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86957B -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86957B
CN110486957B CN201910781999.0A CN201910781999A CN110486957B CN 110486957 B CN110486957 B CN 110486957B CN 201910781999 A CN201910781999 A CN 201910781999A CN 110486957 B CN110486957 B CN 1104869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ensible
latent
composite
heat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819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86957A (zh
Inventor
曾阔
左宏杨
卢旺
陈豫
潘铖
陈汉平
杨心怡
甄万鑫
刘晴川
梁泽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Juy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Juy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Juy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Wuhan Juy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819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869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86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86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86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86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environments
    • F24S20/20Solar heat collectors for receiving concentrated solar energy, e.g. receivers for solar power pl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50/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solar heat collectors
    • F24S50/4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solar heat collectors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60/0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heat collected by solar heat coll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60/0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heat collected by solar heat collectors
    • F24S60/1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heat collected by 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latent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2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atent heat
    • F28D20/028Contro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20/0004Particular heat storage apparatus
    • F28D2020/0017Particular heat storage apparatus the heat storage material being enclosed in porous or cellular or fibrous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包括储热单元、第一管路控制器和第二管路控制器;其中,所述储热单元包括两个以上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且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输出经所述储热单元换热后的所述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储热系统的储热性能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的新能源已成为中国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开发潜力巨大。但太阳能能量密度低、分散性强、不稳定、不连续。如何以较低成本合理利用和储存太阳能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于是,储热系统被开发出来,用于聚焦太阳能发电厂夜间和阴天持续发电,从而均衡电网供电负荷、提升电厂总效率以及降低水平电价,这有助于聚光太阳能发电厂与传统发电技术的竞争。储热系统常用的两种方式为显热蓄热和潜热蓄热。
显热储热与潜热蓄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使现有的显热蓄热和潜热蓄热的储热性能都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储热系统的储热性能低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通过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包括储热单元、第一管路控制器和第二管路控制器;其中,
所述储热单元包括两个以上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所述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通入外来的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
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输出经所述储热单元换热后的所述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
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包括并联的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以及用于所述显热单元和潜热单元之间传热的传热单元;其中,所述显热结构供所述热源介质流通。
可选的,所述传热单元为金属管,所述显热结构为位于所述金属管内的多孔介质,所述潜热结构为位于所述金属管外的相变介质。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供热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入端。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换热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管路通过三通I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管路通过三通II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三通I与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三通I与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
所述三通II与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三通II与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
可选的,所述供热单元为太阳能聚光场。
另一方面,本申请通过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能存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热源介质流入所述储热单元中的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充热,并在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与潜热结构的温差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值后,停止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充热,将所述热源介质切换至所述储热单元中的另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充热,直到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充热;
其中,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停止充热后,其显热结构利用滞留的热能继续对潜热结构进行充热。
可选的,在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充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次充热的方法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两次以上的充热,使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储存满足第一预设热能值。
可选的,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储存满足第一预设热能值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换热介质流入所述储热单元中的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放热,并在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与潜热结构的温差达到第二预设温度值后,停止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放热,将所述换热介质切换至所述储热单元中的另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放热,直到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放热;
其中,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停止放热后,其潜热结构继续向显热结构进行放热。
可选的,在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放热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次放热的方法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两次以上的放热,使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储存满足第二预设热能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的装置包括储热单元、第一管路控制器和第二管路控制器;其中,所述储热单元包括两个以上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所述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通入外来的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输出经所述储热单元换热后的所述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包括并联的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以及用于所述显热单元和潜热单元之间传热的传热单元;其中,所述显热结构供所述热源介质流通;由于储热单元的显热结构有着与潜热结构相比更高的热导率,更大的换热面积,并且潜热结构与显热结构之间存在着热阻,因此,在热源介质流过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时,显热结构的温度上升的比潜热部分快,随着充热的持续进行,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与潜热结构的温差越来越大,当达到一定温差值后,停止充热,使用第一管路控制器和第二管路控制器,将热源介质切换至另外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使热源介质在为另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充热的同时,已经停止充热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利用滞留的热能继续对潜热结构进行充热,这样就利用缓存原理,节约了整体充热的时间,再完成一次对所有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充热后,再次按照上述步骤对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循环充热,可累积节约大量充热时间,提高储热的性能,且由于最终潜热部分用于储热,不会损失系统储热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图;
图2是图1中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阀门,2、第二阀门,3、第三阀门,4、第四阀门,51、金属管,52、多空介质,53、相变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储热系统的储热性能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包括储热单元、第一管路控制器和第二管路控制器;其中,所述储热单元包括两个以上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所述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通入外来的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输出经所述储热单元换热后的所述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包括并联的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以及用于所述显热单元和潜热单元之间传热的传热单元;其中,所述显热结构供所述热源介质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热源介质的热能来源并不受限制,比如清洁的太阳能,也可以是传统的煤炭等燃烧获得的热源,但就热能储存的目的来看的话,多用于对不稳定但资源丰富的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收集储存比较有价值。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说明,本文中出现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参见图1,包括储热单元、第一管路控制器和第二管路控制器;其中,
所述储热单元包括两个以上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所述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通入外来的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
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输出经所述储热单元换热后的所述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
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包括并联的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以及用于所述显热单元和潜热单元之间传热的传热单元;其中,所述显热结构供所述热源介质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储热领域中,储热系统常用的两种方式为显热蓄热和潜热蓄热。其中,显热储热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较高的热导率、稳定的储热性能等等,并且这种系统很容易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显热储热形式中,填充床的储热性能尤为突出。并且,使用空气作为换热流体的岩石填充床不仅在聚光太阳能电厂里得到应用,亦用于绝热压缩膨胀循环蓄电。但显热储热仍存在着许多固有缺陷:比如庞大的设备体积,较低的能量密度和较差的经济性。另一方面,潜热储热则使用相变材料进行储热,有着较高的能量密度,并且可以在恒定的温度下进行热能的存储与释放。然而,不论如何提升,潜热储热仍存在诸如不适应较大范围温度变化等缺陷。并且,有些研究对比了显热储热和潜热储热之后发现,采用潜热储热方式(把显热储热介质替换为潜热储热介质)并未使储热性能显著提升。
而并联的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由于显热结构有着与潜热结构相比更高的热导率,更大的换热面积,并且潜热结构与显热结构之间存在着热阻,因此,在热源介质流过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时,显热结构的温度上升的比潜热部分快,因此,在显热结构停止供热后,显热结构比潜热结构的温度更高,其利用潜热结构与显热结构之间存在的温差,由于其并联的结构,使潜热结构与显热结构的接触传热面积足够大,显热结构继续快速向潜热结构进行充热,利用缓存原理,提高了单位热源介质所携带的热能对流过储热单元时对储热单元的充热量,且节约了充热的时间。
此外,参见图1,并联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与出入口管道连通,并通过第一管理控制器进行并联管路的切换,使介质可在并联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之间切换,使并联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可依次进行充热,对于整个储热单元,形成一个充热的周期。
举例来说,参见图1,储热单元包括N个,具体为第一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第二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第N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
一个充热周期内的充热过程为:被太阳能聚光场加热后的热源介质流经第一控制器被泵入第一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由于第一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显热结构有着与潜热结构相比更高的热导率,更大的换热面积,并且潜热结构与显热结构之间存在着热阻,因此显热结构的温度上升的比潜热结构快。当显热结构与潜热结构的温差达到了合适的大小(具体可根据储热的需要进行调整)时,第一控制器中断第一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热源介质供应并将热源介质转向供应其余系统单元(例如第二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此时第二控制器全开。在此期间,滞留在第一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显热结构的热量向潜热结构转移,直到第一控制器完成循环之后再度为其供应热源介质。这种循环持续到储热单元N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充热,形成一个充热周期。
具体的循环充热周期长度、储热单元中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个数由太阳能聚光场加热后的热源介质的温度、储热需求、储热材料以及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具体结构决定。
具体的,这里的第一控制器可以是普通的可切换管路的阀门,也可以是单独的电磁阀,通过控制器进行各电磁阀的开闭控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2,所述传热单元为金属管51,所述显热结构为位于所述金属管51内的多孔介质52,所述潜热结构为位于所述金属管51外的相变介质53。
金属管51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例如铜,作为传热结构;多孔介质52作为显热结构,一方面可以供热源介质的流通,另一方面介质可储存热能;相变介质53通过金属管51与热源介质换热,同时与多空介质换热,以储存热能;由于多孔介质52有着与相变介质53相比更高的热导率,更大的换热面积,并且相变介质53与多孔介质52之间存在着热阻,因此,随着充热的进行,多孔介质52的温度要高于相变介质53。
举例来说,本实施例中采用如图2所示的管壳式结构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内径1英尺,外径4.1英尺,铜管壁厚0.5英尺在不考虑热量耗散的前提下,以空气为换热流体,岩石为管道内填充床,AlSi12为相变储热介质。AlSi12的导热系数为160W/mK,比一般储热介质的导热系数高很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供热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入端。
为储热单元提供热源,具体的,所述供热单元为太阳能聚光场,用镜场收集太阳能,用集热器利用聚集后的太阳能加热热源介质。
在本实施例中,热源介质为空气。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换热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管路通过三通I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管路通过三通II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出端。
换热单元可在储热单元完成充热后,利用换热流体依次从储热单元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放热,以对储存的热量进行储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三通I与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1,所述三通I与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2;
所述三通II与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3,所述三通II与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4。
参见图1,四个阀门的设置,可使系统处于以下几种运行模式:
第一种运行模式:四个阀门全开,在充热时,热源介质一部分进入换热单元进行充热,一部分直接进入换热装置进行热源利用;在放热时,换热介质一部分进入储热单元进行换热,一部分直接进入供热单元进行换热。
第二种运行模式:在充热时,关闭第二阀门2和第四阀门4,热源介质全部进入储热单元进行充热。在放热时,关闭第一阀门1和第三阀门3,换热介质全部进入储热单元进行换热。
此外,参见图1,充热和放热的循环分别通过充热循环泵和放热循环泵进行介质的循环驱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的装置包括储热单元、第一管路控制器和第二管路控制器;其中,所述储热单元包括两个以上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所述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通入外来的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输出经所述储热单元换热后的所述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换热单元中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包括并联的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以及用于所述显热单元和潜热单元之间传热的传热单元;其中,所述显热结构供所述热源介质流通;由于储热单元的显热结构有着与潜热结构相比更高的热导率,更大的换热面积,并且潜热结构与显热结构之间存在着热阻,因此,在热源介质流过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时,显热结构的温度上升的比潜热部分快,随着充热的持续进行,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与潜热结构的温差越来越大,当达到一定温差值后,停止充热,使用第一管路控制器和第二管路控制器,将热源介质切换至另外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使热源介质在为另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充热的同时,已经停止充热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利用滞留的热能继续对潜热结构进行充热,这样就利用缓存原理,节约了整体充热的时间,再完成一次对所有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充热后,再次按照上述步骤对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循环充热,可累积节约大量充热时间,提高储热的性能,且由于最终潜热部分用于储热,不会损失系统储热的能量密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能存储方法,该方法基于实施例一种的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热源介质流入所述储热单元中的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充热,并在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与潜热结构的温差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值后,停止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充热,将所述热源介质切换至所述储热单元中的另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充热,直到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充热;
其中,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停止充热后,其显热结构利用滞留的热能继续对潜热结构进行充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充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次充热的方法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两次以上的充热,使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储存满足第一预设热能值。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储存满足第一预设热能值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换热介质流入所述储热单元中的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放热,并在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与潜热结构的温差达到第二预设温度值后,停止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放热,将所述换热介质切换至所述储热单元中的另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放热,直到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放热;
其中,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停止放热后,其潜热结构继续向显热结构进行放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放热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次放热的方法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两次以上的放热,使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储存满足第二预设热能值。
具体的,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根据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之间的热能传递速度以及循环周期的时间确定,例如在一个循环周期内,在该温差时,刚好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显热结构能将多余的热量传递给潜热结构,使时间不浪费,能连续的进行充热,储热的性能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可以确定预设温度值;
第一预设热能值和第二预设热能值根据储热热能的要求确定,例如根据储热后对热能温度的需求,以主要储热的潜热结构的温度为准,对于确定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其内部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的温差与潜热结构的温度的对应关系也是确定的,因此,可以确定预设热能值。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热单元、第一管路控制器和第二管路控制器;其中,
所述储热单元包括两个以上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所述并联连接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通入外来的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储热单元中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
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输出经所述储热单元换热后的所述热源介质;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储热单元中的各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连通关系通过所述第二管路控制器进行切换;
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包括并联的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以及用于所述显热结构和潜热结构之间传热的传热单元;其中,所述显热结构供所述热源介质流通,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停止充热后,利用滞留的热能继续对潜热结构进行充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单元为金属管,所述显热结构为位于所述金属管内的多孔介质,所述潜热结构为位于所述金属管外的相变介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供热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入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换热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管路通过三通I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管路通过三通II连接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出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I与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三通I与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
所述三通II与所述供热单元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三通II与所述换热单元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单元为太阳能聚光场。
7.一种热能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热源介质流入所述储热单元中的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充热,并在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与潜热结构的温差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值后,停止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充热,将所述热源介质切换至所述储热单元中的另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充热,直到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充热;
其中,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停止充热后,其显热结构利用滞留的热能继续对潜热结构进行充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充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次充热的方法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两次以上的充热,使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储存满足第一预设热能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储存满足第一预设热能值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换热介质流入所述储热单元中的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放热,并在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的显热结构与潜热结构的温差达到第二预设温度值后,停止该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放热,将所述换热介质切换至所述储热单元中的另一个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进行放热,直到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放热;
其中,在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停止放热后,其潜热结构继续向显热结构进行放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第一次放热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次放热的方法对所述储热单元中的所有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完成两次以上的放热,使所述潜热显热复合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储存满足第二预设热能值。
CN201910781999.0A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04869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81999.0A CN110486957B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81999.0A CN110486957B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86957A CN110486957A (zh) 2019-11-22
CN110486957B true CN110486957B (zh) 2020-11-06

Family

ID=68553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81999.0A Active CN110486957B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8695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65851A (en) * 1978-11-13 1980-05-17 Agency Of Ind Science & Technol Heat accumulating appararus
CN101476789B (zh) * 2009-01-21 2010-09-29 秦荣英 一种用于太阳能集热设备的储热供热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DE202009018043U1 (de) * 2009-03-09 2010-12-02 Rawema Countertrade Handelsgesellschaft Mbh Wärmespeichersystem
WO2016121778A1 (ja) * 2015-01-27 2016-08-04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蓄熱容器及び蓄熱容器を備えた蓄熱装置
CN106500367A (zh) * 2016-10-12 2017-03-1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太阳能热水系统套管式相变储能水箱装置及方法
CN107449026A (zh) * 2017-07-14 2017-12-08 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基于分级式储热放热的高效太阳能供暖方法和系统
CN107388598A (zh) * 2017-07-14 2017-11-24 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传热储热分离式太阳能光热利用方法和系统
CN109059318B (zh) * 2018-09-03 2023-07-21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喷淋式填充床储热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86957A (zh) 2019-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8132C (zh) 集热蓄能蒸发一体化太阳能热泵系统
CN106839850B (zh) 一种基于相变储热单元的模块化梯级储热装置及其方法
Li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 phase change energy storage air-type solar heat pump heating system
CN103968574B (zh) 一种全天候运行的高效蓄能型太阳能热泵供热方法
Song et al. Th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the direct-expansion solar assisted heat pumps with three different PV evaporators
CN207570148U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储热系统
CN102272448A (zh) 太阳能热电厂和与其一起使用的两用管道
CN110345549A (zh) 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系统
CN111023231A (zh) 太阳能-水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
CN204286186U (zh) 相变蓄热单元
CN211822634U (zh) 太阳能-水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
CN207865758U (zh) 一种蓄热式太阳能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7388598A (zh) 传热储热分离式太阳能光热利用方法和系统
CN103307803A (zh) 一种复合利用能量的冷、热水供应装置
CN104930729A (zh) 一种利用相变材料储热的太阳能中温热空气系统
CN103712255A (zh) 一种跨季节太阳能-相变蓄能分级释能采暖系统及方法
CN203880976U (zh) 一种全天候运行的高效蓄能型太阳能热泵供热装置
CN201259282Y (zh) 全热回收蓄能型地能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CN108518894A (zh) 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
CN111156849A (zh) 一种高效蓄热装置
CN101929445A (zh) 一种分布式太阳能热/冷-电联供系统
CN110486957B (zh) 一种显热潜热复合储热系统及方法
CN203081665U (zh) 分布式多级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CN111023232A (zh) 一种多能互补清洁供暖系统
CN209960600U (zh) 一种单罐熔盐供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