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9761B -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09761B CN110709761B CN201880035876.6A CN201880035876A CN110709761B CN 110709761 B CN110709761 B CN 110709761B CN 201880035876 A CN201880035876 A CN 201880035876A CN 110709761 B CN110709761 B CN 1107097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or filter
- layer
- liquid crystal
- filter layer
- active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09—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incorporated i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e.g.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witching el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construc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play region and the peripheral reg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02F1/133519—Overcoat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22—Colour filters incorporated i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明亮处的可视性优异且抑制了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备:第一偏振板;第一λ/4层;第一基板;第二λ/4层;液晶层;第二基板;以及第二偏振板,在有源区域中,第一基板具有:包括位于有源区域的端部的边缘彩色滤光片层在内的多个彩色滤光片层,在非有源区域中,第一基板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有:黑矩阵、和与黑矩阵重叠并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相邻的虚拟彩色滤光片层,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1.2μm以下,第二λ/4层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之间的边界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具备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面板被用于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汽车导航等用途。在这些用途中要求各种性能,例如,提出了一种以使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内的显示品质均匀为目的的液晶显示面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97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屋外等明亮处的可视性低。本发明人在对该原因进行了各种研究后,知晓了由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外部光反射(表面反射以及内部反射)而使黑显示状态的亮度增加,其结果为,对比度降低。
相对于此,本发明人为了提高屋外等明亮处的可视性(抑制外部光反射),着眼于以下结构:即,相对于夹持液晶层的一对基板中的观察面侧的基板,在与液晶层相反的一侧(观察面侧)配置有圆偏振板(直线偏振板和λ/4层的层叠体)。然而,作为液晶显示面板,在为了提高视角特性而采用了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模式、IPS(In-PlaneSwitching)模式等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应用圆偏振板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当在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观察面侧以及背面侧配置有圆偏振板的情况下,在无电压施加时以及电压施加时的任一者中,均始终成为白(明)显示状态,无法实现黑(暗)显示状态。
相对于此,本发明人发现了以下结构:即,相对于夹持液晶层的一对基板中的观察面侧的基板而在与液晶层相反的一侧(观察面侧)配置有圆偏振板,而且在液晶层侧(背面侧)配置有λ/4层(以下,也称为“内置式相位差层”)。根据这样的结构,可知可实现相对于入射光而与以往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在光学上等效的结构。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若使用彩色滤光片基板作为观察面侧的基板,则有时会导致在黑显示状态下在有源区域的端部产生漏光。
本发明人对该原因进行了各种研究后,知晓了以下的情况。在通常的彩色滤光片基板中,在有源区域层叠有黑矩阵以及彩色滤光片层,相对于此,在包围有源区域的非有源区域配置有黑矩阵。因此,有源区域的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处于比非有源区域的黑矩阵的表面高的位置,在两区域之间会产生高度差。相对于这样的状态,若在有源区域以及非有源区域涂覆有外涂层的材料,则两区域间的高度差未完全平坦化,且在有源区域的端部(有源区域的周缘部)中,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比较,外涂层变薄。其后,若将内置式相位差层的材料涂覆于外涂层的表面上,则根据内置式相位差层的材料的平坦化效果,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比较,在有源区域的端部处,内置式相位差层以变厚与外涂层变薄的量对应的量的方式形成。其结果为,针对内置式相位差层,即便在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内置式相位差层的厚度恒定的区域)中相位差被设定为最佳值,在有源区域的端部中,相位差也会从最佳值大幅偏离与该厚度变大的量对应的量。因此,通过内置式相位差层而赋予的相位差在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和端部大不相同,因此若通过上述的圆偏振板进行观察,则在黑显示状态下在有源区域的端部会产生漏光。
另一方面,在不具有内置式相位差层的结构(通常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在有源区域的端部中,若外涂层变薄,则液晶层变厚与其变薄的量对应的量。然而,在黑显示状态下,液晶层由于相对于从背面侧入射的光(例如直线偏振光)而作为各向同性介质发挥作用,所以即便液晶层的厚度局部变化,也不会产生漏光。因此,上述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是具有内置式相位差层的结构所特有的现象。
如以上那样,存在有如下课题:相对于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提高明亮处的可视性且抑制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然而,并未发现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并未以具有内置式相位差层的结构作为对象,从而存在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明亮处的可视性优异且抑制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和具备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针对明亮处的可视性优异且抑制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进行了各种研究后,着眼于内置式相位差层的厚度在有源区域内不易变化的结构。而且,发现了在夹持液晶层的一对基板中的观察面侧的第一基板中,将与位于有源区域的端部的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相邻的虚拟彩色滤光片层配置于非有源区域,使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设在规定范围内。由此,想到了能够彻底地解决上述课题并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备:第一偏振板;第一λ/4层;第一基板;第二λ/4层;液晶层;第二基板;以及第二偏振板,上述第一λ/4层的面内滞相轴与上述第一偏振板的透射轴成为45°的角度,并且与上述第二λ/4层的面内滞相轴正交,上述第二基板具有一对电极,上述一对电极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使上述液晶层产生横向电场,上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在上述一对电极之间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进行平行取向,在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中,上述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包括位于上述有源区域的端部的边缘彩色滤光片层,在包围上述有源区域的非有源区域中,上述第一基板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有:黑矩阵、和与上述黑矩阵重叠并且与上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相邻的虚拟彩色滤光片层,上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与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1.2μm以下,上述第二λ/4层与上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和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之间的边界重叠。
也可以是,上述高度差为0.8μm以下。
也可以是,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宽度为75μm以上。
也可以是,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与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中厚度最小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相同。
也可以是,上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为蓝色。
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基板还具有:直接覆盖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以及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外涂层。
也可以是,上述第二λ/4层直接覆盖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以及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
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偏振板的透射轴与上述第二偏振板的透射轴正交。
也可以是,在上述一对电极之间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上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上述第一偏振板以及上述第二偏振板中的一方的透射轴平行。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也可以是一种具备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明亮处的可视性优异且抑制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和具备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表示与图2中的线段A-A’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与图2中的线段B-B’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表示与图5中的线段C-C’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表示与图5中的线段D-D’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表示与图8中的线段E-E’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表示与图10中的线段F-F’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表示与图10中的线段G-G’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表示与图13中的线段H-H’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表示与图13中的线段J-J’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7是表示与图16中的线段a-a’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18是表示与图16中的线段b-b’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另外,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也可以变更。
本说明书中,“X~Y”是指“X以上且Y以下”。
本说明书中,未标注“直线”的“偏振板”是指直线偏振板,从而与圆偏振板进行区别。
本说明书中,λ/4层是指相对于波长λ的光赋予1/4波长(λ/4)的面内相位差的相位差层,只要是可赋予100~176nm的面内相位差的相位差层即可。面内相位差(R)通过R=(ns-nf)×d来定义。此处,当将相位差层的面内侧方向的主折射率定义为nx以及ny时,ns表示nx以及ny中的较大的一者,nf表示nx以及ny中的较小的一者。面内滞相轴是指与ns对应的方向的轴,面内快轴是指与nf对应的方向的轴。d表示相位差层的厚度。例如,在相位差层的材料为液晶材料的情况下,若将液晶材料的折射率各向异性设为Δn,则面内相位差(R)由R=Δn×d来定义。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局限,则相位差是指面内相位差。
本说明书中,两个轴(方向)正交是指两者所成的角度为87~93°,优选为89~91°,更优选为89.5~90.5°,特别优选为90°(完全正交)。
本说明书中,两个轴(方向)平行是指两者所成的角度为0~3°,优选为0~1°,更优选为0~0.5°,特别优选为0°(完全平行)。
本说明书中,两个轴(方向)成为45°的角度是指两者所成的角度为42~48°,优选为44~46°,更优选为44.5~45.5°,特别优选为45°。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有液晶显示面板2和背光源3。
背光源3的方式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边缘光方式、直下型方式等。背光源3的光源的种类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发光二极管(LED)、冷阴极管(CCFL)等。
液晶显示面板2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有第一偏振板4、第一λ/4层(外置式相位差层)5、第一基板6、第二λ/4层(内置式相位差层)7、液晶层8、第二基板9、以及第二偏振板10。
<第一偏振板以及第二偏振板>
作为第一偏振板4以及第二偏振板10,例如使用在使聚乙烯醇(PVA)膜染色以及吸附碘络合物(或者染料)等各向异性材料后进行了拉伸取向而得到的偏振器(吸收型偏振板)等。
优选第一偏振板4的透射轴和第二偏振板10的透射轴正交。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偏振板4与第二偏振板10以正交尼科尔配置,因此在无电压施加时(在后述的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7之间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实现黑显示状态。
<第一基板>
第一基板6具有:第一支承基材11、局部配置于第一支承基材11的液晶层8侧(背面侧)的表面上的黑矩阵12、多个彩色滤光片层13R(红色)、13G(绿色)、13B(蓝色)、以及覆盖黑矩阵12和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的外涂层14。黑矩阵12在有源区域内以对多个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进行划分的方式被配置成格子状,在非有源区域内配置于整个面。
作为第一支承基材11,例如可举出玻璃基板、塑料基板等。
作为黑矩阵12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遮光率为99.9%以上(OD值为3.0以上)的黑色的抗蚀剂等。
作为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颜料分散型的彩色抗蚀剂等。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的组合并不特别限定,但除了图1所示那样的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组合之外,还可举出例如红色、绿色、蓝色以及黄色的组合等。
作为外涂层14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透明树脂等,其中,优选耐热性以及耐化学性高的材料。
也可以在第一基板6的液晶层8侧(背面侧)的表面上(第一基板6与第二λ/4层7之间)配置有水平取向膜。水平取向膜具有使存在于附近的液晶分子相对于表面而平行地取向的功能。此处,液晶分子相对于水平取向膜的表面平行地取向是指液晶分子的预倾角(无电压施加时的倾斜角)相对于水平取向膜的表面为0~5°。作为水平取向膜的材料,例如可举出聚酰亚胺等有机材料、光异构化型的光取向材料等。也可以对水平取向膜的表面实施光取向处理、摩擦处理等取向处理。
<第二基板>
第二基板9具有:第二支承基材18、配置在第二支承基材18的液晶层8侧(观察面侧)的表面上的共用电极17、覆盖共用电极17的绝缘膜16、以及配置在绝缘膜16的液晶层8侧(观察面侧)的表面上的像素电极15。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7之间施加电压(电压施加时),从而在液晶层8中产生横向电场(边缘电场),液晶层8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得到控制。换句话说,液晶显示面板2是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
作为第二支承基材18,例如可举出玻璃基板、塑料基板等。
共用电极17是面状的电极。根据这样的结构,可对液晶显示面板2的各像素供给共用的电压。
作为共用电极17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透明材料(无机材料)。
作为绝缘膜16的材料,能够使用有机绝缘材料以及无机绝缘材料中的任一个。作为有机绝缘材料,例如可举出聚酰亚胺等。作为无机绝缘材料,例如可举出氮化物等。
像素电极15是设置有狭缝的电极。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电压施加时,可在共用电极17之间高效地形成有横向电场(边缘电场)。
作为像素电极15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透明材料(无机材料)。
图1中,针对液晶显示面板2为FFS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第二基板9为FFS模式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液晶显示面板2也可以是相同的横向电场模式亦即IPS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根据IPS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通过向配置于第二基板9的一对梳齿电极间施加电压(电压施加时),从而在液晶层8产生横向电场,液晶层8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得到控制。
也可以是,在第二基板9的液晶层8侧(观察面侧)的表面上配置有水平取向膜。
<液晶层>
液晶层8中的液晶分子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7之间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无电压施加时)进行平行取向。此处,液晶分子进行平行取向是指液晶分子的预倾角(无电压施加时的倾斜角)相对于第二基板9的表面为0~5°。
作为液晶层8的材料,例如可举出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0)的负型液晶材料等。
优选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7之间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无电压施加时),液晶层8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第一偏振板4以及第二偏振板10中的一方的透射轴平行。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电压施加时,能够有效地实现黑显示状态。
<第一λ/4层以及第二λ/4层>
作为第一λ/4层5以及第二λ/4层7的材料,例如可举出光聚合性液晶材料等。作为光聚合性液晶材料的构造,例如可举出在液晶分子的骨架的末端具有丙烯酸酯基、甲基丙烯酸酯基等光聚合性基的构造。根据这样的材料,容易得到使基底(被涂覆的对象物)的高度差平坦化的平坦化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λ/4层7也作为第一基板6的平坦化层发挥功能,因此第二λ/4层7(第一基板6)与第二基板9的间隔(液晶层8的厚度:单元间隙)变均匀。
光聚合性液晶材料例如通过下述的方法而作为λ/4层发挥功能。首先,将光聚合性液晶材料溶解于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PGMEA)等有机溶剂。接下来,将所得到的溶液涂覆在第一基板6的液晶层8侧(背面侧)的表面上,形成溶液的膜。其后,若相对于该溶液的膜依次进行临时烧制、光照射(例如紫外线照射)以及正式烧制,则光聚合性液晶材料会作为第二λ/4层7发挥功能。也可以是,针对第一λ/4层5,也使用与第二λ/4层7相同的方法而通过形成在基材(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的表面上而来得到,并经由粘合剂等粘贴于第一基板6(第一支承基材11)的与液晶层8相反一侧(观察面侧)的表面。
作为第一λ/4层5,由于能够粘贴于第一基板6来使用,因此也能够使用液晶显示装置的领域中通常使用的被实施了过拉伸处理的高分子膜。作为高分子膜的材料,例如可举出环烯烃聚合物、聚碳酸酯、聚砜、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聚乙烯醇、降冰片烯、三乙酰纤维素、以及二酰基纤维素等,其中,优选环烯烃聚合物。由环烯烃聚合物形成的λ/4层具有以下优点:即,耐久性优异且在高温环境、高温高湿环境等严酷的环境下长期间暴露时的相位差的变化较小。
第一λ/4层5的面内滞相轴与第一偏振板4的透射轴成为45°的角度。根据这样的结构,可实现层叠有第一偏振板4和第一λ/4层5的圆偏振板配置于液晶显示面板2的观察面侧的结构。因此,来自液晶显示面板2的观察面侧的入射光(例如外部光)在透过圆偏振板时转换为圆偏振光并到达第一基板6,因此根据圆偏振板的反射防止效果,可抑制来自第一基板6(与外涂层14相比配置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观察面侧)的层)的反射,明亮处的可视性变高。在将第一偏振板4与第一λ/4层5层叠而形成圆偏振板时,从提高制造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卷对卷方式。
第一λ/4层5的面内滞相轴与第二λ/4层7的面内滞相轴正交。根据这样的结构,相对于来自液晶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入射光(例如来自背光源3的入射光),而第一λ/4层5以及第二λ/4层7消除了相互的相位差,因此可实现在光学上两者实质上不存在的状态。即,可实现相对于来自液晶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入射光,而与以往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在光学上等效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基于使用了圆偏振板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显示。此处,优选第一λ/4层5以及第二λ/4层7由相互相同的材料构成。由此,第一λ/4层5以及第二λ/4层7也能够通过包含波长分散来消除相互的相位差。
也可以在第二λ/4层7的液晶层8侧(背面侧)的表面上配置有光间隔物。根据光间隔物,能够有效地保持第二λ/4层7(第一基板6)与第二基板9的间隔(液晶层8的厚度:单元间隙)。优选光间隔物与黑矩阵12重叠。根据这样的结构,当从观察面侧观察液晶显示面板2时,光间隔物被黑矩阵12隐藏,因此无法目视确认到光间隔物。
接下来,以下对第一基板6和第二λ/4层7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AR中,第一基板6具有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在本说明书中,将位于有源区域AR的端部的彩色滤光片层称为“边缘彩色滤光片层”,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蓝色:彩色滤光片层13B)位于有源区域AR的左端部,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红色:彩色滤光片层13R)位于有源区域AR的右端部。另一方面,在包围有源区域AR的非有源区域(边框区域)FR中,第一基板6具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蓝色)。也可以是,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能够通过与彩色滤光片层13B相同的工序形成(能够同时形成),例如,具有与彩色滤光片层13B相同的组成,以相同的厚度形成。如图2所示,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也可以配置在非有源区域FR的整周上,也可以配置于非有源区域FR的一部分,但优选配置在非有源区域FR的整周上。
在图2中,由于外涂层14以及第二λ/4层7是透明的所以未图示,但实际上配置于有源区域AR以及非有源区域FR的整个面。
图3是表示与图2中的线段A-A’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3中,下侧相当于观察面侧(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上侧相当于背面侧(液晶层8侧)。如图3所示,在第一基板6的左端部且在非有源区域FR,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黑矩阵12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与黑矩阵12重叠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相邻。外涂层14在有源区域AR中直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19B)和黑矩阵12,在非有源区域FR中,直接覆盖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和黑矩阵12。第二λ/4层7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之间的边界重叠。
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以下。由此,针对外涂层14,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图3中,外涂层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4,但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外涂层14,相比以往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亦即厚度的变化量D4。从减少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的观点出发,优选高度差D2为0.8μm以下。此处,外涂层14的厚度是指在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中从厚度最大的彩色滤光片层(图3中彩色滤光片层13B)的表面至外涂层14的表面为止的距离。
作为上述的结果,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中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小与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相应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抑制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也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因此在黑显示状态下,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
从减少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的观点出发,优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宽度D1为75μm以上,更优选为100μm以上。优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未从非有源区域FR的黑矩阵12伸出。即,优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宽度D1为非有源区域FR的黑矩阵12的宽度以下。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宽度D1的上限值例如也可以为680μm。在非有源区域FR的黑矩阵12的宽度例如为680μm的情况下,液晶显示面板2被分类为所谓的窄边框的液晶显示面板。
图4是表示与图2中的线段B-B’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4中,下侧相当于观察面侧(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上侧相当于背面侧(液晶层8侧)。图4所示的状态除了从有源区域AR侧朝向非有源区域FR侧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配置顺序以外,其他与图3所示的状态相同,因此针对重复的点而适当地省略说明。如图4所示,在第一基板6的右端部且在非有源区域FR,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黑矩阵12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与黑矩阵12重叠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相邻。外涂层14在有源区域AR中直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13R(19R)、13G、13B、以及黑矩阵12,在非有源区域FR中,直接覆盖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和黑矩阵12。第二λ/4层7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之间的边界重叠。
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以下。由此,针对外涂层14,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图4中,外涂层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4,但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外涂层14,相比以往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亦即厚度的变化量D4。从减少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的观点出发,高度差D2优选为0.8μm以下。
作为上述的结果,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中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小与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对应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抑制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也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因此在黑显示状态下,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
以上,针对第一基板6和第二λ/4层7的关系,着眼于液晶显示面板2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进行了说明,但若考虑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种类(颜色、厚度等)根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则针对液晶显示面板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也能够同样地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除了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种类以外,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因此针对重复的点而适当地省略说明。
图5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AR中,第一基板6具有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在上述滤色器层中,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蓝色:彩色滤光片层13B)位于彩色滤光片有源区域AR的左端部,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红色:彩色滤光片层13R)位于有源区域AR的右端部。另一方面,在包围有源区域AR的非有源区域(边框区域)FR中,第一基板6具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红色)。也可以是,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能够通过与彩色滤光片层13R相同的工序形成(能够同时形成),例如,具有与彩色滤光片层13R相同的组成,以相同的厚度形成。如图5所示,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也可以配置于非有源区域FR的整周上,也可以配置于非有源区域FR的一部分,但优选配置于非有源区域FR的整周上。
图6是表示与图5中的线段C-C’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6中,下侧相当于观察面侧(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上侧相当于背面侧(液晶层8侧)。如图6所示,在第一基板6的左端部且在非有源区域FR,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黑矩阵12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与黑矩阵12重叠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相邻。外涂层14在有源区域AR中直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19B)、以及黑矩阵12,在非有源区域FR中,直接覆盖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和黑矩阵12。第二λ/4层7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之间的边界重叠。
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以下。由此,针对外涂层14,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图6中,外涂层14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附近的区域中,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相等,与第一实施方式(图3)比较,外涂层14的厚度变得更加均匀。这样从提高外涂层14的厚度的均匀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与(配置于有源区域的)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中厚度最小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设为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中厚度最小的彩色滤光片层13R的红色,从而可抑制高度差D2,其结果为,可提高外涂层14的厚度的均匀性。此处,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的厚度的大小关系根据液晶显示面板2的色度规格而变化,因此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彩色滤光片层13R的厚度最小,也可以彩色滤光片层13G的厚度最小,也可以彩色滤光片层13B的厚度最小。
作为上述的结果,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中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相等。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第二λ/4层7,可充分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充分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因此在黑显示状态下,比第一实施方式(图3)更加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
图7是表示与图5中的线段D-D’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7中,下侧相当于观察面侧(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上侧相当于背面侧(液晶层8侧)。图7所示的状态除了从有源区域AR侧朝向非有源区域FR侧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配置顺序以外,其他与图6所示的状态相同,因此针对重复的点,适当地省略说明。如图7所示,在第一基板6的右端部且在非有源区域FR,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黑矩阵12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与黑矩阵12重叠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相邻。外涂层14在有源区域AR中,直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13R(19R)、13G、13B、以及黑矩阵12,在非有源区域FR中,直接覆盖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和黑矩阵12。第二λ/4层7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之间的边界重叠。
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以下。由此,针对外涂层14,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图7中,外涂层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4,但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外涂层14,相比以往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亦即厚度的变化量D4。
作为上述的结果,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中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小与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相应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抑制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也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因此在黑显示状态下,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除了使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在有源区域的整个周缘部(整周上)成为相同的颜色这一点、以及使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宽度变小这一点以外,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因此针对重复的点,适当地省略说明。
图8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AR中,第一基板6具有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在这些彩色滤光片层中,在有源区域AR的左端部存在有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蓝色:彩色滤光片层13B),在有源区域AR的右端部存在有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蓝色:彩色滤光片层13B)。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位于除了有源区域AR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之外还包括有源区域AR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的整个周缘部。另一方面,在包围有源区域AR的非有源区域(边框区域)FR中,第一基板6具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蓝色)。
图9是表示与图8中的线段E-E’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9中,下侧相当于观察面侧(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上侧相当于背面侧(液晶层8侧)。如图9所示,在第一基板6的左端部且在非有源区域FR,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黑矩阵12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与黑矩阵12重叠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相邻。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宽度D1比第一实施方式(图3)小。外涂层14在有源区域AR中直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19B)、以及黑矩阵12,在非有源区域FR中,直接覆盖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和黑矩阵12。第二λ/4层7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之间的边界重叠。
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以下。由此,针对外涂层14,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图9中,外涂层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的区域,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4,但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外涂层14,相比以往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亦即厚度的变化量D4。
作为上述的结果,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中,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小与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相应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抑制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也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因此在黑显示状态下,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宽度D1比第一实施方式(图3)小,因此外涂层14的厚度变化的区域的宽度D3和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比第一实施方式(图3)大。其结果为,第二λ/4层7的厚度变化的区域的宽度和第二λ/4层7的厚度的变化量比第一实施方式(图3)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边缘彩色滤光片层,配置有视灵敏度小的蓝色的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因此,即便在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宽度D1小的情况下,也不易在黑显示状态下目视确认到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为蓝色。如图8所示,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也可以配置于有源区域AR的整个周缘部(整周上),也可以配置于有源区域AR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但优选配置于有源区域AR的整个周缘部。
相对于图8,与第一基板6的右端部的剖面相关的说明与和上述的图9相关的说明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除了未配置有外涂层以外,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因此针对重复的点,适当地省略说明。
图10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AR中,第一基板6具有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在这些彩色滤光片层中,在有源区域AR的左端部存在有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蓝色:彩色滤光片层13B),在有源区域AR的右端部存在有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红色:彩色滤光片层13R)。另一方面,在包围有源区域AR的非有源区域(边框区域)FR中,第一基板6具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蓝色)。
图11是表示与图10中的线段F-F’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11中,下侧相当于观察面侧(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上侧相当于背面侧(液晶层8侧)。如图11所示,在第一基板6的左端部且在非有源区域FR,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黑矩阵12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与黑矩阵12重叠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相邻。第二λ/4层7在有源区域AR中,直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19B)、以及黑矩阵12,在非有源区域FR中,直接覆盖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和黑矩阵12。第二λ/4层7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之间的边界重叠。
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以下。由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图11中,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5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6,但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第二λ/4层7,相比以往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亦即厚度的变化量D6。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因此在黑显示状态下,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从减少第二λ/4层7的厚度的变化量D6的观点出发,优选高度差D2为0.8μm以下。此处,第二λ/4层7的厚度是指从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中厚度最大的彩色滤光片层(图11中彩色滤光片层13B)的表面至第二λ/4层7的表面为止的距离。
从减少第二λ/4层7的厚度的变化量D6的观点出发,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宽度D1优选为75μm以上,更优选为100μm以上。
图12是表示与图10中的线段G-G’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12中,下侧相当于观察面侧(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上侧相当于背面侧(液晶层8侧)。图12所示的状态除了从有源区域AR侧朝向非有源区域FR侧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配置顺序以外,其他与图11所示的状态相同,因此针对重复的点而适当地省略说明。如图12所示,在第一基板6的右端部且在非有源区域FR,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黑矩阵12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与黑矩阵12重叠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相邻。第二λ/4层7在有源区域AR中,直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13R(19R)、13G、13B、以及黑矩阵12,在非有源区域FR中,直接覆盖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和黑矩阵12。第二λ/4层7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之间的边界重叠。
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以下。由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图12中,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5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6,但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第二λ/4层7,相比以往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亦即厚度的变化量D6。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因此在黑显示状态下,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从减少第二λ/4层7的厚度的变化量D6的观点出发,优选高度差D2为0.8μm以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便在第一基板6未配置有外涂层14的情况下,也可在黑显示状态下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除了使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厚度变小以外,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因此针对重复的点而适当地省略说明。
图13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在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AR中,第一基板6具有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在这些彩色滤光片层中,在有源区域AR的左端部存在有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蓝色:彩色滤光片层13B),在有源区域AR的右端部存在有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红色:彩色滤光片层13R)。另一方面,在包围有源区域AR的非有源区域(边框区域)FR中,第一基板6具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蓝色)。
图14是表示与图13中的线段H-H’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在图14中,下侧相当于观察面侧(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上侧相当于背面侧(液晶层8侧)。如图14所示,在第一基板6的左端部且在非有源区域FR,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黑矩阵12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与黑矩阵12重叠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相邻。第二λ/4层7在有源区域AR中,直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13R、13G、13B(19B)、以及黑矩阵12,在非有源区域FR中,直接覆盖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和黑矩阵12。第二λ/4层7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之间的边界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有源区域FR的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厚度小于有源区域AR的彩色滤光片层13B(19B)的厚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厚度小于第一实施方式(图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比第一实施方式(图3)更加可抑制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图14中,在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没有高度差。因此,外涂层14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附近的区域中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相等,与第一实施方式(图3)比较,外涂层14的厚度更均匀。
作为上述的结果,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相等。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第二λ/4层7,可充分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充分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因此在黑显示状态下,比第一实施方式(图3)可更加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彩色滤光片彩色滤光片例如能够通过在形成这些层时的曝光工序中使用半色调掩模来实现非有源区域FR的虚拟滤色器层20B的厚度小于有源区域AR的滤色器层13B(19B)的厚度的状态。作为半色调掩模,非有源区域FR的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位置对应的部分,使用半色调状、换句话说成为光(例如紫外线)局部透过的状态的光掩模即可。若使用这样的半色调掩模,则在一次曝光中,能够使向非有源区域FR照射的光强度(曝光量)比向有源区域AR照射的光强度(曝光量)少,因此在经过了显影工序后,能够使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厚度比彩色滤光片层13B(19B)的厚度小。
图15是表示与图13中的线段J-J’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15中,下侧相当于观察面侧(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上侧相当于背面侧(液晶层8侧)。图15所示的状态除了从有源区域AR侧朝向非有源区域FR侧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配置顺序以外,其他与图14所示的状态相同,因此针对重复的点适当地省略说明。如图15所示,在第一基板6的右端部且在非有源区域FR,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黑矩阵12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与黑矩阵12重叠且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相邻。外涂层14在有源区域AR中,直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13R(19R)、13G、13B、以及黑矩阵12,在非有源区域FR中,直接覆盖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和黑矩阵12。第二λ/4层7与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和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之间的边界重叠。
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以下。由此,针对外涂层14,可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有源区域FR的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厚度小于有源区域AR的彩色滤光片层13B(19B)的厚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厚度小于第一实施方式(图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图4)相比可抑制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其结果为,图15中,外涂层14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附近的区域中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相同,与第一实施方式(图4)比较,外涂层14的厚度更加均匀。
作为上述的结果,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中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相等。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第二λ/4层7,可充分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之差。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可充分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因此在黑显示状态下,比第一实施方式(图4)可更加抑制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漏光。
[实施例以及比较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以及比较例对本发明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
在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第一λ/4层以及第二λ/4层的面内相位差表示相对于波长550nm的光的值。另外,波长550nm的光是人的视灵敏度最高的波长的光。另外,第一偏振板的透射轴的方位、第一λ/4层的面内滞相轴的方位、第二λ/4层的面内滞相轴的方位、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以及第二偏振板的透射轴的方位,通过以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方向(图中的横向)为基准(0°)并将绕逆时针方向设为正(+)的角度来定义。
(实施例1)
作为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构成构件如以下那样。
<第一偏振板>
作为第一偏振板4,使用在使聚乙烯醇膜染色以及吸附碘络合物(或者染料)后进行了拉伸取向而得到的偏振器(吸收型偏振板)。第一偏振板4的透射轴的方位为0°。
<第一λ/4层>
作为第一λ/4层5,使用由下述方法制成的结构。首先,通过狭缝涂覆法将光异构化型的光取向材料涂覆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光取向材料的膜。而且,相对于该光取向材料的膜,以80℃进行了1分钟临时烧制。其结果为,得到了水平取向膜(光取向膜)。接下来,将光聚合性液晶材料(在液晶分子的骨架的末端具有丙烯酸酯基的液晶材料、折射率各向异性Δn:0.14)溶解于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有机溶剂)。而且,通过狭缝涂覆法将得到的溶液涂覆在水平取向膜的表面上,从而形成溶液的膜。而且,相对于该溶液的膜,以90℃进行了80秒钟临时烧制,并照射紫外线(波长:313nm、照射量:500mJ)。其结果为,得到第一λ/4层5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的层叠体。而且,在将所得到的层叠体从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相反的一侧(第一λ/4层5侧)经由粘合剂粘贴于第一基板6(第一支承基材11)的与液晶层8相反的一侧(观察面侧)的表面后,剥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第一λ/4层5的规格如下述那样。
厚度:1.0μm
面内相位差:140nm
面内滞相轴的方位:-45°
<第一基板>
作为第一基板6,使用彩色滤光片基板,其构成构件如下述那样。
(第一支承基材11)
玻璃基板
厚度:0.7mm(黑矩阵12)
材料:黑色的抗蚀剂(遮光率:99.9%)
厚度:1.0μm
宽度:680μm(在非有源区域FR中)
(彩色滤光片层13R(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
材料:颜料分散型的彩色抗蚀剂
厚度:2.4μm
纵向宽度:75μm
横向宽度:25μm
(彩色滤光片层13G)
材料:颜料分散型的彩色抗蚀剂
厚度:2.5μm
纵向宽度:75μm
横向宽度:25μm(彩色滤光片层13B(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
材料:颜料分散型的彩色抗蚀剂
厚度:2.6μm
纵向宽度:75μm
横向宽度:25μm(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
材料:颜料分散型的彩色抗蚀剂
厚度:2.6μm
宽度D1:100μm(外涂层14)
材料:透明树脂
厚度:1.3μm(在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中)
<第二λ/4层>
作为第二λ/4层7,使用由下述的方法制成的结构。首先,将聚酰亚胺系的取向材料涂覆在第一基板6的液晶层8侧(背面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取向材料的膜。而且,相对于该取向材料的膜,以90℃进行了2分钟临时烧制后,以220℃进行了2分钟正式烧制。其结果为,得到了水平取向膜。在水平取向膜的表面,沿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2(第一基板6)的长边方向而成为45°的方向实施了摩擦处理。接下来,将光聚合性液晶材料(在液晶分子的骨架的末端具有丙烯酸酯基的液晶材料、折射率各向异性Δn:0.14)溶解于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有机溶剂)。而且,通过狭缝涂覆法将得到的溶液涂覆在水平取向膜的液晶层8侧(背面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溶液的膜。而且,相对于该溶液的膜,以90℃进行了80秒钟临时烧制,并照射紫外线(波长:313nm、照射量:500mJ)后,以230℃进行了30分钟正式烧制。其结果为,得到第二λ/4层7。第二λ/4层7的规格如下述的那样。
厚度:1.0μm(在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中)
面内相位差:140nm(在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中)
面内滞相轴的方位:45°
在第二λ/4层7的液晶层8侧(背面侧)的表面上配置了光间隔物(高度:3.0μm)。
<液晶层>
作为液晶层8的材料,使用了负型液晶材料(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3.6)。液晶层8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无电压施加时)为90°。
<第二基板>
作为第二基板9,使用FFS模式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其构成构件如下述那样。
(第二支承基材18)
玻璃基板
厚度:0.7mm(共用电极17)
材料:铟锌氧化物(绝缘膜16)
材料:氮化硅
厚度:300nm(像素电极15)
材料:铟锌氧化物
在第二基板9的液晶层8侧(观察面侧)的表面上,使用与配置在第一基板6的液晶层8侧(背面侧)的表面上的结构相同的材料以及方法,配置了水平取向膜。
<第二偏振板>
作为第二偏振板10,使用在使聚乙烯醇膜染色以及吸附碘络合物(或者染料)后进行了拉伸取向的偏振器(吸收型偏振板)。第二偏振板10的透射轴的方位为90°。
第一基板6和第二λ/4层7的关系如以下那样。
图3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高1.0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0μm。由此,外涂层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25μm(约1个像素宽度的量)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4:0.04μm。其结果为,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小与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0.04μm对应的量,且为0.96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34.4nm(=0.14×960nm(0.96μm)),且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之差为5.6nm。
图4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高1.2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由此,外涂层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25μm(约1个像素宽度的量)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4:0.06μm。其结果为,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小与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0.06μm对应的量,且为0.94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31.6nm(=0.14×940nm(0.94μm)),且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之差为8.4nm。
(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除了将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变更为下述的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同样地进行制造。
(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
材料:颜料分散型的彩色抗蚀剂
厚度:2.4μm
宽度D1:100μm
第一基板6和第二λ/4层7的关系如以下那样。
图6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高0.8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0.8μm。由此,外涂层14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附近的区域中,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相等。其结果为,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相等,且为1.0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40nm(=0.14×1000nm(1.0μm)),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相等。
图7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高1.0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R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0μm。由此,外涂层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25μm(约1个像素宽度的量)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4:0.04μm。其结果为,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小与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0.04μm对应的量,且为0.96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34.4nm(=0.14×960nm),且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之差为5.6nm。
(实施例3)
作为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面板除了将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配置于整个有源区域的周缘部(整周上)这一点、以及将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宽度D1变更为75μm这一点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地进行制造。
第一基板6和第二λ/4层7的关系如以下那样。
图9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高1.0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0μm。由此,外涂层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50μm(约两个像素宽度的量)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4:0.06μm。其结果为,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小与外涂层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0.06μm对应的量,且为0.94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31.6nm(=0.14×940nm(0.94μm)),且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之差为8.4nm。以上的结果在有源区域AR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这双方相同。
(实施例4)
作为实施例4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实施例4的液晶显示面板除了未配置外涂层14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地进行制造。
第一基板6和第二λ/4层7的关系如以下那样。
图11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高1.0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0μm。由此,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5:25μm(约1个像素宽度的量)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6:0.04μm。换句话说,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大0.04μm,且为1.04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45.6nm(=0.14×1040nm(1.04μm)),且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之差为5.6nm。
图12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高1.2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2μm。由此,第二λ/4层7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5:25μm(约1个像素宽度的量)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大至D6:0.06μm。换句话说,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大0.06μm,且为1.06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48.4nm(=0.14×1060nm(1.06μm)),且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之差为8.4nm。
(实施例5)
作为实施例5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实施例5的液晶显示面板除了将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厚度变更为1.6μm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地进行制造。
第一基板6和第二λ/4层7的关系如以下那样。
图14中,在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B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没有高度差。由此,外涂层14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附近的区域中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相等。其结果为,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相等,且为1.0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40nm(=0.14×1000nm(1.0μm)),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相等。
图15中,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高0.2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9R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0.2μm。由此,外涂层14的厚度在有源区域AR的端部附近的区域中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相等。其结果为,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相等,且为1.0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40nm(=0.14×1000nm(1.0μm)),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相等。
(比较例1)
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除了未配置虚拟彩色滤光片层20B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地进行制造。
图16是表示从液晶层侧(背面侧)观察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λ/4层的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6所示,在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ar中,第一基板106具有彩色滤光片层113R、113G、113B。在这些彩色滤光片层中,在有源区域ar的左端部存在有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19B(蓝色:彩色滤光片层113B),在有源区域ar的右端部存在有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19R(红色:彩色滤光片层113R)。另一方面,在包围有源区域ar的非有源区域(边框区域)fr中,第一基板106具有黑矩阵112,但不具有虚拟彩色滤光片层。
第一基板106和第二λ/4层107的关系如以下那样。
图17是表示与图16中的线段a-a’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17中,非有源区域fr的黑矩阵112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19B的表面低1.6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19B的表面与黑矩阵112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6μm。由此,外涂层1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100μm(约4个像素宽度的量)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变小d4:0.1μm。其结果为,针对第二λ/4层10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大与外涂层1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0.1μm相应的量,且为1.1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10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54nm(=0.14×1100nm(1.1μm)),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之差为14nm。
图18是表示与图16中的线段b-b’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18中,非有源区域fr的黑矩阵112的表面处于比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19R的表面低1.4μm的位置。即,边缘彩色滤光片层119R的表面与黑矩阵112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d2为1.4μm。由此,外涂层114的厚度在距有源区域ar的端部宽度d3:100μm(约4个像素宽度的量)的区域中,相对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最大变小d4:0.08μm。其结果为,针对第二λ/4层10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厚度比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厚度(1.0μm)大与外涂层114的厚度的变化量d4:0.08μm对应的量,且为1.08μm。因此,针对第二λ/4层107,有源区域ar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为151.2nm(=0.14×1080nm(1.08μm)),与有源区域ar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140nm)之差为11.2nm。
[评价]
针对各例的液晶显示面板,在暗室(照度0.1lx以下的环境)中目视观察设为黑显示状态时的有源区域的端部(特别是,左端部以及右端部)。其结果为,在实施例1~5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未目视确认出漏光。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目视确认出漏光。
可认为在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与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之间,根据下述的理由,而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外观产生差别。
(左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1(5.6nm)小于比较例1(14nm)。
·针对第二λ/4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的宽度,实施例1(25μm)小于比较例1(100μm)。
(右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1(8.4nm)小于比较例1(11.2nm)。
·针对第二λ/4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的宽度,实施例1(25μm)小于比较例1(100μm)。
可认为在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与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之间,根据下述的理由,而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外观产生差别。
(左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2(0nm)小于比较例1(14nm)。此外,在实施例2(有源区域的左端部)中,即便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也未目视确认出漏光,显示品质特别优异。
(右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2(5.6nm)小于比较例1(11.2nm)。
·针对第二λ/4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的宽度,实施例2(25μm)小于比较例1(100μm)。
可认为在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面板与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之间,根据下述的理由,而在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外观产生差别。
(左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3(8.4nm)小于比较例1(14nm)。
·针对第二λ/4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的宽度,实施例3(50μm)小于比较例1(100μm)。
(右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3(8.4nm)小于比较例1(11.2nm)。而且,针对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与比较例1(红色)相比,实施例3(蓝色)的视灵敏度小。
·针对第二λ/4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的宽度,实施例3(50μm)小于比较例1(100μm)。
可认为在实施例4的液晶显示面板与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之间,根据下述的理由,而在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外观产生差别。
(左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4(5.6nm)小于比较例1(14nm)。
·针对第二λ/4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的宽度,实施例4(25μm)小于比较例1(100μm)。
(右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4(8.4nm)小于比较例1(11.2nm)。
·针对第二λ/4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的宽度,实施例4(25μm)小于比较例1(100μm)。
可认为在实施例5的液晶显示面板与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之间,根据下述的理由,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外观产生差别。
(左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5(0nm)小于比较例1(14nm)。此外,在实施例5(有源区域的左端部)中,即便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也未目视确认出漏光,显示品质特别优异。
(右端部)
·针对第二λ/4层的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与有源区域的中央部处的面内相位差之差,实施例5(0nm)小于比较例1(11.2nm)。此外,在实施例5(有源区域的右端部)中,即便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也未目视确认出漏光,显示品质特别优异。
[附记]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备:第一偏振板;第一λ/4层;第一基板;第二λ/4层;液晶层;第二基板;以及第二偏振板,上述第一λ/4层的面内滞相轴与上述第一偏振板的透射轴成为45°的角度,并且与上述第二λ/4层的面内滞相轴正交,上述第二基板具有一对电极,上述一对电极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使上述液晶层产生横向电场,上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在上述一对电极之间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进行平行取向,在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中,上述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包括位于上述有源区域的端部的边缘彩色滤光片层,在包围上述有源区域的非有源区域中,上述第一基板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有:黑矩阵、和与上述黑矩阵重叠并且与上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相邻的虚拟彩色滤光片层,上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与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1.2μm以下,上述第二λ/4层与上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和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之间的边界重叠。根据该方式,可实现明亮处的可视性优异且可抑制上述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
也可以是,上述高度差为0.8μm以下。根据这样的结构,上述有源区域的上述第二λ/4层的厚度的均匀性得以提高,因此可有效地抑制上述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
也可以是,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宽度为75μm以上。根据这样的结构,上述有源区域的上述第二λ/4层的厚度的均匀性得以提高,因此可有效地抑制上述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
也可以是,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与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中厚度最小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相同。根据这样的结构,上述有源区域的上述第二λ/4层的厚度的均匀性得以提高,因此可有效地抑制上述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
也可以是,上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为蓝色。根据这样的结构,作为上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配置有视灵敏度小的蓝色的边缘彩色滤光片层,因此不易目视确认到上述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
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基板还具有:直接覆盖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以及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外涂层。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上述外涂层用作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以及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平坦化层。
也可以是,上述第二λ/4层直接覆盖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以及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上述第二λ/4层用作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以及上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平坦化层。
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偏振板的透射轴与上述第二偏振板的透射轴正交。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上述第一偏振板与上述第二偏振板以正交尼科尔配置,所以在无电压施加时,能够有效地实现黑显示状态。
也可以是,在上述一对电极之间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上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上述第一偏振板以及上述第二偏振板中的一方的透射轴平行。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无电压施加时,能够有效地实现黑显示状态。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也可以是具备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根据该方式,可实现明亮处的可视性优异且可抑制上述有源区域的端部处的漏光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液晶显示装置
2:液晶显示面板
3:背光源
4:第一偏振板
5:第一λ/4层(外置式相位差层)
6、106:第一基板
7、107:第二λ/4层(内置式相位差层)
8:液晶层
9:第二基板
10:第二偏振板
11、111:第一支承基材
12、112:黑矩阵
13R、13G、13B、113R、113G、113B:彩色滤光片层
14、114:外涂层
15:像素电极
16:绝缘膜
17:共用电极
18:第二支承基材
19R、19B、119R、119B:边缘彩色滤光片层
20R、20B:虚拟彩色滤光片层
AR、ar:有源区域
FR、fr:非有源区域(边框区域)
D1: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宽度
D2: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与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
d2: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与黑矩阵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
D3、d3:外涂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的宽度
D4、d4:外涂层的厚度的变化量
D5:第二λ/4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的宽度D6:第二λ/4层的厚度的变化量
Claims (10)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备:
第一偏振板;
第一λ/4层;
第一基板;
第二λ/4层;
液晶层;
第二基板;以及
第二偏振板,
所述第一λ/4层的面内滞相轴与所述第一偏振板的透射轴成为45°的角度,并且与所述第二λ/4层的面内滞相轴正交,
所述第二基板具有一对电极,所述一对电极通过被施加电压而在所述液晶层产生横向电场,
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进行平行取向,
在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中,所述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彩色滤光片层,
所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包括位于所述有源区域的端部的边缘彩色滤光片层,
在包围所述有源区域的非有源区域中,所述第一基板从观察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具有:黑矩阵、和与所述黑矩阵重叠并且与所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相邻的虚拟彩色滤光片层,
所述虚拟彩色滤光 片层与所述边缘彩色滤光 片层独立设置,
所述黑矩阵从所述非有源区域朝向所述有源区域的端部依次包含:与所述虚拟彩色滤光 片层重叠的部分、与所述虚拟彩色滤光 片层和所述边缘彩色滤光 片层两者不重叠的部分以及与所述边缘彩色滤光 片层重叠的部分,
所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与所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1.2μm以下,
所述第二λ/4层与所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和所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之间的边界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度差为0.8μ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宽度为75μ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与所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中厚度最小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彩色滤光片层的颜色为蓝色。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还具有外涂层,所述外涂层直接覆盖所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以及所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λ/4层直接覆盖所述多个彩色滤光片层以及所述虚拟彩色滤光片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偏振板的透射轴与所述第二偏振板的透射轴正交。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所述第一偏振板以及所述第二偏振板中的一方的透射轴平行。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08453 | 2017-05-31 | ||
JP2017-108453 | 2017-05-31 | ||
PCT/JP2018/019917 WO2018221361A1 (ja) | 2017-05-31 | 2018-05-24 |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09761A CN110709761A (zh) | 2020-01-17 |
CN110709761B true CN110709761B (zh) | 2022-06-28 |
Family
ID=64454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35876.6A Active CN110709761B (zh) | 2017-05-31 | 2018-05-24 |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142249A1 (zh) |
CN (1) | CN110709761B (zh) |
WO (1) | WO201822136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79729B1 (ko) * | 2018-03-27 | 2020-11-1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블랙 격벽 패턴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CN109491164A (zh) * | 2018-12-17 | 2019-03-1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231731B (zh) * | 2019-05-16 | 2021-07-23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WO2021097715A1 (zh) | 2019-11-20 | 2021-05-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83492A (ja) * | 2006-09-28 | 2008-04-10 |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01324720A (zh) * | 2007-06-14 | 2008-12-1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
JP2013029778A (ja) * | 2011-07-29 | 2013-02-07 | Japan Display Central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03529587A (zh) * | 2012-07-04 | 2014-01-22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图案化延迟器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23016B2 (ja) * | 2000-07-21 | 2006-09-2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液晶表示装置 |
US10591767B2 (en) * | 2015-07-29 | 2020-03-1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unlight readable LCD with uniform in-cell retarder |
-
2018
- 2018-05-24 WO PCT/JP2018/019917 patent/WO201822136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5-24 CN CN201880035876.6A patent/CN110709761B/zh active Active
- 2018-05-24 US US16/618,102 patent/US2020014224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83492A (ja) * | 2006-09-28 | 2008-04-10 |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01324720A (zh) * | 2007-06-14 | 2008-12-1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
JP2013029778A (ja) * | 2011-07-29 | 2013-02-07 | Japan Display Central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03529587A (zh) * | 2012-07-04 | 2014-01-22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图案化延迟器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221361A1 (ja) | 2018-12-06 |
CN110709761A (zh) | 2020-01-17 |
US20200142249A1 (en) | 2020-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09761B (zh) |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US10725336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WO2017193442A1 (zh) | Lcd显示器 | |
US20050195353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8121020B (zh) | 光学元件和具有该光学元件的显示装置 | |
US7570335B2 (en) | In-plane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 |
US20160011443A1 (en) | Nanocapsu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20100073783A (ko) | 횡전계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 |
JP2009103828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070002231A1 (en) | In-plane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US20100085508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 |
JP2008089966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9870851B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
US10168566B2 (en) | Nanocapsu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08203382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30258254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10338426B2 (en) | Light diffusion member, base material for light diffusion member production,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light diffusion member | |
US20160202556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10670911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20190302520A1 (en) |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10989957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20080074593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20190285924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9625762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12038652B2 (en) |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viewing angle switch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