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70089A - 气体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气体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70089A
CN110770089A CN201880039583.5A CN201880039583A CN110770089A CN 110770089 A CN110770089 A CN 110770089A CN 201880039583 A CN201880039583 A CN 201880039583A CN 110770089 A CN110770089 A CN 110770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cup
peripheral wall
shaped partition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95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70089B (zh
Inventor
福本健二
花野铁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70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0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700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00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60R21/264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using only solid reacting substances, e.g. pellets, pow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7/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ga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021/2601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a filter through which the inflation gas p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60R21/264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using only solid reacting substances, e.g. pellets, powder
    • B60R2021/2648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using only solid reacting substances, e.g. pellets, powde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ombustion chambers or sub-cha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Feeding, Discharge, Calcimining, Fusing, And Gas-Generation Devi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在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具有包含点火器的增强室的气体发生器,前述增强室为由被固定于前述第1端部侧的点火器和被配置于前述筒状外壳内的杯状间隔壁从轴向夹着的内部空间,其中收纳增强剂,前述杯状间隔壁具有底部、周壁部及开口部,前述周壁部具有周壁主体部、和从前述周壁主体部向外侧扩张的环状部,前述周壁主体部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喷嘴,前述杯状间隔壁以下述方式配置:前述环状部的外表面抵接于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在前述周壁主体部与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筒状间隙,在前述周壁主体部上形成的喷嘴面向前述筒状间隙,在前述筒状间隙中不存在前述气体发生剂。

Description

气体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作为汽车的气囊装置用途使用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对于被用于使气囊在乘客的侧面展开的装置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由于其安装位置的关系,多为细长的筒形状,以筒形状外壳的轴朝向大致竖直方向、或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被配置于车辆内部。
作为具有筒形状外壳的气体发生器,在一端侧配置点火器、在轴向相反侧配置扩散部、在它们之间收纳气体发生剂而成的结构的气体发生器是已知的。这样的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从位于接近点火器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至位于扩散部侧的气体发生剂,依次进行燃烧,因此,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容易性是重要的。
作为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可举出JP5399935B的气体发生器。
此外,对于US7527289B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而言,通过将气体排出口84配置于中间位置,从而燃烧室被分离成收纳有第1气体发生剂43的第1燃烧室40、和收纳有第2气体发生剂73的第2燃烧室70。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第1方式(以下,称为“第1方式”)提供下述气体发生器,其中,在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具有包含点火器的增强室,在与前述第1端部呈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具有形成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部,在前述扩散部与前述增强室之间具有收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
前述包含点火器的增强室为在由被固定于前述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的点火器和被配置于前述筒状外壳内的杯状间隔壁从轴向夹着的内部空间内收纳有增强剂的构件,
前述杯状间隔壁具有底部、周壁部及开口部,前述周壁部具有周壁主体部、和从前述周壁主体部向外侧扩张的环状部,前述周壁主体部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喷嘴,
前述杯状间隔壁以下述方式配置:前述环状部的外表面抵接于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在前述周壁主体部与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筒状间隙,在前述周壁主体部上形成的喷嘴面向前述筒状间隙,
在前述筒状间隙中不存在前述气体发生剂。
本发明的第2方式(以下,称为“第2方式”)提供下述气体发生器,其中,在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具有包含点火器的增强室,在与前述第1端部呈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具有形成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部,在前述扩散部与前述增强室之间具有收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
前述包含点火器的增强室为在由被固定于前述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的点火器和被配置于前述外壳内的杯状间隔壁从轴向夹着的内部空间内收纳有增强剂的构件,
前述杯状间隔壁具有底部、周壁部及开口部,前述周壁部包括在前述底部侧的一部分具有多条槽的槽形成部、和在前述开口部侧的剩余部分不具有前述槽的槽未形成部,
前述槽形成部中的多条槽从与底部的边界部延伸至前述槽未形成部,并且是沿周向形成的,在前述槽形成部的槽内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喷嘴,
对于前述杯状间隔壁而言,前述周壁部的外表面抵接于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在前述槽形成部的多条槽与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多条间隙,
在前述间隙中不存在前述气体发生剂。
附图的简单说明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所附的附图,来进一步完全地理解本发明,但它们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附加的,并不限制本发明。
[图1]图1中,(a)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的截面图,(b)为(a)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2]图2为与图1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部分截面图。
[图3]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杯状间隔壁的部分立体图。
[图4]图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部分截面图。
[图5]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部分截面图。
[图6]图6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杯状间隔壁的部分立体图。
[图7]图7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的截面图。
发明的详细说明
JP5399935B的气体发生器中,通过在筒状外壳10的内部配置筒状构件30,从而提高了气体发生剂50的燃烧性。
US7527289B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燃烧室被分成两部分,通过缩短各燃烧室的轴向长度,从而提高了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性。
本发明提供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性和包含来自增强剂的燃烧产物的燃烧气体的排出性良好的气体发生器。
对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而言,通过在JP5399935B的气体发生器中不使用筒状构件30,从而实现了轻量化和组装工序的简化,并且提高了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性和包含来自增强剂的燃烧产物的气体的排出性。
杯状间隔壁具有周壁主体部、和从周壁主体部向外侧扩张的环状部。
周壁主体部具有用于将增强室与筒状间隙连通的喷嘴。喷嘴是沿厚度方向将周壁主体部贯通而形成的结构,通过调节大小,可形成1个或多个。需要说明的是,在得到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喷嘴的一部分可以形成于底部。
杯状间隔壁可使用方式A、方式B等,所述方式A具有外径大于周壁主体部(小径周壁部)的环状部(大径周壁部),而且具有因前述小径周壁部与前述大径周壁部的外径差而产生的环状阶差部,所述方式B具有周壁主体部和在周壁主体部的开口部形成的凸缘部(环状部),前述凸缘部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或前述凸缘部向倾斜方向外侧延伸。
环状部的外径与筒状外壳的内径为同等程度,在将杯状间隔壁插入至筒状外壳内时,环状部抵接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
周壁主体部的外径小于筒状外壳的内径,因此,在将杯状间隔壁插入至筒状外壳内时,可在周壁主体部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筒状间隙。筒状间隙可以是宽度均匀的,也可以局部变窄或变宽。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杯状间隔壁插入至筒状外壳内时,为了防止杯状间隔壁向第2端部侧移动,可应用下述方法:将环状部(方式A中为大径周壁部,方式B中为凸缘部)压入筒状外壳内的方法;在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形成多个内侧突起,使前述内侧突起抵接于杯状间隔壁的环状部的方法。
接下来,对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中的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筒状间隙所带来的特有作用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与前述筒状间隙所带来的特有作用的呈现有关,因而对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例如可按照以下方式组装。
首先,在筒状外壳的第2端部侧的开口部安装扩散部。
接下来,在筒状外壳的成为燃烧室的空间内收纳所需量的气体发生剂。对于气体发生剂而言,将多个气体发生剂成型体无规地填充至燃烧室中。气体发生剂的大小、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已知的气体发生剂,例如为圆柱形状、具有凹部或贯通孔的圆柱形状、圆盘形状、具有凹部或贯通孔的圆盘形状的气体发生剂等。在将气体发生剂收纳于成为燃烧室的空间内时,一边利用轻拍(tapping)等方法施加振动,一边无规地填充。例如,使用圆柱形状的气体发生剂时,将其一并地投入至成为燃烧室的空间内而进行填充,无需使所需量的气体发生剂的方向等一致。
气体发生剂的收纳率(填充率)没有限制,例如,可以使由下式(气体发生剂的总体积)/(燃烧室的容积)×100求出的收纳率成为40~70%的范围。气体发生剂的体积为不存在凹部、贯通孔时的体积。
接下来,插入杯状间隔壁,然后在成为增强室的空间内收纳已知的增强剂(也包含成为增强剂的气体发生剂)。
接下来,将点火器安装于第1端部的开口部。
对于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而言,为了防止粉末化,以不会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而发生移动的程度密集地收纳,但由于无规地进行收纳,因此多数气体发生剂以朝向各种方向的状态存在。因此,虽然在收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的中心轴附近部分存在缝隙,但前述缝隙为从第1端部至第2端部之间方向无规地变化的缝隙(例如锯齿型的缝隙),因此,气体发生剂进行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不易从外壳的第1端部向第2端部移动。
与此相对,对于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位置而言,由于呈曲面的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与气体发生剂接触,因此与筒状外壳的中心轴附近部分相比,容易形成从第1端部至第2端部连通的缝隙。因此,气体发生剂进行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来自增强剂的燃烧产物(高温气体、火焰)容易移动。
对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而言,在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与筒状外壳之间形成有筒状间隙,杯状间隔壁的喷嘴面向前述筒状间隙。因此,点火器工作而使增强剂着火燃烧所产生的火焰等燃烧产物被从前述喷嘴释放至筒状间隙内。
已被释放至筒状间隙内的燃烧产物在筒状间隙内移动期间被整流,然后流入至燃烧室。由于在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容易形成连通至第2端部的间隙,因此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在流入至燃烧室后也保持原状态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穿过前述内壁面与气体发生剂的缝隙,向第2端部方向移动并从扩散部排出,剩余部分在此过程中使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
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通过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在轴向上进行燃烧的燃烧形态、和从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位置向半径方向内侧进行燃烧的燃烧形态这两种燃烧形态而进行燃烧。
如上所述,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变得容易进行,因此,不仅能进一步缩短从点火器工作后起直至燃烧气体开始从扩散部的气体排出口排出为止的时间,而且位于筒状外壳的中心轴附近部分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性也被提高。
来自增强剂的燃烧产物在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上通过而快速到达扩散部,因此,在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中从在周壁主体部上形成的喷嘴的位置至杯状间隔壁的底部的区域,未形成向筒状间隙突起的突出部。这是因为,若在该区域具有突出部,则由于该突出部而导致燃烧产物朝向半径方向内侧,朝向第2端部侧的流动被扰乱。
关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优选方式,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的外径(d)相对于与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D)之比(d/D)为0.80~0.95的范围,
前述筒状间隙的轴向长度(L1)与前述燃烧室的轴向长度(L2)之比(L1/L2)在0.05~0.5的范围内。
d/D为表示筒状间隙的宽度的比值。d/D为前述范围时,在增强室中产生的燃烧产物从筒状间隙进入至燃烧室后,容易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流动,因而优选。
筒状间隙的宽度过大时,在增强室中产生的燃烧产物在从筒状间隙通过的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方向性,在进入至燃烧室时容易扩散,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流动的量减少,因而不优选。另外,气体发生剂容易侵入至筒状间隙,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的流动被进一步扰乱。
L1/L2为表示筒状间隙的长度的比值。L1/L2为前述范围时,在增强室中产生的燃烧产物从筒状间隙进入至燃烧室后,容易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流动,因而优选。
筒状间隙的长度过短时,在增强室中产生的燃烧产物在从筒状间隙通过的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方向性,在进入至燃烧室时容易扩散,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流动的量减少,因而不优选。
关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优选方式,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的外径均匀,
与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均匀,
前述筒状间隙由宽度均匀的间隙形成。
筒状间隙的宽度均匀,在增强室中产生的燃烧产物在从筒状间隙通过期间被整流,然后进入至燃烧室,因此,容易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流动,位于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接触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变得容易燃烧,因而优选。
关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优选方式,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的外径均匀,
与前述杯状间隔壁的环状部及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为以内径从前述环状部向周壁主体部变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前述周壁主体部的喷嘴面向前述倾斜面,
对于前述筒状间隙的一部分或全部而言,宽度从前述环状部侧向前述底部侧变大。
本方式中,通过使筒状外壳自身局部变形,从而形成了倾斜面,但也可在不使筒状外壳自身变形的情况下配置能形成前述倾斜面的其他构件。
在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形成的喷嘴面向筒状外壳的倾斜面,因此,在增强室中产生的燃烧产物从喷嘴进入至筒状间隙后,与前述倾斜面碰撞,由此,方向被顺利地转变为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在从筒状间隙通过期间被整流。因此,从筒状间隙进入至燃烧室的燃烧产物容易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流动,位于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接触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变得容易燃烧,因而优选。
关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优选方式,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具有多条槽,
前述多条槽从前述环状部延伸至与前述底面部的边界部,并且是沿周向形成的,
前述周壁主体部的喷嘴形成于前述槽内,
与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均匀,
前述筒状间隙由宽度不均匀的间隙形成。
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具有多条槽,因此,前述槽与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筒状间隙的宽度大于无前述槽的周壁主体部与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筒状间隙的宽度。
在增强室中产生的燃烧产物进入至筒状间隙后,在沿着槽流动期间被整流,因此,容易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流动,位于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接触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变得容易燃烧,因而优选。另外,由于槽的存在而使得筒状间隙整体的宽度(平均宽度)变大,因此,能在更短时间内使燃烧产物移动。
关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优选方式,与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均匀,
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具有向比前述多个喷嘴更靠近底部的部分扩张的扩张面部,前述扩张面部的外径大于前述周壁主体部的外径,并且小于筒状外壳的内径,
前述周壁主体部、和与前述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筒状间隙为宽度均匀的间隙,从前述筒状间隙向前述燃烧室的出口成为由前述扩张面部和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形成的环状狭窄部。
在周壁主体部的区域形成的扩张面部可以是前述底部自身被扩张而成的,也可以是其他构件被固定于前述底部、周壁主体部而成的。
环状狭窄部形成于杯状间隔壁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筒状外壳侧。
从筒状间隙向燃烧室的出口成为靠近筒状外壳的内径面的环状狭窄部,因此,燃烧产物从筒状间隙通过环状狭窄部而排出至燃烧室内时,以提高了排出速度的状态被喷出,并且容易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流动。因此,气体发生剂的着火速度也被提高,位于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接触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变得容易燃烧,燃烧气体到达扩散部的时间也被进一步缩短。
关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优选方式,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具有前述周壁主体部、较之前述周壁主体部更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最大外径部、和前述最大外径部与前述周壁主体部之间的倾斜面部,前述倾斜面部具有前述喷嘴,
与前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前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均匀,
前述筒状间隙为宽度不均匀的间隙,从前述筒状间隙向前述燃烧室的出口成为由前述最大外径部和前述外壳内壁面形成的环状狭窄部。
环状狭窄部形成于杯状间隔壁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筒状外壳侧。从筒状间隙向燃烧室的出口成为靠近筒状外壳的内径面的环状狭窄部,因此,燃烧产物从筒状间隙通过环状狭窄部而排出至燃烧室内时,以提高了排出速度的状态被喷出,并且容易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上流动。因此,气体发生剂的着火速度也被提高,位于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接触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变得容易燃烧,燃烧气体到达扩散部的时间也被进一步缩短。
对于第2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而言,杯状间隔壁的外部形状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不同,随之杯状间隔壁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的形态不同,除此之外,与第1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相同。
对于杯状间隔壁而言,除了槽形成部的槽部分之外的周壁部的整面抵接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因此,在杯状间隔壁的槽形成部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沿周向隔开间隔、并且沿轴向延伸的多条槽状间隙。通过调节槽形成部的槽的宽度、深度,从而能调节间隙自身的容积。
第2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具有槽状间隙,因此,在增强室中产生的燃烧产物从槽状间隙进入至燃烧室后,容易被调整为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方向、即朝向扩散部的方向而进行流动,位于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接触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变得容易燃烧,因而优选。
对于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而言,不将用于提高收纳在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性的构件配置在前述燃烧室内,而是利用由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和前述气体发生剂形成的缝隙,由此改善了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性和燃烧气体的排出性。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可作为用于搭载于汽车的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使用。
发明的实施方式
(1)图1的气体发生器
对于气体发生器1而言,从筒状外壳10的第1端部11向第2端部12方向,依次具有增强室16、燃烧室40、扩散部50。对于筒状外壳10而言,除了具有内侧突起部13的部分和将点火器15固定的第1端部11侧之外,内径是均匀的。
在筒状外壳10的第1端部11的开口部,安装有与在已知的气体发生器中使用的点火器相同的点火器15。沿轴向与点火器15隔开间隔地配置有杯状间隔壁20,由点火器15和杯状间隔壁20从轴(图1中的点划线)向夹着的内部空间成为增强室16。
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增强室16为由点火器15、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及杯状间隔壁20包围而成的空间,但通过使杯状间隔壁20的开口部23抵接于点火器15,也可以是由点火器15和杯状间隔壁20包围而成的空间。在增强室16中,收纳有已知的增强剂或作为增强剂发挥功能的气体发生剂(未图示)。
杯状间隔壁20具有底部21、周壁部22及开口部23,以底部21面向燃烧室40、开口部23面向点火器15的方式配置。底部21是与燃烧室40内的气体发生剂41接触的面,因此,可根据需要用缓冲材料进行覆盖。
周壁部22具有开口部23侧的大径周壁部24、底部21侧的外径小于大径周壁部24的小径周壁部25、和大径周壁部24与小径周壁部25之间的环状阶差部26。大径周壁部24的外径均匀,小径周壁部25的外径均匀。
小径周壁部25具有沿周向以相等间隔形成的多个喷嘴25a。喷嘴25a是沿小径周壁部25的厚度方向贯通而成的。
杯状间隔壁20的大径周壁部24的外表面抵接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通过使杯状间隔壁20的环状阶差部26抵接于在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形成的内侧突起部13,从而阻止向第2端部12侧的移动。例如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内侧突起部13。
在杯状间隔壁20的小径周壁部25与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之间,形成有宽度均匀的筒状间隙30。筒状间隙30的宽度为燃烧室40内的气体发生剂41不会进入的大小。在小径周壁部25上形成的喷嘴25a面向筒状间隙30。
在燃烧室40中,收纳有与在已知的气体发生器中使用的气体发生剂相同的气体发生剂41。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扩散部50侧配置有杯构件45,但也可以是无杯状构件45的实施方式。
杯构件45具有杯构件底面部46、杯构件周壁部47、杯构件开口部48、杯构件凸缘部49,杯构件周壁部47具有多个第1气体通过孔47a。第1气体通过孔47a为气体发生剂41不会进入的大小。
杯构件45在凸缘部49处被压入至筒状外壳10内,凸缘部49抵接于扩散部50。
杯状间隔壁20的小径周壁部25的外径(d)相对于与杯状间隔壁20的小径周壁部25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的内径(D)之比(d/D)约为0.9。
筒状间隙30的轴向长度(L1)与燃烧室40的轴向长度(L2)之比(L1/L2)约为0.15。
扩散部50以将筒状外壳10的第2端部12侧的开口部堵塞的方式安装。扩散部50为杯形状,在周壁部51上形成有多个气体排出口52。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扩散部50的开口部侧的阶差部54配置并焊接固定有环状板55。环状板55在中心部具有一个第2气体通过孔55a。对于第2气体通过孔55a而言,出于防湿目的,从扩散部50侧贴附有密封带。
在扩散50中,以从内侧覆盖气体排出口52的方式配置有筒状过滤器60。
接下来,对将图1的气体发生器1作为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使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点火器15工作,增强室16内的增强剂着火燃烧,产生火焰、高温气体等燃烧产物。增强室16内的燃烧产物从喷嘴25a流出至筒状间隙30内。
已进入至筒状间隙30内的燃烧产物一边在筒状间隙30内移动一边被整流而进入至燃烧室40内后,以保持该状态穿过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的方式沿内壁面10a移动,并且,其中一部分移动至第2端部12,从杯构件的周壁部47的第1气体通过孔47a流向扩散部50,从气体排出口52排出。另外,燃烧产物的剩余部分一边从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通过,一边使其附近的气体发生剂41着火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
然后,对于气体发生剂41的燃烧而言,首先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的方向上进行,并且,随后也向筒状外壳10的半径方向内侧进行,从而燃烧室40内的气体发生剂41全部着火燃烧。因此,通过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的方向上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从杯构件45的第1气体通过孔47a通过,并从环状板55的第2气体通过孔55a通过而进入至扩散部50内,然后,从筒状过滤器60通过,从气体排出口52被排出,使气囊膨胀。然后,燃烧室40内的剩余部分的气体发生剂41着火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从相同的排出路径通过而被排出,使气囊膨胀。
如上所述,来自增强室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和由气体发生剂先产生的燃烧气体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的方向上被排出,因此,点火器15工作后直至开始从气体排出52排出燃烧气体的时间被缩短。另外,燃烧室40内的气体发生剂41整体的燃烧性也得以提高,因此,气囊的膨胀性能也优异。尤其是对于筒状间隙30而言,从喷嘴25a至杯状间隔壁20的底部21,不存在从筒状外壳10的内壁面10a向内侧突出的部位,因此,燃烧产物从筒状间隙30向燃烧室40的流动不会被扰乱,燃烧产物容易到达燃烧室40的第2端部12这侧。
(2)图2的气体发生器
对于图2的气体发生器1A而言,除了筒状外壳10的部分形状不同之外,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
在与杯状间隔壁20的环状阶差部26及小径周壁部25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上,形成有环状凹部14和倾斜面部17。
环状凹部14为筒状外壳10的一部分沿周向连续地凹下的部分,环状凹部14抵接于杯状间隔壁20的环状阶差部26和小径周壁部25。
倾斜面部17以内径从环状阶差部26向小径周壁部25侧变大的方式倾斜。
杯状间隔壁20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之间的筒状间隙30具有宽度从环状阶差部26侧朝向底部21侧变大的部分。
在杯状间隔壁20的小径周壁部25上形成的喷嘴25a位于与倾斜面部17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位置。
对图2的气体发生器1A的动作进行说明。其中,虽未在图2中图示但与图1相同的部分按照图1进行说明。
点火器15工作,增强室16内的增强剂着火燃烧,产生火焰、高温气体等燃烧产物。增强室16内的燃烧产物从喷嘴25a流出至筒状间隙30内。
已进入至筒状间隙30内的燃烧产物与倾斜面部17碰撞后,方向变为轴向,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的方向上流动而进入至燃烧室40内后,其中一部分一边以保持原状态穿过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及气体发生剂41彼此的缝隙的方式在沿着内壁面10a的方向上移动,一边移动至燃烧室40的第2端部12侧,从杯构件的周壁部47的第1气体通过孔47a流向扩散部50,从气体排出口52被排出。另外,燃烧产物的剩余部分一边从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通过,一边使其附近的气体发生剂41着火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
如上所述,对于图2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A而言,从喷嘴25a流出的燃烧产物首先与倾斜面部17碰撞,因此,与相当于倾斜面部17的部分为平坦面的图1的实施方式相比,燃烧产物容易在沿着外壳的内壁面10a的方向上流动,因此,更容易呈现本发明的效果。
(3)具有图3的杯状间隔壁的气体发生器
图3的杯状间隔壁120与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状间隔壁20不同,但图3的杯状间隔壁120可以直接替换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状间隔壁20来使用。
杯状间隔壁120具有底部121、包括大径周壁部124和小径周壁部125的周壁部122、环状阶差部126、未图示的开口部。
小径周壁部125具有:从环状阶差部126延伸至与底部121的边界部、并且沿周向以相等间隔形成的多条槽124;和未形成槽124的面123。在各槽124内形成有喷嘴125a。
在用图3所示的杯状间隔壁120来替换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状间隔壁20而进行配置时,在小径周壁部125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之间形成的筒状间隙因多条槽124的存在而成为宽度不均匀的间隙。
因此,在小径周壁部125的无槽124的面123的外径与杯状间隔壁20的小径周壁部20的外径相同的情况下,使用了图3的杯状间隔壁120时,筒状间隙的宽度局部变宽。
对在用图3所示的杯状间隔壁120来替换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状间隔壁20而进行配置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点火器15工作,增强室16内的增强剂着火燃烧,产生火焰、高温气体等燃烧产物。增强室16内的燃烧产物从喷嘴125a流出至筒状间隙30内。
已进入至筒状间隙30内的燃烧产物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碰撞后,方向变为轴向,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的方向上流动而进入至燃烧室40内。然后,燃烧产物的一部分一边以保持原状态穿过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及气体发生剂41彼此的缝隙的方式在沿着内壁面10a的方向上移动,一边移动至燃烧室40的第2端部12侧,从杯构件的周壁部47的第1气体通过孔47a流向扩散部50,从气体排出口52被排出。另外,燃烧产物的剩余部分一边从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通过,一边使其附近的气体发生剂41着火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
如上所述,关于使用了图3所示的杯状间隔壁120的气体发生器,就从喷嘴125a流出的燃烧产物而言,由于与具有槽124的程度相应地使筒状间隙30的宽度变大,并且燃烧产物沿槽124流动,因而燃烧产物容易在沿着外壳的内壁面10a的方向上流动,因此,更容易呈现本发明的效果。
(4)图4的气体发生器
对于图4的气体发生器1B而言,除了杯状间隔壁20A的部分形状不同之外,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对于杯状间隔壁20A的主体部分(除了扩张平面部70之外的部分)而言,其与和在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中使用的杯状间隔壁20相同的部分是相同的,但在杯状间隔壁20A的底部21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张的扩张平面部70方面不同。
扩张平面部70的外径大于小径周壁部25的外径,并且小于筒状外壳10的内径。对于扩张平面部70而言,除了可使用如图4所示那样在杯状间隔壁20A的主体部分的底面部21上固定环状构件而成的结构以外,还可使用在杯状间隔壁20A的主体部分的底面部21上固定圆板构件而成的结构等。
对于小径周壁部25与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之间的筒状间隙30而言,除了具有内侧突起部13的部分之外,为宽度均匀的间隙。
从筒状间隙30向燃烧室40的出口成为由扩张平面部70和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形成的环状狭窄部31。环状狭窄部31的宽度小于筒状间隙30的宽度,例如,可设为筒状间隙30的宽度的1/2~1/5左右的大小。
对图4的气体发生器1B的动作进行说明。其中,虽未在图4中图示但与图1相同的部分按照图1进行说明。
点火器15工作,增强室16内的增强剂着火燃烧,产生火焰、高温气体等燃烧产物。增强室16内的燃烧产物从喷嘴25a流出至筒状间隙30内。
已进入至筒状间隙30内的燃烧产物在筒状间隙30内流动期间被整流,然后,从环状狭窄部31在沿着燃烧室40内的筒状外壳内壁面10a的方向上被喷出。燃烧产物的一部分一边通过环状狭窄部31以从筒状外壳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之间穿过的方式沿着内壁面10a移动,一边移动至燃烧室40的第2端部12侧,从杯构件的周壁部47的第1气体通过孔47a流向扩散部50,从气体排出口52被排出。另外,燃烧产物的剩余部分一边从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通过,一边使其附近的气体发生剂41着火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
如上所述,对于图4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B而言,由于从喷嘴25a流出的燃烧产物被从筒状间隙30的环状狭窄部31喷出至燃烧室40内,因而燃烧产物容易在沿着外壳内壁面10a的方向上流动,因此,更容易呈现本发明的效果。
(5)图5的气体发生器
对于图5的气体发生器1C而言,除了杯状间隔壁220的部分形状不同之外,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
杯状间隔壁220具有包括大径周壁部224和小径周壁部225的周壁部222、环状阶差部226、底部221、未图示的开口部。
小径周壁部225具有底部221侧的最大外径部与环状阶差部226侧的均匀外径部之间的倾斜面部227,倾斜面部227具有喷嘴225a。
对于小径周壁部225与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之间的筒状间隙30而言,除了具有内侧突起部13的部分之外,为宽度均匀的间隙,从筒状间隙30向燃烧室40的出口成为由倾斜面部227和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形成的环状狭窄部31。
环状狭窄部31的宽度小于筒状外壳10的内壁面10a与小径周壁部225之间的筒状间隙30的宽度,例如,可设为筒状间隙30的宽度的1/2~1/5左右的大小。
对图5的气体发生器1C的动作进行说明。其中,虽未在图5中图示但与图1相同的部分按照图1进行说明。
点火器15工作,增强室16内的增强剂着火燃烧,产生火焰、高温气体等燃烧产物。增强室16内的燃烧产物从喷嘴225a流出至筒状间隙30内。
已进入至筒状间隙30内的燃烧产物在筒状间隙30内流动期间被整流,然后,从环状狭窄部31在沿着燃烧室40内的筒状外壳内壁面10a的方向上被喷出。燃烧产物的一部分一边通过环状狭窄部31以穿过筒状外壳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的方式在沿着内壁面10a的方向上移动,一边移动至燃烧室40的第2端部12侧,从杯构件的周壁部47的第1气体通过孔47a流向扩散部50,从气体排出52被排出。另外,燃烧产物的剩余部分一边从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通过,一边使其附近的气体发生剂41着火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
如上所述,对于图5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C而言,由于从喷嘴225a流出的燃烧产物被从筒状间隙30的环状狭窄部31喷出至燃烧室40内,因而燃烧产物容易在沿着外壳内壁面10a的方向上流动,因此,更容易呈现本发明的效果。
(6)具有图6的杯状间隔壁的气体发生器
图6的杯状间隔壁320与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状间隔壁20不同,但图6的杯状间隔壁320可以直接替换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状间隔壁20来使用。
杯状间隔壁320具有底部321、周壁部322及未图示的开口部。
对于周壁部322而言,底部321侧的一部分为具有多条槽325的槽形成部324,开口部侧的剩余部分为不具有槽的槽未形成部323。
槽形成部324中的多条槽325从与底部321的边界部延伸至槽未形成部323,并且是沿周向以相等间隔形成的,在槽325内形成有喷嘴325a。
对于杯状间隔壁320而言,周壁部322(槽未形成部323和槽形成部324的无槽325的部分)的外表面抵接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在槽形成部324与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之间,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多条间隙(由槽325和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围成的间隙)。在前述间隙中不存在气体发生剂41。
在用图6所示的杯状间隔壁320来替换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状间隔壁20而进行配置时,在周壁部322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之间形成的间隙成为来自多条槽325的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分离的多条间隙。
对在用图6所示的杯状间隔壁320来替换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状间隔壁20而进行配置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点火器15工作,增强室16内的增强剂着火燃烧,产生火焰、高温气体等燃烧产物。增强室16内的燃烧产物从喷嘴325a流出至槽325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之间的多条间隙内。
已进入至多条间隙内的燃烧产物从间隙在沿着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的方向上流动而进入至燃烧室40内。然后,燃烧产物的一部分一边以保持原状态穿过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的方式在沿着内壁面10a的方向上移动,一边移动至燃烧室40的第2端部12侧,从杯构件的周壁部47的第1气体通过孔47a流向扩散部50,从气体排出口52被排出。另外,燃烧产物的剩余部分一边从内壁面10a与气体发生剂41的缝隙通过,一边使其附近的气体发生剂41着火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
如上所述,对于使用了图6所示的杯状间隔壁320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由于从喷嘴325a流出的燃烧产物流出至槽325与筒状外壳的内壁面10a之间的多条间隙内,沿着多条间隙(实质上为槽325)流动,因而燃烧产物容易在沿着外壳的内壁面10a的方向上流动,因此,更容易呈现本发明的效果。
(7)图7的气体发生器
对于图7的气体发生器1D而言,代替图1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构件45而具有孔板80,并且,伴随着孔板80的配置,筒状过滤器60的配置状态不同,除此之外,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孔板80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条孔(orifice)81。
图1的气体发生器1的杯构件45自身并非本发明的效果所必需的构件,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1D进行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的动作,得到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对本发明进行了记载。当然,本发明的范围包含各种形式的变形,这些变形未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另外,能被具有本技术领域中的通常的知识的人员显然地视为本发明的变形的全部方案被包含在本申请中记载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8)

1.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具有包含点火器的增强室,在与所述第1端部呈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具有形成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部,在所述扩散部与所述增强室之间具有收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
所述包含点火器的增强室为在由被固定于所述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的点火器和被配置于所述筒状外壳内的杯状间隔壁从轴向夹着的内部空间内收纳有增强剂的构件,
所述杯状间隔壁具有底部、周壁部及开口部,所述周壁部具有周壁主体部、和从所述周壁主体部向外侧扩张的环状部,所述周壁主体部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喷嘴,
所述杯状间隔壁以下述方式配置:所述环状部的外表面抵接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在所述周壁主体部与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筒状间隙,在所述周壁主体部上形成的喷嘴面向所述筒状间隙,
在所述筒状间隙中不存在所述气体发生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的外径(d)相对于与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D)之比(d/D)为0.80~0.95的范围,
所述筒状间隙的轴向长度(L1)与所述燃烧室的轴向长度(L2)之比(L1/L2)在0.05~0.5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的外径均匀,
与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均匀,
所述筒状间隙由宽度均匀的间隙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的外径均匀,
与所述杯状间隔壁的环状部及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为以内径从所述环状部向周壁主体部变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周壁主体部的喷嘴面向所述倾斜面,
对于所述筒状间隙的一部分或全部而言,宽度从所述环状部侧向所述底部侧变大。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具有多条槽,
所述多条槽从所述环状部延伸至与所述底面部的边界部,并且是沿周向形成的,
所述周壁主体部的喷嘴形成于所述槽内,
与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均匀,
所述筒状间隙由宽度不均匀的间隙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与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均匀,
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具有向比所述多个喷嘴更靠近底部的部分扩张的扩张面部,所述扩张面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周壁主体部的外径,并且小于筒状外壳的内径,
所述周壁主体部、和与所述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筒状间隙为宽度均匀的间隙,从所述筒状间隙向所述燃烧室的出口成为由所述扩张面部和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形成的环状狭窄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具有所述周壁主体部、较之所述周壁主体部更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最大外径部、和所述最大外径部与所述周壁主体部之间的倾斜面部,所述倾斜面部具有所述喷嘴,
与所述杯状间隔壁的周壁主体部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的内径均匀,
所述筒状间隙为宽度不均匀的间隙,从所述筒状间隙向所述燃烧室的出口成为由所述最大外径部和所述外壳内壁面形成的环状狭窄部。
8.气体发生器,其中,在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具有包含点火器的增强室,在与所述第1端部呈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具有形成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部,在所述扩散部与所述增强室之间具有收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
所述包含点火器的增强室为在由被固定于所述筒状外壳的第1端部侧的点火器和被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杯状间隔壁从轴向夹着的内部空间内收纳有增强剂的构件,
所述杯状间隔壁具有底部、周壁部及开口部,所述周壁部包括在所述底部侧的一部分具有多条槽的槽形成部、和在所述开口部侧的剩余部分不具有所述槽的槽未形成部,
所述槽形成部中的多条槽从与底部的边界部延伸至所述槽未形成部,并且是沿周向形成的,在所述槽形成部的槽内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喷嘴,
对于所述杯状间隔壁而言,所述周壁部的外表面抵接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在所述槽形成部的多条槽与在半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多条间隙,
在所述间隙中不存在所述气体发生剂。
CN201880039583.5A 2017-08-14 2018-07-06 气体发生器 Active CN1107700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6569A JP6933527B2 (ja) 2017-08-14 2017-08-14 ガス発生器
JP2017-156569 2017-08-14
PCT/JP2018/025651 WO2019035285A1 (ja) 2017-08-14 2018-07-06 ガス発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70089A true CN110770089A (zh) 2020-02-07
CN110770089B CN110770089B (zh) 2022-11-11

Family

ID=65362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9583.5A Active CN110770089B (zh) 2017-08-14 2018-07-06 气体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3671B2 (zh)
JP (1) JP6933527B2 (zh)
CN (1) CN110770089B (zh)
DE (1) DE112018004160T5 (zh)
WO (1) WO20190352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4372B2 (ja) * 2017-09-05 2021-09-15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US11011922B2 (en) 2018-06-09 2021-05-18 Nxp Aeronautics Research, Llc Monitoring tower with device powered using differentials in electric field strengths within vicinity of powerline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7692A (ja) * 1995-01-31 1996-08-13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196583B1 (en) * 1997-06-20 2001-03-06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 Co. Kg Gas generator with cooling device
US20020135170A1 (en) * 2001-03-23 2002-09-26 Takata Corporation Gas generator and airbag device
CN1721234A (zh) * 1999-02-16 2006-01-18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多级式气囊装置、连接器和多级气囊气体发生器
CN101138974A (zh) * 2006-09-07 2008-03-12 高田株式会社 充气机
JP2009126292A (ja) * 2007-11-21 2009-06-11 Nippon Kayaku Co Ltd ガス発生器
JP2009137402A (ja) * 2007-12-05 2009-06-25 Nippon Kayaku Co Ltd ガス発生器
CN107000671A (zh) * 2014-12-03 2017-08-01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27289B2 (en) 2004-02-25 2009-05-05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Gas generator for an air bag
US20070024038A1 (en) * 2005-07-26 2007-02-01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Gas generator
FR2895070B1 (fr) * 2005-12-15 2008-03-07 Seva Technologies Soc Par Acti Dispositif de generation de gaz pour systeme de securite
US7950691B1 (en) * 2007-10-31 2011-05-31 Tk Holdings, Inc. Inflator body with adapter form end
JP5399935B2 (ja) 2010-02-03 2014-01-2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5490557B2 (ja) * 2010-02-15 2014-05-14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5965334B2 (ja) * 2013-02-18 2016-08-0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201622211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7692A (ja) * 1995-01-31 1996-08-13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196583B1 (en) * 1997-06-20 2001-03-06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 Co. Kg Gas generator with cooling device
CN1721234A (zh) * 1999-02-16 2006-01-18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多级式气囊装置、连接器和多级气囊气体发生器
US20020135170A1 (en) * 2001-03-23 2002-09-26 Takata Corporation Gas generator and airbag device
CN101138974A (zh) * 2006-09-07 2008-03-12 高田株式会社 充气机
JP2009126292A (ja) * 2007-11-21 2009-06-11 Nippon Kayaku Co Ltd ガス発生器
JP2009137402A (ja) * 2007-12-05 2009-06-25 Nippon Kayaku Co Ltd ガス発生器
CN107000671A (zh) * 2014-12-03 2017-08-01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4160T5 (de) 2020-04-30
US20200164327A1 (en) 2020-05-28
WO2019035285A1 (ja) 2019-02-21
CN110770089B (zh) 2022-11-11
JP6933527B2 (ja) 2021-09-08
JP2019034629A (ja) 2019-03-07
US11383671B2 (en) 202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66252B1 (ko) 가스 발생기 및 그의 조립 방법
US9114778B2 (en) Gas generator
US8434783B2 (en) Gas generator for restraining device of vehicle
US8087693B2 (en) Gas generator
CN102149578B (zh) 气体发生器
KR102041896B1 (ko) 가스 발생기
WO2015053077A1 (ja) ガス発生器
CN106458138B (zh) 气体发生器
WO2014203723A1 (ja) 人員拘束装置用ガス発生器
US20110253000A1 (en) Gas generator for restraining device of vehicle
US10814827B2 (en) Gas generator
CN108349457B (zh) 气体发生器
JP2000296756A (ja) ガス発生器
CN110770089B (zh) 气体发生器
WO2018186116A1 (ja) ガス発生器
JP200719697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用ガス発生器
JP2005349934A (ja) エアバッグ用インフ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