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1307A - 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1307A
CN110501307A CN201910663930.8A CN201910663930A CN110501307A CN 110501307 A CN110501307 A CN 110501307A CN 201910663930 A CN201910663930 A CN 201910663930A CN 110501307 A CN110501307 A CN 110501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light
quantum
refractive index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639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01307B (zh
Inventor
赵春柳
王武楠
石岩
王海龙
赵天琦
金尚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tr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Metr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Metrology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Metr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66393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013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01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1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01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13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1Refractivity; Phase-affecting properties, e.g. optical path lengt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其特征包括激光器、2×1耦合器、滤波器、掺铒光纤放大器、滤波器、光纤偏振控制器、光纤偏振分束器、色散位移光纤、粗波分复用器、光纤SPR传感器、平衡探测器、频谱分析仪;外界折射率发生微小变化,量子增强的SPR传感器的共振响应会产生频移并且给定波长下的光传输强度会相应变化,而且反射光强度的变化与折射率变化量呈线性关系,对所得光纤SPR传感器透射光强度与参考光比较,通过测量强度变化可以获得折射率变化量;本发明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具有使灵敏度突破量子噪声极限,安全可靠的优点。

Description

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背景技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入射光波和金属导体表面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反射角时会有全反射现象。若在光密与光疏两种介质之间存在几十纳米的金属薄膜,则全反射产生的倏逝波会进入到金属薄膜中,并与薄膜中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激发出沿金属薄膜表面传播的表面等离子体波。由于表面倏逝波场与金属复折射率的存在,使满足特定谐振波长或谐振角的光部分被吸收,其余波长的光被反射的现象。金属薄膜表面侧物质的折射率的变化会使得SPR的谐振波长或谐振角发生变化,以此可以对折射率变化做分析。
近年来,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制作简单、无标记和可实时检测的特点,在化学、生物和医学等领域的检测得到广泛应用且得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我们可以利用SPR传感技术测量折射率值识别各种生物反应。使用该方法,放射性或荧光等生物化学标记可以省略,从而使得检测过程变得简单化。在蛋白质绑定的检测和DNA杂交等生物相互作用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SPR传感器在灵敏度、稳定性、检测极限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果SPR传感的灵敏度可以得到提高,SPR技术将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医药学和早期疾病诊断以及生物检测。
折射率作为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可以表征不同物质或者物质的浓度。很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参量的变化信息都是通过对折射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例如介质含盐量、DNA浓度、气体检测、湿度、PH值等。折射率测量在环境监测、食品加工、临床诊断和生物研究等领域的需求非常广泛。因此现在对折射率测量的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由此产生了很多提高折射率测量灵敏度的检测方法。
普通SPR折射率传感器采用波长检测,但是它们会受到波长灵敏度和分辨率的限制,使得测量精度不能进一步提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用于实现折射率的极高灵敏度测量。本发明采用强度检测取代普通SPR折射率传感器的波长检测。强度检测相较于波长检测具有更高的精度,但很微小的光强度可能会被湮没在噪声里,因此将量子增强引入到SPR传感中。本发明利用量子纠缠源产生的共轭光束和光纤SPR传感器对折射率进行探测,因为量子共轭光束具有高度量子相关性,并且对双光束做差分处理可以使灵敏度突破量子噪声极限。因此本发明提出的突破量子噪声极限的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具有极高灵敏度,结构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普通折射率传感器受到波长灵敏度和分辨率的限制,使得测量精度不能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极高灵敏度,结构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的突破量子噪声极限的突破量子噪声极限的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步骤(1)光纤量子纠缠源的产生:由光纤飞秒激光器所发出激光经滤波器分成两路光,两路光分别在经过处理后得到功率增大的泵浦光和功率较小的信号光,两光束通过耦合器耦合到色散位移光纤中产生四波混频效应,在四波混频过程中,对于每束发射的信号光,发射具有相反失谐的相应共轭闲频光,从而满足能量守恒,同样,发射角与探针的角度相反,以保持动量。单空间模式情形的哈密顿量是:
其中ki表示场的空间模式,χ(2)是非线性系数,ap是泵浦场振幅,是约化普朗克常量,C.为基波振幅,这被认为是不完整的,运动方程是以此推导出了时变运算符方程:
其中κ是总非线性系数乘以泵浦振幅,它与信号光和闲频光相比是非衰减的的并且在幅度上是大的,它是一个常数,并且其中结果,相同空间模式中的信号光和闲频光具有量子相关强度,这些量子相关性表现为在测量光束之间的强度差异时的较低噪声基底(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归一化为散粒噪声极限):
其中N-,是光子数差算符。
另外,称为相干区域的每个光束的宏像素在光束上成对相关,在每个相干区域可以由单个空间模式描述的限制中,哈密顿量将由多个并发非线性组成:
方程(5)导致时域和空间域中多种模式的量子噪声降低,相干区域实际上是独立的,如果远场中的相干性倾向于零,则将其视为方程(5)中的空间模式,即<a(ki)+a(kj)+a(ki)a(kj)>→0。如果包含在光束内的相干区域在检测平面中不相互干扰,则有效地满足该条件,如果每对都被隔离并且测量强度差异,则量子噪声降低将接近方程(4)。
经过四波混频后产生的波长较长的信号光和波长较短的闲频光两者是共轭的,具有高度量子相关性,其强度差量子噪声大大降低,获得了所需的光纤量子纠缠源。
步骤(2)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折射率传感:经四波混频后产生的闲频光进入平衡探测器一端口作为参考光,而信号光则输入到一个光纤SPR传感器作为探测光,最后再输入到平衡探测器另一端口中;由于外界折射率的微小变化,SPR传感器的共振响应会产生频移并且给定波长下的光传输强度会相应变化;测量光强度(I)用来估计折射率(n),灵敏度或折射率的最小可分辨变化(Δnmin)由下式给出:
其中包含了平均N次的影响。式表示透射率(T)随折射率的变化,其由等离子体结构的性质决定,而式表示用于探测传感器的光场的性质。
外界折射率发生微小变化,SPR传感器的共振响应会产生频移并且给定波长下的光传输强度会相应变化,而且透射光强度的变化与折射率变化量呈线性关系,对所得光纤SPR传感器透射光强度与参考光比较,通过测量强度变化可以获得折射率变化量。
经四波混频后产生的量子纠缠源,它是具有纠缠空间模式的相关双光束,具有高度量子相关性,每个模式都表现出强度差量子噪声降低,探测光与参考光量子相关噪声相减,产生低于散粒噪声极限的噪声基底,使原来被湮没在量子噪声下的强度变化信号可以被探测到,由此实现对折射率的突破量子噪声极限的超高灵敏度测量。
所述光纤SPR传感器的等离子体结构是由光纤表面所镀的一层银薄膜上的亚波长纳米结构孔阵列组成。此传感器基于全反射时进入金属薄膜中的倏逝波与金属薄膜内自由电子振荡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波。这种通过亚波长孔的光子和等离子体之间的相干转换产生的透射,其数量级大于衍射理论所预期的透射率,这种效应称为非常光学透射(EOT)。这个过程保持了光的量子特性,并使光的量子态可以增强SPR传感器灵敏度。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器、2×1耦合器、滤波器、掺铒光纤放大器、滤波器、光纤偏振控制器、光纤偏振分束器、色散位移光纤、粗波分复用器、光纤SPR传感器、平衡探测器、频谱分析仪组成的光纤量子纠缠源模块、光纤传输传感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三大模块。
2×1耦合器包括第一耦合器和第二耦合器,光纤偏振控制器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偏振控制器,光纤偏振分束器包括第一和第二偏振分束器,滤波器包括第一和第二滤波器。
所述光纤量子源纠缠模块由激光器、2×1耦合器、滤波器、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滤波器、光纤偏振控制器(FPC)、光纤偏振分束器(FPBS)、色散位移光纤(DSF)组成。该模块用来产生量子纠缠源,利用四波混频产生的双光束具有高度量子相关性。其中的第一耦合器一端口一端与激光器相连,第一耦合器两端口一侧的高分光比端口与第一滤波器输入端相连,第一滤波器输出端与掺铒光纤放大器输入端相连,掺铒光纤放大器输出端与第一偏振控制器一端相连,第一偏振控制器另一端与第一偏振分束器一端相连,第一偏振分束器另一端与第二耦合器两端口的一端相连,第一耦合器两端口一侧的低分光比端口与第二滤波器输入端相连,第二滤波器输出端与第二偏振控制器一端相连,第二偏振控制器另一端与第二偏振分束器一端相连,第二偏振分束器另一端与第三偏振控制器一端相连,第三偏振控制器另一端与第二耦合器两端口的另一端相连,第二耦合器一端口的一端与色散位移光纤一端相连。
所述光纤传输传感模块由粗波分复用器(CWDM),光纤SPR传感器组成。该模块用粗波分复用器来选择所需的放大的信号光和闲频波,用光纤SPR传感器谐振波长的变化来测得外部折射率变化。其中的色散位移光纤另一端与粗波分复用器输入端相连,粗波分复用器输出端一端口与平衡探测器输入端一端口相连,粗波分复用器输出端另一端口与光纤SPR传感器一端相连。所述光纤SPR传感器的等离子体结构由等腰三角形亚波长纳米孔阵列(基底为230-250纳米,侧面为320-340纳米,间距为380-420纳米)组成,在纤芯衬底上有一层70-80纳米厚铟锡氧化物涂层,再在其上镀一层90-110纳米厚的银膜,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在银膜上形成纳米孔且其排列成正方形网格的样式,最后将一层200-220纳米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沉积在等离子体结构的顶部,以保护银免受氧化,这一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不会显著影响传感器的功能性或灵敏度。
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由平衡探测器、频谱分析仪组成。该模块对经过SPR传感器的透射光与参考光比较,分析解调出折射率的变化。其中的光纤SPR传感器另一端与平衡探测器输入端另一端口相连,平衡探测器输出端与频谱分析仪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能使原来被湮没在量子噪声下的信号可以被探测到。量子噪声直接源于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其包含两个主要噪声源,即反作用噪声和散粒噪声。反作用噪声可以通过别的技术方法来避开。因此相干光场的噪声水平,即光子散粒噪声极限(SNL),成为了主要的噪声源。用传统光学手段无法突破散粒噪声极限,只能采用量子增强才可以突破。
本发明为了补偿等离子体结构和其他光学元件引入的损耗,共轭物光电探测器具有可调节的电子增益,使我们在执行差分测量时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噪声降低。对于我们当前的配置,在探测等离子体传感器并优化电子增益后,最初出现在双光束中的9dB的压缩水平被降低到4dB(比SNL低60%)。这使得信号光经过光纤SPR传感器输入到平衡探测器后,折射率变化造成的强度差即使低于散粒噪声极限,其仍能被探测到。由此可以实现对折射率的突破量子噪声极限的超高灵敏度测量。
本发明中的光纤SPR传感器的等离子体结构是由光纤表面所镀的一层银薄膜上的亚波长纳米结构孔阵列组成。此传感器基于金属和电介质或表面等离子体之间的界面处的电子振荡的光学激发。这种通过亚波长孔的光子和等离子体之间的相干转换产生的透射,其数量级大于衍射理论所预期的透射率,这种效应称为非常光学透射(EOT)。这个过程保持了光的量子特性,并使光的量子态成为增强等SPR传感器灵敏度的可行选择。
本发明将一层200-220纳米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沉积在等离子体结构的顶部,以保护银膜免受氧化。而且这一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不会显著影响传感器的功能性或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图2为光纤SPR传感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包括激光器1、第一耦合器2、第一滤波器3、掺铒光纤放大器4、第一光纤偏振控制器5、第一光纤偏振分束器6、第二滤波器7、第二光纤偏振控制器8、第二光纤偏振分束器9、第二光纤偏振控制器10、第二耦合器11、色散位移光纤12、粗波分复用器13、光纤SPR传感器14、平衡探测器15、频谱分析仪16。
所述光纤量子纠缠源模块中的第一耦合器2一端口一端201与激光器相连,第一耦合器2两端口一侧的高分光比端口202与第一滤波器3输入端相连,第一滤波器3输出端与掺铒光纤放大器4输入端相连,掺铒光纤放大器4输出端与第一偏振控制器5一端相连,第一偏振控制器5另一端与第一偏振分束器6一端相连,第一偏振分束器6另一端与第二耦合器11两端口的一端1102相连,第一耦合器2两端口一侧的低分光比端口203与第二滤波器7输入端相连,第二滤波器7输出端与第二偏振控制器8一端相连,第二偏振控制器8另一端与第二偏振分束器9一端相连,第二偏振分束器9另一端与第三偏振控制器10一端相连,第三偏振控制器10另一端与第二耦合器11两端口的另一端1103相连,第二耦合器11一端口的一端1101与色散位移光纤12一端相连。
所述光纤传输传感模块中的色散位移光纤12另一端与粗波分复用器13输入端1301相连,粗波分复用器13输出端一端口1302与平衡探测器15输入端一端口1502相连,粗波分复用器13输出端另一端口1303与光纤SPR传感器14一端相连。
所述数据分析模块中的光纤SPR传感器14与平衡探测器15输入端另一端口1503相连,平衡探测器输出端1501与频谱分析仪相连。
本发明的工作方式为:
所述光纤量子纠缠源模块中的激光器1发出的光经第一耦合器2的两端口一侧的高分光比端口202输出高功率光,经过第一滤波器3滤波得到所需的较长波长光,在通过掺铒光纤放大器4放大得到所需泵浦功率,泵浦光的偏振和功率由第一光纤偏振控制器5和第一光纤偏振分束器6控制,之后泵浦光输入到第二耦合器11两端口的一端1102。第一耦合器2的两端口一侧的低分光比端口203输出低功率光,经过第二滤波器7滤波得到所需的较短波长光,此信号光的强度和偏振由第二光纤偏振控制器8和第三光纤偏振控制器10控制,之后输入到第二耦合器11两端口的另一端1103,耦合光从第二耦合器11的一端口一端1101输入到色散位移光纤12产生四波混频效应获得纠缠双光束。
所述光纤传输传感模块中的色散位移光纤12另一端连接四通道粗波分复用器13的输入端1301,用来滤去泵浦光。波长较短的闲频光从四通道粗波分复用器13的输出端1302输出到平衡探测器15输入端一端口1502。波长较长的信号光从四通道粗波分复用器13的输出端1303输出到光纤SPR传感器14,外界折射率发生微小变化,SPR传感器的共振响应会产生频移并且给定波长下的光传输强度会相应变化。
所述数据分析模块:产生的透射光输入到平衡探测器1503端口。纠缠双光束经平衡探测器15处理后输入到频谱分析仪16进行分析。
外界折射率发生微小变化,SPR传感器的共振响应会产生频移并且给定波长下的光传输强度会相应变化,而且透射光强度的变化与折射率变化量呈线性关系,对所得光纤SPR传感器透射光强度与参考光比较,通过测量强度变化可以获得折射率变化量。
经四波混频后产生的量子纠缠源,它是具有纠缠空间模式的相关双光束,具有高度量子相关性,每个模式都表现出强度差量子噪声降低,探测光与参考光量子相关噪声相减,产生低于散粒噪声极限的噪声基底,使原来被湮没在量子噪声下的强度变化信号可以被探测到,由此实现对折射率的突破量子噪声极限的超高灵敏度测量。
如图2所示,所述光纤SPR传感器的等离子体结构由等腰三角形亚波长纳米孔阵列(基底为230-250纳米,侧面为320-340纳米,间距为380-420纳米)组成,在纤芯衬底上有一层70-80纳米厚铟锡氧化物涂层,再在其上镀一层90-110纳米厚的银膜,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在银膜上形成纳米孔且其排列成正方形网格的样式,最后将一层200-220纳米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沉积在等离子体结构的顶部。
该装置能够实现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的折射率测量的关键技术有:
1、四波混频是当一束或两束强泵浦波进入光纤时,只要满足位相匹配条件,斯托克斯波和反斯托克斯波(又称信号波和闲频波)就能从噪声中形成;如果弱信号也同泵浦波一起进入光纤,那么此信号将被放大,同时产生出闲频波。探测技术依赖于非简并四波混频来产生具有纠缠空间模式的双光束,每个模式都表现出强度差量子噪声降低。当入射到空间分辨检测器上时,量子相关噪声相减,产生低于散粒噪声极限的噪声基底,用于不同的测量。由于差分测量带来的位置噪声消除,在数小时内不需要稳定激光频率或指向稳定性。利用四波混频(4WM)来构建量子相关场,使我们能够通过整形非线性过程中使用的泵浦场来构建不同的空间模式。使用这种技术,当在平衡探测器上进行折射率测量时,我们能够控制几乎所有的初始空间压缩。该技术允许在单个检测器上进行非常简单的直接测量,同时利用差分测量的降噪特性。
2、用作传感器的等离子体结构由等腰三角形亚波长纳米孔阵列((基底为230-250纳米,侧面为320-340纳米,间距为380-420纳米)组成,在纤芯衬底上有一层70-80纳米厚铟锡氧化物涂层,再在其上镀一层90-110纳米厚的银膜,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在银膜上形成纳米孔且其排列成正方形网格的样式。
3、将一层200-220纳米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沉积在等离子体结构的顶部,以保护银膜免受氧化。
4、平衡探测器采用双光电二极管接收光信号、抑制或消除信号中的共模噪声。探测光束用于探测等离子体传感器,而共轭光束用作强度差测量的参考。探测光束和共轭光束由两个独立的光电探测器探测,产生的信号用混合结减去。
5、光纤SPR传感器谐振波长要与信号光波长匹配。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案例中,研究了此光纤SPR传感器对空气折射率变化的响应,使用超声换能器来引入压力波来调节光纤SPR传感器附近空气折射率。当超声换能器以199千赫的谐振频率被驱动时,频谱分析仪设置如下:分辨率带宽:1kHz;显示带宽:100Hz;中心频率:199kHz;扫宽:2kHz;50个平均数。激光器功率为2mW,激光器输出光经四波混频后信号光波长为1330nm,闲频光波长为1298nm,剩余的泵浦光波长为1312nm,光纤SPR传感器谐振波长为1330nm。光纤SPR传感器的等离子体结构由等腰三角形亚波长纳米孔阵列(基底为240纳米,侧面为330纳米,间距为400纳米)组成,在纤芯衬底上的铟锡氧化物涂层厚度为75纳米,再在其上银膜的厚度为100纳米,顶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厚度为210纳米。用普通折射率探测器探测能得到的最低灵敏度为而用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探测时,该值减小到获得了56%的增强。从而能够测量先前被散粒噪声遮挡的折射率变化。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3)

1.基于量子测量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光纤量子纠缠源的产生:由光纤飞秒激光器所发出激光经滤波器分成两路光,两路光分别在经过处理后得到功率增大的泵浦光和功率较小的信号光,两光束通过耦合器耦合到色散位移光纤中产生四波混频效应,在四波混频过程中,对于每束发射的信号光,发射具有相反失谐的相应共轭闲频光,从而满足能量守恒,同样,发射角与探针的角度相反,以保持动量,单空间模式情形的哈密顿量是:
其中ki表示场的空间模式,χ(2)是非线性系数,ap是泵浦场振幅,是约化普朗克常量,C.为基波振幅,这被认为是不完整的,运动方程是以此推导出了时变运算符方程:
其中κ是总非线性系数乘以泵浦振幅,它与信号光和闲频光相比是非衰减的的并且在幅度上是大的,它是一个常数,并且其中结果,相同空间模式中的信号光和闲频光具有量子相关强度,这些量子相关性表现为在测量光束之间的强度差异时的较低噪声基底(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归一化为散粒噪声极限):
其中N-,是光子数差算符;
另外,称为相干区域的每个光束的宏像素在光束上成对相关,在每个相干区域可以由单个空间模式描述的限制中,哈密顿量将由多个并发非线性组成:
方程(5)导致时域和空间域中多种模式的量子噪声降低,相干区域实际上是独立的,如果远场中的相干性倾向于零,则将其视为方程(5)中的空间模式,即<a(ki)+a(kj)+a(ki)a(kj)>→0,如果包含在光束内的相干区域在检测平面中不相互干扰,则有效地满足该条件,如果每对都被隔离并且测量强度差异,则量子噪声降低将接近方程(4);
经过四波混频后产生的波长较长的信号光和波长较短的闲频光两者是共轭的,具有高度量子相关性,其强度差量子噪声大大降低,获得了所需的光纤量子纠缠源;
步骤(2)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折射率传感:经四波混频后产生的闲频光进入平衡探测器一端口作为参考光,而信号光则输入到一个光纤SPR传感器作为探测光,最后再输入到平衡探测器另一端口中;由于外界折射率的微小变化,SPR传感器的共振响应会产生频移并且给定波长下的光传输强度会相应变化;测量光强度(I)用来估计折射率(n),灵敏度或折射率的最小可分辨变化(Δnmin)由下式给出:
其中包含了平均N次的影响,式表示透射率(T)随折射率的变化,其由等离子体结构的性质决定,而式表示用于探测传感器的光场的性质;
外界折射率发生微小变化,SPR传感器的共振响应会产生频移并且给定波长下的光传输强度会相应变化,而且透射光强度的变化与折射率变化量呈线性关系,对所得光纤SPR传感器透射光强度与参考光比较,通过测量强度变化可以获得折射率变化量;
经四波混频后产生的量子纠缠源,它是具有纠缠空间模式的相关双光束,具有高度量子相关性,每个模式都表现出强度差量子噪声降低,探测光与参考光量子相关噪声相减,产生低于散粒噪声极限的噪声基底,使原来被湮没在量子噪声下的强度变化信号可以被探测到,由此实现对折射率的突破量子噪声极限的超高灵敏度测量。
2.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光纤SPR传感器的等离子体结构是由光纤表面所镀的一层银薄膜上的亚波长纳米结构孔阵列组成,此传感器基于全反射时进入金属薄膜中的倏逝波与金属薄膜内自由电子振荡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波,这种通过亚波长孔的光子和等离子体之间的相干转换产生的透射,其数量级大于衍射理论所预期的透射率,这种效应称为非常光学透射(EOT),这个过程保持了光的量子特性,并使光的量子态可以增强SPR传感器灵敏度。
3.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装置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器、2×1耦合器、滤波器、掺铒光纤放大器、滤波器、光纤偏振控制器、光纤偏振分束器、色散位移光纤、粗波分复用器、光纤SPR传感器、平衡探测器、频谱分析仪组成的光纤量子纠缠源模块、光纤传输传感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三大模块;
所述光纤量子纠缠源模块中的第一耦合器一端口一端与激光器相连,第一耦合器两端口一侧的高分光比端口与第一滤波器输入端相连,第一滤波器输出端与掺铒光纤放大器输入端相连,掺铒光纤放大器输出端与第一偏振控制器一端相连,第一偏振控制器另一端与第一偏振分束器一端相连,第一偏振分束器另一端与第二耦合器两端口的一端相连,第一耦合器两端口一侧的低分光比端口与第二滤波器输入端相连,第二滤波器输出端与第二偏振控制器一端相连,第二偏振控制器另一端与第二偏振分束器一端相连,第二偏振分束器另一端与第三偏振控制器一端相连,第三偏振控制器另一端与第二耦合器两端口的另一端相连,第二耦合器一端口的一端与色散位移光纤一端相连;
所述光纤传输传感模块中的色散位移光纤另一端与粗波分复用器输入端相连,粗波分复用器输出端一端口与平衡探测器输入端一端口相连,粗波分复用器输出端另一端口与光纤SPR传感器一端相连;
所述数据分析模块中的光纤SPR传感器另一端与平衡探测器输入端另一端口相连,平衡探测器输出端与频谱分析仪相连;
所述光纤SPR传感器的等离子体结构由等腰三角形亚波长纳米孔阵列(基底为230-250纳米,侧面为320-340纳米,间距为380-420纳米)组成,在纤芯衬底上有一层70-80纳米厚铟锡氧化物涂层,再在其上镀一层90-110纳米厚的银膜,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在银膜上形成纳米孔且其排列成正方形网格的样式,最后将一层200-220纳米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沉积在等离子体结构的顶部,以保护银免受氧化,这一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不会显著影响传感器的功能性或灵敏度。
CN201910663930.8A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Active CN1105013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3930.8A CN110501307B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3930.8A CN110501307B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1307A true CN110501307A (zh) 2019-11-26
CN110501307B CN110501307B (zh) 2023-12-19

Family

ID=68586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63930.8A Active CN110501307B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0130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4357A (zh) * 2020-08-03 2020-12-01 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痕量农药残留检测系统
CN116400369A (zh) * 2023-05-18 2023-07-07 浙江大学 基于量子诱导相干的探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69513A (ja) * 2007-09-13 2009-04-0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量子もつれ光子対発生装置
US20090268276A1 (en) * 2004-11-05 2009-10-29 Nucrypt,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entangled photons generation
US20100208334A1 (en) * 2009-02-17 2010-08-19 Nucryp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tangled photons generation and measurement
CN104215610A (zh) * 2014-06-16 2014-12-17 中国计量学院 基于等离子谐振腔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
CN104280363A (zh) * 2014-10-20 2015-01-14 中国计量学院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高灵敏度宽测量范围的折射率传感器
CN210982220U (zh) * 2019-07-23 2020-07-10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68276A1 (en) * 2004-11-05 2009-10-29 Nucrypt,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entangled photons generation
JP2009069513A (ja) * 2007-09-13 2009-04-0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量子もつれ光子対発生装置
US20100208334A1 (en) * 2009-02-17 2010-08-19 Nucryp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tangled photons generation and measurement
CN104215610A (zh) * 2014-06-16 2014-12-17 中国计量学院 基于等离子谐振腔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
CN104280363A (zh) * 2014-10-20 2015-01-14 中国计量学院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高灵敏度宽测量范围的折射率传感器
CN210982220U (zh) * 2019-07-23 2020-07-10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4357A (zh) * 2020-08-03 2020-12-01 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痕量农药残留检测系统
CN116400369A (zh) * 2023-05-18 2023-07-07 浙江大学 基于量子诱导相干的探测方法及装置
CN116400369B (zh) * 2023-05-18 2024-05-24 浙江大学 基于量子诱导相干的探测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1307B (zh) 202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ian et al. All-solid D-shaped photonic fiber sensor based on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ee et al. Quantum plasmonic sensing: beyond the shot-noise and diffraction limit
US9223064B2 (en) Photonic crystal-metallic structures and applications
Qian et al. Enhanced sensing ability in a single-layer guided-mode resonant optical biosensor with deep grating
US20180306974A1 (en) Scann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photonic band gap multilayers
CN110260800A (zh) 基于量子增强的微悬臂梁光纤光栅微位移传感器
CN209821048U (zh) 一种可选择性的双通道光纤传感器
CN105911025A (zh) 一种分布式螺旋芯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及其测量方法
CN104165684B (zh)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超灵敏度水听器
CN108844919B (zh) 包层反射式倾斜光纤光栅折射率传感器及制作、测量方法
CN104596992A (zh) 极大倾角光纤光栅spr生化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2095719A (zh)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和受激拉曼散射的光纤型传感系统
CN109781709B (zh) 基于波导结构的光放大拉曼光谱检测系统
CN110501307A (zh) 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Ying et al. High sensitivity D-shaped optical fiber strain sensor based on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CN110715901A (zh) 倾斜光纤光栅梳状泄漏模谐振激发方法、偏振滤波器及传感系统
Yu et al. Plasmonic enhance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using side-polished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er
Dhara et al. Reflectance-based low-cost disposable optical fibe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robe with enhanced biochemical sensitivity
Arasu et al. Fiber Bragg grating bas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utilizing FDTD for alcohol detection applications
Zhang et al. Novel ultrasound detector based on small slot micro-ring resonator with ultrahigh Q factor
CN210982220U (zh) 一种基于量子增强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Kushwah et al. Enhancement of optical coupling efficiency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ased sensors
Lin et al. An enhanced optical multimode fiber sensor based on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with cascaded structure
CN209978820U (zh) 一种基于量子增强的微悬臂梁光纤光栅微位移传感器
CN105911026A (zh) 一种终端反射型螺旋芯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