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2683B - 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2683B
CN110612683B CN201780090640.8A CN201780090640A CN110612683B CN 110612683 B CN110612683 B CN 110612683B CN 201780090640 A CN201780090640 A CN 201780090640A CN 110612683 B CN110612683 B CN 1106126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coding
network device
uplink data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06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12683A (zh
Inventor
陈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12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126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6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前,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根据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译码成功,则将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由此可知,第一网络设备无需等待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的译码结果后才进行译码,从而可有效避免网络设备之间交互时延较大时,上行通信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上行数据的发送只由终端接入的服务基站来控制,具体来说,终端解析服务基站下发的控制信息获取调度结果,根据该调度结果发送上行数据,且,终端将其他基站下发的信息均视为干扰。因而,当终端由服务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移动至相邻基站的覆盖区域内,但并未触发小区切换时,与终端通信效率最优的基站已变为相邻基站,但终端的上行数据发送行为仍只能由服务基站来控制,从而使得终端的通信效率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引入了多基站协作接收终端的上行数据的方式,具体实现过程为:
(1)终端接入服务基站,由服务基站负责其上行调度与移动性管理。服务基站完成终端的上行调度后,将控制信息(包括对终端的调度结果等信息)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至终端,终端成功解析控制信息后在指定的时频资源上发送上行数据。
(2)服务基站在完成终端上行调度后,还会将终端信息(包括终端标识、对终端的调度结果等信息)发送至协作基站,协作基站接收并成功解析服务基站发送的终端信息后,在指定的时频资源上尝试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并将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回传至服务基站。
(3)服务基站能够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协作基站的回传的上行数据进行合并译码,获取多节点联合译码增益,从而提升上行频谱效率。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协作基站完成上行数据接收后,需要将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回传至服务基站,以使服务基站进行合并译码,并根据合并译码结果向终端反馈。若服务基站与协作基站之间的传输时延较大,则服务基站可能无法及时接收到协作基站回传的上行数据,从而严重影响上行通信效率。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终端的上行通信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用以在上行链路中实现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以提高终端的上行通信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包括:
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前,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所述第一译码结果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的;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协作网络设备;
若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由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后,且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前,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并根据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可见,在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协作接收上行数据的情形下,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的译码结果之前,第一网络设备可独立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无需等待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后再进行译码,从而可有效地避免现有技术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交互时延较大时,因第二网络设备回传接收到的上行数据而导致的上行通信效率较低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的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后,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将所述第一译码数据和所述第二译码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并在合并译码成功时,将合并译码得到的第三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时,可根据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译码结果进行合并译码,因而,可有效提高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的概率,提高上行通信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在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中存在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应答信息为ACK或NACK,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协同终端信息,所述协同终端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应答信息或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时的功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所述协同终端信息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功率,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ACK;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NACK。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NACK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若确定对所述第一译码结果和所述第二译码结果进行合并译码失败,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和所述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进行合并译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NACK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所述第二上行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和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进行译码,若译码失败,则在重叠的时频资源上消除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的干扰后,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进行再次译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并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二译码结果,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协作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在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重传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ACK,且在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的情况下,不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ACK。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重传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应答信息或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协同终端信息;所述协同终端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时的第一功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功率、所述第一路损、所述第二路损,以及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确定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应答信息或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时的第二功率;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采用所述第二功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应答信息或所述第二控制信息。
由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可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独立译码,根据译码结果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因此,第二网络设备可通过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对第一终端重传第一上行数据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避免第一终端在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交互时延较大的情况下,由于第二网络设备将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的上行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后,才向第一终端反馈译码结果而导致的第一终端因无法及时得知译码结果,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无效重传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上行通信效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
处理器,用于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前,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所述第一译码结果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的;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协作网络设备;
若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的第二译码结果后,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将所述第一译码数据和所述第二译码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并在合并译码成功时,将合并译码得到的第三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在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中存在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应答信息为ACK或NACK,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
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协同终端信息,所述协同终端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应答信息或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时的功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所述协同终端信息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功率,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ACK;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NACK。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若确定对所述第一译码数据和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合并译码失败,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和所述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进行合并译码。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所述第二上行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和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进行译码,若译码失败,则在重叠的时频资源上消除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的干扰后,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进行再次译码。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还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中存在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
处理器,用于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二译码结果;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在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重传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ACK,且在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的情况下,不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ACK。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具体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重传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至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协同终端信息;所述协同终端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时的第一功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功率、所述第一路损、所述第二路损,以及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确定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第二功率;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采用所述第二功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应答信息或所述第二控制信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实体,该通信实体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步骤的各个功能模块,例如收发器、处理器等。该通信实体可以是终端、网络设备等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实体,该通信实体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程序并实现上述任意一种设计提供的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该通信实体可以是移动终端、网络设备等等。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软件程序,该软件程序在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并执行时可实现上述任意一种设计提供的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意一种涉及所提供的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并分别进行译码。对于第二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后,将第二译码结果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并根据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第一终端发送ACK或第二控制信息,因而,第一终端根据ACK或第二控制信息可及时获知第二网络设备是否成功译码第一上行数据,并确定是否重传第一上行数据,即第二网络设备通过发送ACK或第二控制信息,有效控制第一终端重传行为,从而提高上行通信效率。同理,对于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前,可以直接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的情况下,直接将第一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多基站协作接收终端的上行数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适用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与现有技术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复用上行数据中占用时频资源的对比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协作基站调整发送ACK的功率的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7a和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协作基站调整发送控制信息的功率的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可适用于多种系统架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适用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架构中包括第一网络设备201、第二网络设备202、一个或多个终端,比如图2所示的第一终端2031、第二终端2032、第三终端2033。其中,第一网络设备201和第二网络设备202具体是同一制式的网络设备,第一网络设备201与第二网络设备202相邻,可以进行双向的数据交互,具体的,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可以采用多种交互通道进行互联,例如可以通过网线或光纤连接,从而构成网络设备组网。第一网络设备201和第二网络设备202均可通过网络与第一终端2031、第二终端2032、第三终端2033进行信息传输。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201是指终端直接接入的网络设备,用于对终端的数据传输进行上行调度和移动性管理,而第二网络设备202是指覆盖终端当前所在位置,与第一网络设备相邻的另一网络设备,用于与第一网络设备201相结合进行终端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
以终端2031为例,终端2031在接入第一网络设备201后,可由第一网络设备201负责其上行调度和移动性管理。第一网络设备201在完成终端2031的上行调度后,一方面,为实现对终端2031发送的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第一网络设备201将终端2031的终端信息发送给相邻的第二网络设备,以使第二网络设备成功解析终端信息后,在终端信息指定的时频资源上接收终端2031发送的上行数据;其中,终端2031的终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终端2031的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终端2031所在的物理小区的ID、终端2031的控制信道资源配置以及第一网络设备为终端2031分配的时频资源等。
另一方面,第一网络设备需向终端2031发送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中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对终端2031分配的时频资源,因而,终端2031在成功解析该控制信息后,可在第一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时频资源上发送上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LTE-A)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演进的长期演进(evolved Long Term Evolution,eLTE)系统、5G(例如NR系统)等其它移动通信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设备(base station,BS)。基站设备也可称为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在2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基地无线收发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和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3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节点B(Node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在4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在5G NR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新无线节点B(NewRadio NodeB,gNB),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和新无线控制器,在WLAN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终端),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包括有线终端和无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经无线接入网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例如,无线终端可以为移动电话、计算机、平板电脑、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缩写:PDA)、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缩写: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和电子书阅读器(e-book reader)等。又如,无线终端也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设备。再如,无线终端可以为移动站(mobile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或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的一部分。
实施例一
基于上述描述,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第一终端发送第一上行数据;
步骤302: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前,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
步骤303: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应答信息为ACK或NACK;
步骤304: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步骤305: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并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二译码结果;
步骤306: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
步骤307: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
步骤308: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后,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步骤309: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后,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将所述第一译码数据和所述第二译码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并在合并译码成功时,将合并译码得到的第三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步骤310: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后发送的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和/或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后发送的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
步骤311: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应答信息、所述第二应答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进行上行传输。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并进行分别译码。对于第二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后,根据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具体的,若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应答消息(即ACK),则获知第一上行数据已被成功译码,确定不再重传第一上行数据,若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控制信息,则根据第二控制信息中重传数据的指示,确定重传第一上行数据。由于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应答信息和第二控制信息不受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数据交互时延的影响,因而,即使在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数据交互时延较大的场景下,第一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可及时获知第二网络设备是否成功译码第一上行数据,进而确定出是否要重传第一上行数据,无需等待第二网络设备将译码结果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后由第一网络设备进行合并译码而得出的译码结果,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第一网络设备可成功译码第一上行数据,但由于时延的影响,第一终端因无法及时得知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主动发起对第一上行数据的重传,从而浪费网络传输资源的问题,因此,提高了上行通信效率。
同理,对于第一网络设备,一方面,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前,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根据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即ACK或NACK)或第一控制信息,具体的,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的情况下,向第一终端发送ACK,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的情况下,向第一终端反馈NACK,使得第一终端可以及时获取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并在接收到ACK后,确定不再重传第一上行数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在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反馈的译码结果后才向第一终端反馈译码结果,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时延较大时,第一终端由于无法及时得知译码结果,主动重传第一上行数据,浪费网络传输资源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后,若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第一网络设备还可根据第一译码结果和第二译码结果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合并译码,从而提高成功译码第一上行数据的概率,并因此提高了上行通信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编号仅是一种执行顺序的示例性表示,本申请中对执行顺序不做具体限定。比如说,步骤302、步骤303、步骤304与步骤305、步骤306具体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分别接收到第一上行数据后的动作,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二者可以同时进行;相应地,由于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时延,步骤307和步骤308可在步骤302、步骤304和步骤306之后执行。
关于上述步骤301至步骤308,还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设备具体是指为第一终端提供上行调度和移动性管理的服务基站。第二网络设备具体是指第一网络设备的协作网络设备,即协助基站。协作基站可与服务基站相结合,协作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协作基站可以是与服务基站相邻的基站,具体不做限定。
(2)第二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后,在译码成功或是失败的情况下均会向第一网络设备返回第二译码结果。具体来说,若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第二译码数据具体为成功译码后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结果指示信息具体为译码成功标识;若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第二译码数据具体为译码产生的中间数据,或者第二译码数据也可以为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第一上行数据,结果指示信息具体为译码失败标识。
(3)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上行数据后,向第一终端发送的信息可以是应答信息,也可以是控制信息。具体来说,应答信息可以是ACK(acknowledgement,确认应答)或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所述应答信息用于使第一终端获知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应答信息为ACK,说明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应答信息为NACK,说明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所述控制信息用于调度第一终端发送后续的上行数据。同样地,第二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上行数据后,向第一终端发送的信息也可以是应答信息或控制信息。
下面对上述步骤301至步骤310进行展开说明。
第一终端接入第一网络设备后,由第一网络设备负责其上行调度和移动性管理。例如,第一网络设备在T0时刻完成对第一终端的上行调度,并将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其中,终端信息包括第一终端的RNTI号、第一网络设备的物理小区ID、第一终端的控制信道资源配置、以及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等。相应地,第二网络设备在T1时刻接收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并在T2时刻完成对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的解析,获取到第一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
第一网络设备在T3时刻发送第三控制信息给第一终端。其中,所述第三控制信息中包括第一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第一终端成功解析第三控制信息后,得到第一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时频资源,并在该时频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数据。
第一网络设备在T4时刻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并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
根据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第一网络设备若确定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直接将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即高层)。其中,高层具体是指无线通行链路各个层中物理层以上的各层,包括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介入控制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PDCP(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等,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译码数据是逐层递交的,各层可能会设置在不同的网络设备中。
根据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第一网络设备若确定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在T5时刻将之前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作为未使用的时频资源,并将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时频资源分配给其它终端,如第二终端,以进行时频资源复用。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根据译码第一上行数据得到的第一译码结果,可向第一终端发送应答信息或控制信息。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包括ACK或NACK)。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向第一终端发送ACK,以使第一终端获知第一网络设备已成功译码第一上行数据;若确定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向第一终端发送NACK,以使第一终端获知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控制信息。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上行数据,若确定第一终端还存在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则第一网络设备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和译码失败的情况下均会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发送第三上行数据。
此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后,还可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协同终端信息,所述协同终端信息中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时的功率、第一终端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第一终端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协同终端信息具体用于使第二网络设备确定出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功率。
如果第二网络设备满足对第一上行数据完整性接收的条件(即第二网络设备在T2时刻成功解析出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第一终端在T4时刻发送第一上行数据,若T2时刻早于T4时刻,则称第二网络设备满足完整性接收条件),则第二网络设备可完整且与第一网络设备同时接收到第一上行数据,并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二译码结果。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
第二网络设备将译码第一上行数据得到的第二译码结果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并根据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可能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也可能译码失败。具体的,如果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第二译码数据为成功译码后得到的译码数据,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为译码成功标识;如果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第二译码数据为译码过程中得到的译码中间数据或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的原始的第一上行数据,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为译码失败标识。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根据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即ACK)或第二控制信息,因而,存在着如下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该第二应答信息具体为ACK。具体的,第二网络设备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时,向第一终端发送ACK,而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的情况下,并不向第一终端发送NACK。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网络设备在成功译码第一上行数据后,直接向第一终端发送ACK,以使第一终端获知第一上行数据已被成功译码,无需再次重传,从而起到了有效控制第一终端的发送重传数据的作用,有效避免了第一终端的无效重传,从而提高了上行分布式接收的效率。而且,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无需将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第一上行数据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后,将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的上行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后,才向第一终端反馈是否成功译码的应答信息,因而,第一终端的上行数据发送不受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数据交互时延的影响,上行通信效率更高。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具体的,第二网络设备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时,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该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重传第一上行数据,而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的情况下,只将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结果(包括第二译码数据和结果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并不向第一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由于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根据各自译码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向第一终端发送控制信息,从而实现对第一终端是否重传数据的及时、有效的控制,有效避免了第一终端进行无效的重传。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之前还包括,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协同终端信息,并根据协同终端信息中的第一路损、第二路损,确定出第一终端与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路损的差异,以及结合第一功率、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通过如下公式确定出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第二功率:
Figure GPA0000280904260000141
其中,P1为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时的功率,P2为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功率,PL1为第一终端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PL2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THR为第二网络设备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
第二网络设备采用确定出的第二功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可根据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时的第一功率、第一终端分别与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路损,以及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对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功率进行调整,可以有效提高第一终端成功检测到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的几率,从而实现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终端的上行数据发送更高效的辅助调度控制。尤其在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而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NACK,而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ACK,通过上述方式,对第二网络设备发送ACK时的功率进行调整,可提高第一终端成功检测ACK的概率,进一步避免第一终端进行无效的重传数据的发送,也可有效避免对复用时频资源的第二终端的干扰。
在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时延较大时,第一网络设备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而且,由于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第一上行数据进行独立译码,因此,对于第一译码结果和第二译码结果的不同组合,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译码结果后,可具有多种可能的处理方式。
具体的,在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后,若译码成功,则在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和译码失败的情况下,对第二译码结果均不进行处理。
若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根据第二译码结果进行处理。具体的,根据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第二网络设备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若确定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根据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第一译码数据和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第二译码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并在合并译码成功时,直接将合并译码后得到的第三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如果合并译码失败,则可根据后续接收的复用上行数据进行再次处理。
对于第一终端来说,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上行数据后发送的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以及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上行数据后发送的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具体来说,第一终端在T4时刻发送第一上行数据,并在预设时间间隔后进行信息检测,以确定是否接收到上述第一应答信息、第一控制信息、第二应答信息和第二控制信息。
第一终端根据检测到的第一进行第一应答信息、第一控制信息、第二应答信息和第二控制信息进行上行传输。具体来说,根据接收到的信息的类型为应答信息还是控制信息,第一终端可进行不同的处理。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均发送应答信息,即ACK或NACK。根据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应答信息是ACK还是NACK,以及第二网络设备是否发送ACK,第一终端接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和第二应答信息将会存在着如下表所示的四种情形:
表1:第一终端接收到的应答信息的不同情形示意
情形 终端接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 终端接收到的第二应答信息
情形1 ACK ACK
情形2 ACK 未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未发送)
情形3 NACK ACK
情形4 NACK 未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未发送)
基于上面所描述的第一终端接收到的应答信息的四种情形,第一终端在没有控制信道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第一应答信息和/或第二应答信息存在一个应答信息为ACK后,则确定不再重传第一上行数据,否则重传第一上行数据。例如,在上表中情形1、情形2和情形3中,由于第一终端接收到了ACK,将不会重传第一上行数据;情形4中,第一终端只接收到了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NACK,而第二网络设备未发送ACK,第一终端在没有控制信道指示信息的情况下,会重传第一上行数据。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独立译码,并分别通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和第二应答信息,以使第一终端及时获知是否成功译码第一上行数据,从而实现了对第一终端是否重传第一上行数据的分布式控制,使得第一终端仅在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均译码失败的情况下,才会重传第一上行数据,因而,大大减小了第一终端需要重传第一上行数据的概率,并有效避免了第一终端进行无效的数据重传,提高了上行通信效率。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均发送控制信息。具体来说,第一网络设备在确定第一终端还存在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时,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时,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因此,第一终端接收到的第一控制信息和/或第二控制信息也将存在着如下表2所示的四种情形:
表2:第一终端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不同情形示意
Figure GPA0000280904260000161
基于上面所描述的第一终端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四种情形,由于第一控制信息和第二控制信息中包括的时频资源位置不同,第一终端根据接收到的不同的控制信息,可采取不同的上行数据发送行为。例如说,在情形2和情形3中,第一终端只获取到一个控制信息,则根据该控制信息进行上行数据的发送,若该控制信息为第一控制信息,第一终端发送后续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若该控制信息为第二控制信息,第一终端重传第一上行数据。在情形1中,第一终端同时获取到第一控制信息和第二控制信息,第一终端可以选择优先根据第一控制信息发送后续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也可以选择优先根据第二控制信息重传第一上行数据,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终端优先根据第二控制信息重传第一上行数据,而第一网络设备可能认为第一终端发送的是后续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则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先根据第一控制信息译码数据,如果译码失败,再根据第二控制信息译码数据,如果仍然译码失败,则进行重传调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根据各自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向第一终端独立发送控制信息,从而实现对第一终端的重传数据的有效控制,也有效避免了第一网络设备进行无效的重传调度,从而,达到了提升终端上行数据传输速率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均向第一终端发送应答信息的场景下,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均译码失败时,即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的NACK,第二网络设备不向第一终端发送ACK时,第一终端确定重传第一上行数据,并对时频资源进行复用。
具体的,第一网络设备可将第一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的部分或全部分配给第二终端,该第二终端为不同于第一终端的任一终端,因此,第一网络设备在T6时刻接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的复用上行数据。其中,复用上行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利用之前分配的时频资源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可以至少部分重叠。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与现有技术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复用上行数据中占用时频资源的对比示意图。如图3b所示,在现有技术中,若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第一网络设备会在指定的重传时延后,为第一终端分配用于重传第一上行数据的时频资源,该时频资源与第一次为第一终端分配的用于发送第一上行数据的时频资源相同,而且,第一网络设备不允许其他终端占用该用于重传第一上行数据的时频资源。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第一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第一网络设备不会为第一终端保留原先的时频资源,用于重传第一上行数据,而是允许其他终端自由占用原先分配给第一终端的时频资源,但是,虽然第一网络设备没有为第一终端保留原先的时频资源,但是第一终端仍有可能在原先分配的时频资源上重传第一上行数据,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若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所占用的时频资源至少部分重叠,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存在着干扰。根据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分别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以及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译码结果和第二译码结果进行合并译码的译码结果,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到复用上行数据后,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如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均失败,但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译码结果和第二译码结果进行合并译码成功的情况下,第一网络设备已将合并译码后得到的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那么后续在接收到复用上行数据时,对第一终端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不进行处理,而只对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进行处理。
具体包括,第一网络设备从复用上行数据中获取第二上行数据,并进行译码。与此同时,第一网络设备获取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分别占用的时频资源,若确定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存在重叠,则根据对第一上行数据成功译码后得到的译码数据,以及信道估计结果,在重叠的时频资源上重构第一上行数据的上行接收信号。第一网络设备若对第二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直接将成功译码得到的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若对第二上行数据译码失败,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存在重叠,则利用在重叠的时频资源上重构的第一上行数据的上行接收信号,消除第一终端对第二终端的干扰后,对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二上行数据进行再次译码,若译码成功,则直接将成功译码得到的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否则对第二终端进行重新调度。
第二种情形,在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均失败,且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译码结果和第二译码结果进行合并译码也失败的情况下,第一网络设备分别获取复用上行数据中的第一终端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根据第一译码数据、第二译码数据和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一终端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进行再次合并译码,并对第二上行数据进行译码。
若再次合并译码成功,则直接将成功译码后得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并获取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分别占用的时频资源。若确定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存在重叠,则合并译码成功后得到的译码数据,以及信道估计结果,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重叠的时频资源上重构第一上行数据的上行接收信号。
若对第二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直接将成功译码得到的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若对第二上行数据译码失败,且,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存在重叠,则利用在重叠的时频资源上重构的第一上行数据的上行接收信号,消除第一终端对第二终端的干扰后,对第二上行数据进行再次译码,若译码成功,则直接将成功译码得到的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否则对第二终端进行重新调度。
若再次合并译码失败,则对第一终端进行重新调度,此时,若对第二上行数据译码也失败,也对第二终端进行重新调度。
由于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时延,在该时延较大的情况下,第一网络设备无法及时获知第二网络设备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还是失败,于是,第一网络设备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时,主动进行时频资源的复用,使第二终端可与原先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至少部分重叠的时频资源发送上行数据,并通过延迟的合并译码和干扰消除技术和降低时频资源复用带来的复用终端之间的干扰,可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容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T0时刻为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发送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的时刻,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T0时刻是对第一终端进行上行调度的基准时刻,T1时刻为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的时刻,T0时刻至T1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时延。T3时刻为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三控制信息的时刻,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T0时刻与T3时刻之间为固定时间间隔,该固定时间间隔的大小由具体的通信系统或网络协议规定,T4时刻为第一终端成功解析第三控制信息后,发送第一上行数据的时刻,也是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开始接收并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的时刻。T5时刻为第一网络设备在确定出译码结果后进行多终端复用的时刻,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T3时刻与T5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固定时间间隔,该固定时间间隔的大小由具体的通信系统或网络协议规定。T6时刻为复用的各个终端发送复用上行数据的时刻,T4时刻与T6时刻之间具有固定时间间隔,该固定时间间隔的大小由具体的通信系统或网络协议规定。
下面基于图2所示的系统架构,结合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对实施一中所描述的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均向第一终端发送应答信息。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对应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401至409:
步骤401:服务基站完成第一终端的上行调度,将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发送至协作基站。其中,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包括第一终端的RNTI号、服务基站的物理小区ID、第一终端的控制信道资源配置、服务基站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等。
步骤402:协作基站接收到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后,对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进行的解析。此处,从服务基站发送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至协作基站接收到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为服务基站与协作基站之间的数据交互时延。
步骤403:服务基站发送第三控制信息至第一终端,第三控制信息中包括服务基站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第一终端成功解析第三控制信息后,服务基站分配的指定时频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数据。
步骤404:如果协作基站满足完整性接收的条件,即协作基站在第一终端发送第一上行数据之前,完成对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的解析,获知第一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则协作基站可与服务基站同时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并分别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否则,则只有服务基站对第一终端的第一上行数据进行接收译码。
步骤405:服务基站根据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一应答信息。具体的,若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在相应的反馈信道中发送ACK至第一终端,并将成功译码后的数据上报至高层;
若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在相应的反馈信道中发送NACK至第一终端,并且,在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的情况下,服务基站对第一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进行复用,具体包括,不为第一终端分配用于重传调度的时频资源,也不为第一终端保留原分配的时频资源,而是将原来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作为其他终端可以自由占用的时频资源,比如说,可为第二终端分配用于自由调度的时频资源,且为第二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可能与第一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至少部分重叠。需要说明的是,服务基站虽然没有保留时频资源给第一终端,但第一终端仍有可能发送重传数据,这与应用的通信系统或采用的协议有关。例如LTE系统中,如果服务基站仅发送NACK给第一终端,则第一终端会在上一次发送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位置重新发送重传数据。如果服务基站已经把该部分资源分配给第二终端,则两个终端在发送上行数据时彼此间将存在干扰。
步骤406:协作基站根据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二应答信息,并向服务基站反馈第二译码结果。具体的,若协作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在相应的反馈信道中发送ACK给第一终端,同时,将第二译码结果发送至服务基站。其中,在译码成功的情况下,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为译码成功标识,第一译码数据具体为对第一上行数据成功译码后得到的译码数据。
若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只将第二译码结果发送至服务基站。其中,在译码失败的情况下,第二译码结果终端结果指示信息为译码失败标识,第一译码数据具体为第一终端的相关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的相关数据可以是协作基站接收到的原始的第一上行数据,也可以是译码处理过程中的中间数据,本发明对第一终端的相关数据的数据类型并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407:由于服务基站与协作基站之间的数据交互时延,服务基站要在协作基站发出第二译码结果的一段时间后,才能获知协作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
对于服务基站,若服务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接收到协作基站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时,将不进行处理。其中,该第二译码结果可以是协作基站译码成功时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也可以是协作基站在译码失败时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若服务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在向第一终端发送NACK,将第一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进行复用后,将等待协作基站回传的数据到达,才进行后续处理。若服务基站接收到的第二译码结果是协作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时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则服务基站将第二译码结果中对第一上行数据成功译码的数据上报至高层;若服务基站接收到的第二译码结果是协作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时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则服务基站将自身对接收到的第一上行数据和协作基站发送的第一终端的相关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并基于合并译码结果进行后续处理。
若在步骤407中,服务基站合并译码成功,则直接将合并译码后的数据上报至高层,后续接收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的复用上行数据时,依次执行如下步骤408至步骤410。若在步骤407中,服务基站合并译码失败,接收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的复用上行数据时,依次执行如下步骤411至步骤412。其中,该复用上行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
步骤408:获取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分别占用的时频资源位置,如果两者存在交叠,则根据第一终端成功译码的数据以及信道估计结果,重构其在交叠时频资源上的上行接收信号;如果时频资源不交叠,则不进行处理。
步骤409:对复用上行数据中的第二上行数据进行接收译码。如果译码成功,直接上报数据至高层;如果译码失败,且上一步中执行了对第一终端的上行接收信号的重构处理,则在重叠的时频资源上消去重构的第一终端的上行接收信号后,对第二上行数据进行再次译码,如果译码成功,直接上报相应数据至高层,否则对第二终端进行重传调度。
步骤410:根据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一终端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和服务基站的合并译码数据进行再一次合并译码。其中,合并译码数据是服务基站利用自身接收到的第一上行数据和协作基站回传的第一终端的相关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后处理得到的最终数据。
步骤411:若服务基站再次合并译码成功,则直接上报数据至高层。与此同时,对复用上行数据中的第二上行数据进行译码,获取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分别占用的时频资源位置,如果两者存在交叠,则根据第一终端成功译码的数据以及信道估计结果,重构其在交叠时频资源上的上行接收信号;如果时频资源不交叠,则不进行处理。若服务基站再次合并译码失败,则服务基站对第一终端进行重传调度。
步骤412:若服务基站对第二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直接上报相应数据至高层;如果译码失败,且执行了对第一终端的上行接收信号的重构处理,则从重叠的时频资源上消去重构的第一终端的上行接收信号,以消除第一终端对第二终端的干扰,并对第二终端进行再次接收译码,如果译码成功,直接上报相应数据至高层,否则对第二终端进行重传调度。
对于第一终端,在接收到服务基站发送的第三控制信息后,在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后发送第一上行数据,并且在预设的第二预设时间间隔之后(协议约定)进行应答信息检测。以LTE为例,按照应答信息的发送状态,存在如下表所示的几种情形:
表3:服务基站和协作基站的应答信息发送状态的不同情形示意
情形 服务基站的应答信息发送状态 协作基站的应答信息发送状态
情形1 服务基站发送ACK 协作基站不发送ACK
情形2 服务基站发送ACK 协作基站发送ACK
情形3 服务基站发送NACK 协作基站不发送ACK
情形4 服务基站发送NACK 协作基站发送ACK
基于上面所描述的服务基站和协作基站的应答信息发送状态的四种情形,情形1、情形2中第一终端在没有控制信道信息指示的情况下,不会发送重传数据;情形3中,第一终端在没有控制信道信息指示的情况下,会重传第一上行数据;情形4中,若第一终端成功检测出ACK,则没有控制信道信息指示的情况下,不会发送重传数据。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一终端检测出ACK的几率,避免终端无效的重传数据发送,和对复用时频资源终端的干扰,协作基站还可对向第一终端发送ACK时的功率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图5中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501至503:
步骤501:服务基站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包括ACK或NACK)。
步骤502:之后向协作基站发送协同终端相关信息。其中该协同终端相关信息中包含服务基站为该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时的功率,以及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路损信息、第一终端与协作基站之间的路损。
步骤503:协作基站接收到服务基站发送的协同终端相关信息后,基于信号强度信息,判断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
协作基站根据服务基站为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的第一功率、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以及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根据如下公式确定出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即ACK)时的第二功率,即若服务基站发送第一应答信息的功率为P1,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的之间的路损差异为S0(服务节点路损/协作节点路损),则将协作基站发送第二应答信息(即ACK)的第二功率P2调整为:
Figure GPA0000280904260000211
其中,P1为服务基站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时的功率,P2为协作基站发送第二应答信息(即ACK)时的功率,PL1为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路损,PL2为第一终端与协作基站之间的路损,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的之间的路损差异S0为PL1为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路损与第一终端与协作基站之间的路损的比值,即PL1/PL2,THR为协作基站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而且路损值PL1、PL2、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的之间的路损差异S0、功率值P1、P2、THR均为大于0的线性值。
步骤504:协作基站采用第二功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
步骤505:第一终端检测第二应答信息。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具体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均向第一终端发送应答信息时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二相比,区别在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接入服务基站,而且,协作基站对第一终端的上行数据译码失败时,不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二应答信息,而是仅通过服务基站发送的第一应答信息指示第一终端进行后续处理。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对应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601至610:
步骤601:服务基站完成对第一终端分配上行调度后,将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发送至协作基站。其中,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包括第一终端的RNTI号、服务基站的物理小区ID、第一终端的控制信道资源配置、服务基站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等。基站在T0时刻通过控制信道发送调度信息至第一终端。
步骤602:协作基站接收到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后,对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进行解析。
步骤603:服务基站发送第三控制信息至第一终端,第三控制信息中包括服务基站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第一终端接收、成功解析第三控制信息后,在服务基站分配的指定时频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数据。
步骤604:如果协作基站满足完整性接收的条件,即协作基站在第一终端发送第一上行数据之前,完成对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的解析,获知第一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则协作基站可与服务基站同时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并分别对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否则,则只有服务基站对第一终端的第一上行数据进行接收译码。
步骤605:服务基站根据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进行如下处理:
若译码成功,将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上报至高层,在反馈信道中发送ACK至第一终端,并允许对第一终端进行新数据的上行调度;若译码失败,保存译码过程的中间数据,在反馈信道中发送NACK至第一终端,同时允许第二终端占用第一终端在发送第一上行数据时占用的时频资源,等待协作基站的译码结果到达。
步骤606:协作基站将对第一上行数据的译码结果发送给服务基站。其中,当协作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时,译码结果中包括成功译码后的数据。当协作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时,译码结果中包括译码数据的可以为译码过程中的中间数据或者协作基站接收到的原始数据。
步骤607:服务基站接收到协作基站发送的译码结果后,如果服务基站在步骤605中译码成功,对协作基站的译码结果不进行处理,比如说可以将其直接丢弃。如果服务基站在步骤605中译码失败,但协作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成功译码后的数据上报至高层;如果服务基站在步骤605中译码失败,协作基站对第一上行数据译码也失败,则根据自身的第一译码数据和协作基站的第二译码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基于译码结果进行后续处理,即若合并译码成功,上报译码后数据至高层,并保存成功译码的数据;若合并译码失败,保存译码过程的中间数据。
步骤608:服务基站接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的复用上行数据后(复用上行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并进行如下处理:
如果服务基站在步骤605中译码结果成功,或者服务基站确定复用上行数据中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不存在交叠,则对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复用上行数据进行正常接收译码,无特殊处理。否则,则进行如下处理:
对于第一终端,判断步骤607中的合并译码是否成功,如果合并译码失败,则将复用上行数据第一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和合并译码数据进行再次合并译码,如果合并译码成功,上报译码后的数据至高层,并保存成功译码的数据,否则保存译码过程的中间数据。其中,所述合并译码数据是指在合并译码过程中保存的中间数据。
对于第二终端,获取复用上行数据中的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并进行译码。如果译码成功,上报译码后的数据至高层,保存成功译码后的数据;否则保存译码过程中的中间数据。
步骤609:若在上述步骤608中,如果第一终端的合并译码和第二终端的译码均成功,则不进行后续处理。
如果第一终端的合并译码和第二终端的译码均失败,服务基站对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进行重传调度。
如果第一终端合并译码成功,则根据第一终端成功译码后的数据,重构交叠时频资源上第一终端的上行接收信号,并且在复用上行数据中消除第一终端的上行接收信号后,重新获取第二终端的上行数据,进行再次译码。如果再次译码正确,则上报译码后数据至高层,否则,对第二终端进行重新调度。
如果第二终端合并译码成功,则根据第二终端成功译码后的数据,重构交叠时频资源上第二终端的上行接收信号,并且在复用上行数据中消除第二终端的上行接收信号后,重新获取第一终端的上行数据,进行再次译码。如果再次译码正确,则上报译码后数据至高层,否则,对第一终端进行重新调度。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均向第一终端发送控制信息。与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相比区别在于,服务基站对第一终端的上行数据译码失败时,不对第一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进行复用,而是通过发送的控制信息指示第一终端进行后续处理。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对应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701至706:
步骤701:服务基站完成对第一终端上行调度后,将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M1发送至协作基站。其中,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M1至少包含第一终端的RNTI、服务基站的物理小区ID、服务基站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等调度信息。
步骤702:协作基站接收到第一终端的终端信息M1后,对M1进行解析,获取服务基站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时频资源。此处,从服务基站发送M1,至协作基站接收到M1之间的时间间隔为服务基站与协作基站之间的数据交互时延。
步骤703:服务基站发送控制信息S1至第一终端,第一终端接收并解析控制信息S1后,在对应时刻以及时频资源位置上发送第一上行数据。
步骤704:如果协作基站满足完整性接收的条件,即协作基站在第一终端发送第一上行数据之前,完成对终端信息M1的解析,获知第一终端占用的时频资源,服务基站与协作基站同时接收第一上行数据,并分别进行译码。其中,服务基站接收到的上行数据为D1,协作基站接收到的上行数据为D2。
步骤705:服务基站根据对上行数据D1的译码结果,进行后续处理。具体包括,若译码成功,则发送译码后的数据至高层。若译码失败,判断第一终端是否还有待调度数据,如果该第一终端有待调度数据,则进行常规的新数据调度,发送控制信息S2至第一终端。其中,控制信息S2用于指示第一终端发送后续的待调度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虽然对上行数据D1译码失败,但服务基站不对第一终端进行重传调度。
步骤706:协作基站将对上行数据D2的译码结果发送给服务基站,并根据该译码结果向第一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如图7b中所示。具体包括,译码成功时,将译码成功信息以及译码后的数据发送至服务节点。译码失败时,协作基站一方面将译码失败信息以及译码得到的中间过程数据发送至服务基站;另一方面,根据终端信息M1,获取终端控制信道的时频资源位置(该位置与控制信息S2位置一致),并且在其它时频资源位置发送控制信息S3至第一终端。其中,控制信息S3用于指示第一终端在另一指定的时频资源上重传上行数据。
步骤707:由于服务基站与协作基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据交互时延,服务基站收到协作基站发送的译码结果后,如果服务基站对上行数据D1的译码成功,则直接丢弃来自协作基站的译码结果,如果服务基站对上行数据D1译码失败,则根据协作基站对上行数据D2的译码结果,进行如下处理:
如果协作基站对上行数据D2译码成功,服务基站接收到协作基站发送的译码结果后,则将协作基站译码后的数据上报至高层;如果协作基站对上行数据D2译码失败,服务基站接收到协作基站发送的译码结果后,根据译码上行数据D1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和协作接站译码上行数据D2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如果译码正确,则上报译码后的数据至高层,如果译码失败,对第一终端进行重传调度。
对于第一终端,在接收到控制信息S1并发送上行数据后,需要等待服务基站和协作基站的控制信息到达,根据服务基站和协作基站的控制信息进行后续处理。由于服务基站和协作基站发送控制信息的过程彼此独立,因此,终端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可能面临如下几种情形:
表4:第一终端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不同情形示意
Figure GPA0000280904260000241
基于上面所描述的第一终端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四种情形,情形1中,服务基站未发送控制信息S2,协作基站未发送控制信息S3,表示第一终端后续没有待调度数据,且协作基站对上行数据D2译码成功,这种情形下,第一终端不进行上行数据发送。
情形2中,服务基站未发送控制信息S2,协作基站发送控制信息S3,表示第一终端后续没有待调度数据,且协作基站对上行数据D2译码失败,这种情形下,第一终端按照控制信息S3进行上行数据的重传。
情形3中,服务基站发送控制信息S2,协作基站未发送控制信息S3,表示第一终端后续有新调度数据,且协作基站对上行数据D2译码成功,这种情形下,第一终端按照控制信息S2进行待调度上行数据的发送。
情形4中,服务基站发送控制信息S2,协作基站发送控制信息S3,表示第一终端后续有待调度数据,且协作基站对上行数据D2译码失败。由于控制信息S2与S3中指示第一终端的时频位置不同,所以第一终端可能只成功获取到控制信息S2和控制信息S3中的一个控制信息,进而根据该控制信息进行上行数据的发送;若第一终端同时获取到控制信息S2和控制信息S3,则第一终端可以选择优先发送待调度上行数据,也可以选择优先重传上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第一终端的行为不进行具体约束。对于第一终端同时获取到控制信息S2和控制信息S3的情况下,由于服务基站认为第一终端发送的是待调度上行数据,而第一终端实际可能是重传上行数据,此时服务基站首先基于控制信息S2译码待调度数据,如果译码失败,再基于控制信息S3译码重传上行数据,如果仍然译码失败,则对第一终端进行重传调度。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协作基站发送控制信息S3时,第一终端成功检测到控制信息S3的几率,以提升系统的网络容量,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对协作基站发送控制信息S3时的功率进行调整,如图8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801至步骤803:
步骤801:服务基站在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如控制信息S2)。
步骤802:之后向协作基站发送协同终端相关信息。其中,该协同终端相关信息中包含服务基站为该第一终端发送控制信息时的功率,以及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路损信息、第一终端与协作基站之间的路损。
步骤803:协作基站接收到服务基站发送的协同终端相关信息后,基于信号强度信息,判断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
协作基站根据服务基站为该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S2时的第一功率、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以及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根据如下公式确定出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S3的功率,即若服务基站发送控制信息S2的功率为P1,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的之间的路损差异为S0(服务节点路损/协作节点路损),则将协作基站发送第二控制信息S3的第二功率P2调整为:
Figure GPA0000280904260000251
其中,P1为服务基站发送第一控制信息S2的第一功率,P2为协作基站发送第二控制信息S3的第二功率,PL1为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路损,PL2为第一终端与协作基站之间的路损,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的之间的路损差异S0为PL1为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之间的路损与第一终端与协作基站之间的路损的比值,即PL1/PL2,THR为协作基站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而且路损值PL1、PL2、第一终端在服务基站、协作基站的之间的路损差异S0、功率值P1、P2、THR均为大于0的线性值。
步骤804:协作基站采用确定出的第二功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
步骤805:第一终端检测协作基站发出的第二控制信息。
针对上述方法流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和网络设备,该终端和网络设备的具体内容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终端900包括:收发器901、处理器902、存储器903和总线系统904;
其中,存储器903,用于存放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903可能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能为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图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当然,存储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存储器903也可以是处理器902中的存储器。
存储器903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
操作指令: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
操作系统: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处理器902控制终端900的操作,处理器90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具体的应用中,终端900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904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9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904。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是示意性画出。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902中,或者由处理器902实现。处理器9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9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9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903,处理器902读取存储器90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执行以上终端所执行的方法步骤。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网络设备1000包括:收发器1001、处理器1002、存储器1003和总线系统1004;
其中,存储器1003,用于存放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1003可能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能为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图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当然,存储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存储器1003也可以是处理器1002中的存储器。
存储器1003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
操作指令: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
操作系统: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处理器1002控制网络设备1000的操作,处理器100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具体的应用中,网络设备1000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004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10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004。为便于表示,图10中仅是示意性画出。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002中,或者由处理器1002实现。处理器10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0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0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003,处理器1002读取存储器100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执行以上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为执行上述处理器所需执行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处理器所需执行的程序。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8)

1.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前,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所述第一译码结果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的;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协作网络设备;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在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中存在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协同终端信息,所述协同终端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应答信息或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时的功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以及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所述协同终端信息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后,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将所述第一译码数据和所述第二译码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并在合并译码成功时,将合并译码得到的第三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答信息为ACK或NACK,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ACK;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NACK。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NACK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若确定对所述第一译码结果和所述第二译码结果进行合并译码失败,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和所述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进行合并译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NACK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所述第二上行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和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进行译码,若译码失败,则在重叠的时频资源上消除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的干扰后,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进行再次译码。
7.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并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二译码结果,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协作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协同终端信息;所述协同终端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时的第一功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以及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功率、所述第一路损以及所述第二路损,以及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确定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第二功率;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采用所述第二功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应答信息或在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重传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ACK,且在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的情况下,不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ACK。
10.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
处理器,用于在接收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译码结果之前,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所述第一译码结果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的;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所述网络设备的协作网络设备;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在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中存在待发送的第三上行数据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以及,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协同终端信息,所述协同终端信息中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应答信息或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时的功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以及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所述协同终端信息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功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或者,
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后,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将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或者,
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将所述第一译码数据和所述第二译码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并在合并译码成功时,将合并译码得到的第三译码数据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答信息为ACK或NACK,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ACK;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NACK。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若确定对所述第一译码数据和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合并译码失败,则对所述第一译码数据、所述第二译码数据和所述重传的第一上行数据进行合并译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所述第二上行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和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进行译码,若译码失败,则在重叠的时频资源上消除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的干扰后,对所述第二上行数据进行再次译码。
16.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
处理器,用于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进行译码,得到第二译码结果;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的结果指示信息和译码得到的第二译码数据;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译码结果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协作网络设备;以及,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协同终端信息;所述协同终端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控制信息时的第一功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路损以及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路损;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功率、所述第一路损以及所述第二路损,以及预设的功率调整门限,确定出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时的第二功率;以及,控制所述收发器采用所述第二功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控制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应答信息或在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ACK;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重传所述第一上行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译码结果中的结果指示信息,若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成功,则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ACK,且在确定对所述第一上行数据译码失败的情况下,不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ACK。
CN201780090640.8A 2017-05-31 2017-05-31 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 Active CN1106126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7/086628 WO2018218514A1 (zh) 2017-05-31 2017-05-31 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683A CN110612683A (zh) 2019-12-24
CN110612683B true CN110612683B (zh) 2021-02-12

Family

ID=64456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640.8A Active CN110612683B (zh) 2017-05-31 2017-05-31 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12683B (zh)
WO (1) WO20182185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16468A4 (en) * 2020-09-15 2023-11-0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OMMON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TARGET NETWORK DEVICE AND COOPERATIVE NETWORK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4609A (zh) * 2009-06-12 2010-12-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协作多点传输中上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3874137A (zh) * 2012-12-12 2014-06-18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多点协作传输的接收方法及系统
CN103944688A (zh) * 2013-01-22 2014-07-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反馈信息的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11004367A (es) * 2008-10-28 2011-05-23 Fujitsu Ltd Dispositivo de estacion de base inalambrico que usa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on, de solicitud de repeticion automatica hibrida colaborativo, dispositivo de terminal inalambrico, sistema de comunicacion inalambrica y metodo de comunicacion inalambrica.
KR100998367B1 (ko) * 2009-05-20 2010-12-03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비 직교 복호 후 전달 프로토콜의 소스 안테나 스위칭 방법
CN102595429A (zh) * 2011-01-17 2012-07-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无线协作多点传输通信网络及其传输方法
CN103312393B (zh) * 2012-03-14 2016-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协作多点方法及系统
CN104935410B (zh) * 2015-06-18 2018-05-0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中继协作空时块码传输的三用户信息共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4609A (zh) * 2009-06-12 2010-12-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协作多点传输中上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3874137A (zh) * 2012-12-12 2014-06-18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多点协作传输的接收方法及系统
CN103944688A (zh) * 2013-01-22 2014-07-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反馈信息的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683A (zh) 2019-12-24
WO2018218514A1 (zh) 2018-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4864B (zh)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13783663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12914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system
JP7093856B2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の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RU2710991C1 (ru) Узел радиосет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и осуществляемые в них способы
WO2018170655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8018620A1 (zh) 反馈ack/nack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US9967876B2 (en)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844007B2 (ja) ダウンリンクデータに対するack/nack情報をフィードバックする方法及び関係するデバイス
CN111435885B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
EP401295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ultra-low latency and highly-reliabl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873430B2 (en) Signal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5035895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052796A1 (en) Harq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US20220123906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P4181594A1 (en) Method for feeding back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 (harq-ack) and terminal device
US11057104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586031A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
CN110730513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671244A (zh) 数据接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612683B (zh) 一种上行数据的协作接收方法及网络设备
US20190260519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JP2020519080A (ja) 無線通信方法、端末装置及び送受信ノード
JP2020519178A (ja) データが破損しているかどうかを判断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EP4192155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