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2179B -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2179B
CN110832179B CN201880003284.6A CN201880003284A CN110832179B CN 110832179 B CN110832179 B CN 110832179B CN 201880003284 A CN201880003284 A CN 201880003284A CN 110832179 B CN110832179 B CN 1108321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aulic
hydraulic pressure
pump
internal combustion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32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2179A (zh
Inventor
坂入信之
谷口贵士
岛田一孝
村上高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Yiais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32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2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2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21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1/00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 B63H21/12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the vessels being motor-driven
    • B63H21/14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the vessels being motor-driven relating to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1/00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 B63H21/32Arrangements of propulsion power-unit exhaust uptakes; Funnels peculiar to vess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5/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rofiting by exhaust energy
    • F01N5/02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rofiting by exhaust energy the devices using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4Engines with exhaust drive and other drive of pumps, e.g. with exhaust-driven pump and mechanically-driven second pump
    • F02B37/10Engines with exhaust drive and other drive of pumps, e.g. with exhaust-driven pump and mechanically-driven second pump at least one pump being alternatively or simultaneously driven by exhaust and other drive, e.g. by pressurised fluid from a reservoir or an engine-driven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8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exhaust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of turbine or to the atmosphe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9/00Controlling engines, such controlling being peculiar to the devices driven thereby, the devices being other than parts or accessories essential to engine operation, e.g. controlling of engines by signals external thereto
    • F02D29/02Controlling engines, such controlling being peculiar to the devices driven thereby, the devices being other than parts or accessories essential to engine operation, e.g. controlling of engines by signals external thereto peculiar to engines driving vehicles; peculiar to engines driving variable pitch prope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9/00Controlling engines, such controlling being peculiar to the devices driven thereby, the devices being other than parts or accessories essential to engine operation, e.g. controlling of engines by signals external thereto
    • F02D29/04Controlling engines, such controlling being peculiar to the devices driven thereby, the devices being other than parts or accessories essential to engine operation, e.g. controlling of engines by signals external thereto peculiar to engines driv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02D41/0007Controlling intake air for control of turbo-charged or super-charged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 Eng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fic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包括:内燃机,通过电子控制由油压操作的操作装置来驱动;增压器,附带于所述内燃机;第一油压泵,连接到所述增压器并且由所述增压器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第二油压泵,通过电动机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以所产生油压;油压调节机构,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和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之间调节供应给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以及控制器,电子控制所述操作装置。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压调节机构,使得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为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除了所述条件以外,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为包含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
背景技术
以往,在诸如柴油发动机或燃气发动机的内燃机中,增压器(涡轮增压机)的涡轮由发动机的排气旋转驱动,由被旋转驱动的涡轮旋转的压缩机提高供气密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
然而,即使通过安装增压器来有效地利用排气能量,当诸如发动机处于高负荷时(高输出时)排气能量也会过剩,将不浪费这些剩余的排气能量而将其利用不仅能够提高燃料消耗率,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强烈要求利用剩余的排气能量。
作为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剩余排气能量的装置,已知一种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专利文献1),该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通过连接到增压器并由增压器旋转驱动的油压泵产生油压,并且将该油压供应到油压机构以作为用于驱动内燃机的操作装置的驱动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60128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该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中,设置有发动机驱动油压泵,所述油压泵通过内燃机的曲轴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当内燃机的负荷率低并且由增压器旋转驱动的增压器驱动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小时,该发动机驱动油压泵供应油压作为操作装置的驱动源。
然而,发动机驱动油压泵和连接发动机驱动油压泵与曲轴的齿轮箱结构大从而成本高。因此,需要大的设置空间并成为昂贵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这在用作船舶中的推进发动机时是不利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且有效地利用剩余的排气能量而不增加设置空间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以及使用该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的船舶。
为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该装置包括:
内燃机,通过电子控制由油压操作的操作装置来驱动;
增压器,设置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道中,并且由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驱动旋转,以向所述内燃机的进气管供应被增压的供气;
第一油压泵,连接到所述增压器并且由所述增压器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
第二油压泵,通过电动机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
油压调节机构,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和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之间调节供应给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以及
控制器,电子控制所述操作装置。
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是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和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中的至少一个油压。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压调节机构,使得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为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并且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量为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在除了所述条件以外的情况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为包含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
优选地,所述预定量为用于操作所述操作装置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压调节机构,使得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将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而不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在除了所述条件以外的情况下,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而不将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
优选地,所述预定量小于用于操作所述操作装置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压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油压泵以及所述第二油压泵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所述预定量的条件下,将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而不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
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而不将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
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为所述预定量以上且未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和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使得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和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的总量成为所述操作装置的所述必要量。
优选地,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为所述预定量以上且未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油压泵和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使得随着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率上升,逐渐增加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并且逐渐减少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
优选地,所述预定量为对应于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率70%以下的负荷率的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
优选地,在所述内燃机中没有设置有发动机驱动油压泵,所述发动机驱动油压泵通过所述内燃机的曲轴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
优选地,所述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具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被配置成控制输送到所述增压器的涡轮的排气流量,在所述油压产生量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对应于所述必要量,不会相对于所述操作装置中的所述油压的必要量过剩。
优选地,所述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包括:
旁通排气通道,被配置成与所述内燃机的所述增压器并联配置,将一部分所述排气排出到外部而不经由所述增压器的涡轮;以及
排气旁通阀,控制所述旁通排气通道中的排气流量,所述控制阀是所述排气旁通阀。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中搭载所述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其中所述内燃机是船舶的推进用发动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以及搭载该装置的船舶,设置空间不会过大,并且能够以低成本且有效地利用剩余排气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的增压器周围的装置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以下称为回收装置)100的主要结构的图。
回收装置100是内燃机1上附带设置的装置。回收装置100中,连接到增压器并且由增压器旋转驱动的油压泵产生油压,并且供应该油压用作驱动内燃机的操作装置(例如,排气阀或燃料喷射阀)的驱动源。回收装置100的这种处理被称为排气能量回收处理。下面,将描述回收装置100和排气能量回收处理。
回收装置100主要包括内燃机1、增压器(第一增压器)5、第一油压泵10、油压机构20、控制器50以及油压控制单元51。
内燃机1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搭载于船舶上的推进用低速柴油发动机(动力源,内燃机)。内燃机1是电子控制发动机,所述电子控制发动机通过油压电子控制用于驱动内燃机1所需的诸如排气阀、燃料喷射阀等的操作装置。在内燃机1设有增压器5。
在内燃机1中没有设置通过内燃机1的曲轴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的发动机驱动油压泵。因此,也没有设置连接发动机驱动用泵和曲轴的齿轮箱。
增压器5由内燃机1的排气驱动旋转并且向内燃机1的进气管供应被增压的供气。具体地,增压器5包括压缩机6和涡轮7。压缩机6和涡轮7通过旋转轴8连接。涡轮7由内燃机1的排气旋转驱动,并且压缩机6通过涡轮7旋转。由此,内燃机1的供气密度增加并且发动机的输出得以提高。
并且,增压器5不必限于一级的增压器的结构,并且其级数不限于单级。另外,内燃机1不限于船舶用发动机,并且类型也不限于低速柴油发动机。包括以天然气、城市燃气等为燃料的燃气发动机以及所有其他形式的电子控制发动机。
如图1所示,变速器9连接到增压器5的旋转轴8,并且可变容量型第一油压泵10连接到变速器9。
尽管上述第一油压泵10在图1中是一台,但它仅是示例,可以使用多台。
第一油压泵10组装在油压机构20中。
油压机构20是用于向由内燃机1的各种操作装置构成的油压控制单元51供应油压以操作操作装置而驱动内燃机1的机构。油压机构20主要包括油通道21、22、23、24、25、26、油压调节机构30以及第二油压泵53。除此之外,尽管未示出,但可以设置止回阀或电磁开关阀。
在油压机构20中,第二油压泵53的一个排出口53a通过油通道22连接到油压调节机构30。第一油压泵10的排出口10a通过油通道21连接到油压调节机构30。油压调节机构30通过油通道23连接到油压控制单元51。油压控制单元51通过油通道25、24连接到第一油压泵10的排出口10b和第二油压泵53的排出口53b。
在控制器50的控制下,油压调节机构30调节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和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之间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的油压。
控制器50是电子控制油压控制单元51并控制内燃机1的驱动的部分。控制器50获取关于内燃机1的负荷率的信息,并通过传感器检测例如供气的吸入温度、增压器5的下游侧的扫气压等,如后面将描述,根据该检测的扫气压和吸入温度等和内燃机1的负荷率,电子控制第一油压泵10、第二油压泵53、油压调节机构30、以及后面将描述的用于控制输送到增压器5的涡轮7的排气流量的后述的旁通控制阀等的操作。控制器50可以使用除了上述负荷率、扫气压和吸入温度之外的参数来控制第一油压泵10、油压调节机构30、旁通控制阀等的操作。
作为一例,回收装置100的操作如下。
在内燃机1启动时,控制器50控制油压调节机构30,以将从第二油压泵53延伸的油通道22的油压供应到油通道23。并且,控制器50使电动机52旋转驱动以使第二油压泵53产生启动所需的油压,由此通过油通道22、油压调节机构30以及油通道23将该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
接着,当内燃机1处于低负荷至中负荷时,例如到50%的负荷率期间,控制器50保持对油压调节机构30的控制,使得油压以与启动时相同的方式从油通道22供应到油通道23。
由此,即使在低负荷至中负荷时,油压控制单元51所需的油压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并且通过油通道22、油压调节机构30以及油通道23供给到油压控制单元51。
在此,中负荷的上限是指连接到增压器5的第一油压泵10通过旋转驱动而产生的油压的油压产生量等于油压控制单元51用于驱动内燃机1所需的油压的油压量时的负荷。当低负荷至中负荷时,由内燃机1的排气旋转的涡轮的转速不是很高,并且通过第一油压泵10的旋转驱动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油压的所述必要量。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直到内燃机1的负荷增加并且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变得等于油压的所述必要量,油压控制单元51使用的油压中使用由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
在启动到中负荷时驱动旋转第一油压泵10的情况下,油压调节机构30例如通过油通道25排出油通道21中的油压而被排放。即,尽管第一油压泵10处于无负荷运转,但是为了冷却系统排出预定压力的油压。
接下来,当内燃机1处于高负荷时,例如,当负荷率为50%以上时,通过第一油压泵10的旋转驱动产生的油压产生量达到油压的所述必要量,从而控制器50控制油压调节机构30,使得油通道21的油压通过油通道23被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此时,油压调节机构30进行切换,使得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通过油通道26排出而被排放。即,第二油压泵53处于无负荷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50可以进行控制以停止电动机52的旋转。
当通过第一油压泵10的旋转驱动产生的油压产生量由于内燃机1的负荷率的增加而达到油压的所述必要量时,控制油压调节机构30,使得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被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
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的油压是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和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中的至少一个油压。此时,控制器50控制油压调节机构30,使得在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不将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而将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并且在上述条件以外的情况下,不将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而将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此时,如下进行控制:通过第一油压泵10的旋转驱动产生的油压产生量中将在达到油压的所述必要量时的所述油压产生量设定为用于切换油压的所述预定量,并且将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的油压从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切换到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
然而,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在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的油压是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即,只有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被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即使通过第一油压泵10的旋转驱动产生的油压产生量没有达到所述必要量,当由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达到预定量以上时,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的油压包含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具体地,可以将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和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一起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的油压包含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和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
即,所述预定量可以小于用于操作油压控制单元51(操作装置)所需的油压的所需量。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控制器50控制油压调节机构30、第一油压泵10以及第二油压泵53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在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不将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操作装置,而将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并且在由第一油压泵10中产生油压产生量达到必要量的条件下,不将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而将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并且在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为所述预定量以上且未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将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量和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量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使得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量和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量的总量达到油压控制单元51的必要量。
此时,根据内燃机1的负荷率控制由第一油压泵10和第二油压泵53中的每一个产生的油压量。具体地,利用表示内燃机1的负荷率、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量以及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量之间的关系的预先设定的参考表,控制油压量使得随着内燃机1的负荷率增加,逐渐增加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量,并且逐渐减小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量。即,优选地,控制器50控制由第一油压泵10和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量,使得在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为所述预定量以上且未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随着内燃机1的负荷率增加,逐渐增加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量,并且逐渐减小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量。此后,当通过第一油压泵10的旋转驱动产生的油压产生量达到油压的所述必要量时,可以仅将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当降低负荷率时,随着内燃机1的负荷率降低,逐渐减小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量,并且逐渐增加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量。
并且,当内燃机1处于高负荷高,随着负荷率增加,通过第一油压泵10的旋转驱动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增加,趋于超过油压控制单元51驱动内燃机1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控制第一油压泵10,使得油压产生量对应于所述必要量,以便不产生过剩的油压。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处理装置100具有控制阀,该控制阀控制将被输送到增压器5的涡轮7的排气流量。控制器50控制控制阀的开度,使得将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油压控制单元51时,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对应于油压控制单元51驱动内燃机1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由此,可以防止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变得过剩。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增压器5周围的装置结构的一个优选方式的图。
在内燃机1和增压器5之间设置有用于从内燃机1排出的排气的排气接收器60和用于吸入由增压器5增压的供气的进气歧管62。在排气接收器60设置有从排气接收器60连接到增压器5的涡轮7的排气通道64和绕过涡轮7的旁通排气通道68。旁通排气通道68连接到外部排气通道66,用于将来自涡轮7的排气排放到外部空气中。即,旁通排气通道68与增压器5,更具体地,与涡轮7并联配置,将一部分排气排出到外部而不经由涡轮7。
在压缩机6设置有用于从外部空气引入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通道72,并且,在压缩机6还设置有用于将压缩的空气引导到冷却器76的供气通道74。在冷却器76设置有排气循环通道78,排气循环通道78从排气接收器60延伸并连接到冷却器76。由冷却器76冷却的气体作为供气被供应到进气歧管62并且进一步被供应到内燃机1。排气循环控制阀80设置在排气循环通道78中。排气接收器60中的一部分排气通过排气循环通道78,与从外部空气吸入并由压缩机6压缩的空气混合并作为供气被供应到内燃机1。如上所述,排气的一部分被用作供气是因为通过利用排气成分的比热和氧的比热不同,使内燃机1的燃烧温度降低,由此降低氧和氮的反应速度,从而减少NOx的排出量。排气循环通道78和排气循环控制阀80构成排气再循环装置,其将一部分排气供应到内燃机的进气歧管(进气管)62而不输送到增压器5。可以不设置排气再循环装置。
另外,虽然在图2中未示出,但是可以在排气循环通道78中设置集尘器、压缩机等。
用于控制旁通排气通道68中的排气流量的排气旁通阀70设置在旁通排气通道68中。该排气旁通阀70的开度由控制器50电子控制。控制器50控制作为所述控制阀的排气旁通阀70的开度,使得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对应于驱动内燃机1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在这种情况下,排气旁通阀70对应于上述控制阀,该控制阀控制被输送到增压器5的涡轮7的排气流量。
另外,代替使用排气旁通阀70作为控制阀,作为一个实施方式,优选的是,在连接到内燃机1的涡轮7的排气通道64的中途,将可变地控制排气的流动通道面积的流量调节阀作为控制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由第一油压泵10的旋转驱动产生的油压产生量未达到用于驱动内燃机1的油压控制单元51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时,例如小于50%的情况下,控制器50进行控制,以使关闭排气旁通阀70。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排气旁通阀70的开度来控制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的油压产生量。因此,回收装置100不会产生过剩的油压。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控制器50控制油压调节装置30,使得在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将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操作装置,并且在所述条件以外的情况下,将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操作装置,即,由于油压控制单元51中使用的油压限于由第一油压泵10和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而不需要现有的通过内燃机1的曲轴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的发动机驱动油压泵。因此,内燃机1的设置空间不会过大,并且可以以低成本有效地利用剩余排气能量。
控制器50通过将所述预定量设定为操作操作装置(油压控制单元51)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可以实现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和由第二油压泵53产生的油压之间切换用于操作操作装置的油压的简单控制。
从能够有效利用剩余排气能量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将所述预定量设定为对应于内燃机1的负荷率70%以下的由第一油压泵5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与操作操作装置(油压控制单元51)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对应的(一致的)负荷率根据内燃机1的特性不同,然而,当负荷率在上述范围内时,由第一油压泵10产生的油压产生量有时变为与操作操作装置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相对应的负荷率。
另外,所述回收装置100搭载在船舶上,内燃机1可以是船舶的推进用发动机。
上述回收装置100仅是一例,可以基于本发明的主要内容进行各种变形,并且这些变形不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另外,在上述回收装置100中,将35%为止的负荷作为低负荷,将35%至50%的负荷作为中负荷,将50%以上的负荷作为高负荷。但是,这仅是一例,可以根据内燃机的类型、使用方式等而不同,并不限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内燃机
5:增压器
6:压缩机
7:涡轮
8:旋转轴
9:变速器
10:第一油压泵
10a、10b、53a、53b:排出口
20:油压机构
21、22、23、24、25、26:油通道
30:油压调节机构
50:控制器
51:油压控制单元
52:电动机
53:第二油压泵
70:排气旁通阀

Claims (10)

1.一种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燃机,通过电子控制由油压操作的操作装置来驱动;
增压器,设置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道中,并且由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驱动旋转,以向所述内燃机的进气管供应被增压的供气;
第一油压泵,连接到所述增压器并且由所述增压器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
第二油压泵,通过电动机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
油压调节机构,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和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之间调节供应给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以及
控制器,电子控制所述操作装置,
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是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和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压调节机构,使得在所述内燃机的启动以后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为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并且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量为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在除了所述条件以外的情况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为包含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量为用于操作所述操作装置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压调节机构,使得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将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而不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
在除了所述条件以外的情况下,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而不将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
4.一种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燃机,通过电子控制由油压操作的操作装置来驱动;
增压器,设置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道中,并且由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驱动旋转,以向所述内燃机的进气管供应被增压的供气;
第一油压泵,连接到所述增压器并且由所述增压器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
第二油压泵,通过电动机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
油压调节机构,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和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之间调节供应给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以及
控制器,电子控制所述操作装置,
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是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和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压调节机构,使得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预定量的条件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为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并且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量为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在除了所述条件以外的情况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的油压为包含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
所述预定量小于用于操作所述操作装置所需的油压的必要量,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压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油压泵以及所述第二油压泵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小于所述预定量的条件下,将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而不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
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而不将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
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为所述预定量以上且未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将由所述第一油压泵和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使得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和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的总量成为所述操作装置的所述必要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其中,
在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为所述预定量以上且未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油压泵和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使得随着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率上升,逐渐增加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并且逐渐减少由所述第二油压泵产生的油压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量为对应于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率70%以下的负荷率的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其中,
在所述内燃机中没有设置有发动机驱动油压泵,所述发动机驱动油压泵通过所述内燃机的曲轴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以产生油压。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具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输送到所述增压器的涡轮的排气流量,
在所述油压产生量达到所述必要量的条件下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供应到所述操作装置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由所述第一油压泵产生的油压产生量对应于所述必要量,不会相对于所述操作装置中的所述油压的必要量过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包括:
旁通排气通道,与所述内燃机的所述增压器并联配置,将一部分所述排气排出到外部而不经由所述增压器的涡轮;以及
排气旁通阀,控制所述旁通排气通道中的排气流量,
所述控制阀是所述排气旁通阀。
10.一种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舶中搭载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
所述内燃机是船舶的推进用发动机。
CN201880003284.6A 2017-06-21 2018-06-21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 Active CN1108321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1677A JP6383925B1 (ja) 2017-06-21 2017-06-21 内燃機関の過給機余剰動力回収装置及び船舶
JP2017-121677 2017-06-21
PCT/JP2018/023540 WO2018235887A1 (ja) 2017-06-21 2018-06-21 内燃機関の過給機余剰動力回収装置及び船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2179A CN110832179A (zh) 2020-02-21
CN110832179B true CN110832179B (zh) 2020-11-27

Family

ID=63444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3284.6A Active CN110832179B (zh) 2017-06-21 2018-06-21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83925B1 (zh)
KR (1) KR102018587B1 (zh)
CN (1) CN110832179B (zh)
WO (1) WO201823588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14458A (ja) * 2010-03-31 2011-10-27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内燃機関の過給機余剰動力回収装置
CN105705743A (zh) * 2013-11-06 2016-06-22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
JP2016196870A (ja) * 2015-04-06 2016-11-24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6211386A (ja) * 2015-04-30 2016-12-15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過給機余剰動力回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810A (ja) 1983-07-02 1985-01-23 Murata Mfg Co Ltd 圧電振動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111384A (ja) * 2006-10-31 2008-05-15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船舶用エンジンの余剰排気エネルギ回収システム
JP5256237B2 (ja) * 2010-03-26 2013-08-07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油圧ポンプによるパワータービンの回転数制御システム。
JP2011214461A (ja) * 2010-03-31 2011-10-27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内燃機関の過給機余剰動力回収装置
DE102010031033A1 (de) * 2010-07-07 2012-01-12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sowie Fahrzeug oder Arbeitsmaschine
JP5802332B2 (ja) * 2012-05-28 2015-10-2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原動機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船舶
JP2014234761A (ja) * 2013-05-31 2014-12-15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動力回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14458A (ja) * 2010-03-31 2011-10-27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内燃機関の過給機余剰動力回収装置
CN105705743A (zh) * 2013-11-06 2016-06-22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
JP2016196870A (ja) * 2015-04-06 2016-11-24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6211386A (ja) * 2015-04-30 2016-12-15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過給機余剰動力回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25747A (ko) 2019-03-11
KR102018587B1 (ko) 2019-11-04
JP2019007376A (ja) 2019-01-17
JP6383925B1 (ja) 2018-09-05
CN110832179A (zh) 2020-02-21
WO2018235887A1 (ja)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93995B2 (en) Systems for recovering the unused energy of exhaust ga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JP5808128B2 (ja) ガス焚きエンジン
US20060260308A1 (en) Toroidal intersecting vane gas management system
KR20120088590A (ko) 배기 개스 재순환이 되는 대형 터보차지 2 행정 디젤 엔진
JP2014098324A (ja) エンジンの過給装置
US1022791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justing a charging pressure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by means of a pressure-wave supercharger
CN110832179B (zh)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
JP6364691B2 (ja) 内燃機関の過給機余剰動力回収装置
CN110678634B (zh)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
US20190178149A1 (en) Energy supercharger system and method
KR101658530B1 (ko) 엔진 시스템
WO2013118308A1 (en) Turbocharger excess power recovery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1363014B1 (ko) 내연기관 구동식 유압기계 및 이를 위한 공기과급기
US10054039B2 (en) Turbocharger system for an engine
EP3578775A1 (en) Engine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the same
JP5908056B2 (ja) ガス焚きエンジン
CN109874332B (zh) 内燃机的增压器剩余动力回收装置及船舶
EP2912295B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control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038225B2 (ja) ガス焚きエンジン
WO2016043740A1 (en) Control of boosted air compress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Capital of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i Yiais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Capital of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I ENGINEERING & SHIPBUILD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22

Address after: Tokyo Capital of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i Yiais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Capital of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I ENGINEERING & SHIPBUILD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