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36544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36544A
CN110636544A CN201810653954.0A CN201810653954A CN110636544A CN 110636544 A CN110636544 A CN 110636544A CN 201810653954 A CN201810653954 A CN 201810653954A CN 110636544 A CN110636544 A CN 1106365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fi
message
length
pdu session
length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539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36544B (zh
Inventor
胡星星
张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5395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36544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92193 priority patent/WO2019242714A1/zh
Priority to EP19823093.0A priority patent/EP3806529A4/en
Publication of CN110636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6544A/zh
Priority to US17/124,650 priority patent/US1187717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36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65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7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session layer [OSI layer 5]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04W28/0263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involving mapping traffic to individual bearers or channels, e.g. traffic flow template [TF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核心网CN设备确定为终端设备建立或修改一个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时所使用的服务质量流标识QFI的长度;CN设备向接入网RAN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QFI长度信息。接入网RAN设备从核心网CN设备接收第一消息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包括至少一个QFI长度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无线通信技术已是目前业 界的研究热点。5G将支持各种类型的网络部署和应用类型,其中包括更高速率体验和更大带 宽的接入能力、更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信息交互、更大规模、低成本的机器型通信设备的接入 和管理等。为满足上述需求,5G定义了基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流的QoS管 理架构,并基于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定义了空口上的数据包传输机制,对 于终端设备的一个分组数据单元(packet data unit,PDU)会话,可包含一个或多个数据流(如 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流),其中具有相同QoS需求的一个或多个数据流组成一 个QoS流,因此一个PDU会话包含一个或多个QoS流。一个或多个QoS流的数据包可承载 在一个DRB上传输,并且在一个DRB上承载的一个或多个QoS流的数据包有相同的转发处 理,例如,相同的调度策略,排队管理策略,速率匹配策略等。
对于一个PDU会话中的一个QoS流,对应有一个QoS流标识(QoS flow ID,QFI)进行指示。在现有3GPP的Release 15版本的技术讨论结果中,QFI的长度为6比特,即一个PDU 会话可包含0~63个QoS流。对于一些场景的通信,有可能一个PDU会话会包含更多的QoS 流。在这种情况下,不同PDU会话所包含的QoS流的数目可能会变化很大,如何对QoS流 进行有效的指示以实现高效数据传输,目前尚无合适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避免了资源浪费,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核心网CN设备确定 为终端设备建立或修改一个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时所使用的服务质量流标识QFI的长度; 该CN设备向接入网RAN设备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QFI长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QFI长度信息是以下三个参数中的至少一项:该QFI的长 度值、该QFI的取值范围和该QFI的长度等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个PDU会话的全部服务质量QoS流的QFI或部分QoS流的QFI对应一个该QFI长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消息是PDU会话资源建立请求消息、PDU会话资源 更新请求消息或初始上下文建立消息。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步骤,CN设备能根据PDU会话的业务需求和/或策略与计费控 制规则确定QFI长度并通知RAN设备,使得CN设备与RAN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中携带合适长度的QFI字段,避免了资源浪费,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入网RAN设备从核 心网CN设备接收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服务质量流标识QFI长度信息;该RAN 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包括该至少一个QFI长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QFI长度信息是以下三个参数中的至少一项:该QFI的长 度值、该QFI的取值范围和该QFI的长度等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个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的全部服务质量QoS流的QFI 或部分QoS流的QFI对应一个该QFI长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消息是PDU会话资源建立请求消息、PDU会话资源 更新请求消息或初始上下文建立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消息是无线资源管理RRC连接重建立消息、RRC重 配置消息或RRC连接恢复消息。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步骤,RAN设备能将CN设备确定的QFI长度通知终端设备, 使得RAN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中携带合适长度的QFI字段,避免了资源浪费, 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核心网CN设备确定 为终端设备修改一个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时所使用的服务质量流标识QFI的长度;该CN 设备向接入网RAN设备发送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包括至少一个QFI映射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QFI映射关系包括该一个PDU会话中至少一个QoS流在 该一个PDU会话修改前所使用的第一长度的QFI与该至少一个QoS流在该一个PDU会话修改后所使用的第二长度的QFI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消息还包括至少一个QFI长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QFI长度信息是以下三个参数中的至少一项:该QFI的长 度值、该QFI的取值范围和该QFI的长度等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消息是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步骤,CN设备能根据PDU会话的业务需求和/或策略与计费控 制规则的变化确定更新的QFI长度并将各个QoS流的先前的QFI与更新的QFI的映射关系通 知RAN设备,使得CN设备与RAN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中携带更新的QFI,保持了数据传输的连续性。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入网RAN设备从核 心网CN设备接收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包括至少一个QFI映射关系;该RAN设备向终端设 备发送第四消息,该第四消息包括该至少一个QFI映射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QFI映射关系包括该一个PDU会话中至少一个QoS流在 该一个PDU会话修改前所使用的第一长度的QFI与该至少一个QoS流在该一个PDU会话修改后所使用的第二长度的QFI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QFI长度信息是以下三个参数中的至少一项:该QFI的长 度值、该QFI的取值范围和该QFI的长度等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消息是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四消息是无线资源管理RRC重配置消息或RRC连接恢 复消息。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步骤,RAN设备将各个QoS流的先前的QFI与更新的QFI的映射关系通知终端设备,使得RAN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中携带更新的QFI,保持了数据传输的连续性。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核心网设备,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 方式、或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核心网设备可 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 方式、或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接入网设备可 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核心网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 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核心网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 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 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 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接入网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或 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 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 该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通信设备(例如,接入网设备或终端设备)的通信单元、处理单元或收 发器、处理器运行时,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第一至第四方面或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 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该程 序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至第四方面或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在以下(多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网络侧部分;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QoS管理架构;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NG-U隧道中传输的下行数据格式以及反射QoS的上 行数据格式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DAP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QFI长度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DAP报头的几种可能的形式;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GTP-U隧道协议封装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更新QFI长度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DU会话容器的格式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增强的PDU会话容器的格式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增强的PDU会话容器的格式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一种示意性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另一种示意性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AN设备的一种示意性框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AN设备的另一种示意性框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N设备的一种示意性框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N设备的另一种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 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 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发明,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 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 现本发明。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 本发明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发明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 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 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 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 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 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 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 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 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 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 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适用于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可采用不 同长度的QoS流标识来指示的QoS流数据传输。
通常地,一个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以及网络侧设备。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 通信系统的网络侧部分100,该网络侧部分100包括下一代核心网(next generationcore,NGC) (也称为5GC)和下一代无线接入网(next generation radio access network,NG-RAN)。其中, 5GC主要包括控制面网元(如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AMF) 和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等)以及用户面网元(user plane function, UPF)。其中,AMF主要负责终端设备的接入和移动性管理,SMF主要负责会话(session) 管理、终端IP地址分配等,UPF主要负责数据包的路由转发、QoS管理等。AMF、SMF和 UPF也可称为核心网(core network,CN)设备。NG-RAN的网元主要包括下一代基站,如下 一代节点B(next-generation Node B,gNB)或下一代演进型节点B(next-generation evolved Node B,ng-eNB)等。gNB和ng-eNB也称为RAN设备,提供用户面和控制面功能。5GC与 NG-RAN之间的接口可定义为NG接口,具体地,5GC与NG-RAN之间的控制面接口可定义 为NG-C接口,5GC与NG-RAN之间的用户面接口可定义为NG-U接口;NG-RAN的不同网 元(如两个gNB)之间的接口可定义为Xn接口。应理解,上述接口的名称是示意性的,还 可以定义为其他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1中的NG-RAN的网元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 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 WCDMA中的基站(NodeB,N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 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network, PLMN)中的接入网设备,例如可以是传输与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reception point,TRP), 集中式处理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分布式处理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应理解, 终端设备通过NG-RAN的网元所管理的小区使用的传输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或者说,频 谱资源)与NG-RAN的网元进行通信,该小区可以属于宏小区(macro cell),超级小区(hyper cell),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 cell),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 cell)、微 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 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
值得说明的是,基于CU和DU分离的RAN设备,CU和DU在物理上可以是分离的也 可以部署在一起。多个DU可以连接到一个CU。一个DU也可以连接多个CU。CU和DU 之间可以通过标准接口(如F1接口)连接。CU和DU各自的功能可以根据无线网络的协议 层划分。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业务数据适配协议栈(service dataadaptation protocol,SDAP)以及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DCP) 层的功能设置在CU,而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设置在DU。应理解,对CU和DU处理功 能按照这种协议层的划分仅仅是一种示例,CU和DU各自的功能也可按照其他的方式进行划 分,例如CU或DU还可以划分为具有协议层的部分处理功能。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将RLC层的部分功能和RLC层以上的协议层的功能设置在CU,将RLC层的剩余功能和RLC 层以下的协议层的功能设置在DU。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按照业务类型或者 其他系统需求对CU或者DU的功能进行划分。例如按时延划分,将处理时间需要满足时延 要求的功能设置在DU,将处理事件不需要满足时延要求的功能设置在CU。在又一种可能的 实现方式中,CU还可以具有核心网的一个或多个功能。一个或者多个CU可以集中设置,也 可以分离设置。例如CU可以设置在网络侧方便集中管理。DU可以具有多个射频功能,也可 以将射频功能拉远设置。CU的功能可以由一个实体来实现也可以由不同的实体实现。例如, 可以对CU的功能进行进一步切分,将控制面(CP)和用户面(UP)分离,即CU的控制面 (CU-CP)和CU用户面(CU-UP)。例如,CU-CP和CU-UP可以由不同的功能实体来实现,CU-CP和CU-UP可以与DU相耦合,共同完成RAN设备的功能。示例性地,CU-CP负责控 制面功能,主要包含RRC和PDCP-C。PDCP-C主要负责控制面数据的加解密,完整性保护, 数据传输等。CU-UP负责用户面功能,主要包含SDAP和PDCP-U,其中SDAP主要负责将 核心网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数据流映射到无线承载。PDCP-U主要负责数据面的加解密,完 整性保护,头压缩,序列号维护,数据传输等。CU-CP和CU-UP可通过标准接口(如E1接 口)连接。CU-CP代表gNB通过NG接口和核心网连接,通过F1-C与DU连接。CU-UP通 过F1-U与DU连接。可选地,PDCP-C也在CU-UP中。
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 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 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可以是WLAN中的站点(station,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 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中 继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下 一代通信系统,例如,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作为 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 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 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 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 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 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 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 首饰等。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QoS管理架构200,该QoS管理架构200适用于NG-RAN 连接到5GC,也适用于E-UTRA连接到5GC。该QoS管理架构是基于QoS流对终端设备与 网络侧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进行QoS管理。具体地,包括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和接入层(access stratum,AS)的QoS管理,其中终端设备与NG-RAN之间的信令和数据传输属于AS层的操作,终端设备与5GC之间信令和数据的传输属于NAS层操作。在QoS管 理中,一个PDU会话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IP流和/或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数据包。在NAS层, 一个QoS流是对一个PDU会话中各数据包进行QoS区分的最小粒度。
NAS层主要负责IP流和/或其它类型数据包与QoS流的映射关系;对于下行数据,由UPF通过分组检测规则(packet detection rule,PDR)来实现;对于上行数据,由终端设备通 过QoS规则来实现。PDR和QoS规则都是通过分组过滤器(packet filter)来识别对应的数 据包,从而知道该数据包属于哪个QoS流。具体地,分组过滤器通过识别数据包的特性来判 断该数据包。例如,对于IP数据包,通过该数据包的源IP地址或者目标IP地址,源端口号或目标端口号,传输层协议号等来识别该数据包。对于终端设备而言,QoS规则的可以从5GC获取,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的内部预先配置获取,还可以通过反射(reflective)QoS特性来获取。其中,反射QoS特性是指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接收的下行数据包与QoS流的对应关系来生成其上行数据包与QoS流的对应关系。示例性地,对于具有源IP地址为第一地址、目标 IP地址为第二地址、源端口号为第一端口号、目标端口号为第二端口号、传输层协议号为第一协议号的下行数据包,该下行数据包由UPF映射到第一QoS流;如果NAS层采用了反射 QoS特性,则终端设备会将源IP地址为第二地址、目标IP地址为第一地址、源端口号为第 二端口号、目标端口号为第一端口号、传输层协议号为第一协议号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第一QoS流。5GC可通过控制面或用户面的方式来激活反射QoS特性。例如,5GC可通过NG-C 通知NG-RAN一个QoS流具有反射QoS特性。5GC在发送到NG-RAN的数据包报头中携带 反射QoS指示(reflective QoS indicator,RQI),以指示该数据包具备反射QoS特性。对于在 5GC与NG-RAN之间传输的任意一个下行数据包,UPF会在NG-U隧道中传输的数据包的报 头中携带了一个QoS流标识QFI来指示该数据包属于哪个QoS流。对于终端设备与5GC之 间传输的任意一个上行数据包,终端设备在该数据包的报头中携带一个QFI来指示该数据包 属于哪个QoS流。图3示出了一种在NG-U隧道中传输的下行数据包以及反射QoS的上行数 据包。其中,对于下行数据包,SDAP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包括QFI、 IP报头、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报头以及数据内容(Data);对 于上行数据包,上行QoS规则为将IP地址和端口号进行源和目标的对调,即将上行数据包 的源地址和源端口号设置为下行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和目标端口号,将上行数据包的目标地址 和目标端口号设置为下行数据包的源地址和源端口号。终端通过下行数据包报头信息,根据反射QoS特性得到上行包的分组过滤器和QFI,通过QFI进行QoS标记(QoS marking)。
AS层主要负责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的映射关系。对于下行 数据,由NG-RAN通过AS层的映射规则来实现,即NG-RAN配置QoS流与DRB的映射关 系,并在空口通过DRB为QoS流提供QoS服务;对于上行数据,由NG-RAN通知终端设备 对应的QoS流与DRB的映射关系。应理解,根据各个QoS流的QoS模板(profile),即该 QoS流的时延、丢包率、优先级、保证速率、最大速率、以及速率不满足的通知指示中的一 项或多项的QoS参数,一个或多个QoS流可映射到一个DRB上。同一DRB上的数据包得 到相同的转发处理。如图2所示,一个终端设备的一个PDU会话中包含了三个QoS流。在 NG-RAN与5GC之间,该三个QoS流在一个NG-U隧道中进行传输;在终端设备与NG-RAN 之间,该三个QoS流中的两个QoS流映射在一个无线承载中,另一个QoS流映射到另一个 无线承载中进行传输。NG-RAN可通过RRC信令或反射映射(reflective mapping)的方式为 终端设备配置QoS流的上行传输与DRB的映射关系。反射映射是指终端设备通过检测下行 数据包中携带的QFI,将具有相同QFI的QoS流的上行数据包映射到承载下行数据包的DRB 上,即上行数据包和下行数据包承载在相同的DRB上。示例性地,一个QoS流的下行数据 包映射到第一DRB上,如果AS层采用了反射映射,则该QoS流的上行数据包也映射到第一 DRB上。
与LTE系统的协议栈不同的是,5G系统的NG-RAN设备以及终端设备在分组数据汇聚 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之上新增了SDAP层,其中一个PDU会 话对应有一个SDAP实体,SDAP层负责QoS流与DRB的映射,并可能会将QoS流相应的QFI添加在该QoS流的数据包的报头。NG-RAN可通过RRC消息配置终端设备的一个DRB 中的上行数据包或下行数据包是否携带SDAP报头。当配置下行数据包需要携带SDAP报头 时,RAN设备的SDAP层需要为每个下行数据包携带QFI,当配置上行数据包需要携带SDAP 报头时,终端设备的SDAP层需要为每个上行数据包携带QFI。图4示出一种SDAP的协议 数据单元格式,其中RDI字段、RQI字段和QFI字段形成SDAP协议数据单元的报头。RDI 字段用于指示AS层是否执行反射映射,RQI字段用于指示NAS层是否执行反射QoS。根据 3GPP的Release15版本的技术讨论结果,当前SDAP报头中的QFI的长度为6比特,表明一 个PDU会话可包含0~63个QoS流。发明人发现,一个PDU会话可能会包含更多的QoS流, 使得QFI的长度要大于6比特。此外,不同的PDU会话所包含的QoS流的数目差异可能会 很大,并且一个PDU会话所包含的QoS流的数目也会动态改变,如何能有效地标识不同情 况下的QoS流,高效地进行数据传输,目前尚无合适的解决方案。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 了一种针对不同QFI长度的数据传输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QFI长度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应理解,图5是 本申请实施例的设置QFI长度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示出了该方法的详细的通信步骤或操作, 但这些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图5中的各种操作的变 形。此外,图5中的各个步骤可以分别按照与图5所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 并非要执行图5中的全部操作。该方法500可应用于图2所示的终端设备的PDU会话建立或 更新时的场景,该流程包含如下步骤:
501、CN设备向RAN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其中第一消息包含一个或多个QFI的长度信息。
CN设备根据一个终端设备的一个PDU会话的业务需求和/或策略与计费控制规则确定为 该终端设备建立或修改该PDU会话时所使用的QFI的长度,CN设备需要将该QFI的长度信 息通过信令通知RAN设备,以使RAN设备能正确解析从CN设备收到的QoS流的数据包和/或向CN设备发送能被正确解析的QoS流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一个PDU会话,CN设备向RAN设备发送该PDU会话所使用的QFI的长度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该PDU会话中的全部QoS流所使用的QFI长度 值是相同的。例如,一个PDU会话包括三个QoS流,其中三个QoS流都使用长度为6比特 的QFI来分别标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一个PDU会话,CN设备向RAN设备发送该PDU会话所使用的多个QFI的长度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该PDU会话中不同的QoS流可使用不同 的QFI长度。例如,一个PDU会话包括三个QoS流,其中第一QoS流可使用长度为6比特 的QFI来标识,第二QoS流可使用长度为8比特的QFI来标识,第三QoS流可使用长度为 10比特的QFI来标识;可选地,第一和第二QoS流可使用长度为6比特的QFI来标识,第 三QoS流可使用长度为10比特的QFI来标识。
在该步骤中,QFI的长度信息可以有多种形式来表示QFI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QFI的长度信息可以是QFI的长度值。示例性地,一个QFI 的长度信息就是该QFI的长度值,如6比特、8比特或10比特等。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QFI的长度信息可以是QFI的取值范围。示例性地,一个 QFI的长度信息就是该QFI的取值范围,如0~63(该取值范围对应QFI长度为6比特)、0~255 (该取值范围对应QFI长度为8比特)、或0~1023(该取值范围对应QFI长度为10比特)等。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QFI的长度信息可以是QFI的长度等级。示例性地,一个 QFI的长度信息就是该QFI长度等级,如长QFI或短QFI。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由标准设定或由运营商定义网络侧和终端设备可使用的QFI的不同长度,如6比特和10比特,并且在PDU会话建立前网络侧和终端设备均已获取该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CN设备向RAN 设备发送的QFI长度信息为短QFI,则表示CN设备采用的QFI长度为6比特;如果CN设 备向RAN设备发送的QFI长度信息为长QFI,则表示CN设备采用的QFI长度为10比特。 进一步地,CN设备可通过1比特位的字段来进行指示,例如设置该字段的比特位值为“0” 表示使用短QFI,设置该字段的比特位值为“1”表示使用长QFI。一个QFI的长度等级还可 以是多等级的,如长QFI、中等QFI和短QFI等。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由标准设定或由运营 商定义网络侧和终端设备可使用三种或以上的不同长度,如6比特、8比特和10比特,并且 在PDU会话建立前网络侧和终端设备均已获取该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CN设备向RAN 设备发送的QFI长度信息为短QFI,则表示CN设备采用的QFI长度为6比特;如果CN设 备向RAN设备发送的QFI长度信息为中等QFI,则表示CN设备采用的QFI长度为8比特; 如果CN设备向RAN设备发送的QFI长度信息为长QFI,则表示CN设备采用的QFI长度为10比特。进一步地,CN设备可通过2比特位的字段来进行指示,例如设置该字段的比特位 值为“00”表示使用短QFI,设置该字段的比特位值为“01”表示使用中等QFI,设置该字 段的比特位值为“10”表示使用长QFI。
应理解,在本步骤中,第一消息包含的QFI的长度信息既应用于一个QoS流的上行传输 也应用于该QoS流的下行传输,即对于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其采用的QFI的长度是相同的。 可选地,第一消息中还可分别包含一个QoS流的上行传输的QFI长度信息和下行传输的QFI 长度信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一个PDU会话,第一消息包含该PDU会话中所 有QoS流的上行传输的QFI长度信息和所有QoS流的下行传输的QFI长度信息。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一个PDU会话,第一消息包含该PDU会话中一个或多个QoS流的 上行传输的QFI长度信息和一个或多个QoS流的下行传输的QFI长度信息。
在本步骤中,第一消息用于CN设备通知RAN设备为终端设备建立或修改PDU会话。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是PDU会话资源建立请求(PDU 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quest)消息, 还可以是PDU会话资源更改请求(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 request)消息,还可以是初始 上下文建立请求(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等。
502、RAN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其中第二消息包含一个或多个QFI的长度信 息。
RAN设备从CN设备获取了一个终端设备的一个PDU会话中所使用的QFI的长度,RAN设备需要将该QFI的长度信息通过信令通知终端设备设备,以使终端设备能正确解析从RAN设备收到的承载QoS流的DRB数据包和/或向RAN设备发送能被正确解析的承载QoS流的 DRB数据包。
与步骤501中的实现方式类似,对于一个PDU会话,RAN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一个QFI 的长度信息,该QFI长度信息是针对该PDU会话中的全部QoS流,RAN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多个QFI的长度信息,该多个QFI的长度信息分别针对不同的QoS流。此外,RAN 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一个QFI长度信息可以是针对一个DRB中的全部QoS流。
在本步骤中,QFI的长度信息也可以有类似步骤501中的多种形式来表示,如采用QFI 的长度值、采用QFI的取值范围、或采用QFI的长度等级等。QFI长度信息还可以采用其他 隐式的方法来指示,如通过其他信息来间接指示。示例性地,RAN设备通知终端设备SDAP的报头长度信息,当SDAP报头长度属于不同的范围时隐式指示不同的QFI长度。例如,当SDAP报头长度大于1字节时,则表示QFI长度为8比特,当SDAP报头长度小于或等于1 字节时,则表示QFI长度为6比特。此外,第二消息包含的QFI的长度信息既可同时应用于 一个QoS流的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也可分别应用于一个QoS流的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
在本步骤中,第二消息用于RAN设备为终端设备建立或重配RRC连接。可选地,第二消息可以是RRC连接重建立(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消息,还可以是RRC重配置 (RRC reconfiguration)消息,还可以是RRC连接恢复(RRC connection resume)消息等。 进一步地,第二消息包含的一个或多个QFI的长度信息可以携带在第二消息中的DRB建立 或DRB修改的字段中,如在DRB的SDAP配置字段中携带。表1示出一种在SDAP配置字 段中携带QFI的长度的方式。
表1 SDAP配置字段
其中,sdap-LengthInfo字段用于配置SDAP的报头长度,如图4中该字段取值为8比特 时表示QFI的长度为6比特;该字段取值为12比特时表示QFI的长度为10比特。在这种方式中,QFI的长度信息是通过配置SDAP的报头长度来隐式的指示。可选地,在DRB配置字 段中,还可以采用新的字段(如QFI-LegnthInfo字段)来显示地指示QFI的长度信息。应理 解,如果QFI长度信息是针对该PDU会话中的全部QoS流的话,则一个SDAP配置中的一 个PDU会话只需要包含一个QFI长度信息;如果QFI长度信息是针对该PDU会话中的各个 QoS流的话,则一个SDAP配置中的一个PDU会话需要包含多个QFI长度信息,其中一个 QFI长度信息对应该QFI所指示的QoS流所映射到的DRB。QFI长度信息还可以是针对一个 DRB中的所有QoS流,一个PDU会话中不同的DRB可以设置不同的QFI长度信息,也可 以设置相同的QFI长度信息。
此外,在CU-DU的应用场景中,CU-CP从CN设备获取了QFI的长度信息后,通过信 令(如SDAP配置消息等)通知CU-UP对应的PDU会话或者DRB的QFI的长度信息。
在步骤501之前,终端设备可以通过NAS信令向CN设备上报其对不同长度的QFI的支 持能力。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AS信令向RAN设备上报其对不同长度的QFI的支持能力。CN设备可以将其获取的终端设备对不同长度的QFI的支持能力发送给RAN设备。RAN也 可以将其获取的终端设备对不同长度的QFI的支持能力发送给CN设备。RAN设备还可以将 其自身对不同长度的QFI的支持能力上报给CN设备,如通过NG建立请求(NG setup request) 消息、RAN配置更新(RAN configuration update)消息、AMF配置更新确认(AMFconfiguration update acknowledge)消息、或NG复位(NG reset)消息中携带相应的指示。RAN设备可以 将其自身不支持更长QFI的能力(如不支持长度超过6比特的QFI)上报给CN设备,如通 过AMF配置更新失败/错误指示(AMF configuration update failure/errorindication)消息中的 原因(cause)字段携带相应的指示。CN设备还可以将其自身对不同长度的QFI的支持能力 通知RAN设备,如通过NG建立响应(NG setup response)消息、RAN配置更新确认(RAN configuration update acknowledge)消息、AMF配置更新(AMFconfiguration update)消息、 或NG复位(NG reset)消息中携带相应的指示。CN设备可以将其自身不支持更长QFI的能 力(如不支持长度超过6比特的QFI)通知RAN设备,如通过NG建立失败(NG setup failure) 消息、RAN配置更新失败/错误指示(RAN configurationupdate failure/error indication)消息中 的原因(cause)字段携带相应的指示。由此,CN设备获知RAN设备以及终端设备对不同长 度的QFI的支持能力,以便确定为该终端设备建立或修改一个PDU会话时所使用的QFI的 长度。在一种示例中,CN设备根据PDU会话的QoS流数量确定需要使用8比特长度的QFI, 而RAN设备可支持最多10比特长度的QFI,终端设备可支持最多8比特长度的QFI,则CN 设备确定为该PDU会话使用8比特长度的QFI。在另一种示例中,CN设备根据PDU会话的 QoS流数量确定需要使用8比特长度的QFI,而RAN设备可支持最多10比特长度的QFI, 终端设备只支持最多6比特长度的QFI,则CN设备确定为该PDU会话使用6比特长度的 QFI。
通过上述步骤,确定了终端设备与RAN设备、以及RAN设备与CN设备之间数据传输时使用的QFI的长度。可选地,终端设备收到RAN设备的QFI的长度信息后,终端设备的 RRC层或SDAP层可通知PDCP层相应的PDU会话的QFI的长度,使得PDCP层知道对哪 些内容进行加密/解密和头压缩/头解压缩。
在数据传输时,各个设备根据确定的QFI长度为数据包进行封装。示例性地,对于下行 传输,CN设备在NG-U隧道中向RAN设备发送的一个QoS流的下行数据采用GPRS隧道协议用户面部分(GPRS Tunneling Protocol-User Plane,GTP-U)隧道协议进行封装。RAN设备 从CN设备收到下行数据包后,在SDAP层对数据包进行封装。图6示出了SDAP层的SDAP 报头的几种可能的形式。假设通过上述步骤确定了QFI长度为8比特,在形式(a)中,QFI 字段占用8个比特,其后面跟随Data。应理解,该Data相当于UPF发送的包含IP报头、TCP 报头以及下行数据包内容的数据。在形式(b)中,QFI字段占用8个比特,其后面跟随6比 特长度的保留字段(R),然后跟随Data。在形式(c)中,在QFI字段前填充6比特长度的 保留字段(R),使得QFI字段起始于一个整字节,如图中所示QFI字段起始与第二字节(Oct2) 的第1比特位。可选地,还可以采用形式(d),在该形式中,在QFI字段前新增了一个长度 指示(lengthindicator,LI)字段用来表示QFI的长度。图7示出一种GTP-U隧道协议封装的 基本形式。其中,T-PDU对应业务数据(如IP数据),在GTPv1-U报头(具体格式见表2) 的Next ExtensionHeader Type字段中可指示下一项报头内容为PDU会话容器(container)扩 展头,其中PDU会话容器扩展头格式如表3所示,其中的PDU会话容器包含了QFI信息。
表2 GTPv1-U报头内容
NOTE 0:(*)This bit is a spare bit.It shall be sent as'0'.The receivershall not evaluate this bit.
NOTE 1:1)This field shall only be evaluated when indicated by the Sflag set to 1.
NOTE 2:2)This field shall only be evaluated when indicated by the PNflag set to 1.
NOTE 3:3)This field shall only be evaluated when indicated by the Eflag set to 1.
NOTE 4:4)This field shall be present if and only if any one or moreof the S,PN and E flags are set.
表3 PDU会话容器扩展头内容
图9示出QFI长度为6比特时PDU会话容器的格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对PDU会话容器进行增强以适配不同长度QFI的方式。比如在PDU会话容器格式中增加一些比特信息来区分不同长度的QFI。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以在PDU会话容器中扩展PDU类型的 取值,对PDU类型字段取不同的数值,对应不同长度的QFI。示例性地,PDU类型取值为0, 表示QFI长度为6比特;PDU类型取值为1,表示QFI长度为10比特。图10示出一种增强 的PDU容器的格式,其中,PDU类型取值为2,QFI长度为14比特的PDU会话容器的格式 示例。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PDU会话容器的空余(Spare)字段中增加指示QFI 长度的信息。图11示出另一种增强的PDU容器的格式,其中,将空余字段所占用的四比特 用于指示QFI的长度。应理解,QFI的长度指示还可使用空余字段的其他数目的比特来表示。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保留PDU会话容器中扩展PDU类型的取值,比如仍然取值为 0,使用图8中的空余(Spare)字段对应长度大于6比特的QFI的高位比特,该QFI的低位 比特对应图8中已有的QFI字段占用的比特。示例性地,如果QFI长度为10比特,其中高 位4比特对应图8中第一个字节的spare所占比特,低位6比特对应图8中的QoS Flow Identifier 所占比特。例如,QFI取值为“1111100000”,则高位4比特“1111”对应图8中第一个字 节的spare字段所占比特,低位6比特“100000”对应图8中的QoS Flow Identifier字段所占 的比特。
通过上述步骤,CN设备能根据PDU会话的业务需求和/或策略与计费控制规则确定QFI 长度并通知RAN设备和终端设备,使得CN设备与RAN设备之间以及RAN设备与终端设 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中携带合适长度的QFI字段,避免了资源浪费,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实施例二
在终端设备的一个PDU会话建立后,在通信的过程中,随着业务的变化,该PDU会话所包含的QoS流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在终端设备的初始PDU会话建立时,该PDU 会话可能包含数百个QoS流,需要使用较长比特长度(如10比特长度)的QFI;随着业务的 变化,该PDU会话中的QoS流的数目逐渐下降到数十个QoS流,这时只需要使用较短比特 长度(如6比特长度)的QFI就足够。在这种情况下,CN设备、RAN设备以及终端设备需 要更新QFI的长度,并将当前的QoS流的QFI从先前的第一长度的QFI映射到更新的第二长 度的QFI。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更新QFI长度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应理解,图8是 本申请实施例的设置QFI长度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示出了该方法的详细的通信步骤或操作, 但这些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图8中的各种操作的变 形。此外,图8中的各个步骤可以分别按照与图8所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 并非要执行图8中的全部操作。该方法800可应用于图2所示的终端设备的PDU会话更新时 的场景,该流程包含如下步骤:
801、CN设备向RAN设备发送第三消息,其中第三消息包含一个或多个QFI的映射关系。
CN设备根据一个终端设备的一个PDU会话的业务需求和/或策略与计费控制规则的变化 确定为该终端设备所建立的该PDU会话所使用的QFI的长度需要发生变化,例如从10比特 长度更新为6比特长度。对于该PDU会话中的一个QoS流,CN设备需要将该QoS流先前所使用的第一长度的QFI更新为第二长度的QFI,并将先前的第一长度的QFI与更新的第二长度的QFI的映射关系通过信令通知RAN设备,以使RAN设备能正确解析从CN设备收到 的QoS流的数据包。示例性地,对于一个QoS流,在CN设备确定要更改QFI长度之前,该 QoS流的先前的QFI长度为10比特,取值为“1001011101”;在CN设备确定要更新QFI长 度至6比特并将该QoS流的更新的QFI取值为“101001”后,CN设备需要将该QoS流的先 前的第一长度的QFI与更新的第二长度的QFI之间的映射关系,即“1001011101”到“101001” 的映射关系,通知给RAN设备。应理解,当PDU会话包含多个QoS流时,第三消息包含该 多个QoS流所对应的多个QFI的映射关系。各个QoS流的先前的QFI的长度可以是相同也 可以是不同,更新的QFI的长度可以是相同也可以是不同。可选地,CN设备还可以将更新 前的多个QoS流对应到更新后的一个QoS流,或者将更新前的一个QoS流对应到更新后的 多个QoS流。对于上述示例,在前一种情况,CN设备将多个10比特长度的QFI映射到一个 6比特长度的QFI;在后一种情况,CN设备将一个10比特长度的QFI映射到多个6比特长 度的QFI。
可选地,第三消息还包含一个或多个QFI的长度信息。应理解,上述一个或多个QFI的 映射关系应用于已建立的一个或多个QoS流;该一个或多个QFI的长度信息应用于需要建立 的新的一个或多个QoS流。进一步地,该一个或多个QFI的长度信息的实现方式和前述步骤 501中的描述是类似的,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在本步骤中,第三消息包含的QFI的映射关系既可同时应用于QoS流的上行传 输和下行传输,也可分别应用于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类似地,第三消息包含的QFI的长度 信息也可同时应用于QoS流的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也可分别应用于QoS流的上行传输和下 行传输。
在本步骤中,第三消息用于CN设备通知RAN设备为终端设备修改PDU会话。可选地,第三消息可以是PDU会话资源更改请求(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 request)消息等。
802、RAN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消息,其中第四消息包含一个或多个QFI的映射关 系。
RAN设备从CN设备获取了一个终端设备的一个或多个QoS流的QFI映射关系,RAN设备需要将该一个或多个QoS流的QFI映射关系通过信令通知终端设备设备,以使终端设备能正确解析从RAN设备收到的承载QoS流的DRB数据包和/或向RAN设备发送能被正确解 析的承载QoS流的DRB数据包。
与步骤801中的实现方式类似,对于一个QoS流,RAN设备将该QoS流先前的第一长度的QFI与更新的第二长度的QFI的映射关系通过信令通知终端设备。
可选地,第四消息还包含一个或多个QFI的长度信息,该一个或多个QFI的长度信息应 用于需要建立的新的一个或多个QoS流。
在本步骤中,第四消息用于RAN设备为终端设备重配RRC连接。可选地,第四消息可以是是RRC重配置(RRC reconfiguration)消息,还可以是RRC连接恢复(RRC connectionresume)消息等。
此外,在CU-DU的应用场景中,CU-CP从CN设备获取了QFI的映射关系后,通过信 令(如通过SDAP配置消息等)通知CU-UP对应的QoS流的QFI的映射关系。
通过上述步骤,确定了终端设备与RAN设备、以及RAN设备与CN设备之间数据传输时使用更新了长度的QFI。可选地,终端设备收到RAN设备的更新的QFI后,终端设备的 RRC层或SDAP层可通知PDCP层相应的PDU会话中各个QoS流的更新的QFI长度,使得 PDCP层知道对哪些内容进行加密/解密和头压缩/头解压缩。
通过上述步骤,CN设备能根据PDU会话的业务需求和/或策略与计费控制规则的变化确 定更新的QFI长度并将各个QoS流的先前的QFI与更新的QFI的映射关系通知RAN设备和 终端设备,使得CN设备与RAN设备之间以及RAN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中携带更新的QFI,保持了数据传输的连续性。
在数据传输时,各个设备根据各个QoS流的更新的QFI为数据包进行封装。示例性地, 对于一个QoS流的下行数据传输,CN设备在NG-U隧道中向RAN设备发送的该QoS流的 下行数据采用更新后的QFI长度对应的GTP-U格式。对于RAN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该QoS 流的下行传输,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AN设备在确认使用先前的第一长度的QFI的该QoS流的下行数据都已经被终端设备正确接收之后,再发送第四消息通知终端设备,并使用第二长度的QFI继续传输该QoS流的下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该QoS流与DRB的映射关 系保持不变,即不管使用先前的第一长度的QFI还是更新后的第二长度的QFI,该QoS流都 映射到同一个DRB上。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AN设备在第四消息中为更新到第二 长度的QFI的该QoS流配置新的第二DRB,而保留使用先前的第一长度的QFI的该QoS流 所映射的第一DRB。在这种情况下,该QoS流与DRB的映射关系发生了变化,即使用先前 的第一长度的QFI时映射到一个DRB,使用更新的第二长度的QFI时映射到另一个DRB。 RAN设备在第一DRB上发送一个结束指示,并在第二DRB上继续传输该QoS流的下行数 据。终端设备在第一DRB上接收下行数据包时,可根据第四消息中的QFI的对应关系,其 SDAP层向上层(如应用层)递交数据包时携带更新的第二长度的QFI。应理解,该结束指 示可以是通过SDAP层的控制PDU指示,也可以是通过SDAP层的一个不带数据包的PDU 指示,还可能是通过PDCP层控制PDU指示。SDAP层的控制PDU可能还携带先前的第一 长度的QFI,或者不带数据包的PDU可能还携带先前的第一长度的QFI。
示例性地,对于一个QoS流的上行数据传输,终端设备收到RAN设备发送的第四消息 后,终端设备的RRC层可通知上层(如应用层)对应的QFI更新,终端设备的RRC层也可 通知SDAP层对应的QFI更新。如果RAN设备为终端设备保留了该QoS流使用先前的第一 长度的QFI时所映射的第一DRB,且为该QoS使用更新的第二长度的QFI时配置了新的第 二DRB,则终端设备的SDAP层在第一DRB发送一个结束指示,并在第二DRB上继续传输 该QoS流的上行数据。应理解,该结束指示可以是通过SDAP层的控制PDU中指示,也可 以是通过SDAP层的一个不带数据包的PDU指示,还可能是通过PDCP层控制PDU指示。 SDAP层的控制PDU可能还携带先前的第一长度的QFI,或者不带数据包的PDU中可能还 携带先前的第一长度的QFI。此外,RAN设备在第一DRB上收到上行数据包时,RAN设备 根据CN设备发送的第三消息,在向CN设备发送的NG-U隧道中的数据包是以更新后的QFI 对应的GTP-U格式发送的。
上文结合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方法实施例,下文结合图12至图17,详细描 述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应理解,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相互对应,类似的描述可以参照 方法实施例。值得注意的是,装置实施例可以与上述方法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200的示意性框图,该通信装置1200可以对应(例 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1200可以包 括:处理器1201和收发器1202,处理器和收发器通信连接。可选地,该通信装置1200还包 括存储器1203,存储器1203与处理器1201通信连接。可选地,处理器1201、存储器1203和收发器1202可以通信连接,该存储器1203可以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201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收发器1202发送信息或信号。其中,处理器1201和收发器1202分别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 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300的示意性框图,该通信装置1300可以对应(例 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1300可以包 括:接收模块1301、处理模块1302和发送模块1303,处理模块1302分别和接收模块1301 和发送模块1303通信相连。该通信设备1300中各模块或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 例中的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400的示意性框图,该通信装置1400可以对应(例 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RAN设备。该通信装置1400可以 包括:处理器1401和收发器1402,处理器和收发器通信连接。可选地,该通信装置1400还 包括存储器1403,存储器1403与处理器1401通信连接。可选地,处理器1401、存储器1403和收发器1402可以通信连接,该存储器1403可以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401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收发器702发送信息或信号。其中,处理器701和收发器702分 别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RAN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500的示意性框图,该通信装置1500可以对应(例 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RAN设备。该通信装置1500可以 包括:接收模块1501、处理模块1502和发送模块1503,处理模块1502分别和接收模块1501 和发送模块1503通信相连。该通信设备1500中各模块或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 例中的RAN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600的示意性框图,该通信装置1600可以对应(例 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CN设备。该通信装置1600可以包 括:处理器1601和收发器1602,处理器和收发器通信连接。可选地,该通信装置1600还包 括存储器1603,存储器1603与处理器1601通信连接。可选地,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3和收发器1602可以通信连接,该存储器1603可以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601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收发器702发送信息或信号。其中,处理器701和收发器702分 别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CN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 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700的示意性框图,该通信装置1700可以对应(例 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CN设备。该通信装置1700可以包 括:接收模块1701、处理模块1702和发送模块1703,处理模块1702分别和接收模块1701 和发送模块1703通信相连。该通信设备1700中各模块或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 例中的CN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应理解,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中的处理器(1201、1401、16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硬件芯片或者其 任意组合。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简称 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 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Device,简称CPLD),现场可编程 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 简称GAL)或其任意组合。
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203、1403、160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以是非易失性 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快闪存 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简称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 简称SSD);还可以是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 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 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 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 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 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 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 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 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 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 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 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 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含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 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专利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 介质包含: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简称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 器(RAM,简称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仅为本专利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 在本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核心网CN设备确定为终端设备建立或修改一个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时所使用的服务质量流标识QFI的长度;
所述CN设备向接入网RAN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QFI长度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FI长度信息是以下三个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QFI的长度值、所述QFI的取值范围和所述QFI的长度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PDU会话的全部服务质量QoS流的QFI或部分QoS流的QFI对应一个所述QFI长度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是PDU会话资源建立请求消息、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或初始上下文建立消息。
5.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接入网RAN设备从核心网CN设备接收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服务质量流标识QFI长度信息;
所述RAN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至少一个QFI长度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FI长度信息是以下三个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QFI的长度值、所述QFI的取值范围和所述QFI的长度等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的全部服务质量QoS流的QFI或部分QoS流的QFI对应一个所述QFI长度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是PDU会话资源建立请求消息、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或初始上下文建立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是无线资源管理RRC连接重建立消息、RRC重配置消息或RRC连接恢复消息。
10.一种核心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用于向接入网RAN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服务质量流标识QFI长度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为终端设备建立或修改一个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时所使用的QFI的长度以及生成所述第一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核心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QFI长度信息是以下三个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QFI的长度值、所述QFI的取值范围和所述QFI的长度等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核心网设备,其特征在于,一个PDU会话的全部服务质量QoS流的QFI或部分QoS流的QFI对应一个所述QFI长度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核心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是PDU会话资源建立请求消息、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或初始上下文建立消息。
14.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用于从核心网设备接收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服务质量流标识QFI长度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生成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至少一个QFI长度信息;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QFI长度信息是以下三个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QFI的长度值、所述QFI的取值范围和所述QFI的长度等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一个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的全部服务质量QoS流的QFI或部分QoS流的QFI对应一个所述QFI长度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是PDU会话资源建立请求消息、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或初始上下文建立消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是无线资源管理RRC连接重建立消息、RRC重配置消息或RRC连接恢复消息。
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当其在核心网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核心网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当其在接入网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接入网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653954.0A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06365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53954.0A CN110636544B (zh)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CT/CN2019/092193 WO2019242714A1 (zh) 2018-06-22 2019-06-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19823093.0A EP3806529A4 (en) 2018-06-22 2019-06-21 DATA TRANSMISSION PROCESS AND APPARATUS
US17/124,650 US11877178B2 (en) 2018-06-22 2020-12-17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53954.0A CN110636544B (zh)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6544A true CN110636544A (zh) 2019-12-31
CN110636544B CN110636544B (zh) 2022-09-23

Family

ID=68967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53954.0A Active CN110636544B (zh)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77178B2 (zh)
EP (1) EP3806529A4 (zh)
CN (1) CN110636544B (zh)
WO (1) WO2019242714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4710A (zh) * 2021-01-04 2021-05-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804716A (zh) * 2020-12-29 2021-05-14 联想未来通信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限值的配置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158074A (zh) * 2021-11-29 2022-03-08 北京恒安嘉新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5g网元地址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68863A (zh) * 2020-08-19 2023-01-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3125096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85674B2 (en) * 2019-01-23 2020-09-22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Allocation of data radio bearers for quality of service flows
WO2020166850A1 (en) * 2019-02-12 2020-08-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uni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0204522A1 (ko) * 2019-03-29 2020-10-0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Nas 프로토콜을 이용한 qos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32282A1 (en) * 2016-05-13 2017-11-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guaranteed quality of service and quality of experience channel
CN107493590A (zh) * 2017-06-15 2017-12-19 罗德祥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基站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37123A (zh) * 2017-04-27 2018-01-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传递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45320A (zh) * 2018-02-09 2019-06-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业务质量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99481B1 (ko) * 2016-08-01 2023-02-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데이터 통신을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451828B (zh) * 2017-07-25 2022-05-1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包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3556785A (zh) * 2017-08-11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质量流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JP7145603B2 (ja) * 2017-11-15 2022-10-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EP3709686B1 (en) * 2018-02-06 2021-12-2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ata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
US11310689B2 (en) * 2018-02-08 2022-04-1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indicating QFI and user equipment
JP2021514135A (ja) * 2018-02-15 2021-06-03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Ranと5gcとの間のqfi調和を提供する方法、ならびに、関連する無線端末、基地局、およびコア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
WO2019216576A1 (en) * 2018-05-09 2019-11-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acket based on type of packet by transmission en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32282A1 (en) * 2016-05-13 2017-11-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guaranteed quality of service and quality of experience channel
CN107637123A (zh) * 2017-04-27 2018-01-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传递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93590A (zh) * 2017-06-15 2017-12-19 罗德祥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基站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45320A (zh) * 2018-02-09 2019-06-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业务质量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TSG-RAN2: "《R2-1801151》", 26 January 2018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68863A (zh) * 2020-08-19 2023-01-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2804716A (zh) * 2020-12-29 2021-05-14 联想未来通信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限值的配置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804710A (zh) * 2021-01-04 2021-05-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804710B (zh) * 2021-01-04 2024-05-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158074A (zh) * 2021-11-29 2022-03-08 北京恒安嘉新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5g网元地址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58074B (zh) * 2021-11-29 2024-03-29 北京恒安嘉新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5g网元地址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25096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42714A1 (zh) 2019-12-26
EP3806529A1 (en) 2021-04-14
EP3806529A4 (en) 2021-07-28
US20210105657A1 (en) 2021-04-08
CN110636544B (zh) 2022-09-23
US11877178B2 (en) 202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654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30148192A1 (en)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 core network node, radio terminal, and methods therefor
CN110636575B (zh) 一种切换方法及装置
US11647557B2 (en)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 radio terminal, and methods therefor
EP3793240A1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665575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10971351B (zh) 一种协调重复传输的方法
CN108924926B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1585723B (zh) 一种辅助信息及其传递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