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7168A - 光学成像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7168A
CN110837168A CN201811354817.3A CN201811354817A CN110837168A CN 110837168 A CN110837168 A CN 110837168A CN 201811354817 A CN201811354817 A CN 201811354817A CN 110837168 A CN110837168 A CN 1108371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module
optical
imag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48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永明
赖建勋
刘燿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37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71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02B9/1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 G02B9/16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all the components being simp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8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wafer level op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6Filter hold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4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with cameras or projectors providing touch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Wearable computers, e.g. on a bel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8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2Details of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in or on camera bod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1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different wavelength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光学成像领域,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中,光学成像模块包含电路组件和透镜组件。电路组件包含电路基板、影像感测组件、信号传导组件及多镜头框架。透镜组件包含透镜基座、对焦透镜组及驱动组件。多个驱动组件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对焦透镜组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本发明公开的光学成像模块使各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各对焦透镜组并通过光通道后投射至感测面,确保成像质量,另外将一部分信号传导组件埋设于多镜头框架中,以避免于封装过程中组件变形,并且减少光学模块整体的尺寸。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模块。
背景技术
现今的摄像设备于组装的上尚有非常多的问题需要克服,特别是多镜头的摄像设备,由于具有多个镜头,因此于组装或是制造时是否能将光轴准直地对准感光组件将会对成像质量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
另外,若是摄像设备具有对焦的功能,例如使镜头移动进行对焦的功能时,由于零组件会更加复杂,因此对于所有零件的组装及封装质量将会更难以掌控。
进一步,若要满足更高阶的摄影要求,摄像设备将会具有更多的透镜,例如四片透镜以上,因此,如何在兼顾多片透镜,例如至少两片以上,甚至四片以上时依旧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将是十分重要且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光学成像模块,以解决上述公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可以使得各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容置孔中的各对焦透镜组并通过光通道后投射至感测面,确保成像质量,另外将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例如金线,埋设于一体成型的多镜头框架中,以避免于封装过程中使得组件变形,而造成例如短路等诸多问题,并且减少光学模块整体的尺寸。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包含电路组件以及透镜组件。电路组件包含电路基板、多个影像感测组件、多个信号传导组件及多镜头框架。电路基板包含多个电路接点。各影像感测组件包含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电路基板连接,第二表面上具有一感测面以及多个影像接点。多个信号传导组件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上的多个电路接点及各影像感测组件的各多个影像接点之间。多镜头框架可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并盖设于电路基板及影像感测组件上,且信号传导组件部分埋设于多镜头框架中,另一部分由多镜头框架所环绕,而对应多个影像感测组件的感测面的位置具有多个光通道。透镜组件包含多个透镜基座、多个对焦透镜组及多个驱动组件。透镜基座可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一容置孔贯穿透镜基座两端,而使透镜基座呈中空,且透镜基座设置于多镜头框架上而使容置孔及光通道相连通。各对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二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透镜基座上并位于容置孔中,各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位于感测面,且各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容置孔中的各对焦透镜组并通过光通道后投射至感测面。多个驱动组件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各对焦透镜组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对焦透镜组的最大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延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优选地,透镜基座包含镜筒及透镜支架,镜筒具有一贯穿镜筒两端的上通孔,而透镜支架则具有一贯穿透镜支架两端的下通孔,镜筒设置于透镜支架中且位于下通孔内,使上通孔与下通孔连通而共同构成容置孔,透镜支架固定于多镜头框架上,使影像感测组件位于下通孔中,且镜筒的上通孔正对影像感测组件的感测面,对焦透镜组设置于镜筒中而位于上通孔内,且驱动组件驱动镜筒相对于透镜支架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且PhiD指透镜支架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
优选地,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包含至少一数据传输线路,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传输各多个影像感测组件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优选地,多个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优选地,至少一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黑白影像,至少一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优选地,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包含多个红外线滤光片,且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透镜基座中并位于容置孔内而处于影像感测组件上方。
优选地,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包含多个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镜筒或透镜支架中且位于影像感测组件上方。
优选地,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包含多个红外线滤光片,且透镜基座包含滤光片支架,滤光片支架具有一贯穿滤光片支架两端的滤光片通孔,且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滤光片支架中并位于滤光片通孔内,且滤光片支架对应多个光通道的位置,设置于多镜头框架上,而使红外线滤光片位于影像感测组件上方。
优选地,透镜基座包含镜筒及透镜支架。镜筒具有一贯穿镜筒两端的上通孔,而透镜支架则具有一贯穿透镜支架两端的下通孔,镜筒设置于透镜支架中且位于下通孔内。透镜支架固定于滤光片支架上,且下通孔与上通孔以及滤光片通孔连通而共同构成该容置孔,使影像感测组件位于滤光片通孔中,且镜筒的上通孔正对影像感测组件的感测面。另外,对焦透镜组设置于镜筒中而位于上通孔内。
优选地,多镜头框架的材料包含材料热塑性树脂、工业用塑料、绝缘材料、金属、导电材料或合金中的任一项或其组合。
优选地,多镜头框架包含多个镜头支架,且各镜头支架具有光通道,并具有一中心轴,且各镜头支架的中心轴距离介于2mm至200mm。
优选地,驱动组件包含音圈马达。
优选地,多镜头框架具有外表面、第一内表面及第二内表面。外表面自电路基板的边缘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α,α介于1°~30°。第一内表面光通道的内表面,且第一内表面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具有一倾斜角β,β介于1°~45°。第二内表面自影像感测组件向光通道方向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γ,γ介于1°~3°。
优选地,多镜头框架具有外表面、第一内表面及第二内表面。外表面自电路基板的边缘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α,α介于1°~30°。第一内表面光通道的内表面,且第一内表面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具有一倾斜角β,β介于1°~45°。第二内表面自电路基板的顶表面向光通道方向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γ,γ介于1°~3°。
优选地,多个对焦透镜组分别为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第一透镜组。
优选地,多个对焦透镜组分别为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第二透镜组。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具有至少三对焦透镜组,分别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第一透镜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46°,且对应接收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多个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具有至少三对焦透镜组,分别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第二透镜组,且对应接收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多个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
0<(TH1+TH2)/HOI≦0.95;其中,TH1为透镜支架的最大厚度;TH2为镜筒的最小厚度;HOI为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
0mm<TH1+TH2≦1.5mm;其中,TH1为该透镜支架的最大厚度;TH2为镜筒的最小厚度。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
0.9≦ARS/EHD≦2.0。ARS为以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该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延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该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
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以及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HOI为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
优选地,对焦透镜组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且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HOS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优选地,对焦透镜组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HOS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优选地,对焦透镜组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且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HOS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优选地,对焦透镜组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且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HOS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包括光圈,且光圈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InS为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为对焦透镜组最远离成像面的透镜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应用于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车用电子装置以及组合之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其包含下列方法步骤:
设置电路组件,且电路组件包含电路基板、多个影像感测组件及多个信号传导组件。
将多个信号传导组件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上的多个电路接点及各影像感测组件的第二表面上的多个影像接点之间。
一体地形成多镜头框架,使多镜头框架盖设于电路基板及影像感测组件,并将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埋设于多镜头框架中,及将另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由多镜头框架环绕,并形成对应各影像感测组件的第二表面上的感测面的位置形成多个光通道。
设置透镜组件,且透镜组件包含多个透镜基座、多个对焦透镜组及多个驱动组件。
以不透光材质制成透镜基座,并于透镜基座上形成容置孔,使容置孔贯穿透镜基座两端而使透镜基座呈中空。
将透镜基座设置于多镜头框架上而使容置孔与光通道相连通。
设置至少二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于各对焦透镜组中,并使各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2(ARE/HEP)≦2.0
于上述条件中,f为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对焦透镜组的最大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延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将各对焦透镜组设置于各透镜基座上并位于容置孔中。
调整透镜组件的各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使透镜组件的各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位于各影像感测组件的感测面,并使各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
将各驱动组件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与各对焦透镜组耦接,以驱动各对焦透镜组于该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包含:
电路组件,包含:
电路基板,包含多个电路接点;
多个影像感测组件,各影像感测组件包含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电路基板连接,第二表面上具有一感测面以及多个影像接点;
多个信号传导组件,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上的多个电路接点及各影像感测组件的各多个影像接点之间;及
透镜组件,包含:
多个透镜基座,透镜基座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一容置孔贯穿透镜基座两端而使透镜基座呈中空,且透镜基座设置于电路基板上;及
多个对焦透镜组,各对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二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透镜基座上并位于容置孔中,各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位于感测面,且各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容置孔中的各对焦透镜组后投射至感测面;及
多个驱动组件,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各对焦透镜组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以及
多镜头外框架,其中各透镜基座被分别固定于多镜头外框架,以便于构成一整体,且;
其中,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对焦透镜组的最大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延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透镜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成像面上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高度(即第一片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于光轴上的距离)以HOS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最后一片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固定光栏(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例示);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以Nd1表示(例示)。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入射瞳直径以HEP表示;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指系统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一入射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Effective Half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光学成像模块中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以PhiA表示,其满足条件式PhiA=2倍EHD,若该表面为非球面,则最大有效直径的截止点即为含有非球面的截止点。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无效半径(Ineffective Half Diameter;IHD)指朝远离光轴方向延伸自同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截止点(若该表面为非球面,即该表面上具非球面系数的终点)的表面区段。光学成像模块中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直径以PhiB表示,其满足条件式PhiB=2倍(最大有效半径EHD+最大无效半径IHD)=PhiA+2倍(最大无效半径IHD)。
光学成像模块中最接近成像面(即像空间)的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又称的为光学出瞳,其以PhiA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三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3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四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4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五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5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六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6表示,若光学成像模块具有不同具屈折力片数的透镜,其光学出瞳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光学成像模块的瞳放比以PMR表示,其满足条件式为PMR=PhiA/HEP。
与透镜面形弧长及表面轮廓有关的参数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模块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其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S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模块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E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C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承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例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例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例示)。其他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1(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1,该点沉陷量SGI72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1(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例示),SGI712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2(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例示),SGI722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2(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3,该点沉陷量SGI713(例示),SGI713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3(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3,该点沉陷量SGI723(例示),SGI723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3(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4,该点沉陷量SGI714(例示),SGI714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4(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4,该点沉陷量SGI724(例示),SGI724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4(例示)。
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TV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设置有一反曲点,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TV畸变进行补正。另外,第六透镜的表面具备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影响该表面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S)与该表面为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S/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S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S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S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S22/TP2。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为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0.9≦ARS/EHD≦2.0。
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00μ<250%;0.1≦InTL/HOS≦0.95;以及0.2≦InS/HOS≦1.1。
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以MTFQ0表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0.3HOI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以MTFQ3表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0.7HOI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以MTFQ7表示。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MTFQ0≧0.2;MTFQ3≧0.01;以及MTFQ7≧0.01。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影响该表面上在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E)与该表面为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E/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E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E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E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E22/TP2。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为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附图说明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多镜头框架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镜头参数说明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实施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实施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三实施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四实施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五实施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六实施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七实施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八实施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九实施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实施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一实施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二实施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三实施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四实施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五实施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六实施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七实施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八实施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十九实施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本发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本发明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本发明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本发明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本发明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本发明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行动通讯装置的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行动信息装置的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智能型手表的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智能型头戴装置的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安全监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车用影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无人飞机装置的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极限运动影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4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十实施示意图;
图4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十一实施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十二实施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171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181
标号 名称
S101~S110 方法
71 行动通讯装置
72 行动信息装置
73 智能型手表
74 智能型头戴装置
75 安全监控装置
76 车用影像装置
77 无人飞机装置
78 极限运动影像装置
78 极限运动影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表,说明依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及成像模块制造方法的实施例,为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组件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如图1至图4、图7及图9至图12所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包含电路组件100以及透镜组件200。而电路组件100包含电路基板120、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多个信号传导组件160及多镜头框架180;透镜组件200包含多个透镜基座220、多个对焦透镜组240及多个驱动组件260。
进一步说明,电路基板120包含多个电路接点122,而各影像感测组件140包含第一表面142及第二表面144,且影像感测组件140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为LS。第一表面142与电路基板120连接,且第二表面144上具有一感测面1441。多个信号传导组件160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120上的多个电路接点122及各影像感测组件140的多个影像接点146之间。且在一实施例中,信号传导组件160选自金线、软性电路板、弹簧针、锡球、凸块或其所构成群组所制成。
另外,多镜头框架180可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例如以模塑等方式,并盖设于电路基板120及影像感测组件140上,且将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埋设于多镜头框架180中,及将另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由多镜头框架180环绕,且对应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的感测面1441的位置具有多个光通道182。因此,由于将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埋设于多镜头框架180中,避免信号传导组件160于封装过程中变形,而造成例如短路等诸多问题,并且减少光学模块整体的尺寸。
多个透镜基座220可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一容置孔2201贯穿透镜基座220两端而使透镜基座220呈中空,且透镜基座220设置于多镜头框架180上而使容置孔2201及光通道182相连通。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多镜头框架180在光线波长范围420-660nm的反射率小于5%,因此避免当光线进入光通道182后,由于反射或是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杂散光对影像感测组件140的影响。
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多镜头框架180的材料包含金属、导电材料或合金中的任一项或其组合,因此增加散热效率,或是减少静电等,以使得影像感测组件14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运作有效率。
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多镜头框架180的材料为热塑性树脂、工业用塑料、绝缘材料中的任一项或其组合,因此具有容易加工、轻量化以及使得影像感测组件14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运作有效率等功效。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镜头框架180包含多个镜头支架181,且各镜头支架181具有光通道182,并具有一中心轴,且各镜头支架181的中心轴距离介于2mm至200mm,因此如图2及图14所示,各镜头支架181之间的距离于此范围中调整。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至图17所示,多镜头框架180可以模塑方式制成,在此方式中,模具分为模具固定侧503及模具动侧502,当模具动侧502盖设于模具固定侧503时,将材料由注口501灌入模具中,以形成多镜头框架180,且于形成多镜头框架180时,将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埋设于多镜头框架180中,以此使得多个信号传导组件160于形成多镜头框架180时即固定位置,并且减少光学模块整体的尺寸。
进一步说明,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多镜头框架180如图14中先行形成部分的多镜头框架180,以将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埋设于多镜头框架180中,最后形成完整的多镜头框架180,以此使得多个信号传导组件160于形成多镜头框架180时即固定位置,并且减少光学模块整体的尺寸。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对于环绕信号传导组件160的多镜头框架180的部分,具有外表面184、第一内表面186及第二内表面188,外表面184自电路基板120的边缘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α,α介于1°~30°。第一内表面186光通道182的内表面,且第一内表面186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具有一倾斜角β,β介于1°~45°,第二内表面188自电路基板120的顶表面向光通道182方向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γ,γ介于1°~3°,而通过倾斜角α、β及γ的设置,减少模具动侧502脱离模具固定侧503时,造成多镜头框架180质量不佳,例如”飞边”等情况发生的机会。
而如图14所示,对于埋设有信号传导组件160的多镜头框架180部分,若是先形成部分的多镜头框架180以埋设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的情况下,则最终所形成的多镜头框架180具有外表面184、第一内表面186及第二内表面188,外表面184自电路基板120的边缘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α,α介于1°~30°。第一内表面186光通道182的内表面,且第一内表面186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具有一倾斜角β,β介于1°~45°,第二内表面188自影像感测组件140向光通道182方向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γ,γ介于1°~3°,而通过倾斜角α、β及γ的设置,减少模具动侧502脱离模具固定侧503时,造成多镜头框架180质量不佳,例如”飞边”等情况发生的机会。
另外,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若是直接形成完整的多镜头框架180以埋设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的情况下,则最终所形成的多镜头框架180具有外表面184及第一内表面186,外表面184自电路基板120的边缘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α,α介于1°~30°。第一内表面186光通道182的内表面,且第一内表面186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具有一倾斜角β,β介于1°~45°,而通过倾斜角α及β的设置,减少模具动侧502脱离模具固定侧503时,造成多镜头框架180质量不佳,例如离型特性不佳或”飞边”等情况发生的机会。
除此之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多镜头框架180亦可以3D打印方式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并且亦依据需求形成上述的倾斜角α、β及γ,例如可以倾斜角α、β及γ改善结构强度、减少杂散光的产生等等。
各对焦透镜组240具有至少二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2401,且设置于透镜基座220上并位于容置孔2201中,各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位于感测面1441,且各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容置孔2201中的各对焦透镜组240并通过光通道182后投射至感测面1441,确保成像质量。此外,透镜组240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直径以PhiB表示,而透镜组240中最接近成像面(即像空间)的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又称的为光学出瞳)可以PhiA表示。
各驱动组件260与电路基板120电性连接,并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且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60包含音圈马达,以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且上述的各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2(ARE/HEP)≦2.0
进一步说明,f为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对焦透镜组的最大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延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透镜基座220包含镜筒222以及透镜支架224,镜筒222具有一贯穿镜筒222两端的上通孔2221,而透镜支架224则具有一贯穿透镜支架224两端的下通孔2241,且具有一预定壁厚TH1,且透镜支架224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以PhiD表示。
镜筒222设置于透镜支架224中且位于下通孔2241内,且具有预定壁厚TH2,且其外周缘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大直径为PhiC,使上通孔2221与下通孔2241连通而共同构成该容置孔2201,透镜支架224固定于多镜头框架180上,使影像感测组件140位于下通孔2241中,且镜筒222的上通孔2221正对影像感测组件140的感测面1441,对焦透镜组240设置于镜筒222中而位于上通孔2221内,且驱动组件260驱动镜筒222相对于透镜支架224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且PhiD指透镜支架224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包含至少一数据传输线路400,与电路基板120电性连接,并传输各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进一步说明,如图9及图11所示,可以单一的数据传输线路400以传输双镜头、三镜头、数组式或各种多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10各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2所示,亦可以多个数据传输线路400,例如以分体方式设置多个数据传输线路400以传输双镜头、三镜头、数组式或各种多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10各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感测多个彩色影像,因此,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具有摄录彩色影像及彩色影片等功效,而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影像感测组件140感测多个黑白影像,至少一影像感测组件140感测多个彩色影像,因此,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感测多个黑白影像,并搭配感测多个彩色影像的影像感测组件140,以获得对所需摄录的目标物多的影像细节、感光量等,使得所运算产生出的影像或影片拥有高的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8及图19至图22所示,光学成像模块10包含有红外线滤光片300,且红外线滤光片300设置于透镜基座220中并位于该容置孔2201内而处于该影像感测组件140上方,以滤除红外线,避免红外线对影像感测组件140的感测面1441造成成像质量的影响。而在一实施例中,红外线滤光片300如图5所示,设置于镜筒222或透镜支架224中且位于该影像感测组件140上方。
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透镜基座220包含有滤光片支架226,滤光片支架226具有一贯穿滤光片支架226两端的滤光片通孔2261,且红外线滤光片300设置于滤光片支架226中并位于滤光片通孔2261内,且滤光片支架226对应多个光通道182的位置,设置于多镜头框架180上,而使红外线滤光片300位于影像感测组件140上方,以滤除红外线,避免红外线对影像感测组件140的感测面1441造成成像质量的影响。
因此在透镜基座220包含有滤光片支架226,且镜筒222具有一贯穿镜筒222两端的上通孔2221,而透镜支架224则具有一贯穿该透镜支架224两端的下通孔2241的情况下,镜筒222设置于透镜支架224中且位于下通孔2241内,而透镜支架224固定于滤光片支架226上,且下通孔2241与上通孔2221以及滤光片通孔2261连通而共同构成该容置孔2201,使影像感测组件140位于滤光片通孔2261中,且镜筒222的上通孔2221正对影像感测组件140的感测面1441,而对焦透镜组240则设置于镜筒222中而位于上通孔2221内,使得红外线滤光片300位于影像感测组件140上方,以滤除由对焦透镜组240所进入的红外线,避免红外线对影像感测组件140的感测面1441造成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为双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10,因此多个对焦透镜组240分别为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第一透镜2411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46°,因此第二透镜组为广角透镜组。
进一步说明,多个对焦透镜组240分别为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第二透镜组,若以传统35mm照片(视角为46度)为基准,其焦距为50mm,当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50mm,第一透镜组为长焦透镜组。本发明优选者,可以对角线长4.6mm的CMOS传感器(视角为70度)为基准,其焦距约为3.28mm,当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3.28mm,第一透镜组为长焦透镜组。
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为三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10,因此光学成像模块10具有至少三对焦透镜组240,分别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多个对焦透镜组240分别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2421组及第三透镜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第一透镜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46°,且对应接收第一透镜2411组及第二透镜2421组的光线的各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感测多个彩色影像,而第三透镜组所对应的影像感测组件140则依据需求感测多个彩色影像或多个黑白影像。
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为三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10,因此光学成像模块10具有至少三对焦透镜组240,分别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多个对焦透镜组240分别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第二透镜组,且对应接收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感测多个彩色影像,而第三透镜组所对应的影像感测组件140则依据需求感测多个彩色影像或多个黑白影像。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满足下列条件:
0<(TH1+TH2)/HOI≦0.95;进一步说明,TH1为透镜支架224的最大厚度;TH2为镜筒222的最小厚度;HOI为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满足下列条件:
0mm<TH 1+TH2≦1.5mm;进一步说明,TH1为透镜支架224的最大厚度;TH2为镜筒222的最小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满足下列条件:
0.9≦ARS/EHD≦2.0。进一步说明,ARS为以对焦透镜组240中任一透镜2401的任一透镜2401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透镜2401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延着透镜2401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对焦透镜组240中任一透镜2401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满足下列条件:
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以及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进一步说明,HOI为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
另外,除上述的各结构实施例外,以下兹就对焦透镜组240行的光学实施例进行说明。于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光学成像模块亦使用五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模块10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模块10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所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10的总屈折力以及总长度:0.5≦Σ.5R/│ΣNPR│≦15,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1≦Σ满足下列条件:PR│≦3.0。
另外,影像感测组件140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为HOI,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HOS/HOI≦50;以及0.5≦HOS/f≦150。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40;以及1≦HOS/f≦140。由此,该设计维持光学成像模块10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依需求设置至少一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质量。
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光圈配置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2411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2411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使光学成像模块10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多光学组件,并增加影像感测组件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模块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2≦InS/HOS≦1.1。由此,该设计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模块10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0.1≦ΣTP/InTL≦0.9。由此,该设计当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组件。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001列条≦25。由此,该设计第一透镜2411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12。
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例如第六透镜,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7<(R11-R12)/(R11+R12)<50。由此,该设计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模块10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透镜2411与第二透镜242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f≦60由此,该设计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2451与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f≦3.0,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镜2411与第二透镜2421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1+IN12)/TP2≦10。由此,该设计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2451与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6+IN56)/TP5≦15由此,该设计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与第五透镜2451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3、TP4与TP5,第三透镜2431与第第四透镜244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2441与第五透镜245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4/(IN34+TP4+IN45)<1。由此,该设计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1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1,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2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2,满足下列条件:0mm≦HVT61≦3mm;0mm<HVT62≦6mm;0≦HVT61/HVT62;0mm≦∣SGC61∣≦0.5mm;0mm<∣SGC62∣≦2mm;以及0<∣SGC62∣/(∣SGC62∣+TP6)≦0.9。由此,该设计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其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I≦0.9。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3≦HVT62/HOI≦0.8。由此,该设计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62/HOS≦0.5。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S≦0.45。由此,该设计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10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1/(SGI611+TP6)≦0.9;0<SGI621/(SGI621+TP6)≦0.9。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1/(SGI611+TP6)≦0.6;0.1≦SGI621/(SGI621+TP6)≦0.6。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2/(SGI612+TP6)≦0.9;0<SGI622/(SGI622+TP6)≦0.9。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2/(SGI612+TP6)≦0.6;0.1≦SGI622/(SGI622+TP6)≦0.6。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001m∣≦5mm;0.001mm≦│.001m∣≦5mm。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1mm≦│.1mm件∣≦3.5mm;1.5mm≦│.5mm件∣≦3.5mm。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001m∣≦5mm;0.001mm≦│.001m∣≦5mm。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1mm≦│.1mm件∣≦3.5mm;0.1mm≦│.1mm件∣≦3.5mm。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2461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001m∣≦5mm;0.001mm≦│.001m∣≦5mm。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1mm≦│.1mm件∣≦3.5mm;0.1mm≦│.1mm件∣≦3.5mm。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001m∣≦5mm;0.001mm≦│.001m∣≦5mm。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1mm≦│.1mm件∣≦3.5mm;0.1mm≦│.1mm件∣≦3.5mm。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中,(TH1+TH2)/HOI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I≦0.95,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I≦0.5;(TH1+TH2)/HOS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S≦0.95,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S≦0.5;2倍(TH1+TH2)/PhiA满足下列条件:0<2倍(TH1+TH2)/PhiA≦0.95,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0<2倍(TH1+TH2)/PhiA≦0.5。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的一种实施方式,通过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而助于光学成像模块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透镜的材质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模块屈折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至第七透镜2471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为非球面,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成像模块的总高度。
再者,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视需求令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及第七透镜2471中至少一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组件,其通过该特定具滤除功能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上镀膜或该透镜本身即由具滤除短波长的材质所制作而达成。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10的成像面视需求选择为一平面或一曲面。当成像面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径的球面),有助于降低聚焦光线于成像面所需的入射角,除有助于达成微缩光学成像模块的长度(TTL)外,对于提升相对照度同时有所帮助。
第一光学实施例
如图21所示,对焦透镜组240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2401,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以及第六透镜2461,且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246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23及图24,其中图23依照本发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2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3可知,光学成像模块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411、光圈250、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组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112具有二反曲点。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1=-0.0031mm;∣SGI111∣/(∣SGI111∣+TP1)=0.0016。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2=1.3178mm;∣SGI112∣/(∣SGI112∣+TP1)=0.4052。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1=0.5557mm;HIF111/HOI=0.1111。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2=5.3732mm;HIF112/HOI=1.0746。
第二透镜242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12具有一反曲点。第二透镜2421物侧面24212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2421像侧面24214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镜2421物侧面24212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2421像侧面24214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镜242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
第二透镜2421物侧面242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2421物侧面242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2421像侧面242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2421像侧面242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211=0.1069mm;∣SGI211∣/(∣SGI211∣+TP2)=0.0412;SGI221=0mm;∣SGI221∣/(∣SGI221∣+TP2)=0。
第二透镜2421物侧面242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镜2421像侧面242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2421像侧面242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211=1.1264mm;HIF211/HOI=0.2253;HIF221=0mm;HIF221/HOI=0。
第三透镜243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312以及像侧面24314均具有一反曲点。第三透镜2431物侧面24312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镜2431像侧面24314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镜2431物侧面24312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1表示,第三透镜2431像侧面24314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镜243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3。
第三透镜2431物侧面243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2431物侧面243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2431像侧面243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2431像侧面243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311=-0.3041mm;∣SGI311∣/(∣SGI311∣+TP3)=0.4445;SGI321=-0.1172mm;∣SGI321∣/(∣SGI321∣+TP3)=0.2357。
第三透镜2431物侧面243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镜2431像侧面243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2431像侧面243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311=1.5907mm;HIF311/HOI=0.3181;HIF321=1.3380mm;HIF321/HOI=0.2676。
第四透镜244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4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414具有一反曲点。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1表示,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镜244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
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1=0.0070mm;∣SGI411∣/(∣SGI411∣+TP4)=0.0056;SGI421=0.0006mm;∣SGI421∣/(∣SGI421∣+TP4)=0.0005。
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2=-0.2078mm;∣SGI412∣/(∣SGI412∣+TP4)=0.1439。
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1=0.4706mm;HIF411/HOI=0.0941;HIF421=0.1721mm;HIF421/HOI=0.0344。
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2=2.0421mm;HIF412/HOI=0.4084。
第五透镜245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5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5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5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514具有一反曲点。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1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镜245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1=0.00364mm;∣SGI511∣/(∣SGI511∣+TP5)=0.00338;SGI521=-0.63365mm;∣SGI521∣/(∣SGI521∣+TP5)=0.37154。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2=-0.32032mm;∣SGI512∣/(∣SGI512∣+TP5)=0.23009。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3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3=0mm;∣SGI513∣/(∣SGI513∣+TP5)=0;SGI523=0mm;∣SGI523∣/(∣SGI523∣+TP5)=0。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4=0mm;∣SGI514∣/(∣SGI514∣+TP5)=0;SGI524=0mm;∣SGI524∣/(∣SGI524∣+TP5)=0。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1=0.28212mm;HIF511/HOI=0.05642;HIF521=2.13850mm;HIF521/HOI=0.42770。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2=2.51384mm;HIF512/HOI=0.50277。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3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3=0mm;HIF513/HOI=0;HIF523=0mm;HIF523/HOI=0。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4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4=0mm;HIF514/HOI=0;HIF524=0mm;HIF524/HOI=0。
第六透镜246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6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61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246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614具有一反曲点。由此,该设计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2461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1=-0.38558mm;∣SGI611∣/(∣SGI611∣+TP6)=0.27212;SGI621=0.12386mm;∣SGI621∣/(∣SGI621∣+TP6)=0.10722。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2=-0.47400mm;∣SGI612∣/(∣SGI612∣+TP6)=0.31488;SGI622=0mm;∣SGI622∣/(∣SGI622∣+TP6)=0。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1=2.24283mm;HIF611/HOI=0.44857;HIF621=1.07376mm;HIF621/HOI=0.21475。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2=2.48895mm;HIF612/HOI=0.49779。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3=0mm;HIF613/HOI=0;HIF623=0mm;HIF623/HOI=0。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4=0mm;HIF614/HOI=0;HIF624=0mm;HIF624/HOI=0。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46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该透镜组的焦距为f,入射瞳直径为HEP,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4.075mm;f/HEP=1.4;以及HAF=50.001度与tan(HAF)=1.1918。
本实施例的该透镜组中,第一透镜2411的焦距为f1,第六透镜2461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7.828mm;∣f/f1-7.828mm;f6=-4.886;以及│以及>│f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二透镜2421至第五透镜2451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其满足下列条件:模块中,第二透镜的焦距95.50815mm;∣f1满足∣f6│=12.71352mm以及│及│=12.71352mm镜的焦>∣f1│=∣f6│。
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所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f/f2+f/f4+f/f5=1.63290,所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和为负屈折力f2+f/f4+f/f5=1.6321.51305,Σ和为负屈折力f2+f/1.07921。同时亦满足下列条件:∣f/f2满足0.69101;∣f/f3满足0.6910;∣f/f4满足0.6910;∣f/f5满足0.6910;∣f/f6满足0.6910。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至成像面60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250至成像面600间的距离为InS,影像感测组件140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六透镜像侧面24614至成像面600间的距离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BFL=HOS;HOS=19.54120mm;HOI=5.0mm;HOS/HOI=3.90824;HOS/f=4.7952;InS=11.685mm;InS/HOS=0.59794以及InTL/HOS=0.9171。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8.13899mm;以及ΣTP/InTL=0.52477。由此,该设计当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组件。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8.99987。由此,该设计第一透镜2411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11-R12)/(R11+R12)=1.27780。由此,该设计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模块所产生的像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2+f4+f5=69.770mm;以及f5/(f2+f4+f5)=0.067。由此,该设计有助于适当分配单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所有具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1+f3+f6=-38.451mm;以及f6/(f1+f3+f6)=0.127。由此,该设计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2461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与第二透镜242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6.418mm;IN12/f=1.57491。由此,该设计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2451与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0.025mm;IN56/f=0.00613。由此,该设计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与第二透镜2421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1.934mm;TP2=2.486mm;以及(TP1+IN12)/TP2=3.36005。由此,该设计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2451与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1.072mm;TP6=1.031mm;以及(TP6+IN56)/TP5=0.98555。由此,该设计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三透镜2431与第四透镜244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2441与第五透镜245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34=0.401mm;IN45=0.025mm;以及TP4/(IN34+TP4+IN45)=0.74376。由此,该设计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1,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245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1=-0.34789mm;InRS52=-0.88185mm;│nRS52=∣/TP5=0.32458以及│及TP5=∣/TP5=0.82276。由此,该设计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515349mm;HVT5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0.58390mm;InRS62=0.41976mm;│mRS62=∣/TP6=0.56616以及│及TP6=0∣/TP6=0.40700。由此,该设计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0mm;HVT6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I=0.1031。由此,该设计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S=0.02634。由此,该设计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以及第六透镜246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2421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2431的色散系数为NA3,第六透镜2461的色散系数为NA6,其满足下列条件:NA6/NA2≦1。由此,该设计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色差的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光学成像模块于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2.124%;ODT=5.07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LS为12mm,PhiA为2倍EHD62=6.726mm(EHD62: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的最大有效半径),PhiC=PhiA+2倍TH2=7.026mm,PhiD=PhiC+2倍(TH1+TH2)=7.426mm,TH1为0.2mm,TH2为0.15mm,PhiA/PhiD为0.9057,TH1+TH2为0.35mm,(TH1+TH2)/HOI为0.035,(TH1+TH2)/HOS为0.0179,2倍(TH1+TH2)/PhiA为0.1041,(TH1+TH2)/LS为0.0292。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471
表二、第一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472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481
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482
表一为第一光学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光学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20则表示各表面第1-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光学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者,以下各光学实施例的机构组件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
第二光学实施例
如图22所示,对焦透镜组240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2401,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以及第七透镜2471,且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七透镜247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25及图26,其中图25依照本发明第二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2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5可知,光学成像模块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光圈250、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以及第七透镜247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组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凸面。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
第四透镜244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凸面。
第五透镜245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5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514为凸面。
第六透镜246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6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614为凹面。藉此,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2461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247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7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714为凸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247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11
表四、第二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12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21
第二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41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42
第三光学实施例
如图21所示,对焦透镜组240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2401,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以及第六透镜2461,且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246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27及图28,其中图27依照本发明第三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2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7可知,光学成像模块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光圈250、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组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24314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244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24414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245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5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5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246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6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6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612以及像侧面24614均具有一反曲点。由此,该设计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46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51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61
表六、第三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71
第三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72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81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82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591
第四光学实施例
如图2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对焦透镜组240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2401,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以及第五透镜2451,且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五透镜245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29及图30,其中图29依照本发明第四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3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9可知,光学成像模块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光圈250、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组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312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244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4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245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5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5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512具有二反曲点。由此,该设计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45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01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11
表八、第四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12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21
第四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22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32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第五光学实施例
如图1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对焦透镜组240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2401,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以及第四透镜2441,且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244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31及图32,其中图31依照本发明第五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3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31可知,光学成像模块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50、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组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1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214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312具有三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314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244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4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414具有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四透镜244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51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61
表十、第五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62
第五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71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72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第六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33及图34,其中图33依照本发明第六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3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33可知,光学成像模块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411、光圈250、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组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其像侧面24214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3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314具有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2431及成像面2431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691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701
表十二、第六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702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711
第六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712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713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Figure BDA0001865802430000721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且应用于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车用电子装置以及所构成群组之一。
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为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以及车用电子装置所构成群组的一,并且视需求通过不同片数的透镜组达到降低所需机构空间以及提高屏幕视区域。
请参照图35,其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712以及光学成像模块714(前置镜头)使用于行动通讯装置71(Smart Phone),图36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722使用于行动信息装置72(Notebook),图37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732使用于智能型手表73(SmartWatch),图38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742使用于智能型头戴装置74(Smart Hat),图39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752使用于安全监控装置75(IP Cam),图40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762使用于车用影像装置76,图41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772使用于无人飞机装置77,图42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模块782使用于极限运动影像装置78。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如图43所示,包含下列方法步骤:
S101:设置电路组件100,且电路组件100包含电路基板120、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及多个信号传导组件160。
S102:将多个信号传导组件160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120上的多个电路接点122及各影像感测组件140的第二表面144上的多个影像接点146之间。
S103:一体地形成多镜头框架180,并盖设于电路基板120及影像感测组件140上,且将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埋设于多镜头框架180,及将另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由多镜头框架180环绕,并形成对应各影像感测组件140的第二表面144上的感测面1441的位置形成多个光通道182。
S104:设置透镜组件200,且透镜组件200包含透镜基座220、多个对焦透镜组240及多个驱动组件260。
S105:以不透光材质制成透镜基座220,并于透镜基座220上形成容置孔2201,使容置孔2201贯穿透镜基座220两端而使透镜基座220呈中空。
S106:将透镜基座220设置于多镜头框架180上而使容置孔2201与光通道182相连通。
S107:设置至少二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2401于各对焦透镜组240中,并使各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2(ARE/HEP)≦2.0。
于上述条件中,f为对焦透镜组240的焦距;HEP为该对焦透镜组240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对焦透镜组240的最大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基座220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对焦透镜组240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2401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对焦透镜组240中任一透镜2401的任一透镜2401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延着透镜2401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S108:将各对焦透镜组240设置于透镜基座220上并位于容置孔2201中。
S109:调整透镜组件200的各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使透镜组件200的各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位于各该影像感测组件140的感测面1441,并使各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重叠。
S110:将各驱动组件260与电路基板120电性连接,并与各对焦透镜组240耦接,以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说明,通过S101至S110的方法,通过多镜头框架180一体成形的特性,确保其平整性,并且通过AA(Active Alignment)制程,于S101至S110任一者中,调整电路基板120、影像感测组件140、透镜基座220多个对焦透镜组240、多个驱动组件260及光学成像模块10所包含的各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光线通过容置孔2201中的各对焦透镜组240并通过光通道182后投射至感测面1441,并使各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位于感测面1441,且各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重叠,以确保成像质量。
除此之外,通过S103中将一部分的信号传导组件160埋设于多镜头框架180中的方法,以此使得多个信号传导组件160于形成多镜头框架180时即固定位置,防止组装时造成的误差,并且避免于封装过程中使得组件变形,而造成例如短路等诸多问题,并且减少光学模块整体的尺寸。
现请参阅图2至图8,及图44至46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10,包含电路组件100、透镜组件200以及多镜头外框架190。而电路组件100包含电路基板120、多个影像感测组件140及多个信号传导组件160;透镜组件200包含多个透镜基座220、多个对焦透镜组240及多个驱动组件260。
电路基板120包含多个电路接点122,而各影像感测组件140包含第一表面142及第二表面144,且影像感测组件140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为LS。第一表面142与电路基板120连接,且第二表面144上具有一感测面1441。多个信号传导组件160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120上的多个电路接点122及各影像感测组件140的多个影像接点146之间。
多个透镜基座220可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一容置孔2201贯穿透镜基座220两端而使透镜基座220呈中空,且透镜基座220设置于电路基板120上,且在一实施例中,亦先将多镜头框架180先设置于电路基板120上,将透镜基座220设置于多镜头框架180及电路基板120上。
各对焦透镜组240具有至少二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2401,且设置于透镜基座220上并位于容置孔2201中,各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位于感测面1441,且各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容置孔2201中的各对焦透镜组240并投射至感测面1441,确保成像质量。此外,透镜组240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直径以PhiB表示,而透镜组240中最接近成像面(即像空间)的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又称的为光学出瞳)可以PhiA表示。
各驱动组件260与电路基板120电性连接,并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且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60包含音圈马达,以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各透镜基座220被分别固定于多镜头外框架190中,以便于构成一整体的光学成像模块10,并且使整体光学成像模块10的结构更加稳固,且保护电路组件100及透镜组件200,以避免撞击、灰尘污染等。
且上述的各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2(ARE/HEP)≦2.0
进一步说明,f为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对焦透镜组的最大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延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并且,上述各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所包含的各单一镜头组皆是独立封装而存在的,对焦透镜组皆是独立封装而存在的,以实现各自的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1)

1.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包括电路组件和透镜组件,其特征在于,
电路组件,包含:
电路基板,包含多个电路接点;
多个影像感测组件,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包含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一感测面以及多个影像接点;
多个信号传导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上的所述多个电路接点及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的各所述多个影像接点之间;及
多镜头框架,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并盖设于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影像感测组件上,且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组件部分埋设于所述多镜头框架中,另一部分由所述多镜头框架所环绕,而对应所述多个影像感测组件的所述感测面的位置具有多个光通道;以及
透镜组件,包含:
多个透镜基座,所述透镜基座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一容置孔贯穿所述透镜基座两端而使所述透镜基座呈中空,且所述透镜基座设置于所述多镜头框架上而使所述容置孔及所述光通道相连通;及
多个对焦透镜组,各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二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所述透镜基座上并位于所述容置孔中,各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位于所述感测面,且各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所述容置孔中的各所述对焦透镜组并通过所述光通道后投射至所述感测面;及
多个驱动组件,与所述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各所述对焦透镜组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其中,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大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所述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所述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所述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延着所述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基座包含镜筒以及透镜支架,所述镜筒具有贯穿所述镜筒两端的上通孔,而所述透镜支架则具有贯穿所述透镜支架的两端的下通孔,所述镜筒设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中且位于所述下通孔内,使所述上通孔与所述下通孔连通而共同构成所述容置孔,所述透镜支架固定于所述多镜头框架上,使所述影像感测组件位于所述下通孔中,且所述镜筒的所述上通孔正对所述影像感测组件的所述感测面,所述对焦透镜组设置于所述镜筒中而位于所述上通孔内,且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镜筒相对于所述透镜支架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且PhiD指所述透镜支架的外周缘且垂直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包含至少一个数据传输线路,所述数据传输线路与所述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传输各所述多个影像感测组件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黑白影像,至少一个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包含有多个红外线滤光片,且所述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所述透镜基座中并位于所述容置孔内而处于所述影像感测组件上方。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包含有多个红外线滤光片,所述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所述镜筒或所述透镜支架中且位于所述影像感测组件上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包含有多个红外线滤光片,且所述透镜基座包含有滤光片支架,所述滤光片支架具有贯穿所述滤光片支架两端的滤光片通孔,且所述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所述滤光片支架中并位于所述滤光片通孔内,且所述滤光片支架对应所述多个光通道的位置,设置于所述多镜头框架上,而使所述红外线滤光片位于所述影像感测组件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基座包含有镜筒及透镜支架;所述镜筒具有贯穿所述镜筒的两端的上通孔,而所述透镜支架则具有贯穿所述透镜支架的两端的下通孔,所述镜筒设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中且位于所述下通孔内;所述透镜支架固定于所述滤光片支架上,且所述下通孔与所述上通孔以及所述滤光片通孔连通而共同构成所述容置孔,使所述影像感测组件位于所述滤光片通孔中,且所述镜筒的所述上通孔正对所述影像感测组件的所述感测面;另外,所述对焦透镜组设置于所述镜筒中而位于所述上通孔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镜头框架的材料包含热塑性树脂、工业用塑料、绝缘材料、金属、导电材料或合金中的任一项或所述组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镜头框架包含多个镜头支架,且各所述镜头支架具有所述光通道,并具有一中心轴,且各所述镜头支架的所述中心轴距离介于2mm至200mm。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含音圈马达。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镜头框架具有外表面、第一内表面及第二内表面;所述外表面自所述电路基板的边缘延伸,并具有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α,α介于1°~30°;所述第一内表面为所述光通道的内表面,且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具有倾斜角β,β介于1°~45°;所述第二内表面为自所述影像感测组件向所述光通道方向延伸,并具有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γ,γ介于1°~3°。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镜头框架具有外表面、第一内表面及第二内表面;所述外表面自所述电路基板的边缘延伸,并具有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α,α介于1°~30°;所述第一内表面为所述光通道的内表面,且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具有倾斜角β,β介于1°~45°;所述第二内表面为自所述电路基板的顶表面向所述光通道方向延伸,并具有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γ,γ介于1°~3°。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对焦透镜组分别为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所述第一透镜组。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对焦透镜组分别为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所述第二透镜组。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具有至少三对焦透镜组,分别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所述第一透镜组,且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46°,且对应接收所述第一透镜组及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所述多个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具有至少三对焦透镜组,分别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所述第二透镜组,且对应接收所述第一透镜组及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所述多个影像感测组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19.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
0<(TH1+TH2)/HOI≦0.95;其中,TH1为所述透镜支架的最大厚度;TH2为所述镜筒的最小厚度;HOI为所述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
2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
0mm<TH1+TH2≦1.5mm;其中,TH1为所述透镜支架的最大厚度;TH2为所述镜筒的最小厚度。
2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
0<(TH1+TH2)/HOI≦0.95;其中,TH1为所述透镜支架的最大厚度;TH2为所述镜筒的最小厚度;HOI为所述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
其中0.9≦ARS/EHD≦2.0;其中,ARS为以所述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所述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延着所述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所述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
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以及
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
其中,HOI为所述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且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且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且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包括光圈,且所述光圈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其中,InS为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为所述对焦透镜组最远离所述成像面的透镜表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车用电子装置以及组合之一。
30.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设置电路组件,且所述电路组件包含电路基板、多个影像感测组件及多个信号传导组件;
将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上的多个电路接点及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的第二表面上的多个影像接点之间;
将一体地形成的多镜头框架于所述电路组件上,使所述多镜头框架盖设于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影像感测组件,并将一部分的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组件埋设于所述多镜头框架中,及将另一部分的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组件由所述多镜头框架环绕,且于对应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的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感测面的位置形成多个光通道;
设置透镜组件,且所述透镜组件包含多个透镜基座、多个对焦透镜组及多个驱动组件;
以不透光材质制成所述多个透镜基座,并于各所述透镜基座上形成容置孔,使所述容置孔贯穿所述透镜基座两端而使所述透镜基座呈中空;
将各所述透镜基座设置于所述多镜头框架上而使所述容置孔与所述光通道相连通;
设置至少二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于各所述对焦透镜组中,并使各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2(ARE/HEP)≦2.0
于上述条件中,f为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大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所述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所述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为以所述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延着所述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将各所述对焦透镜组设置于各所述透镜基座上并位于所述容置孔中;
调整所述透镜组件的各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所述成像面,使所述透镜组件的各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所述成像面位于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的所述感测面,并使各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
将各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与各所述对焦透镜组耦接,以驱动各所述对焦透镜组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31.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电路组件,包含:
电路基板,包含多个电路接点;
多个影像感测组件,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包含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一感测面以及多个影像接点;
多个信号传导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上的所述多个电路接点及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的各所述多个影像接点之间;及
透镜组件,包含:
多个透镜基座,所述透镜基座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一容置孔贯穿所述透镜基座两端而使所述透镜基座呈中空,且所述透镜基座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上;及
多个对焦透镜组,各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二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所述透镜基座上并位于所述容置孔中,各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位于所述感测面,且各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所述容置孔中的各所述对焦透镜组后投射至所述感测面;及
多个驱动组件,与所述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各所述对焦透镜组于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以及
多镜头外框架,其中各所述透镜基座被分别固定于所述多镜头外框架,以便于构成一整体,且;
其中,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大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所述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所述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所述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延着所述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CN201811354817.3A 2018-08-16 2018-11-14 光学成像模块 Pending CN1108371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8632A TWI761576B (zh) 2018-08-16 2018-08-16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TW107128632 2018-08-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7168A true CN110837168A (zh) 2020-02-25

Family

ID=69523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4817.3A Pending CN110837168A (zh) 2018-08-16 2018-11-14 光学成像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9485B2 (zh)
CN (1) CN110837168A (zh)
TW (1) TWI76157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5656A (zh) * 2021-11-09 2022-02-11 吕梁学院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106B (zh) * 2018-08-16 2022-06-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TWI768125B (zh) * 2018-09-21 2022-06-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模組及其成像系統、製造方法
CN112751993A (zh) * 2019-10-29 2021-05-04 晋城三赢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底座、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3169A (zh) * 2006-11-17 2008-05-2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摄像组件及摄像组件用成像透镜
CN204389774U (zh) * 2015-02-26 2015-06-1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06896467A (zh) * 2015-12-18 2017-06-27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N206302476U (zh) * 2016-08-01 2017-07-0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模塑电路板组件和成型模具及电子设备
CN107003495A (zh) * 2014-11-27 2017-08-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17146527A (ja) * 2016-02-19 2017-08-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装置
CN107402492A (zh) * 2016-05-18 2017-11-2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TWM553425U (zh) * 2017-07-12 2017-12-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窄邊框光學成像系統
CN107786784A (zh) * 2016-08-29 2018-03-09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8206907A (zh) * 2016-12-20 2018-06-2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具有高度差的阵列摄像模组和线路板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82128A3 (en) * 2011-10-12 2013-06-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capturing device
CN108594400A (zh) * 2012-02-24 2018-09-28 惠安县云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焦成像方法
WO2014126275A1 (ko) * 2013-02-14 2014-08-21 Kim Young Jun 렌즈 액츄에이터,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223118B2 (en) * 2013-10-31 2015-12-29 Apple Inc. Small form factor telephoto camera
US9557627B2 (en) * 2014-03-07 2017-01-31 Apple Inc. Folded camera lens systems
US9262801B2 (en) * 2014-04-01 2016-02-16 Gopro, Inc. Image taping in a multi-camera array
TWI606256B (zh) * 2015-10-08 2017-11-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M546515U (zh) * 2016-07-18 2017-08-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見光與紅外光兩用之低焦平面偏移量光學成像系統
TWM561915U (zh) * 2016-10-14 2018-06-11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基於一體封裝工藝的攝像模組和陣列攝像模組
CN106657730B (zh) * 2016-11-11 2020-01-03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摄像头驱动装置
CN207010790U (zh) * 2017-04-17 2018-02-13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
KR102371009B1 (ko) * 2017-08-22 2022-03-0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의 이미지 센서가 배치된 기판을 지지하기 위한 보강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TWM573836U (zh) * 2018-08-16 2019-02-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模組及其成像系統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3169A (zh) * 2006-11-17 2008-05-2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摄像组件及摄像组件用成像透镜
CN107003495A (zh) * 2014-11-27 2017-08-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204389774U (zh) * 2015-02-26 2015-06-1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06896467A (zh) * 2015-12-18 2017-06-27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JP2017146527A (ja) * 2016-02-19 2017-08-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装置
CN107402492A (zh) * 2016-05-18 2017-11-2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N206302476U (zh) * 2016-08-01 2017-07-0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模塑电路板组件和成型模具及电子设备
CN107786784A (zh) * 2016-08-29 2018-03-09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8206907A (zh) * 2016-12-20 2018-06-2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具有高度差的阵列摄像模组和线路板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TWM553425U (zh) * 2017-07-12 2017-12-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窄邊框光學成像系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5656A (zh) * 2021-11-09 2022-02-11 吕梁学院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4035656B (zh) * 2021-11-09 2023-11-14 吕梁学院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9541A (zh) 2020-03-01
TWI761576B (zh) 2022-04-21
US20200057229A1 (en) 2020-02-20
US10809485B2 (en) 202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1472B (zh)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TWI768105B (zh)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CN110837177A (zh) 光学成像模块
CN110837168A (zh) 光学成像模块
TWI746881B (zh)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TWI754099B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I768125B (zh) 光學成像模組及其成像系統、製造方法
CN110837178A (zh) 光学成像模块
TWI768104B (zh) 光學成像模組、光學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CN110837166A (zh) 光学成像模块
TWI768127B (zh) 光學成像模組、光學成像系統及光學成像模組製造方法
TWI768106B (zh)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CN110837159B (zh) 光学成像模块
CN110941064A (zh) 光学成像模块
CN110941066A (zh) 光学成像模块
CN110837161A (zh) 光学成像模块
TWI768126B (zh)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光學成像模組製造方法
TWI754098B (zh) 光學成像模組
CN210294780U (zh) 光学成像模块
CN210072165U (zh) 光学成像模块
TWM575128U (zh) Optical imaging module
CN209992742U (zh) 光学成像模块
CN210072166U (zh) 光学成像模块及光学成像系统
CN210123517U (zh) 光学成像模块
CN210123516U (zh) 光学成像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