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77005B - 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77005B CN110677005B CN201910989666.7A CN201910989666A CN110677005B CN 110677005 B CN110677005 B CN 110677005B CN 201910989666 A CN201910989666 A CN 201910989666A CN 110677005 B CN110677005 B CN 1106770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conversion
- conversion device
- ground
- energy
- 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305 tax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该装置埋置于地面下方,当运动物体向前经过地面时,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使能量转换装置受地面的作用力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能量转换装置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以使能量转换装置将压力及摩擦力做的功转换为电能并输出。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使能量转换装置在压力及摩擦力的方向区间上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能够同时收集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做功产生的能量,填补了现有技术不能利用摩擦力做功产生能量的空白,拓宽了能源来源,帮助城市减轻资源消耗,同时,该能量转换装置不受天气、线路影响,运行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能量转换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每天行驶产生的大量能量被直接浪费。现有技术在收集汽车行驶产生的能量时,往往只着眼于收集竖直方向上的振动能量,而在汽车行驶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做功所产生的能量仍然处于被浪费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能够同时收集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做功所产生的能量,将能量转换为电能并输出,填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
本申请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埋置于地面下方,当运动物体向前经过所述地面时,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将所述运动物体对所述地面的压力做的功转化为电能并输出,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将所述运动物体对所述地面的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电能并输出。其有益效果在于:当运动物体向前经过地面时,运动物体受重力作用对地面施加向下的压力,地面为运动物体提供向上的作用力,同时,地面对运动物体施加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而运动物体对地面施加沿其运动方向的摩擦力,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使埋置于地面下方的能量转换装置在倾斜向前并且向下的方向上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将压力及摩擦力做的功转换为电能并输出;该能量转换装置能够同时收集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做功产生的能量,填补了现有技术不能利用摩擦力做功产生能量的空白,拓宽了能源来源,帮助城市减轻资源消耗,同时,该能量转换装置不受天气、线路影响,运行稳定。
可选地,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磁场提供模块和闭合成回路的导体;当运动物体经过所述地面时,所述压力及所述摩擦力使得所述磁场提供模块与所述导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所述相对运动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所述导体内产生感应电流。其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地面对能量转换装置的作用力作为驱动磁场提供模块和/或导体的动力,使二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导体处于变化磁通量中,导体内产生感应电动势,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将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做的功转换为电能并输出。
可选地,所述磁场提供模块至少包括一个条形磁铁,所述条形磁铁的放置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所述导体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呈螺旋状非接触地缠绕在所述条形磁铁的外周,且使所述条形磁铁处于所述感应线圈的中心。其有益效果在于:条形磁铁及感应线圈并非竖直放置,而是向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倾斜,使能量转换装置能够同时收集压力及摩擦力做的功产生的能量。
可选地,所述压力及所述摩擦力使得所述磁场提供模块发生运动,所述导体保持静止;或者,所述压力及所述摩擦力使得所述导体发生运动,所述磁场提供模块保持静止。其有益效果在于:确定磁场提供模块和导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式。
可选地,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支撑所述磁场提供模块和所述导体中发生运动的一方并使被支撑的一方具有倾斜向后并且向上的运动趋势。其有益效果在于:在运动物体经过地面时,发生运动的磁场提供模块或导体的位移向下,而在运动物体经过地面后,受复位模块作用力,发生运动的磁场提供模块或导体被支撑位移向上恢复到运动物体经过前的位置。
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能量转换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当运动物体向前经过地面时,运动物体受重力作用对地面施加向下的压力,地面为运动物体提供向上的作用力,同时,地面对运动物体施加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而运动物体对地面施加沿其运动方向的摩擦力,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使埋置于地面下方的能量转换装置在倾斜向前并且向下的方向上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将压力及摩擦力做的功转换为电能并输出;该能量转换系统能够同时收集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做功产生的能量,填补了现有技术不能利用摩擦力做功产生能量的空白,拓宽了能源来源,帮助城市减轻资源消耗,同时,该能量转换系统不受天气、线路影响,运行稳定。
可选地,所述地面位于路口附近,所述运动物体是车辆;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磁场提供模块和闭合成回路的导体;当所述车辆经过所述地面时,所述压力及所述摩擦力使得所述磁场提供模块与所述导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所述相对运动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所述导体内产生感应电流;所述磁场提供模块至少包括一个条形磁铁,所述条形磁铁的放置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所述导体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呈螺旋状非接触地缠绕在所述条形磁铁的外周,且使所述条形磁铁处于所述感应线圈的中心;所述能量转换装置的数量至少是两个,至少有两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沿所述车辆的运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路口同一侧;至少有两个沿所述车辆的运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路口同一侧的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条形磁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沿靠近所述路口的方向依次增大。其有益效果在于:使多个能量转换装置充分转换摩擦力做的功。
可选地,所述能量转换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包括相邻的第一能量转换装置和第二能量转换装置,且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在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之前;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还包括埋置于所述地面下方的连杆、第一枢接件、第二枢接件、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连杆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上部,所述连杆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下部;所述第一枢接件的第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非端部部位,所述第二枢接件的第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非端部部位,所述第一枢接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枢接件的第二端均固定于所述地面;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下部,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下部,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均固定于所述地面的下方。其有益效果在于: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放置方向能够跟随压力及摩擦力的合力方向而发生改变,使第一能量转换装置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始终平行于或近似平行于所受到的合力方向,避免其损坏;同时,使第一能量转换装置发生的运动或产生的形变可以达到最大,相应的,所转换的电能达到最大。
可选地,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设置于路灯和/或交通指示灯附近的地面下方;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连接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还与所述路灯和/或所述交通指示灯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蓄电池直接为路灯和/或交通指示灯供电,减轻电网负担,且不受天气影响,设备成本也较低。
可选地,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连接的电能传输装置,以及与所述电能传输装置连接的电能整理装置;所述电能传输装置用于将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输出的电能传输到所述电能整理装置;所述电能整理装置用于对所述电能传输装置输出的电流进行整流,对所述电能传输装置输出的电压进行变压;所述电能整理装置还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或者接入电网。其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对车辆行驶或者飞机滑行产生的能量进行再利用,补充电网电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条形磁铁、感应线圈及地面、车辆、交通指示灯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条形磁铁、感应线圈及地面、车辆、交通指示灯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及地面、车辆、交通指示灯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及地面、车辆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能量转换装置;11、条形磁铁;12、感应线圈;13、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4、第二能量转换装置;20、蓄电池;50、复位模块;60、电能传输装置;70、电能整理装置;81、地面;82、车辆;83、交通指示灯;91、连杆;92、第一枢接件;93、第二枢接件;94、第一弹簧;95、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量转换装置10,埋置于地面81下方,当运动物体向前经过地面81时,能量转换装置10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将运动物体对地面81的压力做的功转化为电能并输出,能量转换装置10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能量转换装置10还将运动物体对地面81的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电能并输出。
本实施例中,地面81为运动物体提供环境条件,其可以是车辆82行驶的路面,也可以是飞机滑行的跑道。运动物体是指在地面81上运动的物体,其可以是在路面上行驶的车辆82或者在跑道上滑行的飞机。当运动物体是车辆82时,为了获取较大的摩擦力F,可以采用粗糙度较大的地面81,摩擦力F做的功更多,产生的能量更大,车辆82的运行也更平稳。
经过地面81的运动物体对地面81的压力G及摩擦力F使地面81对能量转换装置10产生作用力,能量转换装置10在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上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将压力G及摩擦力F做的功转换或部分转换为电能,有效收集运动物体经过地面81产生的能量并将其再利用。现有技术中埋置于地面81下方的能量转换装置10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垂直于地面81,由于运动物体对地面81的摩擦力F平行于地面81,摩擦力F在竖直方向做功为0,能量转换装置10无法收集摩擦力做的功。只有使能量转换装置10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不与摩擦力F垂直,才能将摩擦力F做的功转换或部分转换为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能量转换装置10可以采用液压传动结构,将地面81对能量转换装置10的作用力作为驱动液压传动装置的动力,将运动物体对地面81的压力G及摩擦力F做的功转换为电能并输出,其结构可以类似于专利CN206268023U公开的《一种基于液压系统的减速带发电装置》,或者专利CN206397666U公开的《道路发电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能量转换装置10可以包括磁场提供模块和闭合成回路的导体,当运动物体经过地面81时,压力G及摩擦力F使得磁场提供模块与导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导体内产生感应电流。这样,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地面81对能量转换装置10的作用力作为驱动磁场提供模块和/或导体的动力,使二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导体处于变化磁通量中,导体内产生感应电动势,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将运动物体对地面81的压力G及摩擦力F做的功转换为电能并输出。
参见图2,磁场提供模块可以至少包括一个条形磁铁11,条形磁铁11的放置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导体包括感应线圈12,感应线圈12呈螺旋状非接触地缠绕在条形磁铁11的外周,且使条形磁铁11处于感应线圈12的中心。这样,条形磁铁11及感应线圈12并非竖直放置,而是向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倾斜,使能量转换装置10能够同时收集压力G及摩擦力F做的功产生的能量。
磁场提供模块和导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参见图2,运动物体对地面81的压力G及摩擦力F使磁场提供模块发生运动,导体保持静止。第二种是,参见图3,运动物体对地面81的压力G及摩擦力F使导体发生运动,磁场提供模块保持静止。第三种是,运动物体对地面81的压力G及摩擦力F使磁场提供模块和导体都发生运动,但二者的运动并没有形成相对静止的情况。
为了使能量转换装置10实现可重复利用,能量转换装置10还可以包括复位模块50,复位模块50支撑磁场提供模块和导体中发生运动的一方并使被支撑的一方具有倾斜向后并且向上的运动趋势。这样,在运动物体经过地面81时,发生运动的磁场提供模块或导体的位移向下,而在运动物体经过地面81后,受复位模块50作用力,发生运动的磁场提供模块或导体被支撑位移向上恢复到运动物体经过前的位置。可选地,所述复位模块50可以是弹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能量转换装置10。
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地面81位于路口附近,运动物体是车辆82;能量转换装置10包括磁场提供模块和闭合成回路的导体;当车辆82经过地面81时,压力G及摩擦力F使得磁场提供模块与导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导体内产生感应电流;磁场提供模块至少包括一个条形磁铁11,条形磁铁11的放置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导体包括感应线圈12,感应线圈12呈螺旋状非接触地缠绕在条形磁铁11的外周,且使条形磁铁11处于感应线圈12的中心;能量转换装置10的数量至少是两个,至少有两个能量转换装置10沿车辆82的运动方向设置在路口同一侧;至少有两个沿车辆82的运动方向设置在路口同一侧的能量转换装置10中的条形磁铁1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沿靠近路口的方向依次增大。当运动物体是车辆82时,车辆82产生摩擦力F的位置并非只在路口处,而是在发生减速的所有位置,在实际应用中,车辆82往往在到达路口之前就已经开始减速。为了充分收集车辆82对地面81的压力G及摩擦力F做的功,可以在路口附近的地下沿车辆82的运动方向设置两个或多个能量转换装置10。根据实际经验,越靠近路口,减速所产生的摩擦力F越大,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越大,因此能量转换装置10中的条形磁铁1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沿靠近路口的方向也依次增大,这样可以使多个能量转换装置10充分转换摩擦力F做的功。
本实施例中,路口指的是交通道路上,至少两条道路的交汇处。可选地,交通道路是机动车通行密集路段,这种路段车辆82行驶产生的能量较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能量转换装置10的数量可以至少是三个,能量转换装置10沿车辆82的运动方向排列成至少两行。例如,可以在六车道的路面下方设置六行能量转换装置10,分别收集、转换六条车道的车辆82行驶产生的能量。
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能量转换系统包括至少两个能量转换装置10,至少两个能量转换装置10中包括相邻的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和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且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在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之前;能量转换系统还可以包括埋置于地面81下方的连杆91、第一枢接件92、第二枢接件93、第一弹簧94和第二弹簧95;连杆91的上端连接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的上部,连杆91的下端连接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的下部;第一枢接件92的第一端枢接于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的非端部部位,第二枢接件93的第一端枢接于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的非端部部位,第一枢接件92的第二端和第二枢接件93的第二端均固定于地面81;第一弹簧94的上端连接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的下部,第二弹簧95的上端连接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的下部,第一弹簧94的下端和第二弹簧95的下端均固定于地面81的下方。其中,第一枢接件92的第二端和第二枢接件93的第二端均固定于地面81是指固定于地面81上或者固定于地面81的下方。非端部是指除去上端、下端两个端部之外的中间部位。在一种优选的情况,第一枢接件92的第一端可以枢接于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的中部,第二枢接件93的第一端可以枢接于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的中部。
在本实施例中,当运动物体向前经过地面81时,如果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与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的放置方向不一致,则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将绕着第二枢接件93发生转动,通过连杆91的传动作用带动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发生转动,以使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的放置方向平行于或者近似平行于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当运动物体通过地面81后,第一弹簧94、第二弹簧95分别使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复位。例如,当运动物体很重、压力G很大时,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向下偏移于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的放置方向,则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发生顺时针转动,连杆91的下端上移,连杆91的上端带动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发生逆时针转动,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的放置方向向下偏移,靠近于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例如,当运动物体与地面81之间的摩擦力很大时,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向前偏移于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的放置方向,则第二能量转换装置14发生逆时针转动,连杆91的下端下移,连杆91的上端带动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发生顺时针转动,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的放置方向向前偏移,靠近于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
在运动物体的行进过程中,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不确定,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如果没有连杆91、第一枢接件92、第二枢接件93,随着运动物体的行进,当压力G与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发生变化时,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往往与合力方向不一致,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将受到其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影响其使用寿命,可能导致其很快损坏。设置连杆91、第一枢接件92、第二枢接件93,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的放置方向能够跟随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而发生改变,使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始终平行于或近似平行于所受到的合力方向,避免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受到其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导致其损坏。另一方面,第一能量转换装置13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始终平行于或近似平行于所受到的合力方向,使发生的运动或产生的形变可以达到最大,相应的,所转换的电能达到最大。
在一种优选的情况,能量转换系统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能量转换装置10之间都设置有连杆91,任意一个能量转换装置10都通过枢接件连接到地面81并可绕相应的枢接件发生转动。这样,当运动物体向前经过地面81时,能够根据首先经过的能量转换装置10所受到的压力G及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实时调整在前的能量转换装置10的放置方向,避免其损坏并最大化其所转换的电能。
现有的路灯和交通指示灯83需要通过公共的供电系统供电,每年耗电量惊人。有部分地区采用了太阳能供电设备,利用免费的太阳光提供照明,缺点是容易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同时太阳能供电设备的采购价格较高。
继续参见图1,能量转换装置10可以设置于路灯和/或交通指示灯83附近的地面81下方,能量转换系统还可以包括与能量转换装置10连接的蓄电池20,蓄电池20还与路灯和/或交通指示灯83连接,蓄电池20用于存储能量转换装置10输出的电能,以及为路灯和/或交通指示灯83供电。这样,当车辆82或者飞机经过时,车辆82或飞机对地面81的压力G及摩擦力F带动能量转换装置10工作,收集车辆82行驶或飞机滑行产生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存储到蓄电池20,蓄电池20直接为路灯和/或交通指示灯83供电,减轻电网负担,且不受天气影响,设备成本也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能量转换系统还可以包括与能量转换装置10连接的电能传输装置60,以及与电能传输装置60连接的电能整理装置70,电能传输装置60用于将能量转换装置10输出的电能传输到电能整理装置70,电能整理装置70用于对电能传输装置60输出的电流进行整流,以及对电能传输装置60输出的电压进行变压,电能整理装置70还与蓄电池20连接或者接入电网。这样,能够对车辆82行驶或者飞机滑行产生的能量进行再利用,补充电网电能。
本申请从使用目的上,效能上,进步及新颖性等观点进行阐述,其具有的实用进步性,已符合专利法所强调的功能增进及使用要件,本申请以上的说明及附图,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以此局限本申请,因此,凡一切与本申请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即凡依本申请专利申请范围所作的等同替换或修饰等,皆应属本申请的专利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能量转换系统,所述能量转换系统包括能量转换装置,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埋置于地面下方,当运动物体向前经过所述地面时,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将所述运动物体对所述地面的压力做的功转化为电能并输出,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将所述运动物体对所述地面的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电能并输出,该能量转换装置同时收集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及摩擦力做功产生的能量;
所述地面位于路口附近,所述运动物体是车辆;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磁场提供模块和闭合成回路的导体;当所述车辆经过所述地面时,所述压力及所述摩擦力使得所述磁场提供模块与所述导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所述相对运动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所述导体内产生感应电流;
所述磁场提供模块至少包括一个条形磁铁,所述条形磁铁的放置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所述导体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呈螺旋状非接触地缠绕在所述条形磁铁的外周,且使所述条形磁铁处于所述感应线圈的中心;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的数量至少是两个,至少有两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沿所述车辆的运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路口同一侧;
至少有两个沿所述车辆的运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路口同一侧的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条形磁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沿靠近所述路口的方向依次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磁场提供模块和闭合成回路的导体;
当运动物体经过所述地面时,所述压力及所述摩擦力使得所述磁场提供模块与所述导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所述相对运动的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
所述导体内产生感应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场提供模块至少包括一个条形磁铁,所述条形磁铁的放置方向是倾斜向前并且向下;
所述导体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呈螺旋状非接触地缠绕在所述条形磁铁的外周,且使所述条形磁铁处于所述感应线圈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及所述摩擦力使得所述磁场提供模块发生运动,所述导体保持静止;或者,
所述压力及所述摩擦力使得所述导体发生运动,所述磁场提供模块保持静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支撑所述磁场提供模块和所述导体中发生运动的一方并使被支撑的一方具有倾斜向后并且向上的运动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包括相邻的第一能量转换装置和第二能量转换装置,且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在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之前;
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还包括埋置于所述地面下方的连杆、第一枢接件、第二枢接件、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
所述连杆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上部,所述连杆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下部;
所述第一枢接件的第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非端部部位,所述第二枢接件的第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非端部部位,所述第一枢接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枢接件的第二端均固定于所述地面;
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能量转换装置的下部,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能量转换装置的下部,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均固定于所述地面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设置于路灯和/或交通指示灯附近的地面下方;
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连接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还与所述路灯和/或所述交通指示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连接的电能传输装置,以及与所述电能传输装置连接的电能整理装置;
所述电能传输装置用于将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输出的电能传输到所述电能整理装置;
所述电能整理装置用于对所述电能传输装置输出的电流进行整流,对所述电能传输装置输出的电压进行变压;
所述电能整理装置还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或者接入电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89666.7A CN110677005B (zh) | 2019-10-17 | 2019-10-17 | 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89666.7A CN110677005B (zh) | 2019-10-17 | 2019-10-17 | 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77005A CN110677005A (zh) | 2020-01-10 |
CN110677005B true CN110677005B (zh) | 2021-05-07 |
Family
ID=69082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89666.7A Active CN110677005B (zh) | 2019-10-17 | 2019-10-17 | 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677005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134742Y (zh) * | 2007-12-27 | 2008-10-15 | 刘若峰 | 震动能量自发电装置 |
GB2457895A (en) * | 2008-02-27 | 2009-09-02 | Michael Smith | Sliding roadway energy conversion apparatus |
CN201490866U (zh) * | 2009-08-10 | 2010-05-26 | 李志洋 | 一种道路感应发电装置 |
AR098117A1 (es) * | 2014-10-20 | 2016-05-04 | Díaz Hugo Roberto | Mecanismo recolector de energía cinética para generar energía eléctrica mediante tránsito vehicular por medio de un eje principal unido al volante |
CN209144696U (zh) * | 2018-08-08 | 2019-07-23 | 北京中微融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道路发电系统 |
CN108915965A (zh) * | 2018-09-12 | 2018-11-30 | 大连海洋大学 | 一种以摩擦力为依托的动力发电装置 |
-
2019
- 2019-10-17 CN CN201910989666.7A patent/CN110677005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77005A (zh) | 2020-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89428B2 (en) | Electro gravity plate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from passage of vehicles over the plates | |
US20140191512A1 (en) | Generating device of vehicle | |
CN102448820B (zh) | 结合了线性马达充电的电动车辆的输送系统 | |
US8344529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ergy harvesting | |
CN202280590U (zh) | 公路减速带发电装置 | |
US20070013244A1 (en) | Friction drive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apparatus and process | |
CN102448764A (zh) | 线性马达充电的电动车辆 | |
KR20150050952A (ko) | 도심운행을 위한 트램차량용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 |
CN1663863A (zh) | 带有电磁刹车装置的列车及轨道 | |
CN201925112U (zh) | 路面减速带发电装置 | |
CN110677005B (zh) | 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 | |
CN110578412A (zh) | 一种带有无线充电装置的智慧型停车位 | |
US10784744B2 (en) | Gravity lin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including an overhead trolley mechanism to harvest kinetic energy from a wheeled vehicle moving down a slope | |
CN101353025B (zh) | 一种地下供电直线电机牵引道路运输系统 | |
CN104279132A (zh) | 汽车环保重力发电系统 | |
CN203412705U (zh) | 汽车环保重力发电系统 | |
US20180312206A1 (en) | Trailer assist system and method | |
CN110707893B (zh) | 智能控制系统 | |
CN202250645U (zh) | 路面动力发电装置 | |
CN201856657U (zh) | 多能源自充电电动汽车 | |
CN213354218U (zh) | 一种用于车顶无线充电的自动定位装置 | |
CN204827826U (zh) | 一种利用车轮碾压升降减速条驱动发电机发电的系统装置 | |
WO1995016133A1 (en) | Vehicular energy recovery | |
US2013030022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 |
CN204936870U (zh) | 地埋式电力驱动交通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