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和装置,以提高电力系统中储能设备的利用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包括:
获取预设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述用户用电负荷曲线为用户设定时长内用电需求功率的变化曲线;
获取所述用电负荷曲线中,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和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与所述储能设备相连的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
基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计算得到第一预设时间段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充电功率,记为最大充电功率;
基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计算得到第二预设时间段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储能放电功率,记为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提取所述最大充电功率和最大放电功率集合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包括分时电价中规定的谷时段和平时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包括分时电价中规定的各个峰时段。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中,基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计算得到第一预设时间段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充电功率,记为最大充电功率,包括:
计算得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谷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一标准差,分别记为第一平均值和第一标准差;
基于公式Pvalley1=Plimit-(μ1+σ1)计算得到所述谷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第一最大充电功率Pvalley1,其中,所述Plimit为所述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所述μ1为所述第一平均值,所述σ1为所述第一标准差;
计算得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平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二标准差,分别记为第二平均值和第二标准差;
基于公式Ppeace=Plimit-(μ2+σ2)计算得到所述平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第二最大充电功率Ppeace,其中,所述Plimit为所述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所述μ2为所述第二平均值,所述σ2为所述第二标准差;
将所述第一最大充电功率和所述第二最大充电功率作为最大充电功率。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计算得到第二预设时间段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放电功率,记为最大放电功率集合,包括:
计算得到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中各个峰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三标准差;
基于公式Ppeak=(μpeak+σpeak)计算得到各个所述峰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放电功率Ppeak,其中,所述μpeak为所述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所述σpeak为第三标准差;
将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中,所述将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包括:
采用预设修正系数对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中,所述提取所述最大充电功率和最大放电功率集合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包括:
提取所述最大充电功率和最大放电功率集合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
获取N组相邻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对应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所述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将获取到的N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中,还包括: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对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能提供的输出功率进行积分,得到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
将计算得到的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中的最小值作为候选最大配置容量。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中,还包括:
获取N组相邻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对应的储能设备的候选最大配置容量,所述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将获取到的N组储能设备的候选最大配置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最大配置容量。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包括谷时段和平时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包括第一峰时段和第二峰时段,所述谷时段与第一峰时段、第一峰时段和平时段、平时段和第二峰时段在时间轴上相互衔接;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对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能提供的输出功率进行积分,得到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包括: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1)计算得到谷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valley;
其中,所述t1为所述谷时段的起始时刻,t2为谷时段的截止时刻,所述Pimin为所述用户用电负荷曲线对应的目标额定功率,所述P1real为所述谷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所述Pave为目标额定功率;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2)计算得到第一峰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1peak;
其中,所述t2还用于表示第一峰时段的起始时刻,所述t3还用于表示第一峰时段的截止时刻,所述P2real为所述第一峰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3)计算得到平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peace;
其中,所述t3还用于表示所述平时段的起始时刻,所述t4还用于表示平时段的截止时刻,所述P3real为所述平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4)计算得到第二峰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2peak;
其中,所述t4还用于表示第二峰时段的起始时刻,所述t4还用于表示第二峰时段的截止时刻,所述P4real为所述第二峰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一种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包括:
负荷曲线采集单元,用于获取预设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述用户用电负荷曲线为用户设定时长内用电需求功率的变化曲线;
功率提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用电负荷曲线中,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和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与所述储能设备相连的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
最大充放电功率计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计算得到第一预设时间段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充电功率,记为最大充电功率;基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计算得到第二预设时间段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储能放电功率,记为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储能设备额定功率选择单元,用于提取所述最大充电功率和最大放电功率集合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包括分时电价中规定的谷时段和平时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包括分时电价中规定的各个峰时段。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中,所述最大充放电功率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计算得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谷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一标准差,分别记为第一平均值和第一标准差;
基于公式Pvalley1=Plimit-(μ1+σ1)计算得到所述谷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第一最大充电功率Pvalley1,其中,所述Plimit为所述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所述μ1为所述第一平均值,所述σ1为所述第一标准差;
计算得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平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二标准差,分别记为第二平均值和第二标准差;
基于公式Ppeace=Plimit-(μ2+σ2)计算得到所述平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第二最大充电功率Ppeace,其中,所述Plimit为所述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所述μ2为所述第二平均值,所述σ2为所述第二标准差;
将所述第一最大充电功率和所述第二最大充电功率作为最大充电功率。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中,所述最大充放电功率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计算得到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中各个峰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三标准差;
基于公式Ppeak=(μpeak+σpeak)计算得到各个所述峰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放电功率Ppeak,其中,所述μpeak为所述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所述σpeak为第三标准差;
将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中,所述将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包括:
采用预设修正系数对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中,储能设备额定功率选择单元,还用于:
获取N组相邻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对应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所述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将获取到的N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中,还包括:
储能设备配置容量选择单元,用于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对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能提供的输出功率进行积分,得到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将计算得到的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中的最小值作为候选最大配置容量。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中,储能设备配置容量选择单元还用于:
获取N组相邻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对应的储能设备的候选最大配置容量;
将获取到的N组储能设备的候选最大配置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最大配置容量。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包括谷时段和平时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包括第一峰时段和第二峰时段,所述谷时段与第一峰时段、第一峰时段和平时段、平时段和第二峰时段在时间轴上相互衔接;
储能设备配置容量选择单元,具体用于: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1)计算得到谷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valley;
其中,所述t1为所述谷时段的起始时刻,t2为谷时段的截止时刻,所述Pimin为所述用户用电负荷曲线对应的目标额定功率,所述P1real为所述谷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所述Pave为目标额定功率;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2)计算得到第一峰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1peak;
其中,所述t2还用于表示第一峰时段的起始时刻,所述t3还用于表示第一峰时段的截止时刻,所述P2real为所述第一峰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3)计算得到平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peace;
其中,所述t3还用于表示所述平时段的起始时刻,所述t4还用于表示平时段的截止时刻,所述P3real为所述平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采用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4)计算得到第二峰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2peak;
其中,所述t4还用于表示第二峰时段的起始时刻,所述t4还用于表示第二峰时段的截止时刻,所述P4real为所述第二峰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案,通过获取预设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获取用电负荷曲线中,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和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与储能设备相连的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基于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计算得到第一预设时间段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充电功率,记为最大充电功率;基于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计算得到第二预设时间段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储能放电功率,记为最大放电功率集合;提取最大充电功率和最大放电功率集合中的最小值作为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将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额定功率,使得所述储能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到极限值,使得在各个充、放电阶段,均能使得所述储能设备处于高效工作的状态,提高了电力系统中储能设备的利用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一些储能设备的储能容量和额定功率的配置方案,现举例如下:
现有方案一:一种微网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方法:提供一种微网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方法,在对微网净负荷功率进行频谱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蓄电池与超级电容器运行的微网系统功率分配策略,通过分析储能系统的成本结构,建立了以储能系统年综合最小成本为目标函数,同时考虑储能充放电功率、剩余电量等约束条件的微网混合储能容量优化模型。
现有方案二:用于配电网削峰填谷的双储能系统储能容量的优化方法:分别建立两个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优化目标函数;设定优化次数的初值和两个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初值;分别将两个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初值代入各自的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优化目标函数,通过优化计算得到各自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最优值;再将最优值代入各自的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优化目标函数,通过优化计算得到两个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最优值;比较相邻两次最优值,如果相同,则按照相邻两次最优值分别建立两个储能系统。
现有方案三:一种主动配电网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针对现有主动配电网混合储能容量配置方法的不足,考虑寿命损耗和优化运行对储能容量配置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主动配电网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模型。该方法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分配混合储能系统功率,采用雨流法计算能量型储能的寿命损耗,同时考虑市场环境下的分时电价和和电价交易差异,计及配电网与上级电网的电能交易,优化混合储能系统充放电状态,实现规划和运行协同优化。
现有方案四:配电网储能容量配置方法:建立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采用TOPSIS算法对得到的模型解进行选取,从而得到最终的配电网储能容量配置结果。
现有方案五:一种移峰填谷的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方法:发明考虑储能电池约束、充放电平衡约束、变流器效率和电价差带来的收益,对包含风光设备的微网系统进行整体经济性配置,得到收益最佳的储能容量配置方案。
现有方案六:基于企业用户典型日负荷曲线的用户侧储能容量配置方法:针对企业用户典型日负荷功率曲线,提出一种预测企业用户配置储能盈利效果的方法并结合计算所得经济最优储能配置提出蓄电池每日充放电方案。首先以企业用户典型日负荷曲线为预判据,初步筛选出峰谷差用户作为储能配置的目标用户;再结合企业用户的投资预算、峰谷电价信息、储能市场价格、蓄电池物理约束,遍历所有可能的储能配置情况求得经济最优解;最后以该最优解为基础制定蓄电池充放电策略,实现利用蓄电池进行需量管理和削峰填谷的功能。
申请人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上述各个方案中,储能设备的储能容量和额定功率配置的理论算法实现起来比较复杂,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方式简单的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和装置。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流程示意图,参见图1,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预设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述用户用电负荷曲线为用户设定时长内用电需求功率的变化曲线;
在本方案中,所述用户用电负荷曲线用于表征设定时长内的用电需求功率变化趋势,所述用电负荷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该时间节点用户的需求用电功率,即,电网向用户方所提供的用电功率,所述设定时长为典型日或设定时长的一段时间;
步骤S102:获取所述用电负荷曲线中,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和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与所述储能设备相连的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为所述储能设备充电的时间段,该预设时间段内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较小,此时,可以将变压器所能提供的额外能量充入所述储能设备,实现了储能设备在闲暇时间段内充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为所述储能设备放电的时间段,该时间段内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较大,此时,可以将储能设备的存储能量释放到电网中,以缓解变压器压力,实现了储能设备在用电高峰时间段内放电;
步骤S103:基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计算得到第一预设时间段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充电功率,记为最大充电功率;
在本步骤中,第一预设时间段为用于向储能设备充电的时间段,所述变压器在向所述储能设备充电时,所述变压器各个时刻向所述储能设备分配的充电功率应是在满足当前时刻用户用电需求功率的前提下,将所述变压器所能提供的多余的功率分配给所述储能设备,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充电功率,因此,本步骤中,可以通过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得到用户各个时间节点所对应的用电需求功率,在已知所述变压器的额定功率的基础上,即可计算得到所述储能设备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最大充电功率。
步骤S104:基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计算得到第二预设时间段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储能放电功率,记为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在本步骤中,第二预设时间段为储能设备放电的时间段,针对于某种极端情况,例如变压器停止工作的情况,此时需要由所述储能设备代替所述变压器,通过所述储能设备的释放能量来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因此,此时所述储能设备的最大放电功率既可以为所述用户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
步骤S105:提取所述最大充电功率和最大放电功率集合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
在本步骤中,考虑到所述储能设备的利用效率,如果所述储能设备的额定功率过大,则会导致所述储能设备无法被充分的利用,因此,本申请将所述最大充电功率和最大放电功率集合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将目标额定功率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额定功率,使得所述储能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到极限值,使得在各个充、放电阶段,均能使得所述储能设备处于高效工作的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为了避免用电高峰时对储能设备进行充电,用电低谷时对储能设备进行放电,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和第二预设时间段可以依据现有技术中的分时电价规则进行设定,具体的,分时电价所对应的谷时段和平时段为用户用电需求功率较小的时间段,因此,将所述谷时段和平时段作为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而分时电价所对应的各个峰时间段为用户用电需求功率较大的时间段,因此,将所述分时电价中的峰时间段作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和第二预设时间段均可以包括多个时间段。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最大充电功率的具体计算过程,参见图2,上述方法中,基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计算得到第一预设时间段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充电功率,记为最大充电功率,包括:
步骤S201:计算得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谷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一标准差,分别记为第一平均值和第一标准差;
在本步骤中,考虑到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为一个变化的数据,其不同时刻的值不同,也就导致不同时刻变压器所能够向所述储能设备分配的最大功率是不同的,如果对每个时刻变压器所能够向所述储能设备分配的最大功率进行分析,会使得数据处理量巨大,为此,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本步骤中,将第一预设时间段中谷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一标准差之和,作为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谷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其中,标准差可以称之为均方差,其可以采用现有的计算公式对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谷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进行处理得到;
步骤S202:基于公式Pvalley1=Plimit-(μ1+σ1)计算得到所述谷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第一最大充电功率Pvalley1,其中,所述Plimit为所述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所述μ1为所述第一平均值,所述σ1为所述第一标准差;
步骤S203:计算得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平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三标准差,分别记为第二平均值和第二标准差;
其原理如步骤S201所述,在此不必进行重复说明。
步骤S204:基于公式Ppeace=Plimit-(μ2+σ2)计算得到所述平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第二最大充电功率Ppeace,其中,所述Plimit为所述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所述μ2为所述第二平均值,所述σ2为所述第二标准差;
步骤S205:将所述第一最大充电功率和所述第二最大充电功率作为最大充电功率;
在本步骤中,所述最大充电功率可以包括多个值,即多个第一最大充电功率和所述第二最大充电功率,当然,在基于充电设备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也可以直接选择所述第一最大充电功率和所述第二最大充电功率中的较小者作为最大充电功率。
其中,附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1、步骤S202与步骤S203、步骤S204之间的先后顺序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自行设定,可以先执行步骤S201、步骤S202后执行步骤S203、步骤S204,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203、步骤S204后执行步骤S201、步骤S202,当然也可以同时执行步骤S201、步骤S202与步骤S203、步骤S204。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最大充电功率的具体计算过程,参见图3,上述方法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计算得到第二预设时间段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储能放电功率,记为最大放电功率集合,包括:
步骤S301:计算得到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中各个峰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三标准差;
步骤S302:基于公式Ppeak=(μpeak+σpeak)计算得到各个所述峰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放电功率Ppeak,其中,所述μpeak为所述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所述σpeak为第三标准差;
在本步骤中,考虑到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为一个变化的数据,其不同时刻的值不同,也就导致在变压器断电的极限情况下,储能设备不同时刻所能够向所述用户提供的功率是不同的,如果对每个时刻储能设备所提供的功率进行分析,会使得数据处理量巨大,为此,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本步骤中,将第二预设时间段中峰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三标准差之和,作为第二预设时间段中峰时段的最大放电功率;
步骤S303:将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在本步骤中,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可以包括多个值,即多个最大放电功率,当然,在基于充电设备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可以直接选择所述多个最大放电功率中的较小者作为最大放电功率。
考虑到虽然储能设备的充电功率和放电功率均可以表征储能设备的额定功率,但是,由于储能设备在充电过程中会有损耗,使得储能设备的充电功率通常会大于储能设备的放电功率,为了精确选择到合适的储能设备的额定功率,在本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先对所述最大放电功率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具体的,其修正系数依据所述储能设备的类型而定,其是一个预设值,当然,其也可以依据所要选择的目标储能设备的类型与修正系数之间的映射关机查表得到。即,上述方案中,所述将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包括:采用预设修正系数对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确定的储能设备的额定功率的可靠性,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对多组户用电负荷曲线进行上述方案的处理,得到多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然后将所述多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例如,参见图4,上述方案,还可以包括:
步骤S401:获取N组相邻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对应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所述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所述N组相邻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即为用户连续N天的用电负荷曲线;
步骤S402:将获取到的N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
在本步骤中,将所述目标额定功率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最终所配置的额定功率。
本申请除了提供了一种储能设备的额定功率的计算方法之外,还提供了一种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的计算方法,参见图5,本方法包括:
步骤S501: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对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能提供的输出功率进行积分,得到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
在本步骤中,积分得到的所述储能设备在对应的时段内的充电总量或放电总量作为各个时段的最大配置容量;
步骤S502:将计算得到的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中的最小值作为候选最大配置容量;
在本步骤中,基于储能设备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核心原则,选择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中的最小值作为候选最大配置容量,即所述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以使得所述储能设备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确定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的可靠性,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对多组户用电负荷曲线进行上述方案的处理,得到多组储能设备的候选最大配置容量,然后将所述多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最大配置容量。因此,参见图6,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S601:获取N组相邻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对应的储能设备的候选最大配置容量;
步骤S602:将获取到的N组储能设备的候选最大配置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最大配置容量。
在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包括谷时段和平时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包括第一峰时段和第二峰时段,所述谷时段与第一峰时段、第一峰时段和平时段、平时段和第二峰时段在时间轴上相互衔接;
以上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和第二预设时间段的配置方式为前提,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计算第一预设时间段和第二预设时间段的最大配置容量的具体过程,具体的,上述方案中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对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能提供的输出功率进行积分,得到所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具体包括:
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1)计算得到谷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valley;
其中,所述t1为谷时段的起始时刻,t2为谷时段的截止时刻,Pimin为用户用电负荷曲线对应的目标额定功率,P1real为谷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Pave为目标额定功率;
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2)计算得到第一峰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1peak;
其中,t2还用于表示第一峰时段的起始时刻,t3还用于表示第一峰时段的截止时刻,P2real为第一峰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3)计算得到平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peace;
其中,t3还用于表示平时段的起始时刻,t4还用于表示平时段的截止时刻,P3real为平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4)计算得到第二峰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2peak;
其中,t4还用于表示第二峰时段的起始时刻,t4还用于表示第二峰时段的截止时刻,P4real为第二峰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当然,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除了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谷-峰-平-峰的用电模式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任意满足峰谷平分时电价的用电模式,例如,谷-峰模式,或谷-平-峰模式等。
当应用于谷-峰模式或谷-平-峰模式时,可以将谷-峰模式的谷时间段作为第一预设时间段,将峰时间段作为第二预设时间段,此时最大充电功率采用公式P
valley1=P
limit-(μ
1+σ
1)计算得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采用公式P
peak=(μ
peak+σ
peak)计算得到,第一预设时间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采用公式
计算得到,第二预设时间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采用公式
计算得到。
综上,通过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对用户用电负荷曲线以及变压器的额定功率进行处理得到储能设备的额定功率和配置容量,当将应用该额定功率和配置容量的储能设备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时,储能设备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中的各个单元的具体工作内容,请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内容,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与上文描述的储能设备参数配置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参见图7,该储能设备参数配置装置可以包括:
负荷曲线采集单元100,用于获取预设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用户用电负荷曲线为用户设定时长内用电需求功率的变化曲线;
功率提取单元200,用于获取用电负荷曲线中,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和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与储能设备相连的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
最大充放电功率计算单元300,用于基于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以及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计算得到第一预设时间段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充电功率,记为最大充电功率;基于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用电需求功率计算得到第二预设时间段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储能放电功率,记为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储能设备额定功率选择单元400,用于提取所述最大充电功率和最大放电功率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包括分时电价中规定的谷时段和平时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包括分时电价中规定的各个峰时段。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最大充放电功率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计算得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谷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一标准差,分别记为第一平均值和第一标准差;
基于公式Pvalley1=Plimit-(μ1+σ1)计算得到所述谷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第一最大充电功率Pvalley1,其中,所述Plimit为所述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所述μ1为所述第一平均值,所述σ1为所述第一标准差;
计算得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中平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二标准差,分别记为第二平均值和第二标准差;
基于公式Ppeace=Plimit-(μ2+σ2)计算得到所述平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第二最大充电功率Ppeace,其中,所述Plimit为所述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功率,所述μ2为所述第二平均值,所述σ2为所述第二标准差;
将所述第一最大充电功率和所述第二最大充电功率作为最大充电功率。所述最大充放电功率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计算得到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中各个峰时段的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以及第三标准差;
基于公式Ppeak=(μpeak+σpeak)计算得到各个所述峰时段内所述储能设备所允许的最大放电功率Ppeak,其中,所述μpeak为所述用电需求功率的平均值,所述σpeak为第三标准差;
将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将计算得到的各个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最大放电功率集合,包括:
采用预设修正系数对计算得到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各个所述最大放电功率作为所述最大放电功率集合。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储能设备额定功率选择单元,还用于:
获取N组相邻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对应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所述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将获取到的N组储能设备的候选额定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储能设备的目标额定功率。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储能设备配置容量选择单元,用于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对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储能设备所能提供的输出功率进行积分,得到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将计算得到的谷时段、平时段和峰时段内的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中的最小值作为候选最大配置容量。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储能设备配置容量选择单元还用于:
获取N组相邻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所对应的储能设备的候选最大配置容量;
将获取到的N组储能设备的候选最大配置容量的平均值作为储能设备的目标最大配置容量。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第一预设时间段包括谷时段和平时段,第二预设时间段包括第一峰时段和第二峰时段,谷时段与第一峰时段、第一峰时段和平时段、平时段和第二峰时段在时间轴上相互衔接;
储能设备配置容量选择单元,具体用于:
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1)计算得到谷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valley;
其中,t1为谷时段的起始时刻,t2为谷时段的截止时刻,Pimin为用户用电负荷曲线对应的目标额定功率,P1real为谷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Pave为目标额定功率;
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2)计算得到第一峰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1peak;
其中,t2还用于表示第一峰时段的起始时刻,t3还用于表示第一峰时段的截止时刻,P2real为第一峰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3)计算得到平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peace;
其中,t3还用于表示平时段的起始时刻,t4还用于表示平时段的截止时刻,P3real为平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采用目标额定功率作为限制条件,基于公式(4)计算得到第二峰时段储能设备的最大配置容量C2peak;
其中,t4还用于表示第二峰时段的起始时刻,t4还用于表示第二峰时段的截止时刻,P2real为第二峰时段用户的用电需求功率。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系统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