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44786B -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44786B
CN110544786B CN201910740288.9A CN201910740288A CN110544786B CN 110544786 B CN110544786 B CN 110544786B CN 201910740288 A CN201910740288 A CN 201910740288A CN 110544786 B CN110544786 B CN 1105447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ell
enters
heat
steam generato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402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44786A (zh
Inventor
于泽庭
王寒冰
展茂胜
李国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7402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447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44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4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44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47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5/0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5/08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 F01K25/1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the vapours being cold, e.g. ammonia, carbon dioxide, e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7/00Plants for converting heat or fluid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0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 F22B1/16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hot liquid or hot vapour, e.g. waste liquid, waste vapou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29Heat exchange us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612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from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
    • H01M8/0618Reforming processes, e.g. autothermal, partial oxidation or steam refo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 Y02B30/625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combined with heat or power generation [CHP], e.g. trigene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该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系统、燃料制气系统、燃料电池冷却系统、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以及吸收式制冷系统;所述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燃料电池、DC‑AC转换器、空气预热器和水分离器;所述燃料制气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Ⅰ、重整器、燃烧器、换热器Ⅰ、置换器、换热器Ⅱ和除水器;燃料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分流器、合流器Ⅰ、节温器、散热器和储液器;所述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包括蒸气发生器Ⅱ、透平机、回热器和冷凝器Ⅰ;所述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Ⅲ、精馏器、冷凝器Ⅱ、节流阀、回热器Ⅱ、蒸发器和吸收器。

Description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LT-PEMFC)的工作温度(60℃-80℃)的限制,使得产生的水中存在的液态水会有可能造成膜“水淹”的可能,这会导致反应气体的传输受到阻碍,大大影响燃料电池的性能,同时,对于水管理系统就会比较复杂,所需空间就会增大。而且,LT-PEMFC催化剂对于CO耐受性低,因而CO的存在会对电池的性能产生比较明显且不利的影响。于是,为了克服以上缺点,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应运而生,其工作温度为140℃-200℃。
对于HT-PEMFC,由于其工作温度的提升,不仅由于生成的水以水蒸气形态排出,避免了膜“水淹”现象、简化了水管理设备,同时提高了电极反应的活性,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比功率;而且工作温度的提高,催化剂对于CO的耐受性得以提高,提高了燃料电池系统性能和寿命,同时对于重整制气系统就可以免除一部分置换反应系统和CO优先氧化系统,大大简化了设备;不仅如此,HT-PEMFC的冷却液与环境的温差更大,因此余热利用更加可行、效率更加高。
因为HT-PEMFC工作温度较高,因而在此系统中将冷却液的余热加以利用,来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这些余热分别用来进行发电、供热和制冷,并且可用于实际情况,可进行发电制冷等的比例调控,从而达到能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根据HT-PEMFC功能特性及余热三联供的特点等使其非常适合于商场、写字楼、居民区等区域。
现有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主要有基于高温燃料电池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如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等;中温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如太阳能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等;中低温/低温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如磷酸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碱性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质子交换膜燃料冷热电联供系统等。
发明人在研发过程中发现,虽然高温与中温燃料电池的冷热电三联供总效率很高,但由于其设备繁多、操作温度过高,其并不适用于居民区和商场等区域。而在低温燃料电池中,应用最广、前景最好的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却由于其运行温度低,对其本身电池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还使得一部分低温余热无法有效利用而直接排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不仅提高了电池本身发电性能,同时在住宅或商场等场所余热能与冷热系统很好的耦合,余热被提高了品质从而也能更加高效的利用。
本公开一方面提供的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该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用于给燃料电池提供燃料气体的燃料制气系统、用于冷却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冷却系统、用于回收制冷剂余热产生电能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以及吸收式制冷系统;
所述燃料制气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Ⅰ、重整器、燃烧器、换热器Ⅰ、置换器、换热器Ⅱ和除水器;天然气经压缩机压缩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燃烧器,一部分进入重整器,天然气和蒸汽发生器输出的过量水蒸气在重整器内发生重整,重整器排出的气体经换热器Ⅰ换热和置换器置换后得到燃料气体,燃料气体经除水器分离后,通入燃料电池阳极,燃料电池阳极反应产生的气体进入燃烧器;
所述燃料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分流器、合流器Ⅰ、节温器、散热器和储液器,流经燃料电池的制冷剂经过泵送至分流器,分流器将冷却剂分为多部分,一部分进入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另一部分进入吸收式制冷系统;经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和吸收式制冷系统换热后两部分制冷剂经合流器合流;合流后的制冷剂经过节温器控温后进入散热器或储液罐,储液罐将制冷剂送入燃料电池。
本公开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工作方法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如上所述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工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天然气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燃烧器,一部分进入重整器;进入燃烧器的天然气与经空压机压缩的空气在燃烧器中进行燃烧为重整器提供蒸汽重整所需的热量和温度;进入重整器的天然气和蒸汽发生器输出的过量水蒸气发生蒸汽重整产生CO和H2;重整器排出的气体经过换热器Ⅰ换热后进入置换器中,通过CO和水蒸气的置换反应将CO置换为CO2,产生H2后,经过换热器Ⅱ将置换器置换后气体进一步降温至燃料电池工作温度,经过除水器分离出过量的水蒸气后的气体通入燃料电池阳极进行反应;
燃料电池阳极产生的气体进入燃烧器燃烧,经过空压机压缩后的空气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进入燃料电池的阴极发生电化学反应,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气体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升温后,经换热器Ⅲ与供热水进行换热,将气体排出系统;燃料电池产生的直流电通过DC-AC转换器向外输出电能;
除水器分离出来的水蒸气与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水蒸气混合后通过泵加压成液态水经过换热器Ⅰ和换热器Ⅱ两次换热后进入蒸汽发生器Ⅰ,蒸汽发生器Ⅰ中产生水蒸汽再进入重整器中参与重整反应;
有机工质经过蒸气发生器Ⅱ回收制冷剂的余热后产生蒸气,蒸气进入透平做功产生电能,蒸气发生器Ⅱ的排气经回热器Ⅰ换热后进入冷凝器Ⅰ冷凝,再经泵压缩进入回热器Ⅰ换热,换热后再进入蒸气发生器Ⅱ回收冷却剂余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
(1)本公开的余热利用分为发电和制冷、或发电和供热,并且这两部分的负荷大小可通过分流器调节流量大小;比如夏季商场、写字楼等小规模局域发电时,该系统就可以通过分流器和阀门的控制选择为写字楼供电,同时为其制冷;冬季时,为其发电和供热;并且可以通过分流器调节进入发电和制冷或供热的大小,不仅可以满足季节变化所需要的负荷变化,而且可以满足一天中对于用电、制冷或供热负荷的变化。
(2)本公开的制冷剂通过节温器对流体温度的控制,选择性的进入之后的管路,如果制冷剂温度高于所需温度则进入有散热器的一路进行冷却,通过储液罐进入燃料电池;若流体温度合适,则通过另一路管路进入储液罐再进入燃料电池,实现了冷却剂温度的准确控制。
(3)本公开的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水可用于重整反应,系统无需额外水供应;利用了LNG对有机朗肯循环工质进行了冷却,提高了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同时与吸收式制冷共同冷却商场、写字楼、居民楼等提高了制冷效率的同时使得制冷负荷也变得更加灵活可调。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图1是实施例一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公开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请参阅附图1,该系统包括燃料制气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冷却系统、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制冷系统和供热系统。
具体地,所述燃料制气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Ⅰ、重整器、燃烧器、换热器Ⅰ、置换器、换热器Ⅱ、除水器、压缩机和泵Ⅰ。
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与天然气供气管道连接,输出端分别与重整器和燃烧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燃烧器的进气口还与空压机连接,所述蒸汽发生器Ⅰ的出气口与重整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重整器的出气口与换热器Ⅰ连接,所述换热器Ⅰ的出气口与置换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置换器的出气口与换热器Ⅱ连接,所述换热器Ⅱ的出气口与除水器连接,所述除水器的出气口与燃料电池阳极连;所述除水器的出气口还通过泵Ⅰ与换热器Ⅱ连接,所述换热器Ⅱ的出气口还与换热器Ⅰ连接,所述换热器Ⅰ的出气口还与蒸汽发生器Ⅰ的进气口连接。
本实施例提出的燃料制气系统的工作过程为:
对于燃料电池燃料中氢气的来源一般使用烷烃类燃料重整得到,如图1所示,天然气(90%以上甲烷含量)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燃烧器,一部分进入重整器;进入燃烧器的天然气与经空压机压缩的空气在燃烧器中进行燃烧为重整器提供蒸汽重整所需的热量和温度,排气经过蒸汽发生器Ⅰ为其提供所需热量后,再经过换热器Ⅰ换热可进行供热,之后排气排出系统;而进入重整器的天然气和由蒸汽发生器而来的过量水蒸气发生蒸汽重整(重整反应为800℃左右高温吸热反应)产生CO和H2。从重整器排出的气体(CO、H2、CO2和水蒸气)经过换热器Ⅰ换热降温后进入置换器中,通过CO和水蒸气的置换反应将CO置换为CO2,同时进一步产生H2之后排气再通过换热器Ⅱ将置换后气体(CO2、H2、水蒸气和少量CO)进一步降温至燃料电池工作温度,最后在进入燃料电池之前用除水器将过量的水蒸气进行分离,分离后的燃料气体(H2、CO2和少量CO)通入燃料电池阳极进行反应;而分离出来的水蒸气与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水蒸气混合后通过泵Ⅰ加压成液态水经过换热器Ⅰ和换热器Ⅱ两次换热后进入蒸汽发生器Ⅰ中产生蒸汽,再进入重整器中参与重整反应,如此往复。
具体地,所述燃料电池系统包括HT-PEMFC燃料电池、DC-AC转换器、空气预热器、空压机和水分离器。
所述HT-PEMFC燃料电池的阳极进气端与燃料制气系统的除水器出气口连接;所述HT-PEMFC燃料电池的阳极排气端与燃料制气系统的燃烧器连接;所述DC-AC转换器与HT-PEMFC燃料电池连接,用于向外输出电能;所述空气预热器的进气口与空压机连接,所述空气预热器的出气口与HT-PEMFC燃料电池的阴极进气端连接,所述HT-PEMFC燃料电池的阴极排气端与空气预热器连接,所述空气预热器的出气口还与换热器Ⅲ连接;所述换热器Ⅲ还连接换热器Ⅳ,所述换热器Ⅳ连接供水管道。
本实施例提出的燃料电池系统的工作过程为:
阳极:燃料制气系统产生的混合气体(H2、CO2和少量CO)进入燃料电池的阳极发生电化学反应之后,燃料电池的阳极排气(CO2、过量的H2等)再进入燃烧器燃烧,这样可以减少天然气的使用量,节约了燃料。
阴极:经过空压机压缩后的空气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降温后进入燃料电池的阴极发生电化学反应,燃料电池的阴极排气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升温后,经换热器Ⅲ与供热水进行换热,再将排气排出系统。
燃料电池产生的直流电通过DC-AC转换器向外输出电能。
具体地,所述燃料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分流器、合流器Ⅰ、节温器、散热器、储液器和泵Ⅱ。
所述泵Ⅱ的一端与燃料电池的制冷剂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分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分流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吸收式制冷系统、换热器Ⅳ连接;所述合流器Ⅰ的输入端分别与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换热器Ⅳ连接,所述合流器Ⅰ的输出端与节温器连接,所述节温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散热器和储液罐连接,所述储液罐与燃料电池连接。
本实施例提出的燃料电池冷却系统的工作方法为:
制冷剂通过燃料电池将热量带走经过泵Ⅱ送至分流器,之后冷却剂分为两部分或三部分,两部分还是三部分是根据后面发电系统和制冷系统或供热系统的总负荷是否与燃料电池冷却负荷匹配,若通过调节这两部分比例两部分负荷可完全匹配则为两股,若冷却负荷多余则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进入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作为热源,另一部分根据季节或用户需要进入吸收式制冷系统作为热源或者进入换热器Ⅳ与水进行换热用于供热,还有一部分是当冷却负荷多余时直接将多余的冷却负荷送入之后散热器散热;两部分制冷剂换热后经合流器合流为一部分或再与第三部分合为一部分;随后制冷剂通过节温器对流体温度的控制,选择性的进入之后的管路,如果制冷剂温度高于所需温度则进入有散热器的一路进行冷却,通过储液罐进入燃料电池;若流体温度合适,则通过另一路管路进入储液罐再进入燃料电池。流出燃料电池的制冷剂通过循环泵送至分流器,如此往复形成一个制冷剂冷却循环回路。
具体地,所述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包括用于余热回收的蒸气发生器Ⅱ、透平机、回热器Ⅰ、冷凝器Ⅰ和泵Ⅲ。
所述蒸气发生器Ⅱ的一输入端通过泵与燃料电池冷却系统的分流器连接,所述蒸气发生器Ⅱ的一输出端与燃料电池冷却系统的合流器连接;所述蒸气发生器Ⅱ的另一输入端与回热器的一输出端连接,所述蒸气发生器Ⅱ的另一输出端连接透平机,所述透平机的输出端连接回热器Ⅰ,所述回热器Ⅰ的另一输出端连接冷凝器Ⅰ,所述冷凝器Ⅰ的输出端经过泵Ⅲ连接回热器;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还连接制冷系统。
本实施例提出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工作过程为:
有机工质经过蒸气发生器Ⅱ回收制冷剂的余热后产生蒸气,蒸气进入透平做功产生机械能进而产生电能,排气经回热器Ⅰ换热后进入冷凝器Ⅰ冷凝,再经泵Ⅲ压缩后进入回热器Ⅰ,经回热器Ⅰ换热后再进入蒸气发生器Ⅱ回收冷却剂余热,如此往复,不断回收余热产生电能。
具体地,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吸收式制冷系统和空调制冷机系统;其中:
所述吸收式制冷循环包括蒸汽发生器Ⅲ、精馏器、冷凝器Ⅱ、节流阀、回热器Ⅱ、蒸发器、吸收器、阀门以及泵Ⅳ。
所述吸收器的输入端连接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输出端,所述吸收器的输出端经泵Ⅳ连接回热器Ⅱ的一输入端,所述回热器Ⅱ的一输出端连接蒸汽发生器Ⅲ,所述蒸汽发生器Ⅲ的顶部输入口连接分流器,顶部输出口连接合流器;所述蒸汽发生器Ⅲ的底部输出口连接回热器Ⅱ,所述回热器Ⅱ还通过节流阀与吸收器连接;所述精馏器的进口连接蒸汽发生器Ⅲ,所述精馏器的出口连接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一输出端经节流阀与连接蒸发器,所述冷凝器的另一输出端连接空调制冷机系统。
所述空调制冷机系统包括空调制冷机。
本实施例提出的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为:
对于吸收式制冷系统,当吸收式制冷系统的阀门打开(供热阀门关闭时),从吸收器出来的基础工作液,经泵Ⅳ加压后先进入回热器Ⅱ换热,然后在蒸汽发生器Ⅲ中被燃料电池制冷剂加热;经蒸汽发生器Ⅲ加热所产生的饱和蒸气进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塔顶得到高浓度的饱和蒸气,塔底得到稀饱和溶液;从蒸汽发生器Ⅲ底部排出的稀溶液先经回热器Ⅱ换热,然后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吸收器内,吸收来自蒸发器内的蒸气;精馏器出口的高纯度蒸气进入冷凝器Ⅱ被冷凝成饱和溶液,然后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内蒸发制冷;蒸发器出口的蒸气进入吸收器内被稀溶液吸收,从而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对于空调制冷机系统,用冷却完朗肯循环的LNG对空调制冷机系统的工质进行冷却。同时LNG冷却的加入也可以使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负荷变得更加灵活可调。
具体地,所述供热系统包括三段换热器Ⅴ,所述换热器Ⅴ分别连接用于燃料电池冷却液换热的换热器Ⅳ、用于燃料电池阴极排气换热的换热器Ⅲ以及用于重整器排气换热的蒸汽发生器Ⅰ。
对于供热阀门打开时(制冷阀门关闭),一定量供热水先经过换热器Ⅳ与冷却液换热升温后,再经过换热器Ⅲ与燃料电池阴极排气再次升温,最后与重整器排气换热升温后供给用户所需热量。
本实施例提出的燃料制气系统还包括合流器Ⅱ和合流器Ⅲ,所说合流器Ⅱ的入口连接天然气管道和空调制冷机,所说合流器Ⅱ的出口连接压缩机;所述合流器Ⅲ的入口连接除水器和水分分离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工作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实施例一所述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实现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天然气(90%以上甲烷含量)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燃烧器,一部分进入重整器;进入燃烧器的天然气与经空压机压缩的空气在燃烧器中进行燃烧为重整器提供蒸汽重整所需的热量和温度;进入重整器的天然气和由蒸汽发生器而来的过量水蒸气发生蒸汽重整产生CO和H2;重整器排出的气体(CO、H2、CO2和水蒸气)经过换热器Ⅰ换热降温后进入置换器中,通过CO和水蒸气的置换反应将CO置换为CO2,同时进一步产生H2之后,经过换热器Ⅱ将置换器置换后气体(CO2、H2、水蒸气和少量CO)进一步降温至燃料电池工作温度,经过除水器分离出过量的水蒸气后的燃料气体(H2、CO2和少量CO)通入燃料电池阳极进行反应。
混合气体(H2、CO2和少量CO)进入燃料电池的阳极发生电化学反应之后,燃料电池的阳极排气(CO2、过量的H2等)再进入燃烧器燃烧,经过空压机压缩后的空气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降温后进入燃料电池的阴极发生电化学反应,燃料电池的阴极排气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升温后,经换热器Ⅲ与供热水进行换热,再将排气排出系统;燃料电池产生的直流电通过DC-AC转换器向外输出电能。
除水器分离出来的水蒸气与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水蒸气混合后通过泵Ⅰ加压成液态水经过换热器Ⅰ和换热器Ⅱ两次换热后进入蒸汽发生器Ⅰ中产生水蒸汽,再进入重整器中参与重整反应。
流经燃料电池的制冷剂经过泵Ⅱ送至分流器,之后冷却剂分为两部分或三部分,一部分进入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作为热源,另一部分根据季节或用户需要进入吸收式制冷系统作为热源或者进入换热器Ⅳ与水进行换热用于供热,还有一部分是当冷却负荷多余时直接将多余的冷却负荷送入之后散热器散热;两部分制冷剂换热后经合流器合流为一部分;随后制冷剂通过节温器对流体温度的控制,选择性的进入之后的管路,如果制冷剂温度高于所需温度则进入有散热器的一路进行冷却,通过储液罐进入燃料电池;若流体温度合适,则通过另一路管路进入储液罐再进入燃料电池。
有机工质经过蒸气发生器Ⅱ回收制冷剂的余热后产生蒸气,蒸气进入透平做功产生机械能进而产生电能,蒸气发生器Ⅱ的排气经回热器Ⅰ换热后进入冷凝器Ⅰ冷凝,再经泵Ⅲ压缩进入回热器Ⅰ,换热后再进入蒸气发生器Ⅱ回收冷却剂余热。
当吸收式制冷系统的阀门打开,供热阀门关闭时,从吸收器出来的基础工作液,经泵Ⅳ加压后先进入回热器Ⅱ换热,然后在蒸汽发生器Ⅲ中被燃料电池制冷剂加热;经蒸汽发生器Ⅲ加热所产生的饱和蒸气进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塔顶得到高浓度的饱和蒸气,塔底得到稀饱和溶液;从蒸汽发生器Ⅲ底部排出的稀溶液先经回热器Ⅱ换热,然后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吸收器内,吸收来自蒸发器内的蒸气;精馏器出口的高纯度蒸气进入冷凝器Ⅱ被冷凝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一部分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内蒸发制冷,蒸发器出口的蒸气进入吸收器内被稀溶液吸收;饱和溶液另一部分流入空调制冷机对其工质进行制冷。
当供热阀门打开,制冷阀门关闭时,一定量供热水先经过换热器Ⅳ与冷却液换热升温后,再经过换热器Ⅲ与燃料电池阴极排气再次升温,最后与重整器排气换热升温后供给用户所需热量。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余热利用分为发电和制冷、或发电和供热,并且这两部分的负荷大小可通过分流器调节流量大小;比如夏季商场、写字楼等小规模局域发电时,该系统就可以通过分流器和阀门的控制选择为写字楼供电,同时为其制冷;冬季时,为其发电和供热;并且可以通过分流器调节进入发电和制冷或供热的大小,不仅可以满足季节变化所需要的负荷变化,而且可以满足一天中对于用电、制冷或供热负荷的变化。
(2)制冷剂通过节温器对流体温度的控制,选择性的进入之后的管路,如果制冷剂温度高于所需温度则进入有散热器的一路进行冷却,通过储液罐进入燃料电池;若流体温度合适,则通过另一路管路进入储液罐再进入燃料电池,实现了冷却剂温度的准确控制。
(3)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水可用于重整反应,系统无需额外水供应;利用了LNG对有机朗肯循环工质进行了冷却,提高了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同时与吸收式制冷共同冷却商场、写字楼、居民楼等提高了制冷效率的同时使得制冷负荷也变得更加灵活可调。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8)

1.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其特征是,包括燃料电池、用于给燃料电池提供燃料气体的燃料制气系统、用于冷却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冷却系统、用于回收制冷剂余热产生电能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以及吸收式制冷系统;
所述燃料制气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Ⅰ、重整器、燃烧器、换热器Ⅰ、置换器、换热器Ⅱ和除水器;天然气经压缩机压缩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燃烧器,一部分进入重整器,天然气和蒸汽发生器输出的过量水蒸气在重整器内发生重整,重整器排出的气体经换热器Ⅰ换热和置换器置换后得到燃料气体,燃料气体经除水器分离后,通入燃料电池阳极,燃料电池阳极反应产生的气体进入燃烧器;
所述燃料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分流器、合流器Ⅰ、节温器、散热器和储液器,流经燃料电池的制冷剂经过泵送至分流器,分流器将冷却剂分为多部分,一部分进入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另一部分进入吸收式制冷系统;经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和吸收式制冷系统换热后两部分制冷剂经合流器合流;合流后的制冷剂经过节温器控温后进入散热器或储液罐,储液罐将制冷剂送入燃料电池;
所述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包括蒸气发生器Ⅱ、透平机、回热器Ⅰ和冷凝器Ⅰ,有机工质经过蒸气发生器Ⅱ回收制冷剂的余热后产生蒸气,蒸气进入透平机做功产生电能,透平机排气经回热器Ⅰ换热后进入冷凝器Ⅰ冷凝,冷凝后的气体经泵压缩后进入回热器Ⅰ,经回热器Ⅰ换热后气体再次进入蒸气发生器Ⅱ;冷凝后的气体还进入吸收式制冷系统;
所述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Ⅲ、精馏器、冷凝器Ⅱ、节流阀、回热器Ⅱ、蒸发器和吸收器,吸收器输出液体经泵依次进入回热器Ⅱ换热和蒸汽发生器Ⅲ加热后产生的饱和蒸气;饱和蒸气进入精馏塔精馏,得到稀饱和溶液;从蒸汽发生器Ⅲ底部排出的稀溶液依次经回热器Ⅱ换热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吸收器内;精馏器出口的高纯度蒸气进入冷凝器Ⅱ被冷凝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内;蒸发器出口的蒸气进入吸收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燃料电池连接有DC-AC转换器、空气预热器和水分离器;经空压机压缩后的空气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进入燃料电池的阴极发生电化学反应,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气体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输出至换热器Ⅲ,换热器Ⅲ将气体与来自换热器Ⅳ的供热水进行换热后,排出气体;燃料电池产生的直流电通过DC-AC转换器向外输出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供热系统,所述供热系统包括换热器Ⅴ,所述换热器Ⅴ分别连接用于燃料电池冷却液换热的换热器Ⅳ、用于燃料电池阴极排气换热的换热器Ⅲ以及用于重整器排气换热的蒸汽发生器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空调制冷机,所述空调制冷机连接冷凝器,利用冷凝器冷却后的溶液对空调制冷机的工质进行冷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燃料制气系统还包括合流器,所述合流器的进口分别连接水分分离器和除水器,除水器和水分离器分离出的水蒸气经合流器合流后,经过泵依次进入换热器Ⅱ和换热器Ⅰ换热,换热后的水蒸气进入蒸汽发生器Ⅰ,蒸汽发生器Ⅰ输出水蒸气至重整器。
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天然气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燃烧器,一部分进入重整器;进入燃烧器的天然气与经空压机压缩的空气在燃烧器中进行燃烧为重整器提供蒸汽重整所需的热量和温度;进入重整器的天然气和蒸汽发生器输出的过量水蒸气发生蒸汽重整产生CO和H2;重整器排出的气体经过换热器Ⅰ换热后进入置换器中,通过CO和水蒸气的置换反应将CO置换为CO2,产生H2后,经过换热器Ⅱ将置换器置换后气体进一步降温至燃料电池工作温度,经过除水器分离出过量的水蒸气后的气体通入燃料电池阳极进行反应;
燃料电池阳极产生的气体进入燃烧器燃烧,经过空压机压缩后的空气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进入燃料电池的阴极发生电化学反应,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气体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升温后,经换热器Ⅲ与供热水进行换热,将气体排出系统;燃料电池产生的直流电通过DC-AC转换器向外输出电能;
除水器分离出来的水蒸气与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水蒸气混合后通过泵加压成液态水经过换热器Ⅰ和换热器Ⅱ两次换热后进入蒸汽发生器Ⅰ,蒸汽发生器Ⅰ中产生水蒸汽再进入重整器中参与重整反应;
有机工质经过蒸气发生器Ⅱ回收制冷剂的余热后产生蒸气,蒸气进入透平做功产生电能,蒸气发生器Ⅱ的排气经回热器Ⅰ换热后进入冷凝器Ⅰ冷凝,再经泵压缩进入回热器Ⅰ换热,换热后再进入蒸气发生器Ⅱ回收冷却剂余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
流经燃料电池的制冷剂经过泵送至分流器,将冷却剂分为多部分,一部分进入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作为热源,另一部分根据季节或用户需要进入吸收式制冷系统作为热源或者进入换热器Ⅳ与水进行换热用于供热,还有一部分当冷却负荷多余时直接将多余的冷却负荷送入之后散热器散热;两部分制冷剂换热后经合流器合流为一部分;制冷剂经过节温器控温,如果制冷剂温度高于所需温度,则先经过散热器散热后,通过储液罐进入燃料电池;否则,直接通过储液罐进入燃料电池。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
当制冷阀门打开,供热阀门关闭时,吸收器输出的液体经泵加压后先进入回热器Ⅱ换热,然后在蒸汽发生器Ⅲ中被燃料电池制冷剂加热;经蒸汽发生器Ⅲ加热所产生的饱和蒸气进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从蒸汽发生器Ⅲ底部排出的稀溶液先经回热器Ⅱ换热,然后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吸收器内;精馏器出口的高纯度蒸气进入冷凝器Ⅱ被冷凝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一部分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内蒸发制冷,蒸发器出口的蒸气进入吸收器内被稀溶液吸收;饱和溶液另一部分流入空调制冷机对其工质进行制冷;
当供热阀门打开,制冷阀门关闭时,供热水先经过换热器Ⅳ与冷却液换热升温后,再经过换热器Ⅲ与燃料电池阴极排气换热再次升温,最后经过换热器Ⅴ与重整器排气换热升温后,供给用户所需热量。
CN201910740288.9A 2019-08-12 2019-08-12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Active CN1105447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40288.9A CN110544786B (zh) 2019-08-12 2019-08-12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40288.9A CN110544786B (zh) 2019-08-12 2019-08-12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4786A CN110544786A (zh) 2019-12-06
CN110544786B true CN110544786B (zh) 2020-10-16

Family

ID=68710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40288.9A Active CN110544786B (zh) 2019-08-12 2019-08-12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447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9610B (zh) * 2020-02-21 2021-04-16 山东大学 一种热电联供系统稳态等效电路建立方法及系统
CN111911254B (zh) * 2020-06-28 2022-03-18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能量回收装置
CN113046134A (zh) * 2021-02-05 2021-06-29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于双联流化床气化和燃料电池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
CN113607841B (zh) * 2021-07-30 2022-06-10 山东大学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的重整器测试装置与方法
CN113851670B (zh) * 2021-08-25 2023-12-08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冷热电联供方法
CN113948737A (zh) * 2021-09-01 2022-01-18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燃料电池高效制冷系统
CN114068985A (zh) * 2021-10-28 2022-02-18 东南大学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
CN114413505B (zh) * 2021-12-20 2024-04-26 东南大学 一种利用燃料电池余热的复合吸收式制冷系统
CN114335635B (zh) * 2021-12-28 2024-02-13 哈电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电、冷联产系统
CN114583231B (zh) * 2022-03-09 2024-01-23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15000452B (zh) * 2022-06-13 2024-05-24 东南大学 基于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5995575B (zh) * 2023-03-24 2023-05-26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基于碳捕集与储热共用的燃料电池系统与热电解耦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3530A (ja) * 1994-11-28 1996-06-11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
CN102088099A (zh) * 2010-12-16 2011-06-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驱动的冷热电联供循环系统
CN108005742A (zh) * 2017-11-29 2018-05-08 山东大学 可部分回收利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驱动冷热电联供系统
CN108252749A (zh) * 2018-01-08 2018-07-06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种基于sagd稠油开采余热利用的冷热电三联供方法
CN108506110A (zh) * 2018-02-28 2018-09-07 山东大学 一种冷热电联供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3530A (ja) * 1994-11-28 1996-06-11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
CN102088099A (zh) * 2010-12-16 2011-06-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驱动的冷热电联供循环系统
CN108005742A (zh) * 2017-11-29 2018-05-08 山东大学 可部分回收利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驱动冷热电联供系统
CN108252749A (zh) * 2018-01-08 2018-07-06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种基于sagd稠油开采余热利用的冷热电三联供方法
CN108506110A (zh) * 2018-02-28 2018-09-07 山东大学 一种冷热电联供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4786A (zh) 2019-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44786B (zh)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8365235B (zh)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
CN108005742B (zh) 可部分回收利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驱动冷热电联供系统
US10247050B2 (en) Energy tower of multi-energy-form output for stepwise recovering waste heat of a gas engine
CN113540541B (zh) 采用氨水作为燃料的sofc及其级联发电系统和操作方法
CN109915220B (zh) 集成燃料电池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及方法
CN112762424B (zh) 一种基于储热和压缩式热泵相结合的太阳能热电解耦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3818934B (zh) 一种可调节式冷电联供系统及其工艺和运行方法
CN114808029B (zh) 一种碱性电解水制氢的热管理调节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9915219B (zh) 集成燃料电池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的供能系统及方法
CN112983583B (zh) 一种油田联合站分布式联供系统
CN114135398A (zh) 一种分布式能源环境下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CN212691727U (zh) 一种火电厂耦合数据中心综合能源系统
CN116105386A (zh) 光热复合氨吸收式多能联供系统
US20120122002A1 (en) 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 with integrated absorption cycle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14639853A (zh) 集成氢气储能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联供系统及运行策略
CN109099743B (zh) 一种多热源余热回收系统
CN218274672U (zh) 集成氢气储能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联供系统
CN112161319A (zh) 一种便携式铝-空燃料电池和热泵耦合循环制热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10500808B (zh) 电冷联供系统
CN218918960U (zh) 多梯度余热利用的燃料电池与地热联合发电系统
CN115000452B (zh) 基于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19778923U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CN215675915U (zh) 单双效联合运行的吸收式热泵机组
CN220543961U (zh) 一种基于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的余热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