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1726A - 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1726A
CN110581726A CN201810589295.9A CN201810589295A CN110581726A CN 110581726 A CN110581726 A CN 110581726A CN 201810589295 A CN201810589295 A CN 201810589295A CN 110581726 A CN110581726 A CN 1105817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reference signal
channel characteristic
channel
hypothe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92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81726B (zh
Inventor
高波
鲁照华
吴昊
蒋创新
姚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58929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81726B/zh
Priority to US16/973,094 priority patent/US11575419B2/en
Priority to EP19814693.8A priority patent/EP3806523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88577 priority patent/WO201923330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581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1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81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1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5Timing of allocation when channel conditions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信号的发送方法包括: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接收终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本发明通过在第一类参考信号上配置N个信道特征假设,实现了接收端在指定的其他波束的方向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有效支持了对于虚拟发送波束的指示,显著提升了系统性能。

Description

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天线权重(也称为预编码或波束)训练过程中,高频段发端发送训练导频,高频段接收端接收信道并执行信道估计,然后,高频段接收端需要向高频段发端反馈信道状态信息,便于实现收发端从可选的收发端天线权重对中,找到可以用于多路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收发端天线权重对,进行数据传输。
现有5G通信系统中,对于基站(高频段发端)而言,可以存在多个天线面板,而每个天线面板(panel)可以产生多个不同方向的波束,对于用户(UE,User Equipment)端(高频段接收端)而言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现有技术中,用户端只能根据基站发送的当前方向上的波束,进行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不能进行其他方向上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进而影响5G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下问题:用户端只能根据基站发送的当前方向上的波束,进行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不能进行其他方向上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进而影响5G系统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根据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所述基站。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信号的发送装置,包括: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装置,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所述基站。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信号的发送方法的步骤。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的步骤。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信号的发送方法的步骤。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通过在第一类参考信号上配置N个信道特征假设,实现了接收端在指定的其他波束的方向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有效支持了对于虚拟发送波束的指示,显著提升了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信号的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信号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另一种信号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另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混合预编码收发机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基站的内部面板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基站发送的波束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下问题:用户端只能根据基站发送的当前方向上的波束,进行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不能进行其他方向上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进而影响5G系统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主要应用于5G系统内的基站侧,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步骤S101和S102:
S101,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
S102,接收终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
超宽带宽的高频段(即毫米波通信),成为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方向,吸引了全球的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目光。特别是,在当下日益拥塞的频谱资源和物理网大量接入时,毫米波的优势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在很多标准组织,例如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都开始展开相应的标准化工作。例如,在3GPP标准组,高频段通信凭借着其大带宽的显著优势将会成为5G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ew RAT)的重要创新点。
现有5G通信系统中,对于基站而言,可以存在着多个天线面板,而每个天线面板可以产生多个波束,对于UE而言也有类似的情况。虚拟发送波束相关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数字波束相关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是独立解耦进行的,存在在相同数字波束下,但是有不同虚拟发送波束指示的情况,此时UE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是基于基站发送的数字波束进行确定的,在考虑跨载波或者不同数据块(RB,ResourceBlock)之间切换时,UE端无法虚拟发送波束方向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进而影响5G系统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向终端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可以表征基站希望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潜在可选波束。其中,波束可以为一种资源(例如发送端空间滤波器、接收端空间滤波器、发端预编码、收端预编码、天线端口、天线权重矢量、天线权重矩阵等),波束序号可以被替换为资源索引(例如参考信号资源索引),因为波束可以与一些时频码资源进行传输上的绑定;波束也可以为一种传输(发送/接收)方式,具体可以包括空分复用、频域/时域分集等。
第一类参考信号至少包括以下信号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同步信号块(SSB,Synchronization signaling block)、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SS/PBCH,Synchronization signaling/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ing)等。
具体地,第一类参考信号可以由至少以下之一的资源构成,如第一类参考信号端口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组等。例如,第一类参考信号为CSI-RS信号时,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配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报告配置(即Reporting setting或Reportingconfig)与一个或者多个(图2中未示出)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即CSI Resource setting)关联;而每个CSI resource setting包括k个参考信号资源集合(CSI resource set);每个CSI resource set下包括了多个CSI-RS resource或者SS block,其中,每个参考信号资源下包括了若干个端口port,或者端口组。通过这种多层结构,基站端可以将其的配置限制有效的制约在不同的层上。进一步的,两个或者多个参考信号需要“同时发送”或者“同时接收”,可以通过将所述的两个或多个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参考信号资源或者相同的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者相同的参考信号资源配置或者相同的报告配置来表示。
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关联有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进一步的,信道特征假设可以是:准共址(QCL,Quasi co-location)、空间准共址(spatial QCL)、传输配置指示状态(TCI,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空间滤波器信息、天线组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准共址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参照参考信号(reference RS)和所述参照参考信号关联的准共址参数构成,其中涉及的准共址参数至少包括如下之一或组合:多普勒扩展,多普勒平移,时延拓展,平均时延,平均增益和空间参数;进一步地,空间参数,可以包括空间接收参数,例如到达角,接收波束的空间相关性,平均时延,时频信道响应的相关性(包括相位信息)等;空间滤波器信息可以为基站希望UE端实现的空间滤波器配置信息,也可以为基站自身的空间滤波器配置信息;天线组与空间滤波器信息类似,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第一类参考信号通常具有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以下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具体地,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由上述信令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承载,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给终端。
在本实施例中,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包括以下类型之一: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其中,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第一类参考信号的信道特征假设,即波束对应的信道特征假设,主要被配置在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上,作为该参考信号资源的固有信道特征,或者说,若仅考虑该参考信号资源,从UE端(用户端)看,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需要进行考虑的假定的信道特征;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虚拟信道特征假设,即基站希望终端同时接收的模拟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信道特征假设,即基站希望终端同时避免接收的模拟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
具体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也可以在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基础上,增加描述信息,以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和与其关联的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这里指出的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任意一种参考信号,并不特指具体的一种。进一步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进一步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还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同时接收即表示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参考信号时并不是将两个信号同时发送出去的,终端也要根据第二信道特征假设做好同时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参考信号的准备。本实施例中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主要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和/或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进一步地,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同时向终端发送第一预设条件,也可以同时发送指示终端在具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中的哪一项条件时,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终端接收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时,在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条时,终端在反馈信道状态信息时即需要考虑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
(1)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2)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3)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4)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5)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6)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7)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8)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9)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可选地,第一预设条件中还可以包括以下之一:
(10)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11)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可选地,在第一预设条件中,与条件(10)和(11)不能同时出现的条件,还包括:
(12)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13)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另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至少根据以下参考信号之一号确定: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产生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同时给其他终端发送的关联的参考信号、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第三类参考信号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等,并且在此不具体限制第三类参考信号的具体种类和形式,只要是与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关联的参考信号即可。
具体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也可以在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基础上,增加描述信息,以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且第一类参考信号和与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其中,干扰测量参考信号为基站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同时产生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其存在会影响5G系统的传输稳定性,在实际进行数据传输时,应当减小干扰测量信号对数据传输的影响。进一步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进一步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还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同时接收即表示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时并不是将两个信号同时发送出去的,终端也要根据第三信道特征假设做好同时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的准备。本实施例中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主要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和/或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进一步地,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同时向终端发送第二预设条件,也可以同时发送指示终端在具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中的哪一项条件时,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终端接收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时,在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条时,终端在反馈信道状态信息时即需要考虑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1)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2)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3)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4)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5)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6)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7)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8)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9)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可选地,第二预设条件中还可以包括以下之一:
(10)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11)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可选地,在第二预设条件中,与条件(10)和(11)不能同时出现的条件,还包括:
(12)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13)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的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还可以用于指示终端基于如下至少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应当了解的是,由于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作为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固有信道特征假设,其对应的是基站实际发送的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在进行指示时是一定会对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进行指示的;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实际上是指示终端在接收波束的同时,还要接收另一个或几个虚拟发送波束,基站当前可能没有直接发送该虚拟发送波束,但是其后续的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进行调度或使用,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可以根据基站的实际传输情况告知终端是否考虑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实际上是指示终端在接收波束的同时,避免接收另一个或几个虚拟发送波束,以免虚拟发送波束对实际发送的波束产生干扰,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可以根据基站的干扰情况告知终端是否考虑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为了使本次的配置可以使用到后续的数据传输中,还可以配置第四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第一类参考信号的至少如下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进行关联: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四类参考信号可以为基站后续向其他用户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或第二类参考信号或第三类参考信号。
进一步地,还可以配置第五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第六类参考信号关联,其中,上述的关联关系为满足如下至少之一或组合的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应当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第五类参考信号和第六类参考信号是为了表示任意两个参考信号之间均可以关联,且第五类参考信号和第六类参考信号可以为本实施例中出现的所有参考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
基站在接收到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后,根据其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具体内容确定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具体收发端天线权重对,以进行实际的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类参考信号上配置N个信道特征假设,实现了接收端在指定的其他波束的方向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有效支持了对于虚拟发送波束的指示,显著提升了系统性能。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主要应用于5G系统内的终端侧或用户侧,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步骤S201至S203:
S201,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
S202,根据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S203,将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接收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可以表征基站希望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潜在可选波束。其中,波束可以为一种资源(例如发送端空间滤波器、接收端空间滤波器、发端预编码、收端预编码、天线端口、天线权重矢量、天线权重矩阵等),波束序号可以被替换为资源索引(例如参考信号资源索引),因为波束可以与一些时频码资源进行传输上的绑定;波束也可以为一种传输(发送/接收)方式,具体可以包括空分复用、频域/时域分集等。
第一类参考信号至少包括以下信号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块、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等。具体地,第一类参考信号可以由至少以下之一的资源构成,如第一类参考信号端口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组等。
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关联有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进一步的,信道特征假设可以是:准共址、空间准共址、传输配置指示状态、空间滤波器信息、天线组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准共址涉及的参数至少包括:多普勒扩展,多普勒平移,时延拓展,平均时延,平均增益和空间参数;空间滤波器信息可以为基站希望UE端实现的空间滤波器配置信息,也可以为基站自身的空间滤波器配置信息;天线组与空间滤波器信息类似,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第一类参考信号通常具有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以下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具体地,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由上述信令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承载,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给终端。
终端通常根据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进行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将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基站。
具体地,终端在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接收基站同时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和第二类参考信号,或者,基站在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第二类参考信号时不是同时发送的,但终端要进行同时接收的准备。进一步地,第一类参考信号与第二类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或者,第二类参考信号至少包括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随后可以根据第一类参考信号和/或第二类参考信号,确定参考信号资源集合,进而根据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并发送至基站,具体地,参考资源集合可以为M个,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具体内容为参考信号对应的参考信号资源、参考资源组、参考资源配置等。
在接收到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N个信道特征假设之后,终端则根据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自身的空间滤波器的实际配置,以使终端内的面板在接收基站发送的波束时,可以按照对应的信道特征假设进行接收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包括以下类型之一: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其中,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第一类参考信号的信道特征假设,即波束对应的信道特征假设,主要被配置在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上,作为该参考信号资源的固有信道特征,或者说,若仅考虑该参考信号资源,从UE端(用户端)看,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需要进行考虑的假定的信道特征;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虚拟信道特征假设,即基站希望终端同时接收的模拟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信道特征假设,即基站希望终端同时避免接收的模拟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
具体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也可以在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基础上,增加描述信息,以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和与其关联的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这里指出的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任意一种参考信号,并不特指具体的一种。进一步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进一步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还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同时接收即表示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参考信号时并不是将两个信号同时发送出去的,终端也要根据第二信道特征假设做好同时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参考信号的准备。本实施例中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主要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和/或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进一步地,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终端在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时需要考虑该信道特征假设。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同时向终端发送第一预设条件,也可以同时发送指示终端在具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中的哪一项条件时,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终端接收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时,在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条时,终端在反馈信道状态信息时即需要考虑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
(1)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2)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3)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4)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5)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6)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7)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8)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9)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可选地,第一预设条件中还可以包括以下之一:
(10)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11)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可选地,在第一预设条件中,与条件(10)和(11)不能同时出现的条件,还包括:
(12)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13)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另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至少根据以下参考信号之一号确定: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产生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同时给其他终端发送的关联的参考信号、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第三类参考信号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等,并且在此不具体限制第三类参考信号的具体种类和形式,只要是与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关联的参考信号即可。
具体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也可以在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基础上,增加描述信息,以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且第一类参考信号和与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其中,干扰测量参考信号为基站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同时产生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其存在会影响5G系统的传输稳定性,在实际进行数据传输时,应当减小干扰测量信号对数据传输的影响。进一步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进一步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还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同时接收即表示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时并不是将两个信号同时发送出去的,终端也要根据第三信道特征假设做好同时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的准备。本实施例中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主要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和/或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进一步地,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终端在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时需要考虑该信道特征假设。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同时向终端发送第二预设条件,也可以同时发送指示终端在具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中的哪一项条件时,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终端接收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时,在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条时,终端在反馈信道状态信息时即需要考虑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1)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2)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3)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4)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5)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6)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7)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8)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9)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可选地,第二预设条件中还可以包括以下之一:
(10)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11)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可选地,在第二预设条件中,与条件(10)和(11)不能同时出现的条件,还包括:
(12)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13)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在接收到N个信道特征假设时,可根据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中的指示,进行信道状态信息的确定。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用于指示终端基于如下至少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应当了解的是,由于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作为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固有信道特征假设,其对应的是基站实际发送的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在进行指示时是一定会对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进行指示的;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实际上是指示终端在接收波束的同时,还要接收另一个或几个虚拟发送波束,基站当前可能没有直接发送该虚拟发送波束,但是其后续的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进行调度或使用,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可以根据基站的实际传输情况告知终端是否考虑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实际上是指示终端在接收波束的同时,避免接收另一个或几个虚拟发送波束,以免虚拟发送波束对实际发送的波束产生干扰,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可以根据基站的干扰情况告知终端是否考虑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为了使本次的配置可以使用到后续的数据传输中,终端还可以配被配置第四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第一类参考信号的至少如下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进行关联: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四类参考信号可以为基站后续向其他用户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或第二类参考信号或第三类参考信号。
进一步地,还可以被配置第五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第六类参考信号关联,其中,上述的关联关系为满足如下至少之一或组合的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应当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第五类参考信号和第六类参考信号是为了表示任意两个参考信号之间均可以关联,且第五类参考信号和第六类参考信号可以为本实施例中出现的所有参考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实施例通过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上配置的N个信道特征假设,实现了接收端在指定的其他波束的方向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有效支持了对于虚拟发送波束的指示,显著提升了系统性能。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的发送装置,主要安装于5G系统内的基站中,其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第一发送模块10,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第一接收模块20,与第一发送模块10耦合,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送模块10向终端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可以表征基站希望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潜在可选波束。其中,波束可以为一种资源(例如发送端空间滤波器、接收端空间滤波器、发端预编码、收端预编码、天线端口、天线权重矢量、天线权重矩阵等),波束序号可以被替换为资源索引(例如参考信号资源索引),因为波束可以与一些时频码资源进行传输上的绑定;波束也可以为一种传输(发送/接收)方式,具体可以包括空分复用、频域/时域分集等。
第一类参考信号至少包括以下信号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块、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等。具体地,第一类参考信号可以由至少以下之一的资源构成,如第一类参考信号端口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组等。
第一发送模块10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关联有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进一步的,信道特征假设可以是:准共址、空间准共址、传输配置指示状态、空间滤波器信息、天线组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准共址涉及的参数至少包括:多普勒扩展,多普勒平移,时延拓展,平均时延,平均增益和空间参数;空间滤波器信息可以为基站希望UE端实现的空间滤波器配置信息,也可以为基站自身的空间滤波器配置信息;天线组与空间滤波器信息类似,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第一类参考信号通常具有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以下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具体地,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由上述信令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承载,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给终端。
在本实施例中,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包括以下类型之一: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其中,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第一类参考信号的信道特征假设,即波束对应的信道特征假设,主要被配置在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上,作为该参考信号资源的固有信道特征,或者说,若仅考虑该参考信号资源,从UE端(用户端)看,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需要进行考虑的假定的信道特征;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虚拟信道特征假设,即基站希望终端同时接收的模拟波束或称为虚拟发送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信道特征假设,即基站希望终端同时避免接收的模拟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
具体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也可以在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基础上,增加描述信息,以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和与其关联的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这里指出的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任意一种参考信号,并不特指具体的一种。进一步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进一步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还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同时接收即表示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参考信号时并不是将两个信号同时发送出去的,终端也要根据第二信道特征假设做好同时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参考信号的准备。本实施例中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主要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和/或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进一步地,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第一发送模块10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同时向终端发送第一预设条件,也可以同时发送指示终端在具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中的哪一项条件时,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终端接收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时,在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条时,终端在反馈信道状态信息时即需要考虑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
(1)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2)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3)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4)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5)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6)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7)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8)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9)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可选地,第一预设条件中还可以包括以下之一:
(10)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11)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可选地,在第一预设条件中,与条件(10)和(11)不能同时出现的条件,还包括:
(12)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13)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另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至少根据以下参考信号之一号确定: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产生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同时给其他终端发送的关联的参考信号、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第三类参考信号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等,并且在此不具体限制第三类参考信号的具体种类和形式,只要是与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关联的参考信号即可。
具体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也可以在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基础上,增加描述信息,以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且第一类参考信号和与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其中,干扰测量参考信号为第一发送模块10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同时产生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其存在会影响5G系统的传输稳定性,在实际进行数据传输时,应当减小干扰测量信号对数据传输的影响。进一步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进一步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还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同时接收即表示第一发送模块10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时并不是将两个信号同时发送出去的,终端也要根据第三信道特征假设做好同时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的准备。本实施例中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主要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和/或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进一步地,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第一发送模块10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同时向终端发送第二预设条件,也可以同时发送指示终端在具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中的哪一项条件时,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终端接收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时,在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条时,终端在反馈信道状态信息时即需要考虑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1)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2)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3)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4)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5)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6)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7)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8)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9)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可选地,第二预设条件中还可以包括以下之一:
(10)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11)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可选地,在第二预设条件中,与条件(10)和(11)不能同时出现的条件,还包括:
(12)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13)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送模块10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的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还可以用于指示终端基于如下至少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应当了解的是,由于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作为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固有信道特征假设,其对应的是第一发送模块10实际发送的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在进行指示时是一定会对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进行指示的;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实际上是指示终端在接收波束的同时,还要接收另一个或几个虚拟发送波束,第一发送模块10当前可能没有直接发送该虚拟发送波束,但是其后续的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进行调度或使用,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可以根据基站的实际传输情况告知终端是否考虑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实际上是指示终端在接收波束的同时,避免接收另一个或几个虚拟发送波束,以免虚拟发送波束对实际发送的波束产生干扰,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可以根据基站的干扰情况告知终端是否考虑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为了使本次的配置可以使用到后续的数据传输中,发送装置还可以包括配置模块30,此时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配置模块30与第一发送模块10耦合,主要用于配置第四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第一类参考信号的至少如下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进行关联: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四类参考信号可以为第一发送模块10后续向其他用户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或第二类参考信号或第三类参考信号。
进一步地,配置模块30还可以配置第五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第六类参考信号关联,其中,上述的关联关系为满足如下至少之一或组合的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应当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第五类参考信号和第六类参考信号是为了表示任意两个参考信号之间均可以关联,且第五类参考信号和第六类参考信号可以为本实施例中出现的所有参考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
第一接收模块20用于接收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在接收到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后,还可以根据其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具体内容确定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具体收发端天线权重对,以进行实际的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类参考信号上配置N个信道特征假设,实现了接收端在指定的其他波束的方向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有效支持了对于虚拟发送波束的指示,显著提升了系统性能。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装置,主要安装于5G系统内的终端或UE上,其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主要包括:第二接收模块40,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确定模块50,与第二接收模块40耦合,用于根据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第二发送模块60,与确定模块50耦合,用于将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模块40接收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可以表征基站希望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潜在可选波束。其中,波束可以为一种资源(例如发送端空间滤波器、接收端空间滤波器、发端预编码、收端预编码、天线端口、天线权重矢量、天线权重矩阵等),波束序号可以被替换为资源索引(例如参考信号资源索引),因为波束可以与一些时频码资源进行传输上的绑定;波束也可以为一种传输(发送/接收)方式,具体可以包括空分复用、频域/时域分集等。
第一类参考信号至少包括以下信号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块、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等。具体地,第一类参考信号可以由至少以下之一的资源构成,如第一类参考信号端口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组等。
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关联有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进一步的,信道特征假设可以是:准共址、空间准共址、传输配置指示状态、空间滤波器信息、天线组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准共址涉及的参数至少包括:多普勒扩展,多普勒平移,时延拓展,平均时延,平均增益和空间参数;空间滤波器信息可以为基站希望UE端实现的空间滤波器配置信息,也可以为基站自身的空间滤波器配置信息;天线组与空间滤波器信息类似,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第一类参考信号通常具有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以下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具体地,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由上述信令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承载,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给终端。
确定模块50根据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进行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并通过第二发送模块60将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基站。
具体地,第二接收模块40在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接收基站同时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和第二类参考信号,或者,基站在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第二类参考信号时不是同时发送的,但终端要进行同时接收的准备。进一步地,第一类参考信号与第二类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或者,第二类参考信号至少包括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随后由确定模块50根据第一类参考信号和/或第二类参考信号,确定参考信号资源集合,进而根据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并通过第二发送模块60发送至基站,具体地,参考资源集合可以为M个,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具体内容为参考信号对应的参考信号资源、参考资源组、参考资源配置等。
如图7所示,上报装置中还可以包括与第二接收模块40耦合的调整模块70,用于在接收到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N个信道特征假设之后,根据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终端的空间滤波器的实际配置,以使终端内的面板在接收基站发送的波束时,可以按照对应的信道特征假设进行接收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包括以下类型之一: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其中,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第一类参考信号的信道特征假设,即波束对应的信道特征假设,主要被配置在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上,作为该参考信号资源的固有信道特征,或者说,若仅考虑该参考信号资源,从UE端(用户端)看,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需要进行考虑的假定的信道特征;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虚拟信道特征假设,即基站希望终端同时接收的模拟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信道特征假设,即基站希望终端同时避免接收的模拟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
具体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也可以在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基础上,增加描述信息,以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和与其关联的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这里指出的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任意一种参考信号,并不特指具体的一种。进一步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进一步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还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同时接收即表示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参考信号时并不是将两个信号同时发送出去的,终端也要根据第二信道特征假设做好同时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参考信号的准备。本实施例中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主要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和/或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进一步地,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确定模块50在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时需要考虑该信道特征假设。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同时向终端发送第一预设条件,也可以同时发送指示终端在具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中的哪一项条件时,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第二接收模块40接收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后,在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条时,确定模块50在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时即需要考虑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
(1)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2)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3)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4)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5)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6)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7)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8)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9)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可选地,第一预设条件中还可以包括以下之一:
(10)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11)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可选地,在第一预设条件中,与条件(10)和(11)不能同时出现的条件,还包括:
(12)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13)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另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至少根据以下参考信号之一号确定:基站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产生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同时给其他终端发送的关联的参考信号、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第三类参考信号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在此不具体限制第三类参考信号的具体种类和形式,只要是与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关联的参考信号即可。
具体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也可以在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基础上,增加描述信息,以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且第一类参考信号和与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其中,干扰测量参考信号为基站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同时产生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其存在会影响5G系统的传输稳定性,在实际进行数据传输时,应当减小干扰测量信号对数据传输的影响。进一步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进一步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还可以为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或者由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同时接收即表示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时并不是将两个信号同时发送出去的,终端也要根据第三信道特征假设做好同时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和其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的准备。本实施例中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主要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和/或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进一步地,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确定模块50在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时需要考虑该信道特征假设。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时,可以同时向终端发送第二预设条件,也可以同时发送指示终端在具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中的哪一项条件时,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即第二接收模块40在接收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后,在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条时,确定模块50在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时即需要考虑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1)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2)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3)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4)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5)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6)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7)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8)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9)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可选地,第二预设条件中还可以包括以下之一:
(10)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11)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可选地,在第二预设条件中,与条件(10)和(11)不能同时出现的条件,还包括:
(12)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13)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模块40在接收到N个信道特征假设后,确定模块50可具体根据与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中的指示,进行信道状态信息的确定。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用于指示终端基于如下至少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应当了解的是,由于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作为第一类参考信号的固有信道特征假设,其对应的是基站实际发送的波束的信道特征假设,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在进行指示时是一定会对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进行指示的;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实际上是指示终端在接收波束的同时,还要接收另一个或几个虚拟发送波束,基站当前可能没有直接发送该虚拟发送波束,但是其后续的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进行调度或使用,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可以根据基站的实际传输情况告知终端是否考虑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实际上是指示终端在接收波束的同时,避免接收另一个或几个虚拟发送波束,以免虚拟发送波束对实际发送的波束产生干扰,因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可以根据基站的干扰情况告知终端是否考虑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为了使本次的配置可以使用到后续的数据传输中,终端还可以配被配置第四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第一类参考信号的至少如下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进行关联: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第四类参考信号可以为基站后续向其他用户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或第二类参考信号或第三类参考信号。
进一步地,还可以被配置第五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第六类参考信号关联,其中,上述的关联关系为满足如下至少之一或组合的信道特征假设: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应当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第五类参考信号和第六类参考信号是为了表示任意两个参考信号之间均可以关联,且第五类参考信号和第六类参考信号可以为本实施例中出现的所有参考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实施例通过接收第一类参考信号上配置的N个信道特征假设,实现了接收端在指定的其他波束的方向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有效支持了对于虚拟发送波束的指示,显著提升了系统性能。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S11和S12:
S11,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S12,接收终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存储介质可以安装在5G系统的基站上。由于在第一实施例中已经对信号的发送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S21至S23:
S21,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S22,根据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S23,将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存储介质可以安装在5G系统的用户终端上。由于在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对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根据存储介质中已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上述实施例记载的方法步骤。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下步骤S31和S32:
S31,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S32,接收终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5G系统的基站。由于在第一实施例中已经对信号的发送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下步骤S41至S43:
S41,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S42,根据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S43,将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5G系统的用户终端。由于在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对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提供了一种5G传输系统中的基站(gNB),下面将结合图8至图10对该基站进行信道特征假设配置的实际过程进行描述。
图8示出了混合预编码(混合模拟数字波束赋型)收发机结构示意图,即5G基站与5G终端内部的结构示意图,系统发送端(基站)和接收端(UE端)配置多天线阵列单元(即antenna panel)单元,或称为面板,而每个天线面板包含多个收发天线和多个射频链路(即TXRU,transmission reception unit)。每个射频链路与天线阵列单元的相互连接(不排斥部分连接场景),每个天线单元与TXRU拥有一个数字键控移相器(phase shifters)。通过各个天线单元上的信号加载不同相移量的办法,高频段系统实现模拟端的波束赋形(Beamforming)。具体而言,在混合波束赋形收发机中,存在多条射频信号流。每条信号流通过数字键控移相器加载天线权重矢量(AWV,antenna weight vector),从多天线单元发送到高频段物理传播信道;在接收端,由多天线单元所接收到的射频信号流被加权合并成单一信号流,经过接收端射频解调,接收机最终获得多条接收信号流,并被数字基带采样和接收。因此,混合预编码(混合模拟数字波束赋型)收发机可以同时产生指向多个方向的射频波束。
图9示出了gNB基站的内部面板示意图。由图9可知,该基站内部具有两个面板,分别为Panel-A和Panel-B,Panel-A在发送波束时,可以通过发送参考信号A-1、A-2或A-3以指示UE的面板接收对应方向的波束,同样的,Panel-B在发送波束时,可以通过发送参考信号B-1和B-2以指示UE的面板接收对应方向的波束。
在本实施例中,Panel-A是一个主panel,而Panel-B是一个辅助panel。在一般情况下,下行控制信道资源集合(CORESET,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Set)是通过Panel-A发送的,因此在UE能力小于K的情况下,默认其对应的CORESET fromPanel-A。如图10所示,在时隙slot-{n-3}下的数据块{RB0~20}上,基站给UE1发送参考信号B-2并将波束指向对应B-2的方向,给UE2发送参考信号A-2并将波束指向对应A-2的方向,UE1和UE2之间没有联系,也不会互相影响。但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在slot-{n-4}上的调度可能会同时调度了slot-n下数据块{RB0~20}上的在A和B两个面板上的数据,即向UE3发送波束时,A-1和B-1方向均有发送波束存在,随后在slot-n上调度了本时隙下的数据块{RB21~RB40},而此时UE3进行的信道状态测量,是需要是基于A-1和B-1进行同时测量,即在A-1方向的波束和B-1方向的波束同时接收的条件下,反馈参考信号A-1的信道估计(表示为A-1|{A-1,B-1}),即需要UE3提供CSI reporting支持A-1|{A-1,B-1}下的报告(相当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A-1与B-1的关系满足频分复用关系(FDM,Frequencydomain modulation),即A-1与B-1为同时接收。应当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只给出了A-1和B-1的情况,实际实现时可使用X|{X,Y}表示在基于X和Y进行同时测量的情况下,反馈X的信道状态信息。
具体而言,CSI reporting计算需要基于报告或者指示的CSI-RS资源指示(CRI,CSI-RS resource indicator)集合来计算,例如{CQI,PMI,RI,CRI|set of CRIs}即表示在上述同时接收A-1和B-1的条件下,反馈CQI、PMI、RI、CRI等信道状态信息,其中,CQI(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PMI(预编码矩阵指示器,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RI(秩指示,rank indicator)和CRI均为UE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具体内容。从CSI测量的角度看,一个下行参考信号,例如CSI-RS,可以被配置一个额外的additional TCI状态(即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除了其自身的TCI(即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以外,additional TCI用于描述一个可能需要潜在接收的一个参考信号的信道特征假设。
在具体实现时,基站可通过如下方法之一来实现:
(1)显示指示:基站在向终端发送下行参考信号时,可以配置2个TCI状态(相当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N个信道特征假设),其中,一个TCI是下行参考信号自身真实的波束信息,即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另外一个TCI是支持CSI测量,或仅在相关条件成立时生效的虚拟的波束信息,即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
(2)隐式指示:通过相关的参考信号集合或者子集来获取第二类特征假设,用户端假设子集内部的参考信号都需要被同时接收,但是CSI的报告可以联合或者分别报告。
与此同时,在多用户(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在规避干扰波束下的信道状态信息。具体而言,CSI reporting支持A|{A,~B}下的报告,是指示UE在规避B但是接收A的情况下的A的信道估计,其中,A与{A,~B}的关系是same RB,符号“~”即表示规避相关波束或者干扰信号的信道特征假设的意识。
例如在图10中,UE1-{B-2}和UE2-{A-2}在同RB中传输,基站在进行预编码时,对于UE1应该是基于B-2|{B-2,~A-2},而对于UE2应该是基于A-2|{A-2,~B-2}。从波束指示增强角度看,需要增强潜在干扰波束的指示,用于关闭相关的panel,或者微调波束。进一步的,基站在进行波束指示时,对于UE-1是{B-2,~A-2},而对于UE2是{A-2,~B-2},进一步的,可能是指示UE关闭对应的panel。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各种改进、增加和取代也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当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61)

1.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至少包括以下之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块、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解调参考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至少由以下之一构成:第一类参考信号端口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中的每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为以下之一:准共址、空间准共址、传输配置指示、空间滤波器信息、天线组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由以下之一的信令进行承载: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包括以下类型之一: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信道特征假设;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虚拟信道特征假设;
所述第三类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信道特征假设。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和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和/或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12.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13.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至少还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14.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还至少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至少根据如下之一的参考信号确定: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多用户关联的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所关联的第三类参考信号配置下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和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中。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确定。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确定。
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和/或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20.如权利要求6、7、14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所述第二预设条件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21.如权利要求6、7、14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所述第二预设条件,至少还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22.如权利要求6、7、14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所述第二预设条件,至少还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2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基于如下至少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2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第四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至少如下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进行关联: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25.如权利要求6或24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第五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所述第六类参考信号关联,其中,所述关联关系为满足如下至少之一或组合的信道特征假设:
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26.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根据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所述基站。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和/或第二类参考信号,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参考信号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和/或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参考信号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资源或相同的资源集合或相同的资源配置或相同的报告配置。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参考信号至少包括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
31.如权利要求26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调整所述终端的空间滤波器。
32.如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至少包括以下之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块、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解调参考信号。
33.如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至少由以下之一构成:第一类参考信号端口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组、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第一类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组。
34.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中的每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为以下之一:准共址、空间准共址、传输配置指示状态、空间滤波器信息、天线组信息。
35.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由以下之一的信令进行承载: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
36.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至少包括以下类型之一: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为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虚拟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三类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信道特征假设。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
39.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
4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确定。
41.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和/或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42.如权利要求36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有效,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43.如权利要求36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有效,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44.如权利要求36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有效,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45.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至少根据如下之一的参考信号确定: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多用户关联的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所关联的第三类参考信号配置下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
46.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确定。
4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确定。
4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为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的信道特征假设;
或者,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同时接收的干扰测量参考信号和/或干扰信道确定。
49.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和/或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的关联信令进行承载。
50.如权利要求36、37、45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所述第二预设条件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包括空间准共址;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与时间窗口关联;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非周期触发状态;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关联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由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激活信令承载;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报告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配置信令承载;
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的使能信息由第一类参考信号测量限制信令承载。
51.如权利要求36、37、45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所述第二预设条件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未被配置;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去使能。
52.如权利要求36、37、45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有效,所述第二预设条件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被配置;
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的空间滤波器重复信令为使能。
53.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根据第一报告配置信令,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报告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基于如下至少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54.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被配置第四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的至少如下之一的信道特征假设进行关联: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所述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和所述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55.如权利要求36或54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被配置第五类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与所述第六类参考信号关联,其中,所述关联关系为满足如下至少之一或组合的信道特征假设:
第一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二类信道特征假设、或第三类信道特征假设。
56.一种信号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
57.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类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类参考信号关联N个信道特征假设,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个信道特征假设,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所述基站。
58.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的发送方法的步骤。
59.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26至5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的步骤。
60.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的发送方法的步骤。
61.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26至5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的步骤。
CN201810589295.9A 2018-06-08 2018-06-08 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5817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9295.9A CN110581726B (zh) 2018-06-08 2018-06-08 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6/973,094 US11575419B2 (en) 2018-06-08 2019-05-27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signa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EP19814693.8A EP3806523A4 (en) 2018-06-08 2019-05-27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 SIGNAL,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AND STORAGE MEDIA
PCT/CN2019/088577 WO2019233304A1 (zh) 2018-06-08 2019-05-27 信号的发送方法、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9295.9A CN110581726B (zh) 2018-06-08 2018-06-08 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1726A true CN110581726A (zh) 2019-12-17
CN110581726B CN110581726B (zh) 2022-07-19

Family

ID=68770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9295.9A Active CN110581726B (zh) 2018-06-08 2018-06-08 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75419B2 (zh)
EP (1) EP3806523A4 (zh)
CN (1) CN110581726B (zh)
WO (1) WO20192333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0690B (zh) * 2019-04-30 2021-07-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测量、参考信号资源配置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25176A1 (en) * 2003-12-03 2005-06-09 Makhlouf Isam R. Frequency and timing error estimation and corresponding 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857277A (zh) * 2011-06-29 2013-01-02 夏普株式会社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8092754A (zh) * 2017-11-17 2018-05-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参考信号信道特征配置方法和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08111276A (zh) * 2017-08-11 2018-06-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743726T3 (es) * 2012-03-19 2020-02-2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onfiguración de hipótesis de transmisión multipunto coordinada para el informe de información de estado del canal
US9179332B2 (en) 2012-03-19 2015-11-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rtificial interference injection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GB2507570A (en) 2012-11-05 2014-05-07 Broadcom Corp Providing enhanced Radio Link Monitoring
US10149288B2 (en) * 2012-11-07 2018-12-04 Lg Electronics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087691A1 (en) * 2013-12-23 2016-11-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s for configuring csi resources
US9999073B2 (en) * 2014-11-18 2018-06-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ignaling adapted CSI-RS periodicities in active antenna systems
EP3284197B1 (en) * 2015-05-08 2019-0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3363230B1 (en) * 2015-11-04 2020-01-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configuration of measurement restrictions
KR20180031167A (ko) * 2016-09-19 2018-03-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기준 신호, 제어 신호 및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KR20180047891A (ko) * 2016-11-01 2018-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의 향상된 채널 상태 정보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CN108023699B (zh) * 2016-11-04 2020-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AU2018285662B2 (en) * 2017-06-16 2020-11-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reference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4710247A (zh) * 2017-11-17 2022-07-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WO2019136711A1 (zh) * 2018-01-12 2019-07-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290551B (zh) * 2018-03-19 2023-02-28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JP2019179983A (ja) * 2018-03-30 2019-10-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25176A1 (en) * 2003-12-03 2005-06-09 Makhlouf Isam R. Frequency and timing error estimation and corresponding 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857277A (zh) * 2011-06-29 2013-01-02 夏普株式会社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8111276A (zh) * 2017-08-11 2018-06-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8092754A (zh) * 2017-11-17 2018-05-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参考信号信道特征配置方法和装置、及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1726B (zh) 2022-07-19
EP3806523A1 (en) 2021-04-14
US20210258052A1 (en) 2021-08-19
US11575419B2 (en) 2023-02-07
WO2019233304A1 (zh) 2019-12-12
EP3806523A4 (en) 2022-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8665B2 (e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design for cellular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mmWave systems
US11522597B2 (en) Beam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631831B (zh) 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EP3512150A1 (en)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9196899A1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报告方法、装置、接收方法和装置
EP3739942A1 (en) Measurement report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8400853B (zh) 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配置装置及通信节点
KR20240017417A (ko) 정보 프로세싱 방법, 통신 디바이스 및 저장 매체
WO2020228971A1 (en) Reporting for mu-mimo using beam management
JP2019511883A (ja) プリコーディング行列インジケータ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2312416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A3037334C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WO2021217328A1 (en) Csi reporting techniques for multi-panel full duplex base stations
WO2020015660A1 (zh) 信息元素的传输方法、通信节点、系统及存储介质
US1117798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explicit feedback in the uplink
WO2022073369A1 (zh) 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JP7175992B2 (ja) 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された送信の調整されたビーム管理
EP4040702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CN111817798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0164723A1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CN110581726B (zh) 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077402A1 (zh) 确定传输参数的方法及相关装置和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081994A1 (e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srs resources time bundling for srs coverage enhanc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