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2367B -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2367B
CN110472367B CN201910782884.3A CN201910782884A CN110472367B CN 110472367 B CN110472367 B CN 110472367B CN 201910782884 A CN201910782884 A CN 201910782884A CN 110472367 B CN110472367 B CN 1104723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main
mode
area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828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72367A (zh
Inventor
张金良
刘继祥
罗秋实
万占伟
梁艳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8288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723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72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2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723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23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00Equipment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gener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e.g.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s against ice-strains
    • E02B1/02Hydraulic mod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Bar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本发明首先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支流的水流流态、干流流量、干流含沙量以及水位变化,确定干支流交汇模式,将干支流交汇模式细分为沿程入汇模式、分层倒灌模式、侧向驱动模式和蓄泄吐纳模式。然后根据具体的干支流交汇模式及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最后根据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可见,本发明根据干支流水沙交互作用机理将干支流交汇模式细分为四种模式,能有效提高现有水库冲淤模拟的计算精度,减小河床高程变化的计算误差。

Description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水库库区干支流交汇处及附近河段的水流和泥沙运动复杂,入汇模式、入汇角度、干支流汇流比、含沙量、底坡坡降等均是影响干支流交汇处水沙运动和淤积形态的影响因素。多沙河流水库库坝区输沙流态和冲淤模式十分复杂,现有技术中大多按照支流沿程汇入干流的单一模式进行水库泥沙冲淤计算和河床变形预测,难以适应对高、超高和特高等不同含沙量水库进行冲淤模拟。
2002年起,小浪底库区支流畛水在入汇处淤积形成拦门沙坎,大峪河、石井河、西阳河、允西河、亳清河和板涧河等支流在河口均形成河床倒坡,究其原因,均由小浪底黄河干流倒灌引起支流口门淤积造成。刘家峡水库支流洮河含沙量较高,入汇黄河后形成异重流,自交汇处分别向黄河干流上、下游两个方向流动,向黄河上游倒灌使河床形成倒比降。还有一些类似于盲肠河道的支流,随着干流来沙,支流口门处会形成螺旋状泥沙淤积,以及水库水位涨落,支流口门泥沙落淤或冲刷,这些干支流交互的模式均不同于普通的支流入汇。采用常规的支流沿程汇入干流的处理方法无法体现出干支流交互作用,对库区泥沙冲淤预测不够准确,使河床高程变化的计算存在较大的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能有效提高现有水库冲淤模拟的计算精度,减小河床高程变化的计算误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河床高程变化的确定方法,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支流的水流流态、干流流量、干流含沙量以及水位变化,确定干支流交汇模式,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沿程入汇模式、分层倒灌模式、侧向驱动模式或蓄泄吐纳模式;
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
根据所述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
可选的,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侧向驱动模式时,所述侧向驱动模式的支流流量小于侧向驱动流量阈值,干流水位高于或者等于支流水位,且干流含沙量大于10kg/m3
可选的,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蓄泄吐纳模式时,所述蓄泄吐纳模式的干流来含沙量大于10kg/m3的高含沙洪水时,支流口门处的干流水位会发生变化。
可选的,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分层倒灌模式时,所述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具体包括:
根据沙量平衡方程计算单位时间的沿程输沙率;
根据所述沿程输沙率计算异重流分层倒灌的淤积量;
根据异重流阻力系数、异重流潜入后的水深、异重流潜入后的修正弗汝德数及底坡比降确定异重流倒灌区域的长度;
根据分层倒灌的淤积量、异重流沿程倒灌断面的间距确定所述异重流倒灌区域内,各所述异重流沿程倒灌断面因淤积而增加的面积。
可选的,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侧向驱动模式时,所述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具体包括:
根据公式:G=0.0235f(θ)UmB0H(Sm-Sr*)P,确定侧向驱动模式下支流的淤积量,其中,G表示侧向驱动模式下支流的淤积量,f(θ)表示干支流交角影响函数,θ表示干支流交角,Um表示干流流速,B0表示口门宽度,H表示口门水深,Sm表示干流含沙量,P表示小于分界粒径的泥沙百分比,Sr*表示侧向驱动水流的饱和挟沙力;
根据支流水位及干支流交汇处的水位确定侧向驱动淤积区域的长度;
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31
确定侧向驱动淤积区域内,各侧向驱动淤积断面增加的面积,其中,ΔA表示断面增加的面积,L表示侧向驱动淤积区域的长度,ρ表示水的容重,li表示侧向驱动淤积断面距干支流交汇处的距离,li≤L。
可选的,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蓄泄吐纳模式时,所述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具体包括:
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32
确定蓄泄吐纳模式下,干支流交汇处的输沙量,其中,G′表示输沙量,T表示水位升降过程的历时,φ表示泥沙落淤机率,A表示水面面积,S表示含沙量,S*表示挟沙力,H表示不同时刻的水深,t表示时间;
根据支流水位及干支流交汇处的水位确定蓄泄吐纳冲淤区域的长度;
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33
确定蓄泄吐纳冲淤区域内,各蓄泄吐纳冲淤断面增加的面积,其中,ΔA表示断面增加的面积,L′表示蓄泄吐纳冲淤区域的长度,ρ表示水的容重,li′表示蓄泄吐纳冲淤断面距干支流交汇处的距离,li′≤L′。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具体包括:
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34
确定干支交汇区第i个子断面的河床高程变化,其中,Δzbi表示第i个子断面的河床高程变化;A为全断面过流面积;hi为第i个子断面的水深,1≤i≤N,N表示干支交汇区全断面包括的子断面的数量。
一种河床高程变化的确定系统,所述确定系统包括:
交汇模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支流的水流流态、干流流量、干流含沙量以及水位变化,确定干支流交汇模式,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沿程入汇模式、分层倒灌模式、侧向驱动模式或蓄泄吐纳模式;
变化面积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
河床高程变化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河床高程变化的确定方法及确定系统,首先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支流的水流流态、干流流量、干流含沙量以及水位变化,确定干支流交汇模式,将干支流交汇模式细分为沿程入汇模式、分层倒灌模式、侧向驱动模式和蓄泄吐纳模式。然后根据具体的干支流交汇模式及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最后根据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可见,本发明根据干支流水沙交互作用机理将干支流交汇模式细分为四种模式,能有效提高现有水库冲淤模拟的计算精度,减小河床高程变化的计算误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床高程变化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异重流倒灌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冲淤量断面分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床高程变化的确定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浪底库区段年际冲淤验证成果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巴家嘴水库干流蒲河纵剖面高程验证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巴家嘴水库支流黑河纵剖面高程验证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北干流冲淤验证成果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门峡库区冲淤验证成果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渭河下游冲淤验证成果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刘家峡库区干流纵剖面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能有效提高现有水库冲淤模拟的计算精度,减小河床高程变化的计算误差。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床高程变化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步骤101: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支流的水流流态、干流流量、干流含沙量以及水位变化,确定干支流交汇模式,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沿程入汇模式、分层倒灌模式、侧向驱动模式或蓄泄吐纳模式。
步骤102: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
步骤103:根据所述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
对于沿程入汇模式,不考虑干流对支流的影响,支流入汇干流后按照干支流叠加考虑。沿程入汇模式的发生条件为:支流含沙量小于干流含沙量,交汇处以上的支流河底高程高于干流河底高程。支流含沙量由泥沙运动方程计算得出,再通过求解河床变形方程即可求出冲淤量。
分层倒灌模式,在水库或河道的干支流交汇区,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高含沙异重流改变运行方向,由干流进入支流或由支流进入干流,形成“逆流而上”的泥沙输移方式。分层倒灌模式的发生条件为:支流含沙量S大于10kg/m3的高含沙洪水汇入干流时,干流蓄有清水;或者,干流含沙量S大于10kg/m3的高含沙洪水汇入支流时,支流蓄有清水,若高含沙水流在汇入点的弗汝德数Fr0满足式(1),且水深h满足式(2),即可形成分层倒灌。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61
式中:U0为异重流的流速;Δρ表示高含沙水流与清水的密度差;ρ′为高含沙水流的密度;γ为清水容重;g表示重力加速度;h0表示异重流在潜入清水处的水深。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62
式中:h为水深;λ′为异重流阻力系数;h为交汇处水深;i0为底坡比降;q为单宽流量;ηg为重力修正系数,ηg等于异重流容重γ′和清水容重γ0的容重差与异重流容重γ′的比值,ηg=(γ′-γ0)/γ′。
侧向驱动模式,库区支流上游无水沙或流量很小,类似于盲肠河道,如果干流流量或流速较大,经过支流口门时由于边界脱离对支流来流产生紊动剪切力,形成侧向回流,干流扩散挟带的泥沙在回流区沉积落淤。侧向驱动模式的发生条件为:支流为盲肠河段,支流流量小于侧向驱动流量阈值,干流水位Z高于或者等于支流水位Z即Z≥Z,且干流含沙量大于10kg/m3。可选的,侧向驱动流量阈值小于或者等于0.5m3/s,本实施例中,侧向驱动流量阈值为0m3/s,支流基本为静水。
蓄泄吐纳模式,水库蓄泄过程中,支流口门外水位涨落,会引起干支流交汇处河床发生冲淤变化,会形成拦门沙坎或冲刷。蓄泄吐纳模式的发生条件为:干流来含沙量S大于10kg/m3的高含沙洪水时,水库蓄泄,坝前水位上升或降落,向上游逐步传递,到达支流口门处时,干流水位发生变化,即ΔZ≥0,则引起支流淤积或冲刷,ΔZ表示干流水位变化量。
沿程入汇模式不考虑干流对支流的影响,支流入汇干流后按照干支流叠加考虑,根据泥沙连续方程计算出断面含沙量后,再由河床变形方程即可求出交汇处河床冲淤量。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沿程入汇模式时,所述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具体包括:
将悬移质泥沙分为M组,以Sk表示第k组泥沙的含沙量,根据式(3)所示的悬移质泥沙的不平衡输沙方程求得含沙量Sk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71
式中:α表示恢复饱和系数;A′为支流断面过流面积;Q为支流断面流量;x为支流断面沿河床方向的距离;ωk表示第k组泥沙颗粒的沉速;Sk表示第k组泥沙含沙量;S*k表示第k组泥沙挟沙力;qls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河长汇入或流出的沙量;B为支流河宽,t表示时间。
将含沙量Sk带入公式(4)所示的河床变形方程,即可求出交汇处河床垂向断面冲淤面积ΔA。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72
式中:γs′为泥沙干容重;M为泥沙分组;B为支流河宽;qb为支流断面单宽流量;ωk表示第k组泥沙颗粒的沉速;Sk表示第k组泥沙含沙量;S*k表示第k组泥沙挟沙力。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异重流倒灌示意图。如图2所示,异重流分层倒灌是三维两相流问题,属于超饱和输沙,沿程将不断淤积,异重流倒灌的范围是有限的,计算范围内的全断面淤积量,换算成面积,再分配给子断面。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分层倒灌模式时,所述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具体包括:
根据沙量平衡方程计算单位时间的沿程输沙率,异重流输沙率沿程变化如式(5)所示。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81
根据所述沿程输沙率计算异重流分层倒灌的淤积量,异重流淤积量的计算公式如式(6)所示。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82
其中,Q1为潜入断面的异重流流量;S1为潜入断面的异重流含沙量;α表示恢复饱和系数;ω表示泥沙沉速;U0为异重流上升速度;β为异重流宽度与流量之比;x为异重流沿程倒灌距离;t为异重流传播的时间。
根据异重流阻力系数、异重流潜入后的水深、异重流潜入后的修正弗汝德数及底坡比降确定异重流倒灌区域的长度,即异重流传播范围的长度,具体计算公式见式(7)。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83
式中: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84
为潜入后的修正弗汝德数,本实施例中取值为0.247;λ0为异重流阻力系数,本实施例中取值为0.03;h为异重流潜入后的水深;i0为底坡比降。
根据分层倒灌的淤积量、异重流沿程倒灌断面的间距确定所述异重流倒灌区域内,各所述异重流沿程倒灌断面因淤积而增加的面积,计算公式见式(8)。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85
式中:G为异重流倒灌淤积量;Δx为异重流沿程倒灌断面的间距;L为异重流倒灌区域的长度;ΔA为断面淤积而增加的面积;ρ为水的容重。
侧向驱动模式的支流泥沙主要来源于干流紊动扩散,因此不考虑泥沙在回流区内的复杂运动过程,假定泥沙全部落淤于支流口门,影响回流淤积的因素主要有支流口门宽、水深、含沙量、干流流速、淤积时间等,本发明将支流口门的水流运动近似看作沿垂线平均的二维运动,提出了侧向驱动模式下支流的淤积量计算公式。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侧向驱动模式时,所述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具体包括:
根据公式:G=0.0235f(θ)UmB0H(Sm-Sr*)P,确定侧向驱动模式下支流的淤积量,其中,G表示侧向驱动模式下支流的淤积量;f(θ)为干支流交角影响函数,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91
θ表示干支流交角;C1、C2为口门边界变化系数,本实施例中C1=-0.219,C2=0.548,Um表示干流流速;B0表示口门宽度;H表示口门水深;Sm表示干流含沙量;P表示小于分界粒径的泥沙百分比,本实施例中分界粒径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92
d0值为1mm,ν为水流粘性系数,γS为泥沙的容重、γ为水的容重;Sr*为侧向驱动水流的饱和挟沙力。
根据支流水位及干支流交汇处的水位确定侧向驱动淤积区域的长度。侧向驱动的传播范围为支流水位以下,淤积量随支流沿程线性分布,本实施例中,侧向驱动淤积区域的长度L为支流水位低于干支流交汇处水位的长度。
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093
确定侧向驱动淤积区域内,各侧向驱动淤积断面增加的面积,其中,ΔA表示断面增加的面积,L表示侧向驱动淤积区域的长度,ρ表示水的容重,li表示侧向驱动淤积断面与干支流交汇处的距离,li≤L。
本发明结合水位、含沙量、流量等采用非恒定流一维不平衡输沙方程提出了水库蓄、泄时干支流交汇处的输沙量计算公式。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蓄泄吐纳模式时,所述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具体包括:
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101
确定蓄泄吐纳模式下,干支流交汇处的输沙量,其中,G′表示输沙量,T表示水位升降过程的历时,φ表示泥沙落淤机率,A表示水面面积,S表示含沙量,S*表示挟沙力,H表示不同时刻的水深,t表示时间。
根据支流水位及干支流交汇处的水位确定蓄泄吐纳冲淤区域的长度。蓄泄吐纳的传播范围为支流水位z以下,冲淤量随支流沿程线性分布,蓄泄吐纳冲淤区域的长度L为支流水位低于干支流交汇处水位z的长度。
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102
确定蓄泄吐纳冲淤区域内,各蓄泄吐纳冲淤断面增加的面积,其中,ΔA表示断面增加的面积,L′表示蓄泄吐纳冲淤区域的长度,ρ表示水的容重,l′i表示蓄泄吐纳冲淤断面与干支流交汇处的距离,li′≤L′。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冲淤量断面分配示意图。如图3所示,求出四种模式的断面冲淤面积变化后,通常将全断面分成i个子断面,根据垂向断面冲淤面积进行子断面分配,得出每个子断面的河底高程变化,即可得出河底形态变化。根据所述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具体包括:
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77134270000103
确定干支交汇区第i个子断面的河床高程变化,其中,Δzbi表示第i个子断面的河床高程变化;A为全断面过流面积;hi为第i个子断面的水深,1≤i≤N,N表示干支交汇区全断面包括的子断面的数量。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床高程变化的确定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所述确定系统包括:
交汇模式确定模块401,用于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支流的水流流态、干流流量、干流含沙量以及水位变化,确定干支流交汇模式,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沿程入汇模式、分层倒灌模式、侧向驱动模式或蓄泄吐纳模式。
变化面积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
河床高程变化确定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
本发明通过干支流交互模式判别,构建了库坝区耦合水沙全交互模型,结合实测资料对小浪底水库、巴家嘴水库、渭河汇流段进行了计算,计算精度提高了10%以上。1999年11月至2016年10月,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32.09亿立方米,其中干流库区淤积25.90亿立方米,支流库区淤积6.19亿立方米。小浪底库区段年际冲淤验证成果对比见图5。由图5可见,若不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干支流交互模式识别,仅基于常规的支流沿程汇入干流的单一模式进行冲淤计算,即采用交互模式前,1999年11月至2016年10月小浪底水库累计淤积29.87立方米,误差为6.9%,其中支流累计淤积5.45亿立方米,误差为12%。采用干支流交互模式识别后,1999年11月至2016年10月小浪底水库累计淤积30.77立方米,误差4.1%,支流累计淤积5.74亿立方米,误差为7.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巴家嘴水库干流蒲河纵剖面高程验证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巴家嘴水库支流黑河纵剖面高程验证图。干支流蒲河和黑河淤积库区淤积形态对比分别见图6和图7。由图6和图7可见,1982年5月~1992年10月,实测巴家嘴水库累计淤积量为6060万立方米。若不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干支流交互模式识别,仅基于常规的支流沿程汇入干流的单一模式进行冲淤计算,累计淤积量为6280万立方米,误差3.63%。采用干支流交互模式识别后,累计淤积量为6252万立方米,误差3.17%。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北干流冲淤验证成果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门峡库区冲淤验证成果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渭河下游冲淤验证成果图。由图8~图10可见,1991年9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渭河下游、小北干流、三门峡库区的实测冲淤量分别为3.52吨、-0.33吨和4.46亿吨。若不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干支流交互模式识别,仅基于常规的支流沿程汇入干流的单一模式进行冲淤计算,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分别为4.06亿吨、-0.68亿吨和4.60亿吨。采用干支流交互模式识别的方法之后,计算结果分别为3.78亿吨、-0.49亿吨和4.52亿吨。考虑干支流交互作用后,小北干流河道考虑干支流交互作用的计算误差由15.30%减小到7.41%,渭河下游的计算误差由3.18%减小到1.77%,三门峡库区计算精度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进一步以刘家峡水库为例,刘家峡水库主要由黄河干流、右岸支流洮河与大夏河库区三部分组成,洮河是一条多沙河流,在距刘家峡大坝仅1.5km处汇入黄河。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刘家峡库区干流纵剖面对比图。由图11可见,支流洮河入汇后以异重流的模式向上游输沙,如果采用传统的支流沿程汇入干流的单一模式进行计算,不采用干支流交互模式识别,计算结果为洮河口淤积抬高,形成沙坎,而实际观测资料显示,洮河入汇后形成异重流潜入水下,以分层倒灌的形式向上游运动,最终形成的沙坎顶点不在洮河口,而是在上游约1km处,采用交互模式识别之后,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相符。
发明人通过对40余座水库进行调查,深入研究了库坝区泥沙冲淤规律,识别出库区干支流水沙交互存在沿程入汇、分层倒灌、蓄泄吐纳、侧向驱动四种基本模式,并分别建立了冲淤量计算方法,进一步计算出河床变形,实现了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有效提高了多沙河流水库的计算精度。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及系统对三门峡、小浪底、刘家峡和巴家嘴等水库进行计算,计算精度提高了10%以上。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4)

1.一种河床高程变化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支流的水流流态、干流流量、干流含沙量以及水位变化,确定干支流交汇模式,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沿程入汇模式、分层倒灌模式、侧向驱动模式或蓄泄吐纳模式;
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
根据所述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
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侧向驱动模式时,所述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具体包括:
根据公式:G=0.0235f(θ)UmB0H(Sm-Sr*)P,确定侧向驱动模式下支流的淤积量,其中,G表示侧向驱动模式下支流的淤积量,f(θ)表示干支流交角影响函数,θ表示干支流交角,Um表示干流流速,B0表示口门宽度,H表示口门水深,Sm表示干流含沙量,P表示小于分界粒径的泥沙百分比,Sr*表示侧向驱动水流的饱和挟沙力;
根据支流水位及干支流交汇处的水位确定侧向驱动淤积区域的长度;
根据公式: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确定侧向驱动淤积区域内,各侧向驱动淤积断面增加的面积,其中,ΔA表示断面增加的面积,L表示侧向驱动淤积区域的长度,ρ表示水的容重,li表示侧向驱动淤积断面距干支流交汇处的距离,li≤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侧向驱动模式时,所述侧向驱动模式的支流流量小于侧向驱动流量阈值,干流水位高于或者等于支流水位,且干流含沙量大于10kg/m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具体包括:
根据公式:
Figure 868450DEST_PATH_IMAGE002
,确定干支交汇区第i个子断面的河床高程变化,其中,Δzbi表示第i个子断面的河床高程变化;A为全断面过流面积;hi为第i个子断面的水深,1≤i≤N,N表示干支交汇区全断面包括的子断面的数量。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床高程变化的确定方法的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系统包括:
交汇模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支流的水流流态、干流流量、干流含沙量以及水位变化,确定干支流交汇模式,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为沿程入汇模式、分层倒灌模式、侧向驱动模式或蓄泄吐纳模式;
变化面积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河流干支交汇区的水力要素及所述干支流交汇模式确定交汇区河床断面冲淤变化面积;
河床高程变化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冲淤变化面积确定河床高程变化。
CN201910782884.3A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04723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82884.3A CN110472367B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82884.3A CN110472367B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2367A CN110472367A (zh) 2019-11-19
CN110472367B true CN110472367B (zh) 2021-03-09

Family

ID=68512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82884.3A Active CN110472367B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723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7436B (zh) * 2020-10-16 2021-07-20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沙河流水库淤积断面和有效库容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2487732B (zh) * 2020-11-18 2022-10-25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冲积性河道冲淤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5081071A (zh) * 2022-06-23 2022-09-20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河道断面冲淤演变模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3175B (zh) * 2009-09-29 2011-05-25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模拟试验方法
CN105005707B (zh) * 2015-08-05 2017-08-08 武汉大学 一种干支流交汇区的水位流量关系确定方法
JP2018010429A (ja) * 2016-07-12 2018-0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高圧タンクにおける繊維堆積含有率の計算方法
CN106337388B (zh) * 2016-09-06 2018-05-25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一种梯级水库区间来沙量的确定及其沿程分配方法
CN108256194A (zh) * 2018-01-10 2018-07-06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恢复水库拦沙库容的设计方法及坝体结构
CN109145499B (zh) * 2018-09-13 2023-02-10 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河道多态计算及Arima模型的权重组合水质预测方法
CN109740285B (zh) * 2019-01-21 2020-12-2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三级汇流结构的分布式侵蚀产沙模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2367A (zh) 201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72367B (zh) 一种多沙河流干支流水沙全交互模拟方法及系统
Eshev et al. Non-eroding speed of water flow of channels running in cohesive soils
Ghaderi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effective scouring parameters downstream from stepped spillways
Zhang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fluvial processes at asymmetrical river confluences with hyperconcentrated tributary flows
Nanson Flow fields in tightly curving meander bends of low width‐depth ratio
CN104631392B (zh) 一种基于河相关系的航道整治设计方法
CN108629055A (zh) 一种基于饱和输沙原理的沙质内河航道回淤量预报方法
CN113705127A (zh) 尾矿库溃坝风险预估及应急响应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241467B (zh) 一种多沙河流水库排沙比的计算方法
Jun et al. Mechanisms of ice accumulation in a river bend–an experimental study
CN108827871B (zh) 一种管式泥沙侵蚀试验装置中泥沙表面切应力确定方法
CN113806851B (zh) 一种疏浚挖槽水动力变化引起的航槽淤积量预测方法
Ikramova et al. The reservoirs capacity assessment: the Tuyamuyun hydro complex in Khorezm region of Uzbekistan
Erwanto et al. The effect of river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on indications of the occurrence of degradation of the Tambong River basin
Wang et al. Fluvial hydraulics of hyperconcentrated floods in Chinese rivers
Bishwakarma Settling basin design criteria and trap efficiency computation methods
Shi et al. Study on fluvial processe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Teesta River in Bangladesh
Okhravi et al. Form resistance prediction in gravel-bed rivers
Donnelly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 tidal bore on tropical rivers
GUO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uniform natural sand recovery process by unsaturated flow
TAKEMURA et al. Non-equilibrium bed variation analysis in stony-bed rivers considering changes in the bed surface structure: application to enlargement mechanism of the Monobe river mouth due to floods
Kubota et al. Simulation of the process of inflow, deposition and discharge of sediment in the bypass facility of Koshibu Dam
Tabata et al. Hydraulic analysis of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 Yamada weir located in Chikugo river, Japan
Chaudhary et al. Block ramps for stream power attenuation in gravel-bed streams: a review
Sakalowsky Jr Theories of stream meander causation: a review and analys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