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2802B - 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2802B
CN110572802B CN201810587285.1A CN201810587285A CN110572802B CN 110572802 B CN110572802 B CN 110572802B CN 201810587285 A CN201810587285 A CN 201810587285A CN 110572802 B CN110572802 B CN 1105728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wifi
frequency
dmo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72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2802A (zh
Inventor
江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TD Tech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TD 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TD Tech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TD Tech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8728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728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72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2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2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2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数据,第一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所述数据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发送出去,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数据,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实现了脱网直通模式下,仅有不支持中继模式的手持终端场景下的中继通讯,拓展了该模式下的通信距离,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车载台中继,成本更低,使用更灵活。

Description

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网直通模式(Direct ModeOperation,简称:DMO)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窄带或宽带集群终端都具有脱网直通模式,在该模式下,终端之间可以通过窄带单频对讲方式实现直接的群组语音通信。但是在该模式下终端之间只能直通,不能通过某个终端进行中继通信,限制了脱网场景下,集群终端的通信范围。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将两台车载台通过一键通(Push to Talk,简称:PTT)四线接口连接起来使用,或者采用支持中继台模式的车载台进行中继。手持集群终端通常既不支持PTT四线,也不支持中继台模式,所以无法在只有手持终端的场景下实现脱网直通模式的中继。而采用车载台进行中继成本高,灵活性差,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综上所述,在只有手持集群终端的场景下无法实现脱网直通模式的中继,限制了脱网直通模式场景下,集群终端的通信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在仅有不支持中继模式的手持集群终端的场景下无法实现脱网直通模式的中继通信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数据;
第一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数据用于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发送出去;
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一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频率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和/或WIFI。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通过WIFI进行通信,则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与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有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与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和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有关;若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则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如下公式
Pwifi-RSSIwifi>IDMOf+MDMO
其中,Pwifi为第一终端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第二终端接收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或者,Pwifi为第二终端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第一终端接收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IDMO为两个DMO频点之间要求的空间隔离度,Δf为WIFI与DMO之间的频率差异带来的路损差,MDMO为根据WIFI和DMO天线增益差异引入的余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与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和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有关;
若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中,一个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另一个工作在集群模式(Trunked Mode Operation,简称:TMO),则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如下公式
Pwifi-RSSIwifi>ITMOf+MTMO
其中,Pwifi为第一终端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第二终端接收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或者,Pwifi为第二终端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第一终端接收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ITMO为DMO频点和TMO频点之间要求的空间隔离度,Δf为WIFI与DMO之间的频率差异带来的路损差,MTMO为根据WIFI、TMO和DMO天线增益差异引入的余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通过WIFI周期性发送的信标帧;
第一终端根据接收到的信标帧确定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数据,数据为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的;
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发送数据;
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一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频率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和/或WIFI。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第一终端采用如第一方面任一项的方法与第二终端进行通信,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第二终端采用如第二方面任一项的方法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通过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数据,第一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所述数据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发送出去,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数据,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实现了脱网直通模式下,仅有不支持中继模式的手持终端场景下的中继通讯,拓展了该模式下的通信距离,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车载台中继,成本更低,使用更灵活。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应用于脱网直通模式中继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应用于脱网直通模式和集群模式之间中继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应用于脱网直通模式中继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应用于脱网直通模式和集群模式之间中继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发明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发明中的“第一”和“第二”只起标识作用,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发明的说明书中通篇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01、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数据。
步骤S102、第一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数据用于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发送出去,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一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频率间隔。
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由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待中继转发的数据,并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送给第二终端,由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进行发送。扩大了脱网直通模式下的通信范围。
为了减少干扰,提高中继通信的质量,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需要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例如,第一预设频率间隔可以设为10Mhz。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空间隔离度满足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互不干扰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但不限于:WIFI、蓝牙、红外、ZigBee、WiMAX、UWB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均工作在DMO模式下,或者其中一个工作在DMO模式下,另一个工作在TMO模式下,为了避免DMO和/或TMO通信与近距离无线通信之间相互干扰,在本实施例中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第一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预设频率间隔,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预设频率间隔,第二预设频率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通过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数据,第一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所述数据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发送出去,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本实施例的方法,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数据,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实现了脱网直通模式下,仅有不支持中继模式的手持终端场景下的中继通讯,拓展了该模式下的通信距离,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车载台中继,成本更低,使用更灵活。
考虑到当前集群手持终端通常为智能终端,都配有WIFI模块。由于WIFI工作在较高的频率上,发射功率也很低,因此在脱网直通模式下,能与工作在较低频率且较大发射功率的窄带通信共存。此时可以通过WIFI将两台或多台工作在脱网模式下的手持终端连接在一起,实现互通。通过将这些互通的手持终端的脱网直通频率错开,就能实现这些频率下脱网直通的中继,从而实现脱网直通通信范围的拓展。
下面针对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通过WIFI进行通信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通过WIFI进行通信,则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与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有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与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和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有关;若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则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如下公式
Pwifi-RSSIwifi>IDMOf+MDMO 公式一
其中,Pwifi为第一终端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第二终端接收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或者,Pwifi为第二终端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第一终端接收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IDMO为两个DMO频点之间要求的空间隔离度,Δf为WIFI与DMO之间的频率差异带来的路损差,MDMO为根据WIFI和DMO天线增益差异引入的余量。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应用于脱网直通模式中继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终端21在第一频率f1上通过DMO接收终端20发送的数据,第一终端21通过WIFI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22,第二终端22在第二频率f2上通过DMO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终端23,实现了终端20和终端23在DMO模式下的中继通信,理论上可以将终端20和终端23之间的通信距离扩大至原来的2倍。图2中仅示出了一级中继,依据该原理可以实现多级中继,进一步扩大终端20和终端23之间的通信距离。
第一终端21和第二终端22如果相距过近会产生干扰,影响中继通信的质量,如果相距过远,又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调试和维护。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21和第二终端22,可以根据接收到的WIFI信号的强度,根据公式一进行评估,并给出提示,指导用户合理摆放中继终端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的中继终端包括第一终端21和第二终端22。例如,两个中继终端使用的DMO频点间为了实现不相互干扰,要求IDMO大于50dB,(IDMO与终端的DMO具体实现设计相关),MDMO设为5dB,假设DMO采用400Mhz频段,WIFI使用2.4G频段,根据ITU-R室内环境传播模型,对于半开放的同楼层室内环境PL=46+20*log(f)+26*log(d)或室外近视距衰减传播模型PL=42.6+20*log(f)+26*log(d),其中,d为距离,单位为米,f为频率,单位为Mhz。由于频率不同,相同传输距离条件下,WIFI路损应该比DMO路损大约16dB,所以Δf=16dB,为了达到50dB的DMO路损,WIFI路损要达到71dB。进一步假设WIFI的发射功率为20dBm,则中继终端接收的WIFI信号强度需要低于-51dBm。此时,根据信道模型,室内环境下两个中继终端间距不会超过25m,室外不会超过35m。中继终端间有遮挡物,该距离会进一步下降。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指导用户合理设置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位置,减小干扰,提高中继通信的质量,同时,在满足抗干扰的前提下,使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小,以便于用户调试和维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与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和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有关;
若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中,一个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另一个工作在集群模式TMO,则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如下公式
Pwifi-RSSIwifi>ITMOf+MTMO 公式二
其中,Pwifi为第一终端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第二终端接收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或者,Pwifi为第二终端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第一终端接收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ITMO为DMO频点和TMO频点之间要求的空间隔离度,Δf为WIFI与DMO之间的频率差异带来的路损差,MTMO为根据WIFI、TMO和DMO天线增益差异引入的余量。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应用于脱网直通模式和集群模式之间中继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终端32在第一频率f1上通过TMO接收基站33发送的数据,第一终端32通过WIFI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31,第二终端31在第二频率f2上通过DMO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终端30,实现了终端30和基站33之间的中继通信,相当于扩大了基站33的覆盖范围,可以为更多的处于基站33覆盖范围之外的终端提供通信。图3中仅示出了一级中继,依据该原理可以实现多级中继,进一步扩大基站33的覆盖范围。
现有技术中,即便是支持中继模式的手持终端,当TMO和DMO均采用低频率时,例如400Mhz~600Mhz,由于受手持终端设备尺寸的限制,也无法实现TMO和DMO的中继。而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32工作在集群模式TMO,第二终端31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通过两个终端的相互配合实现了TMO和DMO之间的中继。同时,根据公式二确定第一终端32和第二终端31之间的距离,避免相互之间干扰。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两个终端分别工作在TMO和DMO,两个终端之间通过WIFI进行通信,实现了TMO和DMO之间的中继,可以为更多的处于基站覆盖范围之外的终端提供通信服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通过WIFI周期性发送的信标帧,第一终端根据接收到的信标帧确定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应用于脱网直通模式中继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作为中继节点的终端41、42和44上有DMO和WIFI模块,并且在应用处理器AP上运行了中继应用程序。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包括中继终端41,第二终端包括中继终端42和中继终端44。中继终端41使用WIFI模块的2.4G物理接口创建WIFI热点,中继终端42和中继终端44使用自身的WIFI模块的2.4G物理接口接入该热点,并从该热点获得同网段的IP地址。为了让每个中继终端间能够评估自己与其他中继终端的隔离度,每个中继终端可以在2.4G物理接口上再启动一个WIFI直连的逻辑接口,周期发送信标beacon帧,同时也监听其他中继终端发送的beacon帧。为了让所有中继终端知晓这些beacon与附近中继终端的对应关系及这些中继终端的信息,各中继终端上的中继应用程序将本机预置的ID、WIFI直连接口的MAC地址、WIFI发射功率以及DMO模式等信息,封装成UDP/IP报文通过WIFI热点周期进行广播,例如,可以使用局域网广播IP地址如192.168.1.255和一个固定端口,分发给其他中继终端的中继应用程序。各中继终端上的中继应用程序收集这些信息,并根据接收到其他中继终端beacon帧的信号强弱来评估与其他中继终端的隔离度是否满足要求,同时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出来,以便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调整中继终端的具体位置。
假设频率分别为f1、f2和f3的DMO信道均空闲,非中继终端40使用频率为f1的DMO信道发起呼叫,作为中继节点的中继终端41的DMO模块收到呼叫信号后,触发AP的中断,由AP上的操作系统通知中继应用程序,中继应用程序从DMO的声码器缓存里读取语音采样数据,由中继应用程序将其封装成UDP/IP报文通过WIFI以广播的形式分发给其他中继终端的中继应用程序,例如可以使用局域网广播IP地址如192.168.1.255和一个固定端口。中继终端42和中继终端44的中继应用程序监听从WIFI模块收到的广播报文,在固定的UDP端口上收到语音报文后,如果本地记录的广播源地址为空则记录该报文的源IP地址,并向本终端的DMO模块发起呼叫,得到DMO模块通话许可确认后,将语音采样数据包发到本终端的DMO模块,由DMO模块在其他频率上发送,具体的,中继终端42在频率为f2的DMO信道上发送,中继终端44在频率为f3的DMO信道上发送。此时,频率分别为f1、f2和f3的DMO信道均处于繁忙状态。如果本地记录的广播源地址不为空,则将收到报文的源IP与记录的源IP地址比较,地址一致时才将报文恢复成语音采样数据包,发给本终端的DMO模块。
非中继终端40结束呼叫时,释放频率为f1的DMO信道,对应频率f1上的中继终端41的DMO模块声码器缓存里已无数据,中继应用程序不再广播语音数据,则中继终端42和44的中继应用程序也接收不到数据。若在预设时间段后,中继终端42和44不再收到语音包,中继终端42和44的中继应用程序指示本终端的DMO模块释放本终端的DMO信道,清除本地记录的广播源IP地址。
由于WIFI的转发速度很快,通常在几十毫秒内便可完成语音采样数据的转发,因此多个DMO信道的状态会迅速同步。若出现各个中继终端的状态不同步时,各中继终端根据本终端的状态进行处理。例如,某个中继终端的DMO模块处于收听状态,中继应用程序在通过WIFI广播数据,此时不处理WIFI接收的广播数据,直到DMO模块探测到信道释放,通知中继应用程序,或中继应用程序从声码器采不到数据时,才开始处理WIFI接收的广播数据。如果某个中继终端的应用程序同时收到超过一个中继终端发过来的广播数据则只向DMO模块转发与本地记录的广播源IP地址相同的报文。
中继终端41、42和44在转发语音数据时,本地可以选择播放或不播放转发的语音数据。同时中继终端本身也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DMO模块发起呼叫。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应用于脱网直通模式和集群模式之间中继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给出了一种TMO和DMO之间中继的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一终端51在第一频率f1上接收基站50发送的数据,即第一终端51工作在TMO模式。其他具体实现可以参考图4所示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601、第二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数据,数据为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的。
步骤S602、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发送数据。
其中,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一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频率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和/或WIFI。
本实施例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数据,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实现了脱网直通模式下,仅有不支持中继模式的手持终端场景下的中继通讯,拓展了该模式下的通信距离,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车载台中继,成本更低,使用更灵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系统,请参见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仅以图7为例进行说明,并不表示本发明仅限于此。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系统70包括:第一终端701和第二终端702。
第一终端701采用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第二终端702进行通信,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
或者,
第二终端702采用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第一终端701进行通信,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提供的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本实施例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SSD)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数据;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所述数据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发送出去;
所述第一频率和所述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一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频率间隔,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所述第二终端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或集群模式TMO;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或集群模式TMO,所述第二终端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和/或WIFI。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过WIFI进行通信,则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与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有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与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和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有关;若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均工作在所述脱网直通模式DMO,则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如下公式
Pwifi-RSSIwifi>IDMOf+MDMO
其中,Pwifi为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IDMO为两个DMO频点之间要求的空间隔离度,Δf为WIFI与DMO之间的频率差异带来的路损差,MDMO为根据WIFI和DMO天线增益差异引入的余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与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和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有关;
若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中,一个工作在所述脱网直通模式DMO,另一个工作在所述集群模式TMO,则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如下公式
Pwifi-RSSIwifi>ITMOf+MTMO
其中,Pwifi为WIFI信号的发射功率,RSSIwifi为WIFI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ITMO为DMO频点和TMO频点之间要求的空间隔离度,Δf为WIFI与DMO之间的频率差异带来的路损差,MTMO为根据WIFI、TMO和DMO天线增益差异引入的余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通过WIFI周期性发送的信标帧;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接收到的信标帧确定WIFI信号的衰减程度。
7.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数据,所述数据为所述第一终端在第一频率上接收的;
所述第二终端在第二频率上发送所述数据;
所述第一频率和所述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一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预设频率间隔,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频率与所述第二频率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频率间隔,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所述第二终端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或集群模式TMO;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或集群模式TMO,所述第二终端工作在脱网直通模式DMO。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和/或WIFI。
9.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采用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通信,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
10.一种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二终端采用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为处于脱网直通模式的终端提供中继服务。
CN201810587285.1A 2018-06-06 2018-06-06 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05728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7285.1A CN110572802B (zh) 2018-06-06 2018-06-06 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7285.1A CN110572802B (zh) 2018-06-06 2018-06-06 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2802A CN110572802A (zh) 2019-12-13
CN110572802B true CN110572802B (zh) 2022-10-14

Family

ID=68772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7285.1A Active CN110572802B (zh) 2018-06-06 2018-06-06 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7280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2602A (zh) * 2001-12-07 2005-03-30 诺基亚有限公司 用于在数字无线电网络系统内发送信息的系统
CN105071840A (zh) * 2015-07-17 2015-11-18 南通大学 一种af双向中继系统节点发射功率控制和中继位置部署的联合实现方法
CN106470426A (zh) * 2015-08-14 2017-03-0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个可搬移无线宽带通信系统的无线组网方法
CN107222838A (zh) * 2017-08-02 2017-09-29 深圳市威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对讲机及对讲信息的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2602A (zh) * 2001-12-07 2005-03-30 诺基亚有限公司 用于在数字无线电网络系统内发送信息的系统
CN105071840A (zh) * 2015-07-17 2015-11-18 南通大学 一种af双向中继系统节点发射功率控制和中继位置部署的联合实现方法
CN106470426A (zh) * 2015-08-14 2017-03-0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个可搬移无线宽带通信系统的无线组网方法
CN107222838A (zh) * 2017-08-02 2017-09-29 深圳市威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对讲机及对讲信息的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2802A (zh) 2019-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63767B2 (ja) 再配置可能な無線ノードおよびマクロセル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との協同動作方法
US20060003760A1 (en) Relay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reof
EP2018073A1 (en) Relay station,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extending a coverage area of a base station in a radio network
CN102484845A (zh) 无线局域网系统中的信道扫描方法
KR20150094325A (ko) UE-relay 동작에 있어 power saving을 위한 통신 방법
JP4534807B2 (ja) 通信装置及びマルチホップによる基地局への接続方法
CN109698717B (zh) 一种转信台同频同播的组网方法和转信台
US20220159554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US9301336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LAN system
EP2819318B1 (en) Repeat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system
JP5026621B2 (ja) 基地局および基地局の制御方法
CN110572802B (zh) 脱网直通模式下的中继通信方法及系统
JP4495760B2 (ja) 移動通信サービス方法、その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US20230180046A1 (en) Sl and wlan interwor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en et al. Shaping a Smarter Electromagnetic Landscape: An Overview of IAB, NCR, and RIS in 5G Standardization and Beyond
WO2024071857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처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1864089B2 (en) Peer-assisted, out-of-band discovery of a single-band wireless access point
WO2023226759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220954A1 (zh) 通信方法、终端、通信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CN115189746B (zh) 手机信号放大器及放大方法
WO2023239196A1 (ko)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초기 빔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US20230086608A1 (en) Off-network multimodal interoperable communications
WO202313456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0719613B1 (ko) 릴레이 통신 장치, 릴레이 통신 장치의 통신 방법 및릴레이 통신 장치를 채용한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WO2023044448A1 (en) Off-network multimodal interoperable commun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