸进入第一空间(124)并与导电部(13)表面弹性抵接形成电性连接。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气系统(2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导电轨道(1)的主体部(10)包括连接吸附壁(101)与安装壁(102)的一对侧壁(103)及与侧壁(103)平行并位于侧壁(103)之间的一对分隔壁(104);上述侧壁(103)及分隔壁(104)分别与吸附壁(101)及安装壁(102)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位于两侧的导电槽(105)及位于导电槽(105)之间的收容空间(106),所述绝缘部(12)设置于导电槽(105)内,所述磁性元件(11)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106)内并贴设于吸附壁(101)。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气系统(2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导电轨道(1)还包括一对端部(14),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0)的两端,其中所述端部(14)与所述导电部(13)形成电性连接。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气系统(2000),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磁吸导电轨道(1)、至少一个电气装置(3、4、5、6)及至少一个转接器(2),所述转接器(2)级联至少两个磁吸导电轨道(1)。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气系统(20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2)包括绝缘本体(20)及设置于绝缘本体(20)内的导电端子(23);所述导电端子(23)包括设置于绝缘本体(20)内的基部(231)及延伸超出绝缘本体(20)外的对接部(232);所述磁吸导电轨道(1)包括设置于主体部(10)两端的端部(14),所述端部(14)配置为同时与导电部(13)及转接器(2)的导电端子(23)电性连接并同时与磁吸导电轨道(1)的主体部(10)与转接器(2)机械连接。
CN201911086264.2A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Pending CN1108546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86264.2A CN110854638A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EP20885644.3A EP3974703A4 (en) 2019-11-08 2020-11-06 MAGNETIC ATTRACTION TRACK, ADAPTER, ELECTRICAL DEVICE AND ELECTRICAL SYSTEM
PCT/CN2020/127011 WO2021088961A1 (zh) 2019-11-08 2020-11-06 磁吸导电轨道、转接器、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US17/565,063 US20220120421A1 (en) 2019-11-08 2021-12-29 Magnetically-adsorbed conductive track, adapter,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ical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86264.2A CN110854638A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54638A true CN110854638A (zh) 2020-02-28

Family

ID=69599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86264.2A Pending CN110854638A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5463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3260A (zh) * 2020-04-29 2020-07-31 德州三和电器有限公司 智能发光模块、组合式结构及控制方法
WO2021088961A1 (zh) * 2019-11-08 2021-05-14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磁吸导电轨道、转接器、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CN114503372A (zh) * 2020-08-24 2022-05-13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端子、连接器、充电器以及应急启动电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8961A1 (zh) * 2019-11-08 2021-05-14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磁吸导电轨道、转接器、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CN111473260A (zh) * 2020-04-29 2020-07-31 德州三和电器有限公司 智能发光模块、组合式结构及控制方法
CN114503372A (zh) * 2020-08-24 2022-05-13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端子、连接器、充电器以及应急启动电源
CN114503372B (zh) * 2020-08-24 2024-03-19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端子、连接器、充电器以及应急启动电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78995A (zh) 一种磁吸导电轨道
CN110854638A (zh) 一种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JP6165832B2 (ja) ラインタイプの照明装置(linetypelightingapparatus)
TWI416039B (zh) Led燈管
KR101713054B1 (ko) 라인 타입 조명장치
WO2022228254A1 (zh) 一种磁吸导电轨道及照明设备
WO2020020104A1 (zh) 轨道灯
CN110768074A (zh) 一种转接器及磁吸导电轨道系统
WO2017092624A1 (zh) 一种光学元件、照明模组及具有该照明模组的照明灯具
CN105889782B (zh) 转接头、照明装置
US20220120421A1 (en) Magnetically-adsorbed conductive track, adapter,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ical system
CN212849238U (zh) 一种电气装置及电气系统
CN211694535U (zh) 灯具
CN212209963U (zh) 一种转接器及磁吸导电轨道系统
WO2021121221A1 (zh) 线条灯以及线条灯系统
WO2022228255A1 (zh) 一种连接器、磁吸导电轨道系统及照明设备
CN214840316U (zh) 一种磁吸导电轨道及照明设备
JP6796803B2 (ja) 照明器具
CN111396783A (zh) 灯具
CN212204115U (zh) 轨道灯组件
CN113266808A (zh) 连接器、连接组合、固定座、连接座及灯具固定装置
KR102276440B1 (ko) 고정 위치 조절 구조의 레일 조명 장치
JP2014157689A (ja) 半導体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照明装置
CN111536449A (zh) 轨道灯组件
CN220249710U (zh) 一种手电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