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92902B - 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92902B
CN110492902B CN201910379581.7A CN201910379581A CN110492902B CN 110492902 B CN110492902 B CN 110492902B CN 201910379581 A CN201910379581 A CN 201910379581A CN 110492902 B CN110492902 B CN 1104929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unit
switching timing
switching
ti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795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92902A (zh
Inventor
饭田康隆
草间克实
丹后俊宏
本田直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92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2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92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2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2Symbol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4Transmit/receive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8Automatic changing of the traffic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能够通过较简易的结构、精度良好地检测以时分复用方式传输的UL信号和DL信号的切换。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具有切换部、接收部、上升检测部、码元检测部和切换定时检测部。切换部在上行信号的传输和下行信号的传输之间切换本装置中的信号的传输动作。接收部接收以时分复用方式发送的信号。上升检测部检测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接收信号的上升。码元检测部从所述接收信号中检测表示所述时分复用方式中的保护间隔的信号的码元。切换定时检测部根据所述上升检测部及所述码元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检测基于所述切换部的传输动作的切换定时。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而形成的通信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传输速度的新的传输方式。作为其中的一种方式,除以往的FDD(Frequency DivisionDuplex,频分双工)方式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以外,还采用TDD(Time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方式的LTE。FDD方式是将上行链路(下面称为“UL”)和下行链路(下面称为“DL”)所使用的频带设为不同频带的双工方式。FDD方式是通过单独进行UL和DL的传输,实现传输速度的增加的方式。但是,由于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因而新分配FDD用的宽频带比较困难。为此,开始采用TDD方式的LTE,TDD方式使用相同频带在时间上划分UL和DL。与FDD方式相比,TDD方式用一半的频带即可,因而有望于频率资源的有效活用。
另一方面,作为将从移动电话基站等无线装置发送的电波传输到电波到达不了的多个钝感带的方法之一,已有以有线方式将基站的子站引入各钝感带的分布式天线系统(DAS,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DAS发挥不仅消除钝感带,而且削减基站的设置空间等的效果。因此,被积极地用于楼宇内部和地下街道、隧道等电波到达不了的地方。
其中,在将TDD方式的LTE适用于DAS的情况下,需要在UL和DL中切换发送及接收。在DAS的发送及接收的切换定时和TDD方式的LTE的切换定时之间产生偏差时,UL和DL相互干扰,通信质量变差。由于该相互干扰,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的控制信号的发送及接收受阻,其结果是,用户终端不能进行通信。因此,在TDD方式的LTE中,在UL和DL之间设有保护间隔,以便防止UL和DL相互干扰。如果在该保护间隔中实施DAS的发送及接收的切换,则能够防止UL和DL的相互干扰。
为了在保护间隔中实施DAS的发送及接收的切换,需要检测UL信号或者DL信号的开头。如果能够准确检测信号的开头,则即使是保护间隔较短的信号,也能够在不对通信质量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进行传输。以往,根据基于TDD方式的LTE中的Configuration信息而估计出的UL和DL的切换定时,进行对UL信号或者DL信号的开头的检测。但是,为了在TDD方式的LTE中取得Configuration信息,需要对所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解码,导致构成DAS的装置复杂化。
另外,作为另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基于检波器的输出估计与可能成为干扰源的宏基站连接的用户终端的无线信号,进行对UL信号的开头的检测。但是,检波器的输出通常具有约几微秒的偏差,因而难以高精度地检测信号的开头。这样,以往存在难以通过简单的结构、高精度地检测UL信号或者DL信号的开头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311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273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能够通过较简易的结构、精度良好地检测以时分复用方式传输的UL信号(上行信号)和DL信号(下行信号)的切换。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具有切换部、接收部、上升检测部、码元检测部和切换定时检测部。切换部在上行信号的传输和下行信号的传输之间切换本装置中的信号的传输动作。接收部接收以时分复用方式发送的信号。上升检测部检测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接收信号的上升。码元检测部从所述接收信号中检测表示所述时分复用方式中的保护间隔的信号的码元。切换定时检测部根据所述上升检测部及所述码元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检测基于所述切换部的传输动作的切换定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系统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系统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系统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码元检测部344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6是表示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相关计算部43计算出的相关值的具体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决定的检测期间的具体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标准化部41将DL信号标准化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检测将UL信号的传输切换为DL信号的传输的定时的结果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码元检测部344a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对应信息的第1具体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对应信息的第2具体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b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检测期间决定部51b根据前次的切换定时决定检测期间的方法的具体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c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17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e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标号说明
100分布式天线系统;1基站装置;2母站装置;3、3c、3e子站装置;31传输路径接口;32解映射器;33映射器;34、34c、34d传输部;341分配部;342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模拟)转换器;343上升检测部;344、344a码元检测部;41、41a标准化部42;记录部;43相关计算部;345、345b、345c、345e切换定时检测部;51、51b检测期间决定部;52最大相关值检测部;53定时信号输出部;54切换定时记录部;346切换部;347天线接口;348AD(Analog to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器;35定时偏差检测部;4枢纽站装置;5天线;61第1传输路径;62第2传输路径;63第3传输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系统结构的具体例的图。第1实施方式中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具有与基站装置1连接的一个母站装置2、和与母站装置2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的多个子站装置3。图1表示多个子站装置3与母站装置2直接连接的例子。图2表示多个子站装置3的一部分与母站装置2直接连接,其它子站装置3经由直接连接的子站装置3与母站装置2间接连接的例子。图3表示多个子站装置3经由一个以上的枢纽站装置4与母站装置2连接的例子。多个子站装置3分别具有与未图示的用户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用的天线5。
图1~图3所示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都具有连接基站装置1和母站装置2的传输路径61、和将多个子站装置3与母站装置2连接的两个传输路径62及63。下面,有时将传输路径61称为第1传输路径,将传输路径62称为第2传输路径,将传输路径63称为第3传输路径。另外,如果子站装置3与母站装置2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则子站装置3和枢纽站装置4的数量、母站装置2和子站装置3和枢纽站装置4的连接关系,也可以与图1~图3不同。下面,对图3所示的结构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框图。子站装置3具有通过总线而连接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和存储器和辅助存储装置等,并执行程序。子站装置3通过程序的执行而作为具有传输路径接口31、解映射器32、映射器31及一个以上的传输部34的装置发挥作用。另外,子站装置3的各功能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可以使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或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装置)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来实现。程序也可以记录在计算机可以读取的记录介质中。所谓计算机可以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是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被内置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程序还可以经由电通信线路进行发送。
传输路径接口31接收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信号,并且发送发给基站装置1的信号。在子站装置3和基站装置1之间进行发送及接收的信号以帧形式进行传输。即,在传输路径接口31和基站装置1之间进行发送及接收的信号是数字信号。下面,将从基站装置1朝向用户终端的通信的方向称为“下行链路(DL)”,将从用户终端朝向基站装置1的通信的方向称为“上行链路(UL)”。并且,将在下行链路方向上传输的信号称为“DL信号”,将在上行链路方向上传输的信号称为“UL信号”。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DL信号顺序地经由第1传输路径61、母站装置2、第2传输路径62、枢纽站装置4、第3传输路径63、子站装置3而被传输给用户终端。并且,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信号顺序地经由子站装置3、第3传输路径63、枢纽站装置4、第2传输路径62、母站装置2、第1传输路径61而被传输给基站装置1。
传输路径接口31以有线方式与基站装置1的通信接口连接。传输路径接口31将所接收到的DL信号输出给解映射器32,并且将从映射器33输出的UL信号发送给基站装置1。
解映射器32进行传输DL信号的帧(下面称为“DL帧”)的解映射处理。通过该解映射处理,解映射器32取得被存储于DL帧的DL信号,将所取得的DL信号按照所接收的顺序作为连续的数字信号输出给各传输部34。
映射器33进行从各传输部34输出的UL信号的映射处理。从各传输部34输出的UL信号是连续的数字信号。通过该映射处理,映射器33生成传输UL信号的帧(下面称为“UL帧”)。具体地,从各传输部34输出的UL信号是被附加了作为码元之间的保护间隔的CP(CyclicPrefix,循环前缀)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信号。例如,OFDM信号是通过LTE或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等传输的信号。映射器33生成对从各传输部34输出的UL信号进行复用而成的UL帧。映射器33将所生成的UL帧输出给传输路径接口31。
各传输部34分别具有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的天线5,在解映射器32和天线5之间沿下行链路方向传输DL信号,并且在映射器33和天线5之间沿上行链路方向传输UL信号。各传输部34一面交替地切换UL信号的传输和DL信号的传输,一面进行信号的传输。在此,各传输部34通过具有如下所述的结构,从而根据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DL信号的接收状况,检测用于切换UL信号的传输和DL信号的传输的定时。
各传输部34具有分配部341、DA转换器342、上升检测部343、码元检测部344、切换定时检测部345、切换部346、天线接口347及AD转换器348。
分配部341具有将输入信号分配给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模拟)转换器342及上升检测部343的功能。借助该功能,解映射器32输出的DL信号被分配给DA转换器342及码元检测部344。其中,解映射器32输出的DL信号是数字信号。
DA转换器342将分配部341输出的DL信号由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具体地,DA转换器342将DL信号转换为无线通信频带的模拟信号(下面称为“无线信号”)。DA转换器342将转换为无线信号的DL信号输出给切换部346。
上升检测部343输入分配部341的输出信号。上升检测部343通过检测输入信号的上升,检测DL信号的输出开始。具体地,上升检测部343具有测定输入信号的接收功率的功能,检测接收功率的上升。例如,上升检测部343是数字检波器。上升检测部343在检测出DL信号的输出开始时,将用于通知该情况的信号(下面称为“上升检测信号”)输出给切换定时检测部345。
码元检测部344检测通过分配部341分配的DL信号的码元。码元检测部344计算在不同的定时所检测出的码元信号彼此的相关值。码元检测部344将表示所计算出的相关值的信号(下面称为“相关值信号”)输出给切换定时检测部345。
切换定时检测部345根据上升检测部343输出的上升检测信号和码元检测部344输出的相关值信号,检测将UL信号的传输切换为DL信号的传输的定时。切换定时检测部345将通知所检测出的切换定时的信号(下面称为“定时信号”)输出给切换部346。
切换部346具有UL信号及DL信号的输入输出功能。切换部346交替地切换而执行UL信号的输入输出及DL信号的输入输出。具体地,切换部346在完成DL信号的输入输出时,将自身的输入输出动作切换为UL信号的输入输出。并且,切换部346根据切换定时检测部345输出的定时信号,将自身的输入输出动作由UL信号的输入输出切换为DL信号的输入输出。切换部346在进行UL信号的输入输出动作时,将从天线接口347输出的UL信号输出给AD(Analog to 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器348,在进行DL信号的输入输出动作时,将从DA转换器342输出的DL信号输出给天线接口347。
天线接口347与天线5连接,将经由天线5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作为UL信号输出给切换部346,将从切换部346输出的DL信号经由天线5进行无线发送。在此,从天线接口347输出给切换部346的UL信号是模拟信号。
AD转换器348将从切换部346输出的UL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AD转换器348将转换为数字信号的UL信号输出给映射器33。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码元检测部344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框图。码元检测部344具有标准化部41、记录部42及相关计算部43。
标准化部41将从DA转换器342输出的被转换为模拟信号的DL信号标准化。此处所讲的标准化是指将作为OFDM信号的DL信号的各成分除以其振幅,由此将DL信号转换成振幅为1的OFDM信号。标准化部41将已标准化的DL信号(下面称为“标准化信号”)输出给记录部42。
记录部42具有磁性硬盘装置或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将标准化部41输出的标准化信号记录在存储装置中。具体地,记录部42采样规定数量的作为模拟信号的标准化信号,并记录所采样的标准化信号(下面称为“采样信号”)。
相关计算部43从记录部42读出多个采样信号,并计算所读出的各采样信号的相关值。例如,相关值是通过各信号值的乘加运算或卷积积分计算等而取得的。例如,基于乘加运算的相关值r利用下面的式(1)来定义。
【数式1】
Figure BDA0002052899800000081
式(1)中的CP表示在将接收一块CP信号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1CP时间”的情况下,在1CP时间中输入相关计算部43的采样信号的数量。并且,xk和yk表示在将接收一码元的DL信号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一码元时间”的情况下,相互间隔一码元时间而输入相关计算部43的采样信号。另外,1CP时间和一码元时间是根据作为对象的通信协议预先决定的。例如,在3GPP TS36.211中,分别将1CP时间设定为几微秒~十几微秒,将一码元时间设定为几十微秒。相关计算部43将表示这样计算出的相关值的相关值信号输出给切换定时检测部345。
图6是表示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相关计算部43计算出的相关值的具体例的图。图6的横轴表示相关计算部43按照时间序列输入采样信号的时刻,从横轴向上延伸的各箭头表示各时刻的采样信号的输入。xk和yk分别表示1CP时间的采样信号。即,图6表示在xk被输入相关计算部43的一码元时间后输入yk。式(1)是计算这样间隔一码元时间输入的xk和yk的相关的算式。如上所述,CP信号是作为保护间隔被附加在码元的开头的信号,通常是与位于码元的最末尾的规定尺寸的信号相同的信号。因此,在自某一CP信号的输入开始的时刻起的一码元时间后,上述的相关值取最大值。即,通过检测这种相关值的最大值(下面称为“最大相关值”),能够检测在某一CP信号被输入后起大致一码元时间后,该CP信号后续的码元的输入。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切换定时检测部345具有检测期间决定部51、最大相关值检测部52及定时信号输出部53。
检测期间决定部51根据从上升检测部343输出的上升检测信号和顺序输入的相关值信号决定检测最大相关值的处理(下面称为“最大值检测处理”)的执行定时。具体地,检测期间决定部51决定规定执行定时的基准时刻、和相对于该时刻的时间幅度。下面,将表示该执行定时的期间称为“检测期间”。另外,检测期间决定部51还可以具有对相关值信号执行移动平均处理、或执行去除异常值的处理等的统计处理功能,以便提高作为处理对象的相关值信号的可靠性。
最大相关值检测部52在通过检测期间决定部51所决定的检测期间中执行最大值检测处理。通过最大值检测处理的执行,最大相关值检测部52检测在检测期间内顺序输入的相关值信号中表示最大相关值的相关值信号。最大相关值检测部52在检测出表示最大相关值的相关值信号的定时,将该情况输出给定时信号输出部53。
基本上认为在检测期间内顺序输入的相关值信号示出的相关值单调递增或者在单调递增后单调递减。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相关值检测部52在相关值取最大值的定时通知定时信号输出部53即可。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当诸如在检测期间内相关值反复增减的情况下,最大相关值检测部52在相关值超过规定的阈值的首个定时通知定时信号输出部53。
定时信号输出部53按照最大相关值检测部52的通知,将定时信号输出给切换部346。例如,定时信号输出部53输出表示切换定时的脉冲信号。并且,例如定时信号输出部53也可以输出用时钟数表示切换定时的定时信号,该时钟数与自被检测出接收信号的上升的定时起的经过时间相当。
图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决定的检测期间的具体例的图。图8(A)表示上升检测部343输出的上升检测信号的具体例。图8(B)及图8(C)表示所决定的检测期间的具体例。图8(A)表示在时刻t0检测出DL信号的输入。
图8(B)表示将检测期间决定为用自时刻t0起经过一码元时间的时刻t1前后的2CP时间表述的期间的例子。即,在设1CP时间为TCP时,在图8(B)的例子中,从时刻t1-TCP到时刻t1+TCP的期间被决定为检测期间。如上所述,理论上在自CP信号的输入开始的时刻起的一码元时间后检测出最大相关值,但由于实际的输入信号的上升具有偏差,因而最大相关值的检测定时也可能产生误差。因此,通过使检测期间具有如图8(B)所示的幅度,能够更可靠地检测码元的输入。
另外,将时刻t1作为基准的检测期间的时间幅度不需要一定是2CP时间。例如,也可以将检测期间的时间幅度决定为时刻t1前后的1CP时间。并且,时刻t1不需要一定在检测期间的中央。另外,也可以将检测期间的时间幅度决定为时刻t1以前的1CP时间,还可以决定为时刻t1以后的1CP时间。
图8(C)表示将检测期间决定为DL信号的输入开始的时刻t1以后的一码元时间的例子。在该例中,切换定时检测部345在从某一CP信号输入到下一CP信号输入的一码元时间的期间持续执行最大值检测处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计算成本升高,但是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切换定时。另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检测期间的时间幅度设定为比一码元时间稍长,能够更进一步地可靠地检测切换定时。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标准化部41将DL信号标准化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首先,标准化部41取得所输入的DL信号(数字信号)的振幅值(步骤S101)。例如,通过计算DL信号(OFDM信号)的同相分量值(下面称为“I值”)与正交分量值(下面称为“Q值”)的平方和的平方根,取得振幅值。标准化部41将DL信号的I值除以振幅值(步骤S102),并且将DL信号的Q值除以振幅值(步骤S103)。标准化部41将表示各除法运算得到的值的信号作为标准化信号进行输出。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检测将UL信号的传输切换为DL信号的传输的定时的结果的一例的图。横轴表示在按照根据3GPP TS36.211规定的间隔(1毫秒间隔)切换DL信号的传输和UL信号的传输的情况下,切换定时检测部345检测的切换定时与实际的切换定时的误差的大小。纵轴表示与横轴示出的各误差对应的检测结果的度数。另外,在图10中,负值的误差表示在比实际的切换定时早的定时检测出切换定时。这是因为如上所述检测出CP信号的最大相关值的定时位于自CP信号的输入开始的时刻起的一码元时间之后,由于信号的噪声等的影响,有可能在一码元时间经过之前检测出最大相关值。其结果是,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针对1毫秒间隔的切换,能够以标准偏差约21纳秒的误差检测出切换定时。根据该检测结果,第1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即使对保护间隔较短的信号,也能够在不对通信质量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进行传输。
以往,虽然通过对LTE的码元进行解调并检测无线帧,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检测切换定时,但是导致子站装置3的结构复杂化,花费较高的制造成本。并且,以往虽然通过对码元信号进行卷积积分,不需进行码元的解调即可检测切换定时,但是在如移动电话那样传输振幅的变动较大的信号的情况下,存在错误地检测切换定时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第1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中,子站装置3根据间隔一码元时间输入的DL信号的相关性,检测将UL信号的传输切换为DL信号的传输的定时。这样的切换定时的检测方法能够通过信号的标准化及乘加运算这样简易的处理来实现。根据具有这种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能够不使子站装置3的结构复杂化,而且高精度地将UL信号的传输切换为DL信号的传输。
(第2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码元检测部344a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框图。第2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的子站装置3具有码元检测部344a替代码元检测部344,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不同。并且,码元检测部344a具有标准化部41a替代标准化部41,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码元检测部344不同。其它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相同。
标准化部41a具有磁性硬盘装置或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预先在存储装置中存储了表示采样信号的值与将该采样信号标准化得到的标准化信号的值的对应关系的信息(下面称为“对应信息”)。标准化部41a根据对应信息生成与所输入的采样信号对应的标准化信号,将所生成的标准化信号存储在存储装置中。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对应信息的第1具体例的图。例如,对应信息作为图12所示的对应信息表T1被存储在存储装置中。在对应信息表T1中,针对采样信号的I值及Q值的每个组合具有第1对应信息记录。第1对应信息记录具有采样信号的I值及Q值、和与其对应的标准化信号的I值及Q值。标准化信号的I值及Q值是对采样信号可能取值的I值及Q值的每个组合,按照与第1实施方式的标准化部41相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并预先登记在对应信息表T1中。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输入了I值为“1”、Q值为“2”的采样信号的情况下,标准化部41a生成I值为“0.447”、Q值为“0.894”的标准化信号,并记录在存储装置中。
另外,在对应信息表T1中,也可以不登记全部与采样信号可能取值的I值及Q值的组合对应的对应信息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部41a在不存在与所输入的采样信号对应的记录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有与其最接近的采样信号的值的记录生成标准化信号。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对应信息的第2具体例的图。例如,对应信息作为图13所示的对应信息表T2被存储在存储装置中。在对应信息表T2中,针对采样信号的每个相位信息具有第2对应信息记录。第2对应信息记录具有采样信号的相位信息、和与其对应的标准化信号的I值及Q值。采样信号的相位信息表示复平面上的由I值及Q值形成的相位(0以上π以下)。例如,通过将Q值除以I值,求出相位信息。并且,例如相位信息也可以通过诸如CORDIC(Coordinate Rotation Digital Computer,坐标旋转数字计算机)算法那样的递归处理来求出。
相位信息是对采样信号可能取值的I值及Q值的每个组合进行计算的,并预先登记在对应信息表T2中。并且,标准化信号的I值及Q值是对采样信号可能取值的I值及Q值的每个组合,按照与第1实施方式的标准化部41相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并预先登记在对应信息表T2中。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部41a根据所输入的采样信号的I值及Q值计算相位,从对应信息表T2中取得与所计算的相位对应的标准化信号的I值及Q值。例如,在输入了相位信息的值为“2.000”的采样信号的情况下,标准化部41a生成I值为“0.894”、Q值为“0.447”的标准化信号,并记录在存储装置中。
另外,在对应信息表T2中,也可以不登记全部与采样信号可能取值的相位对应的对应信息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部41a在不存在与所输入的采样信号对应的记录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具有与其最接近的相位的值的记录生成标准化信号。
这样,第1对应信息记录保存采样信号的I值及Q值和标准化信号的I值及Q值这4个值,而第2对应信息记录保存采样信号的相位信息和标准化信号的I值及Q值这3个值。因此,如果以对应信息表T2的方式保存对应信息,虽然计算采样信号的相位的成本增加,但是能够削减对应信息的存储区域。
在这样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中,子站装置3根据预先存储的对应信息生成标准化信号。由此,子站装置3能够降低根据采样信号计算标准化信号的负荷。
具体地,子站装置3预先存储第1具体例所示的对应信息,由此标准化部41a仅通过基于所输入的采样信号的值来检索对应信息表T1,即可生成标准化信号。并且,子站装置3预先存储第2具体例所示的对应信息,由此标准化部41a仅通过计算所输入的采样信号的相位,并基于计算出的相位来检索对应信息表T2,即可生成标准化信号。
(第3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b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框图。第3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的子站装置3具有切换定时检测部345b替代切换定时检测部345,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不同。并且,切换定时检测部345b具有检测期间决定部51b替代检测期间决定部51,还具有切换定时记录部54,这两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不同。其它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相同。
切换定时记录部54具有磁性硬盘装置或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记录表示定时信号输出部53输出定时信号的定时的信息(下面称为“定时信息”)。例如,在定时信号被作为脉冲信号进行输出的情况下,将所输出的脉冲信号对应在时间轴上的信息被记录为定时信息。
检测期间决定部51b根据从上升检测部343输出的上升检测信号、从码元检测部344顺序地输入的相关值信号、和在切换定时记录部54记录的定时信息,决定检测期间。当在切换定时记录部54未记录有表示前次的切换定时的定时信息的情况下,检测期间决定部51b按照与第1实施方式的检测期间决定部51相同的方法决定检测期间。
另一方面,当在切换定时记录部54记录有表示前次的切换定时的定时信息的情况下,检测期间决定部51b根据定时信息示出的前次的切换定时决定检测期间。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检测期间决定部51b根据前次的切换定时决定检测期间的方法的具体例的图。图15(A)表示定时信息示出的前次的切换定时。图15(B)表示所决定的检测期间的具体例。图15(A)表示前次的切换定时是时刻t2。图15(B)表示将检测期间决定为用自时刻t2起经过了一帧时间和一码元时间之合计时间的时刻t3前后的2CP时间表述的期间的例子。其中,一帧时间是接收一帧的信号所需要的时间,在3GPP TS36.211中被定义为10毫秒。在图15中,为了简单起见而将一帧时间记载得短。
并且,在3GPP TS36.211中,DL信号的传输和UL信号的传输是按照一时隙时间进行切换的。一时隙时间是指接收一时隙(一帧的二十分之一)的信号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可以认为在自DL信号的传输开始的定时起经过一帧时间后,UL信号的传输被切换为DL信号的传输,DL信号的输入开始。因此,在记录了前次的切换定时的情况下,能够基于前次的切换定时,不使用上升检测信号,即可决定检测期间。
在这样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中,子站装置3根据前次的切换定时决定检测期间,由此能够降低因输入信号的上升的偏差而形成的切换定时的检测误差。
另外,也可以是,检测期间决定部51b将自前次的切换定时起经过了一子帧时间和一码元时间之合计时间的时刻作为基准,决定检测期间。其中,一子帧时间是指接收一子帧的信号所需要的时间,在3GPP TS36.211中被定义为一帧时间的十分之一的时间。因此,可以认为在自DL信号的传输开始的定时起经过一子帧时间后,UL信号的传输也被切换为DL信号的传输,DL信号的输入开始。
(第4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c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子站装置3c的一个以上的传输部34中的一个传输部34具有上升检测部343、码元检测部344、切换定时检测部345c,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不同。在此,将具有上升检测部343、码元检测部344、切换定时检测部345c的传输部34记述为第1传输部34c,将除此以外的的传输部34记述为第2传输部34d进行区分。
第1传输部34c具有切换定时检测部345c替代切换定时检测部345,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传输部34不同。并且,第2传输部34d不具有分配部341、上升检测部343、码元检测部344、切换定时检测部345,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传输部34不同。
切换定时检测部345c按照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检测切换定时,向第1传输部34c及第2传输部34d的所有的切换部346输出定时信号。第1传输部34c及第2传输部34d的所有的切换部346根据从切换定时检测部345输出的定时信号,将自身的传输动作由UL信号的传输切换为DL信号的传输。
在这样构成的第4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中,子站装置3c使其具有的一个以上的传输部中的一个传输部具有切换定时检测部345c,该切换定时检测部345c将切换定时通知子站装置3具有的所有的传输部。因此,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c,相比第1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可以削减电路规模。这种结构对以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多入多出)方式传输信号的子站装置特别有效。
(第5实施方式)
图17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e的功能结构的具体例的图。子站装置3e具有切换定时检测部345e替代切换定时检测部345,还具有定时偏差检测部35,这两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子站装置3不同。
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向同一传输部34的切换部346输出定时信号,而切换定时检测部345e向定时偏差检测部35输出定时信号,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不同。
定时偏差检测部35根据从各传输部34的切换定时检测部345e输出的定时信号,检测各定时信号的偏差。例如,定时偏差检测部35检测各定时信号示出的切换定时中、最早的切换定时与最晚的切换定时之差。定时偏差检测部35在所检测出的切换定时的偏差的大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各定时信号输出给与各定时信号对应的切换部346。另一方面,定时偏差检测部35在所检测出的切换定时的偏差的大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某种异常,并进行预先设定的规定的动作。
例如,定时偏差检测部35在判定为发生异常的情况下,进行表示该情况的通知。该通知可以是声音的输出,也可以是针对显示装置的信息的显示,还可以是发给系统管理员的邮件发送。并且,例如定时偏差检测部35在判定为发生异常的情况下,还可以停止通过天线5的无线信号的发送及接收。并且,例如还可以构成为,定时偏差检测部35以定时信号的偏差的大小达到阈值以下的方式校正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定时信号并进行输出。
在这样构成的第4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中,子站装置3e具有定时偏差检测部35,定时偏差检测部35计算在各传输部检测出的切换定时的偏差,根据该偏差的大小进行规定的动作。根据这样构成的第4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能够实现更稳定地进行动作的分布式天线系统。这种结构对收纳多个通信载波的分布式天线系统特别有效。
下面,对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子站装置3检测DL信号和UL信号的切换时的分布式天线系统100的例子,但未必是子站装置3具有检测DL信号和UL信号的切换的功能。通常,母站装置1具有第1传输路径61的传输路径接口替代第3传输路径63的传输路径接口21,并具有第2传输路径62的传输路径接口替代天线接口347,这一点与子站装置3不同。另外,枢纽站装置4具有第2传输路径61的传输路径接口替代第3传输路径的传输路径接口21,并具有第3传输路径的传输路径接口替代天线接口347,这一点与子站装置3不同。母站装置1及枢纽站装置4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子站装置3相同,因而例如也可以是,母站装置1或者枢纽站装置4具有检测DL信号和UL信号的切换的功能。
并且,在子站装置3从传输路径接口31输入模拟信号的情况下,上升检测部343也可以使用模拟检波器构成。
并且,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检测DL信号的输入开始的方法的一例,说明了根据连续输入的信号的相关值检测OFDM中的CP信号的方法,但只要是在帧的前后配置相同的信号的通信方式,即使是其它的通信方式,也能够按照相同的方法检测DL信号的输入开始。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的实施方式具有:上升检测部343,检测接收信号的上升;码元检测部344,从接收信号中检测表示时分复用方式的保护间隔的信号的码元;以及切换定时检测部345,根据上升检测部343及码元检测部344的检测结果,检测传输动作的切换定时,由此能够通过更简易的结构、而且精度良好地检测以时分复用方式传输的UL信号和DL信号的切换。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记录部42是采样部的一例。并且,传输路径接口31及解映射器32是接收部的一例。并且,用户终端是终端站装置的一例。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是作为示例而示出的,不可理解为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下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主旨中,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16)

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切换部,在上行信号的传输和下行信号的传输之间切换本装置中的信号的传输动作;
接收部,接收以时分复用方式发送的信号;
上升检测部,检测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接收信号的上升;
码元检测部,从所述接收信号中检测表示所述时分复用方式中的保护间隔的信号的码元;以及
切换定时检测部,根据所述上升检测部及所述码元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检测基于所述切换部的传输动作的切换定时,
所述码元检测部具有:
采样部,采样所述接收信号;
标准化部,将经过采样的接收信号标准化,该采样是由所述采样部进行的;以及
相关计算部,计算被所述标准化部标准化的接收信号中间隔规定的时间而接收到的信号彼此的相关值,
所述切换定时检测部根据所述相关值检测所述切换定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升检测部具有测定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的功能,检测所述接收功率的上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准化部将所述经过采样的接收信号的信号值除以所述接收信号的振幅,由此将所述接收信号标准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信号是OFDM即正交频分复用信号,
所述标准化部根据对应信息取得所述经过采样的接收信号的标准化后的值,该对应信息示出OFDM信号的同相分量及正交分量的各值、与所述OFDM信号的同相分量及正交分量被标准化得到的各值的对应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信号是OFDM即正交频分复用信号,
所述标准化部根据对应信息取得所述经过采样的接收信号的标准化后的值,该对应信息示出OFDM信号的相位、与所述OFDM信号的同相分量及正交分量被标准化得到的各值的对应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定时检测部在根据所述上升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接收信号的上升的定时而决定的规定的检测期间中,检测所述相关值或者通过所述相关值的统计处理而得到的值取最大值的定时,作为所述切换定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定时检测部在根据如下定时而决定的检测期间中检测所述最大值,该定时是指自在前次的检测期间中所检测出的切换定时起、经过了接收一帧的信号所需要的一帧时间的定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定时检测部在根据如下定时而决定的检测期间中检测所述最大值,该定时是指自在前次的检测期间中所检测出的切换定时起、经过了接收一子帧的信号所需要的一子帧时间的定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装置还具有多个天线,
所述切换定时检测部将对于所述多个天线中的任意一个天线检测出的切换定时,通知针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每一个设置的所有的切换部,
所述所有的切换部在所述切换定时检测部通知的相同的切换定时,切换各自的所述传输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装置还具有多个天线,
所述切换定时检测部对于所述多个天线中的各个天线检测所述切换定时,
所述通信装置还具有定时偏差计算部,计算针对所述各个天线而检测出的切换定时的偏差,
所述定时偏差计算部在所计算出的所述切换定时的偏差的大小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进行通知。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装置还具有多个天线,
所述切换定时检测部对于所述多个天线中的各个天线检测所述切换定时,
所述通信装置还具有定时偏差计算部,计算针对所述各个天线而检测出的切换定时的偏差,
所述定时偏差计算部在所计算出的所述切换定时的偏差的大小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本装置中的信号的发送停止。
12.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装置还具有多个天线,
所述切换定时检测部对于所述多个天线中的各个天线检测所述切换定时,
所述通信装置还具有定时偏差计算部,计算针对所述各个天线而检测出的切换定时的偏差,
所述定时偏差计算部在所计算出的所述切换定时的偏差的大小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校正所述切换定时,使得所述偏差的大小达到所述阈值以下。
13.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母站装置;以及
一个以上的子站装置,与所述母站装置有线连接,
所述母站装置是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并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一个以上的子站装置分别具有与终端站装置进行通信用的天线。
14.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母站装置;以及
一个以上的子站装置,与所述母站装置有线连接,
所述母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一个以上的子站装置分别是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并具有与终端站装置进行通信用的天线。
15.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母站装置;
一个以上的枢纽站装置,与所述母站装置有线连接;以及
一个以上的子站装置,与所述枢纽站装置有线连接,并经由所述枢纽站装置与所述母站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母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一个以上的枢纽站装置分别是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一个以上的子站装置分别具有与终端站装置进行通信用的天线。
16.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切换步骤,在上行信号的传输和下行信号的传输之间切换本装置中的信号的传输动作;
接收步骤,接收以时分复用方式发送的信号;
上升检测步骤,检测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的接收信号的上升;
码元检测步骤,从所述接收信号中检测表示所述时分复用方式中的保护间隔的信号的码元;以及
切换定时检测步骤,根据所述上升检测步骤及所述码元检测步骤中的检测结果,检测所述切换步骤中的传输动作的切换定时,
在所述码元检测步骤中,采样所述接收信号,将经过采样的接收信号标准化,计算标准化的接收信号中间隔规定的时间而接收到的信号彼此的相关值,
在所述切换定时检测步骤中,根据所述相关值检测所述切换定时。
CN201910379581.7A 2018-05-14 2019-05-08 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 Active CN110492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3321 2018-05-14
JP2018093321A JP7020993B2 (ja) 2018-05-14 2018-05-14 通信装置、分散アンテナシステム及び切り替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2902A CN110492902A (zh) 2019-11-22
CN110492902B true CN110492902B (zh) 2021-07-16

Family

ID=68464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79581.7A Active CN110492902B (zh) 2018-05-14 2019-05-08 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4741B2 (zh)
JP (1) JP7020993B2 (zh)
CN (1) CN1104929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0993B2 (ja) * 2018-05-14 2022-02-16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分散アンテナシステム及び切り替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6924B2 (zh) 1972-06-14 1979-04-02
JP2001313586A (ja) 2000-04-28 2001-11-09 Hitachi Cable Ltd 無線リンク方法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JP3835800B2 (ja) 2002-02-08 2006-10-18 株式会社東芝 受信フレームの同期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CN101030811A (zh) * 2007-02-08 2007-09-05 上海杰盛无线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td-scdma直放站上下行开关无噪声控制方法
JP5136085B2 (ja) 2008-01-25 2013-02-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移動端末装置並びに同期タイミング検出方法
US8385373B2 (en) 2008-06-24 2013-02-26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ame detec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310963B2 (en) 2008-06-24 2012-11-13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ed time-division duplex signal switching
US8626238B2 (en) 2008-06-24 2014-01-07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in a TDD system
CN101772165B (zh) * 2008-12-31 2012-09-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基站的时隙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02238721B (zh) * 2010-04-29 2015-11-25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同步定时控制方法和装置
US8693342B2 (en) * 2011-10-28 2014-04-08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using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scheme
CN103036606B (zh) * 2012-11-23 2015-06-03 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导频搜索的td-lte转发系统及方法
JP2015231144A (ja) 2014-06-05 2015-12-2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
JP6435192B2 (ja) 2014-12-26 2018-12-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分散アンテナ装置及び干渉制御方法
WO2016161438A1 (en) 2015-04-03 2016-10-06 Dali System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link synchronization in an lte-tdd architecture
US10560214B2 (en) * 2015-09-28 2020-02-11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Downlink and uplink communication path switching in a time-division duplex (TD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KR101745669B1 (ko) 2016-01-15 2017-06-09 에스케이텔레시스 주식회사 Das의 tdd 스위칭 제어장치
JP6479696B2 (ja) 2016-02-08 2019-03-06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6524010B2 (ja) 2016-03-24 2019-06-05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6736403B2 (ja) 2016-07-25 2020-08-05 株式会社東芝 分散アンテナシステム、子局装置、ハブ局装置及び方法
JP7005360B2 (ja) 2018-01-25 2022-01-21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中継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020993B2 (ja) * 2018-05-14 2022-02-16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分散アンテナシステム及び切り替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2902A (zh) 2019-11-22
US20190349019A1 (en) 2019-11-14
JP2019201252A (ja) 2019-11-21
JP7020993B2 (ja) 2022-02-16
US10644741B2 (en) 2020-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26212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WO2021121058A1 (zh) 直通链路定位参考信号的发送、接收方法及终端
US11240738B2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84904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iodic high priority transmission aligned scheduling
JP7106562B2 (ja) 送信デバイス、受信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れらの方法
CN107872834B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EP3229523A1 (en) Method for reducing uplink interference, and base station
US20130301428A1 (en) Power based gain control adjustment
CN107534510B (zh) 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KR20070078476A (ko)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반송파대 간섭 및 잡음비를추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EP3550758B1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reference signal,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system
US955375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offset detection in OFDM systems with frequency reuse
US20220046655A1 (en) Scheduling timing determina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EP3264646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0492902B (zh) 通信装置、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切换方法
US20150319620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20140092764A1 (en) Recept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method
US9730209B2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477438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for base station device
WO2013111047A1 (en) Metric based noise covariance estimation in a multichannel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
CN116602026A (zh) 用于盲检测的系统和方法
EP2763483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nd system
CN113424622B (zh) 一种ofdm符号的资源属性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WO2019154524A1 (en) Client device and network access node for handling beam failure instances
JP2014128020A (ja) 移動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