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00327A - 用户装置及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装置及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00327A
CN110800327A CN201780092616.8A CN201780092616A CN110800327A CN 110800327 A CN110800327 A CN 110800327A CN 201780092616 A CN201780092616 A CN 201780092616A CN 110800327 A CN110800327 A CN 110800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discovery
transmission
user equipment
discovery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26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川真平
永田聪
赵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800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0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一种支持D2D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中,具有:消息生成部,其生成包含第1区段以及第2区段的消息;以及消息发送部,其在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利用由所述消息发送部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发送的多个第1区段所通知的信息在所述规定期间内不变更。

Description

用户装置及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及LTE的后继系统(例如,也称为LTE-A(LTE Advanced)、NR(New Radio:新空口)(也称作5G))中,正在研究用户装置间不经由无线基站进行直接通信的D2D(Device to Device:设备对设备)技术。
D2D能够减轻用户装置与基站之间的业务量(traffic),即使在灾害时等基站不能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用户装置间的通信。
D2D大致分为用于找出能够通信的其它用户装置的D2D发现(D2D discovery)、以及用于在用户装置间进行直接通信的D2D通信(也称作D2D direct communication、设备间直接通信等)。下面,在不特别区分D2D通信(D2D communication)、D2D发现(D2Ddiscovery)等时,有时简称为D2D。
另外,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伙伙伴项目)中,将D2D称作“侧链路(sidelink)”,但是,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更一般的用语即D2D。但是,在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还使用侧链路(sidelink)。
此外,在3GPP中,正在研究通过扩展上述的D2D功能来实现V2X(Vehicle toEverything,车辆到一切系统)的技术,正在推进标准化。这里,V2X是ITS(IntelligentTransport Systems: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是表示在汽车之间进行的通信形式的V2V(Vehicle to Vehcle,车辆对车辆)、表示在汽车与设置在路边的路边单元(RSU:Road-Side Unit)之间进行的通信形式的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车辆对路边单元)、表示在汽车与司机的移动终端之间进行的通信形式的V2N(Vehicle to Nomadicdevice,车辆对移动设备)以及表示在汽车与行人的移动终端之间进行的通信形式的V2P(Vehicle to Pedestrian,车辆对行人)的总称。
在LTE的Rel-14中,进行了与V2X的若干功能有关的标准化(例如,非专利文献1)。在该标准中,关于对用户装置的V2X通信用的资源分配,规定了模式3(Mode3)和模式4(Mode4)。在模式3(Mode3)中,利用从基站发送给用户装置的DCI(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动态地分配发送资源。此外,在模式3(Mode3)中,还能够进行SPS(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半持久调度)。在模式4(Mode4)中,用户装置从资源池中自主地选择发送资源。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3V14.2.0(2017-03)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300V14.3.0(2017-0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上述的D2D发现,例如,接收从某个用户装置A发送的D2D发现消息的用户装置B能够发现该用户装置A,并且确定该用户装置A的目的地ID。
此外,认为用户装置B通过接收D2D发现消息(D2D discovery message),测量无线质量(例:路径损耗(pass loss)),进行链路自适应(link adaptation)。例如,用户装置B能够通过链路自适应,选择用于与用户装置A之间进行D2D通信的适当的发送参数(例:发送功率、MCS、发送波束(beam))。
还考虑将基于D2D发现的链路自适应应用于V2X。但是,在V2X中,由于设想各用户装置高速地移动,因此,需要以较短的周期进行基于D2D发现消息的接收的无线质量的测量。因此,用户装置需要以较短的周期发送D2D发现消息。此外,例如,为了在接收侧测量路径损耗,需要将发送源的发送功率的信息等包含在D2D发现消息中。
但是,存在如下第1问题:当以较短的周期发送包含信息的D2D发现消息时,无线资源的开销(overhead)增加。还考虑利用D2D通信进行无线质量的测量,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与使用D2D发现消息的情况同样,存在如无线资源的开销增加的上述第1问题。第1问题不限于V2X中,是在D2D中普遍会发生的问题。
此外,在V2X中,正在研究发送包含发送源用户装置的位置信息的CAM/BSM(CAM:Cooperative Awareness Message/Basic Safety Message:合作意识信息/基本安全信息)等消息的用例(usecase)。该用例可以认为是应用层中的发现。在这样的用例中,设想频繁地(例如每次消息发送时)变更通过消息发送的信息。
但是,现有的D2D发现消息未设想资源尺寸(size)是固定的等如上述用例那样要发送的信息有可能频繁地变更的用例。因此,无法说现有的D2D发现适合在V2X中设想的用例。即,存在如要求适合有可能频繁地变更要发送的信息的用例的消息发送技术的第2问题。
本发明特别是鉴于第2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D2D中,即使在由发送侧的用户装置通过消息发送的信息有可能频繁地变更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收发消息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所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用户装置,该用户装置是支持D2D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具有:消息生成部,其生成包含第1区段以及第2区段的消息;以及消息发送部,其在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利用由所述消息发送部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发送的多个第1区段所通知的信息在所述规定期间内不变更。
发明效果
根据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在D2D中,即使在由发送侧的用户装置通过消息发送的信息有可能频繁地变更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收发消息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V2X的图。
图2A是用于说明D2D的图。
图2B是用于说明D2D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D2D通信中使用的MAC PDU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SL-SCH subheader(子报头)的格式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D2D中使用的信道结构的例子的图。
图6A是示出PSDCH的结构例的图。
图6B是示出PSDCH的结构例的图。
图7A是示出PSCCH和PSSCH的结构例的图。
图7B是示出PSCCH和PSSCH的结构例的图。
图8A是示出资源池配置(resource pool configuration)的图。
图8B是示出资源池配置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中的基本动作的图。
图11A是示出消息型发现与信号(signal)型发现的映射例的图。
图11B是示出消息型发现与信号型发现的映射例的图。
图12是示出发现消息和发现信号的复用方法的例(选项1)的图。
图13是示出发现消息和发现信号的复用方法的例(选项2-1)的图。
图14是示出发现消息和发现信号的复用方法的例(选项2-2)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NW辅助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概要的图。
图17是示出发现消息的发送过程的例子(类型1)的图。
图18是示出发现消息的发送过程的例子(类型2)的图。
图19是示出发现消息的发送过程的例子(类型2)的图。
图20是示出发现消息的发送例(类型1)的图。
图21是示出发现消息的发送例(类型2)的图。
图22是示出发现消息的发送例(类型2)的图。
图23是示出发现消息的发送例(类型2)的图。
图24是示出发现消息的发送例(类型2)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发现与通信之间的关联的图。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用户装置UE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7是示出发送部101的结构例的图。
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基站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基站10和用户装置UE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为一例,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设想的是遵循LTE的方式的系统,但是本发明不限于LTE,还能够应用于其它方式。另外,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LTE”被广义地使用,不仅包含与3GPP的版本8~14对应的通信方式,还包含版本15及之后的第5代(5G、NR)的通信方式。
此外,本实施方式主要以V2X为对象,但本实施方式的技术不限于V2X,能够广泛应用于D2D全体。此外,“D2D”的意思包含V2X。此外,“D2D”的用语不限于LTE,也指终端间通信全体。
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在3GPP的版本12~14等中规定的现有的D2D发现称作“LTE-D2D发现”。
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1、2中,使用了“发现消息”、“发现信号”的用语,但是,也可以用这些以外的名称来称呼具有与它们相同的功能的消息/信号。
(D2D的概要)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D2D为基本技术,因此,首先对在LTE中所规定的D2D的概要进行说明。另外,在V2X中,也能够使用在此进行说明的D2D的技术,本实施方式中的用户装置能够进行基于该技术的D2D信号的收发。
如已经所说明的那样,D2D大致分为“LTE-D2D发现(LTE-D2D discovery)”和“D2D通信(communication)”。关于“LTE-D2D发现”,如图2A所示,在每个发现期间(Discoveryperiod)确保发现(Discovery)消息用的资源池,用户装置在该资源池内发送发现(Discovery)消息(发现信号)。更具体而言,存在类型1(Type1)和类型2b(Type2b)。在类型1(Type1)中,用户装置UE自主地从资源池中选择发送资源。在类型2b(Type2b)中,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信号)来分配半静态的资源。
关于“D2D通信”,如图2B所示,周期性地确保SCI(Sidelink ControlInformation:侧链路控制信息)/数据发送用的资源池。发送侧的用户装置通过从控制(Control)资源池(PSCCH资源池)选择出的资源、利用SCI向接收侧通知数据发送用资源(PSSCH资源池)等,通过该数据发送用资源发送数据。关于“D2D通信”,更具体而言,存在模式1(Mode1)和模式2(Mode2)。在模式1(Mode1)中,通过从基站发送给用户装置的(E)PDCCH来动态地分配资源。在模式2(Mode2)中,用户装置从资源池中自主地选择发送资源。关于资源池,可以使用通过SIB通知的资源池,也可使用预先定义的资源池。
此外,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Rel-14中,除了模式1(Mode1)和模式2(Mode2)以外,还存在模式3(Mode3)和模式4(Mode4)。在Rel-14中,能够通过在频率方向上相邻的资源块(source block)同时(通过1个子帧(subframe))发送SCI和数据。
在LTE中,“LTE-D2D发现”中使用的信道称为PSDCH(Physical SidelinkDiscovery Channel:物理侧链路发现信道),发送“D2D通信”中的SCI等控制信息的信道称为PSCCH(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侧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数据的信道称为PSSCH(Physical Side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侧链路共享信道)。
如图3所示,D2D所使用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至少由MAC报头(MAC header)、MAC控制元素(MACControl element)、MAC SDU(Service Data Unit:服务数据单元)、填充(Padding)构成。MAC PDU也可以包含其它信息。MAC报头由一个SL-SCH(Sidelink Shared Channel:侧链路共享信道)子报头(subheader)和一个以上的MAC PDU子报头(subheader)构成。
如图4所示,SL-SCH子报头由MAC PDU格式版本(V)、发送源信息(SRC)、发送目的地信息(DST)、保留位(Reserved bit)(R)等构成。V被分配在SL-SCH子报头(subheader)的起始处,表示用户装置所使用的MAC PDU格式版本。在发送源信息中设定了与发送源有关的信息。发送源信息中还可以设定与ProSe UE ID有关的标识符。在发送目的地信息中设定了与发送目的地有关的信息。在发送目的地信息中也可以设定有与发送目的地的ProSe Layer-2 Group ID相关的信息。
图5示出D2D的信道结构的例子。如图5所示,分配了“D2D通信”中使用的PSCCH的资源池和PSSCH的资源池。此外,按照比“D2D通信”的信道的周期更长的周期分配有“LTE-D2D发现”中使用的PSDCH的资源池。
此外,使用PSSS(Primary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侧链路同步信号)和SSSS(Secondary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辅侧链路同步信号)作为D2D用的同步信号。另外,例如为了进行覆盖范围(coverage)外的动作,而使用发送D2D的系统频带、帧号、资源构成信息等广播信息(broadcast information)的PSBCH(PhysicalSidelink Broadcast Channel,物理侧链路广播信道)。PSSS/SSSS以及PSBCH通过一个帧(frame)来发送。
图6A示出了“LTE-D2D发现”中使用的PSDCH的资源池的示例。由于资源池通过子帧的位图(bitmap)来设定,因此成为图6A所示的图像的资源池。其它信道的资源池也同样。此外,对于PSDCH,一边进行跳跃,一边进行反复发送(repetition)。反复次数例如可以设定为0~4。此外,如图6B所示,PSDCH具有基于PUSCH的结构,成为插入有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的结构。
图7A示出“D2D发现”中使用的PSCCH和PSSCH的资源池的例子。如图7A所示的例子中,对于PSCCH,一边进行跳跃,一边包含初次在内进行两次反复发送(repetition)。对于PSSCH,一边进行跳跃,一边包含初次在内进行四次反复发送(repetition)。此外,如图7B所示,PSCCH和PSSCH具有基于PUSCH的结构,成为插入有DMRS的结构。
图8A、8B示出了PSCCH、PSDCH、PSSCH中的资源池设置的一例。如图8A所示,在时间方向上,资源池被表示为子帧位图。此外,位图反复了num.repertition的次数。另外,指定了表示各周期中的开始位置的偏移量(offset)。另外,该位图也称作T-RPT(Time-ResourcePattern:时间资源模式)。
在频率方向上,能够进行连续分配(contiguous)和不连续分配(non-contiguous)。在图8B的例子中,如图所示,指定了开始PRB、结束PRB、PRB数(numPRB)。
(系统结构)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基站10、用户装置UE1和用户装置UE2。在图9中,用户装置UE1表示发现消息/发现信号的发送侧、用户装置UE2表示发现消息/发现信号的接收侧,但用户装置UE1和用户装置UE2均具有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双方。下面,在没有特别区分用户装置UE1和用户装置UE2的情况下,都简记为“用户装置UE”。此外,有时还将用户装置UE记述为“UE”。
图9所示的用户装置UE1和用户装置UE2分别除了LTE(除了现有的LTE以外,还包含5G、NR的意思的LTE,以下相同)中的用户装置UE的蜂窝(Cellular)通信的功能、以及包含上述信道中的信号收发的D2D功能。此外,用户装置UE1和用户装置UE2具有执行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动作的功能。
此外,用户装置UE可以是具有D2D功能的任何装置,例如,用户装置UE是车辆、行人所持有的终端、RSU(具有UE的功能的UE型RSU)等。
此外,基站10具有作为LTE中的基站10的蜂窝通信功能、以及用于能够进行本实施方式中的用户装置UE的通信的功能(NW辅助功能等)。此外,基站10也可以为RSU(具有eNB的功能的eNB型RSU)。
此外,用户装置UE在D2D中使用的信号波形可以为CP-OFDM(与LTE中的DL相同),也可以为SC-FDMA(与LTE中的UL相同),还可以为其它信号波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在D2D中使用与LTE的UL相同的SC-FDMA,与LTE的UL同样,D2D中的时间方向资源用码元(symbol)、时隙(slot)、子帧(subframe)等表示,频率方向资源用子载波(subcarrier)、子带等表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码元、时隙、子帧、子载波、子带等无需与LTE的UL相同。
(基本动作例)
图10是用于说明与本实施方式(包括实施例1、2)中的用户装置UE间发现有关的基本动作例的图。说明中所使用的“发现消息”为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发现消息,“发现信号”为实施例1的发现信号。
图10示出存在UE1~UE6的状况。UE1~UE5存在于用A表示的相邻区域,UE6存在于远离UE1~UE5的位置。
UE2~UE6分别发送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UE1接收从UE2~UE5发送的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掌握UE2~UE5的ID(发送源ID)。此外,作为一例,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中包含发送源的发送功率信息,UE1通过测量从UE2~UE5发送的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能够测量UE#2~UE#5的路径损耗(无线质量的例子)。
例如,当检测出UE2~UE5的全部的路径损耗较小时(当检测出UE2~UE5存在于附近的范围时),UE1能够判断为减小用于对UE2~UE5进行D2D通信的发送的发送功率/MCS。此外,在能够掌握作为发送目的地的特定的UE的CSI的情况下,UE1能够选择适当的发送波束。另外,为了实施可靠的发现,优选发现范围充分大于D2D通信范围。
另外,UE1无法接收从UE6发送的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因此也未发现UE6。
下面,作为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发现有关的实施例,说明实施例1和实施例2。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概要>
在实施例1中,导入由信号型发现(signal type discovery)和消息型发现(message type discovery)构成的混合发现(hybrid discovery)。
在实施例1中,将通过信号型发现而发送的信号称作发现信号,将通过消息型发现而发送的消息称作发现消息。
与参考信号或者同步信号同样,在信号型发现中发送的发现信号为不包含消息的物理信号(physical signal)。但是,发现信号不限于物理信号,也可以为具有较小的有效载荷(payload)的消息。在消息型发现中发送的发现消息为例如包含AS参数、UE-ID、位置信息等信息的消息。在实施例1中,发送发现消息的信道未特别限定,但是,例如,能够使用D2D通信的信道。此外,也可以使用LTE-D2D发现的信道。此外,还可以使用新定义的信道。
基本地,用户装置UE发送发现消息和发现信号双方。发现信号的发送周期(transmission period)与发现消息的发送周期相独立。“独立”例如表示分别独立地确定发现信号的发送周期和发现消息的发送周期。例如,发现信号的发送周期(transmissionperiod)比发现消息的发送周期短。该情况下,例如,发现信号的发送周期为10ms,发现消息的发送周期为200ms。
此外,发现信号的发送时间(1次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的时间长度、传输时间(transmission duration))和带宽(1次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的频率宽度)也可以与发现消息的发送时间和带宽不同。例如,用户装置UE使用一个OFDM码元(以下,称作码元)或多个码元,以较大的带宽发送发现信号。
发现信号不包含消息,因此,能够利用短时间发送。因此,即使与发现消息的发送周期独立地缩短发送周期,也能够将开销的增加抑制得较小。
从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消息中例如包含该用户装置UE1用于发现信号发送的资源的信息。由此,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通过接收从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消息,能够掌握从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信号的资源,并利用该资源来接收从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信号。由此,例如,用户装置UE2能够掌握用户装置UE1与用户装置UE2之间的路径损耗。
也可以由基站10将如上述的资源的信息那样的、和某个用户装置UE发送的发现消息与发现信号之间的映射相关的信息提供给用户装置UE。例如,基站10将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信号的资源的信息发送到用户装置UE2,由此,存在于基站10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装置UE2能够在不接收从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消息的情况下,接收从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信号。
另外,在NW辅助中,从基站10发送给用户装置UE的信息不限于与发现消息/发现信号有关的信息。例如,也可以从基站10向用户装置UE发送发现消息、发现信号、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中的任意2个之间或任意3个之间或4个之间的映射信息。
<发现消息的详细内容>
发送源的用户装置UE1能够在发送的发现消息中包含用户装置UE1使用的1个或多个发送参数和/或1个或多个接收参数。发送参数为用户装置UE1用于信号发送的参数,接收参数为用户装置UE1用于信号接收的参数。发送参数相当于对接收侧而言的接收参数。
这些参数例如为在PC5接口(非专利文献2)中的接入层(Access Stratum)的协议(PDCP、RLC、MAC、PHY等)中使用的参数,将其称作AS(Access Stratum:接入层)参数。
作为AS参数,例如存在L1-ID(层1的ID)、L2-ID(层2的ID)。
此外,作为消息型发现用的AS参数,例如,存在发送功率或发送功率密度。此外,作为信号型发现用的AS参数,例如,存在以下列举的参数:
·发送或接收所使用的频率
·发现信号的发送或接收所使用的资源和设定(例:时间·频率资源跳跃模式、周期(periodicity)、系列)
·相对于发送功率、发送功率密度、发现消息的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偏移(offset)。
上述的多个AS参数中的一个或任意多个或全部包含在发现消息中。
在混合发现中,从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通过发现消息发送的发现信号的AS参数(例:用户装置UE1用于发现信号发送的设定等)对于发现信号的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来说是有用的,能够使用该AS参数接收(测量)从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信号。
在从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消息中也可以包含用户装置UE1发送(或接收)的PSCCH的AS参数和/或用户装置UE1发送(或接收)的PSSCH的AS参数。该情况下,接收发现消息的用户装置UE2能够将该PSCCH的AS参数和/或PSSCH的AS参数用于PSCCH/PSSCH的发送/接收。由此,能够减少盲(blind)检测。此外,能够提高链路自适应/波束成型(beamforming)的性能。此外,能够减少资源的冲突。
作为发现消息中包含的D2D通信用的AS参数,例如,存在下述的参数:
·用于发送的频率或用于接收的频率
·信道之间的功率间隙(power gap)、信号之间的功率间隙。
作为发现消息中包含的D2D通信用的AS参数,例如,在PSCCH用中存在下述的参数:
·加扰(scrambling)参数
·发送功率或发送功率密度
·MCS
·资源尺寸
·波束模式、波束ID
·候选资源(例:资源池)。
·存在不进行接收的可能性的时间(D2D间隙)
·参考信号结构(解调用、相位补偿用等)
作为发现消息中包含的D2D通信用的AS参数,例如,PSSCH用存在下述的参数:
·发送功率或发送功率密度
·MCS
·波束模式、波束ID
·候选资源(例:资源池)。
·存在不进行接收的可能性的时间(D2D间隙)
·参考信号结构(解调用、相位补偿用等)
上述的多个AS参数中的一个或任意多个或全部包含在发现消息中。
下面,以不进行NW辅助而发送/接收发现信号和发现消息的情况下的例子作为实施例1-1进行说明,以进行NW辅助的情况的例子作为实施例1-2进行说明。
(实施例1-1)
在用户装置UE1等发送发现信号和发现消息的情况下,接收发现信号和发现消息的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需要识别出该发现信号和该发现消息是从同一个用户装置发送的。
因此,在实施例1-1中,如下述的选项1、选项2或者选项3那样进行发现信号与发现消息的关联。
<发现信号/发现消息关联:选项1>
在选项1中,如图11A所示,从发现消息的发送参数和/或发现消息的有效载荷导出发现信号的发送/接收参数。另外,发送/接收参数表示发送侧用于发送的参数和接收侧用于接收的参数,它们也可以相同。
如图11A所示,作为用于发现信号的发送/接收参数导出的发现消息的发送参数,存在时间偏移、DMRS参数、频率位置、跳跃(hopping)模式等。
例如,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使用用户装置UE1所选择的发送参数发送发现消息。此外,按照规定的规则(图11A的映射函数),从发现消息的发送参数导出发现信号的发送参数,使用该发送参数发送发现信号。
接收发现消息的用户装置UE2估计接收到的发现消息的发送参数。或者,用户装置UE1将发现消息的发送参数包含在发现消息的有效载荷中,由此,用户装置UE2也可以从有效载荷取得该发送参数。
用户装置UE2依照上述规定的规则,从接收到的发现消息的发送参数导出发现信号的接收参数,使用该接收参数接收发现信号。用户装置UE2将使用该接收参数而接收到的发现信号识别为是从该接收参数的导出源的发现消息的发送源的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信号。
选项1相比选项2,存在发送侧能够灵活地选择发现消息的发送参数的优点。
发现消息和发现信号无需一对一,也可以为1:N对应。例如,考虑针对某个发现消息将多个发现信号用于以不同的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和/或不同的面板(panel)(天线组、天线端口)中的发送的方式。即,将某个发现消息与通过不同的发送波束和/或不同的接收波束和/或不同的面板发送的多个发现信号相关联起来。
此外,例如,在应用某个发送波束中的发现信号的情况下,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进行与应用该发送波束的情况下的通信范围对应的发现(发现范围变大)。这时,发现消息也可以利用预先确定的端口和/或发送波束索引进行发送。为了补偿根据波束的有无引起的发现消息与发现信号的覆盖范围差,也可以将反复发送应用于发现消息。反复次数也可以为预先确定的次数。此外,发现信号的发送波束也可以应用在时间上周期性的切换模式(波束切换模式)。由此,能够获得波束分集(diversity)效应。此外,通过利用发现消息将发现信号的波束切换模式通知给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或者通过利用预先确定的波束切换模式来发送发现信号,还能够利用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估计每个发送波束的信道质量。
能够利用发现消息来通知与发现信号的发送波束和/或发送端口有关的信息。此外,在不利用发现消息来通知与发现信号的发送波束和/或发送端口有关的信息的方式中,发送波束索引和/或发送端口等与发现信号的发送波束成型有关的结构也可以视作与发现消息相同,也可以预先确定发现消息与发现信号之间的发送波束的对应。
<发现信号/发现消息关联:选项2>
在选项2中,如图11B所示,从发现信号的发送参数导出发现消息的发送/接收参数。
如图11B所示,作为用于发现消息的发送/接收参数导出的发现信号的发送参数,存在时间偏移、序列、频率位置、跳跃模式等。
例如,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使用用户装置UE1所选择的发送参数来发送发现信号。此外,按照规定的规则(图11B的映射函数),从发现信号的发送参数导出发现消息的发送参数,并使用该发送参数来发送发现消息。
接收发现信号的用户装置UE2估计接收到的发现信号的发送参数。
用户装置UE2依照上述规定的规则,从接收到的发现信号的发送参数导出发现消息的接收参数,使用该接收参数接收发现消息。用户装置UE2将使用该接收参数而接收到的发现消息识别为是从该接收参数的导出源的发现信号的发送源的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消息。此外,在发现消息中包含有发送源的用户装置UE1的ID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2能够根据该ID,识别出发现信号的发送源是该ID的用户装置UE1。
选项2与选项1相比,存在能够迅速地检测发现信号的优点。
<发现信号/发现消息关联:选项3>
在选项3中,在用户装置UE中设定(configure)或者事先设定(pre-configure)发现消息的发送参数和/或接收参数以及与发现消息相关联的发现信号的发送参数和/或接收参数。
<发送资源选择>
关于发现消息的发送资源,例如,在用户装置UE1中设定或者事先设定(pre-configure)资源池(configure)。本实施方式中的设定(configure)例如设想利用RRC信令等从基站10在用户装置UE中设定。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事先设定(pre-configure)例如设想在用户装置UE不接受来自基站10的设定的情况下,进行预先设定。以后,将设定(configure)或者事先设定(pre-configure)记述为(事先)设定。
用户装置UE1使用从该资源池中选择出的资源来发送发现消息。也可以针对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设定接收用的资源池(也可以与发送用资源池相同)。也可以针对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不设定接收用的资源池。
此外,关于发现信号的发送资源,例如,在用户装置UE1中(事先)设定资源池。用户装置UE1使用从该资源池中选择出的资源发送发现信号。也可以针对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设定接收用的资源池(也可以与发送用资源池相同)。也可以针对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不设定接收用的资源池。
例如,发现信号的发送资源池被定义为利用某个时隙中的一个码元或多个码元发送发现信号。
在发现消息和发现信号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下,作为用户装置UE1从资源池选择发送资源的方法,存在选项1和选项2。关于执行选项1和选项2中的哪一个,可以通过来自基站10的指示确定,也可以在用户装置UE1中预先设定执行哪一个。
在选项1中,用户装置UE1从资源池中随机地选择用于发送发现消息/发现信号的资源。
在选项2中,用户装置UE1进行基于传感(sensing)的资源选择。该情况下,例如,用户装置UE1选择满足下述的条件1和条件2的资源作为候选资源。
条件1:RSRP或RSSI小于事先定义的(或(事先)设定的)阈值。
条件2:满足条件1的资源的时间资源即时隙(或者码元)中的、除了满足条件1的资源的频率资源以外的频率资源中的RSRP或RSSI小于事先确定的(或(事先)设定的)阈值。
而且,用户装置UE1使用从满足条件1和条件2的资源中随机地选择的资源来发送发现消息/发现信号。
此外,用户装置UE1也可以通过在非专利文献1中所规定的方法进行基于传感的资源选择。
例如,基于发送侧用户装置UE1的观点,发现消息和发现信号的发送设定可以为多个,发送侧用户装置UE1也可以根据任意的设定发送发现信号和发现消息,也可以根据传感结果、测量结果或者发现消息的解码(decode)结果等选择未使用的资源(设定)。
<复用方法>
作为发现信号和发现消息的复用方法,存在下述的选项1和选项2。
<复用方法:选项1>
参照图12,说明选项1。如图12所示,在本例子中,发现信号以比发现消息的发送周期短的周期发送。此外,发现信号以比发现消息的发送带宽更宽的发送带宽发送。
在图12的A中所示的时间资源中,发现信号的资源的一部分与发现消息的资源的一部分重叠。在资源以这样的方式重叠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1丢弃发现信号的发送。即,用户装置UE1不在该时间资源中发送发现信号。
<复用方法:选项2>
接着,说明选项2。在选项2中,不发送发现消息中的某一个码元或多个码元。该一个码元或多个码元用于发现信号的发送。下面,说明选项2-1和选项2-2。
<复用方法:选项2-1>
在选项2中,始终不发送发现消息中的某一个码元或多个码元。图13示出例子。如图13所示,在该例子中,无论是否发送发现信号,都始终不发送发现消息中的最后的1个码元。另外,图13的发现消息中的末尾的空白表示时隙(或者子帧)中的间隙(GAP)。
<复用方法:选项2-2>
在选项2-2中,在发现信号与发现消息重叠的情况下,该重叠的一个码元或多个码元不用于发现消息的发送。
图14示出例子。在图14的例子中,在用A表示的时间资源中,发现消息中的一个码元的资源与发现信号的资源重叠。该情况下,该码元不用于发现消息的发送。另一方面,在用B表示的时间位置的码元中,不发送发现信号,因此,该码元用于发现消息的发送。
<跨载波(Cross-carrier)发送>
发现消息和发现信号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频率(载波)发送。例如,用户装置UE1通过较低的频率发送发现消息,通过比发现消息的频率高的频率发送发现信号。该较高的频率例如也可以为在D2D通信中使用的频率。
此外,发现消息和发现信号也可以通过不同的RAT发送。例如,用户装置UE1通过LTE侧链路发送发现消息,通过NR侧链路发送发现信号。
<测量(measurement)>
在针对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和/或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事先)设定了消息型发现和信号型发现双方的情况下,例如,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利用发现信号进行测量。
或者,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进行针对发现信号和发现消息双方的测量,例如,计算基于发现信号的测量结果与基于发现消息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并使用。另外,即使在进行针对发现信号和发现消息双方的测量的情况下,关于测量结果的使用,也可以使用任意一个测量结果。此外,针对基于发现消息的测量,使用发现消息中的DMRS。
此外,即使在针对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和/或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仅(事先)设定了消息型发现的情况下,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也使用发现消息中的DMRS进行测量。
在针对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和/或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仅(事先)设定了信号型发现的情况下,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利用发现信号进行测量。
(实施例1-2)
接着,将进行NW辅助的情况下的例子作为实施例1-2进行说明。即使在进行NW辅助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实施例1-1应用于用户装置UE1发送发现信号/发现消息的动作和用户装置UE2接收(或者测量)发现信号/发现消息的动作。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2中的动作的图。如图15所示,在步骤S101中,基站10向用户装置UE1发送设定信息。在步骤S102中,基站10向用户装置UE2发送设定信息。步骤S101、S102中的设定信息的发送可以通过UE公共的SIB进行,也可以通过UE单独的高层信令(RRC消息)进行,也可以通过MAC信号进行,还可以通过DCI进行。
在步骤S103中,用户装置UE1根据在步骤S101中接收到的设定信息,发送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用户装置UE2根据在步骤S102中接收到的设定信息,接收从用户装置UE1发送的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
在上述的步骤S102中由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接收的设定信息例如为检测发现信号所需的参数(例:时间·频率资源、周期、序列)等。更加具体而言,存在以下的选项1和选项2。
选项1)在选项1中,用户装置UE2接收的设定信息为候选参数组的列表。该情况下,例如,用户装置UE2使用列表中的各候选参数组来尝试发现信号的检测,检测发现信号。然后,例如,使用在实施例1-1中所说明的映射函数来接收与检测出的发现信号对应的发现消息,利用发现消息中包含的ID来识别发现信号和发现消息的发送源。
选项2)在选项2中,用户装置UE2接收的设定信息为“发送源ID、与该发送源ID对应的参数组”的列表。该情况下,用户装置UE2使用列表中的各参数组来尝试发现信号的检测,检测发现信号。用户装置UE2将与在检测出发现信号时使用的参数组对应的发送源ID识别为发现信号的发送源的ID。
在步骤S101中由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接收的设定信息例如为发现信号和/或发现消息的发送设定(例:时间·频率资源、周期、跳跃参数等)。
在上述的例子中,基站10将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的接收用的设定信息和发送用的设定信息双方通知给UE侧,但是,这仅是一例。基站10也可以将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的接收用的设定信息和发送用的设定信息中的任意一个通知给UE侧。
(实施例1中的发现的使用方法)
用户装置UE能够通过发现来估计例如作为D2D通信的发送目的地的用户装置UE。例如,用户装置UE能够根据接收的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的测量结果(路径损耗)和/或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的发送源UE的位置信息,确定发送目的地UE。例如,用户装置UE能够确定位于自身的行进方向的UE中的、路径损耗为最小的UE作为发送目的地。
此外,根据接收的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来进行D2D通信等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2能够根据作为从接收的发现消息和/或发现信号中识别出的发送目的地的用户装置UE的组的路径损耗中的、最大的路径损耗,确定发送参数。由此,能够恰当地进行向上述组的数据发送(组播(groupcast)、多播(multicast)等)。
另外,在进行D2D通信等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2从某个UE接收到针对MAC PDU的NACK的情况下,该用户装置UE2也可以调整发送参数以提高可靠性。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实施例1中,发现消息的发送周期和发现信号的发送周期独立,使用周期较短的发现信号和周期较长的发现消息,因此,能够抑制无线资源的开销的增加并由用户装置UE恰当地测量无线质量。
(实施例2)
接着,说明实施例2。将通过实施例2的发现所发送的消息称作发现消息。也可以使用在实施例2中说明的发现消息作为实施例1的消息型发现的发现消息。即,实施例1和实施例2能够相互组合地实施。此外,实施例1的消息型发现的发现消息也可以与在实施例2中说明的发现消息不同。
<实施例2的概要>
实施例2中的发现消息具有2个以上的部分,各部分被单独地编码。但是,单独地编码不是必须的。图16示出发现消息具有2个部分的情况下的例子。如图16所示,该发现消息具有区段#1和区段#2。
发现消息中的至少一个部分(例:区段#1)使用某个资源以固定的有效载荷尺寸发送,该部分的内容(content)在某个期间(time period)内是不变的。但是,关于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和波束成型,能够在该期间内进行变更。
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例如以预先确定的时间·频率资源模式反复发送发现消息,由此,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识别来自同一个用户装置UE1的反复发送,进行基于区段#1的HARQ软合成(Soft combining)的接收。此外,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也可以自身确定发现消息的时间·频率资源模式,通过侧链路控制信道(即,在SCI中)发送该确定的时间·频率资源模式的信息,并且利用该时间·频率资源模式发送发现消息。
下面,以具有如图16所示的区段#1和区段#2的发现消息为例,更加详细地说明发现消息的内容。
<发现消息的内容例>
区段#1包含没有频繁地进行更新的AS参数。该AS参数的例子如下所述。区段#1包含下述的参数中的一个或任意多个或全部。
·用于发现消息发送的发送参数和/或用于D2D通信的控制信息发送的发送参数和/或用于D2D通信的数据发送的发送参数(发送参数为在发送侧使用的参数,例如为发送功率、发送载波、MCS、资源尺寸、参考信号结构等)。
·用于发现消息接收的接收参数和/或用于控制信息接收的接收参数和/或用于数据接收的接收参数(接收参数为发现消息的发送侧在从其它UE接收时使用的参数,例如为接收波束模式/索引、接收载波等。此外,接收参数也可以为发现消息的接收侧在接收时使用的参数)。
区段#2包含能够在每次发送发现消息时进行更新的信息。该信息例如为发送发现消息的用户装置UE1的位置、速度、面向的方向(heading direction)、加速度等中的一个或任意多个或全部。此外,也可以在区段#2中包含AS参数。
通过对区段#1和区段#2进行复用而作为发现消息,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识别出该2个区段为从相同的用户装置UE发送的区段。
例如,通过接收发现消息进行D2D通信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2能够根据在区段#2中检测出的UE的位置确定发送目的地UE,并且根据区段#1的AS参数调整进行向该发送目的地UE的控制信息/数据的发送时的发送参数。
在实施例2中,作为发送类型,存在以下说明的类型1和类型2。
<类型1>
在类型1中,用户装置UE1在不发送接收侧的发现消息的接收用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发送发现消息。例如,发现消息利用(事先)设定的或事先定义的时间·频率资源组、MCS、跳跃模式等来发送。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进行发现消息的盲检测。
<类型2>
在类型2中,用户装置UE1发送接收侧的发现消息的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和发现消息。即,通过与D2D通信相同的方法进行发送。控制信息例如包含时间·频率资源的指示(indication)、MCS的指示(indication)。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在发现消息的接收处理之前对控制信息进行解码,使用该控制信息进行接收处理(解调、解码)。
类型2中的控制信息也称作调度信息。类型2中的控制信息也可以仅用于区段#2的调度,也可以用于区段#1和区段#2的调度,还可以仅用于区段#1的调度。
<关于使用的信道>
作为一例,区段#1通过控制信道(即,PSCCH)发送,区段#2通过数据信道(即,PSSCH)发送。
例如,也可以除了用于数据调度的SCI格式以外,还定义发现消息调度用的SCI格式。此外,例如,发现消息调度用的SCI格式的SCI(区段#1)也可以不包含与数据的链路自适应有关的参数(例:MCS、RI、PMI)。此外,也可以将数据资源尺寸(例:区段#2的资源尺寸)假设为固定。
也可以以上述的方式利用不包含与链路自适应有关的参数的SCI的空闲区域,将表示该SCI为区段#1的信息(indication)包含在该SCI中。或者,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也可以判断为不包含与链路自适应有关的参数的SCI表示区段#1。
也可以将SCI中的标记(flag)、SCI的有效载荷尺寸或CRC掩码(mask)用于SCI的种类(发现消息用或D2D通信用)的识别。
<发现消息的发送过程例>
接着,参照图17~图19,说明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1执行的发现消息的发送过程的例子。图17~图19所示的发送处理为由后述的用户装置UE1中的发送部101执行的处理。
图17示出类型1的例子。如图17所示,针对区段#1的信息(附加有CRC的比特串)进行信道编码(S1)。同时,对区段#2的信息(附加有CRC的比特串)进行信道编码(S2),对信道编码后的信息进行速率匹配、码块连结(S3、S4)。另外,也可以不执行S3、S4。对进行S1的处理后的区段#1的信息和进行S1~S4的处理后的区段#2的信息进行复用(S5),并进行信道交织(Channel interleaving)(S6),生成发现消息。然后,通过进行加扰、调制、对资源的映射等,发现消息被作为无线信号从天线发送。另外,也可以不进行信道交织。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接收侧,不管是否存在区段#2的检测,检测区段#1。
图18示出类型2的例子。如图18所示,进行侧链路控制信道用的处理和侧链路数据信道用的处理。
在侧链路控制信道用的处理中,分别对数据调度用的SCI的信息(附加有CRC的比特串)和区段#1的信息(附加有CRC的比特串)进行信道编码(S11、S12),并进行复用(S13)。
在侧链路数据信道用的处理中,对区段#2的信息(附加有CRC的比特串)执行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码块连结、信道交织(S14~S17)。
对在S13中进行了复用的SCI和区段#1、以及经过S14~S17的处理后的区段#2进行复用(S18)。然后,通过进行加扰、调制、对资源的映射等,SCI和发现消息被作为无线信号从天线发送。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能够在接收侧,不管是否存在数据调度用的SCI的检测,检测区段#1。
图19示出类型2的另一例。如图19所示,进行侧链路控制信道用的处理和侧链路数据信道用的处理。但是,与图18的例子不同,在图19的例子中,通过数据信道发送区段#1和区段#2双方。
在侧链路控制信道用的处理中,对数据调度用的SCI的信息(附加有CRC的比特串)进行信道编码(S21)。
在侧链路数据信道用的处理中,对区段#1的信息(附加有CRC的比特串)进行信道编码(S22)。此外,对区段#2的信息(附加有CRC的比特串)执行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码块连结(S23~S25)。对经过S22的处理后的区段#1和经过S23~S25的处理的区段#2进行复用,并进行信道交织(S26、S27)。然后,对SCI和被复用的区段#1和区段#2进行复用(步骤S28)。然后,通过进行加扰、调制、对资源的映射等,SCI和发现消息被作为无线信号从天线发送。
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在接收侧,在准确地检测出SCI的情况下,检测区段#1。此外,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能够针对区段#1,获得比其它例更好的时间/频率分集。
<发现消息的发送例>
接着,参照图20~图24,说明发现消息的发送例。在图20~图24中,如图所示,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频率。此外,图示的“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 period)”表示区段#1的通知内容不存在变更的期间。例如,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识别为在“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 period)”中进行区段#1的HARQ软合成。此外,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也可以将在“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 period)”内一度成功检测出的区段#1中的参数视作在该“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 period)”内是有效的。另外,关于“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 period)”中的发现消息的发送次数,图20~图24只不过示出一例。也可以采用比图20~图24所示的发送次数多的发送次数。
图20示出类型1的发送例。如图20所示,在最初的“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period)”中,发送用A表示的发现消息和用B表示的发现消息。如C、D所记载那样,多次发送中的资源例如根据预先确定的跳跃模式来确定。
图示的A1、B1分别为区段#1,A2、B2分别为区段#2。在“无变更期间(Nomodification period)”内,A1和B1为相同的有效载荷(对相同的内容进行编码后的信息)。此外,A1和B1为固定尺寸、固定MCS。但是,在A1与B1之间,RV可能发生改变。A2和B2为能够在每次发送时进行变更的有效载荷。针对尺寸和MCS,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在每次发送时进行变更。
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使用A1和B1来进行HARQ的软合成(例:增量冗余(IR)组合(incremental redundancy(IR)combining)),进行区段#1的接收。
在下一个“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 period)”中,也如C、D所示,与最初的“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 period)”同样地进行发现消息的发送。
图21示出类型2的发送例。如图21所示,在“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period)”中,发送用A表示的SCI+发现消息、用B表示的SCI+发现消息和用C表示的SCI+发现消息。多次发送中的资源例如根据预先确定的跳跃模式来确定。
图示的A1、B1、C1分别为用于数据调度(区段#1和/或区段#2的调度)的SCI。
图示的A2、B2、C2分别为区段#1,A3、B3、C3分别为区段#2。在“无变更期间(Nomodification period)”内,A2、B2、C3为相同的有效载荷(对相同的内容进行编码后的信息)。A3、B3、C3为能够在每次发送时进行变更的有效载荷。A3、B3、C3中的尺寸和MCS能够在每次发送时进行变更。
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使用A2、B2、C2进行HARQ的软合成,进行区段#1的接收。
图22也示出类型2的发送例。如图22所示,在“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period)”中,发送用A表示的SCI+发现消息和用B表示的SCI+发现消息。多次发送中的资源例如根据预先确定的跳跃模式来确定。
图示的A1、B1分别为用于数据调度(区段#2的调度)的SCI。该SCI的有效载荷能够在每次发送时进行变更。
图示的A2、B2分别为区段#1,A3、B3分别为区段#2。在“无变更期间(Nomodification period)”内,A2、B2为相同的有效载荷(对相同的内容进行编码后的信息)。A3、B3为能够在每次发送时进行变更的有效载荷。A3、B3中的尺寸和MCS能够在每次发送时进行变更。
在图22的例子中,如图所示,SCI和区段#1通过侧链路控制信道发送,区段#2通过侧链路数据信道发送。
图23也示出类型2的发送例。在图23的例子中,SCI中包含执行发现的发送源的ID即ID=A。除此以外,都与图22的例子相同。
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通过检测接收到的SCI中的ID=A,能够识别出利用该SCI进行调度的数据是从ID=A的UE发送的发现消息的区段#2。
图24也示出类型2的发送例。如图24所示,在“无变更期间(No modificationperiod)”中,发送用A表示的SCI+发现消息、用B表示的SCI+发现消息和用C表示的SCI+发现消息。多次发送中的资源例如根据预先确定的跳跃模式来确定。
图示的A1、B1、C1分别为用于数据调度(区段#1和/或区段#2的调度)的SCI。
图示的A2、B2、C2分别为区段#1,A3、B3、C3分别为区段#2。在“无变更期间(Nomodification period)”内,A2、B2、C3为相同的有效载荷(对相同的内容进行编码后的信息)。A3、B3、C3为能够在每次发送时进行变更的有效载荷。A3、B3、C3中的尺寸和MCS能够在每次发送时进行变更。
在图24的例子中,能够针对区段#1,利用A2、B2、C2进行软合成。此外,在图24的例子中,例如,通过利用第2次发送的SCI来指示重新发送区段#2,能够利用第1次发送的区段#2(A3)和第2次发送的区段#2(B3)进行软合成。
<复用方法、编码等>
在图20~图24中,示出对区段#1和区段#2进行频分复用(FDM)的例子,但是,这仅是一例。区段#1和区段#2也可以进行时分复用(TDM),也可以进行码分复用(CDM)。
此外,在图20~图24中,示出对SCI和区段#1进行频分复用(FDM)的例子,但是,这仅是一例。SCI和区段#1也可以进行时分复用(TDM),还可以进行码分复用(CDM)。此外,区段#1也可以用于区段#2的调度。
关于编码(coding),例如,分别针对区段#1和区段#2,从基站10在用户装置UE中设定(或者事先设定)MCS、编码率(或者MCS偏移、编码率偏移)等。此外,用标准等定义的值也可以设定在用户装置UE中。
作为一例,考虑在对区段#1和区段#2请求不同的可靠性的情况(例:区段#2的可靠性更高)下,使区段#1和区段#2中的任意一方的编码率比其他低(例:在区段#2更提高可靠性的情况下,降低区段#2的编码率)。
<变更期间(Modification period)>
关于变更期间(Modification period)(相当于图20~图24的无变更期间(Nomodification period)),关于其开始定时(时间偏移)和时间长度,需要在用户装置UE之间具有共同的认识。因此,变更期间(Modification period)根据规定的基准时间(referencetime)等来确定。该基准时间例如为UTC-time、帧编号、子帧编号、时隙编号等。此外,变更期间(Modification period)的周期(时间长度)和时间偏移也可以针对用户装置UE(事先)设定。
<区段#1的有效性确认(validation)>
关于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中的区段#1的有效性确认,存在下述的选项1~4。
选项1)用户装置UE2将最近(latest)检测出的区段#1判断为有效。即,在每次检测区段#1时,将该区段#1判断为有效。
选项2)用户装置UE2将在第n个变更期间(modification period)中检测出的区段#1判断为在第(n+m)个变更期间(modification period)中是有效的。例如为m=1。此外,可以由基站10设定m,也可以事先设定。此外,也可以利用发现消息(区段#1和/或区段#2)来指示m。
选项3)在检测出接收的发现消息中的DMRS序列或者接收的发现消息中的规定的部分进行了变更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2判断为区段#1进行了变更。
选项4)在检测出发现消息调度用的SCI中的变更指示符(modificationindicator)表示“无变更”(no update)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2将在紧前面检测出的区段#1判断为有效。例如,在图21的例子中,在B中的SCI中的变更指示符(modificationindicator)表示“无变更”(no update)的情况下,判断为A中的区段#1是有效。
<区段#2的有效性确认(validation)>
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例如将最近(latest)检测出的区段#2判断为有效。即,在每次检测出区段#2时,将该区段#1判断为有效。
在实施例2中,由于使用对包含未频繁地进行变更的信息的可进行软合成的区段#1和包含每次消息发送能进行改变的信息的区段#2进行复用后的发现消息,因此,即使在有可能对发送的信息频繁地进行变更的情况下,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也能够恰当地发送消息。此外,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通过区段#1准确地掌握参数等(例:用于区段#2的接收的参数、用于D2D通信发送的参数),从而能够恰当地接收区段#2,并且能够恰当地执行D2D通信的发送目的地UE的确定、向发送目的地UE的D2D通信的发送等。另外,在实施例2中,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也能够与实施例1中的使用发现消息的测量同样进行测量。
(发现与D2D通信之间的关联(association))
接着,对发现与D2D通信之间的关联进行说明。这里的内容还能够应用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任意一个。
在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检测发送源UE的位置的情况下,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选择性地接收从多个发送源UE发送的D2D通信的数据。作为该方法,存在下述的选项1、选项2(选项2-1、2-2)。
选项1)从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发送的发现消息中包含D2D通信的时间·频率资源的信息。该时间·频率资源例如为用户装置UE1用于D2D通信中的发送(控制信息和/或数据的发送)的资源。另外,用于发现消息的发送的时间·频率资源和用于D2D通信中的发送的时间·频率资源也可以不同。
例如,如图25所示,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使用接收到的发现消息中包含的D2D通信用的时间·频率资源来接收D2D通信的控制信息/数据。
选项2)在选项2中,从发送侧的用户装置UE发送的发现消息中包含的该UE的ID(发现ID(discovery ID))在接收侧的UE中用于接收D2D通信的控制信息/数据。具体而言,存在下述的选项2-1和2-2。
在选项2-1中,在D2D通信的数据调度中使用的SCI的CRC利用UE-ID(或者加工后的UE-ID)进行掩码。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利用通过发现消息而取得的UE-ID对CRC进行解掩码(unmask),从而接收SCI和数据。
在选项2-2中,用于D2D通信的数据调度的SCI或数据利用UE-ID(或者加工后的UE-ID)进行加扰。接收侧的用户装置UE2能够利用通过发现消息而取得的UE-ID对SCI/数据进行解扰(Descramble),从而接收SCI和数据。另外,上述的加工例如为使UE-ID的位长成为规定的位长。
(跨载波发现)
这里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双方。也可以在发现消息中包含用于D2D通信的AS参数和在D2D通信的发送和/或接收中使用的频率。
此外,发现消息的发送和与发现相关联的D2D通信的发送也可以利用不同的RAT且不同的频率进行。例如,也可以通过NR侧链路进行D2D通信,通过LTE V2X或IEEE802.11p进行发现。
例如,在通过比在D2D通信中使用的频率低的频率发送发现消息的情况下,即使不进行HARQ合成,也能够获得充分的发现范围。
(装置结构)
接着,说明执行之前所说明的处理动作的用户装置UE和基站10的功能结构例。用户装置UE和基站10可以具有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全部功能,还可以具有仅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功能。
<用户装置>
图26是示出用户装置UE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26所示,用户装置10具有发送部101、接收部102和设定信息管理部103。图26所示的功能结构只不过是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则功能区分和功能部的名称可以是任意的。
发送部101根据发送数据生成发发送号,并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该发发送号。接收部102以无线的方式接收各种信号,并从接收到的物理层的信号中取得更高层的信号。发送部101和接收部102均包含D2D功能和蜂窝通信功能。发送部101包括执行在实施例1~2中所说明的消息/SCI/数据/信号发送的动作的功能,接收部102包括执行在实施例1~2中所说明的消息/SCI/数据/信号接收的动作的功能。
设定信息管理部103存储由接收部102从基站10接收到的各种设定信息和预先设定的设定信息。
此外,如图27所示,发送部101包括消息生成部111、消息发送部121和信号发送部131。例如,如图17~图19所示,消息生成部111进行发现消息的生成。消息发送部121进行实施例1~2中的发现消息的发送,信号发送部131进行实施例1中的发现信号的发送。
此外,也可以是,信号发送部131构成为发送在其它用户装置中用于无线质量的测量的信号,消息发送部121构成为发送包含有规定的参数的消息,由信号发送部131发送的所述信号的发送周期与由消息发送部121发送的所述消息的发送周期独立。此外,接收部102也可以构成为从基站10接收为了接收从其它用户装置发送的信号而使用的参数。
此外,也可以是,消息生成部111构成为生成包含有第1区段和第2区段的消息,消息发送部121构成为在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利用由所述消息发送部121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发送的多个第1区段所通知的信息在所述规定期间内不进行变更。
也可以是,所述消息发送部121构成为发送包含有所述第2区段的调度信息的控制信息或包含有所述第1区段和所述第2区段的调度信息的控制信息、和所述消息。
也可以是,所述消息发送部121构成为使用控制信道发送所述第1区段,使用数据信道发送所述第2区段。
也可以是,所述消息发送部121构成为使用预先确定的资源跳跃模式或由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设定的资源跳跃模式,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
<基站10>
图28是示出基站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28所示,基站10具有发送部201、接收部202和设定信息管理部203。图28所示的功能结构只不过是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则功能区分和功能部的名称可以是任意的。
发送部201包括生成向用户装置UE侧发送的信号并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该信号的功能。接收部202包括接收从用户装置UE发送的各种信号并从接收到的信号中取得例如更高层的信息的功能。
发送部201包括执行在实施例1~2中所说明的、向用户装置UE的设定信息等的信号发送的动作的功能,接收部202包括执行从用户装置UE接收信号的动作的功能。信号发送的动作包括调度。
设定信息管理部203存储发送给用户装置UE的各种设定信息、从用户装置UE接收的各种设定信息和预先设定的设定信息。
<硬件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所使用的框图(图26~图28)示出了以功能为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部)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没有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地和/或逻辑地结合而成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地和/或逻辑地分开的两个以上的装置直接和/或间接(例如,通过有线和/或无线)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此外,例如,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用户装置UE和基站10均可以作为进行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的计算机发挥功能。图2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装置UE和基站1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用户装置UE和基站10分别可以构成为在物理上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存储装置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和总线1007等计算机装置。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装置”这一措辞可以替换为“电路”、“设备(device)”、“单元(unit)”等。用户装置UE和基站10的硬件结构可以构成为包括一个或多个用图示的1001~1006表示的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不包括其中的一部分装置。
用户装置UE和基站10中的各功能通过如下方法实现:在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硬件上读入规定的软件(程序),从而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并控制通信装置1004的通信、存储器1002和存储装置1003中的数据的读出和/或写入。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进行动作,对计算机整体进行控制。处理器1001也可以由包括与周边装置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构成。
此外,处理器1001从存储装置1003和/或通信装置1004向存储器1002读出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据此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了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动作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可以通过存储在存储器1002中并通过处理器1001进行动作的控制程序实现图26所示的用户装置UE的发送部101、接收部102和设定信息管理部103。此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存储在存储器1002中并通过处理器1001进行动作的控制程序实现图28所示的基站10的发送部201、接收部202和设定信息管理部203。虽然说明了通过一个处理器1001执行上述各种处理,但也可以通过2个以上的处理器1001同时或依次执行上述各种处理。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芯片来实现处理器1001。另外,也可以经由电信线路从网络发送程序。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也可以由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中的至少一个构成。存储器1002也可以称为寄存器、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能够保存为了实施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处理而能够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存储装置1003是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例如也可以由CD-ROM(Compact DiscROM)等的光盘、硬盘驱动器、软盘、磁光盘(例如压缩盘、数字多用途盘、Blu-ray(注册商标)盘、智能卡、闪存(例如卡、棒、键驱动(Key drive))、Floppy(注册商标)盘、磁条等中的至少一个构成。存储装置1003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例如包含存储器1002和/或存储装置1003的数据库、服务器等其它适当的介质。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进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的硬件(收发设备),例如,也可以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也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用户装置10的发送部101和接收部102。此外,还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基站20的发送部201和接收部202。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LED灯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和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一体地构成(例如,触摸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和存储器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来连接。总线1007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在装置间由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用户装置UE和基站10可以构成为包含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也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可以通过这些硬件中的至少一个硬件来实现处理器1001。
(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户装置,该用户装置是支持D2D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该用户装置具有:
信号发送部,其发送在其它用户装置中用于无线质量的测量的信号;以及
消息发送部,其发送包含有规定的参数的消息,
由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所述信号的发送周期与由所述消息发送部发送的所述消息的发送周期相独立。
根据上述的结构,可提供在D2D中抑制无线资源的开销的增加并且用户装置能够恰当地测量无线质量的技术。
也可以是,所述规定的参数包含为了接收所述信号而使用的参数。根据该结构,接收侧的用户装置能够恰当地接收所述信号。
也可以是,从所述消息的发送参数导出所述信号的发送参数,或者从所述信号的发送参数导出所述消息的发送参数。根据该结构,能够削减信令(signaling)开销。
所述信号也可以为不包含消息的物理信号。根据该结构,能够以较少的无线资源发送所述信号。
也可以是,所述用户装置还具有接收部,该接收部从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接收为了接收从其它用户装置发送的信号而使用的参数。根据该结构,能够恰当地接收从其它用户装置发送的信号。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送方法,该发送方法由支持D2D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执行,其特征在于,该发送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信号发送步骤,发送在其它用户装置中用于无线质量的测量的信号;以及
消息发送步骤,发送包含规定的参数的消息,
通过所述信号发送步骤发送的所述信号的发送周期与通过所述消息发送步骤发送的所述消息的发送周期相独立。
根据上述的结构,可提供在D2D中抑制无线资源的开销的增加并且用户装置能够恰当地测量无线质量的技术。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支持D2D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其中,该用户装置具有:
消息生成部,其生成包含第1区段和第2区段的消息;以及
消息发送部,其在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
利用由所述消息发送部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发送的多个第1区段通知的信息在所述规定期间内不进行变更。
根据上述结构,可提供如下技术:即使在D2D中,有可能频繁地变更由发送侧的用户装置利用消息发送的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收发消息。
也可以是,所述消息发送部发送包含所述第2区段的调度信息的控制信息或包含所述第1区段和所述第2区段的调度信息的控制信息、和所述消息。根据该结构,接收侧的用户装置能够迅速地接收消息。
也可以是,所述消息发送部使用控制信道发送所述第1区段,使用数据信道发送所述第2区段。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使用现有的信道,实现变得比较容易。
也可以是,所述消息发送部使用预先确定的资源跳跃模式或由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设定的资源跳跃模式,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根据该结构,接收侧的用户装置能够恰当地接收消息。
也可以针对由所述消息发送部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发送的多个第1区段,在其它用户装置中执行HARQ软合成。根据该结构,其它用户装置能够恰当地接收第1区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送方法,由支持D2D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执行,其中,该发送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消息生成步骤,生成包含第1区段和第2区段的消息;以及
消息发送步骤,在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
利用通过所述消息发送步骤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发送的多个第1区段通知的信息在所述规定期间内不进行变更。
根据上述的结构,可提供如下技术:即使在D2D中,有可能频繁地变更由发送侧的用户装置利用消息发送的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收发消息。
(实施方式的补充)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但所公开的发明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指出,这些数值就仅为一例,也可以使用适当的任意值。上述的说明中的项目的区分对于本发明而言并不是本质性的,既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在两个以上的项目中记载的事项,也可以将在某一项目中记载的事项应用于在其它项目中记载的事项(只要不矛盾)。功能框图中的功能部或处理部的边界未必对应于物理性部件的边界。既可以通过物理上的一个部件来执行多个(plural)功能部的动作,或者也可以通过物理上的多个(plural)部件执行一个功能部的动作。关于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处理过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调换处理的顺序。为了便于说明处理,使用功能性的框图说明了用户装置UE和基站10,而这样的装置也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利用用户装置UE具有的处理器进行动作的软件和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利用基站10具有的处理器进行动作的软件可以分别保存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OM)、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HDD)、可移动盘、CD-ROM、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其它适当的任意存储介质中。
此外,信息的通知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形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高层信令(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信令、广播信息(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SIB(System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其它信号或这些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可以称作RRC消息,例如,也可以是RRC连接创建(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RRC连接重新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式/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SUPER 3G、IMT-Advanced、4G、5G、FRA(Future RadioAccess,未来的无线接入)、W-CDMA(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CDMA2000、UMB(UltraMobile Broadband,超移动宽带)、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802.20、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利用其它适当系统的系统和/或据此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对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序列、流程等,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交换顺序。例如,对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通过例示的顺序提示各种步骤的要素,但不限于所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在本说明书中设为由基站10进行的特定动作有时还根据情况由其上位节点(upper node)进行。显而易见的是,在由具有基站10的一个或者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nodes)构成的网络中,为了与用户装置UE的通信而进行的各种动作能够由基站10和/或除基站10以外的其它网络节点(例如,考虑MME或者S-GW等,但不限于此)进行。在上述中例示了基站10以外的其它网络节点为一个的情况,但也可以为多个其它网络节点的组合(例如,MME和S-GW)。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态/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还可以根据执行来切换使用。
对于用户装置UE,本领域技术人员有时也用下述用语来称呼:订户站、移动单元(mobile unit)、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用户代理(useragent)、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一些其它适当的用语来称呼。
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基站10有时也用NB(NodeB)、eNB(enhanced NodeB)、基站(Base Station)、gNB、或一些其它的适当用语来称呼。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determining)”、“决定(determining)”这样的用语有时也包含多种多样的动作的情况。“判断”、“决定”例如可以包括将进行了判定(judging)、计算(calculating)、算出(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导出(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搜索(looking up)(例如,在表格、数据库或其它数据结构中的搜索)、确认(ascertaining)的事项视为“判断”、“决定”的事项等。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进行了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信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接入(accessing)(例如,访问存储器中的数据)的事项视为“判断”、“决定”的事项。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进行了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等的事项视为“判断”、“决定”的事项。即,“判断”、“决定”可以包含“判断”、“决定”了任意动作的事项。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根据”这样的记载,除非另有明确记载,不是“仅根据”的意思。换而言之,“根据”这样的记载意味着“仅根据”和“至少根据”这两者。
只要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包括(include)”、“包含(including)”以及它们的变形的用语与用语“具有(comprising)”同样意味着包括性的。并且,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用语“或者(or)”意味着不是异或。
在本公开的全体中,在例如英语中的a、an和the那样由于翻译而追加了冠词的情况下,关于这些冠词,如果没有从上下文中明确指出并非如此的话,则也可能包括多个。
以上,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作为修正和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目的在于例示说明,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意义。
标号说明
UE:用户装置;101:发送部;111:消息生成部;121:消息发送部;131:信号发送部;102:接收部;103:设定信息管理部;10:基站;201:发送部;202:接收部;203:设定信息管理部;1001:处理器;1002:存储器;1003:存储装置;1004:通信装置;1005:输入装置;1006:输出装置。

Claims (6)

1.一种用户装置,该用户装置是支持D2D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具有:
消息生成部,其生成包含第1区段以及第2区段的消息;以及
消息发送部,其在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
利用由所述消息发送部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发送的多个第1区段所通知的信息在所述规定期间内不变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息发送部发送控制信息和所述消息,所述控制信息是包含所述第2区段的调度信息的控制信息、或者包含所述第1区段和所述第2区段的调度信息的控制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息发送部使用控制信道来发送所述第1区段,使用数据信道来发送所述第2区段。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息发送部使用预先确定的资源跳跃模式、或者由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设定的资源跳跃模式,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其它的用户装置中,针对由所述消息发送部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发送的多个第1区段执行HARQ软合并。
6.一种发送方法,该发送方法由支持D2D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消息生成步骤,生成包含第1区段和第2区段的消息;以及
消息发送步骤,在规定期间内多次发送所述消息,
利用通过所述消息发送步骤在所述规定期间内发送的多个第1区段所通知的信息在所述规定期间内不变更。
CN201780092616.8A 2017-07-03 2017-07-03 用户装置及发送方法 Pending CN1108003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4413 WO2019008653A1 (ja) 2017-07-03 2017-07-03 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0327A true CN110800327A (zh) 2020-02-14

Family

ID=64950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2616.8A Pending CN110800327A (zh) 2017-07-03 2017-07-03 用户装置及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190976B2 (zh)
CN (1) CN110800327A (zh)
WO (1) WO201900865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345305A1 (en) * 2020-04-22 2023-10-26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64542B2 (en) * 2016-11-03 2021-07-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0800327A (zh) * 2017-07-03 2020-02-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及发送方法
WO2019187423A1 (ja) * 2018-03-27 2019-10-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CN111201834B (zh) * 2018-09-18 2023-04-1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使用侧链路发现消息的装置发现
US11418278B2 (en) * 2019-09-23 2022-08-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ed dependency between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MCS) and power control
WO2021104680A1 (en) * 2019-11-26 2021-06-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Network assisted discovery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5542A (zh) * 2014-03-21 2015-09-2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实现设备发现的发现信号的构造方法、检测方法及其相应的装置
US20160080924A1 (en) * 2014-09-16 2016-03-1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fferential peak signaling
US20160242021A1 (en) * 2013-09-27 2016-08-18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device for discovery detect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20160249198A1 (en) * 2013-10-31 2016-08-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136493A1 (ja) * 2015-02-27 2016-09-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8692B2 (en) * 2012-03-30 2016-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ay assisted peer discovery
WO2015021185A1 (en) 2013-08-07 2015-02-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istributed scheduling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EP2914026B1 (en) * 2014-02-27 2016-12-14 NTT DoCoM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discovery signal by a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028311B2 (en) 2014-04-22 2018-07-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received PDCP PDU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165433B2 (en) 2014-05-09 2018-12-25 Kyocera Corporation User terminal and processor
DE112016004338T5 (de) * 2015-09-24 2018-06-07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für Ressourcenzuweisungseinstellungen für drahtlose Übertragungen
BR112019004649A2 (pt) * 2016-09-10 2019-06-18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para reservar um número finito de recursos usados para realizar comunicação de v2x em u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e terminal que utiliza o mesmo
CN110800327A (zh) * 2017-07-03 2020-02-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及发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42021A1 (en) * 2013-09-27 2016-08-18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device for discovery detect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20160249198A1 (en) * 2013-10-31 2016-08-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935542A (zh) * 2014-03-21 2015-09-2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实现设备发现的发现信号的构造方法、检测方法及其相应的装置
US20160080924A1 (en) * 2014-09-16 2016-03-1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fferential peak signaling
WO2016136493A1 (ja) * 2015-02-27 2016-09-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345305A1 (en) * 2020-04-22 2023-10-26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29029A1 (en) 2020-07-16
WO2019008653A1 (ja) 2019-01-10
US20220046469A1 (en) 2022-02-10
US11190976B2 (en) 202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10994B2 (ja) 端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送信方法
JP6413021B2 (ja) ユーザ装置、信号送信方法及び信号受信方法
EP3331301B1 (en) User device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US11689401B2 (en) V2X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method
CN110115061B (zh) 终端、通信方法、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US11895622B2 (en) User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2314029B (zh) 通信装置及基站
US20200305152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sensing control method
US20220046469A1 (en) User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0786041A (zh) 用户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US2022033734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harq respons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sidelink communication
US20200322923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US20200195317A1 (en) User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2075114A (zh) 通信装置
US20210243773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2005592A (zh) 通信装置
CN112292893B (zh) 通信装置
WO2019107364A1 (ja) ユーザ装置
WO2019087371A1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制御情報送信方法
WO2019030935A1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同期信号送信方法
CN112205043A (zh) 通信装置
WO2019097656A1 (ja) ユーザ装置
WO2019097657A1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