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0197A -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0197A
CN110500197A CN201810478399.2A CN201810478399A CN110500197A CN 110500197 A CN110500197 A CN 110500197A CN 201810478399 A CN201810478399 A CN 201810478399A CN 110500197 A CN110500197 A CN 110500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engine
cooling jacket
cylinder cap
inle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783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7839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001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00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0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3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40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cylinder head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4Cooling cylinder 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发动机包括:缸盖和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集成于所述缸盖,所述缸盖内设置有冷却水套,所述冷却水套邻近所述进气歧管设置。由此,通过将进气歧管集成设置在缸盖上,从而便于对进气歧管处进行冷却,而且冷却水套设置在缸盖邻近进气歧管的位置,这样的设置使得冷却水套可以对缸盖的进气侧(即进气歧管处)的冷却更加充分,进而可以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能,而且可以减少零部件的开发,降低开发成本。

Description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多采用增压器提高进气密度,同时利用中冷器降低进气温度,从而提高进气密度。但是中冷器易发生泄漏,而且压损较大,不利于充分发挥发动机的动力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冷却效果好,可靠性高。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包括:缸盖和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集成于所述缸盖,所述缸盖内设置有冷却水套,所述冷却水套邻近所述进气歧管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将进气歧管集成设置在缸盖上,从而便于对进气歧管处进行冷却,而且冷却水套设置在缸盖邻近进气歧管的位置,这样的设置使得冷却水套可以对缸盖的进气侧(即进气歧管处)的冷却更加充分,进而可以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能,而且可以减少零部件的开发,降低开发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套包括:进气侧冷却水套,所述进气侧冷却水套邻近所述进气歧管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套还包括:排气侧冷却水套,所述排气侧冷却水套设置有排气侧出水口,所述进气侧冷却水套设置有进气侧出水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侧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缸盖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述进气侧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缸盖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进气侧冷却水套连通形成进气侧循环回路;所述发动机还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控制阀,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阀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温度,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进气侧循环回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侧循环回路连接有散热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散热器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动机还包括:共用泵体,多个所述进气侧冷却水套连通形成进气侧循环回路,多个所述排气侧冷却水套连通形成排气侧循环回路,所述进气侧循环回路和所述排气侧循环回路分别与所述共用泵体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用泵体为电子水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缸盖与所述进气歧管通过铸造一体成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缸盖和进气歧管;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发动机100、
缸盖1、进气歧管2、冷却水套3、进气侧冷却水套31、进气侧出水口32、排气侧冷却水套33、排气侧出水口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100,包括缸盖1和进气歧管2,进气歧管2集成于缸盖1,缸盖1内设置有冷却水套3,冷却水套3邻近进气歧管2设置。
如图1所示,由于冷却水套3邻近进气歧管2设置,从而冷却水套3可以对进气歧管2处冷却降温,降温效果好,而且安全性较高,不易泄漏。其中,进气歧管2集成设置在缸盖1上,从而可以节省进气歧管2占用的空间。将冷却水套3设置在缸盖1内可以在保证良好冷却效果的同时,可以节省发动机100中部件(如:中冷器及相关管路等)的开发,可以降低开发成本,而且这样的设置使得缸盖1中多个部件之间的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紧凑。
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水套3对进气歧管2处降温,可以有效地提高进气密度,从而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其中,中冷器可以用于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而本发明可以节省改部件的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100,将进气歧管2集成设置在缸盖1上,从而便于对进气歧管2处进行冷却,而且冷却水套3设置在缸盖1邻近进气歧管2的位置,这样的设置使得冷却水套3可以对缸盖1的进气侧(即进气歧管2处)的冷却更加充分,进而可以改善发动机100的动力性能,而且可以减少零部件的开发,降低开发成本。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冷却水套3包括进气侧冷却水套31,进气侧冷却水套31邻近进气歧管2设置,通过进气侧冷却水套31可以对进气歧管2的进气侧冷却,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缸盖1的进气侧的冷却效果,进而可以改善发动机100性能。
在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冷却水套3还包括排气侧冷却水套33,排气侧冷却水套33设置有排气侧出水口34,进气侧冷却水套31设置有进气侧出水口32。排气侧冷却水套33可以对缸盖1的排气侧冷却,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缸盖1的排气侧的冷却效果。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排气侧出水口34设置于缸盖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进气侧出水口32设置于缸盖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这样的位置便于排气侧循环回路和进气侧循环回路的设置,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排气侧循环回路和进气侧循环回路两个循环回路在冷却时相互干扰,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发动机100性能。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进气侧冷却水套31连通形成进气侧循环回路,多个进气侧冷却水套31的设置可以更好地保证进气侧冷却水套31的冷却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进气侧冷却水套31在缸盖1的长度方向上依次排布,而且在长度方向两端的进气侧冷却水套31对缸盖1的进气侧的冷却效果更好。其中,排气侧冷却水套33也在缸盖1的长度方向上依次排布,这样排布的方式简单,而且达到的冷却效果更好,同时便于缸盖1的排气侧出水口34的设置。
具体地,发动机100还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控制阀(图中未示出),控制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和控制阀电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动机100的进气温度,而且温度传感器在检测到温度后可以反馈至控制器,控制阀设置于进气侧循环回路。控制阀可以控制进气侧循环回路通断状态,当控制阀连通时,冷却液泵送至进气侧循环回路,冷却液流经进气侧冷却水套31后可以从进气侧出水口32流出,从而排出缸盖1。
更进一步地,可以通过控制阀更加灵活地控制缸盖1的进气侧循环回路,而且温度传感器反馈信号后,可以通过控制器发出对应的指令,从而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发动机100性能,提升发动机100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循环回路连接有散热器,控制器与散热器电连接,控制器可以控制散热器的开闭。
具体地,控制器可以根据车辆的不同工况发出不同的指令,调节进气侧循环回路的工作状态。例如,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由于车辆负荷较大,可以开启进气侧循环回路的大循环,即控制器打开散热器,从而加快进气侧循环回路的冷却,进而降低发动机100的进气温度,提高进气密度,改善车辆高速行驶时的动力性能;在车辆冷启动的工况下,开启进气侧循环回路的小循环(即控制器不打开散热器),从而可以快速地提高进气温度,进而可以有效并快速地提高发动机100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控制阀与散热器串联设置,当控制阀启动时,散热器开启以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从而控制器可以同时对控制阀和散热器发出指令,进而更好地对进气侧循环回路的工作状态调节。
在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发动机100还包括共用泵体(图中未示出),多个进气侧冷却水套31连通形成进气侧循环回路,多个排气侧冷却水套33连通形成排气侧循环回路,进气侧循环回路和排气侧循环回路分别与共用泵体连通。这样的设置可以在保证共用泵体有效地对排气侧循环回路和进气侧循环回路泵送水的前提下,减少水泵的设置,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排气侧循环回路和进气侧循环回路两个回路分开设置可以有效地防止排气侧冷却水套33和进气侧冷却水套31在冷却时相互干扰,有效地防止缸盖1排气侧的冷却液(排气侧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液)对缸盖1的进气侧的温度上升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排气侧循环回路通过共用泵体将冷却液泵送至排气侧冷却水套33并从排气侧出水口34流出完成排气侧循环回路的循环;进气侧循环回路通过共用泵体将冷却液泵送至进气侧冷却水套31并从进气侧出水口32流出完成进气侧循环回路的循环。这样的设置使得排气侧循环回路和进气侧循环回路的冷却效果好且不相互干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共用泵体为电子水泵,从而便于接收控制器发出的指令,进而可以更好地调节排气侧循环回路的通断状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缸盖1与进气歧管2通过铸造一体成型,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泄露问题的发生,而且使得缸盖1与进气歧管2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提高发动机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100,通过设置上述的发动机100,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发动机100的性能,进而提升车辆的性能,而且可以减少部件(如:中冷器等)的开发,可以降低开发成本,缩短车辆的开发周期。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1)和进气歧管(2),所述进气歧管(2)集成于所述缸盖(1),所述缸盖(1)内设置有冷却水套(3),所述冷却水套(3)邻近所述进气歧管(2)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3)包括:进气侧冷却水套(31),所述进气侧冷却水套(31)邻近所述进气歧管(2)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3)还包括:排气侧冷却水套(33),所述排气侧冷却水套(33)设置有排气侧出水口(34),所述进气侧冷却水套(31)设置有进气侧出水口(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侧出水口(34)设置于所述缸盖(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述进气侧出水口(32)设置于所述缸盖(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进气侧冷却水套(31)连通形成进气侧循环回路;
所述发动机(100)还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控制阀,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阀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发动机(100)的进气温度,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进气侧循环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侧循环回路连接有散热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散热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共用泵体,多个所述进气侧冷却水套(31)连通形成进气侧循环回路,多个所述排气侧冷却水套(33)连通形成排气侧循环回路,所述进气侧循环回路和所述排气侧循环回路分别与所述共用泵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泵体为电子水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1)与所述进气歧管(2)通过铸造一体成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100)。
CN201810478399.2A 2018-05-18 2018-05-18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Pending CN1105001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78399.2A CN110500197A (zh) 2018-05-18 2018-05-18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78399.2A CN110500197A (zh) 2018-05-18 2018-05-18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0197A true CN110500197A (zh) 2019-11-26

Family

ID=68584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78399.2A Pending CN110500197A (zh) 2018-05-18 2018-05-18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00197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8278A (zh) * 2009-04-23 2012-06-13 Avl里斯脱有限公司 内燃机的气缸盖
CN103775233A (zh) * 2012-10-19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缸盖的水套结构
CN106438089A (zh) * 2016-08-31 2017-02-22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组件
CN108547703A (zh) * 2018-03-23 2018-09-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排气歧管的汽车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8278A (zh) * 2009-04-23 2012-06-13 Avl里斯脱有限公司 内燃机的气缸盖
CN103775233A (zh) * 2012-10-19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缸盖的水套结构
CN106438089A (zh) * 2016-08-31 2017-02-22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组件
CN108547703A (zh) * 2018-03-23 2018-09-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排气歧管的汽车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37995B (zh) 一种汽车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5134360B (zh) 一种多循环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351070B (zh) 一种采用电控辅助水泵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75570A (zh) 一种增压小型化发动机双冷却系统
CN105201625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134359B (zh) 一种采用延迟循环流路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01626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KR102552019B1 (ko) 엔진의 냉각장치
CN106948915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57384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6625927U (zh)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CN107956571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6762240A (zh) 一种废气及废热再利用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N204126716U (zh) 具有次级回路的液体冷却的内燃发动机
CN207538886U (zh) 一种能够预热机油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CN206374554U (zh) 电动汽车增程散热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0068326U (zh) 发动机冷却水套
CN105257386B (zh) 一种采用延迟循环流路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10500197A (zh)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5351071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6870098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6930821A (zh) 一种内置式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
CN105156195B (zh) 一种采用电控辅助水泵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01627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01624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