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4510B - 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4510B
CN107534510B CN201680027708.3A CN201680027708A CN107534510B CN 107534510 B CN107534510 B CN 107534510B CN 201680027708 A CN201680027708 A CN 201680027708A CN 107534510 B CN107534510 B CN 1075345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ation scheme
interference signal
value
signal
mod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77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4510A (zh
Inventor
中村理
吉村友树
后藤淳悟
浜口泰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4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5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4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5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3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power saving comm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通过有限的控制信息量,实现有效率的下行链路非正交多址接入。本发明为一种基站装置,于一部分的子载波累加而发送送至第一终端装置与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符号,其特征在于,具备:功率设定部,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设定低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能量;调度部,对送至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信号进行与送至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资源分配不同的资源分配;MCS决定部,于送至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资源分配中,以被累加于送至第一终端装置的信号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所使用的调制方法为相同的方式控制调制方法。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近年来智慧型手机或平板电脑终端的普及,无线业务急遽增加。正在进行对应急遽增加的业务的第5世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研究开发。
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LTE-Advanced)的下行链路中,使用以将被称为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多个窄带载波(子载波)正交的方式配置的接入方式(正交多址接入)。相对于此,作为5G用的接入技术,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研究正在增加。非正交多址接入以通过接收机进行干扰消除器或是最大似然推测等进行接收处理为前提,发送不具正交性的信号。作为将下行链路做为对象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的一者,正在研究DL-NOMA(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于DL-NOMA,基站装置(eNB(evolved Node B),也称为基站)中,将送至不同的多个终端装置(UE(User Equipment),也称为移动站设备、移动站、终端)的调制符号进行累加(superposition coding)而发送。此时,被分配至各调制符号的发送功率是考虑于被复用的终端装置的接收功率(接收品质)或MCS(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调制方法与编码率)等而决定。终端装置具备CWIC(CodeWord-levelInterference Canceller),将被复用的发送信号内送至其他终端装置的信号进行译码,生成送至其他终端装置的信号的复制,从接收信号消除,由此能够仅提取送至本身终端的调制符号。
此外,也正在研究终端装置不应用CWIC,而应用SLIC(Symbol-Level IC)或MLD(Maximum Likelihood Detection)的情况(非专利文献1)。若应用SLIC或MLD,则有无法完全地去除送至其他终端装置的信号的情形,但能够不使用与送至其他终端装置的信号有关的信息(编码率及资源分配信息等)而达成DL-NOMA。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28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9289
非专利文献1:MediaTek,“Evaluation Methodology for Downlink Multiuser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R1-151654,April 2015.
发明内容
使用SLIC或MLD的DL-NOMA中,不需掌握送至其他终端的信号的编码率或资源分配,但于自身所使用的资源(子载波)中,必须知悉送至其他终端的信号是使用何种调制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系统,在DL-NOMA系统中,能够不增加控制信息,而使DL-NOMA的性能提升。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如下所示。
(1)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于一部分的子载波累加而发送送至第一终端装置与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符号,其特征在于,具备:功率设定部,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设定低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能量;调度部,对送至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信号进行与送至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资源分配不同的资源分配;MCS决定部,于送至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资源分配中,以被累加于送至第一终端装置的信号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所使用的调制方法为相同的方式控制调制方法。
(2)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部是以送至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资源分配被含有于送至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任一者的信号的资源分配的方式进行调度。
(3)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部是以送至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资源分配含有送至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资源分配的方式进行调度,所述MCS决定部将送至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调制方法设为相同。
(4)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控制信息复用部,复用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将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所使用的调制方法通知所述第一终端装置。
(5)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于一部分的子载波接收累加了送至第一终端装置的符号与送至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装置的符号的信号,其特征在于,具备信号检测部,于所述送至第一终端装置的符号所使用的资源中,假设相同的调制方法于全部的子载波被复用而检测送至第一终端装置的信号。
(6)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控制信息分离部,接收所述相同的调制方法作为控制信息。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以少许的控制信息应用DL-NOMA,故能够改善小区流通量(cell throughput)或用户流通量(user throughput)。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通信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发送机构成的图。
图3为表示OFDM信号生成部的构成的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终端装置的接收机构成的图。
图5为表示OFDM接收信号处理部的构成的图。
图6为表示DL-NOMA的资源分配的一例的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DL-NOMA的资源分配的一例的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DL-NOMA的资源分配的一例的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的DL-NOMA的资源分配的一例的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的DL-NOMA的资源分配的一例的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的DL-NOMA的资源分配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备至少一个基站装置(发送装置、小区、发送点、发送天线群、发送天线端口群、分量载波、evolved Node B(eNB))及多个终端装置(终端、移动终端、接收点、接收终端、接收天线群、接收天线端口群、User Equipment(UE))。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蜂窝系统的下行链路(前向链路(forwardlink))的一例的概略图。图1的蜂窝系统中,存在一个基站装置(eNB)100,且存在与基站装置100连接的终端装置101~终端装置103。基站装置100会复用送至终端装置100~终端装置103的信号,于同一子载波发送。此处,可不复用所有送至三个终端装置的信号,而复用送至任两个终端装置的信号。另外,终端装置可为四个以上。
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进行DL-NOMA的基站装置100的发送机构成的一例的框图。信息比特被输入至编码部201-1~201-3,应用错误订正编码。此外,错误订正编码中使用何种编码率是例如通过自MCS决定部200输入的与MCS有关的信息而决定。另外,编码部201-1~201-3中也可应用能够提升比特交织(bit interleave)等错误订正的效果的处理。于编码部201-1~编码部201-3生成的错误订正编码比特分别被输入至调制部202-1~调制部202-3,进行将比特序列转换为调制符号序列的处理。此处,所生成的调制符号为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或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等,可使用与调制部202-1~调制部202-3不同的调制方式。此外,使用何种调制方式是例如通过自MCS决定部200输入的与MCS有关的信息而决定。此处,与各终端装置的MCS有关的信息通过控制信息复用部被时间区域复用或频率区域复用,且通知至各终端装置。
调制部202-1~调制部202-3的输出分别被输入至功率设定部203-1~功率设定部203-3。功率设定部203-1~功率设定部203-3中,对于调制部202-1~调制部202-3的输出,进行振幅(功率、能量、频谱密度)的变更。所设定的功率可预先决定,也可通过调度部206考虑小区流通量或用户流通量等而决定。功率设定部203-1~功率设定部203-3的输出分别被输入至资源分配部204-1~资源分配部204-3。资源分配部204-1~资源分配部204-3中,依据自调度部206输入的分配信息,将自功率设定部203-1~功率设定部203-3输入的信号分别配置于已定的子载波。
资源分配部204-1~资源分配部204-3的输出被输入至信号累加部205。信号累加部205中,于每个子载波累加资源分配部204-1~资源分配部204-3的输出(合成、superposition coding)。也就是说,分配资源的一部分或全部于资源分配部204-1~资源分配部204-3重复的情形时,于该资源(子载波)中,进行利用重迭(superpositioncoding)的非正交复用。控制信息复用部207中,应用如下的处理:通过时间区域或频率区域,将于终端装置的接收处理为必要的控制信息等进行复用。此处,作为控制信息,含有MCS或分配信息等。控制信息复用部207的输出被输入至OFDM信号生成部208。OFDM信号生成部208的构成示于图3。如图3所示,控制信息复用部207的输出被输入至IFFT部301,通过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进行自频率区域信号向时间区域信号的转换。IFFT部301的输出被输入至CP附加部302。由于获得对延迟波(delay wave)的耐性,CP(CyclicPrefix)被附加。CP附加部302的输出被输入至无线发送部303,应用D/A(Digital toAnalog)转换、带限制滤波(filtering)、上转换(up conversion)等处理。无线发送部303的输出是作为OFDM信号生成部208的输出而自图2的发送天线209被发送。此外,图2中发送天线数设为1,但也可具备多个天线,组合空间复用或发送分集(transmission diversity)等既存的技术而使用。
图4中表示接收进行了DL-NOMA的信号的终端装置101(第一终端装置)的接收机构的以往的例子。经由接收天线401而接收的信号被输入至OFDM接收信号处理部402。OFDM接收信号处理部402的构成的一例示于图5。通过接收天线401接收的信号被输入至无线接收部501,进行下转换(down conversion)、滤波(filtering)、A/D转换等处理。无线接收部501的输出被输入至CP去除部502,于发送侧进行被插入的CP的去除。CP去除部502的输出被输入至FFT部503,通过FFT,进行自时间区域信号向频率区域信号的转换。FFT部503的输出被输入至图4的控制信息分离部403。控制信息分离部403在接收信号中分离控制信息。所获得的控制信息(MCS或分配信息等)被用于后段的接收处理。控制信息以外的信号被输入至资源提取部404。资源提取部404中,提取配置了送至终端装置101的信号的资源(子载波)。此外,资源提取所必需的信息被包含于在控制信息分离部所得到的控制信息或其他自上层通知的控制信息。
资源提取部404的输出被输入至信号检测部405。信号检侧部405中于最初补偿信道的影响。作为信道补偿,一般而言,自发送装置发送作为已知信号的参照信号(DMRS(也称为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URS: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或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等),通过接收推测信道,由此进行信道推测,根据所得到的信道推测值进行信道补偿。信号检侧部405中,从接收信号点与发送信号候补点检测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变得最短的信号候补点。通过检测结果,算出编码比特的LLR(LogLikelihood Ratio),通过输入至译码部406获得译码结果。此处,对于发送信号候补点的生成而言,用于送至自装置的信号的调制方式与送至被非正交复用的其他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调制方式是必要的。LTE中虽然通知用于送至自装置的信号的调制方式,但未通知送至其他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调制方式。
此处,虽考虑通过控制信道或上位层,将送至被非正交复用的的其他终端装置的信号的调制方式自基站装置通知至终端装置,但存在控制信息量增大的问题。此处,终端装置101是否存在会成为干扰的信号(被非正交复用的信号),考虑进行盲检测的方法。通过使用盲检测,终端装置于各子载波中,能够推测是否原本就被非正交复用,或是被非正交复用的情形时被用于非正交复用的调制方式为何,因此不需控制信息的通知,能够使流通量提升。
此处,考虑关于进行如图6的资源分配的情形时的盲检测。于送至终端装置101的信号所使用的子载波,除了送至终端装置102与终端装置103的信号(送至第二终端装置的信号)被复用,也存在未被进行复用的子载波。于图6的情形时,送至被分配有大幅功率(能量)的终端装置102及终端装置103的信号能够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假设相同的信道品质。然而,终端装置101由于在每个子载波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不同,故无法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假设相同的品质。因此,必须每个子载波(或是资源块、子带等)独立进行盲检测,故处理变得复杂,此外还存在成为干扰的信号的调制方式的检测有误的问题。于成为干扰的信号的调制方式的检测有误的情形时,由于相对于送至自装置的信号的功率,DL-NOMA中干扰的功率非常高,因此发生比特错误的可能性极高。
接着,考虑利用盲检测进行的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的推测未被进行的情形。于此情形,基站装置100会将「终端装置102及终端装置103被复用与终端装置102及终端装置103用于终端装置101的调制方式」通知终端装置101。因此,由于必须通知终端装置101使用何种调制方式而通过何种资源分配发送信号,故控制信息增加。即便是假设资源分配被预先决定或是被通知的情形,为了通知调制方式而必须的控制信息也会与成为干扰的信号的数量成比例而增加。另外,若与干扰信号的数量不同,控制信息量也会变化,因此于构成控制信道或上位层上亦存在问题。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如图7的资源分配。与图6的不同点在于,关于被分配低功率的终端装置(为应用MLD的终端装置,通过盲检测推测送至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终端装置)为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为相同。如图7般进行资源分配的情形时,进行盲检测的终端装置会假设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相同,而能够进行利用盲检测的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的推测。结果,与如图6般干扰信号的有无或调制方式于每个子载波不同的情形相比,能够以更高精度进行盲检测。若提升盲检测的精度,则由于能够适当地应用MLD,故能够使送至自装置的信号的比特错误率降低。另外,若将被赋予大幅功率的终端装置(图7中为终端装置103)的调制方式固定为QPSK,则仅推定干扰信号是否被复用便能以盲目(blind)的方式进行DL-NOMA的接收处理。此外,关于被赋予大幅功率的终端装置(图7中为终端装置103),虽然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会变化,但由于被赋予大幅功率的终端装置103未必需要应用MLD或SIC,因此由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对流通量的影响小。另外,由于对于终端装置103的发送功率高,因此关于终端装置103,干扰信号的有无于每个子载波不同的情形造成的特性劣化变得轻微。
接着考虑未进行盲检测而通知调制方式的情形。与图6不同,图7的终端装置101中,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为相同。结果,基站装置100仅将1个与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有关的信息通知至终端装置101,终端装置101即可进行利用MLD的信号检测。也就是说,与图6的资源分配的情形相比,能够更大幅地减少控制信息量。此外,与所述调制方式有关的信息例如是以2比特构成,可表示如下情形:’00’中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为QPSK,’01’为16QAM,’10’为64QAM,’11’为256QAM。此处,于未使用256QAM的情形时,‘11’可表示干扰信号不存在。进一步,2比特的控制信息所表示的信息可通过于上位层的通知而变更。另外,控制信息不须为2比特,也可为1比特,于1比特的情形时,可通知’0’为不存在干涉,可通知’1’为存在干涉。于此情形,被通知该控制信息的终端装置在’1’被通知的情形时,通过盲检测推测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此处,作为系统,于将功率高的信号的调制方式定为QPSK的情形时,终端装置1能够不进行盲检测,而掌握干扰信号的调制多级数(modulation multilevel number)。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包含小区中央的终端装置的资源分配的方式,进行对小区边界的终端装置的资源分配。由此,必须进行盲检测的终端装置能够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假设干扰的有无及调制方式为一定。由此,由于利用盲检测的干扰信号的调制信号的推测变得容易,可使推测错误减少,故能够使流通量增加。另外,即便于不以盲检测为前提,而以通知与干扰信号有关的信息为前提的情形时,小区中央的终端装置也不须被通知干扰信号的资源分配。另外,由于干扰终端数不会变化,故能够以有限的比特数通知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或有无。结果,能够减少控制信息。
[第二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中,关于参加DL-NOMA的终端装置,表示了小区边界的终端装置的资源分配是以包含小区中央的终端装置的资源分配的方式进行资源分配,由此变得易于进行盲检测,且能够以有限的控制信息通知干扰信号的信息。然而,送至小区边界的信号的资源分配被施加了包含小区中央的终端装置的资源分配的限制。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小区中央的终端装置的资源分配于包含小区边界的终端装置的资源分配的情形中,使与干扰信号有关的盲检测变得容易的情况或减少通知信息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发送机构成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调度部206的处理不同。将本实施方式的调度部206所进行的资源分配的例子示于图8。图8中作为小区中央的终端装置的终端装置101中,进行有包含作为干扰信号的终端装置102、终端装置103、终端装置104的资源分配的资源分配。如此,如图6所说明般,终端装置101的盲检测变得困难。此处,本实施方式中,MCS决定部200以作为干扰信号的送至终端装置102、终端装置103、终端装置104的信号的调制方式为相同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由于终端装置101涵盖所利用的所有子载波而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相同,因此变得易于进行盲检测。结果,能够通过盲检测减少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的推测错误的机率,故能够正确地检测送至自装置的信号,能够使流通量增加。此处,虽必须将作为干扰信号的终端装置102、终端装置103、终端装置104的调制方式设为相同,但对于各终端装置可自由地设定编码率。另外,对于小区边界的终端,于许多情形应用QPSK,少有应用16QAM或64QAM的情形,因此实质上大致并无小区边界的终端的流通量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终端装置101能够进行精度高的盲检测,故能够使流通量大幅地增加。
另外,上述虽以终端装置101会进行盲检测为前提,但于通知与调制方式有关的信息的情形,本实施方式的调度方法也有效果。如图6般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于每个终端装置不同的情形时,由于必须通知于何子带使用何种调制方式,故控制信息增加。另一方面,如图8般,MCS决定部200以终端装置101涵盖所利用的所有子载波而使用相同的调制方式的方式控制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的情形时,基站装置将1个调制方式通知终端装置101即可。也就是说,能够以有限的控制信息通知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
另外,图8中虽表示涵盖终端装置101所利用的所有子载波而应用非正交复用的情形,但本实施方式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如图9般终端装置101所利用的子载波中,可设为一部份的子载波未被非正交复用。此情形时,虽必须通过盲目的方法检测终端装置101于各子载波是否应用非正交复用,但关于被判定为进行非正交复用的子载波,作为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相同,能够通过盲检测推测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结果,由于能够使盲检测的推测精度提升,故能够使流通量增加。另外,有关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被通知,且终端装置101能够设为仅盲检测非正交复用信号的有无。此时,与所述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有关的信息例如是以2比特构成,可表示如下情形:’00’中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为QPSK,’01’为16QAM,’10’为64QAM,’11’为256QAM。此处,于未使用256QAM的情形时,‘11’可表示终端装置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中不存在干扰信号。
此外,如上所述,于图9的资源分配的情形,必须对未通过盲检测而进行非正交复用的子载波进行特定。另外,于如图的资源分配的情形,由于终端装置103其干扰的有无于每个子载波不同,故若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将参照信号等进行平均化,则产生与实际的传送的差异,有特性劣化的可能性。
此处如图10所示,对于未进行非正交复用的子载波,考虑将虚设符号(dummysymbol)进行非正交复用。此处,虚设符号的调制方式使用与其他干扰信号相同的调制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因为终端装置不须于各子载波进行被非正交复用的信号的有无的盲检测,且于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会成为干扰的信号的调制方式为相同,故盲检测的精度提升。此外,于自基站装置100通知调制方式的情形,可通知通过1个控制信息而使用的所有子载波的干扰的调制方式。另外,如图11般进行了资源分配的情形时,由于终端装置103中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存在干扰,故通过涵盖所使用的所有子载波而将参照信号等进行平均化,没有与实际的传送的差异,能够进行通信。此外,虚设符号的序列可为基站装置所决定,也可通过设为特定的模式,于发送接收设为已知。此情形时,由于能够将所插入的虚设符号作为参照信号等而处理,故可使传送品质提升。
根据本实施方式,于小区中央的终端装置与小区边界的终端未使用相同的资源分配而进行非正交复用的情形,小区中央的终端装置于通信所使用的资源分配是以包含小区边界的终端装置于通信所使用的资源分配的方式进行资源分配。此时,参加非正交复用的多个小区边界的终端装置以使用相同的调制方式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小区中央的终端装置变得易于进行盲检测。另外,于未进行盲检测而自基站通知与调制方式有关的信息的情形时,能够以有限的控制信息通知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结果,能够使流通量增加。
此外,于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运作的程序为以实现与本发明有关的所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PU等的程序(使电脑发挥功能的程序)。而且,于这些装置被处理的信息于该处理时被暂时性地积存于RAM,之后,被收纳于各种ROM或HDD,根据需要而通过CPU进行读取、修正、写入。作为收纳程序的记录媒体,可为半导体媒体(例如ROM、非易失性存储卡(nonvolatile memory card)等)、光学记录媒体(例如DVD、MO、MD、CD、BD等)、磁性记录媒体(例如磁带、软磁盘(flexible disk)等)等的任一者。另外,通过执行所读取的程序,不仅实现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功能,也存在基于该程序的指示,与作业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等共同进行处理,由此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情形。
另外,于流通于市场的情形时,能够将程序收纳于可移动的记录媒体而使其流通,或是可转移至通过互联网等网络而连接的服务器电脑。此情形时,服务器电脑的存储装置也包含于本发明中。另外,可典型地将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设为作为集成电路的LSI而实现。接收装置的各功能块可个别地芯片化,也可将一部分或全部集成而芯片化。将各功能块进行集成电路化的情形时,附加控制该等的集成电路控制部。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可通过专用电路(private circuit)或通用处理器(general processor)实现。另外,通过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形时,也能够使用利用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本案发明并非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本案发明的终端装置并非限定于对移动站装置的应用,当然也可应用于设置在屋内外的固定型或非可动型的电子机器,例如AV机器、厨房机器、扫除·洗涤机器、空调机器、办公室机器、自动贩卖机、其他生活机器等。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的构成并非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未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的设计等也包含于权利要求。
本发明适合用于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此外,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在2015年5月14日于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098652号的优先权,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098652号的全部内容引用至本国际申请。
符号说明
100 基站装置
101~103 终端装置
200 MCS决定部
201-1~201-3 编码部
202-1~202-3 调制部
203-1~203-3 功率分配部
204-1~204-3 资源分配部
205 信号累加部
206 调度部
207 控制信息复用部
208 OFDM信号生成部
209 发送天线
301 IFFT部
302 CP附加部
303 无线发送部
401 接收天线
402 OFDM接收信号处理部
403 控制信息分离部
404 资源提取部
405 信号检测部
406 译码部
501 无线接收部
502 CP去除部
503 FFT部

Claims (4)

1.一种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制部,其使用所输入的编码化比特生成调制符号;以及
无线发送部,其发送所述调制符号,且发送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信息包括与干扰信号有关的2比特的信息区域,
通过上位层的通知更改表示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
于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包括第一值的情形时,所述第一值表示干扰信号不存在,
于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一值不同的值的情形时,与所述第一值不同的值表示所述干扰信号存在,且所述干扰信号的调制方案为第一调制方案、第二调制方案、或第三调制方案的任一者;
所述无线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一调制方案、所述第二调制方案、或所述第三调制方案的任一者来发送所述干扰信号。
2.一种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接收部,其接收使用编码化比特生成的调制符号、与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信息包括与干扰信号有关的2比特的信息区域,
通过上位层的通知更改表示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
于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包括第一值的情形时,所述第一值表示干扰信号不存在,
于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一值不同的值的情形时,与所述第一值不同的值表示所述干扰信号存在,且所述干扰信号的调制方案为第一调制方案、第二调制方案、或第三调制方案的任一者;
所述无线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一调制方案、所述第二调制方案、或所述第三调制方案的任一者接收自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所述干扰信号。
3.一种通信方法,被使用于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使用所输入的编码化比特生成调制符号,
发送所述调制符号,且发送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信息包括与干扰信号有关的2比特的信息区域,
通过上位层的通知更改表示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
于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包括第一值的情形时,所述第一值表示干扰信号不存在,
于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一值不同的值的情形时,与所述第一值不同的值表示所述干扰信号存在,且所述干扰信号的调制方案为第一调制方案、第二调制方案、或第三调制方案的任一者;
使用所述第一调制方案、所述第二调制方案、或所述第三调制方案的任一者来发送所述干扰信号。
4.一种通信方法,被使用于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接收使用编码化比特生成的调制符号、与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信息包括与干扰信号有关的2比特的信息区域,
通过上位层的通知更改表示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
于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包括第一值的情形时,所述第一值表示干扰信号不存在,
于所述2比特的信息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一值不同的值的情形时,与所述第一值不同的值表示所述干扰信号存在,且所述干扰信号的调制方案为第一调制方案、第二调制方案、或第三调制方案的任一者;
使用所述第一调制方案、所述第二调制方案、或所述第三调制方案的任一者接收自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所述干扰信号。
CN201680027708.3A 2015-05-14 2016-05-13 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Active CN1075345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8652 2015-05-14
JP2015098652 2015-05-14
PCT/JP2016/064220 WO2016182041A1 (ja) 2015-05-14 2016-05-13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4510A CN107534510A (zh) 2018-01-02
CN107534510B true CN107534510B (zh) 2020-10-23

Family

ID=57248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7708.3A Active CN107534510B (zh) 2015-05-14 2016-05-13 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9770B2 (zh)
EP (1) EP3297190B1 (zh)
JP (1) JP6956006B2 (zh)
KR (1) KR102534065B1 (zh)
CN (1) CN107534510B (zh)
WO (1) WO20161820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82397B2 (en) * 2016-11-09 2020-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refinement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s during control symbol
CN108243453B (zh) * 2016-12-23 2021-06-2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686575B2 (en) * 2017-06-23 2020-06-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modulation, coding schemes, and transport block sizes
CN108990142B (zh) * 2018-06-14 2021-04-27 东南大学 一种低信令开销的多载波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传输方法
US20230026867A1 (en) 2019-11-22 2023-01-26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Method for wireless x2x access and receivers for large multidimensional wireless systems
US11996899B2 (en) 2020-04-03 2024-05-28 Continental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GmbH Method of discrete digital signal recovery in noisy overload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the presence of hardware impairments
WO2022129237A1 (en) 2020-12-16 2022-06-23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Transceiver method between receiver (rx) and transmitter (tx) in an overloaded communication channel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8027A (zh) * 2013-09-25 2015-03-2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支持基于高阶调制的数据传输的基站装置及数据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19290B1 (ko) * 2002-01-08 2008-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고속 공통 제어 채널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ES2904814T3 (es) * 2003-08-20 2022-04-06 Panasonic Corp Aparat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y procedimiento de asignación de subportadoras
US8675758B2 (en) * 2006-06-21 2014-03-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communicating and/or using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JP4976914B2 (ja) 2007-05-01 2012-07-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4755137B2 (ja) * 2007-05-01 2011-08-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8315342B2 (en) * 2008-10-16 2012-11-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plified expected symbol value computation an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communication signal processing
JP5641787B2 (ja) * 2010-05-31 2014-1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785845B2 (ja) 2011-05-20 2015-09-3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869836B2 (ja) 2011-05-20 2016-02-2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847525B2 (ja) 2011-10-11 2016-01-2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端末、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050028B2 (ja) * 2012-05-25 2016-1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5781016B2 (ja) * 2012-06-04 2015-09-1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4106278B (zh) * 2013-02-05 2018-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及设备
JP5894105B2 (ja) 2013-04-04 2016-03-2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2271072B1 (ko) 2014-03-20 2021-06-3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지원 간섭 제거 및 억제 기술을 위한 간섭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2018093256A (ja) 2015-04-20 2018-06-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8027A (zh) * 2013-09-25 2015-03-2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支持基于高阶调制的数据传输的基站装置及数据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82041A1 (ja) 2018-03-29
EP3297190B1 (en) 2020-03-25
KR20180008541A (ko) 2018-01-24
EP3297190A1 (en) 2018-03-21
JP6956006B2 (ja) 2021-10-27
US20180102882A1 (en) 2018-04-12
CN107534510A (zh) 2018-01-02
US10439770B2 (en) 2019-10-08
KR102534065B1 (ko) 2023-05-19
WO2016182041A1 (ja) 2016-11-17
EP3297190A4 (en) 2019-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4510B (zh) 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US11750423B2 (en) Common phase error and/or 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US10512069B2 (en) Terminal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US923704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propagation path estimation method
US10051641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N107210838B (zh) 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US20170279561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10917221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441811B2 (ja) 受信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伝搬路推定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6171106A1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JP2018056812A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