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78699A - 变速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速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78699A CN110778699A CN201810857976.9A CN201810857976A CN110778699A CN 110778699 A CN110778699 A CN 110778699A CN 201810857976 A CN201810857976 A CN 201810857976A CN 110778699 A CN110778699 A CN 1107786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ift lever
- shift
- lever
- disposed
- mov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27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lever, e.g. grip parts, mounting 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可转换为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包括:变速杆、啮合杆及凹槽。变速杆包括杆主体,以杆主体为中心向换挡方向或模式选择方向移动。啮合杆在变速杆处于自动模式位置时与变速杆连接一同移动,变速杆处于手动模式位置时,与变速杆分离而限制移动。凹槽配置在变速杆的下侧。在变速杆的一端配置有插塞和弹性支撑插塞的弹性部件。当变速杆向换挡方向或模式选择方向移动时,插塞沿着凹槽的一面移动,而生成变速节制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利用双重杆进行操作使得变速杆较少地移动的变速杆装置。
背景技术
以铰链中心轴为基准构成变速系统的现有的变速杆装置的变速杆(shiftlever)是将铰链轴中心部配置于下侧,因此,把手(knob)的行程(stroke,轨迹)较大,在外壳内部需要配置较多部件。
把手的较大行程使得变速操作感降低,并且,因与较多部件的运转关联,使得变速杆装置的耐久性降低,产品生产费用上升。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使得把手的行程较小,并且,能够最小化外壳内部的部件的数量的变速杆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变速操作感及装置的耐久性,能够节省产品生产费用的变速杆装置。
只是,本发明的目的并非限定于上述目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及领域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扩张。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能够转换为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包括:变速杆、啮合杆、凹槽。变速杆,包括杆主体,以所述杆主体为中心向换挡方向或模式选择方向移动;啮合杆,所述变速杆在自动模式位置时,与所述变速杆连接而一同移动,并且,所述变速杆在手动模式位置时,与所述变速杆分离而限制移动;及凹槽,形成于所述变速杆的下侧,并且,在所述变速杆的一端配置有用于弹性支撑插塞和所述插塞的弹性部件,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换挡方向或所述模式选择方向移动时,所述插塞沿着所述凹槽的一面移动而生成变速节制感。
根据一实施例,在所述变速杆的一侧配置有销导引件,在所述啮合杆的一侧形成有狭槽,所述变速杆在所述自动模式位置时,所述销导引件插入至所述狭槽,而当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换挡方向移动时,所述啮合杆与所述变速杆一同移动。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变速杆在所述自动模式位置向所述换挡方向移动时,所述销导引件在所述狭槽内移动。
根据一实施例,在所述变速杆的一侧配置有销导引件,在所述啮合杆的一侧形成有狭槽,所述变速杆在所述手动模式位置时,所述销导引件从所述狭槽脱离,而当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换挡方向移动时,所述啮合杆不与所述变速杆一同移动。
根据一实施例,还包括:被侧壁包围,形成有贯通孔的旋转部件,所述侧壁包括:第1侧壁、第2侧壁、第3侧壁及第4侧壁,在所述贯通孔贯通所述变速杆,配置所述杆主体,在形成于所述第1侧壁的第1侧壁孔配置有第1换挡叉,在形成于所述第2侧壁的第2侧壁孔配置有第2换挡叉,在形成于所述第3侧壁的第3侧壁孔和形成于所述杆主体的一面的凹槽配置有第1模式选择杆,在形成于所述第4侧壁的第4侧壁孔和形成于所述杆主体的另一面的凹槽配置有第2模式选择杆,所述第1模式选择杆及所述第2模式选择杆在所述变速杆由所述模式选择方向旋转时成为所述模式选择方向的旋转轴,所述第1换挡叉及所述第2换挡叉在所述变速杆由所述换挡方向旋转时,成为所述换挡方向的旋转轴。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变速杆包括:第1部件,从所述杆主体向第1方向突出;第2部件,从所述杆主体向第2方向突出;及第3部件,从所述杆主体向第3方向突出,并且,在所述第1部件的一端配置有把手,在所述第2部件的一侧配置有销导引件,在所述第3部件的一端配置有所述插塞和所述弹性部件。
根据一实施例,变速杆装置还包括:传感器部,从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模式选择方向分隔既定距离而配置。
根据一实施例,变速杆装置还包括:还包括螺线管。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能够使得把手的行程较小,并且,能够最小化外壳内部的部件的数量。
并且,能够提高变速操作感及装置的耐久性,能够节省产品生产费用。
只是,本发明的目的并非限定于上述目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及领域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扩张。
附图说明
图1a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附图;
图1b为表示变速杆装置的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的附图;
图2为图1的变速杆装置的分解剖视图;
图3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外壳的附图;
图4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旋转部件的附图;
图5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变速杆的附图;
图6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啮合杆的附图;
图7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变速杆与啮合杆的结合关系的附图;
图8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变速杆与啮合杆的联动关系的附图;
图9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插塞和弹性部件的附图;
图10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凹槽的附图;
图11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螺线管的运转方式的附图;
图12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变速杆和传感器部的结合关系的附图;
图13为概略表示传感器部的接触端子在基板移动的原理的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外壳 120:啮合杆容纳部
200:旋转部件 210:第1侧壁
210-1:第1侧壁孔 220:第2侧壁
220-1:第2侧壁孔 230:第3侧壁
230-1:第3侧壁孔 240:第4侧壁
240-1:第4侧壁孔 250:贯通孔
260-1:第1换挡叉 260-2:第2换挡叉
270-1:第1模式选择杆 270-2:第2模式选择杆
300:变速杆 310:杆主体
315连接部 330:第1部件
350:第2部件 351:销导引件
370:第3部件 400:啮合杆
410:中心部 423:销
425:闭锁槽 433:狭槽
450:啮合轴 500:凹槽
570:插塞 573:插塞支撑部
575:弹性部件 577:弹性部件支撑部
600:螺线管 700:传感器部
710:导引铰链 720:磁铁
730:感知部件 750:接触端子
760:基板 770:电线,电子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了不混淆本发明的要旨,省却本发明的构成要素中关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根据现有技术明确了解并容易实现的详细的说明。
以下,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变速杆装置。
图1a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附图;图1b为表示变速杆装置的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的附图;图2为图1的变速杆装置的分解剖视图。
参照图1a、图1b及图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可转换为自动模式10和手动模式20,包括:变速杆300(shift lever)、啮合杆400(engaging lever)及凹槽500(groove)。
自动模式10是指用户将变速杆300沿着自动模式用槽孔(slot)向换挡(shift)方向移动,而选择P(Parking)挡、R(Reverse)挡、N(Neutral)挡及D(Drive)挡等,手动模式20是指用户将变速杆300沿着手动模式用槽孔向转换方向换高速挡(up shift)(+方向)或换低速挡(down shift)(-方向),而选择变速挡(1挡、2挡、3挡等)。
变速杆300包括杆主体310(lever body),以杆主体310为中心向换挡(shift)方向或模式选择(select)方向移动。在此,换挡方向和模式选择方向是指变速杆300的旋转(移动)方向。详细地,换挡方向是变速杆300在自动模式槽构沿着P挡~D挡移动的方向或在手动模式槽构为了换高速挡或换低速挡而移动的方向。模式选择方向是与换挡方向直交的方向,详细地,是变速杆300在自动模式槽构的D挡位置向右侧或左侧移动,而向手动模式槽构移动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还包括:旋转部件200、传感器部700及螺线管600(solenoid)。在旋转部件200贯通配置变速杆300,从变速杆300分隔既定距离配置传感器部700,从啮合杆400分隔既定距离配置螺线管600。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还可包括外壳100(housing)及把手332(knob)。以下详细地说明各个构成要素。
<外壳100>
图3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外壳的附图;图2的a为表示外壳100的剖视图;b为表示外壳100的平面图。
外壳100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外部。
外壳100安装在车辆内,形成有容纳变速杆装置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内外部空间。
外壳100由构成外壳100的各个部件的结合而形成。例如,外壳100可由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的结合或左侧外壳和右侧外壳的结合等各个部件的结合而形成。结合的方式并非特别限定,可适用螺栓集合方式等各种方式。并且,外壳100可由一体的一个构件形成。
外壳100的内部形成并非特别限定,在外壳100的内部形成有能够容纳构成变速杆装置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容纳部,并且,为了固定和结合各种构成要素,以各种形状形成。
外壳100的外部形状并非特别限定,为了固定和结合构成变速杆装置的各种构成要素,可由各种形状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外壳100包括:上面和多个侧面,在所述上面可形成有模式孔110(mode-hole),在多个侧面可形成有多个孔(hole)130,140。
外壳100的上面及多个侧面可由平整的面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形成包括弯曲、阶梯差或孔(hole)的面。
在模式孔110可贯通配置下面说明的变速杆300。
从上面观察的模式孔110的形状并非限定于特定形状。变速杆300可在自动模式10或手动模式20内自由地向换挡方向移动,并为了自动模式10和手动模式20的相互转换,由能够自由地向模式选择方向移动的各种形状形成。
在多个孔130,140可分别插入在下面说明的啮合轴450(engaging bar)及换挡叉260(shift bar)。孔130,140的形状可与啮合轴450及换挡叉260的截面形成相同。例如,啮合轴450和换挡叉260为圆柱形状时,孔的形状可形成与啮合轴450及换挡叉260的截面形状相同的圆形。
在外壳100的侧面可形成有用于容纳下面说明的啮合杆400的啮合杆容纳部120。
在啮合杆容纳部120配置有啮合杆400。
啮合杆容纳部120的形状形成各种形状,使得啮合杆400以啮合轴450为旋转轴由换挡方向自由地旋转。
<旋转部件200>
图4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旋转部件的附图;图4的a为表示旋转部件200的剖视图;b为表示旋转部件200的平面图。
参照图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旋转部件200为被侧壁包围而形成贯通孔250的部件。
旋转部件200的侧壁包括:第1侧壁210、第2侧壁220、第3侧壁230及第4侧壁240。各个侧壁形成平整的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形成包括弯曲或阶梯差的面。并且,可形成包括孔(hole)或凹槽的面。
在旋转部件200的贯通孔250贯通下面说明的变速杆300,而配置变速杆300的杆主体310。
在第1侧壁210形成第1侧壁孔210-1,在第2侧壁220形成第2侧壁孔220-1,在第3侧壁230形成第3侧壁孔230-1,在第4侧壁240形成第4侧壁孔240-1。
在第1侧壁孔210-1配置第1换挡叉260-1,在第2侧壁孔220-1配置第2换挡叉260-2。
第1换挡叉260-1及第2换挡叉260-2可形成由既定的长度形成的杆状的形状。更详细地,换挡叉可为圆柱形状。
第1换挡叉260-1的一端插入于第1侧壁孔210-1,第1换挡叉260-1的另一端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00的第1孔140-1。并且,第2换挡叉260-2的一端插入于第2侧壁孔220-1,第2换挡叉260-2的另一端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00的第2孔140-2。
第1换挡叉260-1的一端及第2换挡叉260-2的一端分别插入至第1侧壁孔210-1及第2侧壁孔220-1,但,未与配置在贯通孔250的杆主体310接触。
第1换挡叉260-1及第2换挡叉260-2在变速杆300由换挡方向旋转时可成为换挡方向的旋转轴。更详细地,用户将变速杆300由换挡方向移动时,变速杆300与旋转部件200连动,以换挡叉260为旋转轴由换挡方向旋转。
第1侧壁孔210-1及第2侧壁孔220-1的形状分别与第1换挡叉260-1及第2换挡叉260-2的截面形状相同。例如,换挡叉260为圆柱形状时,侧壁孔210-1,220-1的形状为与换挡叉260的截面形状相同的圆形。
第1侧壁孔210-1及第2侧壁孔220-1为分别贯通第1侧壁210及第2侧壁220的孔(hole),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为凹槽。第1侧壁孔210-1及第2侧壁孔220-1为凹槽时,第1换挡叉260-1及第2换挡叉260-2的一端分别插入至第1侧壁孔210-1及第2侧壁孔220-1,但,未贯通第1侧壁210及第2侧壁220。
如上述地,第1换挡叉260-1的一端及第2换挡叉260-2的一端可分别插入至第1侧壁210的第1侧壁孔210-1及第2侧壁220的第2侧壁孔220-1,而起到变速杆300的换挡方向的旋转轴功能,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在第1侧壁210及第2侧壁220分别形成有如同第1换挡叉260-1及第2换挡叉260-2形状的突出部,而使得所述突出部具有变速杆300的换挡方向的旋转轴功能。
在第3侧壁孔230-1可配置第1模式选择杆270-1(select bar),在第4侧壁孔240-1可配置第2模式选择杆270-2。
第1模式选择杆270-1及第2模式选择杆270-2可具有形成既定长度的杆状的形状。更详细地,模式选择杆270可为圆柱形状。
第1模式选择杆270-1可配置在形成于第3侧壁230的第3侧壁孔230-1和形成于杆主体310的一面311的凹槽311-1,第2模式选择杆270-2可配置在形成于第4侧壁240的第4侧壁孔240-1和形成于杆主体310的另一面312的凹槽312-1。
更详细地,第1模式选择杆270-1的一端贯通第3侧壁孔230-1,而插入至形成于变速杆300的杆主体310的一面311的凹槽311-1,第1模式选择杆270-1的另一端可配置在第3侧壁孔230-1。并且,第2模式选择杆270-2的一端贯通第4侧壁孔240-1而插入至形成于变速杆300的杆主体310的另一面312的凹槽312-1,第2模式选择杆270-2的另一端可在第4侧壁孔240-1。
第1模式选择杆270-1的一端及第2模式选择杆270-2的一端分别插入配置在形成于变速杆300的杆主体310的一面311及另一面312的凹槽311-1,312-1,并且,第1模式选择杆270-1的另一端及第2模式选择杆270-2的另一端分别配置在旋转部件200的第3侧壁孔230-1及第4侧壁孔240-1,从而,用户将变速杆300由换挡方向移动时,变速杆300与旋转部件200连动,而能够将以换挡叉260为旋转轴向换挡方向旋转。
在变速杆300由模式选择方向旋转时,第1模式选择杆270-1和第2模式选择杆270-2可成为模式选择方向的旋转轴。更详细地,用户将变速杆300由模式选择方向移动时,变速杆300以模式选择杆270为旋转轴向模式选择方向旋转。此时,旋转部件200不与变速杆300连动。即,旋转部件200不与变速杆300一同地以模式选择杆270为旋转轴由模式选择方向旋转。
第3侧壁孔230-1及第4侧壁孔240-1的形状可分别与第1模式选择杆270-1及第2模式选择杆270-2的截面形状相同。例如,模式选择杆270为圆柱形状时,侧壁孔230-1,240-1的形状与模式选择杆270的截面形状相同地为圆形。
在变速杆300的杆主体310的一面311和另一面312分别形成的凹槽311-1,312-1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非凹槽的孔(hole)。在此,孔可为连接杆主体310的一面311与另一面312的孔贯通的孔。此时,模式选择杆270可非形成第1模式选择杆270-1和第2模式选择杆270-2两个,而形成一个。形成一个的模式选择杆270顺次贯通旋转部件200的第3侧壁孔230-1、连接变速杆300的杆主体310的一面311与另一面312的孔及旋转部件200的第4侧壁孔240-1而配置,而起到变速杆300的模式选择方向的旋转轴作用。
<变速杆300>
图5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变速杆的附图;图5的a为表示变速杆300的剖视图;b为表示变速杆300的一侧面图;c为表示变速杆300的另一侧面图。
参照图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变速杆300包括杆主体310,以所述杆主体310为中心,由换挡方向或模式选择方向移动。
变速杆300贯通旋转部件200的贯通孔250,变速杆300的杆主体310配置在贯通孔250。
杆主体310并非限定于特定的形状,可形成各种形状。
在形成杆主体310的一面311及另一面312可分别形成有凹槽311-1,312-1。杆主体310的所述一面311和所述另一面312是相互相反的面。在此,相反的面是指例如如果一面311为向左侧的面,另一面312为向右侧的面。
在杆主体310的一面311形成的凹槽311-1可插入配置第1模式选择杆270-1的一端,在杆主体310的另一面312形成的凹槽312-1可插入配置第2模式选择杆270-2的一端。
变速杆300包括第1部件330、第2部件350、第3部件370。第1部件330从杆主体310向第1方向突出而形成,第2部件350从杆主体310向第2方向突出而形成,第3部件370从杆主体310向第3方向突出而形成。在此,第1方向为上方向。第2方向及第3方向可为下方向,第2方向与第3方向之间可形成既定的角度。
第1部件330、第2部件350及第3部件370的各个形状并非限定于特定的形状,可形成为各种形状。例如,第1部件330、第2部件350及第3部件370可分别为圆柱、多角柱、空心的圆筒或多角筒形状。
第1部件330、第2部件350及第3部件370可分别从杆主体310突出形成,也可单独制造,而与杆主体310结合。
第1部件330、第2部件350及第3部件370可分别以既定的长度形成为一个,也可以两个以上分离制造后相互结合。图2中图示与第1部件330不同的另一个第1部件331,其表示被分离为两个而制造的情况,可相互连接。
在第1部件330的一端配置有把手332。用户抓住把手332移动变速杆300而选择所需的变速挡。
第2部件350的一侧可配置销导引件351(pin guide)。销导引件351可配置在与下面说明的啮合杆400上形成的狭槽433(slot)对应的位置。
销导引件351的形状并非限定于特定的形状,可形成为各种形状。例如,销导引件351可为圆柱、多角柱形状。
销导引件351由第1部件330突出形成,也可单独制造而与第1部件330结合。
变速杆300在自动模式10位置向换挡方向移动时,销导引件351可在形成于啮合杆400的狭槽433内移动。更详细地,变速杆300在自动模式10位置时,变速杆300的销导引件351插入至啮合杆400的狭槽433,此时,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移动时,销导引件351在狭槽433内移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因此,啮合杆400可与变速杆300一同移动。
在第3部件370的一端可配置有插塞570(bul let)和弹性部件575。在下面对插塞570和弹性部件575进行说明。
<啮合杆400>
图6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啮合杆的附图;图6的a为表示啮合杆400的剖视图;b为表示啮合杆400的一侧面图;c为表示啮合杆400的另一侧面图。
参照图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啮合杆400被容纳在外壳100的啮合杆容纳部120,从变速杆300的一侧面分隔既定距离而配置。
啮合杆400为具有既定厚度的板形状,并非限定于特定的形状,可形成为各种形状。在构成啮合杆400的面可形成有弯曲、阶梯差、孔(hole)或凹槽。
啮合杆400包括:中心部410;从所述中心部410向相反的、方向形成的一侧430和另一侧420。
啮合杆400的中心部410形成有孔413(hole)。在所述孔413配置有啮合轴450(engaging bar)。
啮合轴450可形成为具有既定长度的杆状的形状。详细地,啮合轴450可为圆柱形状。
啮合轴450的一端和另一端向外部裸露,啮合轴450的中心部配置在形成于啮合杆400的中心部410的孔413。
啮合轴450的一端可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00的第3孔130-1,啮合轴450的另一端可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00的第4孔130-2。
啮合轴450在啮合杆400向换挡方向旋转时成为换挡方向的旋转轴。
在啮合杆400的中心部410形成的孔413的形状与啮合轴450的截面形状相同。例如,啮合轴450为圆柱形状时,形成于啮合杆400的中心部410的孔413的形状和啮合轴450的截面形状为相同的圆形。
如上述地,啮合轴450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插入至形成于外壳100的第3孔130-1及第4孔130-2,而起到啮合杆400的换挡方向的旋转轴作用,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在构成啮合杆400的中心部410的一面及另一面分别形成有如同啮合轴450的一端及另一端的形状的突出部,而使得所述突出部起到啮合杆400的换挡方向的旋转轴作用。
在啮合杆400的一侧430形成有狭槽433。狭槽433为由啮合杆400的纵向以既定长度形成的孔(hole)。
在狭槽433可配置在变速杆300配置的销导引件351。在变速杆300从自动模式10位置向换挡方向移动时,销导引件351在狭槽433内移动(做直线往复运动)。详细地,用户在自动模式10位置将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移动时,在变速杆300的第2部件350配置的销导引件351被插入至形成于啮合杆400的一侧430的狭槽433,而向啮合杆400施加力量,受力的啮合杆400以啮合轴450为旋转轴向换挡方向旋转。
在啮合杆400的另一侧420可配置有销423(pin)。
销423并非限定于特定的形状,可形成为各种形状。
销423可从啮合杆400的另一侧420突出形成,也可单独制造而结合。
在销423连接有传送变速操作力的线缆(cable)。用户在自动模式10位置将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移动时,变速杆300和啮合杆400以销导引件351为媒介而一同移动。此时,与配置在啮合杆400的另一侧420的销423连接的线缆被拉动,而能够选择用户选择的变速挡(例如,P挡、R挡、N挡、D挡)。
<变速杆300与啮合杆400的关系>
图7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变速杆与啮合杆的结合关系的附图;图8为在图2中图示的变速杆与啮合杆的连动关系的附图;图7的a为表示配置在变速杆300的销导引件351被插入至形成于啮合杆400的狭槽433的状态的附图;b为表示销导引件351从狭槽433脱离的状态的附图。
参照图7及图8,啮合杆400在变速杆300位于自动模式10位置时与变速杆300连接而一同移动。
变速杆300在自动模式10位置时,变速杆300以换挡叉260为旋转轴向换挡方向移动旋转,啮合杆400与变速杆300连接,以啮合轴450为旋转轴,向换挡方向移动(旋转)。
详细地,变速杆300在自动模式10位置时,配置在变速杆300的第2部件350的销导引件351被插入至形成于啮合杆400的一侧430的狭槽433,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移动时(参照图8的A),销导引件351在狭槽433内移动(参照图8的B)而向啮合杆400传送力量,受力的啮合杆400与变速杆300一同移动。此时,与配置在啮合杆400的另一侧420的销423连接的线缆被拉动,而能够选择用户选择的变速挡(例如,P挡、R挡、N挡、D挡)。
变速杆300在手动模式20位置时,与变速杆300分离而限制移动。
用户将变速杆300向模式选择方向移动时,即用户将变速杆300从自动模式槽构的D挡位置向右侧或左侧移动,而向手动模式用狭槽移动时,在变速杆300的第2部件350配置的销导引件351从形成于啮合杆400的一侧430的狭槽433脱离。
更详细地,变速杆300在手动模式20位置时,配置在变速杆300的第2部件350的销导引件351从形成于啮合杆400的一侧430的狭槽433脱离,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移动时,啮合杆400并非与变速杆300一同移动,只有变速杆300移动。此时,通过下面说明的传感器部700而选择由用户选择的变速挡(1挡、2挡、3挡等)。
简单整理一下变速杆300、啮合杆400及传感器部700的连动关系及其变速关系如下:变速杆300处于自动模式10位置时,变速杆300与啮合杆400连动,选择变速挡(P挡、R挡、N挡、D挡),变速杆300处于手动模式20位置时,变速杆300与传感器部700连动,选择变速挡(1挡、2挡、3挡等)。
<插塞570、弹性部件575及凹槽500>
图9为表示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插塞和弹性部件的附图;图10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凹槽的附图;图10的a为表示凹槽500的剖视图;b为表示凹槽500的一侧面图。
参照图9及图1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可包括插塞570、弹性部件575及凹槽500。
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或模式选择方向移动时,插塞570沿着凹槽500的一面移动,而生成变速节制感。
插塞570和弹性支撑所述插塞570的弹性部件575配置在变速杆300的一端。详细地,在变速杆300的第3部件370的一端可配置有插塞570和弹性部件575。在变速杆300的第3部件370的一端可形成有能够容纳插塞570和弹性部件575的凹槽,在所述凹槽的内侧配置弹性部件575,在凹槽的外侧配置插塞570。插塞570的一端向外部裸露。
插塞570可包括插塞支撑部573。插塞570的一端与凹槽500的一面接触,插塞570的另一端与弹性部件575接触。如果形成有插塞支撑部573时,弹性部件575可配置在插塞支撑部573。
被弹性部件575弹性支撑的插塞570在变速杆300由换挡方向或模式选择方向移动时,沿着形成于凹槽500的一面的槽沟而移动。
插塞570的一端可形成球形,以使沿着形成于凹槽500的一面的槽沟柔和地移动。
弹性部件575可配置在插塞570的另一端,如果形成有插塞支撑部573时,可配置在插塞支撑部573。
弹性部件575弹性支撑插塞570。弹性部件575是在施加外部力量时发生变形,外部力量被解除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具有弹性的物体。
弹性部件575可包括弹性部件支撑部577。弹性部件支撑部577配置在插塞支撑部573而支撑弹性部件57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未形成有插塞支撑部573及弹性部件支撑部577,只形成有插塞570和弹性部件575。
弹性部件575可为弹簧(spring)。弹簧能够弹性支撑插塞570。
插塞570可借助于弹性部件575的弹性力(复原力)移动,插塞570借助于弹性力沿着形成于凹槽500的一面移动并维持与凹槽500的一面接触的状态。
用户将变速杆300由换挡方向或模式选择方向移动时,插塞570借助于弹性部件575与形成于凹槽500的一面的凹槽与凹槽之间的棱接触而移动。此时,弹性部件575以凹槽的深度或棱的深度收缩及松弛(复原),弹性部件575的收缩及松弛(复原)过程向用户提供变速节制感。
变速杆300在自动模式10位置时,插塞570位于自动模式用凹槽510,变速杆300在手动模式20位置时,插塞570位于手动模式用凹槽520。
插塞570位于自动模式用凹槽510时,插塞570的一端位于用户选择的变速挡(例如,P挡、R挡、N挡、D挡)的凹槽的最低点,插塞570位于手动模式用凹槽520时,插塞570的一端不脱离凹槽,从凹槽的最低点移动既定距离后,回到凹槽的最低点。
<螺线管600>
图11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螺线管的运转方式的附图。
参照图11,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还可包括螺线管600(solenoid)。螺线管600从啮合杆400的另一侧420分隔既定距离而配置。
在啮合杆400的另一侧420可配置有销423,在配置销423的面的相反面形成有闭锁槽425。
闭锁槽425可为孔(hole),也可为凹槽。
变速杆300位于P挡时,螺线管600的杆(rod)被插入至闭锁槽425,而限制啮合杆400的移动,向螺线管600施加电源时,发生电磁力,螺线管600的杆从闭锁槽425脱离,而使得啮合杆400能够移动。
螺线管600的运转原理如下。在螺线管600的内部配置有弹簧(spring)、线圈(coil)及永久磁铁等,安装弹簧时使得杆向啮合杆400的方向发生弹性力,向线圈施加电流时,发生电磁力,而使得杆向与啮合杆400远离的方向移动。
用户将变速杆300移动而使其位于P挡时,螺线管600的杆借助于弹簧的弹性力被插入至啮合杆400的闭锁槽425,从而,限制啮合杆400的移动。
用户按压把手按钮(knob button)或释放按钮(release button)而运转螺线管600时,向螺线管600的线圈施加电流,发生电磁力,螺线管600的杆通过电磁力移动,从闭锁槽425脱离。从而,使得啮合杆400能够移动。
<传感器部700>
图12为表示在图2中图示的变速杆与传感器部的结合关系的附图;图12的a为表示传感器部700的导引铰链710(guide hinge)从形成于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脱离的状态的附图;b为表示导引铰链710被插入至连接部315的状态的附图。
参照图1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还可包括传感器部700。传感器部700可从变速杆300向模式选择方向分隔既定距离而配置。传感器部700可配置在外壳100的内部或外部。
传感器部70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为非接触式或接触式。
传感器部700为非接触式的情况如下。
传感器部700可包括磁铁720(magnet)、导引铰链710及感知部件730。
磁铁720可形成磁场。
导引铰链710可具有以既定的长度形成的杆的形状。更详细地,导引铰链710可包括圆柱或多角柱形状。
感知部件730可测定磁场。
在导引铰链710可配置磁铁720。更详细地,导引铰链710的一端与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连接,在导引铰链710的另一端配置有磁铁720。
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可为凹槽,也可为孔(hole)。只要能够插入导引铰链710的一端而与变速杆300连接,可形成各种形状。
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可形成于变速杆300的杆主体310、杆主体310与第2部件350之间或杆主体310与第3部件370之间。连接部315只要能够插入导引铰链710而连接,可形成于变速杆300的任何位置。
变速杆300位于手动模式20位置时,导引铰链710的一端被插入至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而与变速杆300连接。变速杆300在自动模式10位置时,导引铰链710的一端从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脱离而与变速杆300分离。
传感器部700包括基板,感知部件730可配置在基板上。
感知部件730感知在磁铁720发生的磁场,在基板上从磁铁720分隔既定距离而配置在相对于磁铁720的位置。
变速杆300位于手动模式20位置时,导引铰链710的一端插入至形成于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移动时,导引铰链710与变速杆300一同移动,从而,使得磁铁720也移动。根据磁铁720的移动,感知部件730测定变化的磁场,并利用测定的磁场,变更车辆的变速挡。
在手动模式20的位置,用户将变速杆300沿着手动模式用狭槽向换挡方向换高速挡(+方向)或换低速挡(-方向)时,导引铰链710的一端被插入至形成于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移动时,导引铰链710与变速杆300一同移动。此时,在导引铰链710的另一端配置的磁铁720也发生移动。根据所述磁铁720的移动,感知部件730测定变化的磁场,并利用测定的磁场,变换电性信号,而选择变速挡(1挡、2挡、3挡等)。
传感器部700为接触式的情况如下。
图13为概略图示传感器部的接触端子在基板上移动的原理的附图;图13的a为表示用户将变速杆300在手动模式20的位置换高速挡+方向时,接触端子750的位置的附图;b为表示变速杆300在手动模式20的位置换高速挡+方向或换低速挡-方向之前接触端子750的位置的附图;c为用户将变速杆300从手动模式20的位置换低速挡(-方向)时接触端子750的位置的附图。
传感器部700包括接触端子750、导引铰链710及基板760。
接触端子750是指由流动电流的导体形成的端子或能够移动电性信号的端子。
导引铰链710可形成由既定长度形成的杆状的形状。更详细地,导引铰链710可包括圆柱或多角柱形状。
基板760可包括既定的电线770或电子端子770。
在导引铰链710可配置接触端子750。更详细地,导引铰链710的一端可与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连接,在导引铰链710的另一端可配置接触端子750。
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可为凹槽,也可为孔(hole)。只要能够插入导引铰链710的一端而与变速杆300连接,可形成为各种形状。
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可形成于变速杆300的杆主体310、杆主体310与第2部件350之间或杆主体310与第3部件370之间。只要能够插入导引铰链710而连接,连接部315可形成于变速杆300的任何位置。
变速杆300位于手动模式20的位置时,导引铰链710的一端被插入至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而与变速杆300连接。变速杆300在自动模式10的位置时,导引铰链710的一端从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脱离而与变速杆300分离。
基板760可与接触端子750接触。接触端子750与形成于基板760的既定的电线770或电子端子770接触而传送电性信号。
变速杆300在手动模式20位置时,导引铰链710的一端插入至形成于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移动时,导引铰链710与变速杆300一同移动,而使得接触端子750移动。根据接触端子750的移动而使得与基板760接触的部分发生变化,而能够变更车辆的变速挡。
在手动模式20的位置,用户将变速杆300沿着手动模式用狭槽换挡方向换高速挡(+方向)或换低速挡(-方向)时,导引铰链710的一端被插入至形成于变速杆300的连接部315,变速杆300向换挡方向移动时,导引铰链710与变速杆300一同移动。此时,配置在导引铰链710的另一端的接触端子750与形成于基板760的既定的电线770或电子端子770接触的状态下移动。用户将变速杆300换高速挡(+方向)时或换低速挡(-方向)时,接触端子750在基板760上的位置不同。根据所述接触端子750的移动,与基板760接触的部分发生变更,电性信号变化,而能够选择变速挡(1挡、2挡、3挡等)。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将旋转部件200与相当于变速杆300的中间部分的杆主体310连接,而使得把手332的行程缩短,并最小化外壳100内部的部件数量。
更详细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在把手332与变速杆300之间可配置球(sphere)形滑块(slider)333。借助于旋转部件200、变速杆300及球形滑块333,能够缩短把手332的行程。其能够提高变速操作感,并使得变速杆装置的大小较小,而最小化变速杆装置在中心面占据的空间。
并且,利用插塞570、弹性部件575及凹槽500而提高变速节制感。
并且,能够最小化外壳100内部的部件,从而,提高变速杆装置的耐久性,节省产品生产费用。
在以上实施形态中说明的特征、结构、效果等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形态中包括,并非限定于一个实施形态。并且,在各个实施形态中示例的特征、结构、效果等也可由实施形态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于其他实施形态进行组合或变形实施。因此,关于上述组合和变形的内容应当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并且,以上以实施形态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其只是示例,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施形态的本质性的特征的前提下,可进行以上未示例的各种变形和应用。即,在实施形态中详细表示的各个构成要素可变形实施。并且,关于此类变形和应用的差异点应当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规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变速杆装置,为能够转换为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速杆,包括杆主体,以所述杆主体为中心向换挡方向或模式选择方向移动;
啮合杆,所述变速杆在自动模式位置时,与所述变速杆连接而一同移动,并且,所述变速杆在手动模式位置时,与所述变速杆分离而限制移动;及
凹槽,形成于所述变速杆的下侧,
并且,在所述变速杆的一端配置有用于弹性支撑插塞和所述插塞的弹性部件,
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换挡方向或所述模式选择方向移动时,所述插塞沿着所述凹槽的一面移动而生成变速节制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杆的一侧配置有销导引件,
在所述啮合杆的一侧形成有狭槽,
所述变速杆在所述自动模式位置时,所述销导引件插入至所述狭槽,而当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换挡方向移动时,所述啮合杆与所述变速杆一同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杆在所述自动模式位置向所述换挡方向移动时,所述销导引件在所述狭槽内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杆的一侧配置有销导引件,
在所述啮合杆的一侧形成有狭槽,
所述变速杆在所述手动模式位置时,所述销导引件从所述狭槽脱离,而当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换挡方向移动时,所述啮合杆不与所述变速杆一同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被侧壁包围,形成有贯通孔的旋转部件,
所述侧壁包括:第1侧壁、第2侧壁、第3侧壁及第4侧壁,
在所述贯通孔贯通所述变速杆,配置所述杆主体,
在形成于所述第1侧壁的第1侧壁孔配置有第1换挡叉,在形成于所述第2侧壁的第2侧壁孔配置有第2换挡叉,
在形成于所述第3侧壁的第3侧壁孔和形成于所述杆主体的一面的凹槽配置有第1模式选择杆,在形成于所述第4侧壁的第4侧壁孔和形成于所述杆主体的另一面的凹槽配置有第2模式选择杆,
所述第1模式选择杆及所述第2模式选择杆在所述变速杆由所述模式选择方向旋转时成为所述模式选择方向的旋转轴,所述第1换挡叉及所述第2换挡叉在所述变速杆由所述换挡方向旋转时,成为所述换挡方向的旋转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杆包括:
第1部件,从所述杆主体向第1方向突出;
第2部件,从所述杆主体向第2方向突出;及
第3部件,从所述杆主体向第3方向突出,
并且,在所述第1部件的一端配置有把手,
在所述第2部件的一侧配置有销导引件,
在所述第3部件的一端配置有所述插塞和所述弹性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传感器部,从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模式选择方向分隔既定距离而配置,
所述传感器部包括:
磁铁,形成磁场;
导引铰链,配置所述磁铁;及
感知部件,测定所述磁场,
并且,所述变速杆在所述手动模式位置时,所述导引铰链的一端插入至形成于所述变速杆的连接部,而当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换挡方向移动时,所述导引铰链与所述变速杆一同移动,从而,能够使得所述磁铁移动,并且,所述感知部件根据所述磁铁的移动测定磁场,利用测定的所述磁场,变更车辆的变速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传感器部,从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模式选择方向分隔既定距离配置,
所述传感器部包括:
接触端子;
导引铰链,配置所述接触端子;及
基板,与所述接触端子接触,
所述变速杆在所述手动模式位置时,所述导引铰链的一端插入至形成于所述变速杆的连接部,而当所述变速杆向所述换挡方向移动时,所述导引铰链与所述变速杆一同移动,而能够使得所述接触端子移动,并且,根据所述接触端子的移动,与所述基板接触的部分发生变更,而能够变更车辆的变速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螺线管,
在所述啮合杆形成有闭锁槽,
所述变速杆位于P挡时,所述螺线管的杆插入至所述闭锁槽,而限制所述啮合杆的移动,向所述螺线管施加电源时发生电磁力,所述螺线管的杆从所述闭锁槽脱离,而使得所述啮合杆能够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57976.9A CN110778699B (zh) | 2018-07-31 | 2018-07-31 | 变速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57976.9A CN110778699B (zh) | 2018-07-31 | 2018-07-31 | 变速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78699A true CN110778699A (zh) | 2020-02-11 |
CN110778699B CN110778699B (zh) | 2021-05-25 |
Family
ID=69383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857976.9A Active CN110778699B (zh) | 2018-07-31 | 2018-07-31 | 变速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78699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288A (zh) * | 1996-01-11 | 1997-10-08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汽车用换档装置 |
US6148686A (en) * | 1997-08-29 | 2000-11-21 | Fuji Kiko Co., Ltd. | Shift lever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US20080042644A1 (en) * | 2006-08-17 | 2008-02-21 | Sl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Shift Lever Assembly |
US20080072698A1 (en) * | 2006-09-25 | 2008-03-27 |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 Shift lever apparatus |
CN104196992A (zh) * | 2014-07-23 | 2014-12-10 | 宁波高发汽车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自动换挡器 |
CN104455365A (zh) * | 2013-09-20 | 2015-03-25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车辆线控换挡系统及其变速器挡位选择方法 |
KR101520192B1 (ko) * | 2013-11-28 | 2015-05-14 | 아이탑스오토모티브 주식회사 | 변속제어모듈 |
CN104884845A (zh) * | 2012-05-29 | 2015-09-02 | 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 换档杆系统 |
DE102014116990A1 (de) * | 2014-11-20 | 2016-05-25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Kraftfahrzeuggetriebe |
CN105909784A (zh) * | 2015-02-25 | 2016-08-31 | 庆昌产业株式会社 | 手动变速箱的变速控制设备 |
-
2018
- 2018-07-31 CN CN201810857976.9A patent/CN11077869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288A (zh) * | 1996-01-11 | 1997-10-08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汽车用换档装置 |
US6148686A (en) * | 1997-08-29 | 2000-11-21 | Fuji Kiko Co., Ltd. | Shift lever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US20080042644A1 (en) * | 2006-08-17 | 2008-02-21 | Sl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Shift Lever Assembly |
US20080072698A1 (en) * | 2006-09-25 | 2008-03-27 |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 Shift lever apparatus |
CN104884845A (zh) * | 2012-05-29 | 2015-09-02 | 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 换档杆系统 |
CN104455365A (zh) * | 2013-09-20 | 2015-03-25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车辆线控换挡系统及其变速器挡位选择方法 |
KR101520192B1 (ko) * | 2013-11-28 | 2015-05-14 | 아이탑스오토모티브 주식회사 | 변속제어모듈 |
CN104196992A (zh) * | 2014-07-23 | 2014-12-10 | 宁波高发汽车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自动换挡器 |
DE102014116990A1 (de) * | 2014-11-20 | 2016-05-25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Kraftfahrzeuggetriebe |
CN105909784A (zh) * | 2015-02-25 | 2016-08-31 | 庆昌产业株式会社 | 手动变速箱的变速控制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78699B (zh) | 2021-05-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50624B2 (en) | Electronic shift lever assembly | |
CN108369432B (zh) | 操作装置、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 |
JP5652846B2 (ja) | シフトバイワイヤギアシフト装置 | |
EP2599943A1 (en) | Electronic door lock device for connecting clutch easily | |
US10724626B2 (en) | Shift control device using double hinge | |
JP2019089540A (ja) | シフター・アセンブリ | |
KR102659246B1 (ko) | 차량용 변속레버 장치 | |
CN110778699B (zh) | 变速杆装置 | |
US9752674B2 (en) | Automotive transmission | |
JP2005123130A (ja) | 回転・押圧操作型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CN112013104A (zh) | 拨盘变速杆装置 | |
US10871222B2 (en) | Electronic shift control device | |
EP3557098B1 (en) | Driving module and transmission | |
JP4575849B2 (ja) | シフトスイッチ | |
JP2006286334A (ja) | 多方向入力装置 | |
CN110822074A (zh) | 变速杆装置 | |
KR20180068415A (ko) | 파워 모듈 및 변속기 | |
KR20120006189A (ko) | 제자리 회전 및 직선 운동이 가능한 시프트 레버 조립체 | |
JP4826606B2 (ja) | シフトポジションセンサ | |
KR102550066B1 (ko) | 차량용 자동변속 조작장치 | |
AU2014216016B2 (en) | Electronic door lock device for connecting clutch easily | |
JP5661592B2 (ja) | 多方向スライド型電子部品 | |
JP2021118170A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
CN115068962A (zh) | 一种磁力棒 | |
JP2007220438A (ja) | 電気部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