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6025A - 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46025A
CN110746025A CN201911033862.3A CN201911033862A CN110746025A CN 110746025 A CN110746025 A CN 110746025A CN 201911033862 A CN201911033862 A CN 201911033862A CN 110746025 A CN110746025 A CN 110746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lash
steam
wastewate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338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争荣
汪洋
苏军划
胡小夫
夏怀鹏
耿宣
李伟
王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Huad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Huad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Huad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3386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460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46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6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042Prevention of deposi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043Detai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06Flash evapo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1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using waste heat from other proce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001/007Processes including a sedimentation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18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from the purification of gaseous efflu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8Multistage treatments, e.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cess ste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10Energy re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烟气通过省煤器后与第一换热介质进行换热,闪蒸罐利用梯度真空实现了多级闪蒸,有利于脱硫废水的浓缩;同时多级闪蒸可以形成不同温度的蒸汽,进入换热组件后与第二换热介质进行梯级换热,提高了换热效果;过滤器的设置可有效过滤来自沉淀装置的脱硫废水,减少第一换热器结垢和废水中粉尘对第一换热器的磨蚀,有利于增强第一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延长第一换热器的使用寿命;烟气余热提高废水温度后参与废水闪蒸,烟气余热随蒸汽带出继而被第二换热介质回收,最终回至低加系统。在几乎未损失烟气余热的情况下,实现了热能梯级利用,解决了常规路线利用消耗高品质热能的弊端,并降低了机组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电力能源以煤炭资源为主,随着火电装机容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烟气脱硫(FGD)是工业脱硫的主要工艺,其中湿式石灰石洗涤工艺因其脱硫效率高、煤种适应性好、工艺成熟、运行可靠的优点成为目前最为普遍的烟气脱硫技术。然而其脱硫过程中会产生脱硫废水,脱硫废水的水质和水量特性与机组负荷、燃煤成分、运行条件、脱硫工艺水水质、石灰石成分等众多因素有关。脱硫废水呈酸性且腐蚀性很强,水中悬浮物含量高、氯根含量高、盐含量高、存在重金属超标的可能,是电厂中最难处置的废水。
目前脱硫废水主要通过三联箱预处理+澄清池+脱水机技术进行处理:通过向废水中添加碱性物质中和脱硫废水,加入有机硫化物使废水中的大部分重金属形成沉淀;加入絮凝剂使沉淀成为污泥,并经过压滤机形成泥饼。废水处理后,去除了部分重金属,其PH值和悬浮物浓度达标,但是无法去除氯离子,废水不可排放。
目前正在研究的技术主要为深度预处理+浓缩减量+蒸发干燥。深度预处理包括加药、澄清和过滤;浓缩减量可利用热法和膜法;蒸发干燥为利用蒸汽或烟气余热进行干燥。采用蒸汽蒸发干燥需消耗较高品质的蒸汽,能耗高、投资大,运行要求高;采用烟气余热蒸发干燥需消耗高品质烟气余热,影响空预器烟气温度,导致机组效率降低,同时会增加除尘设备负荷。总之,对脱硫废水进行浓缩减量需大量高品质蒸汽或烟气余热,能耗高、投资成本大,运行要求高,对机组造成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脱硫废水浓缩技术存在消耗高品质热能,且能耗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包括连通设置的除尘单元和脱硫单元,还包括省煤器和废水浓缩系统,所述省煤器设置于所述除尘单元和脱硫单元之间,或者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所述除尘单元之前,所述废水浓缩系统包括,
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省煤器连通,以使废水与来自所述省煤器的第一换热介质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换热;
闪蒸罐,包括至少两个闪蒸室,相邻闪蒸室通过管道连通,所述闪蒸罐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以使换热后的废水依次通过相应闪蒸室并从所述闪蒸罐的出液端外排;
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与闪蒸室一一对应,并彼此连通,以使相应闪蒸室内的蒸汽进入相应换热单元内换热;
第一泵,与所述闪蒸罐连接,以使沿所述闪蒸罐的进液端至出液端的方向上,各闪蒸室的真空度依次增加;
沉淀装置,与所述闪蒸罐的出液端连通,以将降温后的废水送入所述沉淀装置进行沉淀;
过滤器,所述沉淀装置、过滤器、第一换热器依次连通,以使过滤后的浓废水进入第一换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闪蒸罐内设置至少一个隔板,以将所述闪蒸罐内部分成至少两个闪蒸室;所述闪蒸室的内壁设置有出液口和进液口,沿所述闪蒸罐的进液端至出液端的方向上,上级闪蒸室的出液口与相邻的下级闪蒸室的进液口通过闪蒸罐的外管道连通,以使废水利用外管道依次通过相应闪蒸室;所述第一泵依次与换热组件、闪蒸罐连通,各换热单元与第一泵的连接方式为串联或并联。
进一步地,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还包括,蒸发干燥结晶单元,与所述沉淀装置下方连通,以将所述沉淀装置下方的浓废水送入所述蒸发干燥结晶单元;
空预器,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所述除尘单元的上游烟道上;
第一阀门,设置于连通相邻闪蒸室的外管道上,以调节废水的流量及各闪蒸室的持液高度;
第二泵,设置于所述沉淀装置与蒸发干燥结晶单元之间的管道上,以将沉淀装置中的浓缩废水送入蒸发干燥结晶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干燥结晶单元为旋转喷雾蒸发器,其上部设置烟气进口,沿烟气的流通方向所述烟气进口与所述空预器的上游烟道连通,以使所述空预器的上游烟道中的高温干烟气进入所述旋转喷雾蒸发器内与浓脱硫废水换热;所述旋转喷雾蒸发器的下部设置有烟气出口,所述烟气出口与所述空预器和除尘单元之间的烟道连通,以使蒸发干燥物随灰进入除尘单元外排;所述旋转喷雾蒸发器的下部还设置有结晶盐排放口,以排出浓缩干燥后的固体盐。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由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组成,沿所述闪蒸罐的进液端至出液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依次排布于所述闪蒸罐内且将所述闪蒸罐的内部依次分为第一闪蒸室、第二闪蒸室、第三闪蒸室;
所述换热组件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第三换热单元组成,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闪蒸室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第二闪蒸室连通,所述第三闪蒸室与第三换热单元连通;
所述进液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闪蒸室顶部,所述出液端设置于所述第三闪蒸室底部;
所述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还包括低加系统,依次与第三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串联设置,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通过第三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并与相应的蒸汽换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边缘与所述第一闪蒸室内壁相抵接,以分隔所述第一闪蒸室与第二闪蒸室;所述第二隔板边缘与所述第二闪蒸室内壁相抵接,以分隔所述第二闪蒸室与第三闪蒸室。
进一步地,所述闪蒸罐包括,第一出液口,靠近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闪蒸室内壁;
第二出液口,靠近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闪蒸室内壁;
第一进液口及第二蒸汽出口,靠近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闪蒸室内壁;
第二进液口及第三蒸汽出口,靠近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三闪蒸室内壁;
第一蒸汽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闪蒸室顶部或侧壁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闪蒸罐还包括,第一除雾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闪蒸室顶部,且位于所述进液端所处平面与第一蒸汽出口所处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一闪蒸室的蒸汽经过第一除雾器除雾后从第一蒸汽出口排出;
第二除雾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闪蒸室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液口所处水平面与第二蒸汽出口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二闪蒸室的蒸汽经过第二除雾器除雾后从第二蒸汽出口排出;
第三除雾器,设置于所述第三闪蒸室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二进液口所处水平面与第三蒸汽出口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三闪蒸室的蒸汽经过第三除雾器除雾后从第三蒸汽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除雾器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闪蒸室内壁截面的面积;第二除雾器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闪蒸室内壁截面的面积;第三除雾器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闪蒸室内壁截面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除雾器、第二除雾器与第三除雾器可为丝网除雾器或折流板除雾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上方设置有第一蒸汽进口,下方设置有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述第一蒸汽进口与所述第一闪蒸室的第一蒸汽出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一闪蒸室的蒸汽进入第一换热单元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所述第一冷凝水出口流入冷凝水管;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方设置有第二蒸汽进口,下方设置有第二冷凝水出口,所述第二蒸汽进口与所述第二闪蒸室的第二蒸汽出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闪蒸室的蒸汽进入第二换热单元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所述第二冷凝水出口流入冷凝水管;
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上方设置有第三蒸汽进口,下方设置有第三冷凝水出口,所述第三蒸汽进口与所述第三闪蒸室的第三蒸汽出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三闪蒸室的蒸汽进入第三换热单元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所述第三冷凝水出口流入冷凝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串联设置即所述第一泵、第三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依次连通,以分别对所述第三闪蒸室、第二闪蒸室、第一闪蒸室进行抽真空;所述并联连接即连通换热组件与第一泵的真空管道引出与第一换热单元连接的第一真空支管、与第二换热单元连接的第二真空支管和与第三换热单元连接的第三真空支管,且所述第一真空支管、第二真空支管、第三真空支管分别设置有第二阀门,以对所述第三闪蒸室、第二闪蒸室、第一闪蒸室的真空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水管和真空管道分别设置或合并为一根管道;当冷凝水管和真空管道分别设置时,所述冷凝水管上还设置有冷凝水收集罐。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装置包括一容腔,所述容腔下部为锥形以使浓废水沉积于容腔下部,而所述容腔上层为上清液并与预处理后废水混合;所述沉淀装置下方设置有浓废水排出口,以使所述浓缩废水从浓废水排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除雾器与第一隔板垂直于所述第一闪蒸室内壁设置;所述第二除雾器与第二隔板垂直于所述第二闪蒸室内壁设置;所述第三除雾器垂直于所述第三闪蒸室内壁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还包括,真空缓冲罐,所述换热组件、真空缓冲罐、第一泵连通依次连通;
第三泵,外接于所述换热组件且设置于所述冷凝水管上,以将蒸汽冷凝水送至脱硫单元用于脱硫单元工艺补水;
第四泵,设置于所述沉淀装置与所述闪蒸罐出液端之间的管道上,以将所述闪蒸罐中闪蒸后的脱硫废水送入所述沉淀装置;
第五泵,设置于所述过滤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的管道上,以将所述上清液及预处理后废水送入所述第一换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还包括烟囱,所述烟囱与所述脱硫单元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单元为电除尘器;所述省煤器为低低温省煤器;所述脱硫单元为脱硫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可采用板式换热器,也可采用管壳式换热器;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可采用板式换热器,也可采用管壳式换热器;或换热组件由一管壳式换热器构成,其壳程包括三个分壳程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三换热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介质为热媒水,所述第二换热介质为低加凝结水或除盐水。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烟气通过省煤器后与第一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升温之后的第一换热介质被送至第一换热器与稀废水进行换热;升温后的稀废水由进液端进入闪蒸罐,第一泵的设置使沿所述闪蒸罐的进液端至出液端的方向上,各闪蒸室的真空度依次增加,因此当废水相继各闪蒸室时即发生闪蒸,稀废水得到浓缩并在各闪蒸室顶部生成了蒸汽;蒸汽进入与其闪蒸室相连的各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介质换热,生成的蒸汽冷凝水进入冷凝水管,可用于脱硫系统工艺补水;闪蒸后的浓废水进入沉淀装置进行沉淀。闪蒸罐利用梯度真空实现了多级闪蒸,有利于脱硫废水的浓缩;同时多级闪蒸可以形成不同温度的蒸汽,进入所述换热组件后与第二换热介质进行梯级换热,提高了换热效果;过滤器的设置可有效过滤来自沉淀装置的脱硫废水,减少第一换热器结垢和废水中粉尘对第一换热器的磨蚀,有利于增强第一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延长第一换热器的使用寿命;省煤器的设置使用烟气余热以提高废水温度,废水闪蒸后所回收烟气余热随蒸汽带出,并利用第二换热介质回收蒸汽所含热量,最终使该热量回至低加系统,在几乎未损失所回收热量的情况下,拓展了热量用途,实现了热能梯级利用,解决了常规路线利用消耗高品质热能的弊端,并降低了机组能耗。该系统在实现了废水浓缩的同时又解决了燃煤电厂或其他行业烟气余热回收问题,具有能耗低、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达到高效的节能减排等环保效果。
2.本发明提供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第一阀门可以根据各闪蒸室的蒸发量来调节流向下一闪蒸室的废水流量以提高闪蒸罐的闪蒸效果。
3.本发明提供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通过设置第一除雾器、第二除雾器和第三除雾器,可以避免汽水分离过程蒸汽将细小的废水液滴带入换热组件。
4.本发明提供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真空缓冲罐的设置可以维持系统真空度稳定,同时可将随不凝气体带出的液滴分离,避免液滴进第一泵对第一泵造成伤害。
5.本发明提供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省煤器的设置可提高除尘单元的除尘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废水浓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闪蒸罐中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闪蒸罐中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真空管道串联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真空管道并联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真空管道与冷凝水管合并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闪蒸罐与换热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闪蒸罐与换热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除雾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除雾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空预器;1-除尘单元;2-脱硫单元;3-省煤器;4-烟囱;5-过滤器;6-第一换热器;7-闪蒸罐;7-1-第一闪蒸室;7-2-第二闪蒸室;7-3-第三闪蒸室;7-4-第一隔板;7-5-第二隔板;7-6-进液端;7-7-第一出液口;7-8-第一进液口;7-9-第二出液口;7-10-第二进液口;7-11-出液端;7-12-第一蒸汽出口;7-13-第二蒸汽出口;7-14-第三蒸汽出口;7-15-第一除雾器;7-16-第二除雾器;7-17-第三除雾器;8-换热组件;8-1-第一换热单元;8-2-第二换热单元;8-3-第三换热单元;8-4-第一蒸汽进口;8-5-第一冷凝水出口;8-6-第二蒸汽进口;8-7-第二冷凝水出口;8-8-第三蒸汽进口;8-9-第三冷凝水出口;8-10-换热管;8-11-第一挡板;8-12-第二挡板;9-沉淀装置;9-1-浓废水排出口;10-第一泵;11-第五泵;12-真空缓冲罐;13-第三泵;14-第四泵;15-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6-冷凝水收集罐;17-第二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最佳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或是将本发明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连通设置的除尘单元1、脱硫单元2,还包括省煤器3和废水浓缩系统,省煤器3设置于除尘单元1和脱硫单元2之间,或者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除尘单元1之前;除尘单元1为电除尘器,脱硫单元2为脱硫塔,省煤器3为低低温省煤器,省煤器3的设置可提高除尘单元1的除尘能力。
如图2所示,废水浓缩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6,与省煤器3连通,以使废水与来自省煤器3的第一换热介质在第一换热器6内换热;第一换热器6可采用板式换热器,也可采用管壳式换热器;优选地,第一换热器6采用板式换热器;第一换热介质为热媒水;
闪蒸罐7,包括至少两个闪蒸室,相邻闪蒸室通过管道连通,闪蒸罐7的进液端7-6与第一换热器6连通,以使换热后的废水依次通过相应闪蒸室并从闪蒸罐7的出液端7-11外排;
换热组件8,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与闪蒸室一一对应,并彼此连通,以使相应闪蒸室7内的蒸汽进入相应换热单元内换热;
第一泵10,与闪蒸罐7连接,以使沿闪蒸罐的进液端7-6至出液端7-11的方向上,各闪蒸室的真空度依次增加;
沉淀装置9,与闪蒸罐7的出液端7-11连通,以将降温后的废水送入沉淀装置9进行沉淀;
过滤器5,沉淀装置9、过滤器5、第一换热器6依次连通,以使过滤后的浓废水进入第一换热器6。
原烟气系统若已安装省煤器3,则烟气系统不需要进行改造,只需将省煤器3的管道进行改造,将原来直接送往的低加系统的管道截断,接入真空相变废水浓缩系统;若烟气系统未布置省煤器3,则需要新增省煤器3及真空相变废水浓缩系统。上述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烟气通过省煤器3后与第一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升温之后的第一换热介质被送至第一换热器6与稀废水进行换热;升温后的稀废水由进液端7-6进入闪蒸罐7,第一泵10的设置使沿闪蒸罐7的进液端7-6至出液端的方向上,各闪蒸室的真空度依次增加,因此当废水相继各闪蒸室时即发生闪蒸,稀废水得到浓缩并在各闪蒸室顶部生成了蒸汽;蒸汽进入与其闪蒸室相连的各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介质换热,生成的蒸汽冷凝水进入冷凝水管,可用于脱硫系统工艺补水;闪蒸后的浓废水进入沉淀装置9,经过分级沉淀形成了上方的上清液及下方的浓缩废水,上清液与进入沉淀装置9的新的稀废水混合,经过滤器5过滤后被送往第一换热器6再次换热进行循环提浓。闪蒸罐7利用梯度真空实现了多级闪蒸,有利于脱硫废水的浓缩;同时多级闪蒸可以形成不同温度的蒸汽,进入换热组件后与第二换热介质进行梯级换热,提高了换热效果;过滤器5的设置可有效过滤来自沉淀装置9的脱硫废水,减少第一换热器6结垢和废水中粉尘对第一换热器的磨蚀,有利于增强第一换热器6的换热效果并延长第一换热器6的使用寿命;省煤器3的设置使用烟气余热以提高废水温度,废水闪蒸后所回收烟气余热随蒸汽带出,并利用第二换热介质回收蒸汽所含热量,最终使该热量回至低加系统,在几乎未损失所回收热量的情况下,拓展了热量用途,实现了热能梯级利用,解决了常规路线利用消耗高品质热能的弊端,并降低了机组能耗。该实现了废水浓缩的同时又解决了燃煤电厂或其他行业烟气余热回收问题,具有能耗低、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达到高效的节能减排等环保效果,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进一步地,闪蒸罐7内设置至少一个隔板,以将闪蒸罐7内部分成至少两个闪蒸室;闪蒸室的内壁设置有出液口和进液口,沿闪蒸罐的进液端7-6至出液端的方向上,上级闪蒸室的出液口与相邻的下级闪蒸室的进液口通过闪蒸罐的外管道连通,以使废水利用外管道依次通过相应闪蒸室;如图2所示,第一泵10依次与换热组件8、闪蒸罐7连通,各换热单元与
第一泵10的连接方式为串联或并联。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还包括,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与沉淀装置9下方连通,以将沉淀装置9下方的浓废水送入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将浓缩后的浓废水送往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利用高温烟气干燥结晶,可大大降低浓缩结晶所需的高温烟气抽取量。
空预器0,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除尘单元的上游烟道上;
第一阀门,设置于连通相邻闪蒸室的外管道上,可以调节各闪蒸室的持液高度并根据各闪蒸室的蒸发量来调节流向下一闪蒸室的废水流量以提高闪蒸罐的闪蒸效果;
第二泵17,设置于沉淀装置9与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之间的管道上,以将沉淀装置9中的浓缩废水送入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
进一步地,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为旋转喷雾蒸发器,其上部设置烟气进口,沿烟气的流通方向上,烟气进口与空预器0的上游烟道连通,以使空预器0的上游烟道中的高温干烟气进入旋转喷雾蒸发器内与浓脱硫废水换热;旋转喷雾蒸发器的下部设置有烟气出口,烟气出口与空预器0和除尘单元之间的烟道连通,以使蒸发干燥物随灰进入除尘单元外排;旋转喷雾蒸发器的下部还设置有结晶盐排放口,以排出浓缩干燥后的固体盐。脱硫废水进入旋转喷雾蒸发器后,高温干烟气将雾化的废水蒸发为蒸汽,蒸汽随烟气进入除尘单元继而进入脱硫单元,蒸发干燥物随灰尘进入电除尘器被捕捉随灰外排,浓缩干燥后的固体盐从结晶盐排放口排出。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隔板由第一隔板7-4和第二隔板7-5组成,沿闪蒸罐7的进液端7-6至出液端7-11的方向上,第一隔板7-4和第二隔板7-5依次排布于闪蒸罐7内且将闪蒸罐7的内部依次分为第一闪蒸室7-1、第二闪蒸室7-2、第三闪蒸室7-3;如图8所示,换热组件8由第一换热单元8-1、第二换热单元8-2和第三换热单元8-3组成,第一换热单元8-1与第一闪蒸室7-1连通,第二换热单元8-2与第二闪蒸室7-2连通,第三闪蒸室7-3与第三换热单元8-3连通;第一换热单元8-1、第二换热单元8-2、第三换热单元8-3可采用板式换热器,也可采用管壳式换热器;或如图9所示,换热组件8由一管壳式换热器构成,其壳程包括三个分壳程分别对应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三换热单元。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还包括低加系统,依次与第三换热单元8-3、第二换热单元8-2和第一换热单元8-1串联设置,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通过第三换热单元8-3、第二换热单元8-2和第一换热单元8-1,并与相应的蒸汽换热;第二换热介质为低加凝结水或除盐水。
进一步地,第一隔板7-4边缘与第一闪蒸室7-1内壁相抵接,以分隔第一闪蒸室7-1与第二闪蒸室7-2;第二隔板7-5边缘与第二闪蒸室7-2内壁相抵接,以分隔第二闪蒸室7-2与第三闪蒸室7-3;进液端7-6设置于第一闪蒸室7-1顶部,出液端7-11设置于第三闪蒸室7-3底部;第一隔板7-4垂直于第一闪蒸室7-1内壁设置,第二隔板7-5垂直于第二闪蒸室7-2内壁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闪蒸罐7包括,第一出液口7-7,靠近第一隔板7-4设置于第一闪蒸室7-1内壁;第二出液口7-9,靠近第二隔板7-5设置于第二闪蒸室7-27-2内壁;第一进液口7-8及第二蒸汽出口7-13,靠近第一隔板7-4设置于第二闪蒸室7-2内壁;第二进液口7-10及第三蒸汽出口7-14,靠近第二隔板7-5设置于第三闪蒸室7-3内壁;第一蒸汽出口7-12,设置于第一闪蒸室7-1顶部或侧壁上方。闪蒸罐7还包括第一除雾器7-15,设置于第一闪蒸室7-1顶部,且位于进液端7-6所处平面与第一蒸汽出口7-12所处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第一闪蒸室7-1的蒸汽经过第一除雾器7-15除雾后从第一蒸汽出口7-12排出;第二除雾器7-16,设置于第二闪蒸室7-2顶部,且位于第一进液口7-8所处水平面与第二蒸汽出口7-13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第二闪蒸室7-2的蒸汽经过第二除雾器7-16除雾后从第二蒸汽出口7-13排出;第三除雾器7-17,设置于第三闪蒸室7-3顶部,且位于第二进液口7-10所处水平面与第三蒸汽出口7-14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第三闪蒸室7-3的蒸汽经过第三除雾器7-17除雾后从第三蒸汽出口7-14排出;第一除雾器7-15垂直于第一闪蒸室7-1内壁设置;第二除雾器7-16垂直于第二闪蒸室7-2内壁设置;第三除雾器7-17垂直于第三闪蒸室7-3内壁设置。通过设置第一除雾器7-15、第二除雾器7-16和第三除雾器7-17,可以避免汽水分离过程蒸汽将细小的废水液滴带入换热组件8。
进一步地,如图3-4所示,第一除雾器7-15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闪蒸室7-1内壁截面的面积;第二除雾器7-16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闪蒸室7-2内壁截面的面积;第三除雾器7-17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三闪蒸室7-3内壁截面的面积;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一除雾器7-15、第二除雾器7-16与第三除雾器7-17为折流板除雾器;或如图11所示,第一除雾器7-15、第二除雾器7-16与第三除雾器7-17为丝网除雾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单元8-1上方设置有第一蒸汽进口8-4,下方设置有第一冷凝水出口8-5,第一蒸汽进口8-4与第一蒸汽出口7-12连通,以使第一闪蒸室7-1的蒸汽进入第一换热单元8-1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第一冷凝水出口8-5流入冷凝水管;第二换热单元8-2上方设置有第二蒸汽进口8-6,下方设置有第二冷凝水出口8-7,第二蒸汽进口8-6与第二蒸汽出口7-13连通,以使第二闪蒸室7-2的蒸汽进入第二换热单元8-2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第二冷凝水出口8-7流入冷凝水管;第三换热单元8-3上方设置有第三蒸汽进口8-8,下方设置有第三冷凝水出口8-9,第三蒸汽进口8-8与第三蒸汽出口7-14连通,以使第三闪蒸室7-3的蒸汽进入第三换热单元8-3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第三冷凝水出口8-9流入冷凝水管。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三换热单元8-3、第二换热单元8-2、第一换热单元8-1与第一泵10的连接方式为串联或并联。如图5所示,串联连接即第一泵10、第三换热单元8-3、第二换热单元8-2、第一换热单元8-1依次连通,以分别对第三闪蒸室7-3、第二闪蒸室7-2、第一闪蒸室7-1进行抽真空;如图6所示,并联连接即连通换热组件8与第一泵10的真空管道引出与第一换热单元8-1连接的第一真空支管、与第二换热单元8-2连接的第二真空支管和与第三换热单元8-3连接的第三真空支管,且第一真空支管、第二真空支管、第三真空支管分别设置有第二阀门,以对第三闪蒸室7-3、第二闪蒸室7-2、第一闪蒸室7-1的真空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如图6-7所示,冷凝水管和真空管道可以分别设置或合并为一根管道;如图6所示,当冷凝水管和真空管道分别设置时,冷凝水管上还设置有冷凝水收集罐16。
进一步地,沉淀装置9包括一容腔,容腔下部为锥形以使浓废水沉积于容腔下部,而容腔上层为上清液并与预处理后废水混合;沉淀装置9下方设置有浓废水排出口9-1,以使浓缩废水从浓废水排出口9-1排出。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还包括真空缓冲罐12,换热组件8、真空缓冲罐12、第一泵10连通依次连通,以维持低温闪蒸系统真空度稳定,同时可将随不凝气体带出的液滴分离,避免液滴进第一泵对第一泵造成伤害;第三泵13,外接于换热组件8且设置于冷凝水管上,以将蒸汽冷凝水送至脱硫单元2用于脱硫单元2工艺补水;第四泵14,设置于沉淀装置9与闪蒸罐出液端之间的管道上,以将闪蒸罐7中闪蒸后的脱硫废水送入沉淀装置9;第五泵11,设置于过滤器5与第一换热器6之间的管道上,以将上清液及预处理后废水送入第一换热器6。
进一步地,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还包括烟囱4,与脱硫单元2连通。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包括连通设置的除尘单元1、脱硫单元2、烟囱4,还包括省煤器3和废水浓缩系统,省煤器3设置于除尘单元1和脱硫单元2之间;除尘单元1为电除尘器,脱硫单元2为脱硫塔,省煤器3为低低温省煤器;如图2所示,废水浓缩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6,与省煤器3连通,以使废水与来自省煤器3的第一换热介质在第一换热器6内换热;
闪蒸罐7,如图4所示,其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7-4和第二隔板7-5,沿闪蒸罐7的进液端7-6至出液端7-11的方向上,第一隔板7-4和第二隔板7-5依次排布于闪蒸罐7内且将闪蒸罐7的内部依次分为第一闪蒸室7-1、第二闪蒸室7-2、第三闪蒸室7-3;第一闪蒸室7-1顶部或侧壁上方设置有第一蒸汽出口7-12,第一闪蒸室内壁靠近第一隔板7-4处设置有第一出液口7-7,第二闪蒸室7-2内壁靠近第二隔板7-5处设置有第二出液口7-9,第二闪蒸室7-2内壁靠近第一隔板7-4处设置有第一进液口7-8及第二蒸汽出口7-13,第三闪蒸室7-3内壁靠近第二隔板7-5处设置有第二进液口7-10及第三蒸汽出口7-14,第一出口与第一进口相互连通,第二出口与第二进口相互连通;连通相邻闪蒸室的外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阀门,以调节废水的流量及各闪蒸室的持液高度;闪蒸罐7的进液端7-6设置于第一闪蒸室7-1顶部,与第一换热器6连通;闪蒸罐7的出液端7-11设置于第三闪蒸室7-3底部;
换热组件8,如图8所示,包括第一换热单元8-1、第二换热单元8-2和第三换热单元8-3组成,第一换热单元8-1与第一闪蒸室7-1连通,第二换热单元8-2与第二闪蒸室7-2连通,第三闪蒸室7-3与第三换热单元8-3连通,以使相应闪蒸室内的蒸汽进入相应换热单元内换热;具体的,第一换热单元8-1、第二换热单元8-2和第三换热单元8-3为板式换热器;
第一泵10,与闪蒸罐7连接,以使第一闪蒸室7-1、第二闪蒸室7-2与第三闪蒸室7-3的真空度依次增加;
沉淀装置9,包括一容腔,容腔下部为锥形以使浓废水沉积于容腔下部,而容腔上层为上清液并与预处理后废水混合;沉淀装置9下方设置有浓废水排出口9-1,以使浓缩废水从浓废水排出口9-1排出;
过滤器5,沉淀装置9、过滤器5、第一换热器6依次连通,以使过滤后的浓废水进入第一换热器6。
低加系统,依次与第三换热单元8-3、第二换热单元8-2和第一换热单元8-1串联设置,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通过第三换热单元8-3、第二换热单元8-2和第一换热单元8-1,并与相应的蒸汽换热;第二换热介质为低加凝结水或除盐水。
空预器0,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除尘单元1的上游烟道上;
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与沉淀装置9下方连通,以将沉淀装置9下方的浓废水送入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
第二泵17,设置于沉淀装置9与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之间的管道上,以将沉淀装置9中的浓缩废水送入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
进一步地,蒸发干燥结晶单元15为旋转喷雾蒸发器,其上部设置烟气进口,沿烟气的流通方向上,烟气进口与空预器0的上游烟道连通,以使空预器0的上游烟道中的高温干烟气进入旋转喷雾蒸发器内与浓脱硫废水换热;旋转喷雾蒸发器的下部设置有烟气出口,烟气出口与空预器0和除尘单元1之间的烟道连通,以使蒸发干燥物随灰进入除尘单元1外排;旋转喷雾蒸发器的下部还设置有结晶盐排放口,以排出浓缩干燥后的固体盐。
进一步地,第一泵10依次与换热组件8、闪蒸罐7连通,各换热单元与第一泵10的连接方式为串联,即第一泵10、第三换热单元8-3、第二换热单元8-2、第一换热单元8-1依次串联连通,以分别对第三闪蒸室7-3、第二闪蒸室7-2、第一闪蒸室7-1进行抽真空。
进一步地,第一隔板7-4边缘与第一闪蒸室7-1内壁相抵接,第二隔板7-5边缘与第二闪蒸室7-2内壁相抵接,以分隔第二闪蒸室7-2与第三闪蒸室7-3;第一隔板7-4垂直于第一闪蒸室7-1内壁设置,第二隔板7-5垂直于第二闪蒸室7-2内壁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闪蒸罐7还包括第一除雾器7-15,设置于第一闪蒸室7-1顶部,且位于进液端7-6所处平面与第一蒸汽出口7-12所处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第一闪蒸室7-1的蒸汽经过第一除雾器7-15除雾后从第一蒸汽出口7-12排出;第二除雾器7-16,设置于第二闪蒸室7-2顶部,且位于第一进液口7-8所处水平面与第二蒸汽出口7-13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第二闪蒸室7-2的蒸汽经过第二除雾器7-16除雾后从第二蒸汽出口7-13排出;第三除雾器7-17,设置于第三闪蒸室7-3顶部,且位于第二进液口7-10所处水平面与第三蒸汽出口7-14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第三闪蒸室7-3的蒸汽经过第三除雾器7-17除雾后从第三蒸汽出口7-14排出;第一除雾器7-15垂直于第一闪蒸室7-1内壁设置;第二除雾器7-16垂直于第二闪蒸室7-2内壁设置;第三除雾器7-17垂直于第三闪蒸室7-3内壁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除雾器7-15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等于第一闪蒸室7-1内壁截面的面积;第二除雾器7-16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等于第二闪蒸室7-2内壁截面的面积;第三除雾器7-17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等于第三闪蒸室7-3内壁截面的面积;如图11所示,第一除雾器7-15、第二除雾器7-16与第三除雾器7-17为丝网除雾器。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换热组件8包括第一换热单元8-1,其上方设置有第一蒸汽进口8-4,下方设置有第一冷凝水出口8-5,第一蒸汽进口8-4与第一闪蒸室7-1的第一蒸汽出口7-12连通,以使第一闪蒸室7-1的蒸汽进入第一换热单元8-1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第一冷凝水出口8-5流入冷凝水管;第二换热单元8-2,其上方设置有第二蒸汽进口8-6,下方设置有第二冷凝水出口8-7,第二蒸汽进口8-6与第二闪蒸室7-2的第二蒸汽出口7-13连通,以使第二闪蒸室7-2的蒸汽进入第二换热单元8-2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第二冷凝水出口8-7流入冷凝水管;第三换热单元8-3,其上方设置有第三蒸汽进口8-8,下方设置有第三冷凝水出口8-9,第三蒸汽进口8-8与第三闪蒸室7-3的第三蒸汽出口7-14连通,以使第三闪蒸室7-3的蒸汽进入第三换热单元8-3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第三冷凝水出口8-9流入冷凝水管。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冷凝水管和真空管道分别设置,冷凝水管上还设置有冷凝水收集罐16。
进一步地,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还包括真空缓冲罐12,换热组件8、真空缓冲罐12、第一泵10连通依次连通,以维持低温闪蒸系统真空度稳定,同时可将随不凝气体带出的液滴分离,避免液滴进第一泵对第一泵造成伤害;第三泵13,外接于换热组件8且设置于冷凝水管上,以将蒸汽冷凝水送至脱硫单元2用于脱硫单元2工艺补水;第四泵14,设置于沉淀装置9与闪蒸罐出液端之间的管道上,以将闪蒸罐中闪蒸后的脱硫废水送入沉淀装置;第五泵11,设置于过滤器5与第一换热器6之间的管道上,以将上清液及预处理后废水送入第一换热器6。
本实施例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的的工作原理如下:
预处理后稀废水进入沉淀装置,经过滤器5过滤后由第五泵输送至第一换热器,稀废水温度为35℃左右;烟气通过省煤器后,与第一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一般第一换热介质的温度为70℃以上,为了最大可能利用烟气余热和防止低温腐蚀,中间第一换热介质的温度选为70℃,经与烟气换热之后其温度升至95℃左右;升温之后的第一换热介质被送至第一换热器,与来自沉淀装置的稀废水进行换热,稀废水升温至65-85℃;
升温后的稀废水由进液端进入第一闪蒸室进行负压闪蒸,由于第一闪蒸室的负压低于稀废水的饱和蒸气压,稀废水进入后即发生气液分离,第一闪蒸室顶部生成的蒸汽经由第一除雾器除雾后进入第一换热单元与经过第二换热单元换热后的第二换热介质换热,生成的蒸汽冷凝水由冷凝水管进入冷凝水管,闪蒸后的废水沿外管道进入第二闪蒸室;由于第二闪蒸室的负压低于流入稀废水的饱和蒸气压,稀废水进入后即发生气液分离,第二闪蒸室顶部生成的蒸汽经由第二除雾器除雾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与经过第三换热单元换热后的第二换热介质换热,生成的蒸汽冷凝水由冷凝水管进入冷凝水管,闪蒸后的废水沿外管道进入第三闪蒸室;由于第三闪蒸室的负压低于流入稀废水的饱和蒸气压,稀废水进入后即发生气液分离,第三闪蒸室顶部生成的蒸汽经由第三除雾器除雾后进入第三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介质换热,生成的蒸汽冷凝水由冷凝水管进入冷凝水管;冷凝水管中的蒸汽冷凝水继而被第三泵可送至脱硫单元用于脱硫单元工艺补水;经过三级闪蒸罐闪蒸后的浓废水被第四泵送至沉淀装置,经过沉淀装置的分级沉淀形成了上方的上清液及下方的浓缩废水,上清液与进入沉淀装置的新的稀废水混合,经过滤器过滤后被送往第一换热器再次换热进行循环提浓;浓缩废水从浓废水排出口流出被第二泵送至旋转喷雾蒸发器,来自空预器上游的高温干烟气将雾化的废水蒸发为蒸汽,蒸汽随烟气进入除尘单元继而进入脱硫单元,蒸发干燥物随灰尘进入电除尘器被捕捉随灰外排,浓缩干燥后的固体盐从结晶盐排放口排出;升温的第二换热介质返回至低加系统,完成烟气余热的回收。第一闪蒸室、第二闪蒸室与第三闪蒸室的真空均由第一泵提供,且真空度依次增加,从而形成梯级蒸发。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同实施例2,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换热组件8由一管壳式换热器构成,如图9所示,其具体结构如下:
换热组件8,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其内的若干换热管8-10以分别构成壳程与管程,换热管8-10的两端分别为流入端和流出端且分别与低加系统连通,以使低加系统中的第二换热介质进入管程与壳程内的蒸汽换热;换热组件8内部设置有第一挡板8-11和第二挡板8-12,沿换热管8-10的流出端和流入端的方向上,第一挡板8-11和第二挡板8-12依次排布于换热组件8内且将壳程依次分为第一换热单元8-1、第二换热单元8-2和第三换热单元8-3,第一换热单元8-1与第一闪蒸室7-1连通,第二换热单元8-2与第二闪蒸室7-2连通,第三换热单元8-3与第三闪蒸室7-3连通,以使各闪蒸室内的蒸汽进入连通的换热单元内并依次与换热管8-10内的第二换热介质换热;第一挡板8-11与第二挡板8-12上设置有孔,孔的数量与换热管8-10相同,孔的直径与换热管8-10的外径相同,以使换热管8-10从孔中穿过;换热管8-10的形状为螺旋形;第二换热介质为低加凝结水或除盐水;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单元8-1上方设置有第一蒸汽进口8-4,下方设置有第一冷凝水出口8-5,第一蒸汽进口8-4与第一闪蒸室7-1的第一蒸汽出口7-12连通,以使第一闪蒸室7-1的蒸汽进入第一换热单元8-1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第一冷凝水出口8-5流入冷凝水管;第二换热单元8-2上方设置有第二蒸汽进口8-6,下方设置有第二冷凝水出口8-7,第二蒸汽进口8-6与第二闪蒸室7-2的第二蒸汽出口7-13连通,以使第二闪蒸室7-2的蒸汽进入第二换热单元8-2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第二冷凝水出口8-7流入冷凝水管;第三换热单元8-3上方设置有第三蒸汽进口8-8,下方设置有第三冷凝水出口8-9,第三蒸汽进口8-8与第三闪蒸室7-3的第三蒸汽出口7-14连通,以使第三闪蒸室7-3的蒸汽进入第三换热单元8-3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第三冷凝水出口8-9流入冷凝水管。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包括连通设置的除尘单元和脱硫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省煤器和废水浓缩系统,所述省煤器设置于所述除尘单元和脱硫单元之间,或者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所述除尘单元之前,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浓缩系统包括,
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省煤器连通,以使废水与来自所述省煤器的第一换热介质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换热;
闪蒸罐,包括至少两个闪蒸室,相邻闪蒸室通过管道连通,所述闪蒸罐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以使换热后的废水依次通过相应闪蒸室并从所述闪蒸罐的出液端外排;
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与闪蒸室一一对应,并彼此连通,以使相应闪蒸室内的蒸汽进入相应换热单元内换热;
第一泵,与所述闪蒸罐连接,以使沿所述闪蒸罐的进液端至出液端的方向上,各闪蒸室的真空度依次增加;
沉淀装置,与所述闪蒸罐的出液端连通,以将降温后的废水送入所述沉淀装置进行沉淀;
过滤器,所述沉淀装置、过滤器、第一换热器依次连通,以使过滤后的浓废水进入第一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闪蒸罐内设置至少一个隔板,以将所述闪蒸罐内部分成至少两个闪蒸室;
所述闪蒸室的内壁设置有出液口和进液口,沿所述闪蒸罐的进液端至出液端的方向上,上级闪蒸室的出液口与相邻的下级闪蒸室的进液口通过闪蒸罐的外管道连通,以使废水利用外管道依次通过相应闪蒸室;
所述第一泵依次与换热组件、闪蒸罐连通,各换热单元与第一泵的连接方式为串联或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发干燥结晶单元,与所述沉淀装置下方连通,以将所述沉淀装置下方的浓废水送入所述蒸发干燥结晶单元;
空预器,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所述除尘单元的上游烟道上;
第一阀门,设置于连通相邻闪蒸室的外管道上,以调节废水的流量及各闪蒸室的持液高度;
第二泵,设置于所述沉淀装置与蒸发干燥结晶单元之间的管道上,以将沉淀装置中的浓缩废水送入蒸发干燥结晶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干燥结晶单元为旋转喷雾蒸发器,其上部设置烟气进口,沿烟气的流通方向上,所述烟气进口与所述空预器的上游烟道连通,以使所述空预器的上游烟道中的高温干烟气进入所述旋转喷雾蒸发器内与浓废水换热;
所述旋转喷雾蒸发器的下部设置有烟气出口,所述烟气出口与所述空预器和除尘单元之间的烟道连通,以使蒸发干燥物随灰进入除尘单元外排;
所述旋转喷雾蒸发器的下部还设置有结晶盐排放口,以排出浓缩干燥后的固体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由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组成,沿所述闪蒸罐的进液端至出液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依次排布于所述闪蒸罐内且将所述闪蒸罐的内部依次分为第一闪蒸室、第二闪蒸室、第三闪蒸室;
所述换热组件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第三换热单元组成,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闪蒸室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第二闪蒸室连通,所述第三闪蒸室与第三换热单元连通;
所述进液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闪蒸室顶部,所述出液端设置于所述第三闪蒸室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低加系统,依次与所述第三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串联设置,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并与相应的蒸汽换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罐包括,
第一出液口,靠近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闪蒸室内壁;
第二出液口,靠近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闪蒸室内壁;
第一进液口及第二蒸汽出口,靠近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闪蒸室内壁;
第二进液口及第三蒸汽出口,靠近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三闪蒸室内壁;
第一蒸汽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闪蒸室顶部或侧壁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罐还包括,
第一除雾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闪蒸室顶部,且位于所述进液端所处平面与第一蒸汽出口所处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一闪蒸室的蒸汽经过第一除雾器除雾后从第一蒸汽出口排出;
第二除雾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闪蒸室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液口所处水平面与第二蒸汽出口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二闪蒸室的蒸汽经过第二除雾器除雾后从第二蒸汽出口排出;
第三除雾器,设置于所述第三闪蒸室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二进液口所处水平面与第三蒸汽出口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三闪蒸室的蒸汽经过第三除雾器除雾后从第三蒸汽出口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上方设置有第一蒸汽进口,下方设置有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述第一蒸汽进口与所述第一闪蒸室的第一蒸汽出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一闪蒸室的蒸汽进入第一换热单元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所述第一冷凝水出口流出;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方设置有第二蒸汽进口,下方设置有第二冷凝水出口,所述第二蒸汽进口与所述第二闪蒸室的第二蒸汽出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闪蒸室的蒸汽进入第二换热单元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所述第二冷凝水出口流出;
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上方设置有第三蒸汽进口,下方设置有第三冷凝水出口,所述第三蒸汽进口与所述第三闪蒸室的第三蒸汽出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三闪蒸室的蒸汽进入第三换热单元换热,生成的冷凝水从所述第三冷凝水出口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真空缓冲罐,所述换热组件、真空缓冲罐、第一泵连通依次连通;
第三泵,外接于所述换热组件,以将蒸汽冷凝水送至脱硫单元用于脱硫单元工艺补水;
第四泵,设置于所述沉淀装置与所述闪蒸罐出液端之间的管道上;
第五泵,设置于所述过滤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的管道上。
CN201911033862.3A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Pending CN1107460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3862.3A CN110746025A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3862.3A CN110746025A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6025A true CN110746025A (zh) 2020-02-04

Family

ID=69280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33862.3A Pending CN110746025A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4602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4097A (zh) * 2020-04-27 2020-08-07 哈尔滨工大金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连直通式相变换热装置
CN115043453A (zh) * 2022-06-22 2022-09-13 华能湖南岳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火力发电厂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5043453B (zh) * 2022-06-22 2024-05-31 华能湖南岳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火力发电厂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4094A1 (de) * 1988-05-26 1989-11-29 MANNESMANN Aktiengesellschaft Entspannungsvorrichtung für unter Druck stehende heisse Flussigkeiten
CN102580334A (zh) * 2012-01-18 2012-07-18 张家港市孚优工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闪蒸器
CN104595877A (zh) * 2015-01-16 2015-05-06 王伟东 多级减压回收高温废水余热的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CN110183024A (zh) * 2019-06-24 2019-08-30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低品位烟气浓缩废水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4094A1 (de) * 1988-05-26 1989-11-29 MANNESMANN Aktiengesellschaft Entspannungsvorrichtung für unter Druck stehende heisse Flussigkeiten
CN102580334A (zh) * 2012-01-18 2012-07-18 张家港市孚优工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闪蒸器
CN104595877A (zh) * 2015-01-16 2015-05-06 王伟东 多级减压回收高温废水余热的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CN110183024A (zh) * 2019-06-24 2019-08-30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低品位烟气浓缩废水的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方志刚等: "《海水淡化与舰船淡水保障》", 31 March 2016, 国防工业出版社, pages: 77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4097A (zh) * 2020-04-27 2020-08-07 哈尔滨工大金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连直通式相变换热装置
CN111504097B (zh) * 2020-04-27 2023-11-14 哈尔滨工大金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连直通式相变换热装置
CN115043453A (zh) * 2022-06-22 2022-09-13 华能湖南岳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火力发电厂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5043453B (zh) * 2022-06-22 2024-05-31 华能湖南岳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火力发电厂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81157A (zh) 一种基于烟气余热蒸发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方法
CN108744565B (zh) 一种蒸发结晶换热装置与燃煤厂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
CN110124500B (zh) 一种深度回收湿烟气中水资源的装置及方法
CN107857321B (zh) 一种用于火力发电厂废水零排放处理的工艺
CN107777820A (zh) 将空冷岛乏汽余热用于火力发电厂废水零排放处理的工艺
CN211035580U (zh) 一种低温烟气加热废水浓缩系统
CN111252993A (zh) 一种利用烟气余热蒸发浓缩脱硫废水的系统和方法
CN113501612A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CN110627289A (zh) 一种低温烟气加热废水浓缩系统
CN110642444A (zh) 一种真空相变废水浓缩及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CN111439882A (zh) 一种利用电厂烟气余热的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
CN110746025A (zh) 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CN213977333U (zh) 一种锅炉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CN211035579U (zh) 一种真空相变废水浓缩及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CN211025713U (zh) 一种余热回收消白联合废水浓缩的装置
CN110746024A (zh) 一种低温省煤器废水浓缩余热回用装置
CN211111534U (zh) 一种低温负压废水零排放系统
CN212198888U (zh) 基于薄膜蒸发技术的脱硫废水浓缩减量装置
CN108993120B (zh) 一种脱硫废水协同除尘除雾装置及除尘除雾工艺
CN109469918B (zh) 一种烟道加热再生装置
CN210340599U (zh) 一种利用低品位烟气浓缩废水的装置
CN208440312U (zh) 一种脱硫废水的处理系统
CN212532606U (zh) 一种利用烟气余热蒸发浓缩脱硫废水的系统
CN210764813U (zh) 一种余热回收消白联合废水处理的装置
CN210974278U (zh) 一种利用低品位烟气处理废水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