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3565A - 图像处理装置、拍摄装置、图像打印装置、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拍摄装置、图像打印装置、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03565A
CN110603565A CN201880026341.2A CN201880026341A CN110603565A CN 110603565 A CN110603565 A CN 110603565A CN 201880026341 A CN201880026341 A CN 201880026341A CN 110603565 A CN110603565 A CN 110603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ection
region
processing
imag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63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森圭祐
德井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03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356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80Geometric corr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3/00Geometric imag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lane of the image
    • G06T3/40Scaling of whole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e.g. expanding or contrac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2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using local operat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196Human being; Person
    • G06T2207/30201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80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即使在图像中包括多个校正区域的情况下也能适当地进行处理图像。控制部(40)在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分别进行所述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根据该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该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之间的距离,确定是否进行抑制针对该第一校正区域和该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处理。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拍摄装置、图像打印装置、图像处理装置的控 制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一种进行将图像的一部分缩小或者放大的校正的图像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通过图像处理来将图像中的一部分缩小或放大,从而使被摄体的印象发生变化的技术。例如,可以列举出:通过将图像中的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而校正为小脸的印象的图像的技术;通过将人物整体校正得较细而校正为瘦的印象的图像的技术;以及通过将腿校正得较长而校正为身材好的印象的图像的技术。
其中,专利文献1记载有如下内容:在使图像的一部分变形的图像处理装置中,在多个变形区域重复的情况下,对各变形区域设定优先顺序,对优先顺序低的变形区域不进行变形处理,或者以优先顺序的顺序进行变形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08-2429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中存在像下面那样的问题。图20的(a)示出了由该图像处理装置实现的校正前的输入图像的一例(输入图像2000),图20的(b)示出了由该图像处理装置实现的变形后的输出图像的一例(输出图像2003)。在输入图像2000中包括人物的脸部2001以及2002。由于脸部2001比脸部2002大,因此,包括脸部2001的变形区域的优先顺序比包括脸部2002的变形区域的优先顺序高。其结果是,例如,仅进行针对脸部2001的变形处理(小脸处理),不进行针对脸部2002的变形处理(小脸处理)。像这样,小的脸部2002不仅未被小脸化,而且还受到针对脸部2001的变形的影响,变形为脸部的右侧延伸的不优选的脸部2005。
因此,需要一种即使在图像中存在多个校正区域的情况下也能适当地进行处理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鉴于上述的点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与提供即使在图像中存在多个校正区域的情况下也能适当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装置、拍摄装置、图像打印装置、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图像处理程序。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图像处理装置,具备:校正处理部,进行针对图像中的一个以上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各校正区域包括内侧区域和该内侧区域的外侧的外侧区域,在所述校正处理中,缩小该内侧区域且放大该外侧区域,或者是放大该内侧区域且缩小该外侧区域,所述校正处理部在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分别进行所述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根据该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该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之间的距离,确定是否进行抑制针对该第一校正区域和该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处理。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校正处理工序,进行针对图像中的一个以上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各校正区域包括内侧区域和该内侧区域的外侧的外侧区域,在所述校正处理中,缩小该内侧区域且放大该外侧区域,或者是放大该内侧区域且缩小该外侧区域,在所述校正处理工序中,在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分别进行所述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根据该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该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之间的距离,确定是否进行抑制针对该第一校正区域和该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处理。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即使在图像中存在多个校正区域的情况下也能适当地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打印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打印装置的图像处理装置所具备的被摄体检测部的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所实施的图像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包括人的脸部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基于在图4所示的输入图像中作为被摄体所包括的右眼、左眼以及嘴而设定的校正区域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涉及图像校正处理,是表示校正前的点距校正中心的距离与校正后的点距校正中心的距离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涉及图像校正处理,是以箭头表示通过校正实现的各点的位移的图。
图8的(a)是举例示出包括多个脸部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的图,图8的(b)是举例示出不进行抑制处理地将两者的脸部缩小时的输出图像的图。
图9的(a)是举例示出包括多个脸部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的图,图9的(b)涉及图9的(a)中的较大的脸部的图像校正处理,是表示校正前的点距校正中心的x方向的距离与校正后的点距校正中心的x方向的距离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的(a)是举例示出包括多个脸部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的图,图10的(b)涉及图10的(a)中的较小的脸部的图像校正处理,是表示校正前的点距校正中心的x方向的距离与校正后的点距校正中心的x方向的距离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的(a)是举例示出包括多个脸部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的图,图11的(b)是举例示出不进行抑制处理就将两者的脸部缩小时的输出图像的图,图11的(c)是举例示出进行伴随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时的输出图像的图。
图12的(a)是举例示出包括多个脸部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的图,图12的(b)是举例示出进行伴随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时的输出图像的图,图12的(c)是举例示出进行了伴随进一步的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时的输出图像的图。
图13的(a)是举例示出多个脸部在纵向排列配置的输入图像的图,图13的(b)是举例示出对图13的(a)所示的输入图像不进行抑制处理就进行将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的校正的输出图像的图,图13的(c)是举例示出多个脸部在横向排列配置的输入图像的图,图13的(d)是举例示出对图13的(c)所示的输入图像不进行抑制处理就进行将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的校正的输出图像的图。
图14的(a)是举例示出多个脸部在纵向排列配置的输入图像的图,图14的(b)是举例示出对于图14的(a)所示的输入图像,将针对位于上侧的脸部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调整得较弱来进行校正的输出图像的图。
图15的(a)是举例示出脸部的图,图15的(b)是举例示出将图15的(a)所示的脸部各向同性地校正后的脸部的图,图15的(c)是举例示出将图15的(a)所示的脸部各向异性地校正后的脸部的图。
图16是举例示出包括倾斜的脸部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的图。
图17的(a)是举例示出多个脸部倾斜地排列配置的输入图像的图,图17的(b)是举例示出对于图17的(a)所示的输入图像,不进行抑制处理就进行将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的校正的输出图像的图。
图18的(a)是举例示出对于输入图像,不进行抑制处理就进行将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的校正的输出图像的图,图18的(b)是举例示出进行了伴随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的输出图像的图。
图19的(a)是举例示出包括多个脸部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的图,图19的(b)是举例示出不进行抑制处理就将两者的脸部缩小时的输出图像的图,图19的(c)是举例示出进行了伴随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的输出图像的图。
图20的(a)是举例示出输入图像的图,图20的(b)是举例示出通过现有技术使图20的(a)所示的输入图像变形后的输出图像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是用于对包括脸部作为被摄体的图像实施缩小或放大与脸部对应的区域的校正的装置。
<图像处理装置的构成>
首先,基于图1,对嵌入有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作为控制部40的图像打印装置1的构成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打印装置1的构成的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图像打印装置1具备:拍摄部10、操作部20、显示部30、控制部(图像处理装置)40、打印部50以及存储部60。
拍摄部10对被摄体进行拍摄,将拍摄到的图像作为输入图像发送至控制部40。
操作部20接受用户的输入,例如通过触摸面板、鼠标来实现。例如,在操作部20为触摸面板的情况下,在具备该触摸面板的显示部30显示输入图像。
显示部30对各种图像进行显示。显示部30例如对拍摄部10所拍摄到的图像或者后述图像校正部44所生成的输出图像进行显示。
控制部40作为对拍摄部10所拍摄到的图像(输入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生成处理后(校正后)的输出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还作为对图像打印装置1总括地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发挥功能。关于控制部40的具体构成将在后面叙述。
打印部50打印通过控制部40的处理生成的输出图像(图像)。打印部50也可以打印由用户经由操作部20对该输出图像进一步描绘的图像。
存储部60例如存储控制部40所执行的各种控制程序等,由例如硬盘、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装置构成。在存储部60例如存储有输入图像以及输出图像。此外,在存储部60也可以存储有图像处理(校正处理)、被摄体的检测处理等控制部40的处理所需的参数等。
需要说明的是,对图像打印装置1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不一定是控制部40。例如,能与图像打印装置1可通信地连接的外部装置也可以作为控制部40发挥功能。
<控制部(图像处理装置)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2,对控制部4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控制部40所具备的被摄体检测部(对象物检测部)41的构成的框图。
如图1所示,控制部40具备:被摄体检测部41、校正区域设定部42、校正强度设定部43以及图像校正部44。有时也将校正区域设定部42、校正强度设定部43以及图像校正部44统称为校正处理部。
在控制部40中输入包括人的脸部作为被摄体的图像。以下,将输入至控制部40中的包括人的脸部作为被摄体的图像记载为“输入图像”。
被摄体检测部41从输入至控制部40的输入图像中检测作为校正对象的被摄体(对象区域)。例如,如图2所示,被摄体检测部41可以由脸部检测部41a和脸部器官检测部41b构成。脸部检测部41a是用于在输入图像中检测与脸部对应的区域(以下,有时也仅记载为“脸部”)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与脸部对应的区域的检测中,可以使用公知的算法(例如,利用从输入图像中检测出的肤色的信息等),因此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脸部器官检测部41b是用于检测与眼(右眼、左眼)、嘴、眉(右眉、左眉)、鼻等脸部的各器官或者脸部的轮廓等对应的区域(以下,有时也将与轮廓对应的区域包括在内,仅记载为“脸部器官”)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脸部器官检测部41b检测右眼、左眼以及嘴。需要说明的是,在与各脸部器官对应的区域的检测中,可以使用公知的算法(例如,利用图案匹配等),因此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被摄体检测部41对被摄体的检测也可以是手动的。换言之,用户可以从输入图像中检测被摄体。在该情况下,例如,被摄体检测部41(被摄体选择部)检测(选择)使输入图像显示于显示部30,并通过经由操作部20的用户的输入而指定的设为校正对象的被摄体。在输入图像中存在多个被摄体的情况下,被摄体检测部41基于用户的输入来选择设为校正对象的被摄体。例如,在操作部20为触摸面板的情况下,通过用户触摸触摸面板来选择显示部30所显示的输入图像内的被摄体。此外,在操作部20为鼠标的情况下,基于鼠标操作来选择被摄体。此外,在控制部40连接有显示器和鼠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鼠标供用户选择脸部器官。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0将输入图像显示于显示器,用户通过鼠标光标来指示显示于显示器的被摄体中的任一个。控制部40将通过鼠标光标指示的被摄体视为由用户选择出的被摄体。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对由拍摄部10拍摄到的图像(即,包括被摄体的图像)进行校正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具体而言,以对图像中包括的被摄体进行缩小和放大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设为校正对象的图像也可以不是拍摄部10所拍摄到的图像。在该情况下,被摄体检测部41检测图像中所包括的作为校正对象的对象物(换言之,包括该对象物的对象区域)。就是说,被摄体检测部41作为检测图像中所包括的被摄体或者包括被摄体以外的对象物的对象区域(换言之,图像中所包括的对象区域)的对象区域检测部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被摄体检测部41所检测的被摄体的数量并没有特别地限定,被摄体检测部41能检测一个或多个被摄体。
校正区域设定部42是用于基于被摄体检测部41所检测出的脸部和脸部器官的位置来设定校正区域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校正区域设定部42基于被摄体检测部41所检测出的脸部和脸部器官的位置来设定校正区域。校正区域包括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
在此,校正区域的内侧区域是在输入图像中包括脸部的区域。例如,内测区域能设为具有与脸部的中心对应的位置和与脸部的大小对应的尺寸的规定的形状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定义为距与脸部的中心对应的校正中心的距离为与脸部的大小对应的第一校正距离d1以下的像素的集合的圆形区域。换言之,内测区域是以校正中心为中心位置的半径(尺寸)为第一校正距离d1的圆形的区域。
此外,校正区域的外侧区域是在输入图像中包围内测区域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定义为距校正中心的距离比第一校正距离d1大且为预先设定的第二校正距离d2(d2>d1)以下的像素的集合的圆环区域。例如,在进行用于使脸部看起来小的校正的情况下,内侧区域为缩小的对象,外侧区域为放大的对象。相反,在进行用于使脸部看起来大的校正的情况下,内侧区域为放大的对象,外侧区域为缩小的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校正区域设定部42所执行的校正区域设定处理的具体例子,将在后面替换参照的附图进行记述。
校正强度设定部43是用于设定校正区域设定部42所设定的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缩放率α、β的构成。例如,在进行用于使脸部看起来小的校正的情况下,校正强度设定部43将内侧区域的缩放率α设定为比1小的正常数,并且将外侧区域的缩放率β设定为比1大的正常数。相反,在进行用于使脸部看起来大的校正的情况下,校正强度设定部43将内侧区域的缩放率α设定为比1大的正常数α,并且将外侧区域的缩放率β设定为比1小的正常数。校正强度设定部43在(1)将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缩放率α、β设定为预先设定的值、用户所指定的值等后,(2)基于被摄体检测部41所检测出的脸部和脸部器官进行校正。关于缩放率α、β的校正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替换参照的附图进行记述。
图像校正部44是用于对校正区域设定部42所设定的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实施与校正强度设定部43所设定的缩放率α、β对应的校正处理的构成。作为图像校正部44对输入图像实施的校正处理,可以列举出如下的校正处理:(1)以校正强度设定部43所设定的缩放率α(α<1)缩小校正区域设定部42所设定的内侧区域,并且以校正强度设定部43所设定的缩放率β(β>1)放大校正区域设定部42所设定的外侧区域;或者,(2)以校正强度设定部43所设定的缩放率α(α>1)放大校正区域设定部42所设定的内侧区域,并且以校正强度设定部43所设定的缩放率β(β<1)缩小校正区域设定部42所设定的外侧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图像校正部44所执行的图像校正处理的具体例子,将在后面替换参照的附图进行记述。
存储部105例如存储输入图像以及输出图像(通过对输入图像实施上述校正处理而获得的图像)。存储部105也可以存储在被摄体检测部41、校正区域设定部42、校正强度设定部43以及图像校正部44执行上述处理时参照的各种参数。
<图像处理的流程>
接着,参照图3,对图像处理装置40所实施的图像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控制部40所实施的图像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控制部40所实施的图像处理包括:被摄体检测处理S301、校正区域设定处理S302、校正强度设定处理S303、图像校正处理S304。
当将输入图像提供给控制部40时,执行被摄体检测处理S301。被摄体检测处理S301是检测在输入图像中作为图像所包括的人的脸部和脸部器官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被摄体检测部41执行。
当被摄体检测处理S301完成时,执行校正区域设定处理S302。校正区域设定处理S302是基于在被摄体检测处理S301中检测出的脸部和脸部器官来设定校正区域(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校正区域设定部42执行。
当校正区域设定处理S302完成时,执行校正强度设定处理S303。校正强度设定处理S303是设定在校正区域设定处理S302中设定的校正区域的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缩放率α、β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校正强度设定部43执行。
当校正强度设定处理S303完成时,执行图像校正处理S304。图像校正处理S304是以在校正强度设定处理S303中设定的缩放率α、β缩小或放大在校正区域设定处理S302中设定的校正区域的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图像校正部44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输入图像中的校正区域的数量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校正处理部可以在一部分或全部的校正区域中分别缩小内侧区域,且分别放大各外侧区域,也可以在一部分或全部的校正区域中分别放大内侧区域,且分别缩小各外侧区域。
<校正区域设定处理的具体例子>
接着,参照图4以及图5,对校正区域设定部42所实施的校正区域设定处理S302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对于构成脸部的轮廓的脸部器官(脸颊、下巴等)而言,检测失败或误检测的可能性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校正区域设定处理S302参照构成脸部的轮廓的脸部器官以外的脸部器官,具体而言为左眼、右眼以及嘴这三个脸部器官的位置来执行。
图4是举例示出包括人的脸部401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400的图。在图4所举例示出的输入图像400中,包括左眼402、右眼403以及嘴404作为被摄体。以下,将由被摄体检测部41检测出的左眼402、右眼403以及嘴404的位置分别如下述这样表示。
左眼402的位置:(LEFT_x,LEFT_y),
右眼403的位置:(RIGHT_x,RIGHT_y),
嘴404的位置:(MOUTH_x,MOUTH_y)。
脸部401的中心与左眼402、右眼403、嘴404的重心近似一致。因此,校正区域设定部42根据左眼402、右眼403、嘴404的位置按照下述算式(1)和算式(2)计算出表示脸部的中心的校正中心=(cx,cy)。
cx=(LEFT_x+RIGHT_x+MOUTH_x)/3···(1)
cy=(LEFT_y+RIGHT_y+MOUTH_y)/3···(2)
此外,脸部的大小与两眼的间隔(右眼403与左眼404的距离)dist_eye近似成比例。因此,校正区域设定部42根据左眼402和右眼403的位置按照下述算式(3)和算式(4)计算出与脸部的大小对应的第一校正距离d1。
dist_eye={(LEFT_x-RIGHT_x)2+(LEFT_y-RIGHT_y)2}1/2···(3)
d1=dist_eye×param_A···(4)
在算式(4)中,param_A是预先设定的比例系数。
接着,如图5所示,校正区域设定部42设定包括脸部500的内侧区域502以及作为内侧区域502的外侧的区域的外侧区域503。在此,内侧区域502是定义为距校正中心501的距离为第一校正距离d1以下的像素的集合的圆形区域。另一方面,外侧区域503是定义为距校正中心的距离比第一校正距离d1大、且为第二校正距离d2(d2>d1)以下的像素的集合的圆环区域。在进行用于使脸部看起来小的校正的情况下,内侧区域502为缩小的对象,外侧区域503为放大的对象。相反,在进行用于使脸部看起来大的校正的情况下,内侧区域502为放大的对象,外侧区域503为缩小的对象。
第二校正距离d2例如按照下述算式(5)计算出即可。
d2=d1×param_B···(5)
在算式(5)中,param_B是预先设定的比例系数(其中,param_B>1)。例如,当param_B=2.0时,第二校正距离d2为第一校正距离d1的2倍,外侧区域503的宽度(外径与内径之差)与内侧区域502的半径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的人的脸部500不是圆的,因此内侧区域502的外周与脸部500的轮廓不一致。然而,若适当地设定在算式(4)中出现的系数param_A,则能通过内侧区域502的外周来高精度地近似脸部500的轮廓。实际上,在两眼的间隔与脸部的大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若针对多人实际测量脸部的大小与两眼的间隔之比,并将系数param_A设定为实际测量到的比的平均值,则能通过内侧区域502的外周来高精度地近似脸部500的轮廓。需要说明的是,在能成为被摄体的人被限定为具有特定的属性(年龄、性别等)的人的情况下,在如上述那样设定系数param_A时设为样本的人也优选限定为具有该属性的人。由此,能使内侧区域502的外周与脸部500的轮廓之差比不限定在设定系数param_A时设为样本的人的情况小。
<图像校正处理的具体例子>
接着,参照图6以及图7,对图像校正部44所实施的图像校正处理S304(校正处理)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在图像校正处理S304中对某个校正区域实施的校正是(1)各向同性地缩小内侧区域,并且(2)各向同性地放大外侧区域的校正。更具体而言,是将距校正中心的距离为r,从校正中心=(c1,c2)观察的方向为θ的点P=(rcosθ,rsinθ)+(c1,c2),(1)在r≤d1时,映射成:距校正中心的距离为r’=αr,从校正中心观察的方向为θ的点P’=(r’cosθ,r’sinθ)+(c1,c2),(2)在d1<r≤d2时,映射成:距校正中心的距离为r’=βr-(β-α)d1,从校正中心观察的方向为θ的点P’=(r’cosθ,r’sinθ)+(c1,c2)的校正。在此,α是作为针对内侧区域的缩放率由校正强度设定部43设定的正常数,满足α<1。另一方面,β是作为针对外侧区域的缩放率由校正强度设定部43设定的正常数,由β=(d2-αd1)/(d2-d1)定义,满足β>1。
例如,在α=0.9、β=1.1(d2=2d1)的情况下,校正前的点P距校正中心的距离r与校正后的点P距校正中心的距离r’的关系如图6所示的曲线图那样。此外,在该情况下,若以箭头表示由校正实现的位移,则如图7所示。在图7中,箭头的起点表示校正前的点P,箭头的终点表示校正后的点P’,箭头的长度表示校正量,箭头的方向表示校正方向。根据图6以及图7明显可知:(1)内侧区域702(r≤d1)被各向同性地缩小,(2)外侧区域703(d1<r≤d2)被各向同性地放大,(3)其他区域(d2<r)不变。外侧区域703在保持外周的状态下被向内放大,校正后的外侧区域703的内周与校正后的内侧区域702的外周一致。而且,外侧区域703的外侧的区域既没被缩小也没被放大。
在图6以及图7中应注意的第一点是关于内侧区域702,根据各点P距校正中心的距离r来确定针对各点P的校正量这一点。具体而言,使针对各点P的校正量与该点P距校正中心的距离r相关。而且在一个方案中,使针对各点P的校正量与该点P距校正中心的距离r成比例。因此,内侧区域702的校正量越接近校正中心越变小,越接近内侧区域702的外周越变大。如上所述,校正中心701是近似脸部的中心的点,内侧区域702的外周是近似脸部的轮廓的圆。因此,校正量越接近脸部的中心越变小,越接近脸部的轮廓越变大。因此,能抑制对位于脸部的中心附近的脸部器官(眼睛、鼻子、嘴等)的影响,同时充分地缩小脸部的大小。在图6以及图7中应注意的第二点是外侧区域703在保持外周的状态下被向内放大这一点。因此,即使在因脸部的形状的个人差异等导致脸部无法容纳于内侧区域702而溢出至外侧区域703的情况下,也能使脸部的轮廓朝向脸部的中心移动,缩小脸部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校正区域设定部42关于内侧区域702,根据各点P距校正中心的距离r来确定针对各点P的校正量即可,可以不如上述那样使针对各点P的校正量与该点P距校正中心的距离r成比例。校正区域设定部42例如可以如图6所示的曲线图为曲线那样确定针对各点P的校正量与该点P距校正中心的距离r的对应关系。此外,校正区域设定部42也可以考虑距各点P的校正中心的角度θ来确定针对各点P的校正量。即,可以进行各向异性的图像校正处理。详细情况记载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缩放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在输入图像中包括多个脸部,并且脸部彼此邻接的情况下,校正强度设定部43校正缩放率,以便抑制针对邻接的脸部的一者或者两者的校正处理(抑制处理)。
图8的(a)是举例示出包括人物的脸部801(第一对象区域)和人物的脸部802(第二对象区域)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800的图。对输入图像800设定针对脸部801的校正区域(内侧区域811和外侧区域821)以及针对脸部802的校正区域(内侧区域812和外侧区域822),将进行了以相同的处理强度缩小脸部的校正的输出图像803在图8的(b)示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将内侧区域811、812表示为分别与作为对象区域的脸部801、802相同的范围,但内侧区域设定为包括对象区域即可。后文也相同。
在图8的(b)中,输出图像803内的人物的脸部804和人物的脸部805分别与人物的脸部801和人物的脸部802对应。缩小人物的脸部801和人物的脸部802的校正是朝向处理中心缩小的处理,关于校正的强度,不依赖于方向而以固定的强度进行处理。但是,由于在脸部相互邻接的方向上受到脸部相互校正的影响,因此,人物的脸部804的左侧和人物的脸部805的右侧的缩小程度变弱。因此,人物的脸部804的左侧和人物的脸部805的右侧分别被校正为伸展的印象的脸部。
为了防止该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如图8所示,在输入图像800中包括脸部801和脸部802,对脸部801设定第一校正区域(内侧区域811和外侧区域821),对脸部802设定第二校正区域(内侧区域812和外侧区域822)的情况下,根据内侧区域811与内侧区域812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是否进行抑制针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校正处理的抑制处理。
例如,在图8的例子中,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在内侧区域811与内侧区域812之间的距离缩短至(i)内侧区域811与内侧区域812或外侧区域822重合,或者是(ii)内侧区域812与内侧区域811或外侧区域821重合的情况下,进行抑制处理,在不是那样的情况下,不进行抑制处理。
此外,在抑制处理中,校正强度设定部43将内侧区域811和内侧区域812的缩放率α以及外侧区域821和外侧区域822的缩放率β校正为缩小或放大的程度(校正强度)变小。换言之,校正强度设定部43使缩放率α、β接近于1。
此外,也可以是,在抑制处理中,校正强度设定部43减小针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的校正强度,使一者的校正强度比另一者的校正强度小。此外,也可以是,减小仅针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中的一者的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
以下,对几个处理例进行说明。
(处理例1)
在此,当详细比较图8的(b)中的人物的脸部804和人物的脸部805时,人物的脸部805的左眼(在图像上右侧的眼)伸展得较大,可知人物的脸部805强烈地受到相互校正的影响。这是由两个人物的脸部的大小引起的。
图9的(a)与图8的(a)相同,为举例示出包括脸部801和脸部802的输入图像800的图,图9的(b)涉及图9的(a)中的大的一者的脸部801的图像校正处理,是表示校正前的点距校正中心的x方向的距离与校正后的点距校正中心的x方向的距离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9所示,在校正区域内,像素向接近于校正中心的方向移动,在内侧区域(缩小区域、811)和外侧区域(放大区域、未图示)的边界处移动量最大。此外,由于外侧区域(放大区域)的一部分与人物的脸部802重复,因此,可知人物的脸部802受到人物的脸部801的校正的影响而向右侧移动。
此外,图10的(a)与图8的(a)相同,是举例示出包括脸部801和脸部802的输入图像800的图,图10的(b)涉及图10的(a)中的小的一者的脸部802的图像校正处理,是表示校正前的点距校正中心的x方向的距离与校正后的点距校正中心的x方向的距离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10所示,在校正区域内,像素向接近于校正中心的方向移动,在内侧区域(缩小区域、812)与外侧区域(放大区域、未图示)的边界处移动量最大。此外,由于外侧区域(放大区域)的一部分与人物的脸部801重复,因此,可知人物的脸部801受到人物的脸部802的校正的影响而向左侧移动。
当比较图9和图10时,由于人物的脸部801与人物的脸部802的脸部的大小不同并且校正区域的大小也不同,因此,尽管以相同的校正强度进行了校正,像素的移动量也不同,由人物的脸部801的校正引起的像素的移动量变大。因此,与人物的脸部8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受到针对与人物的脸部8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的影响比与人物的脸部8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受到针对与人物的脸部8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的影响大,如图8的(b)所示的输出图像803,脸部的大小较小的人物的脸部802较大地变形。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在抑制处理中,抑制针对与脸部8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和与脸部8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中的大的一者的第一校正区域的图像校正处理(校正处理)。由此,脸部801和脸部802都被校正得较小,且能生成变形较小的图像。
图11的(a)是举例示出包括人物的脸部1101和人物的脸部1102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1100的图。如图11的(a)所示,人物的脸部1101比人物的脸部1102大,与脸部11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111和外侧区域1121)比与脸部11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112和外侧区域1122)大。
在此,图11的(b)是举例示出对输入图像1100不进行抑制处理就以相同的校正强度将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校正得较小的输出图像1103的图。在图11的(b)中,输出图像1103内的人物的脸部1104和人物的脸部1105分别与输入图像1100内的人物的脸部1101和人物的脸部1102对应。在输出图像1103中,受到针对与脸部相互对应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的影响,人物的脸部1104的左侧和人物的脸部1105的右侧延伸,特别是,人物的脸部1105的右侧延伸得较大。
对此,图11的(c)是举例示出对输入图像1100进行伴随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并且将针对与脸部11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111和外侧区域1121)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设定为针对与脸部11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112和外侧区域1122)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的一半来进行处理的输出图像1106的图。输出图像1106内的人物的脸部1107和人物的脸部1108分别与输入图像1100内的人物的脸部1101和人物的脸部1102对应。输出图像1106受到脸部相互校正的影响,但与输出图像1103相比,人物的脸部1105的右侧的延伸降低,生成适当的输出图像1106。
(处理例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的(c)所示,通过进行抑制处理并且基于脸部的大小来调整校正强度,变形减小,但产生了人物的脸部1107的左侧的延伸和人物的脸部1108的右侧的延伸。因此,可以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在抑制处理中对邻接的脸部两者抑制图像校正处理,并且进一步抑制针对大的一者的脸部的图像校正处理。
图12的(a)与图11的(a)相同,是举例示出包括人物的脸部1101和人物的脸部1102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1100的图。图12的(b)与图11的(c)相同,是举例示出对输入图像1100进行伴随抑制处理的校正处理,并且将针对与脸部11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111和外侧区域1121)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设定为针对与脸部11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112和外侧区域1122)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的一半来进行处理的输出图像1106的图。图12的(c)是举例示出对输入图像1100进行伴随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并且在将针对与脸部11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111和外侧区域1121)以及针对与脸部11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112和外侧区域1122)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一起设为一半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针对与脸部11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111和外侧区域1121)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设为一半来进行处理的输出图像1200的图。
当比较输出图像1106和输出图像1200时,人物的脸部的变形减小,生成适当的校正图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在进行了伴随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的输出图像1106中,在脸部1107产生了变形。这是因为,为了说明处理例2的效果而示出增强校正强度的图像。在适当地设定了校正强度的情况下,即使在进行了处理例1中的抑制处理的情况下,也能生成变形减小的适当的校正图像。
[改进例]
此外,与邻接的脸部对应的校正区域(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大小的差越大,对邻接的脸部的图像校正处理对脸部相互的影响的差越大。因此,可以是,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根据邻接的脸部所对应的校正区域(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大小的差,调整针对每个邻接的脸部的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由此,能成为对应于与邻接的脸部对应的校正区域(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大小的差的校正强度的适当的调整。
此外,在与邻接的脸部对应的校正区域(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大小的差小于固定的值的情况下,对邻接的脸部的图像校正处理对脸部相互的影响的差也变小,因此,可以不进行像处理例1、2所说明的那样的基于脸部的大小的校正强度的调整。而且,在邻接的脸部所对应的校正区域(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大小的差为固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像处理例1、2所说明的那样的基于脸部的大小的校正强度的调整。
此外,邻接的脸部间的距离越短,针对与一者的脸部对应的校正区域的图像校正处理对与另一者的脸部对应的校正区域的影响的大小越大,因此,可以进一步考虑邻接的脸部间的距离或者与邻接的脸部对应的校正区域的内侧区域间的距离来调整校正强度。邻接的脸部间的距离或者邻接的内侧区域间的距离越短,使校正强度的调整量(降低量)越大,从而能生成变形较小的适当的校正图像。
像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多个校正对象的对象区域(脸部)对应的校正区域邻接的情况下,基于对象区域的大小来设定针对与各对象区域对应的校正区域(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从而适当地降低针对一者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对另一者的校正区域的影响,能生成不自然的变形较小的适当的图像。
<附记事项>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案也可以是不具有打印功能的图像拍摄装置。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案的拍摄装置2的构成的功能框图。拍摄装置2与图像打印装置1同样地具备:拍摄部10、操作部20、显示部30、控制部40(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存储部60,但不具备打印部50。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校正区域的内测区域的形状不限定于圆形。即,内侧区域是具有与脸部的中心对应的位置和与脸部的大小对应的尺寸的规定的形状的区域即可,作为规定的形状,除了圆形之外,也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等。此外,校正区域的外侧区域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圆形,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图像中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被摄体。在该情况下,三个以上的被摄体中的两个被摄体的组合分别进行上述处理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图13至图1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下所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基于邻接的多个校正区域的位置关系来调整校正强度的方法进行记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在抑制处理中,根据输入图像中所包括的脸部彼此的位置关系来使抑制的程度发生变化。以下,列举出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处理例3)
图13的(a)是举例示出人物的脸部1301(第一对象区域)和人物的脸部1302(第一对象区域)在纵向(上下)排列配置的输入图像1300的图。如图13的(a)所示,与脸部13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311和外侧区域1321)和与脸部13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312和外侧区域1322)在纵向(上下)排列配置,将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不进行抑制处理就进行了将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的校正的输出图像1303举例示出在图13的(b)。输出图像1303中的人物的脸部1304和人物的脸部1305分别与输入图像1300的人物的脸部1301和人物的脸部1302对应。
图13的(c)是举例示出人物的脸部1307(第一对象区域)和人物的脸部1308(第二对象区域)在横向(左右)排列配置的输入图像1306的图。如图13的(c)所示,与脸部1307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317和外侧区域1327)和与脸部1308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318和外侧区域1328)在横向(左右)排列配置。图13的(d)是举例示出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不进行抑制处理就进行了将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的校正的输出图像1309的图。输出图像1309中的人物的脸部1310和人物的脸部1311分别与输入图像1306的人物的脸部1307と人物的脸部1308对应。
在此,人物的脸部1301、1302、1307、1308全部为相同的大小,人物的脸部1301与1302的距离和人物的脸部1307与1308的距离设为相同。此外,不进行抑制处理的情况下针对输入图像1300和1306的校正强度也设为相同。
当比较输出图像1303和输出图像1309中的校正后的脸部1304、1305、1310、1311时,各脸部的与另一脸部邻接的一侧受到针对另一脸部的图像校正处理的影响而变形。具体而言,人物的脸部1304的下侧、人物的脸部1305的上侧、人物的脸部1310的右侧以及人物的脸部1311的左侧延伸。特别是,关于人物的脸部1310和人物的脸部1311,由于脸部的左右对称性被破坏,因此由变形引起的不自然的印象强烈。此外,虽然人物的脸部1305的左右对称性没有被破坏,但脸部的上部延伸,脸部的下部被校正得较粗,因此,小脸的印象变小。另一方面,人物的脸部1304的左右对称性没有被破坏,虽然脸部的下部延伸,但下巴的线条变尖,为小脸的印象。
像这样,在对与邻接的多个脸部(对象区域)对应的校正区域以相同的校正强度进行图像校正处理的情况下,针对与各脸部(对象区域)对应的校正区域的图像校正处理对与其他对象区域对应的校正区域的影响因与脸部(对象区域)对应的校正区域彼此的位置关系而变得不同。
例如,在邻接的脸部(对象区域)在横向排列,与邻接的脸部分别对应的校正区域在横向排列的情况下,由于校正后的图像如图13的(d)所示,左右对称性被破坏,因此,与在纵向排列的情况(图13的(b))相比,为不自然的印象。
因此,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在抑制处理中,在邻接的校正区域在横向排列的情况下,与在纵向排列的情况相比,增大抑制的程度(校正强度设定部43使缩放率α、β接近于1)。此外,如图13的(c)所示,在校正区域在横向邻接的情况下,由于对各脸部的图像校正处理对脸部相互的影响相等(左右反转),因此,优选的是,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以对各脸部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相同的方式进行抑制处理。
此外,例如,在如图13的(a)所示邻接的校正区域在纵向排列的的情况下,校正后的图像如图13的(b)所示,与上侧的脸部相比,下侧的脸部为不自然的印象。
因此,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在抑制处理中,在邻接的校正区域在纵向排列的情况下,与针对位于下侧的校正区域的图像校正处理相比,增大针对位于上侧的校正区域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抑制的程度(校正强度设定部43使缩放率α、β接近于1)。
图14的(a)与图13的(b)相同,是举例示出对于脸部1301和脸部1302在纵向排列配置的输入图像1300,对与脸部1301对应的校正区域和与脸部1302对应的校正区域不进行抑制处理就进行了将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的校正的输出图像1303的图。图14的(b)是举例示出对于输入图像1300,将针对与位于上侧的人物的脸部1301对应的校正区域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强度调整得较弱来进行校正的输出图像1400的图。人物的脸部1401和1402分别与人物的脸部1301和1302对应。
当比较输出图像1303和输出图像1400时,在输出图像1400中下侧的人物的脸部1402上部的延伸与人物的脸部1305上部的延伸相比降低而成为小脸的印象,且上侧的人物的脸部1401被校正为下巴的线条较细的小脸的印象,两个人物的脸部都被适当地校正。
(处理例4)
此外,能通过进行基于脸部的倾斜的校正强度的调整来实现适当的校正。相对于在图6至图7中说明的图像校正处理采用了以不依存于方向的缩放率α、β将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各向同性地缩小或放大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使用依存于方向的缩放率α(θ)、β(θ)将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各向异性地缩小的构成。在此,θ表示从校正中心观察的方向,在输入图像的右方θ=0,在输入图像的上方θ=π/2,在输入图像的左方θ=π,在输入图像的下方θ=3π/2(单位为弧度)。例如,根据左右眼的位置等推定脸部的方向,基于脸部的方向进行各向异性的处理,由此,能进行适当的校正。
图15的(a)是举例示出人物的脸部1500的图,设定有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510。外侧区域未图示)。图15的(b)是举例示出将内侧区域1510各向同性地校正的人物的脸部1501的图。图15的(c)是举例示出将内侧区域1510各向异性地校正的脸部1502的图。人物的脸部1501是以不依存于与校正中心的角度的固定的校正强度校正与人物的脸部1500对应的内侧区域1510的脸部。在人物的脸部1502中,内侧区域1510依存于与校正中心的角度而校正强度不同,脸部的上方的校正强度较小,脸部的左右方向和下方的校正强度为中等程度,脸部的斜下方的校正强度最大。当比较人物的脸部1501和人物的脸部1502时,脸部的横向宽度相等,但人物的脸部1502从脸颊到下巴的线条变尖,而被校正为更小脸的印象的图像。如图15所示,在进行将脸部缩小的校正的情况下,当依存于相对于校正中心的方向来改变校正强度时,与以不依存于方向的固定的校正强度进行校正的情况相比,即使是同程度的校正强度也能实现印象不同的校正。脸部的方向例如可以基于检测到的左右眼的位置计算出来。
图16是举例示出包括倾斜的人的脸部1601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1600的图。脸部的倾斜度θ_f定义为输入图像1600的x轴(横轴)与连结左右眼的直线1602所成的角度。当将左眼的位置设为(LEFT_x,LEFT_y),将右眼的位置设为(RIGHT_x,RIGHT_y)时,脸部的倾斜度θ_f可以按照下述算式(6)计算出来。
θ_f=arctan((RIGHT_y-LEFT_y)/(RIGHT_x-LEFT_x))···(6)
接着,对设定与从校正中心观察的方向对应的缩放率α(θ)、β(θ)的方法进行说明。
当使用脸部的倾斜度θ_f时,能将从校正中心观察的方向θ(将图像的右方设为θ=0、将图像的上方设为θ=π/2、将图像的左方设为θ=π、将图像的下方设为θ=3π/2)与脸部的方向建立对应。即,θ=θ_f为脸部的右方,θ=θ_f+π/2的方向为脸部的上方,θ=θ_f+π的方向为脸部的左方,θ=θ_f+3π/2的方向为脸部的下方(单位为弧度)。
针对内侧区域的缩放率α(θ)例如并不限定于此,但可以(1)在θ=θ_f(脸部的右方)时设为α(θ)=0.95、(2)在θ=θ_f+π/2(脸部的上方)时设为α(θ)=1、(3)在θ=θ_f+π(脸部的左方)时设为α(θ)=0.95、(4)在θ=θ_f+3π/2时设为α(θ)=0.95。此外,可以在θ=θ_f+5π/4(脸部的左下)和θ=θ_f+7π/4(脸部的右下)时,设为α(θ)=0.9。由此,脸部的上方的校正量为最小,脸部的横向和下方的校正量为中等程度,脸部的斜下方的校正量为最大。针对外侧区域的缩放率β(θ)按照β(θ)=(d2-α(θ)d1)/(d2-d1)设定即可。由此,外侧区域的外侧的区域既没被放大也没被缩小。
由图像校正部44进行的校正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将距校正中心的距离为r,从校正中心=(c1,c2)观察的方向为θ的点P=(rcosθ,rsinθ)+(c1,c2),(1)在r≤d1时,映射成:距校正中心的距离为r’=α(θ)r,从校正中心观察的方向为θ的点P’=(r’cosθ,r’sinθ)+(c1,c2),(2)在d1<r≤d2时,映射成:距校正中心的距离为r’=β(θ)r-(β(θ)-α(θ))d1,从校正中心观察的方向为θ的点P’=(r’cosθ,r’sinθ)+(c1,c2)来实现。若如上述那样设定针对各方向的缩放率α(θ)、β(θ),则如图15的(c)所示,校正后的脸部1502的脸颊至下巴的线条比校正前的脸部1500尖。
像这样,在本处理例中,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在图像校正处理中,从与脸部(对象区域)对应的内侧区域的中心朝向特定的方向的缩小或放大的程度比从与该脸部(对象区域)对应的内侧区域的中心朝向其他方向的缩小或放大的程度大。
图17的(a)是举例示出人物的脸部1701和人物的脸部1702斜向排列配置的输入图像1700的图,与脸部17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711和外侧区域1721)和与脸部17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内侧区域1712和外侧区域1722)斜向排列配置。而且,图17的(b)是举例示出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进行了将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的校正的输出图像1703的图。输出图像1703中的人物的脸部1704和人物的脸部1705分别与输入图像1700的人物的脸部1701和人物的脸部1702对应。
人物的脸部1704和人物的脸部1705都通过相同的校正强度的图像校正处理进行校正,但该图像校正处理是各向异性的。即,脸部的下侧的校正强度被设定得较强,特别是,斜下方的校正强度被设定的最强。此外,脸部的上侧的校正强度被设定得较弱,特别是,上方的校正强度被设定得最弱。其结果是,如图17的(b)所示,在人物的脸部1705中,校正强度较弱的右上部分强烈地受到在人物的脸部1704中校正强度较强的左下部分的校正的影响,脸部1705的右上伸展得较大。
因此,在本处理例中,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考虑校正区域的位置关系,并且考虑校正的方向依存性,调整校正强度。详细而言,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在抑制处理中,在相对于与一者的面部(第一对象区域)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校正强度较大的方向(所述特定的方向)上排列有与另一者的脸部(第二对象区域)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的情况下,将针对与该一者的脸部(第一对象区域)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的图像校正处理的抑制的程度设为比针对与该另一者的脸部(第二对象区域)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的图像校正处理大(校正强度设定部43使缩放率α、β接近于1)。
图18的(a)与图17的(b)相同,是举例示出不进行抑制处理地进行就将人物的脸部校正得较小的校正的输出图像1703的图。图18的(b)是举例示出进行了伴随本处理例的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的输出图像1800的图。在图18的(b)所示的输出图像1800中,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以将针对与人物的脸部1701对应的第一校正区域的校正强度降低,并且不改变针对与人物的脸部1702对应的第二校正区域的校正强度的方式进行校正。人物的脸部1801和人物的脸部1802分别与人物的脸部1701和人物的脸部1702对应。当比较输出图像1703和输出图像1800时,人物的脸部1802与人物的脸部1705相比脸部右上部的延伸降低,生成适当的校正图像。
像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基于邻接的多个脸部(对象区域)的位置关系来调整校正强度,能生成不自然的变形较小的适当的图像。
<附记事项>
本实施方式中的“纵向”、“横向”在一个方案中,可以是输入图像中的纵向、横向。此外,在一个方案中,在输入图像与拍摄时的方向建立有关联的情况下,拍摄时的铅垂方向为纵向,水平方向为横向。此外,也可以是,在另一个方案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纵向”、“横向”考虑到脸部的倾斜,将脸部的上下方向设为纵向,将脸部的左右方向设为横向。需要说明的是,脸部的倾斜的检测方法如上所述。
(第三实施方式)
若基于图19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则如下所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抑制处理中缩小外侧区域的方法进行了记述。
图19的(a)是举例示出包括人物的脸部1901(第一对象区域)和人物的脸部1902(第二对象区域)作为被摄体的输入图像1900的图。图19的(b)是举例示出对于输入图像1900,不进行抑制处理地将脸部1901和脸部1902缩小时的输出图像1907的图。输出图像1907中的脸部1908和脸部1909与输入图像1900中的脸部1901和脸部1902对应。图19的(c)是举例示出对于输入图像1900,进行了伴随本实施方式的抑制处理的图像校正处理的输出图像1910的图。输出图像1910中的脸部1911和脸部1912分别与输入图像1900中的脸部1901和脸部1902对应。
图19的(a)示出了与脸部1901对应的内侧区域1905和外侧区域1903以及与脸部1902对应的内侧区域1906和外侧区域1904。外侧区域1903和外侧区域1904重复。在这样的情况下,外侧区域1903和外侧区域1904重复的区域的相互的校正相抵消,几乎不变动。因此,如图19的(b)所示,不变动的区域为相对地延伸的印象。
因此,在与脸部1901对应的外侧区域1903和与脸部1902对应的外侧区域1904重复的情况下,控制部40的校正处理部在抑制处理中,通过增大脸部1901和脸部1902中的至少一者的外侧区域的校正强度来缩小该外侧区域的宽度。例如,如图19的(a)所示,校正强度设定部43通过将缩放率β校正为偏离1,将外侧区域1903的宽度缩小至外侧区域1903与内侧区域1906相接的宽度,将外侧区域1904的宽度缩小至外侧区域1904与内侧区域1905相接的宽度。由此,如图19的(c)所示,各脸部与其他的脸部的外侧区域不重合,能对各脸部进行良好地校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校正强度设定部43将缩放率β校正为偏离1时,当校正为极端大的值或者极端小的值时,在输出图像中会产生极端地变形的部位,因此变得不自然。因此,优选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校正强度设定部43将缩放率β校正为偏离1时,设定最大校正倍率或最小校正倍率,限制为在规定的范围内校正缩放率β。
〔基于软件的实现例〕
控制部(图像处理装置)40的控制块(特别是,被摄体检测部41、校正区域设定部42、校正强度确定部43以及图像校正部44)既可以通过形成于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集成电路(IC芯片)等的逻辑电路(硬件)来实现,也可以使用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通过软件来实现。
在后者的情况下,控制部(图像处理装置)40具备:执行实现各功能的软件即程序的命令的CPU、通过计算机(或CPU)可读取地记录有上述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的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存储装置(将它们称为“记录介质”)、展开上述程序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等。然后,通过由计算机(或CPU)从上述存储介质读取并执行上述程序,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作为上述记录介质,可以使用“非暂时的有形介质”,例如磁带、磁盘、卡、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电路等。此外,上述程序可以经由能传输该程序的任意传输介质(通信网络、广播波等)提供给上述计算机。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以上述程序即使通过电子传输而具体化的嵌入至载波的数据信号的形态也能实现。
[总结]
本发明的方案一的图像处理装置(控制部40)具备:校正处理部(校正区域设定部42、校正强度设定部43、图像校正部44),进行针对图像中的一个以上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各校正区域包括内侧区域和该内侧区域的外侧的外侧区域,在所述校正处理中,缩小该内侧区域且放大该外侧区域,或者是放大该内侧区域且缩小该外侧区域,所述校正处理部在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分别进行所述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根据该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该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之间的距离,确定是否进行抑制针对该第一校正区域和该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处理。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对内侧区域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校正,并且对外侧区域进行相反的方案的校正,能抑制对图像的其他部分的影响,并且能对各内侧区域进行所期望的校正。然后,通过根据内侧区域彼此的距离来抑制一者或两者的内侧的校正处理,能适当地避免任意的对象区域受到对其他对象区域的校正的影响而过度地变形。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方案二的图像处理装置在上述方案一中,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外侧区域重合的情况下,以及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所述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外侧区域重合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抑制处理。
根据上述构成,在某个校正区域的内侧区域与其他校正区域的内侧区域或外侧区域重合时,通过抑制针对一者或两者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能更适当地避免所述某个校正区域的内侧区域受到针对所述其他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的影响而过度地变形。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方案三的图像处理装置在上述方案一或方案二中,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与针对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较小一者的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相比,更加抑制针对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较大一者的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
根据上述构成,针对较大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对较小的校正区域(特别是内侧区域)造成的影响比针对较小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对较大的校正区域(特别是内侧区域)造成的影响大。因此,通过更加抑制针对较大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能更适当地避免因校正的影响导致任意的对象区域过度地变形。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方案四的图像处理装置在上述方案一至方案三中,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根据所述第一校正区域与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位置关系,使针对每个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程度发生变化。
根据发明人的独自的见解,则通过两个校正区域的位置关系,改变因校正导致的变形所带来的印象。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两个校正区域的位置关系,使抑制校正的程度变化,由此,能适当地避免由因校正导致的变形带来不自然的印象。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方案五的图像处理装置在上述方案四中,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在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在横向排列的情况下,与在纵向排列的情况相比,增大针对每个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的程度。
即使校正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稍微变形,左右对称性也不发生变化,因此,多数情况下不会带来不协调感。另一方面,当校正区域在左右方向上变形时,左右对称性发生变化,因此,多数情况下会带来不自然的印象。根据上述构成,在对校正区域引起向左右方向的变形的横向排列的状态下,与对校正区域引起向上下方向的变形的纵向排列的状态相比增大抑制的程度,从而能适当地避免带来不自然的印象。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方案六的图像处理装置在上述方案四或者方案五中,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在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在纵向排列的情况下,与针对位于下侧的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相比,增大针对位于上侧的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的程度。
根据发明人的个人的见解,则因针对上侧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引起的下侧的校正区域(特别是内侧区域)的变形带来的不自然的印象比因针对下侧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引起的上侧的校正区域(特别是内侧区域)的变形带来的不自然的印象大。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针对上侧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抑制得比针对下侧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大,能适当地避免带来不自然的印象。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方案七的图像处理装置在上述方案四~方案六中,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校正处理中,从所述校正区域的中心朝向特定的方向的缩小或放大的程度比从所述校正区域的中心朝向其他方向的缩小或放大的程度大,在所述抑制处理中,在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在所述特定的方向排列的情况下,与针对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相比,增大针对所述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的程度。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从对象区域的中心朝向特定的方向的缩小或放大的程度较大,因此,对在所述特定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对象区域排列的第二对象区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将对第一对象区域的校正抑制得比对第二对象区域的校正大,能适当地避免带来不自然的印象。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方案八的图像处理装置在上述方案一至方案七中,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缩小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外侧区域的宽度。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缩小一者的校正区域的外侧区域,能减小针对该一者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对另一者的校正区域(特别是内侧区域)的影响。
本发明的方案九的拍摄装置2具备:拍摄部10;以及对所述摄像部10所拍摄的所述图像进行校正的上述方案一至方案八中的任一个方案的图像处理装置。
根据上述构成,用户能对人物的脸部进行拍摄,并适当地对拍摄到的图像实施图像处理。
本发明的方案十的图像打印装置1具备:上述方案一至方案八中任一个方案的图像处理装置;以及打印部50,打印由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进行了校正的所述图像。
根据上述构成,用户能容易地打印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
本发明的方案十一的图像打印装置1具备:拍摄部10;对所述拍摄部10拍摄到的所述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所述方案一至方案八中任一个方案的图像处理装置;以及打印部50,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校正后的所述图像。
根据上述构成,用户能容易地打印对拍摄到的图像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
本发明的方案十二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校正处理工序,进行针对图像中的一个以上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各校正区域包括内侧区域和该内侧区域的外侧的外侧区域,在所述校正处理中,缩小该内侧区域且放大该外侧区域,或者是放大该内侧区域且缩小该外侧区域,在所述校正处理工序中,在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分别进行所述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根据该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该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之间的距离,确定是否进行抑制针对该第一校正区域和该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处理。
根据上述构成,起到与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图像处理装置相同的效果。
而且,本发明的各方案的图像处理装置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计算机作为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所具备的各部分(软件要素)进行动作而使所述图像处理装置由计算机实现的图像处理装置的图像处理程序、以及记录有该图像处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落入本发明的范畴。
〔附记事项〕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而且,通过将分别在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组合,能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考)
本申请基于2017年4月2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7-084787主张优先权的利益,并通过对其进行参照而将其全部内容包括到本说明书中。
符号说明
1 图像打印装置
2 拍摄装置
10 拍摄部
40 控制部(图像处理装置)
41 被摄体检测部(对象区域检测部)
42 校正区域设定部(校正处理部)
43 校正强度设定部(校正处理部)
44 图像校正部(校正处理部)
50 打印部

Claims (13)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校正处理部,进行针对图像中的一个以上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
各校正区域包括内侧区域和所述内侧区域的外侧的外侧区域,在所述校正处理中,缩小所述内侧区域且放大所述外侧区域,或者是放大所述内侧区域且缩小所述外侧区域,
所述校正处理部在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分别进行所述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之间的距离,确定是否进行抑制针对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外侧区域重合的情况下,以及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所述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外侧区域重合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抑制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与针对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较小一者的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相比,更加抑制针对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较大一者的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根据所述第一校正区域与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位置关系,使针对每个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的程度发生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在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在横向排列的情况下,与在纵向排列的情况相比,增大针对每个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的程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在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在纵向排列的情况下,与针对位于下侧的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相比,增大针对位于上侧的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的程度。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处理部,
在所述校正处理中,从所述校正区域的中心朝向特定的方向的缩小或放大的程度比从所述校正区域的中心朝向其他方向的缩小或放大的程度大,
在所述抑制处理中,在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在所述特定的方向排列的情况下,与针对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相比,增大针对所述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的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处理部在所述抑制处理中,缩小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外侧区域的宽度。
9.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拍摄部;以及
对所述拍摄部所拍摄到的所述图像进行校正的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
10.一种图像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和
打印部,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校正后的所述图像。
11.一种图像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拍摄部;
对所述拍摄部所拍摄到的所述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和
打印部,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校正后的所述图像。
12.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校正处理工序,进行针对图像中的一个以上的校正区域的校正处理,
各校正区域包括内侧区域和所述内侧区域的外侧的外侧区域,在所述校正处理中,缩小所述内侧区域且放大所述外侧区域,或者是放大所述内侧区域且缩小所述外侧区域,
在所述校正处理工序中,在对第一校正区域和第二校正区域分别进行所述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与所述第二校正区域的所述内侧区域之间的距离,确定是否进行抑制针对所述第一校正区域和所述第二校正区域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校正处理的抑制处理。
13.一种图像处理程序,其用于使计算机作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发挥功能,
所述图像处理程序用于使计算机作为上述校正处理部发挥功能。
CN201880026341.2A 2017-04-21 2018-01-18 图像处理装置、拍摄装置、图像打印装置、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 Withdrawn CN1106035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4787 2017-04-21
JP2017-084787 2017-04-21
PCT/JP2018/001418 WO2018193677A1 (ja) 2017-04-21 2018-01-18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印刷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3565A true CN110603565A (zh) 2019-12-20

Family

ID=63855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6341.2A Withdrawn CN110603565A (zh) 2017-04-21 2018-01-18 图像处理装置、拍摄装置、图像打印装置、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9039B2 (zh)
JP (1) JP6905588B2 (zh)
CN (1) CN110603565A (zh)
WO (1) WO20181936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46440B2 (ja) * 2016-12-27 2021-03-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印刷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42921A (ja) * 2007-03-28 2008-10-0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10166624A (ja) * 2010-04-30 2010-07-2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10170219A (ja) * 2009-01-20 2010-08-05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印刷装置
CN102289785A (zh) * 2010-06-18 2011-12-21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53914A (ja) * 2007-08-27 2009-03-1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9194721A (ja) * 2008-02-15 2009-08-27 Fujitsu Microelectronics Ltd 画像信号処理装置、画像信号処理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JP5115398B2 (ja) * 2008-08-27 2013-0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4853541B2 (ja) * 2009-04-02 2012-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662511B2 (ja) * 2013-04-10 2015-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10812678B2 (en) * 2016-12-27 2020-10-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image prin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for performing correction processing on imag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42921A (ja) * 2007-03-28 2008-10-0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10170219A (ja) * 2009-01-20 2010-08-05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0166624A (ja) * 2010-04-30 2010-07-2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02289785A (zh) * 2010-06-18 2011-12-21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05588B2 (ja) 2021-07-21
US11069039B2 (en) 2021-07-20
US20200051221A1 (en) 2020-02-13
JPWO2018193677A1 (ja) 2020-03-26
WO2018193677A1 (ja) 2018-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72751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TWI637230B (zh) 投影系統以及顯示影像的校正方法
JP5115398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8355602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US10353433B2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urved display device
US9342738B2 (en) Image processing to improve physique of imaged subject
JP507116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用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080240615A1 (en) Image processing for image deformation
US10812678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image prin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for performing correction processing on image
US8031915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10603565A (zh) 图像处理装置、拍摄装置、图像打印装置、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
US20190206028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684644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印刷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8285065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mage processing
JP674127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889774B2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印刷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10170219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21114111A (ja) 撮像支援装置、撮像支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223566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20240177321A1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JP637667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8250402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0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